TW201435204A - 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 - Google Patents

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5204A
TW201435204A TW102108075A TW102108075A TW201435204A TW 201435204 A TW201435204 A TW 201435204A TW 102108075 A TW102108075 A TW 102108075A TW 102108075 A TW102108075 A TW 102108075A TW 201435204 A TW201435204 A TW 2014352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internal combustion
combustion engine
cylinder wall
suppor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8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68581B (zh
Inventor
nian-ci Liu
zhi-feng Liu
Zheng-Jia Fang
Original Assignee
nian-ci Liu
zhi-feng Liu
Zheng-Jia F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an-ci Liu, zhi-feng Liu, Zheng-Jia Fang filed Critical nian-ci Liu
Priority to TW1021080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35204A/zh
Publication of TW201435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5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85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858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種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其為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343251號「迴轉式內燃機」的再發明,以提高內燃機的使用壽命。迴轉式內燃機內部可區分為壓縮部、燃燒室、及動力部。所述壓縮部與動力部的內部分別設置有一轉子,每一轉子上樞設有至少三個擺葉。該每一擺葉的前端與弧背設置有筒狀的滾子,並在該滾子的內側設置有能夠承受汽缸壁對滾子反作用力的支撐裝置。該擺葉前端或弧背的滾子與內燃機汽缸壁接觸時,為滾動接觸,能夠降低擺葉與汽缸壁間的摩擦力。該支撐裝置包含一基座及設置在該基座與滾子之間數個滾針。藉由該各滾針的滾動,以及提供潤滑油,而降低該滾子與該支撐裝置之間的摩擦力。

Description

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
本發明為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343251號「迴轉式內燃機」的再發明,其主要在迴轉轉子的擺葉前端設置磨潤裝置,提高內燃機的使用壽命。
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343251號「迴轉式內燃機」,其內部可區分為空氣壓縮部10、燃燒室11、及動力部12,如圖一所示。配合圖二及圖三。所述壓縮部10與動力部12都是運用一偏心轉子20、30的旋轉,令樞設於該轉子上的擺葉21、31作弧線運動。藉由擺葉21、31的前端或弧背與汽缸壁14構成緊貼的狀態,而形成密閉空間。在壓縮部10,該擺葉21的向前推進,能壓縮氣體。在動力部12內,藉由燃燒室11內燃燒爆發所送入的的高壓氣體推動擺葉31,驅動轉子30轉動。該轉子30的轉動可帶動一動力輸出軸13轉動。
該壓縮部10內設置有一與第一轉子20同步轉動的第一迴轉閥22。該第一迴轉閥22設置有三個閥孔23,其中任一閥孔23與燃燒室的進氣口111重合時,該壓縮部10內的壓縮空氣即送入燃燒室11內。因此,壓縮部10內的氣體會受到擺葉21壓迫,進入燃燒室11內。當壓縮氣體進入燃燒室11後,噴入燃油、點火爆發,產生高壓氣體。
該動力部12內設置有一與第二轉子30同步轉動的第二迴轉閥32。該第二迴轉閥32設置有三個閥孔33,其中任一閥孔33與燃燒室的出氣口112重合時,該燃燒室11爆炸所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即送入動力部12內。高溫、高壓燃燒氣體衝進動力部12內,能夠推動擺葉31移動,進而令第二轉子30與動力輸出軸13同步轉動。該動力部12設置有廢氣排出孔121。引擎的廢氣能夠由該廢氣排出口121導入排氣管(圖上未示出)內。
第一轉子20與第二轉子30的運轉中,其上的擺葉21、31的弧背或前端會緊貼汽缸壁14作相對運動,以形成封閉空間。該擺葉21、31前端與汽缸壁14之間的摩擦,會產生高溫,且硬度較低的一方會逐漸磨損。當汽缸壁14磨損時,汽缸壁14就無發維持真圓度。如果是擺葉21、31磨損,則擺葉21、31可能無法再與汽缸壁14形成緊貼現象,無法達到密閉的效果。
本發明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其主要在使轉子上每一擺葉前端與弧背與汽缸壁的接觸為滾動接觸,以降低摩擦力,提高內燃機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所提供之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係用於內部可區分為壓縮部、燃燒室、及動力部的內燃機。所述壓縮部與 動力部的內部分別設置有一轉子,每一轉子上樞設有至少三個擺葉。該每一擺葉的前端設置有一筒狀的第一滾子,並在該第一滾子的內側設置有能夠承受汽缸壁對滾子反作用力的第一支撐裝置。藉由該擺葉前端的第一滾子與內燃機汽缸壁間的滾動接觸,降低擺葉前端與汽缸壁間的摩擦力。該第一支撐裝置包含一基座及設置在該基座與第一滾子之間數個滾針。藉由該各滾針的滾動,降低該第一滾子與該第一支撐裝置之間的摩擦力。
所述第一支撐裝置的基座設置有數個凹槽,供各滾針對應置入。該相鄰的二滾針之間留有空隙,該空隙內留置有潤滑油。
所述每一擺葉的弧背設置有至少一個筒狀的第二滾子,並在該第二滾子的內側設置有一第二支撐裝置。該第二支撐裝置能夠承受汽缸壁對第二滾子的反作用力。該擺葉弧背的第二滾子與汽缸壁之間的接觸為滾動接觸,能夠降低擺葉的弧背與汽缸壁間的摩擦力。
所述第二支撐裝置包含一基座及設置在該基座與該第二滾子之間的數個滾針。藉由該各滾針的滾動,降低該第二滾子與該第二支撐裝置之間的摩擦力。
該第二支撐裝置的基座設置有數個凹槽,供各滾針對應置入。該第二支撐裝置的相鄰二滾針之間留有空隙,該空隙內留置有潤滑油。
藉由本發明,能將原始設計中擺葉尖端、弧背與汽缸壁之間「硬碰硬」的磨損傷害,轉換成滾動式接觸,自然去除對擺葉與汽缸壁的磨損傷害。又,本發明的支撐裝置,不但能對滾子提供支撐力,且能提供潤滑油給滾子,使滾子與汽缸壁的滾動阻力(摩擦力)更為降低。
本發明對前述公告第343251號「迴轉式內燃機」案的增加設計,以提高內燃機的使用壽命。所述內燃機內部可區分為壓縮部10、燃燒室11、及動力部12,如圖四所示。該壓縮部與動力部的內部分別設置有一轉子40、50。該壓縮部10的轉子40的結構與動力部12的轉子50相同。請參閱圖五,茲以壓縮部12的轉子40為例,轉子40上樞設有至少三個擺葉41,每一擺葉41的外緣為弧形的弧背。
請參閱圖五所示壓縮部12的轉子40,及圖六所示該轉子40轉動狀態。本發明的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其主要在前述轉子40的擺葉41的前端設置有一能夠與汽缸壁14接觸滾轉之第一滾子42、以及能夠對該第一滾子42提供頂撐作用的第一支撐裝置43,見圖七及圖八。當迴轉式內燃機引擎運作時,燃燒室11點火爆炸後的高壓氣體會送入動力部12。該高壓氣體會迫使迴轉之轉子50轉動,且藉由動力輸出軸13的轉動使壓縮室10的轉子40作同步轉動。該轉子40的擺葉 41以緊靠汽缸壁14的形態作切線運動。在該擺葉41的甩動過程中,當擺葉41的前端與汽缸壁14發生接觸時,該第一滾子42會與汽缸壁14接觸而滾動。藉由該第一滾子42與汽缸壁14間的滾動接觸,降低擺葉41前端與汽缸壁14間的摩擦力,並避免發生磨耗。
該第一支撐裝置43能夠承受汽缸壁14對第一滾子42的反作用力,使該第一滾子42不會內縮。該第一支撐裝置43包含一基座431及設置在該基座431與第一滾子42之間的數個滾針432。該第一滾子42的受力由該基座431承受,並藉由該各滾針432的滾動,降低該第一滾子42與該第一支撐裝置43之間的摩擦力。
該第一支撐裝置43的基座431設置有數個凹槽433,供各滾針432對應置入。該第一支撐裝置43的各滾針432之間留有空隙434,以容置潤滑油劑。潤滑油劑可在第一滾子42與滾針431的相互轉動中,作為潤滑用,並能夠在該第一滾子42表面附著一層潤滑油劑,使得第一滾子42與汽缸壁14之間的摩擦力更進一步降低。
前述的擺葉41設計為由上、下兩片半葉411、411組合而成。該二半葉411、411的前端以相對方式各設置有一第一凹槽412以容置該第一滾子42。該第一滾子42兩端的凸軸421可對應插入該第一凹槽412內的凹孔413內,將該第一滾子42組裝、定位。該二半葉411、411的第一凹槽412的後方以 相對方式各設置可容置該支撐裝置的第二凹槽414。該第二凹槽414與該第一凹槽412呈相連通狀態。因此,該第一滾子42與該第一支撐裝置43是受到該二半葉411、411的挾持而定位。
請參閱圖五、圖七、圖九。前述每一擺葉40的弧背設置有至少一個筒狀的第二滾子44,並在該第二滾子44的內側設置有一第二支撐裝置45。該第二支撐裝置45能夠承受汽缸壁14對第二滾子44的反作用力,使該第二滾子44不會內縮。在該擺葉41的甩動過程中,該擺葉41弧背的第二滾子44與汽缸壁14之間的接觸為滾動接觸,降低擺葉41的弧背與汽缸壁14間的摩擦力。該第二支撐裝置45包含一基座451及設置在該基座451與該第二滾子44之間的數個滾針452。藉由該各滾針452的滾動,降低該第二滾子44與該第二支撐裝置45之間的摩擦力。
該第二支撐裝置45的基座451設置有數個凹槽453,供各滾針452對應置入。該第二支撐裝置45的相鄰二滾針452之間留有空隙454,該空隙454內留置有潤滑油。潤滑油劑可在第二滾子44與滾針452的相互轉動中,作為潤滑用,並能夠在該第二滾子44表面附著一層潤滑油劑,使得第二滾子44與汽缸壁14之間的摩擦力更進一步降低。
該第二滾子44可對應插入該擺葉41弧背處所設置的第三凹槽415內,而將該第二滾子44組裝、定位。該第三凹槽 415的後方以相對方式各設置可容置該第二支撐裝置45的第四凹槽416。該第二滾子44與該第二支撐裝置45是受到該二半葉411、411的挾持而定位。
以上說明對本發明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所附說明書所限定的精神和範圍的情况下,可做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10‧‧‧壓縮部
11‧‧‧燃燒室
111‧‧‧進氣口
112‧‧‧出氣口
12‧‧‧動力部
121‧‧‧廢氣排出孔
13‧‧‧動力輸出軸
14‧‧‧汽缸壁
20‧‧‧第一轉子
21‧‧‧擺葉
22‧‧‧第一迴轉閥
23‧‧‧閥孔
30‧‧‧第二轉子
31‧‧‧擺葉
32‧‧‧第二迴轉閥
33‧‧‧閥孔
40‧‧‧轉子
41‧‧‧擺葉
411‧‧‧半葉
412‧‧‧第一凹槽
413‧‧‧凹孔
414‧‧‧第二凹槽
415‧‧‧第三凹槽
416‧‧‧第四凹槽
42‧‧‧第一滾子
421‧‧‧凸軸
43‧‧‧第一支撐裝置
431‧‧‧基座
432‧‧‧滾針
433‧‧‧凹槽
434‧‧‧空隙
44‧‧‧第二滾子
45‧‧‧第二支撐裝置
451‧‧‧基座
452‧‧‧滾針
453‧‧‧凹槽
454‧‧‧空隙
50‧‧‧轉子
圖一為迴轉式內燃機的結構圖。
圖二為內燃機壓縮部的轉子轉動狀態圖。
圖三為內燃機動力部的轉子轉動狀態圖。
圖四為本發明的結構圖。
圖五為本發明轉子實施例的外觀圖。
圖六為圖五所示轉子的轉動狀態圖。
圖七為圖擺葉的分解圖。
圖八為第一滾子與汽缸壁的接觸狀態圖。
圖九為第二滾子與汽缸壁的接觸狀態圖。
13‧‧‧動力輸出軸
22‧‧‧第一迴轉閥
40‧‧‧轉子
41‧‧‧擺葉
42‧‧‧第一滾子
421‧‧‧凸軸
44‧‧‧第二滾子

Claims (8)

  1. 一種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所述內燃機內部可區分為壓縮部、燃燒室、及動力部;所述壓縮部與動力部的內部分別設置有一轉子,每一轉子上樞設有至少三個擺葉,每一擺葉的外緣為弧形的弧背;其特徵在:每一擺葉的前端設置有一筒狀的第一滾子,並在該第一滾子的內側設置有能夠承受汽缸壁對滾子反作用力的第一支撐裝置;藉由該擺葉前端的第一滾子與內燃機汽缸壁之間的滾動接觸,降低擺葉前端與汽缸壁間的摩擦力;該第一支撐裝置包含一基座及設置在該基座與滾子之間數個滾針;藉由該各滾針的滾動,降低該第一滾子與該第一支撐裝置之間的摩擦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裝置的基座設置有數個凹槽,供各滾針對應置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裝置的相鄰二滾針之間留有空隙,該空隙內留置有潤滑油。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其中,該每一擺葉的弧背設置有至少一個筒狀的第二滾子,並在該第二滾子的內側設置有能夠承受汽缸壁對第二滾子反作用力的第二支撐裝置;藉由該第二滾子與內燃機汽缸壁之間 的滾動接觸,降低擺葉的弧背與汽缸壁間的摩擦力;該第二支撐裝置包含一基座及設置在該基座與該第二滾子之間的數個滾針;藉由該各滾針的滾動,降低該第二滾子與該第二支撐裝置之間的摩擦力。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裝置的基座設置有數個凹槽,供各滾針對應置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裝置的相鄰二滾針之間留有空隙,該空隙內留置有潤滑油。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其中,該第二支撐裝置的基座設置有數個凹槽,供各滾針對應置入。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其中,該第二支撐裝置的相鄰二滾針之間留有空隙,該空隙內留置有潤滑油。
TW102108075A 2013-03-07 2013-03-07 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 TW2014352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8075A TW201435204A (zh) 2013-03-07 2013-03-07 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8075A TW201435204A (zh) 2013-03-07 2013-03-07 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5204A true TW201435204A (zh) 2014-09-16
TWI468581B TWI468581B (zh) 2015-01-11

Family

ID=51943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8075A TW201435204A (zh) 2013-03-07 2013-03-07 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43520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87728B1 (en) 2018-06-11 2019-11-26 Nien-Tzu Liu Combustion chamber for rotary eng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43251B (en) * 1997-11-06 1998-10-21 Niann-Tsyr Liou Rotary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550442B2 (en) * 2001-07-16 2003-04-22 Modesto J. Garcia Rotary machine used as a four-cycle rotary combustion engine, a compressor, a vacuum pump, a steam engine and a high pressure water motor
TW561217B (en) * 2003-03-03 2003-11-11 Tsung-Yun Chen Rotary engine
UA76678C2 (en) * 2005-07-15 2006-08-15 Pavlo Heorhiiovych Vlasenko Rotative engine
TWI373553B (en) * 2009-12-30 2012-10-01 Tzu Wei Yu Rotary engine
WO2013017740A2 (fr) * 2011-08-04 2013-02-07 Cassegrain Michel Moteur rotatif a combustion interne amélioré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68581B (zh) 2015-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25312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JP5366856B2 (ja) ベーンロータリ型流体装置及び圧縮機
RU2010136038A (ru) Ротационный компрессор
BRPI0606277A2 (pt) máquinas giratórias baseadas em eixo geométrico radial, esférico
JP2011169199A5 (zh)
JPWO2012023426A1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JP2011247091A5 (zh)
CN103527253A (zh) 一种能量转换装置
TW201435204A (zh) 迴轉式內燃機的磨潤裝置
JP2012167578A5 (zh)
CN103591022A (zh) 一种滚动活塞类流体机械的滑块式径向柔性补偿机构
US20180073364A1 (en) Prime Mover Assemblies and Methods
JP2015180814A5 (zh)
US9458719B2 (en) Rotor assembly for rotary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4141532A (zh) 滚动阀滚动转子发动机
TW201435202A (zh) 迴轉式內燃機的轉子裝置
RU168559U1 (ru) Роторно-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двигатель
WO2019052080A1 (zh) 泵体组件、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
KR101739721B1 (ko) 가변 베인 펌프
CN103591023B (zh) 一种滚动活塞类流体机械的偏心块式径向柔性补偿机构
JP2012219734A (ja) ロータリーエンジン
CN204126893U (zh) 空调压缩机
CN105863830A (zh) 卫星轮转子发动机
KR101103490B1 (ko) 스크롤 유체기계
CN202673674U (zh) 多滚子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