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8740A - 光記錄裝置、光記錄方法及多層光碟 - Google Patents

光記錄裝置、光記錄方法及多層光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8740A
TW201428740A TW102134727A TW102134727A TW201428740A TW 201428740 A TW201428740 A TW 201428740A TW 102134727 A TW102134727 A TW 102134727A TW 102134727 A TW102134727 A TW 102134727A TW 201428740 A TW201428740 A TW 2014287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layer
information
recording layer
op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4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enichi Shimomai
Original Assignee
Taiyo Yude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yo Yuden Kk filed Critical Taiyo Yuden Kk
Publication of TW201428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874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45Methods for initialising servos, start-up sequenc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11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focus pull-in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47Substrates
    • G11B7/2405Substrates being also used as track layers of pre-formatted layers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為能夠於多層光碟的複數個記錄層良好地進行記錄。而為解決此課題,提出一種光碟驅動之控制器(83B),其中:使光束的焦距位置至少於通過複數個記錄層的範圍移動,基於隨著此移動因聚焦誤差生成部所生成的聚焦誤差訊號之波形,來推定複數個記錄層的位置,在被推定的複數個記錄層之位置上分別地配置暫時層資訊,在使用暫時層資訊所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的推定位置對準焦距之狀態下,啟動(on)焦距伺服機構,從焦距伺服機構的引入處之記錄層的導入區域讀取層資訊,將該所讀取的層資訊、與於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的選擇所使用的暫時層資訊進行比較,於一致的情況下,確定以前述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的記錄層為被選取來做為前述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

Description

光記錄裝置、光記錄方法及多層光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對於具有複數個記錄層的多層光碟進行記錄之光記錄裝置、及一種光記錄方法與一種多層光碟。
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數位多功能光碟)、藍芽光碟(註冊商標)等之光碟,為達到大容量化之目的已進行了記錄層之多層化。隨著記錄層之多層化,也已知道:使用設置在不同於記錄層的其他層的導引軌(guide track),來進行記錄或再生記錄層之數據時的追蹤控制之方式。例如,有如以下之光碟驅動器等,其為在設有溝構造的導引軌之引導層(guide track layer)上,使用650nm~680nm的波長(紅色)之光(引導光)來進行追蹤控制,並且在複數個記錄層中之一層的記錄層上,使用390nm~420nm的波長(藍色)之光(記錄再生光)來進行記錄。
像這類的光碟驅動器,在複數個記錄層的中,如何使目標記錄層與記錄再生光的焦點正確地對焦,一直被視為課題之一。對於這類的課題,已知道有如下所述之類的技術了。
這種公知的光碟驅動器,因為多層光碟的引導層與目標記錄層間之距離是已知的,所以在導引光的焦點位置與記錄再生光的焦點位置設定成上述的距離之狀態下,使對物透鏡於光軸方向上移動,並在多層光碟上分別地照射記錄再生光與導引光。此種光碟驅動器為基於:在這之間所得到的自各個的記錄層 而來之記錄再生光的回授光(optical feedback)之聚焦誤差訊號的波形、與基於自引導層而來的導引光之回授光之聚焦誤差訊號的波形,來判定目標記錄層對準焦距之時點。亦即,此種光碟驅動器是在基於自引導層而來的導引光之回授光的聚焦誤差訊號中,產生顯示引導層對準焦點的S字曲線的訊號波形的時點,對於基於自記錄層而來的記錄再生光之回授光的聚焦誤差訊號進行分離閘控(gating),並基於此被分離閘控的聚焦誤差訊號而引入到焦距伺服機構。藉此,就能夠解除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到目標以外的記錄層之缺陷。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10-40093號公報
然而,基於聚焦誤差訊號的波形來判定目標記錄層的方式,理論上是不能夠確認所判定的記錄層是否即為實際的目標記錄層。因此,例如,在如引導層與目標記錄層之距離為實際上偏離已知值這樣的情況下,就會有因該誤差而導致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目標記錄層以外的記錄層的可能性。從而,若在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目標記錄層以外的記錄層的情況下,則就會照原樣地以該記錄層視為目標記錄層來進行記錄,而成為各種問題的主要因素。
有鑑於如以上這類的事情,本發明之目的在於:使得在多層光碟之複數個記錄層上良好地進行記錄一事成為可能。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一形態有關的光記錄裝 置為:在具有可記錄資訊的複數個記錄層、與設有追蹤用導引軌的引導層,而前述複數個記錄層分別地具有記錄用以識別記錄層本身之層資訊的層資訊記錄區域之多層光碟上,進行記錄之光記錄裝置;並且具備:射出光束的光源、使前述光束於前述多層光碟集束之對物透鏡、接受於前述多層光碟所反射的光束而輸出電子訊號的受光部、由前述受光部之輸出來生成聚焦誤差訊號的聚焦誤差生成部、使前述光束的焦距位置在至少通過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的範圍移動,並基於隨著此移動由前述聚焦誤差生成部所生成的聚焦誤差訊號之波形,來推定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的位置,將暫時層資訊分別地配置在前述所推定的複數個記錄層之位置,使用該暫時層資訊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的前述推定位置對準焦距的狀態下,啟動(on)焦距伺服機構,由焦距伺服機構的引入處之記錄層的前述層資訊記錄區域來讀取前述層資訊,將所讀取的層資訊、與在選擇做為前述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所使用的前述暫時層資訊進行比較,在一致的情況下,確定以前述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的記錄層為被選取來做為前述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
在本發明有關的光記錄裝置中,由於將從記錄層的層資訊記錄區域讀取的層資訊、與被配置在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的位置之暫時層資訊進行比較,因而能夠在理論上確認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的記錄層是否為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
基於本發明的另外觀點之光記錄方法,特徵在於:其為在具有可記錄資訊的複數個記錄層、與設有追蹤用導引軌的引導層,而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為分別具有記錄含有用以識別記錄層本身之層資訊的管理資訊的層資訊記錄區域之多層光碟上,進 行記錄之光記錄方法,使光束的焦距位置至少在通過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的範圍移動,基於隨著此移動所生成的聚焦誤差訊號的波形來推定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的位置,在前述推定的複數個記錄層的位置分別地配置暫時層資訊,在使用該暫時層資訊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的記錄層之前述推定的位置對準焦距的狀態下,啟動(on)焦距伺服機構,從焦距伺服機構的引入處之記錄層的前述層資訊記錄區域讀取前述層資訊,將此所讀取的層資訊、與選擇來做為前述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時所使用的前述暫時層資訊進行比較,在一致的情況下,確定以前述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的記錄層為被選取來做為前述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
基於本發明的另外之觀點的多層光碟,特徵在於:其為具有可記錄資訊的複數個記錄層、與設有追蹤用導引軌的引導層,而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為分別具有記錄含有用以識別記錄層本身之層資訊的管理資訊之導入(lead-in)區域,前述導入區域為使其位置相互錯開地被配置在相鄰的前述記錄層之間。
藉此,在光碟驅動器中,就可以從焦距被引入的記錄層來讀取該記錄層的層資訊。又,因為各記錄層的導入區域使其位置相互錯開地被配置在相鄰的前述記錄層之間,所以就能夠抑制在導入區域存取(access)時發生層間交錯干擾(cross-talk),並且光記錄裝置能夠安定地讀取含有層資訊的管理資訊。
在前述多層光碟中,也可以將含有層資訊的管理資訊予先記錄在導入區域。
基於本發明的另一觀點之多層光碟,其特徵在於:具有可記錄資訊的複數個記錄層、與設有追蹤用導引軌的引導層;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為分別具有預先記錄著用以識別記錄層本 身之層資訊的BCA(Burst Cutting Area,脈衝切劃區);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的BCA為被配置於互不相同光碟半徑位置。
藉此,在光碟驅動器中,就可以從焦距被引入的記錄層之BCA來讀取該記錄層的層資訊。又,因為各記錄層的BCA為配置於互不相同的光碟半徑位置,所以就可以抑制發生因不同的記錄層之BCA彼此干渉所引起的讀取誤差,並且光記錄裝置能夠安定地讀取層資訊。
也可以在前述BCA更進一步地預先記錄用以識別多層光碟之光碟識別子。
如以上所述,依照本發明,就能夠在多層光碟的複數個記錄層良好地進行記錄。
1‧‧‧光記錄系統
11、11A、11B‧‧‧多層光碟
31、31A、31B‧‧‧光碟驅動器
32‧‧‧光學讀取器
33‧‧‧第1光源
50‧‧‧主裝置
51‧‧‧CPU
52‧‧‧記憶體
60‧‧‧對物透鏡
62‧‧‧第1受光部
77‧‧‧焦距控制部
78‧‧‧二元化部
79‧‧‧焦距致動器
83‧‧‧控制器
86‧‧‧聚焦誤差生成部
87‧‧‧BCA處理部
88‧‧‧位址再生部
103‧‧‧BCA
112‧‧‧引導層
113‧‧‧記錄層
115‧‧‧保護層
121‧‧‧導引
圖1為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有關的光記錄系統之圖。
圖2為顯示在圖1的光記錄系統中之光碟卡匣(cartridge)與其中收納有複數個多層光碟的形態之圖。
圖3為顯示在圖1的光記錄系統中之光碟卡匣、多層光碟及驅動器單元(unit)的構成之圖。
圖4為顯示多層光碟的構成之剖面圖。
圖5為顯示在圖4的多層光碟中依照半徑方向之位置來區分引導層及記錄層之區域的構成之圖。
圖6為顯示在圖5的記錄層導入區域中之各記錄層的管理資訊之記錄位置關係的物理結構格式(format)之圖。
圖7為顯示在圖5的記錄層導入區域中之各記錄層的管理資訊之記錄位置關係的物理結構格式的變形例之圖。
圖8為顯示在圖1的光記錄系統中之光碟驅動器的構成之圖。
圖9為顯示:在圖8的光碟驅動器中,於光學讀取器的擺動期間所得到的聚焦誤差訊號、與由該聚焦誤差訊號於二元化(binarization)部所生成的二元化訊號之例子的圖。
圖10為顯示:在圖8的光碟驅動器中,基於上述的層資訊,來確認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與實際上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的記錄層之整合的動作流程圖(flowchart)。
圖11為顯示本發明有關的第2實施形態之全體的多層光碟之平面圖。
圖12為顯示圖11的多層光碟之BCA部分的詳細平面圖。
圖13為顯示圖12的多層光碟之A-A剖面圖。
圖14為顯示本發明有關的第2實施形態之光碟驅動器的構成之方塊圖。
圖15為顯示藉由第2實施形態之光碟驅動器來確認記錄層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16為顯示變形例的光碟驅動器的構成之方塊圖。
圖17為顯示BCA再生訊號的波形之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圖1為顯示光記錄系統的全體構成之圖。
該光記錄系統1為具備:光碟卡匣10、光碟傳送機構20、驅動器單元30、RAID控制器40、主裝置50。以下,分別地說明其詳細內容。
〔光碟卡匣10〕
光碟卡匣10為一種可個別自由裝御地收納著複數個 多層光記錄媒體之多層光碟11的單元。
圖2為顯示光碟卡匣10與當中收納有複數個多層光碟11的形態之圖。在光碟卡匣10內的複數個多層光碟11之收納形態,推想可以有平放堆積、縱向排列等。較佳者為使得在任何一種情況下,皆可以對於光碟卡匣10而言平滑地進行多層光碟11之取放的方式,在相鄰的多層光碟11間設計一定的間隙。光碟卡匣10的形狀,從使用者之手動操作性、多層光碟11的收納效率等之觀點來看,例如,假定它可以是長方體形狀、圓筒形狀等。在圖2的例子中,使用一種平放堆疊地收納複數個多層光碟11的長方體形狀之光碟卡匣10。
圖3為顯示光碟卡匣10、多層光碟11及驅動器單元30的構成之圖。
在光碟卡匣10的至少一側面上,設置用以取放多層光碟11之開口部110、與開關該開口部110的門(未圖示)。門為可與以光碟傳送機構20從光碟卡匣10取放多層光碟11的動作連動而開關,其他的時候則為關閉狀態。收納在光碟卡匣10的複數個多層光碟11為經由光碟傳送機構20而被取出,並選擇性地被傳送(裝填)至驅動器單元30內的複數個光碟驅動器31。
另外,在本發明中,光碟卡匣10的構成不限定於圖2所示者。光碟卡匣10的形狀、開口部之數目與位置、門之有無、複數個多層光碟11的收納形態等,可以有各種的變形。
〔多層光碟11〕
收納在光碟卡匣10的多層光碟11,亦可以假定有的情況是使引導層與記錄層分離地被形成於個別的層上,亦即引導層分離型多層光碟。
圖4為顯示引導層分離型多層光碟之多層光碟11的 構成之剖面圖。
多層光碟11為具有引導層112和複數個記錄層113。在同一圖的多層光碟11之例子中,記錄層113的層數為“4”。在引導層112與其最近的記錄層113之間、相鄰的記錄層113間的空間,為分別地設著具有光透過性的中間層114。此等之層為從來自光學讀取器32的記錄再生光R1及導引光R2入射的側起,依照順序積層而配置著保護層115、記錄層113、中間層114、記錄層113、中間層114、記錄層113、中間層114、記錄層113、中間層114、引導層112。
另外,從雷射光入射側的相反側(引導層側)起,將各個記錄層113加以區別而分別地表記為「記錄層L0」、「記錄層L1」、「記錄層L2」、「記錄層L3」。
於引導層112中,在面對記錄層113的一側之面上,將陸地溝槽構造的導引軌121設置成螺旋狀或同心圓狀。在導引軌121中係藉由側壁面的振動(wobbling)或凹槽列等而形成物理位址(adress)資訊。導引軌121,例如,其為以與在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數位多功能光碟)的記錄再生所使用的紅色雷射光相對應之軌距(track pitch)(0.64μm)而被形成。陸地與溝槽間之間距(pitch)的平均值為0.32μm。以下,將紅色雷射光的雷射光稱為「導引光」。
本實施形態的光記錄系統1中,在導引軌121的各個陸地與溝槽之中,例如,可進行推拉法(PP:Push-Pull)、差動推拉法(DPP:Differential Push-Pull)、3光束(beam)法等之追蹤控制。藉由在導引軌121之各個陸地與溝槽中進行追蹤控制,即能夠以0.32μm的軌距來對於記錄層113進行資訊記錄。
記錄層113,例如,其為一種以與在藍芽光碟(註冊商標)的記錄再生所使用的藍色雷射光相對應的軌距(0.32μm)進行 資訊記錄的層。以下,將該藍色雷射光稱為「記錄再生光」或「記錄光」。記錄層113,例如,其為藉由光吸收層與反射層等來構成的。光吸收層,其係可以使用花青(cyanine)系色素及偶氮系色素等之有機色素、Si、Cu、Sb、Te、Ge等之無機材料。當記錄光照射在多層光碟11中的目標記錄層113上時,被該記錄光照射的區域的反射率產生變化,於反射率改變的區域形成記錄標記(mark),藉以將資訊記錄在記錄層113。
另外,在記錄層113記錄資訊時的追蹤控制、及物理位址以及基準時脈之取得,因為是使用引導層112的導引軌121來進行,所以在記錄層113就不需要陸地溝槽構造之導引軌121。從而,記錄層113的表面可以是平坦的。
圖5為顯示在多層光碟11中按照半徑方向的位置區分引導層112及記錄層113之區域的構成圖。
引導層112及記錄層113為依照在半徑方向上的位置,從內周側起,各層共通地區分成導入區域、數據區域、導出區域。
在引導層112的導入區域中,固有管理資訊為依照導引軌之振動、或設置於陸地與溝槽上的凹槽列等而預先記錄於在多層光碟11上。
在多層光碟11上之固有的管理資訊,例如,其為包括記錄層之數目、記錄方式、記錄線速度、記錄再生時的雷射功率及雷射驅動脈衝波形等之建議資訊、數據區域的位置資訊、OPC區域的位置資訊等。OPC區域,例如,其為設置在比導入區域更靠近內周側。
又,在引導層112的導入區域上,預先依照導引軌的振動、或設於陸地與溝槽的凹槽列等記錄有各個記錄層113的導入 區域的位置資訊(光碟半徑位置)。
在引導層112的數據區域上,預先依照導引軌121的振動、或設於陸地與溝槽的預凹槽列等記錄著對該數據區域配置的物理位址資訊。
另外,在引導層112的導出區域上,也可以是預先依照導引軌121的振動、或設於陸地與溝槽的預凹槽列等而記錄有與在導入區域所記錄的資訊相同的資訊。
記錄層113的導入區域(以下稱為「記錄層導入區域」)為以記錄標記記錄著用於記錄層113的記錄再生的管理資訊之區域。用於記錄層113的記錄再生的管理資訊為包括:該記錄層113是被配置在何層的層編號等之層資訊、與缺陷區域的交換處理有關之交換管理資訊、OPC處理(校正處理)所決定的在記錄時最合適的雷射功率等記錄條件數據等。在其中,層資訊,例如,其至少是該多層光碟11實際被利用於記錄使用者數據以前,於各記錄層113以記錄標記所記錄的資訊。像這樣的層資訊,例如,其也可以是在製造多層光碟時預先記錄於各記錄層。當在製造多層光碟時進行記錄的情況,由於能夠在每一製造批量(lot)記錄層資訊而不會受到批量間變異之變動,所以可以更正確地記錄層資訊。
圖6為顯示表示在記錄層導入區域中之各記錄層113之管理資訊的記錄位置關係的物理結構格式之圖。
如同一圖所示,在記錄層導入區域中,各個記錄層113的管理資訊為至少按照使其位置互相錯開的方式被記錄在相鄰的記錄層之間。此處,「位置錯開」係指「位置不重疊」的意思。比較具體地來說,記錄層113的導入區域為至少根據位置而區分成記錄層數量分的子區域;此等的子區域,例如,其為如以下所述分別地分配配置於記錄層。
此處,從光碟內周側起將子區域表示為「子區域E0」、「子區域E1」、「子區域E2」、「子區域E3」。當將4個記錄層113從靠近引導層112之處起表示為「記錄層L0」、「記錄層L1」、「記錄層L2」、「記錄層L3」時,各個分配配置如下:子區域E0為分配於記錄層L0;子區域E1為分配於記錄層L1;子區域E2為分配於記錄層L2;子區域E3為分配於記錄層L3。
如上所述,各個記錄層為對於區分記錄層導入區域的複數個子區域分別地分配配置,因而在記錄層導入區域中,各個記錄層113的管理資訊為至少位置互相錯開地被記錄在相鄰的記錄層之間。
另外,各個記錄層113的管理資訊,從至少位置互相錯開地被記錄在相鄰的記錄層間的方式一事來看,也可以採用如以下這種的配置。
例如,如圖7所示,記錄層L0的子區域與記錄層L2的子區域可以是被分配配置於導入區域內的相同光碟半徑位置(E0的位置),而記錄層L1的子區域與記錄層L3的子區域可以是被分配配置在導入區域內的其他的光碟半徑位置(E1的位置)。
藉由將複數個記錄層的子區域分配配置在導入區域內的相同光碟半徑位置上,可以使所需要的導入區域的尺寸更進一步地縮小,進而使每個記錄層之記錄容量皆增大。
如以上所述,在記錄層導入區域中,使各個記錄層113的管理資訊為至少位置互相錯開地被記錄於相鄰的記錄層間一事,其為基於如以下所述這樣的理由。
已知道:當從多層光碟11的任意的記錄層讀取資訊 時,在讀取對象記錄層以外的記錄層所反射的漫散光,就會成為被稱為層間交錯干擾的雜訊(noise)而混入自讀取對象記錄層而來的回授光中,以致對於追蹤控制及使用者數據之記錄再生產生不良的影響。此處,層間交錯干擾之發生,實際上是由於造成讀取對象記錄層以外的記錄層的記錄標記等之反射率變動的因素所引起的。因此,藉由將各個記錄層113的管理資訊至少位置互相錯開地記錄於相鄰的記錄層間,可以抑制層間交錯干擾之發生。
〔光碟傳送機構20〕
光碟傳送機構20為用以從光碟卡匣10取出目標多層光碟11後裝填於驅動器單元30內的光碟驅動器31、並可反過來將從光碟驅動器31排出的多層光碟11放回光碟卡匣10用的機構。
光碟傳送機構20,例如,也可以具備:按照使從光碟卡匣10同時或依序連續地取出複數個多層光碟11,能夠分別地裝填於驅動器單元30內的複數個光碟驅動器31的方式,獨立地動作的複數個傳送機構。
〔驅動器單元30〕
在驅動器單元30上搭載有複數個光碟驅動器31。在同一圖的例子為搭載著5機的光碟驅動器31。收納於光碟卡匣10的多層光碟11之數與搭載於驅動器單元30內的光碟驅動器31之數不需要一定必然是相同的。
(光碟驅動器31之構成)
圖8為顯示光記錄裝置之光碟驅動器31的構成之圖。該光碟驅動器31具備有光學讀取器32。光學讀取器32具備有對應於記錄再生光的記錄再生光學系統、及對應於導引光的導引光學系統。
記錄再生光學系統為以第1光源33、第1準直透鏡 34、第1偏光束分離器35、第1中繼透鏡36、第2準直透鏡37、合成稜鏡38、1/4波長板39、對物透鏡60、第1受光透鏡61及第1受光部62等所構成者。此處,合成稜鏡38、1/4波長板39、對物透鏡60為屬於該記錄再生光學系統與下述的導引光學系統之兩者。
第1光源33具備有將藍色雷射光做為記錄再生光R1射出的雷射二極管。從第1光源33射出的記錄再生光R1為經由第1準直透鏡34而成為平行光,透過第1偏光束分離器35、第1中繼透鏡36及第2準直透鏡37而入射到合成稜鏡38。合成稜鏡38為將從第2準直透鏡37入射的記錄再生光R1、與從屬於下述的導引光學系統之第3準直透鏡入射的導引光R2,使之相互的光軸成為一致的方式加以合成,透過1/4波長板39而入射到對物透鏡60。於對物透鏡60,經入射的記錄再生光為按照使之於多層光碟11的目標記錄層113對焦的方式而被聚集。
記錄層113所反射的記錄再生光(回授光)為透過對物透鏡60、1/4波長板39而入射到合成稜鏡38,從入射方向直接地穿透合成稜鏡38,透過第2準直透鏡37及第1中繼透鏡36而回到第1偏光束分離器35。第1偏光束分離器35為以約90度的角度反射自第1中繼透鏡36而來的第1波長的回授光,透過第1受光透鏡61而入射到第1受光部62。
第1受光部62,例如,其為以受光面為在光碟半徑方向與切線方向4等分分割的受光元件等所構成,而對於每一等分分割的受光面輸出與受光強度相應等級的電壓訊號。
導引光學系統為由第2光源63、第3準直透鏡64、第2偏光束分離器65、第2中繼透鏡66、第4準直透鏡67、合成稜鏡38、1/4波長板39、對物透鏡60、第2受光透鏡68及第2受光部69等所構成。
第2光源63為射出紅色雷射光之導引光R2。從第2光源63所射出的導引光R2為經由第3準直透鏡64而成為平行光,透過第2偏光束分離器65、第2中繼透鏡66及第4準直透鏡67而入射到合成稜鏡38。入射到合成稜鏡38的導引光R2,如前所述,其為於合成稜鏡38,按照使得從記錄再生光學系統的第2準直透鏡37入射的記錄再生光R1與光軸成為一致的方式合成,透過1/4波長板39而入射到對物透鏡60。於對物透鏡60,經入射的導引光R2為使之於多層光碟11的引導層112對焦地被聚集。
經由引導層112反射的導引光R2(回授光)為透過對物透鏡60、1/4波長板39而入射到合成稜鏡38,於合成稜鏡38以約90度的角度被反射,透過第4準直透鏡67及第2中繼透鏡66而回到第2偏光束分離器65。第2偏光束分離器65為以約90度的角度反射自第2中繼透鏡66而來的導引光R2之回授光,透過第2受光透鏡68而使之入射到第2受光部69。
第2受光部69,例如,其為由受光面在光碟半徑方向與切線方向經4等分分割的受光元件等所構成。第2受光部69為對於每一等分分割的受光面輸出與受光量相對應的電壓訊號。
又,在光學讀取器32係設置有追蹤致動器70與焦距致動器79。追蹤致動器70為在以追蹤控制部71控制之下,使對物透鏡60在垂直於光軸的方向之光碟半徑方向上移動。焦距致動器79為在以焦距控制部77的控制之下,使對物透鏡60於光軸方向上移動。
再者,在光學讀取器32中,為了切換被記錄再生光照射的記錄層113而設置有:使第1中繼透鏡36於光軸方向移動的第1中繼透鏡致動器80;以及為了使導引光R2與引導層112對焦而設置有:使第2中繼透鏡66於光軸方向移動的第2中繼透鏡致動器 81。
又,雖然省略其圖示,然而在光學讀取器32中,也設置有:可調整相對於多層光碟11的記錄面之對物透鏡60的徑向方向及切線方向的傾斜度之傾斜致動器等。
以上是有關光學讀取器32之說明。
光碟驅動器31,除了上述的光學讀取器32之外,還具備有:追蹤控制部71、數據調變部72、第1光源驅動部73、第2光源驅動部74、等化器75、數據再生部76、焦距控制部77、二元化部78、追蹤誤差生成部82、控制器83、第1中繼控制部84、第2中繼控制部85、及聚焦誤差生成部86。除此以外,光碟驅動器31具備有:驅動光碟馬達91的光碟馬達驅動部、將光學讀取器32於多層光碟11的半徑方向傳送的供給機構、將光學讀取器32於對物透鏡60的光軸方向傳送之拾取器上下傳送機構等。此等之圖示省略未繪出。
數據調變部72為將由控制器83所供給的記錄用數據予以調變,並將調變訊號供給至第1光源驅動部73。
第1光源驅動部73為基於自數據調變部72而來的調變訊號,來生成用以驅動第1光源33之驅動脈衝。
等化器75為相對於自第1受光部62而來的再生RF訊號,例如,進行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ihood,部分響應最大相似法)等之等化處理來產生二元訊號。
數據再生部76為從自等化器75所輸出的二元訊號,將數據加以復調,從經復調的數據進行錯誤訂正等之復號處理,來生成再生數據並供給到控制器83。
追蹤誤差生成部82為基於第2受光部69之輸出,例甘,藉由推拉法、差動推拉法、3光束法等來生成追蹤誤差訊號。
追蹤控制部71為基於追蹤誤差訊號來控制追蹤致動器70,藉由使對物透鏡60在與光軸呈垂直的方向上移動來進行追蹤控制。
聚焦誤差生成部86為基於第1受光部62之輸出,例如,藉由非點像差法等來生成聚焦誤差訊號。
焦距控制部77為基於聚焦誤差訊號,藉由控制焦距致動器79使對物透鏡60於光軸方向上移動來進行焦距控制。
二元化部78為在光學讀取器32擺動(swing)之時,以預定的截剪位準(slice level)將由聚焦誤差生成部86所生成的聚焦誤差訊號予以二元化,做為聚焦誤差訊號之S字曲線資訊而供給至控制器83。
第1中繼控制部84為按照切換記錄對象之記錄層的方式來控制第1中繼透鏡致動器80。
第2中繼控制部85為按照使得導引光R2與引導層112對焦的方式來控制第2中繼透鏡致動器81。
控制器83為具備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等。控制器83為基於分配配置在RAM的主記憶體區域上所載置的程式來進行全體光碟驅動器31之控制(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控制部」)。
在驅動器單元30中搭載著複數個上述的光碟驅動器31,其為可以分別獨立地控制,並能夠對於經裝填的多層光碟11分別同時地進行資訊之記錄與再生。
〔RAID控制器40〕
RAID(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廉價磁碟冗餘陣列)控制器40為相對於來自主(host)裝置50的記錄命令 等,將數據多重地記錄於驅動器單元30內的1以上之光碟驅動器31,經由條紋化(striping)分散並加以記錄來進行RAID控制。收到由RAID控制器40所給與的記錄或再生的指示之各個光碟驅動器31的控制器83,則進行對於多層光碟11用以記錄或再生數據之控制。
〔主裝置50〕
主裝置50為控制本光記錄系統1的最上位裝置。主裝置50可以是個人電腦。主裝置50為作成或準備記錄用的數據,並對於RAID控制器40供給該記錄用的數據之記錄命令。又,主裝置50為將含有使用者等所指定的檔名之讀取命令供給至RAID控制器40,由RAID控制器40取得屬於該應答的檔名之數據。
如圖3所示,主裝置50具有CPU51、記憶體52、驅動器I/F53、光碟傳送機構I/F54、系統匯流排56。
CPU51為用以實行儲存於記憶體52的程式之演算處理,並且通過系統匯流排56來控制各部間之資訊的存取處置。
記憶體52為儲存使CPU51實行的程式及演算結果等之主記憶體。
驅動器I/F53為通過RAID控制器40而與複數個光碟驅動器31通信用之界面。
光碟傳送機構I/F54為與光碟傳送機構20通信用之界面。
〔光碟驅動器31之動作〕
以下,依照如下的順序,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有關的光碟驅動器31之代表性動作;1.層資訊之記錄; 2.使用層資訊的記錄層之確認。
(1.層資訊之記錄)
在多層光碟11記錄層資訊的情況之順序,例如,為如以下所述。
另外,在光碟驅動器31中,追蹤控制假想為使用推拉法,而焦距控制假想為使用非點像差法。
1.光碟驅動器31的控制器83為控制未圖示的供給機構,使光學讀取器32在預定的半徑位置上移動。另外,所謂之預定的半徑位置,例如,其係指與引導層的導入區域的前端相對應之半徑位置。
在此位置上,控制器83係對於引導層進行如以下所述之最初的焦距偏位(offset)之調整、及對物透鏡60之傾斜調整。
2.亦即,控制器83為控制第2光源驅動部74,並使第2光源63啟動(on)。藉此,導引光R2乃通過導引光學系統,從光學讀取器32的對物透鏡60而照射於多層光碟11的引導層112。自多層光碟11的引導層112而來之回授光,因經第2受光部69所受光,而從第2受光部69的各個等分分割區域輸出與受光強度相對應的電壓訊號。
3.接著,控制器83為通過第2中繼控制部85來驅動第2中繼透鏡致動器81,使第2中繼透鏡66於光軸方向的初始位置上移動。此處,第2中繼透鏡66的光軸方向之初始位置係指:用以使得來自對物透鏡60的導引光R2與引導層112對焦用所預先決定的位置。控制器83為從第2受光部69的各個等分分割區域,按照使得基於與受光強度相對應的電壓訊號,而在追蹤誤差生成部82生成的追蹤誤差訊號(推拉訊號)之振幅成為最大的方式,來調整相對於引導層112的焦距偏位。
4.然後,控制器83驅動光學讀取器32內之未圖示的傾斜致動器,變更相對於多層光碟11的記錄面之對物透鏡60的徑向方向及切線方向的傾斜度,按照使得追蹤誤差訊號的振幅成為最大的方式來進行上述各方向之傾斜調整。
藉由以上操作,來完成相對於引導層的最初之焦距偏位調整及對物透鏡60之傾斜調整。
5.其次,控制器83,例如,將控制指令供給至第1光源驅動部73,以使之射出再生用功率等、記錄層探索用所設定的功率之雷射光。藉此,使從第1光源33射出於記錄層探索用所設定的功率之雷射光,通過記錄再生光學系統而照射於多層光碟11。來自多層光碟11的回授光,經於光學讀取器32內的第1受光部62而受光,從第1受光部62的各個等分分割區域輸出與受光強度相對應的電壓訊號。
6.繼續,控制器83為通過記錄再生光學系統,按照使記錄層探索用雷射光的焦距之位置,至少通過多層光碟11之全部的記錄層113的方式,來控制未圖示的拾取器上下傳送機構,使得光學讀取器32以一定速度於對物透鏡60的光軸方向上移動(擺動)複數次。此時,控制器83,為了確實地試著補正球面像差,因而於每一次擺動時變更第1準直透鏡34的位置。
圖9為顯示:在光學讀取器32之擺動期間所得到的聚焦誤差訊號、及由該聚焦誤差訊號於二元化部78所生成的二元化訊號之例子的圖。如此,光學讀取器32的擺動期間、多層光碟11的保護層、記錄層L3、記錄層L2、記錄層L1、記錄層L0、引導層的層間部分每次通過雷射光的焦點時,於聚焦誤差生成部86所生成的聚焦誤差訊號變化成S字狀。此S字電壓的波形,由於包含因多層光碟11的層間隔而產生的球面像差的成分,所以控制器83於 每一次擺動調整第1準直透鏡34的位置,並將目標記錄層的S字電壓之振幅成為最大時的第1準直透鏡34之位置的S字電壓,判定為球面像差被補正的狀態之S字電壓。
7.控制器83為用以取得:於二元化部78,以預定的截剪位準,將該球面像差經補正的狀態下之S字電壓予以二元化的結果,並以它做為聚焦誤差訊號的S字曲線資訊。
其次,控制器83,例如,其為按照以下的方式,將層資訊記錄在各記錄層。
另外,對於各記錄層的層資訊之記錄順序,暫定為L0、L1、L2、L3。
9.首先,控制器83,為了將層資訊記錄在記錄層L0,乃將光學讀取器32,從預先決定的初始位置,移動至二元化訊號在第5次成為“H”等級的位置為止,控制使得焦距伺服機構引入此位置。其結果,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記錄層L0。
10.對於記錄層L0,在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之後,控制器83為按照:使得相對於來自記錄層L0的未記錄區域之回授光的第1受光部62的各等分分割區域,各個輸出的光檢出訊號之和訊號成為最大的方式,來調整相對於該記錄層L0之焦距偏位。
11.繼續,控制器83按照使得追蹤誤差訊號的振幅成為最大的方式,再度地來調整相對於引導層112之焦距偏位。
12.接著,控制器83進行控制以使得追蹤伺服器引入到引導層112之導引軌121。此時,控制器83為基於追蹤誤差訊號的波形來調整追蹤偏位。例如,以在追蹤誤差訊號的波形中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中間電位為偏位值,並以此偏位值來調整追蹤誤差訊號。
然後,控制器83進行控制以對於記錄層L0進行層資 訊的記錄。另外,在記錄層資訊之際,控制器83,例如,如圖6所示地進行控制,以使得層資訊被記錄在:將記錄層導入區域區分成複數個子區域E0-E3之中,對於記錄層L0預先分配配置的子區域E0上。
更具體的來說,在引導層的導入區域中預先記錄著:在各個記錄層上所分配配置的小區域E0-E3之光碟半徑位置的資訊。控制器83為進行控制,以從該引導層的導入區域讀取各個小區域E0-E3的光碟半徑位置的資訊,基於此資訊來特定每一記錄層的子區域,並在此記錄層資訊。
然後,為了將層資訊記錄在次一記錄層L1,控制器83進行控制以使得光學讀取器32從預先決定的初始位置,移動到二元化訊號為第4次成為“H”等級的位置為止,將焦距伺服機構引入此一位置。藉此,對於記錄層L1而言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了,以下同樣地進行處理直到層資訊記錄於該記錄層L1為止。對於記錄層L2及記錄層L3,也是以同樣的順序反復地進行處理直到層資訊被記錄為止。
另外,以上的層資訊的記錄動作只是一例子而已,只要是能夠在多層光碟11的各記錄層上,以正確的配置來記錄管理資訊即可,也可以採用其他的方法。
(2.使用層資訊的記錄層之確認)
在本實施形態的光碟驅動器31,對於多層光碟11進行使用者數據之記錄以前,先進行確認各個記錄層為何層,例如,進行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與實際上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的記錄層之整合確認。
其次,使用圖10之流程圖來說明此動作。
此動作,例如,藉由將記錄有層資訊的多層光碟11 裝填於光碟驅動器31而開始的。
光碟驅動器31的控制器83為將控制指令供給至第1光源驅動部73,例如,以從第1光源33射出:再生用功率等、於記錄層探索用所設定的功率之雷射光。接著,控制器83為按照將光學讀取器32置放於預定的初始位置,使得記錄層探索用的雷射光之焦距的位置,在通過多層光碟11的至少全部的記錄層之範圍內移動的方式,來控制未圖示的拾取器上下傳送機構,以一定的速度於對物透鏡60的光軸方向上,複數次移動(擺動)光學讀取器32。此時的控制器83,為了確實地試著進行球面像差之補正,每一次擺動時變更第1準直透鏡34的位置(步驟S101)。
控制器83為在每次擺動所得到的聚焦誤差訊號(S字電壓)之中,將目標記錄層的S字電壓之振幅成為最大的第1準直透鏡34的位置之S字電壓,判定為球面像差經補正的狀態下之S字電壓,取得於二元化部78以預定的截剪位準(slice level)將此S字電壓予以二元化的結果,以它做為聚焦誤差訊號的S字曲線資訊(步驟S102)。
控制器83為基於所取得的聚焦誤差訊號之S字曲線資訊,來推定光學讀取器32的擺動範圍內各個記錄層的位置,將暫時層資訊分配配置在所推定的各個記錄層的位置上,將此等之相關資訊保存在控制器83內的記憶體。此處,各個記錄層的位置,例如,藉由以距離光學讀取器32的初始位置的移動量等來表現。暫時層資訊為依照與在該導入區域實際記錄的層資訊相同的分配配置規則來進行分配配置,以使之能夠與在各記錄層的導入區域實際記錄的層資訊進行比較(步驟S103)。
然後,使用暫時層資訊,來選擇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例如,藉由暫時層資訊,來選擇做為使用者數據的 記錄處之記錄層L1。控制器83為從記憶體讀取對應於該暫時層資訊的記錄層L1之位置資訊,基於它來控制未圖示的光學讀取器昇降機構,並使光學讀取器32從初始位置於光軸方向移動(步驟S104)。
然後,控制器83控制供給機構,以使得光學讀取器32於光碟半徑方向移動,直到能夠從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L1中的導入區域,讀取層資訊的位置為止(步驟S105)。
更具體地來說,為了進行該控制,控制器83有必要預先從引導層的導入區域,讀取各記錄層的導入區域的位置資訊(光碟半徑位置),並與暫時層資訊相對應地保存於控制器83內的記憶體。控制器83為控制供給機構使光學讀取器32於光碟半徑方向移動,直到能夠從記憶體取得:與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L1的暫時層資訊相對應的導入區域之位置資訊,並基於它從記錄層L1中的導入區域讀取層資訊的位置為止。
然後,控制器83將控制命令供給於焦距控制部77,以開始焦距伺服機構之引入(步驟S106)。藉此,在與記錄層探索用的雷射光的焦距之位置最接近的位置所存在的記錄層上,雖然對準該雷射光之焦距,然而在此時點,該記錄層是否被指定來做為記錄處之記錄層L1,仍尚未確定。
控制器83進行控制,以從對準焦距的記錄層的導入區域來讀取層資訊(步驟S107)。
控制器83在成功讀取自對準焦距的記錄層的導入區域而來的層資訊時,判定該所讀取的層資訊、與選擇記錄處的記錄層所使用的暫時層資訊是否一致(步驟S108)。
在判定為不一致的情況下,控制器83進行預定的誤 差處理(步驟S109)。例如,通知主裝置50:由於層資訊不一致,因而不可對於多層光碟11進行記錄。或者,也可以是基於所讀取的層資訊、與為了選擇記錄處的記錄層所使用的暫時層資訊之關係,來補正位置資訊,進行修正焦距伺服機構之引入。
在判定為一致的情況下,控制器83確定選擇以對準焦距的記錄層做為記錄處之記錄層L1(步驟S110),例如,對於該多層光碟11應實行以下之處理,例如,實行OPC處理、缺陷交換處理等,然後再進行使用者數據之記錄等。
另外,上述的動作是在以CLV方式或CAV方式驅動多層光碟11的狀態下進行的。
(本實施形態之效果)
以上,在本實施形態中可得到如以下所述這樣的效果。
1.在多層光碟11的各記錄層上分別地記錄層資訊,能夠理論地確認:對準焦距的記錄層是否為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並且能夠進行使用者數據的記錄。因此,能夠對於多層光碟11的各記錄層安定地進行記錄,因而信頼性增加。
2.如圖6所示,因多層光碟11的各記錄層的管理資訊為位置互相錯開地被記錄在至少與相鄰的記錄層間的方式,因而在從1個記錄層的導入區域讀取管理資訊時,能夠排除因層間交錯干擾所引起的不良影響。因此,能夠良好地讀取導入區域的管理資訊,因而記錄再生的安定性增加了。
3.更且,如圖7所示,由於在導入區域的2個小區域上、3以上的複數個記錄層為以積層順序而交互地分配配置著,所以能夠更進一步地縮小所需要的導入區域的尺寸,進而達成增大 每一記錄層的記錄容量的目標。
<第2實施形態>
在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中是假定在層資訊為被記錄於多層光碟11的各記錄層之導入區域的情況。但是,層資訊只要是能夠從對準焦距的記錄層來得到即可,當然也可以是記錄在那個區域者。例如,假定層資訊是被記錄在每一記錄層的BCA(Burst Cutting Area)。
BCA為在多層光碟的製作過程中,藉由以高功率的雷射光燒切一部分的記錄層而形成的。經燒切的部分與未經燒切的部分之光反射率是不同的,所以在使多層光碟旋轉的狀態下使BCA對準焦距而照射雷射光時,例如,如圖17所示,可得到反射位準為BCA top、與BCA bottom 2階段變化的訊號。藉由對於訊號進行復調及復號可得到數據(BCA數據)。
圖11為本實施形態的多層光碟11A之全體的平面圖。圖12為圖11的多層光碟11A之BCA部分的詳細平面圖。圖13為圖12的多層光碟11A之A-A剖面圖。
如圖11所示,在多層光碟11A的中央設置有光碟卡盤(chucking)用的中心孔101。在中心孔101的外周側設置有相同的光碟卡盤用之卡盤區域102。在卡盤區域102的外周側設置有BCA103,更進一步地,在其外周側設置有含有導入區域的記錄區域104。
如圖12及圖13所示,BCA103被設置於每一記錄層113。分別按照說明需要而將每一記錄層113(記錄層L0、L1、L2、L3)的BCA103表示為「BCA(L0)」、「BCA(L1)」、「BCA(L2)」、「BCA(L3)」。此等之每一記錄層113的BCA103為設置於相異的光碟半徑位置。例如,按照使各個光碟半徑位置不會互相重疊的錯 開方式,依照BCA(L0)、BCA(L1)、BCA(L2)、BCA(L3)的層編號值的上昇順序,從多層光碟11A的內周側起往外周側來配置。
在每一記錄層113的BCA103分別至少預先記錄光碟ID與層資訊(製造多層光碟11A之際)。
光碟ID為多層光碟11A上之固有的序列編號,即用以識別多層光碟11A個體之資訊。
層資訊為用以識別多層光碟11A之各個記錄層113(記錄層L0、L1、L2、L3)的資訊。例如,在記錄層L0的BCA(L0)上記錄著:可以明確地識別該記錄層L0是否在多層光碟11A的那一層位置的層資訊。
BCA(L0)、BCA(L1)、BCA(L2)、BCA(L3)為互相的光碟半徑位置為不互相重疊地被錯開配置著,因而能夠抑制因複數個記錄層113的BCA103彼此之干渉而導致發生讀取誤差之事。
(光碟驅動器之構成)
其次,說明第2實施形態的光碟驅動器之構成。
圖14為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光碟驅動器31A之構成的方塊圖。
此處,BCA處理部87為基於來自第1受光部62的再生RF訊號,將被記錄於BCA103的數據之光碟ID、及層資訊予以再生,並供給至控制器83A。
控制器83A,例如,其為基於經以BCA處理部87再生的層資訊,來確認被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對象的記錄層是在何層;例如,進行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與實際上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的記錄層之整合的確認等。
其他的構成為與第1實施形態的光碟驅動器31相同。
(使用層資訊的記錄層之確認)
圖15為顯示藉由第2實施形態的光碟驅動器31A來確認記錄層的動作之流程圖。
當多層光碟11A被裝填時,光碟驅動器31A的控制器83A提供控制指令給第1光源驅動部73,以使從第1光源33射出光:例如,再生用功率等、記錄層探索用所設定的功率之雷射光。
接著,控制器83A為按照使得光學讀取器32放置在預定的初始位置、記錄層探索用的雷射光的焦距位置,在至少通過多層光碟11A的全部的記錄層之範圍內移動的方式,來控制未圖示的拾取器上下傳送機構,使光學讀取器32以一定速度於對物透鏡60的光軸方向移動(擺動)複數次(步驟S201)。此時,控制器83A,為了確實地試著補正球面像差,則於每次擺動時變更第1準直透鏡34之位置(步驟S201)。
控制器83A,在各擺動的每次所得到的聚焦誤差訊號(S字電壓)之中,將目標記錄層的S字電壓之振幅成為最大的第1準直透鏡34之位置上的S字電壓,判定為球面像差為經補正的狀態下之S字電壓,取得將此S字電壓於二元化部78以預定的截剪位準(slice level)予以二元化的結果,以之來做為聚焦誤差訊號的S字曲線資訊(步驟S202)。
控制器83A為基於所取得的聚焦誤差訊號之S字曲線資訊,來推定光學讀取器32的擺動範圍中的各個記錄層之位置,在所推定的各個記錄層之位置上分配配置暫時層資訊,將此等之相關資訊保存於控制器83A內的記憶體。此處,各個記錄層的位置,例如,可以藉由距離光學讀取器32的初始位置之移動量等來表現。暫時層資訊為按照與實際上記錄在該BCA103的層資訊相同的分配配置規則來進行分配配置,以使之能夠與實際上記錄於各記錄層的BCA103的層資訊進行比較(步驟S203)。
然後,使用暫時層資訊來選擇:做為使用者數據之記錄處的記錄層。例如,藉由暫時層資訊,選擇記錄層L1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控制器83A為從記憶體讀取與該暫時層資訊相對應的記錄層L1之位置資訊,基於它來控制未圖示的光學讀取器昇降機構,以使得光學讀取器32從初始位置於光軸方向移動(步驟S204)。
控制器83A為使光學讀取器32於光碟半徑方向上移動,直到能夠從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L1中的BCA103(L1)讀取層資訊的位置為止(步驟S205)。
更具體地來說,為了進行此控制,控制器83A必須預先從引導層的導入區域讀取每一記錄層的BCA103的位置資訊(光碟半徑位置),並與暫時層資訊相對應地保存在控制器83A內的記憶體。控制器83A從記憶體取得:與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L1的暫時層資訊相對的BCA103(L1)之位置資訊,並基於它來控制供給機構,以使得光學讀取器32於光碟半徑方向上移動直到:能夠從記錄層L1中的BCA103(L1)讀取層資訊的位置為止。
繼續,控制器83A提供控制命令給焦距控制部77,以開始焦距伺服機構之引入(步驟S206)。藉此,存在於與雷射光的焦距位置最靠近的位置上的記錄層,雖然對準該雷射光的焦距,然而在此時點,該記錄層是否即為被指定來做為記錄處的記錄層L1,尚未確定。
接著,控制器83A進行控制以在BCA處理部87,從對準焦距的記錄層之BCA103來讀取層資訊(步驟S207)。
控制器83A判定:從對準焦距的記錄層之BCA103所讀取的層資訊,是否與在用以選擇記錄處的記錄層時所用的暫時 層資訊一致(步驟S208)。
在判定為不一致的情況下,則控制器83A進行預定的誤差處理(步驟S209)。例如,通知主裝置50:由於層資訊的不一致所以不可對於多層光碟11A進行記錄等。或者,也可以是基於所讀取的層資訊、與用以選擇記錄處的記錄層時所用的暫時層資訊之關係,來補正位置資訊並修正焦距伺服機構之引入。
在判定為一致的情況下,則控制器83A確定:以選擇對準焦距的記錄層做為記錄處的記錄層L1(步驟S210),例如,應對於該多層光碟11A實行以下之處理;例如,實行OPC處理、缺陷交換處理等,然後進行使用者數據之記錄等。
(第2實施形態的效果)
以上,在本實施形態中得到如下所述這樣的效果。
在多層光碟11A的各記錄層之BCA103上分別地記錄著層資訊,所以能夠在理論性確認:對準焦距的記錄層是否為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的基礎上,進行使用者數據之記錄。因此,能夠對於多層光碟11A的各記錄層安定地進行記錄,並使信頼性增加。
<變形例1>
如圖13所示,每一記錄層的BCA(L0)、BCA(L1)、BCA(L2)、BCA(L3)為按照使得在讀取時不發生互相干渉的方式,而分別地被設置於不同的光碟半徑位置。因此,由於對於每一記錄層的BCA(L0)、BCA(L1)、BCA(L2)、BCA(L3)之位置資訊(光碟半徑位置)預先分配配置層資訊,所以光碟驅動器能夠不依賴記錄在BCA103的層資訊來判別:焦距被引入的記錄層之層資訊,並能夠配合從BCA103所讀取的層資訊來進行二次確認。
以下,說明該具體的方法。
圖16為顯示本變形例的光碟驅動器31B之構成的方塊圖。
該光碟驅動器31B為在第2實施形態的光碟驅動器31A之構成上附加位址再生部88而成者。位址再生部88為基於第2受光部69之輸出,對於引導層112之導引軌,例如,以振動或凹槽列等行調變,將被記錄的物理位址資訊予以再生而供給於控制器83B。
在控制器83B的記憶體上保存著:每一記錄層的BCA(L0)、BCA(L1)、BCA(L2)、BCA(L3)的位置資訊(光碟半徑位置)與層資訊相對應的相關數據。此種相關數據,例如,從多層光碟11B的引導層之導入區域等讀取而保存於記憶體。控制器83B為基於由位址再生部88所供給的物理位址資訊,使用預定的換算式等來算出光碟半徑位置,參照保存於記憶體52中的相關數據,而取得與該光碟半徑位置相對應的層資訊。其次,控制器83B判定:該層資訊、與從BCA103所讀取的層資訊是否一致;若是一致時,則確定以該層資訊來做為對準焦距的記錄層之層資訊。藉此,即能夠論理地確認對準焦距的記錄層是否就是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而且能夠藉由二次判定而更確實進行確認。
<變形例2>
控制器83B也可以是基於由位址再生部88所供給的物理位址資訊,使用預定的換算式等來算出光碟半徑位置,參照保存在記憶體中的相關數據,來確定以與該光碟半徑位置相對應的層資訊來做為對準焦距的記錄層之層資訊。依照此方式,即使層資訊不是被記錄在BCA,控制器83B亦能夠論理地確認:對準焦距的記錄層是否就是被選擇來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 層。
另外,本發明不是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而已,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之範圍內,可以有各種的變更態樣。
S101~S110‧‧‧步驟

Claims (6)

  1. 一種光記錄裝置,其為在具有可記錄資訊的複數個記錄層、與設有追蹤用導引軌的引導層的多層光碟上進行記錄之光記錄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為分別具有記錄用以識別記錄層本身之層資訊的層資訊記錄區域;並且該光碟記錄裝置具備:射出光束之光源;使前述光束於前述多層光碟集束之對物透鏡;接受經前述多層光碟反射的光束而輸出電子訊號之受光部;由前述受光部之輸出而產生聚焦誤差(focusing error)訊號之聚焦誤差生成部;及控制部,其為使前述光束的焦距位置在至少通過前述複數個記錄層之範圍移動,並基於伴隨此移動於前述聚焦誤差生成部所產生的聚焦誤差訊號之波形,來推定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的位置,在被推定的前述複數個記錄層之位置上分別地配置暫時層資訊,在使用該暫時層資訊選取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的前述被推定之位置對準焦距的狀態下,啟動(on)焦距伺服機構(servo),從焦距伺服機構的引入處之記錄層的前述層資訊記錄區域讀取前述層資訊,將該所讀取的層資訊、與在做為前述使用者數據之記錄處的記錄層之選取上所使用的前述暫時層資訊進行比較,在一致的情況,確定以前述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的記錄層為被選取來做為前述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
  2. 一種光記錄方法,其為具有可記錄資訊的複數個記錄層、與設有追蹤用導引軌之引導層的多層光碟上進行記錄之光記錄方 法,其中前述複數個記錄層分別具有地記錄含有用以識別記錄層本身之層資訊的管理資訊之層資訊記錄區域;該光記錄方法包括:使光束的焦距位置在至少通過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的範圍移動,基於伴隨此移動所產生成的聚焦誤差訊號的波形來推定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的位置,在前述被推定的複數個記錄層之位置上分別地配置暫時層資訊,在使用該暫時層資訊所選取之做為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的前述被推定之位置對準焦距的狀態下,啟動(on)焦距伺服機構,從焦距伺服機構的引入處之記錄層的前述層資訊記錄區域讀取前述層資訊,將該被讀取的層資訊、與在選取做為前述使用者數據的記錄層之記錄處時所用的前述暫時層資訊進行比較,在一致的情況下,確定以前述焦距伺服機構被引入的記錄層為被選取來做為前述使用者數據的記錄處之記錄層。
  3. 一種多層光碟,其係具有可記錄資訊的複數個記錄層、設有追蹤用導引軌的引導層;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為分別具有記錄著含有用以識別記錄層本身之層資訊的管理資訊之導入(lead-in)區域;前述導入區域為使其位置相互錯開地被配置在相鄰的前述記錄層之間。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多層光碟,其係在前述導入區域預先記錄著含有前述層資訊之管理資訊。
  5. 一種多層光碟,其係具有可記錄資訊的複數個記錄層、設有 追蹤用導引軌的引導層;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為分別具有預先記錄著用以識別記錄層本身之層資訊的BCA(Burst Cutting Area,脈衝切劃區),前述複數個記錄層的BCA為配置於相異的光碟半徑位置。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多層光碟,其中前述BCA為更進一步地預先記錄有用以識別前述多層光碟之光碟識別子。
TW102134727A 2012-09-28 2013-09-26 光記錄裝置、光記錄方法及多層光碟 TW2014287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6834A JP2014071928A (ja) 2012-09-28 2012-09-28 光記録装置、光記録方法及び多層光ディス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8740A true TW201428740A (zh) 2014-07-16

Family

ID=50387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4727A TW201428740A (zh) 2012-09-28 2013-09-26 光記錄裝置、光記錄方法及多層光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71928A (zh)
TW (1) TW201428740A (zh)
WO (1) WO20140503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1145B (zh) * 2018-03-26 2020-09-08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书写应用的撤销笔迹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0768B2 (ja) * 2007-03-28 2011-07-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ディスク状媒体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JP5081092B2 (ja) * 2008-08-04 2012-11-2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ドライブ装置及び追加記録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50398A1 (ja) 2014-04-03
JP2014071928A (ja) 2014-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11604B2 (en) Fabrication method of multilayer optical record medium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multilayered optical record medium
JPWO2008099708A1 (ja) 記録媒体、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CN102077281A (zh) 信息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再现装置
US7911907B2 (en) Optical disc judgment method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JP4224506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1369434B (zh) 拾取器、信息记录装置、方法及介质和信息再生装置及方法
CN101477818B (zh) 光盘装置
US20080095024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N101211619A (zh) 光盘装置及光盘的判别方法
WO2011125157A1 (ja)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方法
TW201428740A (zh) 光記錄裝置、光記錄方法及多層光碟
US20080068976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2008159137A (ja) 光記録再生方法、光記録再生装置、光記録媒体
US20070076546A1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tracking error signal selecting method
US20150092526A1 (en) Multi-laye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recording device
US20150109894A1 (en) Optical recording device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thod
WO2014021296A1 (ja) 光記録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154256B2 (ja) 光学式情報記録媒体の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光学式情報記録媒体の記録再生方法
CN102693733A (zh) 记录调整方法、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US8619521B2 (en) Disc drive and tracking servo pull-in method
JP2015001998A (ja) 光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合焦制御方法
WO2014045801A1 (ja) 光記録装置及び光記録方法
US20070230309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US9183871B2 (en) Optical recording device, optical recording method and multi-layer disk
CN103137145B (zh) 光信息记录介质、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以及补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