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7050A - 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 Google Patents

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7050A
TW201427050A TW101151055A TW101151055A TW201427050A TW 201427050 A TW201427050 A TW 201427050A TW 101151055 A TW101151055 A TW 101151055A TW 101151055 A TW101151055 A TW 101151055A TW 201427050 A TW201427050 A TW 2014270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conductive type
type layers
layer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510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76940B (zh
Inventor
Liang-Pin Chen
Original Assignee
Motech Ind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tech Ind Inc filed Critical Motech Ind Inc
Priority to TW1011510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76940B/zh
Priority to CN201310018257.5A priority patent/CN10391551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27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7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69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694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一種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太陽能電池包含第二導電型基板、複數個第一與第二導電型層、鈍化層、複數個第一與第二開孔、第一及第二電極。第二導電型基板包含受光面及背面。第一導電型層設於背面上。第二導電型層以二維陣列且彼此獨立不相連接之形式排列於背面上。各第二導電型層的周圍受到第一導電型層包圍。鈍化層設於第一與第二導電型層上。第一與第二開孔設於鈍化層中,且分別對應第一導電型層、及分別對應第二導電型層。第一與第二電極設於鈍化層上,且分別經第一開孔與第一導電型層接觸、及分別經第二開孔與第二導電型層接觸。

Description

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電轉換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太陽能電池。
由於指叉狀背接觸之太陽能電池(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 Solar Cell;IBC)具有較高之電池效率,因此目前已成為太陽能電池發展的一個趨勢。請參照第1圖,其係繪示一種指叉狀背接觸之太陽能電池的局部剖面圖。指叉狀背接觸之太陽能電池100主要包含N型基板102、N+型導電層108、抗反射層110、N++型摻雜層114、P+型摻雜層116、鈍化層118、N型電極120與P型電極122。
在太陽能電池100中,N型基板102之相對二側分別具有受光面104與背面106。受光面104上設有粗糙結構112,以增加入光量。N+型導電層108全面性地設於受光面104上,以作為太陽能電池100之正面表面電場(FSF)層。抗反射層110覆蓋在N+型導電層108上,以避免入射光反射。N++型摻雜層114與P+型摻雜層116分別設置於N型基板102之背面106的局部區域中,且彼此分離並呈長條形間隔狀。鈍化層118覆蓋在背面106上。鈍化層118具有複數個開孔128與130分別露出部分之N++型摻雜層114與部分之P+型摻雜層116。N型電極120與P型電極122設於鈍化層118上,且分別經由鈍化層118之開孔128及130而分別與N++型摻雜層114及P+型摻雜層116接觸。
在此太陽能電池100中,由於N++型摻雜層114與P+ 型摻雜層116均設置在N型基板102之背面106中,且彼此十分接近。而且,因N++型摻雜層114與P+型摻雜層116為摻雜區,為了使N++型摻雜層114與P+型摻雜層116能更有效地分離,一種技術係在任二相鄰之N++型摻雜層114與P+型摻雜層116之間的N型基板102的背面106上形成雙階(bi-level)結構124。
由於太陽能電池100具有指叉狀背接觸之電極結構,亦即N型電極120與P型電極122以指叉狀排列方式設置,因此分別與N型電極120及P型電極122接觸之N++型摻雜層114及P+型摻雜層116通常也呈指叉狀排列。因而,N++型摻雜層114與P+型摻雜層116之間的這些雙階結構124均順著同一方向延伸設置。然而,若N型基板102之厚度較薄(例如約200um,或甚至不到),或者為形成雙階結構124所在N型基板102之背面106中挖出之溝槽126過深時,溝槽126之底面側邊的結構相對脆弱,而導致N型基板102容易沿著溝槽126之底面側邊破裂,造成製程良率不佳。
此外,N型電極120與P型電極122的指狀部分以互相平行的方式設置,而開孔128與130為直線形之線狀開孔且分別間隔地設置在N型電極120與P型電極122下方之鈍化層118中。然,當載子在N型基板102之受光面104之對應於另一側雙階結構124處形成時,此處之載子的導出路徑僅能往其兩側之直線形的開孔128、130移動,如此即代表載子移動到開孔128與130中之N型電極120與P型電極122的距離較長,將導致載子收集之效率會降低, 進而使太陽能電池100之電流密度無法有效提高,並衍生整體電池效率無法提昇之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一態樣就是在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其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以二維陣列且彼此獨立不相連接之形式排列於第二導電型基板之背面中,且這些第二導電型層之周圍受到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所包圍,並分別搭配對應第一開孔與第二開孔之設計。故,可縮短載子的移動距離,進而可有效提高太陽能電池與模組的電流密度,以及提昇整體電池之效率。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是在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其第一導電型層與第二導電型層係以二維陣列且彼此獨立不相連接之方式排列在第二導電型基板之背面中,並對應搭配個別彼此獨立且呈二維陣列排列的第一內凹部與第二內凹部的設計,亦即非傳統連續之雙階結構設計。故可避免傳統太陽能電池因設置雙階結構所造成之基板彎曲或破裂,進而可提升太陽能電池及其所應用之模組的製程良率。
本發明之又一態樣是在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其第一導電型層之開孔包圍第二導電型層之開孔。因此,可提高太陽能電池從受光面而來之載子的收集效率,進而可提高電流密度,以及提昇整體電池之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太陽能電池。此太陽能電池包含一第二導電型基板、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一鈍化層、複數個第一開孔、複數 個第二開孔、一第一電極以及一第二電極。第二導電型基板包含彼此相對之一受光面以及一背面。前述之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設於背面上。前述之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以二維陣列形式排列於背面上。各第二導電型層的周圍受到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包圍,其中該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之間彼此相互獨立而不連接。鈍化層設於前述之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與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上。前述之複數個第一開孔設於鈍化層中,其中這些第一開孔分別對應前述之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複數個第二開孔設於鈍化層中,其中這些第二開孔分別對應前述之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第一電極設於鈍化層上並分別經前述複數個第一開孔而與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接觸。第二電極設於鈍化層上並分別經前述複數個第二開孔而與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接觸。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各第二導電型層的周圍係在平行背面之一法線的方向上,受到上述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包圍。
依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上述之各第二導電型層的周圍受到各第一導電型層的完全包圍。
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上述之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之間彼此直接相連。
依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上述之各第一導電型層與各第二導電型層之間分別設有一隔離區,此隔離區於平行背面之一法線的方向上完全包圍各第二導電型層。
依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上述之複數個第一開孔彼此間的連線或複數個第二開孔彼此間的連線,可構成蜂巢 形狀。
依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上述之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以二維陣列排列且彼此並互不接觸。
依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上述之複數個第一開孔中之至少一者可沿所對應之第一導電型層延伸。
依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上述之複數個第一開孔中之至少一者是由複數個孔洞所構成,且這些孔洞排列圍繞於所包圍的第二導電型層的周圍。
依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上述之背面包含至少一第一內凹部,上述之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中之至少一者係配置於此至少一第一內凹部之一內側面上。
依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上述之背面包含至少一第二內凹部,上述之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中之至少一者係配置於此至少一第二內凹部之一內側面上,且上述之至少一第一內凹部之底面較此至少一第二內凹部之底面接近受光面。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此太陽能電池模組包含一上板、一下板、一如上述之太陽能電池以及至少一封裝材料層。太陽能電池設於上板與下板之間。至少一封裝材料層位於上板與下板之間,將太陽能電池與上板和下板結合。
請參照第2圖,其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太陽能電池模組200主要包含一上板204、一下板206、一太 陽能電池202、以及一個或多個封裝材料層,例如封裝材料層208與210,例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材質。
如第2圖所示,在太陽能電池模組200中,太陽能電池202設於下板206上,且設於上板204之下。因此,上板204設於下板206之上,且太陽能電池202設於下板206與上板204之間。另外,二層封裝材料層208與210則分別設置在上板204與太陽能電池202、以及下板206與太陽能電池202之間。藉由高溫壓合的程序,封裝材料層208和210於熔融態時可將太陽能電池202與下板206和上板204結合。
請參照第3圖至第5圖,其係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尚未設置電極之背面圖、第3圖之太陽能電池的局部放大剖面圖、以及太陽能電池之已設置電極之局部背面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太陽能電池202可為一指叉狀背接觸之太陽能電池。因此,如第5圖所示,第一電極232與第二電極238呈指叉狀,且第一電極232與第二電極238均設置在第二導電型基板244之同一面上。
在一實施例中,如第3圖至第5圖所示,太陽能電池202主要可包含第二導電型基板244、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216、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218、鈍化層222、第一電極232與第二電極238。第一導電型與第二導電型之一者可為P型,另一者則可為N型。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型為P型,第二導電型為N型。
請參照第4圖所繪示之太陽能電池202的局部區域 230(如第3圖),第二導電型基板244包含受光面246與背面248。其中,受光面246與背面248位於第二導電型基板244之相對二側。第二導電型基板244之材料可例如為矽等半導體材料。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導電型基板244之受光面246可經粗化處理而具有粗糙結構250,以增進太陽能電池202對於入射光的吸收效率。
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216可配置於第二導電型基板244之背面248上。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218同樣可配置於第二導電型基板244之背面248上。在一實施例中,如第3圖所示,每個第二導電型層218的周圍均對應受到一個第一導電型層216所完全包圍。在一示範例子中,第二導電型基板244之電性為N型,且第一導電型層216可為形成在背面248上之一P型摻雜層,例如硼摻雜層。而且,第二導電型層218可為形成在背面248上之一N型摻雜層,例如磷摻雜層。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3圖所示,這些第二導電型層218可以二維陣列形式排列在第二導電型基板244之背面248上。此外,這些第一導電型層216同樣可以二維陣列形式排列在第二導電型基板244之背面248上且彼此互不接觸,例如這些第一導電型層216彼此之間分別以一間隔256區隔開。而且,如第3圖與第4圖所示,每個第二導電型層218與對應包圍在此第二導電型層218周圍之第一導電型層216之間均可設有隔離區228,以分離第二導電型層218與對應之第一導電型層216。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導電型基板244之背面248更可 凹設有至少一第一內凹部220。其中,第一導電型層216之至少一者可配置於此至少一第一內凹部220之內側面,例如包含此至少一第一內凹部220之底面與側壁面。在一實施例中,如第4圖所示,背面248可凹設有複數個第一內凹部220,且所有之第一導電型層216可對應設置在這些第一內凹部220之內側面。如此一來,每個第二導電型層218可在平行背面248之法線的方向上,對應受到一個第一導電型層216所完全包圍。
在第4圖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二導電型層218設於背面248,但並未設於背面248之任何內凹處。然,請參照第6圖,其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尚未設置電極之局部背面圖。在此實施方式中,太陽能電池202a之架構大致上與上述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200的架構相同,二架構之間的差異在於,太陽能電池200a之第二導電型基板244a的背面248a更可凹設有至少一第二內凹部258。其中,第二導電型層218之至少一者可配置於此至少一第二內凹部258之內側面,例如包含此至少一第二內凹部258之底面與側壁面。
在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202a之背面248a可凹設有複數個第二內凹部258,且所有之第二導電型層218可對應設置在這些第二內凹部258之內側面。因此,每個第二導電型層218同樣可在平行背面248a之法線的方向上,對應受到一個第一導電型層216所完全包圍。在一示範例子中,當第二導電型為N型時,由於電洞的移動速率較電子慢,為使電洞與電子分別到第一導電型層216與第二導 電型層218的移動時間可較為一致,第一內凹部220之底面較第二內凹部258之底面更接近受光面246,亦即可使所形成的第一導電型層216較第二導電型層218接近受光面246。藉此,可提高太陽能電池202a的效率。
如第3圖所示,在太陽能電池202中,每個第二導電型層218的周圍均對應受到一個第一導電型層216所完全包圍。但,請參照第7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又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尚未設置電極之局部背面圖。在此實施方式中,太陽能電池202b之架構大致上與上述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202的架構相同,二架構之間的差異在於,太陽能電池202b中包圍在每個第二導電型層218周圍之第一導電型層216a可包含彼此分離之至少二部分212與214。
請參照第7圖,在太陽能電池202b中,第一導電型層216a係設於凹設於背面248b中之第一內凹部220a的內側面。此外,第一導電型層216a之二部分212與214之間以凸肋260將此二部分212與214予以分離。亦即,在每個第一導電型層216a之二部分212與214之間,凸肋260並未內凹於背面248b中,因而凸出於設於第一內凹部220a之內側面的二部分212與214之間。藉由這樣的結構設計,可使太陽能電池202b之結構強度較太陽能電池202大。
請再次參照第4圖,在太陽能電池202中,鈍化層222覆蓋在第二導電型基板244之背面248上。因此,鈍化層222也覆蓋在設於背面248上的第一導電型層216與第二導電型層218上。此鈍化層222設有複數個第一開孔224 與複數個第二開孔226。其中,這些第一開孔224與第二開孔226以二維陣列之排列形式穿設於鈍化層222中。此外,這些第一開孔224分別對應露出每個第一導電型層216的一部分,而這些第二開孔226則分別對應露出每個第二導電型層218的一部分。
在一實施例中,如第3圖所示,每個第一導電型層216上方設有多個第一開孔224。其中,這些第一開孔224可沿所此第一導電型層216排列,且這些第一開孔224可圍設在此第一導電型層216所包圍之第二導電型層218上的第二開孔226周圍。在另一實施例中,如第7圖所示,每個第一導電型層216a上方同樣設有多個第一開孔224。其中,這些第一開孔224可沿所此第一導電型層216a之部分212與214排列,且可分別設在此第一導電型層216a所包圍之第二導電型層218上之第二開孔226的二側外圍。在又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202b之至少一個第一導電型層216a的部分212與214上方可分別僅設有單一個第一開孔224,且此二第一開孔224可分別沿著第一導電型層216a的部分212與214延伸,例如L型開孔。
請同時參照第4圖與第5圖,第一電極232與第二電極238均設置在鈍化層222上。第一電極232可包含複數個指狀電極236與一個匯流電極234,其中每個指狀電極236之一端與匯流電極234連接。第一電極232的這些指狀電極236覆蓋在每個第一導電型層216之一部分上方的鈍化層222上,且分別經由第一開孔224而分別與鈍化層222下方的每個第一導電型層216接觸,進而與這些第一 導電型層216形成電性連接。這些指狀電極236可將從第一導電型層216收集到之電流,傳送至匯流電極234而輸出。
同樣地,第二電極238亦可包含複數個指狀電極242與一個匯流電極240,其中每個指狀電極242之一端與匯流電極240連接。第二電極238的這些指狀電極242覆蓋在每個第二導電型層218之一部分上方的鈍化層222上,且分別經由第二開孔226而分別與鈍化層222下方的每個第二導電型層218接觸,進而與這些第二導電型層218形成電性連接。這些指狀電極242同樣可將從第二導電型層218收集到之電流,傳送至匯流電極240而輸出。
請再次參照第4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太陽能電池200更包含第二導電型電場層252。第二導電型電場層252可全面性地覆蓋在第二導電型基板244的受光面246上。藉由第二導電型電場層252所提供的電位能,可驅使在第二導電型基板244之受光面246附近所形成之電洞與電子分別往背面248之第一導電型層216與第二導電型層218移動。此外,太陽能電池200更可根據產品需求,而選擇性地包含抗反射層254。此抗反射層254覆蓋在第二導電型電場層252上,以提升太陽能電池200之光入射效率。
本發明之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亦可為彼此相連之設計。請參照第8圖,其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尚未設置電極之局部背面圖。在此實施方式中,太陽能電池202c之架構大致上可與上述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202的架構相同,二架構之間的主要差異在 於太陽能電池202c之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216b彼此之間係直接相連。也就是說,在太陽能電池202c中,可將單一層第一導電型結構區分成彼此直接相連之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216b,亦即其彼此之間並沒任何間隔。
此外,太陽能電池202c之所有第一導電型層216b、第二導電型層218與隔離區228a可共面,亦即第一導電型層216b與第二導電型層218均未內凹於背面248c,如第9圖。在一實施例中,每個第二導電型層218之形狀可呈圓形,且隔離區228a之形狀可呈圓環形。在鈍化層222中,每個第二開孔226的周圍由複數個第一開孔224所環繞包圍。藉由圓形第二開孔226、圓環形隔離區228a、以及複數個第一開孔224環設包圍在對應之第二開孔226的設計,可使太陽能電池202c之背面248c的電極接觸點具有良好的空間位置匹配。因此,可提高從太陽能電池202c正面而來之載子的收集效率,進而可提高太陽能電池202c的電流密度,以及提昇整體電池效率。此外,這樣的設計亦可避免傳統太陽能電池因設置長條狀雙階結構所造成之基板彎曲或破裂,進而可提升太陽能電池及其所應用之模組的製程良率。
在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202c的這些第二導電型層218的連線可構成六邊形。在另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202c的這些第二導電型層218的連線可構成蜂巢形狀。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202c的這些第一開孔224與第二開孔226可以最密堆積的方式排列,以更有效地縮減載子的移動距離,提昇載子收集效率。
請參照第8、9圖,其中第9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之已設置電極之局部背面圖。該複數個第一開孔224彼此間的連線或該複數個第二開孔226彼此間的連線,可構成蜂巢形狀。其中,蜂巢形狀的配置可使載子之收集達到最高之效率。當然,本發明中其他實施例的開孔若排列成蜂巢狀時,同樣能產生最佳的載子收集效率。
請再次參照第9圖,在太陽能電池202c中,配合各第一開孔224與各第二開孔226的配置,第一電極232a之每個指狀電極236a呈彎曲狀,且第二電極238a之指狀電極242a呈多個啞鈴串接的形狀。
由上述之實施方式可知,本發明之一優點就是因為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係以二維陣列且彼此獨立不相連接之形式排列於第二導電型基板之背面中,且這些第二導電型層之周圍受到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所包圍,並分別搭配對應第一開孔與第二開孔之設計。因此,可縮短載子的移動距離,進而可有效提高太陽能電池與模組的電流密度,以及提昇整體電池效率。
由上述之實施方式可知,本發明之另一優點就是因為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之第一導電型層與第二導電型層係以二維陣列且彼此獨立不相連接之方式排列在第二導電型基板之背面中,並對應搭配個別彼此獨立且呈二維陣列排列的第一內凹部與第二內凹部的設計,亦即非傳統連續之雙階結構設計。因此,可避免傳統太陽能電池因設置雙階結構所造成之基板彎曲或破裂,進而可提升太陽能 電池及其所應用之模組的製程良率。
由上述之實施方式可知,本發明之又一優點就是因為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之第一導電型層之開孔包圍第二導電型層之開孔。因此,可提高太陽能電池從受光面而來之載子的收集效率,進而可提高電流密度,以及提昇整體電池之效率。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在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太陽能電池
102‧‧‧N型基板
104‧‧‧受光面
106‧‧‧背面
108‧‧‧N+型導電層
110‧‧‧抗反射層
112‧‧‧粗糙結構
114‧‧‧N++型摻雜層
116‧‧‧P+型摻雜層
118‧‧‧鈍化層
120‧‧‧N型電極
122‧‧‧P型電極
124‧‧‧雙階結構
126‧‧‧溝槽
128‧‧‧開孔
130‧‧‧開孔
200‧‧‧太陽能電池模組
202‧‧‧太陽能電池
202a‧‧‧太陽能電池
202b‧‧‧太陽能電池
202c‧‧‧太陽能電池
204‧‧‧上板
206‧‧‧下板
208‧‧‧封裝材料層
210‧‧‧封裝材料層
212‧‧‧部分
214‧‧‧部分
216‧‧‧第一導電型層
216a‧‧‧第一導電型層
216b‧‧‧第一導電型層
218‧‧‧第二導電型層
220‧‧‧第一內凹部
220a‧‧‧第一內凹部
222‧‧‧鈍化層
224‧‧‧第一開孔
226‧‧‧第二開孔
228‧‧‧隔離區
228a‧‧‧隔離區
230‧‧‧局部區域
232‧‧‧第一電極
232a‧‧‧第一電極
234‧‧‧匯流電極
236‧‧‧指狀電極
236a‧‧‧指狀電極
238‧‧‧第二電極
238a‧‧‧第二電極
240‧‧‧匯流電極
242‧‧‧指狀電極
242a‧‧‧指狀電極
244‧‧‧第二導電型基板
244a‧‧‧第二導電型基板
246‧‧‧受光面
248‧‧‧背面
248a‧‧‧背面
248b‧‧‧背面
248c‧‧‧背面
250‧‧‧粗糙結構
252‧‧‧第二導電型電場層
254‧‧‧抗反射層
256‧‧‧間隔
258‧‧‧第二內凹部
260‧‧‧凸肋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第1圖係繪示一種指叉狀背接觸之太陽能電池的局部剖面圖。
第2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第3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尚未設置電極之局部背面圖。
第4圖係繪示第3圖之太陽能電池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第5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之已設置電極之局部背面圖。
第6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 能電池尚未設置電極之局部背面圖。
第7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又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尚未設置電極之局部背面圖。
第8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尚未設置電極之局部背面圖。
第9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之已設置電極之局部背面圖。
202‧‧‧太陽能電池
216‧‧‧第一導電型層
218‧‧‧第二導電型層
220‧‧‧第一內凹部
222‧‧‧鈍化層
224‧‧‧第一開孔
226‧‧‧第二開孔
228‧‧‧隔離區
230‧‧‧局部區域
248‧‧‧背面
256‧‧‧間隔

Claims (12)

  1. 一種太陽能電池,包含:一第二導電型基板,包含彼此相對之一受光面以及一背面;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設於該背面上;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以二維陣列形式排列於該背面上,其中各該第二導電型層的周圍受到該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包圍,其中該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之間彼此相互獨立而不連接;一鈍化層,設於該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與該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上;複數個第一開孔,設於該鈍化層中,其中該複數個第一開孔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複數個第二開孔,設於該鈍化層中,其中該複數個第二開孔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一第一電極,設於該鈍化層上並分別經該複數個第一開孔而與該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接觸;以及一第二電極,設於該鈍化層上並分別經該複數個第二開孔而與該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接觸。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各該第二導電型層的周圍係在平行該背面之一法線的方向上,受到該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包圍。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各該第二導電型層的周圍受到各該第一導電型層的完全包圍。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之間彼此直接相連。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各該第一導電型層與各該第二導電型層之間分別設有一隔離區,該隔離區於平行該背面之一法線的方向上完全包圍該各該第二導電型層。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第一開孔彼此間的連線或該複數個第二開孔彼此間的連線,構成蜂巢形狀。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以二維陣列排列且彼此並互不接觸。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第一開孔中之至少一者可沿所對應之該第一導電型層延伸。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第一開孔中之該至少一者是由複數個孔洞所構成,且該複數個孔洞排列圍繞於所包圍的該第二導電型層的周圍。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背面包含至少一第一內凹部,該複數個第一導電型層中之至少一者係配置於該至少一第一內凹部之內側面。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背面包含至少一第二內凹部,該複數個第二導電型層中之至少一者係配置於該至少一第二內凹部之一內側面上,且該至少一第一內凹部之底面較該至少一第二內凹部之底面接近該受光面。
  12. 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包含: 一上板;一下板;一如請求項1~11中之任一項之太陽能電池,設於該上板與該下板之間;以及至少一封裝材料層,位於該上板與該下板之間,將該太陽能電池與該上板和該下板結合。
TW101151055A 2012-12-28 2012-12-28 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TWI4769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51055A TWI476940B (zh) 2012-12-28 2012-12-28 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CN201310018257.5A CN103915513B (zh) 2012-12-28 2013-01-17 太阳能电池与太阳能电池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51055A TWI476940B (zh) 2012-12-28 2012-12-28 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7050A true TW201427050A (zh) 2014-07-01
TWI476940B TWI476940B (zh) 2015-03-11

Family

ID=51041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51055A TWI476940B (zh) 2012-12-28 2012-12-28 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15513B (zh)
TW (1) TWI4769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4983B (zh) * 2016-07-11 2019-04-16 上海大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17954518A (zh) * 2024-03-26 2024-04-30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光伏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31272B2 (ja) * 2001-03-26 2011-12-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362759B (en) * 2008-06-09 2012-04-21 Delsolar Co Ltd Solar module and system composed of a solar cell with a novel rear surface structure
WO2010005212A2 (ko) * 2008-07-07 2010-01-14 주식회사 동진쎄미켐 염료감응 태양전지 또는 서브모듈 및 서브모듈 봉지방법
US7999175B2 (en) * 2008-09-09 2011-08-16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 silicon solar cells with laser ablated grooves
JP2011077301A (ja) * 2009-09-30 2011-04-14 Fujifilm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NL2004066C2 (en) * 2010-01-06 2011-07-07 Stichting Energie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f such a solar cell.
KR101702982B1 (ko) * 2010-07-19 2017-02-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76940B (zh) 2015-03-11
CN103915513B (zh) 2016-07-27
CN103915513A (zh) 201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86855B2 (en) Solar cell module
KR101108474B1 (ko) 태양 전지
KR20100137117A (ko)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699299B1 (ko) 양면 수광형 태양전지
CN102428574A (zh) 具有互连器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KR20110071375A (ko) 후면전계형 이종접합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549768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129359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セル
KR20120079215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TWI476940B (zh) 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TWI506801B (zh) 太陽能電池組
JP3198443U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130064456A (ko) 태양 전지
JP3198451U (ja) 4本バスバー太陽電池
TW201442260A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TWI484647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JP5639657B2 (ja) 太陽電池セル
KR101828423B1 (ko) 태양 전지
US20130167919A1 (en) Solar cell having buried electrode
TWI496303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TW201431096A (zh) 太陽能電池、其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TWI528571B (zh) 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太陽能電池組的組裝方法
KR101544216B1 (ko)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890286B1 (ko) 양면형 태양 전지의 제조 방법
TWI482288B (zh) 太陽能電池、其製造方法及其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