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4156A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4156A
TW201424156A TW101147647A TW101147647A TW201424156A TW 201424156 A TW201424156 A TW 201424156A TW 101147647 A TW101147647 A TW 101147647A TW 101147647 A TW101147647 A TW 101147647A TW 201424156 A TW201424156 A TW 20142415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disposed
cantilever structure
upper cover
fasten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7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Fu-Wen Wu
Chien-Ming Tu
Eric Jeng
Original Assignee
Telebox In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box Ind Corp filed Critical Telebox Ind Corp
Priority to TW1011476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24156A/zh
Publication of TW201424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4156A/zh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種連接器,包含下殼件、電路板、連接頭、刺破端子、上殼件及上蓋。下殼件包含座體及設於座體的抵頂柱。座體具有容置槽。電路板位於容置槽。連接頭設於座體且電性連接電路板。刺破端子設於電路板。上殼件包含本體、自本體延伸的懸臂結構及位於懸臂結構的置線架。本體設於座體。刺破端子穿設懸臂結構而位於置線架。懸臂結構具有插線穿槽,且插線穿槽的槽底面面向抵頂柱。上蓋設於本體且相對本體具有開啟及卡合位置。上蓋由開啟位移至卡合位置,以推抵懸臂結構朝抵頂柱移動,以減少槽底面至抵頂柱之間距。藉此,加強連接器夾設線纜的力量。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連接器,特別是一種具有刺破端子的連接器。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電視等各種科技用品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一般來說,使用者會將多個科技用品串接來進行使用。舉例來說,使用者可將數位多功能影音光碟(digital video disc,DVD)播放器連接40吋液晶螢幕,並且與多聲道喇叭系統相連接,而建立一組個人家庭劇院,藉此以滿足使用者的影音需求。
當使用者將各式科技用品串接時,就需要使用連接器,以將各個科技用品電性連接,使各科技用品之間可相互傳遞訊號,而達到將各個科技用品整合的效果。然而在一般的連接器中,連接器與線纜之間的結合力量較低,因此當線纜受到外力作用時,線纜容易自連接器脫落。這除了會中斷各科技用品之間的電性連接,也容易造成科技用品的故障。
因此,如何設計一種連接器以解決先前技術中線纜與連接器之間結合力量不夠而使得線纜容易自連接器脫落的問題。
鑒於以上的問題,本發明是關於一種連接器,藉以解決先前 技術中線纜與連接器之間結合力量不夠而使得線纜容易自連接器脫落的問題。
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揭露的連接器,包含一下殼件、一電路板、一連接頭、多個刺破端子、一上殼件以及一上蓋。下殼件包含一座體及設置於座體的至少一抵頂柱。座體具有一容置槽。電路板位於容置槽。連接頭設置於座體,且電性連接電路板。刺破端子設置於電路板。上殼件包含一本體、一自本體一側延伸出的懸臂結構以及位於懸臂結構的一置線架。本體設置於座體。刺破端子穿設懸臂結構而位於置線架。懸臂結構具有至少一插線穿槽,對應置線架,且插線穿槽的一槽底面面向抵頂柱。上蓋設置於上殼件之本體,且相對本體具有一開啟位置及一卡合位置。上蓋由開啟位置位移至卡合位置,以推抵懸臂結構朝抵頂柱移動,以減少插線穿槽之槽底面至抵頂柱之間距。
根據上述本發明實施例所揭露的連接器,當上蓋由開啟位置位移至卡合位置時,由於上蓋會推抵懸臂結構朝抵頂柱位移,因此可減少插線穿槽與槽底面之間的距離,而可加強插線穿槽與槽底面夾設線纜的力量,進而強化了線纜與連接器之間的結合力。因此,解決了先前技術中線纜與連接器之間結合力量不夠而使得線纜容易自連接器脫落的問題。
以上之關於本發明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首先請參閱「第1圖」至「第3A圖」,「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揭露的連接器之立體示意圖,「第2A圖」為「第1圖」之連接器之分解圖,「第2B圖」為「第1圖」之連接器之另一分解圖,「第3A圖」為「第1圖」之連接器之剖面示意圖。連接器10包含一下殼件11、一電路板12、一連接頭13、多個刺破端子14、一上殼件15以及一上蓋16。
下殼件11包含有一座體111、至少一抵頂柱112、一抵靠面113、二第一卡扣件114以及二第二卡扣件115。在本實施例中,抵頂柱112的數目為二,但並不以此為限。
座體111包含有一底板1113以及與底板1113相連的一側板1114,並且座體111還具有一容置槽1111。容置槽1111係由底板1113與側板1114所圍繞。此外,座體111的側板1114還開設有一穿孔1112。
抵頂柱112設置於座體111。二抵頂柱112之間相隔一間距,間距係對應於穿孔1112。
此外,下殼件11還包含複數個支持肋116,這些支持肋116設置於座體111的底板1113,並且與側板1114相連接。藉此,這些支持肋116可用以加強底板1113與側板1114之間的連接強度。這些支持肋116遠離底板1113的一端面共同形成抵靠面113。抵靠面113朝抵頂柱112的方向傾斜一第二角度θ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角度θ2係介於1度至7度之間。在本實施例或其他實施例中,第二角度θ2更可為4.2度。須注意的是,第二角度θ2的大小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第一卡扣件114設置於座體111的側板1114,並且第一卡扣件114係位於側板1114面對容置槽1111的一側。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卡扣件114為一卡勾,但並不以此為限。第二卡扣件115設置於座體111的側板1114,並且第二卡扣件115係位於側板1114背對於容置槽1111的一側。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卡扣件115為一卡勾,但並不以此為限。須注意的是,第一卡扣件114及第二卡扣件115的數目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電路板12設置於容置槽1111。
連接頭13設置於座體111,並且連接頭13電性連接於電路板12。連接頭13用以供另一連接器(未繪示)插設。
刺破端子14設置於電路板12並且與電路板12電性連接。刺破端子14可用以刺破欲裝設於連接器10的一外接線纜(未繪示),以使外接線纜與連接器10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刺破端子14的數目為二,但並不以此為限。使用者可視連接器10的運用型態 以調整刺破端子14的數量。
上殼件15包含有一本體153、一懸臂結構150、一置線架154以及一第三卡扣件156。
本體153設置於座體111,並且座體111與本體153將連接頭13夾設於座體111以及本體153之間。
懸臂結構150自本體153的一側延伸。詳細來說,懸臂結構150包含有一板體151、一凸塊152以及貫穿凸塊152的一插線穿槽155。
板體151的一側連接於本體153,並且板體151具有相對的一第一面1511以及一第二面1512。其中,第一面1511面向下殼件11。凸塊152位於板體151的第二面1512,並且凸塊152對應於抵頂柱112。
插線穿槽155係由第一面1511向內凹陷至凸塊152內。插線穿槽155具有一槽口1551以及相對的二端口1552。槽口1551位於凸塊152面向下殼件11的一面(即第一面1511),並且槽口1551對應於抵頂柱112。端口1552分別位於凸塊152的相對二側。槽口1551與端口1552相連通。插線穿槽155對應於穿孔1112。詳細來說,抵頂柱112有部分的體積是穿過槽口1551而位於插線穿槽155,使得插線穿槽155的一槽底面1553面向抵頂柱112且保持一距離。槽底面1553與第一面1511之間具有一第一角度θ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角度θ1係介於25度至35度之間。在本實施例或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角度θ1更可為30度。須注意的是,第 一角度θ1的大小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置線架154設置於第二面1512,並介於本體153以及凸塊152之間,且置線架154對應於插線穿槽155。詳細而言,插線穿槽155係介於穿孔1112以及置線架154之間。並且,刺破端子14係貫穿懸臂結構150而位於置線架154。
第三卡扣件156位於本體153,並且對應於第一卡扣件114。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卡扣件156為一卡槽,但並不以此為限。藉由第一卡扣件114與第三卡扣件156相卡合,使用者可將上殼件15固定於下殼件11。
上蓋16設置於上殼件15,且板體151的第二面1512朝向上蓋16。詳細來說,上蓋16可以是樞設於上殼件15的本體153。上蓋16包含有一蓋體161、一推塊162、二第四卡扣件163以及至少一抵壓肋164。在本實施例中,抵壓肋164的數目為二,但並不以此為限。
蓋體161對應於座體111,藉以使懸臂結構150介於蓋體161及座體111之間。推塊162設置於蓋體161面對座體111的一側。推塊162對應於凸塊152。第四卡扣件163位於蓋體161,並且對應於第二卡扣件115。在本實施例中,第四卡扣件163例如但不限於一卡槽。抵壓肋164是自蓋體161面對座體111的一側凸起之肋條,並且抵壓肋164對應於凸塊152以及置線架154。
在本實施例中,連接器10還可包含至少一電子元件17。電子元件17設置於電路板12上,並且與電路板12電性連接。藉由裝 設不同的電子元件17,可提供使用者具有不同功能的連接器10。例如,具有影像傳輸功能的連接器、具有聲音傳輸功能的連接器或者是具有網路傳輸功能的連接器。
接著請參閱「第3A圖」、「第3B圖」、「第4A圖」及「第4B圖」,「第3B圖」為「第1圖」之連接器之另一剖面示意圖,「第4A圖」為「第1圖」之連接器及線纜之剖面示意圖,「第4B圖」為「第1圖」之連接器及線纜之另一剖面示意圖。當使用者解除第一卡扣件114與第三卡扣件156之間的扣合關係時,使用者可將上蓋16朝遠離下殼件11的方向樞轉,使上蓋16相對上殼件15的本體153而位於一開啟位置。當上蓋16位於開啟位置時,連接器10顯露出懸臂結構150以及部分的刺破端子14。藉此,使用者可將一線纜20依序穿過穿孔1112、插線穿槽155、置線架154並且將線纜20對應放置於刺破端子14(如「第4A圖」所示)。接著,使用者可將上蓋16朝靠近下殼件11的方向樞轉,使第一卡扣件114與第三卡扣件156相互卡合,而使上蓋16相對上殼件15的本體153位於一卡合位置。當上蓋16由開啟位置位移至卡合位置時,上蓋16的抵壓肋164會推抵線纜20,使線纜20朝刺破端子14的方向位移,而使得刺破端子14刺破線纜20,以將線纜20與刺破端子14電性連接,並且使線纜20固定於刺破端子14。
在此同時,上蓋16的推塊162也會推抵懸臂結構150,使懸臂結構150彈性變形而朝抵頂柱112位移並抵靠於抵靠面113。如此一來,插線穿槽155與槽底面1553之間的距離由一第一長度 D1(如「第4A圖」所示)減少為一第二長度D2(如「第4B圖」所示)。藉此,使線纜20被夾持於插線穿槽155的槽底面1553與抵頂柱112之間,藉此以進一步強化線纜20與連接器10之間的結合強度。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由於係將線纜固定於刺破端子,並使線纜夾持於插線穿槽與底頂柱之間,且藉由調整第一角度於25度至35度以及調整第二角度於1度至7度之間,而使得本發明實施例之連接器與線纜之間的結合強度可介於1.5kgw至4.5kgw之間。其中,當第一角度為30度而第二角度為4.2度時,連接器與線纜之間的結合強度可達4.5kgw。因此,本發明之連接器與線纜之間確實具有較佳的結合強度。須注意的是,當第二角度小於1度時,連接器與線纜之間的結合強度較小而不便於使用。另一方面,當第二角度大於7度時,由於施加於懸臂結構的力量過大,容易使得懸臂結構出現白痕、斷裂等情形,進而降低了連接器的使用壽命。
以下將測試本發明連接器與線纜之間的結合強度。首先,分別提供一組23AWG(American Wire Gauge,美國線規)單股線、一組24AWG單股線以及一組26AWG多股線。每一組線纜係由相同的兩條線纜相互纏繞而組成。接著,分別將這些線纜裝設於連接器,並施力於線纜,直到線纜脫離連接器。當線纜脫離連接器時,所施加的力量即為線纜與連接器之間的結合強度。這些線纜與連接器之間的結合強度係介於1.5kgw至4.5kgw之間,確實具 有較佳的結合強度。
根據上述本發明實施例所揭露的連接器,當上蓋由開啟位置位移至卡合位置時,由於上蓋的抵壓肋會推抵懸臂結構朝抵頂柱位移,而使得懸臂結構抵靠於抵靠面。因此,可減少插線穿槽與槽底面之間的距離,而可加強插線穿槽與槽底面夾設線纜的力量,進而強化了線纜與連接器之間的結合力。因此,解決了先前技術中線纜與連接器之間結合力量不夠而使得線纜容易自連接器脫落的問題。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連接器
11‧‧‧下殼件
111‧‧‧座體
1111‧‧‧容置槽
1112‧‧‧穿孔
1113‧‧‧底板
1114‧‧‧側板
112‧‧‧抵頂柱
113‧‧‧抵靠面
114‧‧‧第一卡扣件
115‧‧‧第二卡扣件
116‧‧‧支持肋
12‧‧‧電路板
13‧‧‧連接頭
14‧‧‧刺破端子
15‧‧‧上殼件
150‧‧‧懸臂結構
151‧‧‧板體
1511‧‧‧第一面
1512‧‧‧第二面
152‧‧‧凸塊
153‧‧‧本體
154‧‧‧置線架
155‧‧‧插線穿槽
1551‧‧‧槽口
1552‧‧‧端口
1553‧‧‧槽底面
156‧‧‧第三卡扣件
16‧‧‧上蓋
161‧‧‧蓋體
162‧‧‧推塊
163‧‧‧第四卡扣件
164‧‧‧抵壓肋
17‧‧‧電子元件
20‧‧‧線纜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揭露的連接器之立體示意圖。
「第2A圖」為「第1圖」之連接器之分解圖。
「第2B圖」為「第1圖」之連接器之另一分解圖。
「第3A圖」為「第1圖」之連接器之剖面示意圖。
「第3B圖」為「第1圖」之連接器之另一剖面示意圖。
「第4A圖」為「第1圖」之連接器及線纜之剖面示意圖。
「第4B圖」為「第1圖」之連接器及線纜之另一剖面示意圖。
10‧‧‧連接器
11‧‧‧下殼件
1112‧‧‧穿孔
112‧‧‧抵頂柱
113‧‧‧抵靠面
12‧‧‧電路板
13‧‧‧連接頭
14‧‧‧刺破端子
15‧‧‧上殼件
150‧‧‧懸臂結構
151‧‧‧板體
1511‧‧‧第一面
1512‧‧‧第二面
153‧‧‧本體
154‧‧‧置線架
155‧‧‧插線穿槽
1551‧‧‧槽口
1552‧‧‧端口
1553‧‧‧槽底面
16‧‧‧上蓋
162‧‧‧推塊
164‧‧‧抵壓肋
17‧‧‧電子元件
20‧‧‧線纜

Claims (10)

  1. 一種連接器,包含:一下殼件,包含一座體及設置於該座體的至少一抵頂柱,該座體具有一容置槽;一電路板,位於該容置槽;一連接頭,設置於該座體,且電性連接該電路板;多個刺破端子,設置於該電路板;一上殼件,包含一本體、一自該本體一側延伸出的懸臂結構以及位於該懸臂結構的一置線架,該本體設置於該座體,該些刺破端子穿設該懸臂結構而位於該置線架,該懸臂結構具有至少一插線穿槽,對應該置線架,且該插線穿槽的一槽底面面向該抵頂柱;以及一上蓋,設置於該上殼件之該本體,且相對該本體具有一開啟位置及一卡合位置,該上蓋由該開啟位置位移至該卡合位置,以推抵該懸臂結構朝該抵頂柱移動,以減少該插線穿槽之該槽底面至該抵頂柱之間距。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連接器,其中該懸臂結構包含一板體及一凸塊,該板體連接該本體,該板體具有相對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朝向該下殼件,該第二面朝向該上蓋,該凸塊位於該第二面,該插線穿槽由該第一面向內凹陷至該凸塊內,且該插線穿槽具有相對的二端口位於該凸塊的相對二側。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連接器,其中該下殼件的該座體具有一穿 孔,對應該插線穿槽,該插線穿槽介於該穿孔及該置線架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連接器,其中該下殼件的該座體具有一抵靠面,當該上蓋位於該卡合位置,該懸臂結構抵靠於該抵靠面。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連接器,其中該抵靠面係朝該抵頂柱方向傾斜1至7度。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連接器,其中該抵靠面係朝該抵頂柱方向傾斜4.2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連接器,其中該懸臂結構具有一第一面朝向該下殼件,該槽底面與該第一面之間具有一夾角,該夾角的範圍為25至35度。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連接器,其中該夾角為30度。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連接器,其中該下殼件包含位於該座體的一第一卡扣件及一第二卡扣件,該上殼件包含位於該本體的一第三卡扣件,該上蓋包含一蓋體以及位於該蓋體的一第四卡扣件,該第一卡扣件與該第三卡扣件相扣合,該第二卡扣件與該第四卡扣件相扣合。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連接器,其中該上蓋樞設於該上殼件之該本體。
TW101147647A 2012-12-14 2012-12-14 連接器 TW2014241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7647A TW201424156A (zh) 2012-12-14 2012-12-14 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7647A TW201424156A (zh) 2012-12-14 2012-12-14 連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4156A true TW201424156A (zh) 2014-06-16

Family

ID=51394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7647A TW201424156A (zh) 2012-12-14 2012-12-14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42415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7721A (zh) * 2016-06-23 2016-09-28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工作器具外部电源线固定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7721A (zh) * 2016-06-23 2016-09-28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工作器具外部电源线固定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72143B2 (en) Interfacing between a computer and audio/video equipment
US7288007B2 (en) Type of improved connecting socket
US7413487B1 (en) Signal line connector
JP2013131497A (ja) スライド式コネクタ
CN103682765A (zh) 通用串行总线插槽及其相关电子装置
US20150064982A1 (en) Expansion card connector for computer chassis
US873572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cable holding device
TW201424156A (zh) 連接器
US8913756B2 (en) Connector with audio receiving module
US8070507B1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8480439B1 (en) Keystone jack
JP3157682U (ja) マイクロコネクタ
US7544078B1 (en) Slantwise connecting base
US9190761B2 (en) Connector with audio playing module
TWM596997U (zh) 轉接器及電子設備
JP3188996U (ja) 端子変形防止の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US20160104987A1 (en) Electronic system and coupling device
US20140256165A1 (en) Connector
US8647145B2 (en)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having a cover movable along an incline relative to a case
US20140120781A1 (en) Micro-connector socket
CN105576470B (zh) Lm usb连接头及lm usb数据线
CN217444756U (zh) 具可位移锁定件的连接器
TWM628353U (zh) 具可位移鎖定件之連接器
KR200340360Y1 (ko) 전자제품용 잭 어댑터
CN205452638U (zh) 电子设备及其电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