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2905A - 洋流發電設備及其系統 - Google Patents

洋流發電設備及其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2905A
TW201422905A TW101146122A TW101146122A TW201422905A TW 201422905 A TW201422905 A TW 201422905A TW 101146122 A TW101146122 A TW 101146122A TW 101146122 A TW101146122 A TW 101146122A TW 201422905 A TW201422905 A TW 20142290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generation
ocean current
disposed
carrie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6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Wei-Ying Kuo
Ming-Chung Tang
Original Assignee
Wei-Ying Kuo
Ming-Chung T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Ying Kuo, Ming-Chung Tang filed Critical Wei-Ying Kuo
Priority to TW1011461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22905A/zh
Publication of TW201422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290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一種洋流發電設備,適用於一載具,包括一控制裝置與一發電總成。載具設置一穿孔結構,穿孔結構貫穿載具相對之第一面與第二面。控制裝置設置於載具。發電總成可活動地穿設穿孔結構,發電總成包括一管體與複數個水輪發電機。管體具有至少一開孔部。複數個水輪發電機設置於管體內,並由洋流流經管體的至少一開孔部,來帶動該些水輪發電機之葉片以產生電能。其中,控制裝置調控發電總成,使發電總成沿著一路徑相對載具移動,路徑為貫穿載具之第一面與第二面。

Description

洋流發電設備及其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彈性組裝之組合式洋流發電設備及其系統,特別是關於一種發電總成可被活動調整至適當發電位置與維修位置之洋流發電設備及其系統。
台灣東部海域之黑潮屬於北太平洋環流的一部份,尤其在綠島海域的黑潮及蘇澳外海的洋流平均流速在1m/s以上,深度僅在30~50公尺左右即可達所述洋流流速,且流速及流向穩定,不會有如潮流因流向轉向而降低發電時數之缺點,初步估計綠島海域的黑潮及蘇澳外海的洋流具可觀之發電量,其規模相當於數座核能發電場能量,且無原料及廢料處理問題,非常值得重視開發。
洋流(黑潮)發電主要是將水輪發電機固定於海底,藉由洋流推動水輪發電機產生電力。雖然台灣專利I334004提供一種潛浮式載具發電方案;然而,於深海中裝設水輪發電機常會遭遇到下列困難,例如水輪發電機易被微生物之附著而須清理維護,但深海中施工、架設與維修皆不容易;又例如水輪發電機與洋流衝擊方向未必總是垂直交錯,因此需調整載具的方向,使洋流衝擊方向與水輪發電機垂直交錯;或是工作人員不易在深海維修固定於潛浮式載具上的某一組待修水輪發電機。另外,洋流具高開發潛能之區域經常位於海床地貌凹凸且坡度較陡處,但潛浮式載具不易到達或下錨,或載具即使下錨後水輪發電機亦不易對準被凹凸海床地貌改變方向之強勁洋流,故可對I334004專利改良其載具架設之彈性以達因地(貌)制宜之效。
因此,考量環境條件與遭遇困難,開發方便維修且具架設彈性之洋流(黑潮)發電系統,應為目前值得探討的課題。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一種組合式洋流發電設備,由控制裝置調控發電總成來作動,使發電總成的水輪發電機與洋流衝擊方向垂直交錯,且發電總成可被活動調整至適當維修位置,使工作人員容易維修固定於發電總成的水輪發電機;另外,此設備可依洋流、海底地貌來彈性組裝。如此一來,本發明提升洋流發電設備於使用、組裝架設與維修上的便利性。
本發明提出一種洋流發電設備,適用於海洋的一載具,載具設置一穿孔結構,穿孔結構貫穿載具相對之第一面與第二面,洋流發電設備包括一控制裝置與一發電總成。控制裝置設置於載具。發電總成可活動地穿設穿孔結構,發電總成包括一管體與複數個水輪發電機。管體具有至少一開孔部。複數個水輪發電機設置於管體內,並由洋流流經管體的至少一開孔部,來帶動該些水輪發電機之葉片以產生電能。其中,控制裝置調控發電總成,使發電總成沿著一路徑相對載具移動,路徑為貫穿載具之第一面或第二面。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上述管體更包括複數個腔室、複數個閘門、一第一連接結構與一第二連接結構。複數個腔室設置於管體內,該些腔室其中之一設置至少一開孔部,且該些水輪發電機設置於具有至少一開孔部的腔室內。複數個閘門,各閘門對應該些腔室其中之一設置,用以進水或排水。第一連接結構設置於管體之其中一端部。第二連接結構設置於管體之另一端部。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上述管體更包括一定位結構,設置於管體之外壁。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上述管體更包括第一螺紋結構,設置於管體之外壁。穿孔結構具有一對應螺紋結構的第二螺紋結構,第一螺紋結構與第二螺紋結構相互卡合。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上述洋流發電設備更包括至少一海底纜線,至少一海底纜線之一端連結載具,至少一海底纜線係用以傳送發電總成所產生電力。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上述洋流發電設備更包括一總成調整裝置,控制裝置控制總成調整裝置,總成調整裝置用以使發電總成固定立於載具之第一面或第二面上,或使發電總成沿著路徑相對載具移動。
本發明提出一種洋流發電設備,適用於一海洋的載具,載具設置複數個穿孔結構,各穿孔結構貫穿載具相對之第一面與第二面,洋流發電設備包含一控制裝置與複數個發電總成。控制裝置設置於載具。複數個發電總成,各發電總成可活動地穿設該些穿孔結構其中之一,各發電總成包括一管體與複數個水輪發電機。管體具有至少一開孔部。複數個水輪發電機,設置於管體內,並由洋流流經管體的至少一開孔部,來帶動該些水輪發電機之葉片以產生電能。其中,控制裝置調控的該些發電總成,使各發電總成沿著一路徑相對載具移動,各路徑為貫穿載具之第一面或第二面。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上述該些發電總成係以三角形分布配置於載具之第一面與第二面。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上述洋流發電設備更包括至少一附加發電總成,至少一附加發電總成具有相對之第三連接結構與 第四連接結構,至少一附加發電總成連接於該些發電總成其中之二者,以形成U型的發電總成。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洋流發電設備藉由控制裝置調控發電總成來作動,使發電總成的水輪發電機與洋流衝擊方向垂直交錯,且發電總成可被活動調整凸出載具上,使工作人員容易維修固定於發電總成的水輪發電機。如此一來,本發明提升洋流發電設備使用的便利性。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為了充分瞭解本發明,於下文將例舉實施例並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且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第一實施例)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設備示意圖。圖2A為根據圖1之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發電總成示意圖。請參閱圖1與圖2A。一種洋流發電設備1,適用於一潛水艇或船艦的載具10,包括一控制裝置12、一發電總成14與一總成調整裝置18。洋流發電設備1被置於有洋流或黑潮的海域,其中控制裝置12可以控制總成調整裝置18作動,使發電總成14於載具10上作動,例如發電總成14可以被調整其凸出於載具10的第一面104之長度,使水輪發電機144可被調整至適當維修或發電位置。此外,發電總成14可以被旋轉來調整其面對洋流衝擊的方向,藉此發電總成14之水輪發電機144可以受到強勁洋流的推動,來產生電能。
載具10設置至少一穿孔結構102,穿孔結構102貫穿該載具10相對之第一面104與第二面106。本實施例之載具10為一船艦;在其他實施例中,載具10也可以為一潛水艇。熟知此技藝者應可知,載具10可增設一浮力調節裝置(未圖示),例如水艙(ballast tank),用以調整載具10與海底的距離,來接近洋流或黑潮。本實施例不限制載具10的態樣亦不限制穿孔結構102與第一面104或第二面106所形成之夾角。此外,本實施例中穿孔結構102的數量為二個,在其他實施例中,穿孔結構102的數量可以為一個或多個,本實施例不限制穿孔結構102的數量。
進一步來說,第一面104例如為船艦的甲板面,而第二面106例如為船艦的底面,發電總成14沿著穿孔結構102,可以被上下調整凸出於第一面104(或第二面106)的長度。在其他實施例中,載具10也可以為一類似雪茄外形之潛水艇(例如美國海狼級潛艇),則第一面可以為潛水艇的左側曲面,而第二面可以為潛水艇的右側曲面,藉由一發電總成14沿著一貫穿第一面與第二面的穿孔結構,可以被左右調整凸出於第一面(或第二面)的長度;為了方便說明,本實施例係以船艦的甲板面與底面來做說明,本實施例不限制第一面104與第二面106的態樣。
接下來,控制裝置12設置於載具10。在實務上,控制裝置12例如為電腦、操控台或控制台,用以控制總成調整裝置18作動,藉此控制裝置12能調控發電總成14上升及下降的範圍。在實務上,總成調整裝置18用以使發電總成14固定立於載具10之第一面104或第二面106上,或使發電總成14沿著路徑相對載具10移動。總成調整裝置18例如為馬達與齒輪 ,而馬達可以透過驅動齒輪連接發電總成14,藉此馬達轉動來帶動發電總成14轉動。
發電總成14可活動地穿設穿孔結構102,發電總成14包括一管體142與複數個水輪發電機144。在實務上,管體142具有至少一開孔部。複數個水輪發電機144,設置於管體142內,並由洋流流經管體142的至少一開孔部,來帶動水輪發電機144之葉片以產生電能,其中上述水輪發電機144可以為軸流式、逕流式以及水翼式等類型。
舉例來說,一般載具兩側具有水輪發電機,而一般載具之長軸方向須調整與洋流衝擊方向平行,藉此所述載具兩側的水輪發電機可以與洋流衝擊方向垂直交錯。然本發明不須調整載具10之長軸方向,即使載具10之長軸方向未與洋流衝擊方向平行,本發明透過控制裝置12來控制發電總成14來旋轉作動,使水輪發電機144之葉片旋轉面與洋流衝擊方向垂直交錯。水輪發電機144之葉片旋轉面與洋流方向垂直可以保持最大運轉效率,以達到水輪發電機144之最大功率。
詳細來說,請參閱圖2A,管體142更包括複數個腔室1422a、1422b、1422c、複數個閘門1424a、1424b、1424c、一第一螺紋結構1426、一第一連接結構1428與一第二連接結構1430。在實務上,複數個腔室1422a、1422b、1422c設置於管體142內,該些腔室1422a、1422b、1422c其中之一設置開孔部,且該些水輪發電機144設置於具有開孔部的腔室1422a、1422b、1422c內,其中洋流會自管體142的開孔部流入腔室1422a、1422b、1422c,在流經水輪發電機144,藉此洋流帶動水輪發電機144之葉片以產生電能。
此外,本實施例中具有三個腔室1422a、1422b、1422c,其中腔室1422a、1422c為類似於立體D字形狀之柱體空間,本實施例不限制管體142中之腔室的數量與形狀。各閘門1424a、1424b、1424c對應該些腔室1422a、1422b、1422c其中之一設置,用以進水或排水。舉例來說,控制裝置12可以控制閘門1424a開啟,使管體142的腔室1422a充滿海水,藉此達到進水的功用。此外,控制裝置12可以控制閘門1424a開啟,並控制氣體產生裝置(未繪示)產生氣體,例如控制裝置12控制空壓機產生氣體,並將氣體導入腔室1422a,使腔室1422a內的水擠出腔室1422a外,接著,控制裝置12再控制閘門1424a關閉,藉此達到排水的功用。熟知此技藝者應可知,將腔室1422a、1422b、1422c的任意組合或其中之一進水/排水亦具有浮力調整之功效,可用於調整/升降管體142或洋流發電設備1與海底之距離。
在其他實施例中,上述管體142可由不同方式實施。圖2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發電總成示意圖,請參閱圖2B。管體142a更包括複數個腔室1422d、1422e、1422f、複數個閘門1424d、1424e、1424f、一定位結構1425、一第一連接結構1428a與一第二連接結構1430a。在實務上,圖2B與圖2A中之管體142a、142之間仍存有差異,其在於:管體142a具有定位結構1425,例如複數個定位孔,如圖2B所示。此外,總成調整裝置18例如為油壓式定位卡榫(未繪示)或定位軸(未繪示)可在對接一定位孔後調整該定位孔之水平/垂直位置,藉此管體142a透過定位結構1425來旋轉作動,使水輪發電機144a之葉片旋轉面與洋流衝擊方向垂直交錯,以達到水輪發電機144a之最大功率,其餘部分均相同,在此不 予贅述。本實施例不限制定位結構1425、總成調整裝置18及管體142、142a的態樣。
請繼續參考圖1與圖2A,控制裝置12可以控制抽水馬達(未繪示)或汲水馬達(未繪示),使管體142的腔室例如1422a形成一導管,藉此可以抽取載具10下方的海水至載具10上。例如載具10可以抽取位於第二連接結構1430側的海水至載具10上。
第一連接結構1428設置於管體142之其中一端部。第二連接結構1430設置於管體142之另一端部。在實務上,管體142可以透過第一或第二連接結構1428、1430,來連接其他管體,藉此可以延伸管體142的長度。第一或第二連接結構1428、1430例如為公螺紋結構或母螺紋結構,本實施例不限制第一或第二連接結構1428、1430的態樣。
此外,當發電總成14具有如圖2A之螺紋結構1426時,穿孔結構102更具有一對應第一螺紋結構1426的第二螺紋結構1022,第一螺紋結構1426與第二螺紋結構1022相互卡合。在實務上,第一螺紋結構1426設置於管體142之外壁。第一螺紋結構1426例如為公螺紋結構,而第二螺紋結構1022例如為母螺紋結構,藉此發電總成14的管體142與穿孔結構102可以相互卡合。當然,管體142透過第一及第二螺紋結構1022,可相對於穿孔結構102旋轉,藉此產生上升或下降的作動。此外,管體142可以旋轉,藉此可以調整水輪發電機144相對於洋流衝擊方向,使水輪發電機144與洋流衝擊的方向相互垂直交錯,藉此產生較最大功率的電能。
請參閱圖1,洋流發電設備1更包括至少一海底纜線(未繪示),海底纜線(未繪示)之一端連結載具10,海底纜線(未繪示) 係用以傳送發電總成14所產生電能。在其他實施例中,洋流發電設備1可以具備儲電裝置,來儲存電能,而不具備海底纜線。本實施例不限制海底纜線或儲電裝置的態樣。另外,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知前述載具可透過一船錨以利固定,故在此不予贅述。
基於上述,控制裝置12調控發電總成14,使發電總成14沿著一路徑相對載具10移動,所述路徑為貫穿載具10之第一面104或第二面106。當工作人員要維修發電總成14時,工作人員可以透過控制裝置12調升管體142凸出於載具10甲板面的長度,藉此方便工作人員維修,當發電總成14維修完成後,工作人員可以透過控制裝置12調升管體142凸出於載具10底面的長度,藉此水輪發電機144可以接受較強勁的洋流。另一值得說明的優點是,當一適用於載具10的洋流發電設備1位於一較淺之海港時,可調整管體142遠離海底避免碰撞;相較之下,一般固定式的洋流發電載具,若將發電總成固定於載具下方則不易進出較淺之港口,若將發電總成固定於載具之兩側則將會占據較多的港口停泊空間。
(第二實施例)
為了讓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更加理解,在此,申請人提出另一種洋流發電設備1a的載具10a為潛水艇的態樣。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設備示意圖。請參閱圖3。圖3與圖1中洋流發電設備1a、1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載具10a為潛水艇,且載具10a裝設兩組發電總成14。當潛水艇潛入深海一深度後,控制裝置12可以控制發電總成14作動,例如潛水艇潛入深海靠近海床的區域,當然 ,海床可以呈現平整或凹凸的地貌,當海床凹凸的地貌造成啞口地形時,啞口地形會產生強勁的洋流或海流,如圖3所示。
一般潛水艇不易下錨或停留於上述啞口地形,因此一般潛水艇無法運用強勁的洋流或海流來產生電能,而本發明之洋流發電設備1a可以透過總成調整裝置18,來驅動發電總成14往上述啞口地形的方向延伸,藉此發電總成14可以接受到強勁洋流的帶動,來產生電能。
除上述差異之外,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當知道,第二實施例的操作部分與第一實施例實質上等效,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參考第一實施例以及上述差異後,應當可以輕易推知,故在此不予贅述。
(第三實施例)
上述發電總成14可以由不同的方式實施。圖4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設備連接附加發電總成示意圖。請參閱圖4。圖4與圖1中洋流發電設備1b、1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更包括一附加發電總成20,附加發電總成20具有相對之第三連接結構202與第四連接結構204,附加發電總成20連接於該些發電總成14a、14b其中之二者,以形成U型的發電總成,如圖4所示。
詳細來說,洋流發電設備1b的發電總成14a的第二連接結構1430a可以連接第三連接結構202,或是發電總成14b的第二連接結構1430b可以連接第四連接結構204,本實施例不限制第三連接結構202與第四連接結構204的態樣。
除上述差異之外,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當知道,第三實施例的操作部分與第一實施例實質上等效,所 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參考第一實施例以及上述差異後,應當可以輕易推知,故在此不予贅述。
(第四實施例)
為了讓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更加理解,在此,申請人提出一種洋流發電設備的組合態樣。圖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系統示意圖。請參閱圖5。圖5中的洋流發電系統2與圖1中洋流發電設備1的差異在於:複數個洋流發電設備21a、21b、21c、21d,該些洋流發電設備21a、21b、21c、21d其中二者透過第一連接結構2428c、2428d、2428f、2428j或第二連接結構2430a、2430b、2430c、2430d,來組合並延伸各發電總成24a、24b、24c、24d、24f、24j的管體的長度。
詳細來說,載具20a、20b、20c、20d的數量為四艇,其中一載具20a為船艦,而船艦甲板上設置有溫差發電裝置28與養殖裝置26,其餘載具20b、20c、20d為潛水艇,如圖5所示。在實務上,發電總成24a可以連接發電總成24c,當然,發電總成24c也可以連接發電總成24f,因此,船艦的發電總成24a的管體可以延伸至海床,由於陽光照射使海平面附近的表層海水較溫暖,而陽光無法透射至較深海域的海床,使深層海水較冷,因此本發明之發電總成24c可以連接發電總成24a、24f,使發電總成24a的管體延伸至較深海床區域,藉此控制裝置可以控制該管體之腔室進水,將海床區域的冷水輸送至船艦上的溫差發電機28,來產生電能。
值得一提的是,船艦上另設有養殖裝置26,發電總成24b可以連接發電總成24d,而發電總成24d也可連接發電總成24j ,藉此船艦的管體可以延伸至海床,當然,控制裝置可以控制管體之腔室進水,並將海床區域的冷水輸送至船艦上的養殖裝置26,藉此船艦上的養殖裝置26可用營養的深層海水養殖魚類或其他動植物。
由此可知,洋流發電系統2透過複數個洋流發電設備21a、21b、21c、21d組合,來形成穩固的連接態樣,使洋流發電系統2降低被洋流推動的機會,並提升抗風浪之能力,藉此洋流發電系統2不會偏離洋流衝擊方向。
除上述差異之外,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當知道,第四實施例的操作部分與第一實施例實質上等效,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參考第一實施例以及上述差異後,應當可以輕易推知,故在此不予贅述。
(第五實施例)
此外,申請人提出一種洋流發電設備的發電總成與穿孔結構的配置態樣。圖6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設備的發電總成配置俯視示意圖。請參閱圖6。圖6與圖1中洋流發電設備3、1的差異在於:該些穿孔結構302a、302b、302c、302d、302e、302f係以三角形分布配置於載具30之第一面301與第二面。而為了方便說明,本實施例係以該些穿孔結構302a、302b、302c、302d、302e、302f配置於第一面301作說明。
如圖6所示,第一面301例如為船艦的甲板面,第二面例如為船艦的底面,穿孔結構302a、302b、302c、302d、302e、302f係以三角形分布配置於載具30之甲板面,而發電總成34a、34b、34c、34d、34e、34f透過 穿孔結構302a、302b、302c、302d、302e、302f而凸出於甲板面,藉此發電總成34a、34b、34c、34d、34e、34f凸出船艦的底面亦呈現三角形分布配置,如洋流自船艏流向船尾,首先,洋流流經發電總成34a時,則洋流將分流至發電總成34b、34c。相同地,洋流流經發電總成34b時,則洋流將分流至發電總成34d、34e。洋流流經發電總成34c時,則洋流將分流至發電總成34e、34f。
由此可知,船艦前進時或受到自船艏流向船尾的洋流時,該些發電總成34a、34b、34c、34d、34e、34f之間不會相互阻擋,而降低發電總成34a、34b、34c、34d、34e、34f產生電能的最大功率。
除上述差異之外,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當知道,第五實施例的操作部分與第一實施例實質上等效,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參考第一實施例以及上述差異後,應當可以輕易推知,故在此不予贅述。
(第六實施例)
此外,洋流發電系統亦可以由不同態樣實施。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系統俯視示意圖。請參閱圖7。圖7中洋流發電系統4與圖6中洋流發電設備3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更包括三個洋流發電設備41a、41b、41c與二個附加發電總成420a、420b,而各附加發電總成420a、420b具有相對之第三連接結構與第四連接結構,附加發電總成420a、420b各別連接於該些發電總成442a、441b、443a、441c其中之二者,以形成U型的發電總成,如圖4所示。
除上述差異之外,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當知 道,第六實施例的操作部分與第五實施例實質上等效,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參考第五實施例以及上述差異後,應當可以輕易推知,故在此不予贅述。
(第七實施例)
此外,洋流發電系統亦可以由不同態樣實施。圖8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系統示意圖。請參閱圖8。圖8中洋流發電系統5與圖5中洋流發電系統2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更包括四個載具50a、50b、50c、50d,其中三個載具50b、50c、50d例如位於相同平面,其中載具50b的發電總成52b、53b分別連接載具50c的發電總成52c與載具50d的發電總成52d,且載具50c的發電總成53c連接載具50d的發電總成53d,藉此三個載具50b、50c、50d相互連接並位於同一平面,如圖8所示。
接著,三個載具50b、50c、50d可以分別透過發電總成54b、54c、54d,來朝向下面延伸,當然,發電總成54b、54c、54d可以透過連接結構,來連接支撐腳,藉此載具50b、50c、50d可以沈入海底並站立於海床上。三個載具50b、50c、50d的發電總成51b、51c、51d分別朝向並連接載具50a的發電總成52a、53a、54a,其中載具50a的發電總成51a為一H型發電總成,藉此四個載具50a、50b、50c、50d形成近似立體三角金字塔型的洋流發電系統5,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不限制洋流發電系統5的態樣。
除上述差異之外,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當知道,第七實施例的操作部分與第四實施例實質上等效,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參考第四實施例以及上述差異 後,應當可以輕易推知,故在此不予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洋流發電設備藉由控制裝置調控總成調整裝置,使總成調整裝置帶動發電總成來旋轉作動,藉此發電總成的水輪發電機與洋流衝擊方向垂直交錯,且發電總成可被活動調整凸出載具上,使工作人員容易維修固定於發電總成的水輪發電機。此外,載具可以透過發電總成的管體來連接另一載具,使發電總成的管體可以延伸,並形成穩固的洋流發電設備,亦能對深層海水加以利用。如此一來,本發明提升洋流發電設備在使用、維修及架設上的便利、彈性與多功能性。
雖然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已揭露如上,然本發明並不受限於上述實施例,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所揭露之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調整,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應當以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a、1b、21a、21b、21c、21d、3、41a、41b、41c‧‧‧洋流發電設備
2、4、5‧‧‧洋流發電系統
10、10a、20a、20b、20c、20d、30、40a、40b、40c、50a、50b、50c、50d‧‧‧載具
102、302a、302b、302c、302d、302e、302f‧‧‧穿孔結構
1022‧‧‧第二螺紋結構
104、301‧‧‧第一面
106‧‧‧第二面
12‧‧‧控制裝置
14、14a、14b、24a、24b、24c、24d、24e、24f、24g、24i、24j、34a、34b、34c、34d、34e、34f、441a、441b、441c、442a、442b、442c、443a、443b、443c、51a、52a、53a、54a、51b、52b、53b、54b、51c、52c、53c、54c、51d、52d、53d、54d‧‧‧發電總成
142、142a‧‧‧管體
144、144a‧‧‧水輪發電機
1422a、1422b、1422c、1422d、1422e、1422f‧‧‧腔室
1424a、1424b、1424c、1424d、1424e、1424f‧‧‧閘門
1425‧‧‧定位結構
1426‧‧‧第一螺紋結構
1428、1428a、2428c、2428d、2428f、2428j‧‧‧第一連 接結構
1430、1430a、2430a、2430b、2430c、2430d‧‧‧第二連接結構
18‧‧‧總成調整裝置
20、420a、420b‧‧‧附加發電總成
202‧‧‧第三連接結構
204‧‧‧第四連接結構
26‧‧‧養殖裝置
28‧‧‧溫差發電裝置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設備示意圖。
圖2A為根據圖1之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發電總成示意圖。
圖2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發電總成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設備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設備連接附加發電總成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系統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設備的發電總成配置俯視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系統俯視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洋流發電系統示意圖。
1‧‧‧洋流發電設備
10‧‧‧載具
102‧‧‧穿孔結構
1022‧‧‧第二螺紋結構
104‧‧‧第一面
106‧‧‧第二面
12‧‧‧控制裝置
14‧‧‧發電總成
142‧‧‧管體
1426‧‧‧第一螺紋結構
1428‧‧‧第一連接結構
1430‧‧‧第二連接結構
144‧‧‧水輪發電機
18‧‧‧總成調整裝置

Claims (13)

  1. 一種洋流發電設備,適用於海洋的一載具,該載具設置一貫穿該載具的穿孔結構,包括:一控制裝置,設置於該載具;以及一發電總成,可活動地穿設該穿孔結構,該發電總成包括:一管體,具有至少一開孔部;以及複數個水輪發電機,設置於該管體內,並由洋流流經該管體的至少一開孔部,來帶動該些水輪發電機之葉片以產生電能;其中,該控制裝置調控該發電總成,使該發電總成沿著一路徑相對該載具移動,該路徑為貫穿該載具之一第一面或一第二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洋流發電設備,其中該管體更包括:複數個腔室,設置於該管體內,該些腔室其中之一設置該至少一開孔部,且該些水輪發電機設置於具有至少一開孔部的腔室內;複數個閘門,各該閘門對應該些腔室其中之一設置,用以進水或排水;一第一連接結構,設置於該管體之其中一端部;以及一第二連接結構,設置於該管體之另一端部;其中,該控制裝置用以控制該些閘門進水或排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洋流發電設備,其中該管體更包括一定位結構,設置於該管體之外壁。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洋流發電設備,其中 該管體更包括一第一螺紋結構,設置於該管體之外壁,該穿孔結構具有一對應該第一螺紋結構的第二螺紋結構,該第一螺紋結構與該第二螺紋結構相互卡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洋流發電設備,更包括至少一海底纜線,該至少一海底纜線之一端連結該載具,該至少一海底纜線係用以傳送該發電總成所產生電力。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洋流發電設備,更包括一總成調整裝置,該控制裝置控制該總成調整裝置,該總成調整裝置用以使該發電總成固定立於該載具之第一面或第二面上,或使該發電總成沿著該路徑相對該載具移動。
  7. 一種洋流發電設備,適用於海洋的一載具,該載具設置複數個貫穿該載具的穿孔結構,包含:一控制裝置,設置於該載具;以及複數個發電總成,各該發電總成可活動地穿設該些穿孔結構其中之一,各該發電總成包括:一管體,具有至少一開孔部;以及複數個水輪發電機,設置於該管體內,並由洋流流經該管體的至少一開孔部,來帶動該些水輪發電機之葉片以產生電能;其中,該控制裝置調控的該些發電總成,使各該發電總成沿著一路徑相對該載具移動,各該路徑為貫穿該載具之第一面或第二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洋流發電設備,其中該管體更包括:複數個腔室,設置於該管體內,該些腔室其中之一設置 該至少一開孔部,且該些水輪發電機設置於具有至少一開孔部的腔室內;複數個閘門,各該閘門對應該些腔室其中之一設置,用以進水或排水;一第一連接結構,設置於該管體之端部;以及一第二連接結構,設置於該管體之另一端部;其中,該控制裝置用以控制該些閘門進水或排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洋流發電設備,其中該管體更包括一定位結構,設置於該管體之外壁。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洋流發電設備,其中該管體更包括一第一螺紋結構,設置於該管體之外壁,該穿孔結構具有一對應該第一螺紋結構的第二螺紋結構,該第一螺紋結構與該第二螺紋結構相互卡合。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所述之洋流發電設備,其中該些發電總成係以三角形分布配置於該載具之第一面與第二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所述之洋流發電設備,更包括至少一附加發電總成,該至少一附加發電總成具有相對之第三連接結構與第四連接結構,該至少一附加發電總成連接於該些發電總成其中之二者,以形成U型的發電總成。
  13. 一種洋流發電系統,包括:複數個如申請權利範圍1所述之洋流發電設備,該些洋流發電設備其中二者透過各該第一連接結構或各該第二連接結構,來組合並延伸各該發電總成的該管體的長度。
TW101146122A 2012-12-07 2012-12-07 洋流發電設備及其系統 TW2014229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6122A TW201422905A (zh) 2012-12-07 2012-12-07 洋流發電設備及其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6122A TW201422905A (zh) 2012-12-07 2012-12-07 洋流發電設備及其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2905A true TW201422905A (zh) 2014-06-16

Family

ID=51393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6122A TW201422905A (zh) 2012-12-07 2012-12-07 洋流發電設備及其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42290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277492A1 (en) Fluid property regulator
US8102071B2 (en) River and tidal power harvester
CN107023438A (zh) 一种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机和深海养殖网箱的集成系统
US2009009113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power from a sub-surface water current
CN106103985B (zh) 安装于船舶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JP5688764B2 (ja) 水上発電装置
KR101548038B1 (ko) 수류발전 시스템용 전력 분배 및 전송 시스템
WO201001137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power from a subsurface water current
CN206707930U (zh) 一种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机和深海养殖网箱的集成系统
KR102382732B1 (ko) 해상 양식 가두리 설비 및 그 설비의 설치 방법
CN108739575A (zh) 一种塔架式可升降养鱼网箱系统
JP2006264343A (ja) 発電肥沃化浮体
GB2445284A (en) A hydro-electric generator arrangement for underwater placement
CN212487987U (zh) 一种单桩式海上风机和环向移位养殖网箱的集成开发装置
CN213695331U (zh) 一种结合Spar型浮式风机和可环向移位养殖网箱的开发平台
JP6721886B2 (ja) 浮体支持軸の軸構造および該浮体支持軸の軸構造を備えた水上発電装置
CN112075369A (zh) 一种单桩式海上风机和多层可竖向移位养殖网箱的集成开发装置
US7928595B1 (en)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for harvesting underwater currents
US20220381217A1 (en) Hydrodynamic power generator and system
JP2011196361A (ja) 水上発電装置
CN212487988U (zh) 一种单桩式海上风机和竖向移位养殖网箱的集成开发装置
TW201422905A (zh) 洋流發電設備及其系統
JP5371081B2 (ja) 水車および該水車を使用する波エネルギー利用装置
JP2009174510A (ja) 海上で旋回する環状浮体構造体
JP7002125B2 (ja) 浮体および人工湧昇流発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