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50907A - 透鏡單元,光照射單元及光照射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透鏡單元,光照射單元及光照射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50907A
TW201350907A TW102107631A TW102107631A TW201350907A TW 201350907 A TW201350907 A TW 201350907A TW 102107631 A TW102107631 A TW 102107631A TW 102107631 A TW102107631 A TW 102107631A TW 201350907 A TW201350907 A TW 20135090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optical axis
lenses
unit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7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39196B (zh
Inventor
Tsutomu Kishine
Kazutaka Shito
Original Assignee
Hoya Candeo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ya Candeo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Hoya Candeo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509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509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91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919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wo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4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33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 G02B19/0047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27Systems for changing the beam intensity distribution, e.g. Gaussian to top-h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4Bodies collapsible, foldable or extensible, e.g. book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enses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一種易於組裝及設置的用以射出具有「線狀的照度分布」的照射光之透鏡單元、光照射單元、及光照射裝置。本發明之透鏡單元的解決手段,係其特徵為具備:第1及第2透鏡,分別在第1面上形成有凸透鏡面的圓柱透鏡;以及鏡筒,將第1及第2透鏡的凸透鏡面彼此放置成隔有預定距離而呈對向,並且使各光軸保持成一致,鏡筒係具備:中間鏡筒部,配置在第1及第2透鏡之間並且藉由與各透鏡的凸透鏡面相抵接來將各透鏡予以定位,第1及第2透鏡係配置成:在與光軸呈垂直的第1方向上具有折射力,而在與光軸及第1方向呈垂直的第2方向上不具有折射力,並且,在中間鏡筒部的外周面至少於通過光軸而朝第1或第2方向延伸的直線上之一處形成有標記。

Description

透鏡單元,光照射單元及光照射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將照射光的照度分布成形為細 長的線狀之透鏡單元、以及具備該透鏡單元的光照射單元及光照射裝置。
紫外線硬化型樹脂係被使用來作為進行工業 製品的塗層或光學零件等的組裝用接著劑。紫外線硬化型樹脂,係使具有流動性的單體或寡聚物在吸收紫外線(紫外光)後,產生光聚合反應進而轉變成固體的聚合物之樹脂。並且,開發有紫外線照射裝置(以下稱為「UV照射裝置」),來用以作為使該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產生硬化的光源。
作為UV照射裝置,最為公眾所知的係以高壓水銀燈管或水銀氙氣燈等來作為光源的燈管型照射裝置。但,由於近年的需求為:消耗電力的削減或裝置尺寸的精巧化,所以開發了以「可以使紫外光發光的發光二極體(LED)」作為光源的UV照射裝置(例如,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7-27295號公報
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UV照射裝置,係具備有:在照射頭內配置成直列的2片球面透鏡,而將LED光聚光成點狀。當使用上述UV照射裝置進行如液晶面板的貼合工程般之大面積的接合時,將複數個照射頭排列成一列使相鄰的照射頭的光點之下端彼此重疊來進行使用,能夠更有效率地使接著劑產生硬化。然而,由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UV照射裝置,係藉由球面透鏡朝呈直交的2方向進行聚光,所以照射光的光點尺寸較小並且必須排列多數個照射頭。
另外,雖然藉由以圓柱透鏡來取代球面透鏡,能夠獲得在圓柱透鏡的焦線方向上,光束寬度較長之線狀的照射光,但為了在光線方向(光束的長徑方向)上,獲得均一強度(照度)的照射光,必須要以高度的精準度來將2片圓柱透鏡的焦線方向予以重疊。由於習知技術中,係藉由複雜的光學式定位來調整圓柱透鏡的焦線方向,所以將球面透鏡置換成圓柱透鏡會造成製造成本大幅度地增加。
另外,當將用以射出線狀的照射光之照射頭 排列成複數個來使用時,必須正確地將照射光的長徑方向整合於排列照射頭的方向,但由於紫外光無法目視,所以必須要進行一邊將照射光照射於螢光屏,一邊調整照射頭的朝向之繁雜的調整作業。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情事而完成者,其目的 係提供一種易於組裝及設置的用以射出「線狀且具有均一照度分布的照射光」之透鏡單元、光照射單元、及光照射裝置。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之透 鏡單元,其特徵為具備:第1及第2透鏡,分別在第1面上形成有凸透鏡面的圓柱透鏡;以及鏡筒,將第1及第2透鏡的凸透鏡面彼此放置成隔有預定距離而呈對向,並且使各光軸保持成一致,鏡筒係具備:中間鏡筒部,配置在第1及第2透鏡之間並且藉由與各透鏡的凸透鏡面相抵接來將各透鏡予以定位,第1及第2透鏡係配置成:在與光軸呈垂直的第1方向上具有折射力,而在與光軸及第1方向呈垂直的第2方向上不具有折射力,並且在中間鏡筒部的外周面至少於通過光軸而朝第1或第2方向延伸的直線上之一處形成有標記。
依據上述構造,藉由設置於中間鏡筒部的外 周面之標記,不僅能夠正確地辨識透鏡單元的聚光方向,在設置透鏡單元時也能夠正確且容易地進行定位。另外, 由於依據上述構造,光束不會朝第2方向(長徑方向)聚光,所以不需要縮短第2方向的光束寬度就能夠提高射出光的強度。並且,依據上述構造,在進行組裝時,能夠正確且容易地將2片圓柱透鏡的焦線之朝向予以重疊。
中間鏡筒部,係具有:從中間鏡筒部的內周 面朝向中心軸突出的突出部,而突出部在通過光軸而朝第2方向延伸的直線上,隔有光軸地設有一對缺口部,並且亦可構成為:藉由使第1及第2透鏡的凸透鏡面之前端部,分別嵌入一對缺口部來使第1及第2透鏡分別對第1及第2方向進行定位。
依據上述構造,只需要藉由一邊將各透鏡的 凸透鏡面朝中間鏡筒部的突出部按壓,一邊朝中心軸的周圍旋轉之簡單作業,就可以使凸透鏡面的前端部嵌入缺口部來對各透鏡的方向進行高精準度的定位。
第1及第2透鏡係分別具有圓柱狀的側面, 而中間鏡筒部係具有內徑僅比第1及第2透鏡的外徑更寬一些的內周面之大致圓筒狀,並且第1及第2透鏡的凸透鏡面側的至少一部分係分別收容於該中間鏡筒部的中空部內,而突出部亦可構成為:形成為具有比第1及第2透鏡的外徑更狹窄的內徑之大致圓環狀。
另外,在中間鏡筒部的內周面形成有:一對 溝槽,在隔有光軸的第2方向之兩側上,從光軸方向的一端將突出部予以橫切而朝光軸方向延伸,亦可藉由形成該一對溝槽,作成為在突出部設有一對缺口部之構造。
依據上述構造,能夠容易地形成缺口部。
另外,標記之構造亦可作成為朝中間鏡筒部的軸方向延伸的標記溝槽。
依據上述構造,例如藉由使用切削機來對中間鏡筒部進行加工,不僅能夠以高精準度的相對位置來形成缺口部與標記,並且也能夠完成具有良好視覺辨認性的標記。
另外,第1及第2圓柱透鏡的外徑之構造亦能作成為相同。
依據上述構造,由於零件的種類較少且能夠以較少的步驟來對中間鏡筒部進行加工,所以能夠以較低的成本來製造透鏡單元。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之光照射單元,係具備:光源單元;以及上述透鏡單元,將由光源單元所射出的光束朝第1方向進行聚光,並且用以生成於第2方向具有較長之線狀的照射區域之照射光。
另外,光源單元之構造亦可作成為具備:排列成二維狀態的複數個LED元件。或者,光源單元之構造亦可作成為具備:具有分別朝第1及第2方向呈平行的二邊之矩形形狀的發光面。
依據上述構造,即使藉由圓柱透鏡僅朝一方向進行聚光,也能夠充份地獲得高強度之照射光。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之光照射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複數個上述光照射單元,並且複數個光照射單元 係排列成與光軸相互地平行而於第2方向上隔有預定間隔,預定間隔的長度係與在光照射單元的照射光之照射區域上的第2方向的半值寬之全長相同。
依據上述構造,能夠達成於第2方向上,照射區域較長且使光源具有均一強度。
如上所述,依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揭示之構造,能夠完成一種易於組裝及設置的用以將照射光的照度分布成形為細長之線狀的照射頭、及具備該照射頭的光照射裝置。
1‧‧‧UV照射裝置
10‧‧‧射入側鏡筒部
20‧‧‧第1透鏡
30‧‧‧中間鏡筒部
32‧‧‧突出部
34‧‧‧溝槽
36‧‧‧標記溝槽
40‧‧‧第2透鏡
50‧‧‧射出側鏡筒部
100‧‧‧本體單元
120‧‧‧透鏡單元
121‧‧‧鏡筒
140‧‧‧光源單元
141‧‧‧殼體
142‧‧‧LED元件
160‧‧‧纜線部
200‧‧‧電源單元
300‧‧‧連結塊
310‧‧‧貫通孔
330‧‧‧標記溝槽
1000‧‧‧照射模組
F20、F40‧‧‧焦線
Rn‧‧‧內徑(突出部)
Rw‧‧‧內徑(缺口部)
第1圖係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UV照射裝置1之外觀圖。
第2圖係用以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UV照射裝置1之透鏡單元120的概略構造之分解圖。
第3圖係由射出側所觀看的中間鏡筒部30的正面圖。
第4圖係中間鏡筒部30的側面圖。
第5圖係由射出側所觀看的中間鏡筒部30的背面圖。
第6圖係中間鏡筒部30的縱剖面圖。
第7圖係使焦線F朝向Z軸方向,而將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插入中空部的狀態之中間鏡筒部30的縱剖面圖。
第8圖係正確地安裝有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的狀態下之中間鏡筒部30的縱剖面圖。
第9圖係照射模組300的外觀圖。
第10圖係用以說明照射模組300的照射區域之照度分布的圖式。
第11圖係將圓柱透鏡的種類予以變更後的中間鏡筒部30的各種之變形例的縱剖面圖。
以下,參照圖式來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方 式之UV照射裝置1。第1圖係UV照射裝置1的外觀圖,而第2圖則係第1圖的分解圖。再者,在以下說明中,將下述透鏡單元120的光軸方向稱為X軸方向,而下述的平凸圓柱透鏡(第1透鏡20、第2透鏡40)的焦線F之方向則稱為Y軸方向,並且將平凸圓柱透鏡的聚光方向稱為Z軸方向。又,平凸圓柱透鏡於焦線F的方向(Y軸方向)係不具有折射力,而在與焦線F呈垂直的方向(Z軸方向)則具有折射力。
本實施方式的UV照射裝置1,係具備:箱形 的電源單元200、以及由電源單元200的正面延伸之細長的本體單元100。另外,本體單元100係具備有:透鏡單 元120、光源單元140、及纜線部160。纜線部160,係利用金屬可撓管將用以供電至光源單元140的電力線、或用以傳送控制光源單元140的動作之訊號的訊號線予以被覆來進行保護而完成之構件,並且用以連接電源單元200與本體單元100。光源單元140,係具有大致圓筒狀的殼體141並且於一端配置有LED元件142。光源單元140的殼體141內收容有用以驅動LED元件142的驅動電路(未圖示),並且光源單元140的另一端係藉由纜線部160與電源單元200連接。另外,光源單元140的其中一端係安裝有透鏡單元120。
透鏡單元120,係具備:鏡筒121,具有與光 源單元140的殼體141大致相同的外徑;一對平凸圓柱透鏡(第1透鏡20、第2透鏡40),保持於鏡筒121內。 第1透鏡20與第2透鏡40係具有相同的形狀及光學特性。鏡筒121,在光軸方向上分割成3個構件(從光源單元140側依序為:射入側鏡筒部10、中間鏡筒部30、射出側鏡筒部50)。另外,第1透鏡20係被夾入在射入側鏡筒部10與中間鏡筒部30之間,而第2透鏡40則係被夾入在中間鏡筒部30與射出側鏡筒部50之間,並且分別被保持於鏡筒121內。
其次,說明關於中間鏡筒部30之構造。第3 ~5圖依序係中間鏡筒部30的正面圖、側面圖、及背面圖。另外,第6圖係中間鏡筒部30的縱剖面圖。雖然,中間鏡筒部30係大致圓筒形狀的構件,但在其內周面的 X軸方向中央部上形成有朝內側突出的大致環狀的突出部32。如第2圖所示,作為一對平凸圓柱透鏡的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係配置成分別將凸面(凸透鏡面)朝向中間鏡筒部30,並且使凸面側的一部分收容在中間鏡筒部30的中空部內。第7圖及第8圖係用以表示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的凸面側的一部分被插入於中間鏡筒部30的中空部內的狀態。具體而言,第7圖係用以表示將第1透鏡20的焦線F20及第2透鏡40的焦線F40分別朝Z軸方向來將各透鏡插入至中間鏡筒部30的狀態,而第8圖則係用以表示將焦線F20及焦線F40分別朝Y方向來將各透鏡插入至中間鏡筒部30的狀態。第8圖所示之配置,係完成光源單元140時的配置。
在中間鏡筒部30的內周面上,於Y軸方向的兩端部(第3圖中,箭頭Rw所示之處)形成有溝槽34。溝槽34,係形成為從中間鏡筒部30的X軸之正方向側的端部(第6圖的右端)直到超過突出部32為止的位置。因此,突出部32的Y軸方向之兩端部形成有缺口部35(第5圖)。
如第3圖及第8圖所示,突出部32的中間鏡筒部30的內徑Rn(例如 7.5mm),係成形為比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的外徑(例如 8.2mm)更窄。另外,未形成有突出部32的地方之中間鏡筒部30的內徑Rw(例如 8.2mm〔正公差〕mm)係成形為僅比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的外徑更寬一些。因此,即使將第 1透鏡20、及第2透鏡40插入至中間鏡筒部30的中空部,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的凸面之至少一部分會抵接於突出部32,而形成為不會更朝內部插入的狀態。
如第7圖所示,使各焦線F20及F40朝向突出 部32未形成有溝槽34之方向(例如Z軸方向),來將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插入至中間鏡筒部30的中空部,則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的凸面的頂點V會抵接於突出部32。在該狀態下,一邊將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朝突出部32按壓,一邊朝中間鏡筒部30的中心軸C的周圍旋轉,使各焦線F20及F40的方向與形成有溝槽34的Y軸方向重疊,則會如第8圖所示,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的凸面之前端部(頂點V及其附近的部分)會嵌入於未形成有突出部32的缺口部35,藉此,將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予以正確地定位。亦即,第1透鏡20與第2透鏡40的光軸C及焦線F20、F40的方向會大致形成為一致。另外,藉由將各透鏡20、40的凸面之前端部嵌入缺口部35,在將各透鏡壓入於中間鏡筒部30的狀態下,各透鏡會變得難以朝中心軸C的周圍旋轉。因此,第1透鏡20、及第2透鏡40的焦線F20及F40的方向,會分別正確地被保持於相對於中間鏡筒部30之正確方向。另外,藉由溝槽34的Z軸方向之尺寸,能夠正確地設定第1透鏡20與第2透鏡40之間的間隔。
又,在中間鏡筒部30的側面上之Z軸方向的 兩端,以高度之位置精準度形成有:朝光軸方向延伸的標 記溝槽36。當使用者在設置本體單元100時,由於能夠藉由標記溝槽36的朝向來正確地辨識從本體單元100所照射的照射光之長徑方向,所以不需要作動UV照射裝置1也能夠正確且容易地對本體單元100進行定位。
藉由將上述說明的本實施方式之本體單元 100,以預定間隔於Y軸方向排列成複數個,能夠形成較長的線狀之照射光區域。第9圖,係具備有複數個本體單元100(100A~D)的照射模組1000之外觀圖。當照射模組1000係於Y軸方向排列成4個的本體單元100A~D時,則具備:用以連結上述本體單元的連結塊300。連結塊300,於Y軸方向上,以等間隔之方式形成有朝X軸方向貫穿的4個貫通孔310。各貫通孔310,係具有僅比透鏡單元120的外徑更大一些的內徑,並且各貫通孔310分別被插入有本體單元100A~D的透鏡單元120。另外,在連結塊300上,於通過各貫通孔310的中心軸之Z軸上貫穿有螺孔320。本體單元100A~D,係藉由螺旋轉入於螺孔320的固定螺絲(未圖示),而固定於連結塊300。另外,連結塊300的射出側(X軸正方向側)的面上,形成有從各貫通孔310的上端朝Z軸方向延伸的標記溝槽330。
照射模組1000,係如下述方式進行組裝。首 先,將本體單元100A的透鏡單元120從射出側鏡筒部50插入連結塊300的各貫通孔310直到射入側鏡筒部10為止(直到中間鏡筒部30通過貫通孔310為止)。此時, 正確地使各透鏡單元120的前端從連結塊300的射出側之端面朝X軸方向突出的長度一致,來使得由各透鏡單元120的照射光所形成的照射區域之強度形成為均一。接著,將本體單元100A予以旋轉,使設置在中間鏡筒部30側面的標記溝槽36與形成在連結塊300的射出側面的標記溝槽330的位置重疊,並且在該狀態下,藉由固定螺絲來將本體單元100A固定於連結塊300。藉由上述步驟對本體單元100B~D進行組裝,來完成照射模組1000。
如上所述,標記溝槽36,係通過透鏡單元 120的光軸(X軸),並且形成在與焦線方向(Y軸方向)呈直交的平面(ZX平面)上。另外,標記溝槽330,則係通過貫通孔310的中心軸,並且形成在與貫通孔310的排列方向呈直交的平面上。由於透鏡單元120係以大致無間隙之方式收容在貫通孔310內,所以透鏡單元120的光軸(X軸)係配置於貫通孔310的中心軸上。並且,藉由使本體單元100A~D旋轉而將標記溝槽36重疊於標記溝槽330的位置,來使透鏡單元120的焦線方向(Y軸方向)與貫通孔310的排列方向一致。因此,從4個本體單元100A~D所射出的線狀之照明光,彼此相鄰的照明光與下端部分會重疊,而形成為朝Y軸方向延伸一道線狀之照明光。
第10圖係用以說明從照射模組1000所射出 的照明光,在Y軸方向上的光束分布之圖表。第10圖的圖表中,橫軸係用以表示Y軸方向的位置,而縱軸則係用 以表示照射模組1000在各位置上的照射光之強度(照度)。再者,照射光的強度分布(照度分布)係隨著與照射模組1000的距離而產生變化。第10圖的圖表係用以表示在從照射模組1000的前端部分離預定的設計距離(例如,28mm)的位置上之強度。
第10圖的實線Psum,係照射模組1000整體 的光束分布,而虛線PA~PD則係本體單元100A~D各別的單體所照射之光束的光束分布。本實施方式中,係以與各本體單元100的光束分布在Y軸方向上的半值寬之全長相等的間隔,來將本體單元100A~D排列於Y軸方向。 因此,相鄰的各本體單元100的照射光之下端部分會重疊,所以即使在各本體單元100的照射光之交界部分也能獲得大致平坦的光束分布。在進行如液晶面板的貼合工程般的大面積之接合時,如上所述,藉由使用具有朝一方向呈較長且平坦的光束分布之紫外線照射光,能夠更有效率地進行均質之接合。
雖然上述內容係本發明實施方式的一例,但 本發明並不受限於上述實施方式的構造,只要係在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內容所表現的技術思想之範圍內都可以進行各種的變形。
雖然上述實施方式中,係使用一對配置成使 凸透鏡面彼此朝透鏡單元120呈對向的平凸圓柱透鏡,但外側的透鏡面的形狀並不限定於平面,例如,亦可作成為使用以下之構造:將外側的透鏡面作成為凸面的雙凸透鏡 (參照第11圖(A))、或將外側的透鏡面作成凹面的具有折射力的凹凸透鏡(參照第11圖(B))。再者,雖然上述實施方式中,配置成使凸透鏡面彼此呈對向的各別之透鏡係呈相同形狀,但並不限定於一定要作成相同形狀,也能夠採用不是相同形狀的構件來進行組合(參照第11圖(C))。
另外,雖然上述實施方式係使用LED來作為光源,但也能夠使用其他種類的光源(例如,汞燈或金屬鹵素燈等的放電燈或半導體雷射)。又,雖然上述實施方式的構造係將透鏡單元直接連接在光源單元,但亦可構成為藉由光纖束等的光導構件將透鏡單元連接在光源單元。
另外,雖然上述實施方式係構成為:將標記溝槽36形成於中間鏡筒部30的側面上的Z軸方向(照射光的長徑方向)之兩端,但也可以構成為僅在一端形成有標記溝槽。或者,亦可構成為:將標記溝槽36形成在中間鏡筒部30的側面上的Y軸方向(照射光的短徑方向)的至少其中一端。
1‧‧‧UV照射裝置
10‧‧‧射入側鏡筒部
20‧‧‧第1透鏡
30‧‧‧中間鏡筒部
40‧‧‧第2透鏡
50‧‧‧射出側鏡筒部
100‧‧‧本體單元
120‧‧‧透鏡單元
121‧‧‧鏡筒
140‧‧‧光源單元
141‧‧‧殼體
142‧‧‧LED元件
160‧‧‧纜線部
200‧‧‧電源單元
X‧‧‧光軸方向
Y‧‧‧焦線方向
Z‧‧‧聚光方向

Claims (14)

  1. 一種透鏡單元,將射入的光束予以聚光後,射出具有線狀的照度分布之照明光,其特徵為:具備:第1及第2透鏡,分別在第1面上形成有凸透鏡面的圓柱透鏡;以及鏡筒,將前述第1及前述第2透鏡的前述凸透鏡面彼此放置成隔有預定距離而呈對向,並且使各光軸保持成一致,前述鏡筒係具備:中間鏡筒部,配置在前述第1及前述第2透鏡之間並且藉由與各透鏡的前述凸透鏡面相抵接來將各透鏡予以定位,前述第1及前述第2透鏡係配置成:在與前述光軸呈垂直的第1方向上具有折射力,而在與前述光軸及前述第1方向呈垂直的第2方向上不具有折射力,並且,在前述中間鏡筒部的外周面至少於通過前述光軸而朝前述第1或前述第2方向延伸的直線上之一處形成有標記。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透鏡單元,其中,前述中間鏡筒部,係具有:從該中間鏡筒部的內周面朝向中心軸突出的突出部,而前述突出部在通過前述光軸而朝前述第2方向延伸的直線上,隔有前述光軸地設有一對缺口部,並且藉由使前述第1及前述第2透鏡的前述凸透鏡面的前端部,分別嵌入前述一對缺口部,來使前述第1及前 述第2透鏡分別對前述第1及前述第2方向進行定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透鏡單元,其中,前述第1及前述第2透鏡係分別具有圓柱狀的側面,而前述中間鏡筒部係具有內徑僅比前述第1及前述第2透鏡的外徑更寬一些的內周面之大致圓筒狀,並且前述第1及前述第2透鏡的前述凸透鏡面側的至少一部分係分別收容於該中間鏡筒部的中空部內,而前述突出部係形成為:具有比前述第1及前述第2透鏡的外徑更狹窄的內徑之大致圓環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3項所記載之透鏡單元,其中,在前述中間鏡筒部的內周面形成有:一對溝槽,在隔有前述光軸的前述第2方向之兩側上,從前述光軸方向的一端將前述突出部予以橫切而朝前述光軸方向延伸,藉由形成該一對溝槽,而在前述突出部設有一對缺口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透鏡單元,其中,前述標記係朝前述光軸方向延伸的標記溝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透鏡單元,其中,前述標記係朝前述光軸方向延伸的標記溝槽。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任一項所記載之透鏡單元,其中,前述第1及前述第2透鏡的外徑為相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透鏡單元,其中,前述第1及前述第2透鏡的外徑為相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透鏡單元,其中,前述第1及前述第2透鏡的外徑為相同。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透鏡單元,其中,前述第1及前述第2透鏡的外徑為相同。
  11. 一種光照射單元,其特徵為:具備:光源單元;以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任一項所記載之透鏡單元,將由前述光源單元所射出的光束朝前述第1方向進行聚光,並且用以生成於前述第2方向具有較長之線狀的照射區域的照射光。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光照射單元,其中,前述光源單元具備排列成二維狀態的複數個LED元件。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或第12項所記載之光照射單元,其中,前述光源單元係具備:具有分別朝前述第1及前述第2方向呈平行的二邊之矩形形狀的發光面。
  14. 一種光照射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複數個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至第13項任一項所記載之光照射單元,並且複數個前述光照射單元係排列成與前述光軸相互地平行而於前述第2方向上隔有預定間隔,前述預定間隔的長度係與在前述光照射單元的照射光之照射區域上的前述第2方向的半值寬之全長相同。
TW102107631A 2012-03-30 2013-03-05 A lens unit, a light irradiation unit, and a light irradiation device TWI5391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8936A JP5538467B2 (ja) 2012-03-30 2012-03-30 レンズユニット、光照射ユニット及び光照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50907A true TW201350907A (zh) 2013-12-16
TWI539196B TWI539196B (zh) 2016-06-21

Family

ID=49365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7631A TWI539196B (zh) 2012-03-30 2013-03-05 A lens unit, a light irradiation unit, and a light irradiation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538467B2 (zh)
KR (1) KR101599936B1 (zh)
CN (1) CN103363442B (zh)
TW (1) TWI5391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1296B (zh) * 2014-03-27 2018-08-01 豪雅冠得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Light irradiation unit and light irradiation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5456B2 (ja) * 2014-03-31 2017-05-10 Hoya Candeo Optronics株式会社 光照射ユニット
CN104483816B (zh) * 2014-12-19 2016-10-26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极紫外光刻的类临界照明系统
KR200490462Y1 (ko) * 2017-09-15 2019-11-14 이태호 투사식 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러한 장치의 당구대 적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4353U (zh) * 1988-12-30 1989-09-13 大连医学院 内窥镜摄像多用连接器
JP2006139874A (ja) * 2004-11-12 2006-06-0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7027295A (ja) 2005-07-14 2007-02-01 Ushio Inc 紫外線照射装置
US7518745B2 (en) 2005-09-28 2009-04-14 Xerox Corporation Imaging system with haptic interface
JP2008090260A (ja) * 2006-09-07 2008-04-17 Seiko Epson Corp 紫外線照射装置、および光学装置の製造装置
JP5121771B2 (ja) 2008-09-19 2013-0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741017B2 (ja) * 2008-09-22 2011-08-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097178A (ja) * 2008-09-22 2010-04-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3151132U (ja) * 2009-03-30 2009-06-11 扶桑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ライン照射型紫外線照射装置
JP2011175058A (ja) * 2010-02-24 2011-09-08 Kyocera Mita Corp 光走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KR101196324B1 (ko) * 2010-07-20 2012-11-01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아루박 광 조사 장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1296B (zh) * 2014-03-27 2018-08-01 豪雅冠得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Light irradiation unit and light irradia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10422A (ja) 2013-10-10
CN103363442B (zh) 2017-07-11
JP5538467B2 (ja) 2014-07-02
CN103363442A (zh) 2013-10-23
KR101599936B1 (ko) 2016-03-04
TWI539196B (zh) 2016-06-21
KR20130111321A (ko) 2013-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3093B (zh) 光照射裝置
TWI620889B (zh) Light irradiation device
TWI539196B (zh) A lens unit, a light irradiation unit, and a light irradiation device
JP2011060798A (ja) 紫外線照射装置
JP2010097177A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097182A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1909995B1 (ko) 광 조사 유닛
TWI631296B (zh) Light irradiation unit and light irradiation device
KR101440874B1 (ko) 엘이디 광원을 이용한 시준 기능을 갖는 노광용 광학모듈
WO2012042933A1 (ja) 光学式センサにおけるレンズ部の固定方法および発光部品の固定方法ならびに光学式センサ
KR101831374B1 (ko) 광 조사 장치
JP2019021602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TWM500899U (zh) 一種用於同調光源應用的光束塑形透鏡
JP5876740B2 (ja) 照明装置
WO2016121725A1 (ja) 光源装置
JP6970369B2 (ja) 光源装置の光軸調整用器具、光源装置、及び光源装置の光軸調整方法
JP5749093B2 (ja) 照射装置用光学ユニット及び照射装置
JP2018073881A (ja)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
JP6258713B2 (ja) 光照射装置
KR101987146B1 (ko) 집광모듈, 엘이디광원장치 및 비전검사장치
TWM452445U (zh) 影像感測模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