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5393A - 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5393A
TW201345393A TW101113542A TW101113542A TW201345393A TW 201345393 A TW201345393 A TW 201345393A TW 101113542 A TW101113542 A TW 101113542A TW 101113542 A TW101113542 A TW 101113542A TW 201345393 A TW201345393 A TW 20134539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fluid
temperature
pump
natur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3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5085B (zh
Inventor
Tai-Her Yang
Original Assignee
Tai-Her Y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US12/909,94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8757504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Her Yang filed Critical Tai-Her Yang
Priority to TW101113542A priority patent/TWI615085B/zh
Priority to CN2012101132210A priority patent/CN103376008A/zh
Priority to CN2012201624564U priority patent/CN202614051U/zh
Priority to TW101207037U priority patent/TWM454522U/zh
Publication of TW201345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5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5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508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052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the ground body or aquifers as heat storage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40Thermal components
    • H02S40/44Means to utilise heat energy, e.g. hybrid systems producing warm water and electricity at the same tim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2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cooling heat generating elements, e.g.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or electric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60Thermal-PV hybri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Abstract

本發明為在具有較大安定蓄溫容量之固態自然蓄溫體中,設置供流體流通之均熱裝置及流體傳輸管道,再由流體流經固態或氣態半導體應用裝置,以對固態或氣態半導體應用裝置作均溫調節,而後流體再回流至設置於自然蓄溫體中之均熱裝置時,由與自然蓄溫體具良好均熱傳導功能之均熱裝置,對回流流體產生均溫功能之運作,以及藉均熱裝置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釋放熱能者。

Description

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
本發明為在具有較大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之自然蓄溫體中,設置均熱裝置及流體傳輸管道,以藉均熱裝置本身直接對所流動經過並流經固態或氣態半導體應用裝置具溫差之流體,作均溫運作與儲存熱能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或藉加設與均熱裝置有良好熱傳導之中繼均熱器,供對所流動經過具溫差之流體作均溫功能之運作,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傳統固態或氣態半導體應用裝置之溫度之保持、冷卻、或加熱,通常須設置保溫、冷卻、或加熱等主動調溫裝置之成本及耗較大之能源且半導體熱損極少直接以熱能型態作廢熱回收者。
本發明為在具有較大安定蓄溫容量之固態自然蓄溫體中,設置供流體流通之均熱裝置及流體傳輸管道,再由流體流經固態或氣態半導體應用裝置,以對固態或氣態半導體應用裝置作均溫調節,而後流體再回流至設置於自然蓄溫體中之均熱裝置時,由與自然蓄溫體具良好均熱傳導功能之均熱裝置,對回流流體產生均溫功能之運作,以及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一種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為藉自然界中蓄儲自然界相對安定之溫能之地層、地表等固態之自然蓄溫體中,設置熱傳導特性良好之均熱裝置,以對流過固態或氣態半導體之具溫度差之流體作均溫之調節功能運作,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此項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可依環境、效益與成本之考量而由以下系統架構構成,包括:
(1) 藉單流向流體直接作均溫之系統所構成;
(2) 藉單流向流體間接作均溫之系統所構成;
(3) 藉雙流向流體直接作均溫之系統所構成;
(4) 藉雙流向流體間接作均溫之系統所構成。
如圖1所示為本發明藉單流向流體直接均溫及儲熱之系統示意圖,系統為設有至少一處流體傳輸管道105,以藉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過半導體應用裝置103、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回流至設置於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而構成流體之流路者;系統主要構成含:
-- 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包括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 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
-- 半導體應用裝置103:半導體應用裝置包括由固態或氣態半導體所構成、或由結合於散熱裝置之半導體所構成、或由封裝之半導體所構成、或由結合於散熱裝置之封裝後之半導體所構成者;半導體所結合之散熱裝置包括液態、或氣態、或固態、或具熱管之散熱裝置,半導體應用裝置之半導體種類可為含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包括:各種發光二極體(LED)、氣態半導體之電能轉光能之發光裝置、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能發電裝置、功率電晶體、整流二極體、閘流體、MOSFET、IGBT、GTO、SCR、TRIAC、及線性電晶體、各種含半導體之積體電路、記憶體、中央處理機(CPU)、伺服器,或由含半導體之應用裝置如發光二極體(LED)照明裝置、應用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能發電裝置、半導體元件構成之中央處理器(CPU)、大型電腦主機、伺服器、電源供給裝置、電機驅動控制裝置、變流裝置(converter)、換流裝置(inverter)、充電裝置、電熱能控制裝置、電磁能控制器、電能轉光能之驅動控制裝置者;而上述半導體應用裝置並具有擬作均溫之結構者,或以上各種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本身所配置冷卻或加熱裝置之散熱器作為均溫結構者;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本身內部具有供流體104流通之管道,以及在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擬作均溫調節標的結構之位置,設置供與流體104作均溫調節之結構,或直接以流體104流通之管道,通過擬作均溫調節標的之位置,而直接作均溫調節功能之運作者,此外,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流體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分流輔助泵浦121等裝置,供導入來自通過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中均熱裝置102之流體104,以流經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所選定之個別擬作均溫調節之部份作均溫調節,並再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 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及流經依需要選擇性設置於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分流管道119,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 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前述之流體傳輸管道105可進一步由具較佳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至少一層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隔熱性質之材料塗佈層所構成,以使內部流體通過流體傳輸管道105時,較不受周邊溫度所影響者;
-- 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
-- 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
-- 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以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之運作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單流向之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若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選擇性設置流體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時,操控單元110供操控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之運作,以泵送各流體分流管道119中之流體104、或停止泵送,以及操控其流量或其他相關功能之運作者;此項操控單元110可依需要作功能之設定,亦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圖2所示為本發明藉單流向流體間接作均溫及儲熱之系統示意圖,為藉加設之中繼均熱器202間接傳輸溫能,以構成單流向間接作均溫之調節系統,圖2所示之系統其主要構成含:
-- 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中;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藉流體104、流體傳輸管道105、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操控單元110、及選擇性設置之輔助調溫裝置109、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之運作,供與均熱裝置102形成均熱傳輸功能,經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 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
-- 中繼均熱器202,為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由良好蓄熱及熱傳導材料所構成,中繼均熱器202本身具有流體104流入口、流通通道、及流出口之第一流體通路,以及具有流體204流入口、流通通道、及流出口之第二流體通路者,流體104與流體204藉中繼均熱器202相互傳輸溫能者;
-- 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設有流體傳輸管道205,及設有流體中繼泵浦206,供連續或間歇作單流向泵送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204作循環泵送,形成封閉環狀流路,以構成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均溫之調節功能運作者;
-- 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設有流體傳輸管道105,及設有泵浦106,供連續或間歇作單向泵送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104,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 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前述之流體傳輸管道105可進一步由具較佳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至少一層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隔熱性質之材料塗佈層所構成,以使內部流體通過流體傳輸管道105時,較不受周邊溫度所影響者;
-- 流體104:含具蓄熱及熱傳導性良好之氣體或液體所構成者,供藉泵浦106之泵動,使中繼均熱器2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之流體104,經流體傳輸管道105構成流路,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104可依需要選擇與流體204相同或不同者;
-- 流體傳輸管道205:為由供流體2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者;流體傳輸管道2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前述之流體傳輸管道205可進一步由具較佳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至少一層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隔熱性質之材料塗佈層所構成,以使內部流體通過流體傳輸管道205時,較不受周邊溫度所影響者;
-- 流體204:含具蓄熱及熱傳導性良好之氣體或液體所構成者,供藉中繼泵浦206之泵動,使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204,經流體傳輸管道205構成流路,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204可依需要選擇與流體104相同或不同者;
-- 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者,以供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
-- 中繼泵浦206:為由電力或機力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者,以供泵動流體2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
-- 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設有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及設有泵浦106,而藉泵浦106泵動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104,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 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單流向之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以及操控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104之流向及流量,及操控中繼均熱器202與均熱裝置102間流體204之流向與流量,以及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或操控中繼泵浦206泵送流體204,作單流向之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其操控運轉含:藉操控單元110操控泵浦106,以作單流向之連續泵動運轉或間歇泵動運轉,以泵動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104,而構成單流向之均溫調控者;藉操控單元110操控中繼泵浦206,以作單流向之連續泵動或間歇泵動運轉,以泵動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204,而構成單流向之均溫調控者;若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選擇性設置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時,操控單元110供操控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之運作,以泵送各流體分流管道119中之流體104、或停止泵送,以及操控其流量或其他相關功能之運作者;此項操控單元110可依需要作功能之設定,亦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如圖3所示為本發明藉雙流向流體直接作均溫及儲熱之系統示意圖,以供在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體101中,設置熱傳導特性良好之均熱裝置102,由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形成均熱傳輸功能之運作,圖3所示之系統主要構成含:
-- 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包括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 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
-- 半導體應用裝置103:半導體應用裝置包括由固態或氣態半導體所構成、或由結合於散熱裝置之半導體所構成、或由封裝之半導體所構成、或由結合於散熱裝置之封裝後之半導體所構成者;包括半導體所結合之散熱裝置包括液態、或氣態、或固態、或具熱管之散熱裝置,半導體應用裝置之半導體種類可為含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包括:各種發光二極體(LED)、氣態半導體之電能轉光能之發光裝置、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能發電裝置、功率電晶體、整流二極體、閘流體、MOSFET、IGBT、GTO、SCR、TRIAC、及線性電晶體、各種含半導體之積體電路、記憶體、中央處理機(CPU)、伺服器,或由含半導體之應用裝置如發光二極體(LED)照明裝置、應用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能發電裝置、半導體元件構成之中央處理器(CPU)、大型電腦主機、伺服器、電源供給裝置、電機驅動控制裝置、變流裝置(converter)、換流裝置(inverter)、充電裝置、電熱能控制裝置、電磁能控制器、電能轉光能之驅動控制裝置者;而上述半導體應用裝置並具有擬作均溫之結構者,或以上各種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本身所配置冷卻或加熱裝置之散熱器作為均溫結構者;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本身內部具有供流體104流通之管道,以及在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擬作均溫調節標的結構之位置,設置供與流體104作均溫調節之結構,或直接以流體104流通之管道,通過擬作均溫調節標的之位置,而直接作均溫調節功能之運作者,此外,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流體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分流輔助泵浦121等裝置,供導入來自通過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中均熱裝置102之流體104,以流經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所選定之個別擬作均溫調節之部份作均溫調節,並再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 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及流經依需要選擇性設置於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分流管道119,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前述之流體傳輸管道105可進一步由具較佳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至少一層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隔熱性質之材料塗佈層所構成,以使內部流體通過流體傳輸管道105時,較不受周邊溫度所影響者;
-- 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
-- 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
-- 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作週期性正向或反向或正反向交換所泵送流體104流向,其運轉方式包括連續泵送運轉、間歇泵送運轉者;其操控運轉含:
-- 藉操控單元110操控泵浦106,對流體104作週期性正向及反向泵送,使流經均熱裝置102、流體傳輸管道105及半導體應用裝置103內部流體104之流向作週期交換,使流經均熱裝置102、及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流體入口與出口之流體104,因流向之週期交換而使均溫效果更佳,而構成雙流向均溫之調控者;若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選擇性設置流體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時,操控單元110供操控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之運作,以泵送流體分流管道119中之流體104、或停止泵送,以及操控其流量或其他相關功能之運作者;此項操控單元110可依需要作功能之設定,亦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圖4所示為本發明藉雙流向間接作均溫調節及儲熱之系統示意圖,為藉加設之中繼均熱器202間接傳輸溫能,以構成雙流向間接作均溫之調節系統,除具有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流體104、流體傳輸管道105、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操控單元110、及選擇性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以供在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體101中,設置熱傳導特性良好之均熱裝置102,由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形成均熱傳輸功能之運作外,此項藉雙流向流體間接作均溫之調節系統,其主要構成進一步含:
-- 中繼均熱器202,為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由良好蓄熱及熱傳導材料所構成,中繼均熱器202本身具有流體104流入口、流通通道、及流出口之第一流體通路,以及具有流體204流入口、流通通道、及流出口之第二流體通路者,流體104與流體204藉中繼均熱器202相互傳輸溫能者;
-- 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設有流體傳輸管道205,及設有流體中繼泵浦206,供連續或間歇作週期性正向及反向泵送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204作循環泵送,形成封閉環狀流路,以構成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均溫之調節功能運作,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 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
-- 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設有流體傳輸管道105,及設有泵浦106,供連續或間歇作週期性正向及反向泵送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104,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 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前述之流體傳輸管道105可進一步由具較佳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至少一層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隔熱性質之材料塗佈層所構成,以使內部流體通過流體傳輸管道105時,較不受周邊溫度所影響者;
-- 流體104:含具蓄熱及熱傳導性良好之氣體或液體所構成者,供藉泵浦106之泵動,使中繼均熱器2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經流體傳輸管道105構成流路,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104可依需要選擇與流體204相同或不同者;
-- 流體傳輸管道205:為由供流體2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者;流體傳輸管道2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前述之流體傳輸管道205可進一步由具較佳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至少一層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隔熱性質之材料塗佈層所構成,以使內部流體通過流體傳輸管道205時,較不受周邊溫度所影響者;
-- 流體204:含具蓄熱及熱傳導性良好之氣體或液體所構成者,供藉中繼泵浦206之泵動,使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之流體204,經流體傳輸管道205構成流路,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204可依需要選擇與流體104相同或不同者;
-- 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
-- 中繼泵浦206:為由電力或機力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者,以供泵動流體2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
-- 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以及操控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104之流向及流量,及操控中繼均熱器202與均熱裝置102間之流體204之流向與流量,以及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或操控中繼泵浦206泵送流體204,作週期性正向或反向或正反向交換所泵動流體104、或流體204之流向,其運轉方式包括連續泵動運轉或間歇泵動運轉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其操控運轉含:藉操控單元110操控泵浦106,對流體104作週期性正向及反向泵送,使流經中繼均熱裝置202、流體傳輸管道105及半導體應用裝置103內部流體104之流向作週期交換,使流經中繼均熱器202、及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流體入口與出口之流體104,因流向之週期交換而使均溫效果更佳,而構成雙流向均溫之調控者;藉操控單元110操控中繼泵浦206,對流體204作週期性正向及反向泵送,使流經均熱裝置102、流體傳輸管道205及中繼均熱器202內部流體204之流向作週期交換,使流經中繼均熱器202及均熱裝置102流體入口與出口之流體204,因流向之週期交換而使均溫效果更佳,而構成雙流向均溫之調控者;若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選擇性設置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時,操控單元110供操控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之運作,以泵送流體分流管道119中之流體104、或停止泵送,以操控其流量或其他相關功能之運作者;此項操控單元110之功能可依需要作功能設定,亦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前文中,圖1所示系統之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之均熱運作方式,為在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設有至少一個流體傳輸管道105,及至少一個泵浦106而形成封閉流路,藉泵浦106泵送良好熱傳導性質流體104,作單流向連續或間歇泵送,或調控其泵送流量,以構成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圖3所示系統之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之均熱運作方式,為在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設有供通過流體104之流體傳輸管道105及泵浦106,而藉操控泵浦106泵動流體104作連續或間歇泵動,其所泵動流體之流向為週期交換流向,以均衡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之溫差者。
圖1及圖3所示系統亦可直接以良導熱之習用熱管裝置,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以取代流體傳輸管道105,或取代選擇性設置之分流管道119,以產生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前文中,圖2所示系統之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均熱運作方式,為在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設有至少一個供通過流體204之流體傳輸管道205,及至少一個中繼泵浦206而形成封閉流路,藉中繼泵浦206,泵送良好熱傳導性質流體204,作單流向連續或間歇泵送,或調控其泵送流量,以構成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均溫功能之運作者;而圖2所示系統之中繼均熱器2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之均熱運作方式,為在中繼均熱器2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設有至少一個流體傳輸管道105,及至少一個泵浦106而形成封閉流路,藉泵浦106泵送良好熱傳導性質流體104,作單流向連續或間歇泵送,或調控其泵送流量,以構成中繼均熱器2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圖4所示系統之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均熱運作方式,為在至少一個中繼均熱器202與至少一組均熱裝置102之間,設有供通過流體204之流體傳輸管道205及中繼泵浦206,而藉操控中繼泵浦206泵動流體204作連續或間歇泵動,其所泵動流體之流向為週期交換流向,以均衡中繼均熱器202和均熱裝置102間之溫差者;而圖4所示系統之中繼均熱器2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之均熱運作方式,為在中繼均熱器2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設有供通過流體104之流體傳輸管道105及泵浦106,而藉操控泵浦106泵動流體104作連續或間歇泵動,其所泵動流體之流向為週期交換流向,以均衡中繼均熱器2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之溫差者。
圖2及圖4所示系統亦可直接以良導熱之習用熱管裝置,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以取代流體傳輸管道205,或設置於中繼均熱器2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以取代流體傳輸管道105,或取代選擇性設置之分流管道119,供產生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前文中圖2及圖4所示及相關說明中所述之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所配置之中繼泵浦206,對其所泵動之流體204,以及中繼均熱器2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所配置之泵浦106,對其所泵動之流體104,其泵動運轉之時機,可為同時或不同時對所泵動之流體104及流體204,作週期改變泵動流向之雙流向泵動,亦可依需要選擇泵浦106、或中繼泵浦206其中之一,為作單流向連續或間歇泵動,而另一個泵浦作週期改變流向之連續或間歇泵動者。
此項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相關說明所述之泵浦106或中繼泵浦206,可為:
(1) 由單一泵浦作單流向連續泵動;或
(2) 由單一泵浦作單流向間歇泵動;或
(3) 由單一泵浦作單流向泵動,而經可變流向閥作操控,以週期變換所泵動流體之流向;或
(4) 藉多組不同動力源之泵浦,同時作不同流向之泵動或分別作週期變換所泵動流體流向之運轉者;或
(5) 藉同一動力源同時驅動不同流向泵浦,連續作不同流向之泵動,或進一步作週期變換所泵動流體之流向者;或
(6) 使用可作雙轉向泵動功能之雙流向泵浦,藉改變動力源之轉向作週期變換所泵動流體之流向者。
此項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相關說明所述之流體傳輸管道105、或流體傳輸管道205、或取代選擇性設置之分流管道119,可為由蓄熱性良好之材料,依所需長度及特定之幾何形狀之結構所構成,如曲折形、迷宮形、或渦卷形,供埋設於自然蓄溫體101中,以代替或協助均熱裝置102構成與自然蓄溫體101間之均熱功能者。
此項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相關說明所述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進一步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下列輔助控管裝置,含:
-- 過濾裝置108:為防止管路日久阻塞及具清潔功能之過濾裝置,供裝置於系統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路中,過濾裝置可由濾網或其他習用過濾裝置所構成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
-- 分流調節閥120:為以人工、或機力、或流力、或電磁力操控流流量之大小,此項裝置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
此項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中,於藉流體直接作均溫及儲熱運作時,其各項結構如均熱裝置102、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流體104、流體傳輸管道105、泵浦106,及選擇性設置之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輔助調溫裝置109、操控單元110、流體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分流輔助泵浦121等之設置數量,可個別為一個或一個以上,當其中每一單項為兩個或兩個以上時,其規格或材料可依需要選擇為相同或不同者。
此項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藉加設之中繼均熱器202間接傳輸溫能作調溫及儲熱之運作時,其各項結構如均熱裝置102、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流體104、流體傳輸管道105、泵浦106、中繼均熱器202、流體204、中繼泵浦206,及選擇性之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輔助調溫裝置109、操控單元110、流體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分流輔助泵浦121等之設置數量,可個別為一個或一個以上,當其中每一單項為兩個或兩個以上時,其規格或材料可依需要選擇為相同或不同者。
圖5實施例為本發明應用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構成路燈之實施例示意圖,為藉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母體101之溫能,以對發光二極體(LED)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所產生之熱能作均溫者,其主要構成為設有至少一處流體傳輸管道105,以藉泵浦106之泵動,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驅動,或藉由流體使流體流過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回流至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而構成流體之循環者;其主要構成含:
-- 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均熱裝置102亦可由支撐體600埋入於自然蓄溫體101之根管所構成者;為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之獨立設置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設置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 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
-- 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為由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及所配置之散熱裝置所構成,散熱裝置並配置流體傳輸管路105,以供通過流體104;
-- 驅動控制電路310:為供操控輸入電能之開關功能,以及驅動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並依設定功能作開或關或亮度控制或開或關時機之操控者,以及接受溫度檢測裝置107信號,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上述減少電能負載功率之方式,包括變動電源電壓,或變動負載阻抗,以減少輸入電能或切斷部分負載者;驅動控制電路310之送電開啟系統之時機包括人工操作、定時設定、隨機信號驅動、環境明暗為參考條件者,特別是環境由明轉暗所啟動系統者,開關系統之時間包括人工操作、定時操作、隨機信號驅動、環境明暗為參考條件者,特別是環境由暗轉亮時關閉系統者;驅動控制電路310可為獨立或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之散熱裝置,以共同藉自然蓄溫體101作均溫者;
-- 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及流經依需要選擇性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效應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 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
-- 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
-- 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及/或驅動控制電路310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
-- 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以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之運作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
-- 支撐體600:為一個或一個以上呈柱狀或支架狀結構所構成,其低端並設有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中,均熱裝置102可依需要設置導溫翼片601以增加導熱效果,支撐體600並供設置由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及所配置之散熱裝置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以及相關燈具之光學及殼體結構400,及以下部份或全部單元裝置,包括:操控單元110,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者;上述設置於支撐體600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具有流體傳輸管道,及流體之進口與出口供分別聯結流體傳輸管道105,通往均熱裝置102而構成封閉流路;流體傳輸管道105內部供流通流體104;流體104為藉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作循環,或為藉依需加設之泵浦106作泵動,以使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之間,藉流體104作均溫傳輸者;
-- 隔熱物質700:為各種隔熱物質供置入於露出自然蓄溫體101之支撐體600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間以對外具隔熱效果以減少溫能之散逸者;此項隔熱物質700可依需要選擇置入;隔熱物質亦可由抽出空氣之真空效應以取代者,而於支撐體600為具較佳隔熱材料所製成,或流體傳輸管路105為具隔熱效果之管路結構所構成時,則可不設置者;
-- 導熱體800:為由導熱物質所構成供設置於支撐體600置入自然蓄溫體101內之根管內部與流體傳輸管路105之間,以利於流體傳輸管路105之流體104經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之均溫效果者;導熱體亦可由均熱裝置102本身結構所一體構成者。
圖6所示為圖5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構成路燈及設置電能儲存裝置實施例示意圖,為藉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母體101之溫能,以對發光二極體(LED)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電能儲存裝置900所產生之熱能作均溫者,其主要構成為設有至少一處流體傳輸管道105,以藉泵浦106之泵動,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驅動,或藉由流體使流體流過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電能儲存裝置900,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回流至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而構成流體之循環者;其主要構成含:
-- 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均熱裝置102亦可由支撐體600埋入於自然蓄溫體101之根管所構成者;為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 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
-- 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為由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及所配置之散熱裝置所構成,散熱裝置並配置流體傳輸管路105,以供通過流體104;
-- 驅動控制電路310:為供操控輸入電能之開關功能,以及驅動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並依設定功能作開或關或亮度控制或開或關時機之操控者,以及接受溫度檢測裝置107信號,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上述減少電能負載功率之方式,包括變動電源電壓,或變動負載阻抗,以減少輸入電能或切斷部分負載者;驅動控制電路310之送電開啟系統之時機包括人工操作、定時設定、隨機信號驅動、環境明暗為參考條件者,特別是環境由明轉暗所啟動系統者,開關系統之時間包括人工操作、定時操作、隨機信號驅動、環境明暗為參考條件者,特別是環境由暗轉亮時關閉系統者;驅動控制電路310可為獨立或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之散熱裝置,以共同藉自然蓄溫體101作均溫者;
-- 電能儲存裝置900:為由各種可充放二次電池或電容或超電容所構成,儲存電能及對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供電者;電能儲存裝置900可依需要設置溫度檢測裝置107及流體傳輸管路105者;
-- 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而選擇性以串流或分流方式流經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效應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 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
-- 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
-- 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及/或驅動控制電路310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
-- 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以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之運作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
-- 支撐體600:為一個或一個以上呈柱狀或支架狀結構所構成,其低端並設有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中,均熱裝置102可依需要設置導溫翼片601以增加導熱效果,支撐體600並供設置由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及所配置之散熱裝置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以及相關燈具之光學及殼體結構400,以及電能儲存裝置900,及以下部份或全部單元裝置,包括:操控單元110,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者;上述設置於支撐體600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具有流體傳輸管道,及流體之進口與出口供分別聯結流體傳輸管道105,通往均熱裝置102而構成封閉流路;流體傳輸管道105內部供流通流體104;流體104為藉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作循環,或為藉依需加設之泵浦106作泵動,以使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之間,藉流體104作均溫傳輸者;
-- 隔熱物質700:為各種隔熱物質供置入於露出自然蓄溫體101之支撐體600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間以對外具隔熱效果以減少溫能之散逸者;此項隔熱物質700可依需要選擇置入;隔熱物質亦可由抽出空氣之真空效應以取代者,而於支撐體600為具較佳隔熱材料所製成,或流體傳輸管路105為具隔熱效果之管路結構所構成時,則可不設置者;
-- 導熱體800:為由導熱物質所構成供設置於支撐體600置入自然蓄溫體101內之根管內部與流體傳輸管路105之間,以利於流體傳輸管路105之流體104經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之均溫效果者;導熱體亦可由均熱裝置102本身結構所一體構成者。
圖7所示為圖6實施例進一步配置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實施例示意圖;為藉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母體101之溫能,以對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產生之熱能作均溫者,其主要構成為設有至少一處流體傳輸管道105,以藉泵浦106之泵動,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驅動,或藉由流體使流體流過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回流至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而構成流體之循環者;其主要構成含:
-- 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均熱裝置102亦可由支撐體600埋入於自然蓄溫體101之根管所構成者;為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 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
-- 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為由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及所配置之散熱裝置所構成,散熱裝置並配置流體傳輸管路105,以供通過流體104;
-- 驅動控制電路310:為供操控輸入電能之開關功能,以及驅動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並依設定功能作開或關或亮度控制或開或關時機之操控者,以及接受溫度檢測裝置107信號,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上述減少電能負載功率之方式,包括變動電源電壓,或變動負載阻抗,以減少輸入電能或切斷部分負載者;驅動控制電路310之送電開啟系統之時機包括人工操作、定時設定、隨機信號驅動、環境明暗為參考條件者,特別是環境由明轉暗所啟動系統者,開關系統之時間包括人工操作、定時操作、隨機信號驅動、環境明暗為參考條件者,特別是環境由暗轉亮時關閉系統者;驅動控制電路310可為獨立或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之散熱裝置以共同藉自然蓄溫體101作均溫者;
-- 電能儲存裝置900:為由各種可充放二次電池或電容或超電容所構成,儲存電能及對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供電者;電能儲存裝置900可依需要設置溫度檢測裝置107及流體傳輸管路105者;
-- 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為由光能轉電能之半導體之玻璃基板或截體,而設有具流體傳輸管道之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供於受光時,將發電之電能輸往電能儲存裝置900或對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供電者;
-- 電能調控裝置1005:為由機電或固態半導體電路元件或積體電路所構成,供對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之輸出電壓電流作調控者;
-- 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而選擇性以串流或分流方式流經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電能儲存裝置900及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三者至少其中之一,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效應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 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電能儲存裝置900三者至少其中之一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
-- 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
-- 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及/或電能調控裝置1005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
-- 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以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之運作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
-- 支撐體600:為一個或一個以上呈柱狀或支架狀結構所構成,其低端並設有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中,均熱裝置102可依需要設置導溫翼片601以增加導熱效果,支撐體600供設置由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及所配置之散熱裝置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以及相關燈具之光學及殼體結構400,及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電能儲存裝置900,及以下部份或全部單元裝置,包括:操控單元110、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者,其中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可選擇設置於支撐體高端或中間段或另設輔助支臂1100、或如圖8所示另設光源追蹤機構裝置1200之輔助支臂1100以供對光源追蹤提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之光能轉電能之效率者;上述設置於支撐體600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具有流體傳輸管道,及流體之進口與出口供分別聯結流體傳輸管道105,通往均熱裝置102而構成封閉流路;流體傳輸管道105內部供流通流體104;流體104為藉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作循環,或為藉依需加設之泵浦106作泵動,以使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之間,藉流體104作均溫傳輸者;
-- 隔熱物質700:為各種隔熱物質供置入於露出自然蓄溫體101之支撐體600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間以對外具隔熱效果以減少溫能之散逸者;此項隔熱物質700可依需要選擇置入;隔熱物質亦可由抽出空氣之真空效應以取代者,而於支撐體600為具較佳隔熱材料所製成,或流體傳輸管路105為具隔熱效果之管路結構所構成時,則可不設置者;
-- 導熱體800:為由導熱物質所構成供設置於支撐體600置入自然蓄溫體101內之根管內部與流體傳輸管路105之間,以利於流體傳輸管路105之流體104經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之均溫效果者;導熱體亦可由均熱裝置102本身結構所一體構成者。
圖9所示為本發明應用於能將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實施例示意圖;為藉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母體101之溫能,以對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所產生之熱能作均溫者,其主要構成為設有至少一處流體傳輸管道105,以藉泵浦106之泵動,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驅動,使流體流過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回流至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而構成流體之循環者;其主要構成含:
-- 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均熱裝置102亦可由支撐體600埋入於自然蓄溫體101之根管所構成者;為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 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
-- 驅動控制電路310:為供操控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發電輸出之電壓或電流者;
-- 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為由光能轉電能之半導體之玻璃基板或載體,而設有具流體傳輸管道之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供於受光時,將發電之電能輸往電能調控裝置1005再對外輸出電能者;
-- 電能調控裝置1005:為由機電或固態半導體電路元件或積體電路所構成,供對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之輸出電壓電流作調控者;
-- 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或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效應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 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
-- 泵浦106:為由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發電之電能或所聯結儲存電能裝置之電能或其他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
-- 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及/或電能調控裝置1005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
-- 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以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之運作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
-- 支撐體600:為一個或一個以上呈柱狀或支架狀結構所構成,其低端並設有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中,均熱裝置102可依需要設置導溫翼片601以增加導熱效果,支撐體600並供設置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以下部份或全部單元裝置,包括:操控單元110、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者,其中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可選擇設置於支撐體或另設輔助支臂1100、或如圖10所示另設光源追蹤機構裝置1200之輔助支臂1100以供對光源追蹤提昇光能轉電能之效率者;上述設置於支撐體600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具有流體傳輸管道,及流體之進口與出口供分別聯結流體傳輸管道105,通往均熱裝置102而構成封閉流路;流體傳輸管道105內部供流通流體104;流體104為藉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作循環,或為藉依需加設之泵浦106作泵動,以使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之間,藉流體104作均溫傳輸者;
-- 隔熱物質700:為各種隔熱物質供置入於露出自然蓄溫體101之支撐體600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間以對外具隔熱效果以減少溫能之散逸者;此項隔熱物質700可依需要選擇置入;隔熱物質亦可由抽出空氣之真空效應以取代者,而於支撐體600為具較佳隔熱材料所製成,或流體傳輸管路105為具隔熱效果之管路結構所構成時,則可不設置者;
-- 導熱體800:為由導熱物質所構成供設置於支撐體600置入自然蓄溫體101內之根管內部與流體傳輸管路105之間,以利於流體傳輸管路105之流體經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之均溫效果者;導熱體亦可由均熱裝置102本身結構所一體構成者。
圖11所示為本發明應用於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並設置電能儲存裝置實施例示意圖;為藉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母體101之溫能,以對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產生之熱能作均溫者,其主要構成為設有至少一處流體傳輸管道105,以藉泵浦106之泵動,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驅動,使流體流過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回流至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而構成流體之循環者;其主要構成含:
-- 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均熱裝置102亦可由支撐體600埋入於自然蓄溫體101之根管所構成者;為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 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
-- 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為由光能轉電能之半導體之玻璃基板或載體,而設有具流體傳輸管道之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供於受光時,將發電之電能輸往電能儲存裝置900或對外供電者;
-- 電能儲存裝置900:為由各種可充放電二次電池或電容或超電容所構成,供儲存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發電之電能及供對外輸出者;電能儲存裝置900可依需要設置溫度檢測裝置107及流體傳輸管道105者;
-- 電能調控裝置1005:為由機電或固態半導體電路元件或積體電路所構成,供對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之輸出電壓電流作調控者;
-- 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或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效應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
-- 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
-- 泵浦106:為由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發電之電能或所聯結儲存電能裝置之電能或其他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
-- 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及/或電能調控裝置1005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
-- 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以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之運作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 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
-- 支撐體600:為一個或一個以上呈柱狀或支架狀結構所構成,其低端並設有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中,均熱裝置102可依需要設置導溫翼片601以增加導熱效果,支撐體600並供設置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電能儲存裝置900,及以下部份或全部單元裝置,包括:操控單元110、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者,其中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可選擇設置於支撐體或另設輔助支臂1100、或如圖12所示另設光源追蹤機構裝置1200之輔助支臂1100以供對光源追蹤提昇光能轉電能之效率者;上述設置於支撐體600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具有流體傳輸管道,及流體之進口與出口供分別聯結流體傳輸管道105,通往均熱裝置102而構成封閉流路;流體傳輸管道105內部供流通流體104;流體104為藉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作循環,或為藉依需加設之泵浦106作泵動,以使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之間,藉流體104作均溫傳輸者;
-- 隔熱物質700:為各種隔熱物質供置入於露出自然蓄溫體101之支撐體600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間以對外具隔熱效果以減少溫能之散逸者;此項隔熱物質700可依需要選擇置入;隔熱物質亦可由抽出空氣之真空效應以取代者,而於支撐體600為具較佳隔熱材料所製成,或流體傳輸管路105為具隔熱效果之管路結構所構成時,則可不設置者;
-- 導熱體800:為由導熱物質所構成供設置於支撐體600置入自然蓄溫體101內之根管內部與流體傳輸管路105之間,以利於流體傳輸管路105之流體經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之均溫效果者;導熱體亦可由均熱裝置102本身結構所一體構成者。
此項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其支撐體600亦可由一個或一個以上U型管路構成支撐體之支柱,U型管路之上端供結合於例如圖5、6、7、8、9、10、11、12之上端所設置之支架結構以供設置相關半導體應用裝置、相關控制電路裝置,U型管路上端之流體管路供連結設置於半導體應用裝置或選擇性設置之電能儲存裝置900之流體傳輸管路105,以構成一封閉流體迴路供通過流體以傳輸與均熱裝置102間之溫能,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並可進一步依所設置半導體裝置之功能而選擇性設置泵浦過濾裝置、光源追蹤機構裝置1200等。
U型管路為由隔熱材料所構成,或由包覆隔熱材料或加覆隔熱層之管材所構成、或由直徑較大之外管620構成支撐體600結構,內部貫穿設置直徑較小之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以供流體流通,U型管路露出自然蓄溫體101以上之部份,其外管620之外部供包覆隔熱材料,外管620之內壁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間之空間供填設隔熱物質700,U型管路上端供結合於例如圖5、6、7、8、9、10、11、12之上端所設置之支架結構,U型管路本身具有作為流體管路功能之結構,其構成方式含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包括:
(1) 置入自然蓄溫體101內之管路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而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以構成均熱功能,並在外管620置入於自然蓄溫體101之部份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之間供填設導熱體800者;(如圖13所示為呈U型管路為由內部具有流體管路之支柱與均熱裝置102所構成之實施例示意圖);或
(2) 另設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中,均熱裝置102具有流體入口與流體出口,分別與設於U型管路內部之流體傳輸管路105連接以構成流體迴路,均熱裝置102內部設置流體管路,均熱裝置102可依需要設置導溫翼片601以增加均熱效果者;(如圖14所示為U型管路另設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供與U型管路內部之流體傳輸管道105連接所構成之實施例示意圖);或
(3) 藉由外管直接連接自然蓄溫體101內部可供流體流通之空間,以直接由自然蓄溫體之空間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如圖15所示為呈U型管路為由內部具有流體管路之支柱與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所構成之實施例示意圖)。
上述U型管路內部具有流體傳輸管路105通往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其上端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供藉外設之流體傳輸管路105以連接設置於氣態或液態半導體應用裝置或選擇性設置之電能儲存裝置900之流體傳輸管路105,並可藉熱昇冷降之自然對流或設置泵浦106以泵送流體作均熱循環泵動者。
綜合上述,此項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可藉自然蓄溫體長年穩定之溫能,以設置於自然蓄溫體中之均熱裝置102所通過之流體104為溫能載體,在流體104通過設置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設置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時產生均熱功能,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
(101)...自然蓄溫體
(102)...均熱裝置
(103)...半導體應用裝置
(1031)...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
(1032)...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
(104)、(204)...流體
(105)、(205)...流體傳輸管道
(106)...泵浦
(107)...溫度檢測裝置
(108)...過濾裝置
(109)...輔助調溫裝置
(110)...操控單元
(119)...流體分流管道
(120)...分流操控閥
(121)...分流輔助泵浦
(202)...中繼均熱器
(206)...中繼泵浦
(300)...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
(310)...驅動控制電路
(400)...燈具之光學及殼體結構
(600)...支撐體
(601)...導熱翼片
(620)...外管
(700)...隔熱物質
(800)...導熱體
(900)...電能儲存裝置
(1000)...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
(1005)...電能調控裝置
(1100)...輔助支臂
(1200)...光源追蹤機構裝置
(1500)...自然蓄溫體儲熱區塊
(2000)...特定釋熱標的物
圖1所示為本發明藉單流向流體直接均溫及儲熱之系統示意圖。
圖2所示為本發明藉單流向流體間接作均溫及儲熱之系統示意圖。
圖3所示為本發明藉雙流向流體直接作均溫及儲熱之系統示意圖。
圖4所示為本發明藉雙流向間接作均溫調節及儲熱之系統示意圖。
圖5所示為本發明應用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構成路燈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6所示為圖5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構成路燈及設置電能儲存裝置實施例示意圖。
圖7所示為圖6實施例進一步配置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實施例示意圖。
圖8為圖7另設光源追蹤機構裝置之輔助支臂實施例示意圖。
圖9所示為本發明應用於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實施例示意圖。
圖10為圖9另設光源追蹤機構裝置之輔助支臂實施例示意圖。
圖11所示為本發明應用於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並設置電能儲存裝置實施例示意圖。
圖12為圖11另設光源追蹤機構裝置之輔助支臂實施例示意圖。
圖13所示為呈U型管路為由內部具有流體管路之支柱與均熱裝置102所構成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14所示為U型管路另設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供與U型管路內部之流體傳輸管道105連接所構成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15所示為呈U型管路為由內部具有流體管路之支柱與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所構成之實施例示意圖。
(101)...自然蓄溫體
(102)...均熱裝置
(1031)...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
(104)...流體
(105)...流體傳輸管道
(106)...泵浦
(107)...溫度檢測裝置
(108)...過濾裝置
(109)...輔助調溫裝置
(110)...操控單元
(300)...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
(310)...驅動控制電路
(400)...燈具之光學及殼體結構
(600)...支撐體
(601)...導熱翼片
(700)...隔熱物質
(800)...導熱體
(1500)...自然蓄溫體儲熱區塊
(2000)...特定釋熱標的物

Claims (10)

  1. 一種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為藉自然界中蓄儲自然界相對安定之溫能之地層、地表等固態之自然蓄溫體中,設置熱傳導特性良好之均熱裝置,以對流過固態或氣態半導體之具溫度差之流體作均溫之調節功能運作,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此系統為設有至少一處流體傳輸管道(105),以藉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過半導體應用裝置(103)、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回流至設置於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而構成流體之流路者;系統主要構成含: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包括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半導體應用裝置(103):半導體應用裝置包括由固態或氣態半導體所構成、或由結合於散熱裝置之半導體所構成、或由封裝之半導體所構成、或由結合於散熱裝置之封裝後之半導體所構成者;半導體所結合之散熱裝置包括液態、或氣態、或固態、或具熱管之散熱裝置,半導體應用裝置之半導體種類可為含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包括:各種發光二極體(LED)、氣態半導體之電能轉光能之發光裝置、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能發電裝置、功率電晶體、整流二極體、閘流體、MOSFET、IGBT、GTO、SCR、TRIAC、及線性電晶體、各種含半導體之積體電路、記憶體、中央處理機(CPU)、伺服器,或由含半導體之應用裝置如發光二極體(LED)照明裝置、應用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能發電裝置、半導體元件構成之中央處理器(CPU)、大型電腦主機、伺服器、電源供給裝置、電機驅動控制裝置、變流裝置(converter)、換流裝置(inverter)、充電裝置、電熱能控制裝置、電磁能控制器、電能轉光能之驅動控制裝置者;而上述半導體應用裝置並具有擬作均溫之結構者,或以上各種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本身所配置冷卻或加熱裝置之散熱器作為均溫結構者;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本身內部具有供流體(104)流通之管道,以及在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擬作均溫調節標的結構之位置,設置供與流體(104)作均溫調節之結構,或直接以流體(104)流通之管道,通過擬作均溫調節標的之位置,而直接作均溫調節功能之運作者,此外,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流體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分流輔助泵浦(121)等裝置,供導入來自通過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中均熱裝置(102)之流體(104),以流經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所選定之個別擬作均溫調節之部份作均溫調節,並再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及流經依需要選擇性設置於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分流管道(119),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前述之流體傳輸管道(105)可進一步由具較佳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至少一層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隔熱性質之材料塗佈層所構成,以使內部流體通過流體傳輸管道(105)時,較不受周邊溫度所影響者;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以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之運作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單流向之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若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選擇性設置流體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時,操控單元(110)供操控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之運作,以泵送各流體分流管道(119)中之流體(104)、或停止泵送,以及操控其流量或其他相關功能之運作者;此項操控單元(110)可依需要作功能之設定,亦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包括藉單流向流體間接作均溫及儲熱之系統,為藉加設之中繼均熱器(202)間接傳輸溫能,以構成單流向間接作均溫之調節系統,其主要構成含: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中;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藉流體(104)、流體傳輸管道(105)、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操控單元(110)、及選擇性設置之輔助調溫裝置(109)、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之運作,供均熱裝置(102)形成均熱傳輸功能,經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中繼均熱器(202),為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由良好蓄熱及熱傳導材料所構成,中繼均熱器(202)本身具有流體(104)流入口、流通通道、及流出口之第一流體通路,以及具有流體(204)流入口、流通通道、及流出口之第二流體通路者,流體(104)與流體(204)藉中繼均熱器(202)相互傳輸溫能者;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設有流體傳輸管道(205),及設有流體中繼泵浦(206),供連續或間歇作單流向泵送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204)作循環泵送,形成封閉環狀流路,以構成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均溫之調節功能運作者;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設有流體傳輸管道(105),及設有泵浦(106),供連續或間歇作單向泵送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104),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前述之流體傳輸管道(105)可進一步由具較佳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至少一層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隔熱性質之材料塗佈層所構成,以使內部流體通過流體傳輸管道(105)時,較不受周邊溫度所影響者;流體(104):含具蓄熱及熱傳導性良好之氣體或液體所構成者,供藉泵浦(106)之泵動,使中繼均熱器(2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之流體(104),經流體傳輸管道(105)構成流路,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104)可依需要選擇與流體(204)相同或不同者;流體傳輸管道(205):為由供流體(2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者;流體傳輸管道(2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前述之流體傳輸管道(205)可進一步由具較佳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至少一層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隔熱性質之材料塗佈層所構成,以使內部流體通過流體傳輸管道(205)時,較不受周邊溫度所影響者;流體(204):含具蓄熱及熱傳導性良好之氣體或液體所構成者,供藉中繼泵浦(206)之泵動,使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204),經流體傳輸管道(205)構成流路,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204)可依需要選擇與流體(104)相同或不同者;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者,以供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中繼泵浦(206):為由電力或機力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者,以供泵動流體(2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設有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及設有泵浦(106),而藉泵浦(106)泵動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104),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單流向之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以及操控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104)之流向及流量,及操控中繼均熱器(202)與均熱裝置(102)間流體(204)之流向與流量,以及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或操控中繼泵浦(206)泵送流體(204),作單流向之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其操控運轉含:藉操控單元(110)操控泵浦(106),以作單流向之連續泵動運轉或間歇泵動運轉,以泵動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104),而構成單流向之均溫調控者;藉操控單元(110)操控中繼泵浦(206),以作單流向之連續泵動或間歇泵動運轉,以泵動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204),而構成單流向之均溫調控者;若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選擇性設置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時,操控單元(110)供操控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之運作,以泵送各流體分流管道(119)中之流體(104)、或停止泵送,以及操控其流量或其他相關功能之運作者;此項操控單元(110)可依需要作功能之設定,亦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包括藉雙流向流體直接作均溫及儲熱之系統,以供在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體(101)中,設置熱傳導特性良好之均熱裝置(102),由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形成均熱傳輸功能之運作,其主要構成含: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包括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半導體應用裝置(103):半導體應用裝置包括由固態或氣態半導體所構成、或由結合於散熱裝置之半導體所構成、或由封裝之半導體所構成、或由結合於散熱裝置之封裝後之半導體所構成者;包括半導體所結合之散熱裝置包括液態、或氣態、或固態、或具熱管之散熱裝置,半導體應用裝置之半導體種類可為含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包括:各種發光二極體(LED)、氣態半導體之電能轉光能之發光裝置、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能發電裝置、功率電晶體、整流二極體、閘流體、MOSFET、IGBT、GTO、SCR、TRIAC、及線性電晶體、各種含半導體之積體電路、記憶體、中央處理機(CPU)、伺服器,或由含半導體之應用裝置如發光二極體(LED)照明裝置、應用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能發電裝置、半導體元件構成之中央處理器(CPU)、大型電腦主機、伺服器、電源供給裝置、電機驅動控制裝置、變流裝置(converter)、換流裝置(inverter)、充電裝置、電熱能控制裝置、電磁能控制器、電能轉光能之驅動控制裝置者;而上述半導體應用裝置並具有擬作均溫之結構者,或以上各種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本身所配置冷卻或加熱裝置之散熱器作為均溫結構者;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本身內部具有供流體(104)流通之管道,以及在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擬作均溫調節標的結構之位置,設置供與流體(104)作均溫調節之結構,或直接以流體(104)流通之管道,通過擬作均溫調節標的之位置,而直接作均溫調節功能之運作者,此外,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流體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分流輔助泵浦(121)等裝置,供導入來自通過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中均熱裝置(102)之流體(104),以流經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所選定之個別擬作均溫調節之部份作均溫調節,並再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及流經依需要選擇性設置於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分流管道(119),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前述之流體傳輸管道(105)可進一步由具較佳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至少一層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隔熱性質之材料塗佈層所構成,以使內部流體通過流體傳輸管道(105)時,較不受周邊溫度所影響者;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作週期性正向或反向或正反向交換所泵送流體(104)流向,其運轉方式包括連續泵送運轉、間歇泵送運轉者;其操控運轉含:藉操控單元(110)操控泵浦(106),對流體(104)作週期性正向及反向泵送,使流經均熱裝置(102)、流體傳輸管道(105)及半導體應用裝置(103)內部流體(104)之流向作週期交換,使流經均熱裝置(102)、及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流體入口與出口之流體(104),因流向之週期交換而使均溫效果更佳,而構成雙流向均溫之調控者;若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選擇性設置流體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時,操控單元(110)供操控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之運作,以泵送流體分流管道(119)中之流體(104)、或停止泵送,以及操控其流量或其他相關功能之運作者;此項操控單元(110)可依需要作功能之設定,亦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包括藉雙流向間接作均溫調節及儲熱之系統,為藉加設之中繼均熱器(202)間接傳輸溫能,以構成雙流向間接作均溫之調節系統,除具有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流體(104)、流體傳輸管道(105)、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操控單元(110)、及選擇性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以供在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體(101)中,設置熱傳導特性良好之均熱裝置(102),由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形成均熱傳輸功能之運作外,此項藉雙流向流體間接作均溫之調節系統,其主要構成進一步含:中繼均熱器(202),為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由良好蓄熱及熱傳導材料所構成,中繼均熱器(202)本身具有流體(104)流入口、流通通道、及流出口之第一流體通路,以及具有流體(204)流入口、流通通道、及流出口之第二流體通路者,流體(104)與流體(204)藉中繼均熱器(202)相互傳輸溫能者;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設有流體傳輸管道(205),及設有流體中繼泵浦(206),供連續或間歇作週期性正向及反向泵送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204)作循環泵送,形成封閉環狀流路,以構成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間均溫之調節功能運作,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設有流體傳輸管道(105),及設有泵浦(106),供連續或間歇作週期性正向及反向泵送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104),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前述之流體傳輸管道(105)可進一步由具較佳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至少一層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隔熱性質之材料塗佈層所構成,以使內部流體通過流體傳輸管道(105)時,較不受周邊溫度所影響者;流體(104):含具蓄熱及熱傳導性良好之氣體或液體所構成者,供藉泵浦(106)之泵動,使中繼均熱器(202)與半導體應用裝置(103)之間,經流體傳輸管道(105)構成流路,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104)可依需要選擇與流體(204)相同或不同者;流體傳輸管道(205):為由供流體(2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者;流體傳輸管道(2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前述之流體傳輸管道(205)可進一步由具較佳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至少一層隔熱性質之材料所構成,或由具隔熱性質之材料塗佈層所構成,以使內部流體通過流體傳輸管道(205)時,較不受周邊溫度所影響者;流體(204):含具蓄熱及熱傳導性良好之氣體或液體所構成者,供藉中繼泵浦(206)之泵動,使均熱裝置(102)與中繼均熱器(202)之間之流體(204),經流體傳輸管道(205)構成流路,以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204)可依需要選擇與流體(104)相同或不同者;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中繼泵浦(206):為由電力或機力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者,以供泵動流體(2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以及操控半導體應用裝置(103)與中繼均熱器(202)間之流體(104)之流向及流量,及操控中繼均熱器(202)與均熱裝置(102)間之流體(204)之流向與流量,以及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或操控中繼泵浦(206)泵送流體(204),作週期性正向或反向或正反向交換所泵動流體(104)、或流體(204)之流向,其運轉方式包括連續泵動運轉或間歇泵動運轉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其操控運轉含:藉操控單元(110)操控泵浦(106),對流體(104)作週期性正向及反向泵送,使流經中繼均熱裝置(202)、流體傳輸管道(105)及半導體應用裝置(103)內部流體(104)之流向作週期交換,使流經中繼均熱器(202)、及半導體應用裝置(103)流體入口與出口之流體(104),因流向之週期交換而使均溫效果更佳,而構成雙流向均溫之調控者;藉操控單元(110)操控中繼泵浦(206),對流體(204)作週期性正向及反向泵送,使流經均熱裝置(102)、流體傳輸管道(205)及中繼均熱器(202)內部流體(204)之流向作週期交換,使流經中繼均熱器(202)及均熱裝置(102)流體入口與出口之流體(204),因流向之週期交換而使均溫效果更佳,而構成雙流向均溫之調控者;若半導體應用裝置(103)選擇性設置分流管道(119)、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時,操控單元(110)供操控分流操控閥(120)、及分流輔助泵浦(121)之運作,以泵送流體分流管道(119)中之流體(104)、或停止泵送,以操控其流量或其他相關功能之運作者;此項操控單元(110)之功能可依需要作功能設定,亦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包括應用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構成路燈,為藉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母體(101)之溫能,以對發光二極體(LED)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所產生之熱能作均溫者,其主要構成為設有至少一處流體傳輸管道(105),以藉泵浦(106)之泵動,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驅動,或藉由流體使流體流過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回流至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而構成流體之循環者;其主要構成含: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均熱裝置(102)亦可由支撐體(600)埋入於自然蓄溫體(101)之根管所構成者;為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之獨立設置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設置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為由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及所配置之散熱裝置所構成,散熱裝置並配置流體傳輸管路(105),以供通過流體(104);驅動控制電路(310):為供操控輸入電能之開關功能,以及驅動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並依設定功能作開或關或亮度控制或開或關時機之操控者,以及接受溫度檢測裝置(107)信號,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上述減少電能負載功率之方式,包括變動電源電壓,或變動負載阻抗,以減少輸入電能或切斷部分負載者;驅動控制電路(310)之送電開啟系統之時機包括人工操作、定時設定、隨機信號驅動、環境明暗為參考條件者,特別是環境由明轉暗所啟動系統者,開關系統之時間包括人工操作、定時操作、隨機信號驅動、環境明暗為參考條件者,特別是環境由暗轉亮時關閉系統者;驅動控制電路(310)可為獨立或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之散熱裝置,以共同藉自然蓄溫體(101)作均溫者;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及流經依需要選擇性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效應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及/或驅動控制電路(310)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以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之運作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支撐體(600):為一個或一個以上呈柱狀或支架狀結構所構成,其低端並設有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中,均熱裝置(102)可依需要設置導溫翼片(601)以增加導熱效果,支撐體(600)並供設置由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及所配置之散熱裝置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以及相關燈具之光學及殼體結構(400),及以下部份或全部單元裝置,包括:操控單元(110),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者;上述設置於支撐體(600)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具有流體傳輸管道,及流體之進口與出口供分別聯結流體傳輸管道(105),通往均熱裝置(102)而構成封閉流路;流體傳輸管道(105)內部供流通流體(104);流體(104)為藉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作循環,或為藉依需加設之泵浦(106)作泵動,以使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之間,藉流體(104)作均溫傳輸者;隔熱物質(700):為各種隔熱物質供置入於露出自然蓄溫體(101)之支撐體(600)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間以對外具隔熱效果以減少溫能之散逸者;此項隔熱物質(700)可依需要選擇置入;隔熱物質亦可由抽出空氣之真空效應以取代者,而於支撐體(600)為具較佳隔熱材料所製成,或流體傳輸管路(105)為具隔熱效果之管路結構所構成時,則可不設置者;導熱體(800):為由導熱物質所構成供設置於支撐體(600)置入自然蓄溫體(101)內之根管內部與流體傳輸管路(105)之間,以利於流體傳輸管路(105)之流體(104)經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之均溫效果者;導熱體亦可由均熱裝置(102)本身結構所一體構成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包括應用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構成路燈及設置電能儲存裝置,為藉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母體(101)之溫能,以對發光二極體(LED)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電能儲存裝置(900)所產生之熱能作均溫者,其主要構成為設有至少一處流體傳輸管道(105),以藉泵浦(106)之泵動,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驅動,或藉由流體使流體流過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電能儲存裝置(900),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回流至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而構成流體之循環者;其主要構成含: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均熱裝置(102)亦可由支撐體(600)埋入於自然蓄溫體(101)之根管所構成者;為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為由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及所配置之散熱裝置所構成,散熱裝置並配置流體傳輸管路(105),以供通過流體(104);驅動控制電路(310):為供操控輸入電能之開關功能,以及驅動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並依設定功能作開或關或亮度控制或開或關時機之操控者,以及接受溫度檢測裝置(107)信號,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上述減少電能負載功率之方式,包括變動電源電壓,或變動負載阻抗,以減少輸入電能或切斷部分負載者;驅動控制電路(310)之送電開啟系統之時機包括人工操作、定時設定、隨機信號驅動、環境明暗為參考條件者,特別是環境由明轉暗所啟動系統者,開關系統之時間包括人工操作、定時操作、隨機信號驅動、環境明暗為參考條件者,特別是環境由暗轉亮時關閉系統者;驅動控制電路(310)可為獨立或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之散熱裝置,以共同藉自然蓄溫體(101)作均溫者;電能儲存裝置(900):為由各種可充放二次電池或電容或超電容所構成,儲存電能及對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供電者;電能儲存裝置(900)可依需要設置溫度檢測裝置(107)及流體傳輸管路(105)者;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而選擇性以串流或分流方式流經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效應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及/或驅動控制電路(310)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以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之運作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支撐體(600):為一個或一個以上呈柱狀或支架狀結構所構成,其低端並設有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中,均熱裝置(102)可依需要設置導溫翼片(601)以增加導熱效果,支撐體(600)並供設置由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及所配置之散熱裝置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以及相關燈具之光學及殼體結構(400),以及電能儲存裝置(900),及以下部份或全部單元裝置,包括:操控單元(110),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者;上述設置於支撐體(600)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具有流體傳輸管道,及流體之進口與出口供分別聯結流體傳輸管道(105),通往均熱裝置(102)而構成封閉流路;流體傳輸管道(105)內部供流通流體(104);流體(104)為藉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作循環,或為藉依需加設之泵浦(106)作泵動,以使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之間,藉流體(104)作均溫傳輸者;隔熱物質(700):為各種隔熱物質供置入於露出自然蓄溫體(101)之支撐體(600)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間以對外具隔熱效果以減少溫能之散逸者;此項隔熱物質(700)可依需要選擇置入;隔熱物質亦可由抽出空氣之真空效應以取代者,而於支撐體(600)為具較佳隔熱材料所製成,或流體傳輸管路(105)為具隔熱效果之管路結構所構成時,則可不設置者;導熱體(800):為由導熱物質所構成供設置於支撐體(600)置入自然蓄溫體(101)內之根管內部與流體傳輸管路(105)之間,以利於流體傳輸管路(105)之流體(104)經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之均溫效果者;導熱體亦可由均熱裝置(102)本身結構所一體構成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進一步配置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為藉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母體(101)之溫能,以對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產生之熱能作均溫者,其主要構成為設有至少一處流體傳輸管道(105),以藉泵浦(106)之泵動,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驅動,或藉由流體使流體流過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回流至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而構成流體之循環者;其主要構成含: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均熱裝置(102)亦可由支撐體(600)埋入於自然蓄溫體(101)之根管所構成者;為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為由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及所配置之散熱裝置所構成,散熱裝置並配置流體傳輸管路(105),以供通過流體(104);驅動控制電路(310):為供操控輸入電能之開關功能,以及驅動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並依設定功能作開或關或亮度控制或開或關時機之操控者,以及接受溫度檢測裝置(107)信號,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上述減少電能負載功率之方式,包括變動電源電壓,或變動負載阻抗,以減少輸入電能或切斷部分負載者;驅動控制電路(310)之送電開啟系統之時機包括人工操作、定時設定、隨機信號驅動、環境明暗為參考條件者,特別是環境由明轉暗所啟動系統者,開關系統之時間包括人工操作、定時操作、隨機信號驅動、環境明暗為參考條件者,特別是環境由暗轉亮時關閉系統者;驅動控制電路(310)可為獨立或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之散熱裝置以共同藉自然蓄溫體(101)作均溫者;電能儲存裝置(900):為由各種可充放二次電池或電容或超電容所構成,儲存電能及對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供電者;電能儲存裝置(900)可依需要設置溫度檢測裝置(107)及流體傳輸管路(105)者;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為由光能轉電能之半導體之玻璃基板或截體,而設有具流體傳輸管道之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供於受光時,將發電之電能輸往電能儲存裝置(900)或對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供電者;電能調控裝置(1005):為由機電或固態半導體電路元件或積體電路所構成,供對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之輸出電壓電流作調控者;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而選擇性以串流或分流方式流經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電能儲存裝置(900)及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三者至少其中之一,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效應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電能儲存裝置(900)三者至少其中之一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泵浦(106):為由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及/或電能調控裝置(1005)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以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之運作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支撐體(600):為一個或一個以上呈柱狀或支架狀結構所構成,其低端並設有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中,均熱裝置(102)可依需要設置導溫翼片(601)以增加導熱效果,支撐體(600)供設置由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300)及所配置之散熱裝置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以及相關燈具之光學及殼體結構(400),及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電能儲存裝置(900),及以下部份或全部單元裝置,包括:操控單元(110)、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者,其中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可選擇設置於支撐體高端或中間段或另設輔助支臂(1100)、或另設光源追蹤機構裝置(1200)之輔助支臂(1100)以供對光源追蹤提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之光能轉電能之效率者;上述設置於支撐體(600)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具有流體傳輸管道,及流體之進口與出口供分別聯結流體傳輸管道(105),通往均熱裝置(102)而構成封閉流路;流體傳輸管道(105)內部供流通流體(104);流體(104)為藉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作循環,或為藉依需加設之泵浦(106)作泵動,以使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發光二極體(LED)或氣態燈具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1)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之間,藉流體(104)作均溫傳輸者;隔熱物質(700):為各種隔熱物質供置入於露出自然蓄溫體(101)之支撐體(600)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間以對外具隔熱效果以減少溫能之散逸者;此項隔熱物質(700)可依需要選擇置入;隔熱物質亦可由抽出空氣之真空效應以取代者,而於支撐體(600)為具較佳隔熱材料所製成,或流體傳輸管路(105)為具隔熱效果之管路結構所構成時,則可不設置者;導熱體(800):為由導熱物質所構成供設置於支撐體(600)置入自然蓄溫體(101)內之根管內部與流體傳輸管路(105)之間,以利於流體傳輸管路(105)之流體(104)經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之均溫效果者;導熱體亦可由均熱裝置(102)本身結構所一體構成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包括應用於能將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為藉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母體(101)之溫能,以對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所產生之熱能作均溫者,其主要構成為設有至少一處流體傳輸管道(105),以藉泵浦(106)之泵動,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驅動,使流體流過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回流至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而構成流體之循環者;其主要構成含: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均熱裝置(102)亦可由支撐體(600)埋入於自然蓄溫體(101)之根管所構成者;為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驅動控制電路(310):為供操控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發電輸出之電壓或電流者;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為由光能轉電能之半導體之玻璃基板或載體,而設有具流體傳輸管道之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供於受光時,將發電之電能輸往電能調控裝置(1005)再對外輸出電能者;電能調控裝置(1005):為由機電或固態半導體電路元件或積體電路所構成,供對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之輸出電壓電流作調控者;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或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效應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泵浦(106):為由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發電之電能或所聯結儲存電能裝置之電能或其他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及/或電能調控裝置(1005)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以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之運作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支撐體(600):為一個或一個以上呈柱狀或支架狀結構所構成,其低端並設有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中,均熱裝置(102)可依需要設置導溫翼片(601)以增加導熱效果,支撐體(600)並供設置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以下部份或全部單元裝置,包括:操控單元(110)、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者,其中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可選擇設置於支撐體或另設輔助支臂(1100)、或另設光源追蹤機構裝置(1200)之輔助支臂(1100)以供對光源追蹤提昇光能轉電能之效率者;上述設置於支撐體(600)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具有流體傳輸管道,及流體之進口與出口供分別聯結流體傳輸管道(105),通往均熱裝置(102)而構成封閉流路;流體傳輸管道(105)內部供流通流體(104);流體(104)為藉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作循環,或為藉依需加設之泵浦(106)作泵動,以使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之間,藉流體(104)作均溫傳輸者;隔熱物質(700):為各種隔熱物質供置入於露出自然蓄溫體(101)之支撐體(600)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間以對外具隔熱效果以減少溫能之散逸者;此項隔熱物質(700)可依需要選擇置入;隔熱物質亦可由抽出空氣之真空效應以取代者,而於支撐體(600)為具較佳隔熱材料所製成,或流體傳輸管路(105)為具隔熱效果之管路結構所構成時,則可不設置者;導熱體(800):為由導熱物質所構成供設置於支撐體(600)置入自然蓄溫體(101)內之根管內部與流體傳輸管路(105)之間,以利於流體傳輸管路(105)之流體經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之均溫效果者;導熱體亦可由均熱裝置(102)本身結構所一體構成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包括應用於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並設置電能儲存裝置,為藉具有較大相對安定蓄溫容量之地層、地表、沙漠等固態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自然蓄溫母體(101)之溫能,以對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所產生之熱能作均溫者,其主要構成為設有至少一處流體傳輸管道(105),以藉泵浦(106)之泵動,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驅動,使流體流過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以回流至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而構成流體之循環者;其主要構成含:均熱裝置(102):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並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均熱裝置(102)本身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及內部流體之通路者;或藉由自然蓄溫體(101)內部供流體流通之空間,直接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或兩者同時設置者;均熱裝置(102)亦可由支撐體(600)埋入於自然蓄溫體(101)之根管所構成者;為由一個或一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同一個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一個均熱裝置(102)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者;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熱裝置(102)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由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電能儲存裝置(900)所構成之獨立設置之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作均溫,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為指貼近均熱裝置(102)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之地表,如地面或路面或建築物之地板,或凹入地面之牆壁者;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為由光能轉電能之半導體之玻璃基板或載體,而設有具流體傳輸管道之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裝置(1000)所構成,供於受光時,將發電之電能輸往電能儲存裝置(900)或對外供電者;電能儲存裝置(900):為由各種可充放電二次電池或電容或超電容所構成,供儲存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發電之電能及供對外輸出者;電能儲存裝置(900)可依需要設置溫度檢測裝置(107)及流體傳輸管道(105)者;電能調控裝置(1005):為由機電或固態半導體電路元件或積體電路所構成,供對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之輸出電壓電流作調控者;流體(104):為供作為熱傳輸功能之氣體或液體等流體,在系統運作中接受泵浦(106)之泵動,使流體流經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內之均熱裝置(102),及/或流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再經流體傳輸管道(105)回流至均熱裝置(102)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或藉由流體熱昇冷降效應形成循環,供作均溫功能之運作者;流體傳輸管道(105):為由供流體(104)流動之管道結構所構成,供設置於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之間,並供串設泵浦(106)者;流體傳輸管道(105)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具有可開啟或可抽取之結構,以方便保養作業者;泵浦(106):為由光能轉電能之光電發電裝置(1000)發電之電能或所聯結儲存電能裝置之電能或其他電力、或機力、或人力、或其他自然力為動力源所驅動之流體泵浦所構成,供串設於流體傳輸管道(105)者,供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以泵動流體(104)者;此項泵動功能亦由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所取代者;溫度檢測裝置(107):為由各習用類比、或數位之機電或固態電子裝置所構成供設置於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者,可供作溫度指示、或提供操控信號回授至操控單元(110)及/或電能調控裝置(1005)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能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過濾裝置(108):為供過濾流體雜質防止管路阻塞,及供確保流體清潔之過濾裝置,為裝置於流體循環迴路中各項裝置之流體吸入口或出口,或設置於流體傳輸管道(105)中之選定位置,此項過濾裝置(108)可依需要作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輔助調溫裝置(109):為可供對流體(104)加熱或致冷之機電式之固態、或氣態、或液態調溫裝置所構成,或由固態、或半導體所構成之電能致熱或致冷裝置所構成,以接受操控單元(110)之操控,於系統溫度飄離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對流體(104)致熱或致冷之位置作加熱或致冷之溫度調控之運作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操控單元(110):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電路及相關軟體所構成,其功能為供依溫度檢測裝置(107)之溫度檢測信號及系統之溫度設定值,操控流體泵浦(106),泵送流體(104)作連續泵送運轉、或間歇泵送運轉,操控均熱裝置(102)及/或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間流體(104)流向與流量者;以及藉操控泵浦(106)運作或停止,使系統運作於設定溫度範圍,以及於系統設置輔助調溫裝置(109)而泵浦(106)運作達設定時間,溫度仍未運作在設定範圍時,啟動輔助調溫裝置(109),以操控輔助調溫裝置(109)作輔助調溫者;以及於系統溫度異常時,操控系統作減載或切斷供電者;支撐體(600):為一個或一個以上呈柱狀或支架狀結構所構成,其低端並設有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中,均熱裝置(102)可依需要設置導溫翼片(601)以增加導熱效果,支撐體(600)並供設置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電能儲存裝置(900),及以下部份或全部單元裝置,包括:操控單元(110)、泵浦(106)、溫度檢測裝置(107)、過濾裝置(108)者,其中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可選擇設置於支撐體或另設輔助支臂(1100)、或另設光源追蹤機構裝置(1200)之輔助支臂(1100)以供對光源追蹤提昇光能轉電能之效率者;上述設置於支撐體(600)之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具有流體傳輸管道,及流體之進口與出口供分別聯結流體傳輸管道(105),通往均熱裝置(102)而構成封閉流路;流體傳輸管道(105)內部供流通流體(104);流體(104)為藉流體熱昇冷降之對流效應作循環,或為藉依需加設之泵浦(106)作泵動,以使均熱裝置(102)與背面具散熱結構之光能轉電能(photovoltaic)光電發電構成之半導體應用裝置(1032)及/或電能儲存裝置(900)之間,藉流體(104)作均溫傳輸者;隔熱物質(700):為各種隔熱物質供置入於露出自然蓄溫體(101)之支撐體(600)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間以對外具隔熱效果以減少溫能之散逸者;此項隔熱物質(700)可依需要選擇置入;隔熱物質亦可由抽出空氣之真空效應以取代者,而於支撐體(600)為具較佳隔熱材料所製成,或流體傳輸管路(105)為具隔熱效果之管路結構所構成時,則可不設置者;導熱體(800):為由導熱物質所構成供設置於支撐體(600)置入自然蓄溫體(101)內之根管內部與流體傳輸管路(105)之間,以利於流體傳輸管路(105)之流體經均熱裝置(102)與自然蓄溫體(101)之均溫效果者;導熱體亦可由均熱裝置(102)本身結構所一體構成者。
  10. 一種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其支撐體(600)亦可由一個或一個以上U型管路構成支撐體之支柱,U型管路之上端供結合於支架結構以供設置相關半導體應用裝置、相關控制電路裝置,U型管路上端之流體管路供連結設置於半導體應用裝置或選擇性設置之電能儲存裝置(900)之流體傳輸管路(105),以構成一封閉流體迴路供通過流體以傳輸與均熱裝置(102)間之溫能,並藉均熱裝置(102)以對其周圍自然蓄溫體所構成之儲熱區塊(1500)傳輸熱能進行儲熱供對特定釋熱標的物(2000)釋放熱能者,並可進一步依所設置半導體裝置之功能而選擇性設置泵浦過濾裝置、光源追蹤機構裝置(1200)等;U型管路為由隔熱材料所構成,或由包覆隔熱材料或加覆隔熱層之管材所構成、或由直徑較大之外管(620)構成支撐體(600)結構,內部貫穿設置直徑較小之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以供流體流通,U型管路露出自然蓄溫體(101)以上之部份,其外管(620)之外部供包覆隔熱材料,外管(620)之內壁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105)間之空間供填設隔熱物質(700),U型管路上端供結合於支架結構,U型管路本身具有作為流體管路功能之結構,其構成方式含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包括:(一)置入自然蓄溫體(101)內之管路為由良好熱傳導特性之材料所構成,而與自然蓄溫體(101)具有良好熱傳導之結構以構成均熱功能,並在外管(620)置入於自然蓄溫體(101)之部份與內部流體傳輸管路之間供填設導熱體(800)者;或(二)另設均熱裝置(102)供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中,均熱裝置(102)具有流體入口與流體出口,分別與設於U型管路內部之流體傳輸管路(105)連接以構成流體迴路,均熱裝置(102)內部設置流體管路,均熱裝置(102)可依需要設置導溫翼片(601)以增加均熱效果者;或(三)藉由外管直接連接自然蓄溫體(101)內部可供流體流通之空間,以直接由自然蓄溫體之空間構成均熱裝置(102)之蓄溫之功能,而取代由良好熱傳導特性材料所製成之均熱裝置(102)者;上述U型管路內部具有流體傳輸管路(105)通往設置於自然蓄溫體(101)之均熱裝置(102),其上端具有流體入口、流體出口供藉外設之流體傳輸管路(105)以連接設置於氣態或液態半導體應用裝置或選擇性設置之電能儲存裝置(900)之流體傳輸管路(105),並可藉熱昇冷降之自然對流或設置泵浦(106)以泵送流體作均熱循環泵動者。
TW101113542A 2010-10-22 2012-04-17 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 TWI6150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909,940 US8757504B2 (en) 2010-10-22 2010-10-22 Temperature unifying and heat storing system of semiconductor heat loss through natural temperature maintaining member
TW101113542A TWI615085B (zh) 2010-10-22 2012-04-17 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
CN2012101132210A CN103376008A (zh) 2010-10-22 2012-04-17 半导体热损通过自然蓄温体均温的储热系统
CN2012201624564U CN202614051U (zh) 2010-10-22 2012-04-17 半导体热损通过自然蓄温体均温的储热系统
TW101207037U TWM454522U (zh) 2010-10-22 2012-04-17 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909,940 US8757504B2 (en) 2010-10-22 2010-10-22 Temperature unifying and heat storing system of semiconductor heat loss through natural temperature maintaining member
TW101113542A TWI615085B (zh) 2010-10-22 2012-04-17 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
CN2012101132210A CN103376008A (zh) 2010-10-22 2012-04-17 半导体热损通过自然蓄温体均温的储热系统
CN2012201624564U CN202614051U (zh) 2010-10-22 2012-04-17 半导体热损通过自然蓄温体均温的储热系统
TW101207037U TWM454522U (zh) 2010-10-22 2012-04-17 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5393A true TW201345393A (zh) 2013-11-01
TWI615085B TWI615085B (zh) 2018-02-11

Family

ID=509775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07037U TWM454522U (zh) 2010-10-22 2012-04-17 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
TW101113542A TWI615085B (zh) 2010-10-22 2012-04-17 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07037U TWM454522U (zh) 2010-10-22 2012-04-17 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57504B2 (zh)
CN (2) CN103376008A (zh)
TW (2) TWM4545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1507B (zh) * 2013-06-26 2019-02-21 楊泰和 藉埋設式支柱管體構成內循環熱傳流體散熱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15935B2 (en) * 2008-11-17 2015-08-25 Tai-Her Yang Single flow circuit heat absorbing/release device for periodic positive and reverse directional pumping
US8757504B2 (en) * 2010-10-22 2014-06-24 Tai-Her Yang Temperature unifying and heat storing system of semiconductor heat loss through natural temperature maintaining member
US9285140B2 (en) * 2011-06-20 2016-03-15 Melink Corporation Ground loop bypass for ground source heating or cooling
US9200850B2 (en) * 2011-07-25 2015-12-01 Tai-Her Yang Closed-loop temperature equalization device having a heat releasing system structured by multiple flowpaths
US20130025820A1 (en) * 2011-07-25 2013-01-31 Tai-Her Yang Close-loop temperature equalization device having single-flowpathheat releasing device
US9291372B2 (en) * 2011-07-25 2016-03-22 Tai-Her Yang Closed-loop temperature equalization device having a heat releasing device and multiple flowpaths
US20130042997A1 (en) * 2011-08-15 2013-02-21 Tai-Her Yang Open-loopnatural thermal energy releasing system wtih partialreflux
US10107525B2 (en) * 2011-12-29 2018-10-23 Steve Kapaun Geothermal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CH706146A2 (de) * 2012-02-29 2013-08-30 Oblamatik Ag Verfahren und System zum Temperieren von Bauteilen.
US10113808B2 (en) * 2013-06-26 2018-10-30 Tai-Her Yang Heat-dissipating structure having suspended external tube and internally recycling heat transfer fluid and application apparatus
US9439331B1 (en) * 2015-03-29 2016-09-06 Banqiu Wu Cost-effective cooling method for computer system
CN106286169A (zh) * 2015-05-18 2017-01-04 黄斌 一种沙漠蓄热发电
CN105180488A (zh) * 2015-09-15 2015-12-23 戚荣生 沙漠地区太阳热能接收装置
US10692793B2 (en) 2018-03-02 2020-06-23 Micron Technology,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package-level thermal regulator mechanism and associated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US10834853B2 (en) 2018-03-02 2020-11-10 Micron Technology,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card-level thermal regulator mechanism and associated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CN109580701B (zh) * 2018-11-05 2021-06-22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液体互溶时相对流动模拟图像热扰动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17921A1 (de) * 1975-04-23 1976-11-04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Latentwaermespeicher
US4205718A (en) * 1978-04-21 1980-06-03 Balch Joseph C Solar-earth thermal system
US5941238A (en) * 1997-02-25 1999-08-24 Ada Tracy Heat storage vessels for use with heat pumps and solar panels
TWI343985B (en) * 2003-04-07 2011-06-21 Tai Her Yang Natural thero carrier fluid exchange system for heat reclaim
US8100172B2 (en) * 2006-05-26 2012-01-24 Tai-Her Yang Installation adapted with temperature equalization system
US8448876B2 (en) * 2009-06-12 2013-05-28 Tai-Her Yang Semiconductor application installation adapted with a temperature equalization system
US8757504B2 (en) * 2010-10-22 2014-06-24 Tai-Her Yang Temperature unifying and heat storing system of semiconductor heat loss through natural temperature maintaining member
US20130068418A1 (en) * 2011-03-16 2013-03-21 Eric Joseph Gotlan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toring seasonal environmental energy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1507B (zh) * 2013-06-26 2019-02-21 楊泰和 藉埋設式支柱管體構成內循環熱傳流體散熱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6008A (zh) 2013-10-30
TWI615085B (zh) 2018-02-11
US8757504B2 (en) 2014-06-24
CN202614051U (zh) 2012-12-19
TWM454522U (zh) 2013-06-01
US20120097361A1 (en) 2012-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9070B (zh) 半導體應用裝置藉自然蓄溫體均溫系統
TW201345393A (zh) 半導體熱損藉自然蓄溫體均溫儲熱系統
US20170130989A1 (en) Heat tracing apparatus with heat-driven pumping system
CN100424339C (zh) 热电能产生系统
TW201510453A (zh) 藉埋設式支柱管體構成內循環熱傳流體散熱結構及應用裝置
TW201510455A (zh) 具懸空設置外管體及內循環熱傳流體之散熱結構及應用裝置
CN103471061B (zh) 一种循环水冷式植物工厂led面光源的散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DK2795199T3 (en) Heat Supply System and heat supply process
TW201005239A (en) Solar energy collection and storing sysetm
JP3166157U (ja) 半導体応用装置の温度均一化システム
CN105553418B (zh) 一种基于光伏光热板的热电联产系统
CN210772058U (zh) 一种大功率led散热和余热利用系统
JP6351199B2 (ja) 半導体応用装置の温度均一化システム
BRPI0902327B1 (pt) Instalação de aplicação de semicondutor adaptado a um sistema de compensação de temperatura
KR102350060B1 (ko) 가열 장치
CN110553235A (zh) 一种大功率led散热/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05841003A (zh) 一种利用灯罩表面散热的led灯具
WO2010102634A2 (en) Combustion system for generating heat and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