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29846A - 可攜式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29846A
TW201329846A TW101141437A TW101141437A TW201329846A TW 201329846 A TW201329846 A TW 201329846A TW 101141437 A TW101141437 A TW 101141437A TW 101141437 A TW101141437 A TW 101141437A TW 201329846 A TW201329846 A TW 20132984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screen
block
touch operation
processing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1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18580B (zh
Inventor
Yen-Lin Lin
Ming-Che Weng
Original Assignee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l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3298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98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85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858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種可攜式裝置與其操作方法,此可攜式裝置具有螢幕及觸控板。本方法是利用觸控板偵測第一觸控操作,據以在第一觸控操作之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提示區塊,其中觸控板的觸控範圍與螢幕的顯示範圍相對映。接著,利用觸控板偵測第二觸控操作,據以判斷第二觸控操作之第二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二顯示位置是否在提示區塊內。若在提示區塊內,即執行操作功能於提示區塊內之物件;若不在提示區塊內,則將提示區塊移至第二顯示位置上。

Description

可攜式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及其操作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裝置及其觸碰操作方法。
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及應用越來越廣泛,各行各業對電子裝置的使用及依賴程度也日益增加,許多人都會利用各式各樣輸入裝置(例如鍵盤、滑鼠、觸控板、軌跡球等)作為資料輸入或操控使用。其中,觸控板由於操作方便又不佔空間,更是被廣泛的整合在許多電子式產品中,舉凡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Tablet PC)、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慧型手機等,皆應用了觸控板。
傳統的觸控板為了模擬滑鼠的功能,通常搭配位於觸控板一側的機械式按鍵。使用者可藉由在觸控板上滑動以移動螢幕上的游標,藉由按下按鍵以點選游標所在位置的物件,並藉由按住按鍵及在觸控板上滑動以拖曳游標所在位置的物件。然而,目前安裝在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上的作業系統(例如Android、Windows mobile)為了簡化操作,多半已將游標移除,而採用觸控螢幕直接點選的操作方式。但當使用者將此類裝置接上對應的底座(dock),而改用配置在底座上的觸控板進行操作時,由於觸控板不像觸控螢幕般直接與螢幕相對應,就會產生使用者手指觸碰位置無法和螢幕上物件相對應,而造成裝置誤動作。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裝置與其操作方法,可提高使用者操作可攜式裝置的便利性。
本發明提出一種可攜式裝置的操作方法,其中可攜式裝置具有螢幕及觸控板。本操作方法係利用觸控板偵測第一觸控操作,據以在第一觸控操作之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提示區塊(cue),其中觸控板的觸控範圍與螢幕的顯示範圍相對映。並且,利用觸控板偵測第二觸控操作,據以判斷第二觸控操作之第二觸控位置映射(mapping)至螢幕的第二顯示位置是否在提示區塊內。若在提示區塊內,執行操作功能於提示區塊內之物件。若不在提示區塊內,移動提示區塊至第二顯示位置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在利用觸控板偵測第一觸控操作,據以在第一觸控操作之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提示區塊的步驟,更包括偵測第一觸控操作的第一拖曳路徑,並依照拖曳路徑映射至螢幕的第一移動路徑,對應移動提示區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在利用觸控板偵測第一觸控操作,據以在第觸控操作之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提示區塊的步驟之後,更包括累計觸控板未偵測到第二觸控操作的閒置時間,並判斷是否超過預設時間,以及當閒置時間超過預設時間時,移除提示區塊,並重新偵測下一觸控操作以顯示提示區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在判斷第二觸控操作之第二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二顯示位置是在提示區塊的 提示區塊內時,更包括繼續偵測第二觸控操作的第二拖曳路徑,並依照第二拖曳路徑映射至螢幕的第二移動路徑,對應移動提示區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在繼續偵測第二觸控操作的第二拖曳路徑,並依照第二拖曳路徑映射至螢幕的第二移動路徑,對應移動提示區塊的步驟之後,更包括利用觸控板偵測第三觸控操作,據以判斷第三觸控操作之第三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三顯示位置是否在提示區塊的提示區塊內。若在提示區塊內,執行操作功能於提示區塊內之物件。若不在提示區塊內,移動提示區塊至第三顯示位置上。
本發明提出一種可攜式裝置,其包括螢幕、觸控板以及處理單元。螢幕具有顯示範圍。觸控板耦接於螢幕,其中觸控板的觸控範圍與螢幕的顯示範圍相對映。處理單元耦接於螢幕與觸控板。處理單元利用觸控板偵測第一觸控操作,使第一觸控操作之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提示區塊,並利用觸控板偵測第二觸控操作,據以判斷第二觸控操作之第二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二顯示位置是否在提示區塊內。若第二顯示位置在提示區塊內,處理單元執行一操作功能於提示區塊內之物件。若第二顯示位置不在提示區塊內,處理單元移動提示區塊至第二顯示位置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觸控板偵測第一觸控操作的第一拖曳路徑,且處理單元依照拖曳路徑映射至螢 幕的第一移動路徑,對應移動提示區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處理單元累計觸控板未偵測到第二觸控操作的閒置時間,並判斷是否超過預設時間,以及當閒置時間超過預設時間時,處理單元移除提示區塊,並重新利用觸控板偵測下一觸控操作以顯示提示區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觸控板繼續偵測第二觸控操作的第二拖曳路徑,且處理單元依照第二拖曳路徑映射至螢幕的第二移動路徑,對應移動提示區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處理單元利用觸控板偵測第三觸控操作,據以判斷第三觸控操作之第三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三顯示位置是否在提示區塊的提示區塊內,若第三顯示位置在提示區塊內,處理單元執行操作功能於提示區塊內之物件,以及若第三顯示位置不在提示區塊內,處理單元移動提示區塊至第三顯示位置上。
本發明提出一種可攜式裝置,其包括螢幕、觸控板以及處理單元。螢幕具有顯示範圍。觸控板耦接於螢幕,具有觸控範圍。觸控板的觸控範圍與螢幕的顯示範圍相對映。處理單元耦接於螢幕與觸控板,利用觸控板偵測第一觸控操作,此時可攜式裝置處於絕對座標模式,且處理單元在第一觸控操作之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提示區塊,並利用觸控板偵測第二觸控操作,據以判斷第一觸控操作與第二觸控操作之間的間隔時間。當第一觸控操作與第二觸控操作之間的間隔時間低於預設 值時,處理單元會將可攜式裝置切換至相對座標模式。當第一觸控操作與第二觸控操作之間的間隔時間超過預設值時,處理單元則不會進行切換之動作,且移除提示區塊。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之可攜式裝置與其操作方法中,觸控板的觸控範圍係與螢幕的顯示範圍相對映,而可將使用者的觸控操作映射到螢幕,並在映射的位置上顯示提示區塊,以供使用者進一步操作。如此一來,使用者可藉由在觸控板上執行觸控操作,直覺地點選或啟動螢幕上顯示的物件。據此,本實施例之操作方法可提高使用者操作可攜式裝置的便利性。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觀察使用者在觸控螢幕上的觸控操作可發現,其在操作觸控螢幕上顯示的物件時,手指的觸碰位置就是物件的顯示位置。其中,由於觸控螢幕的顯示範圍與觸控範圍相同,故手指的觸碰位置可直接映射到物件的顯示位置,從而對該物件進行操作。本發明即依上述規則,在此觸控操作轉移到觸控板上執行時,將觸控板的觸控範圍直接與螢幕的顯示範圍相對映,搭配在螢幕上與觸控位置對映的位置上顯示提示方塊,以供使用者確認操作位置,從而可提供使用者類似於觸控螢幕般直覺的操作體驗。本發明便是基於上述觀點而提出的可攜式裝置的與其操作方法。為了使本發明之內容更為明瞭,以下特舉實施例做為本發明確 實能夠據以實施的範例。
圖1A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方塊圖。圖1B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A與圖1B,本實施例的可攜式裝置100例如是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Tablet PC)、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遊戲機等具有顯示功能的電子裝置,本發明並不對可攜式裝置100的種類加以限制。可攜式裝置100包括螢幕110、觸控板120以及處理單元130,其功能分述如下: 螢幕110具有顯示範圍112,其中例如可顯示使用者介面114,以供使用者對可攜式裝置100進行操作。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者介面114例如是視窗作業系統提供的動態磚(tiles)介面,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螢幕110也可在其顯示範圍112內顯示網頁瀏覽介面、電子郵件介面、桌面背景或其他軟體程式所提供的顯示介面等,不限於上述。在本實施例中,螢幕110例如是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或其他種類的顯示器。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螢幕110亦可以是在上述不同種類之顯示器上,整合電阻式、電容式或其他種類之觸控面板,而可同時提供顯示及輸入功能。
觸控板120耦接於螢幕110。觸控板120例如為電子裝置100的輸入介面,其中觸控板120具有觸控範圍122, 以接收來自使用者的觸控操作。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板120的觸控範圍122會與螢幕110的顯示範圍112相對映。此外,本實施例之觸控板120例如是電阻式、電容式、紅外線式及超音波式等的觸控板,但並不以此為限。
處理單元130耦接於螢幕110與觸控板120,而用以控制可攜式裝置100的整體運作。舉例而言,處理單元130會依據觸控板120所偵測到的觸控操作執行對應的操作功能,且控制螢幕110顯示相應的畫面。在本實施例中,處理單元130例如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是其他可程式化之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可程式化控制器、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可程式化邏輯裝置(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他具備運算能力的硬體裝置。
圖2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操作方法流程圖。請同時參照圖1A及圖2,本實施例的方法適用於上述的可攜式裝置100。以下即搭配可攜式裝置100中的各項元件,說明本實施例之操作方法的詳細步驟。
首先,處理單元130會利用觸控板120偵測使用者的第一觸控操作,據以在第一觸控操作之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110的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提示區塊(步驟S202),其中觸控板120的觸控範圍122與螢幕110的顯示範圍相對映。具體來說,觸控板120的觸控範圍122內各個觸控 感應單元的座標會與螢幕110的顯示範圍112內各個像素的座標相對映。此外,上述的提示區塊例如是以第一顯示位置為中心所顯示的區塊,其中處理單元130可依據系統預設值或使用者的設定值來決定所顯示提示區塊的形狀與大小,例如是方形或圓形區塊,而上述的第一觸控操作的觸控方式例如是點擊操作或拖曳操作,在此不設限。
接著,處理單元130會利用觸控板120偵測第二觸控操作,據以判斷第二觸控操作之第二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二顯示位置是否在提示區塊內(步驟S204)。其中,第二觸控操作的觸控方式亦可是點擊操作或拖曳操作。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第二觸控操作之第二觸控位置會與螢幕110的第二顯示位置相對映,因此從另一觀點看,處理單元130亦可藉由判斷第二觸控操作位於觸控板120上的第二觸控位置是否是在一預設的觸控區塊內,來判斷第二觸控操作是否對映到提示區塊,其中觸控板120上的觸控區塊會與螢幕110的提示區塊相對應。
若上述第二顯示位置在提示區塊內,處理單元130將會對提示區塊內之物件執行相應的操作功能(步驟S206)。此處所謂的物件例如是位在螢幕110的顯示範圍112中的檔案圖示、應用程式圖示或其他軟體按鍵等等,在此不限制其範圍。當提示區塊內包含多個物件時,則處理單元130例如會對位於提示區塊中心點或中心點附近的物件執行操作功能。舉例來說,若提示區塊的中心點位於某應用程式圖示上時,處理單元130可啟動此應用程式。 需說明的是,若提示區塊內沒有包含可操作的物件時,則處理單元130不會產生對應於第二觸控操作的操作功能,而僅持續地顯示提示區塊或者將此提示區塊移除。藉此,使用者可根據螢幕110上所顯示的提示區塊來檢視目前第二觸控操作映射在螢幕110上的第二顯示位置,進而對提示區塊中的物件進行操作。
另一方面,若上述第二顯示位置不在提示區塊內,處理單元130會將提示區塊移至第二顯示位置上(步驟S208)。也就是說,當第二觸控操作之第二觸控位置映射在螢幕110上的第二顯示位置不在提示區塊內時,處理單元130會將此觸控操作視為是對提示區塊的移動操作,而不是對於提示區塊內物件的操作。從另一觀點來看,此時的第二觸控操作相當於又一次的第一觸控操作,即處理單元130會在第二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110的第二顯示位置上顯示提示區塊,並偵測下一次的觸控操作,以決定是否對提示區塊內的物件進行操作或是再次移動提示區塊。
舉例來說,圖3(a)、3(b)以及3(c)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操作方法示意圖。請先參照圖3(a),本實施例係採用如圖1B所示可攜式裝置100的配置架構,即包括在螢幕110的顯示範圍112中顯示使用者介面114,其中使用者介面114包括多個物件j1~jN,N為正整數。此外,觸控板120的觸控範圍122與螢幕110的顯示範圍112相對映。
當使用者在觸控板120的觸控範圍122上做出第一觸 碰操作時,處理單元130即可經用觸控板120偵測到此第一觸控操作,圖3(a)中所繪示之觸控位置302即表示第一觸碰操作位於觸控板120上的位置。此時,處理單元130會在第一觸控操作之觸控位置302映射至螢幕110的顯示位置312上顯示提示區塊300,其中觸控位置302與顯示位置312相對映。接著,處理單元130會利用觸控板120偵測第二觸控操作,據以判斷第二觸控操作之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顯示位置是否在提示區塊300內。
請參照圖3(a)與圖3(b),當第二觸控操作是位於觸控板120的觸控位置304上,且處理單元130判斷觸控位置304映射至螢幕110的顯示位置314是在提示區塊300內時,則處理單元130會對位於提示區塊300中心點附近的物件j9執行對應的操作功能。請參照圖3(a)與圖3(c),當第二觸控操作是位於觸控板120的觸控位置306上,且處理單元130判斷觸控位置306映射至螢幕110的顯示位置316不在提示區塊300內時,則處理單元130會將提示區塊300移動至第二顯示位置316上。如此一來,使用者可透過螢幕110來檢視其第二觸控操作映射在螢幕110上的位置。
此外,在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處理單元130還可依據觸控板120所偵測到的觸控操作的觸控時間與觸控方式(例如點擊或拖曳操作),藉以控制螢幕110上顯示之提示區塊的位置,以下則再舉一實施例詳細說明。
圖4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操 作方法流程圖。請同時參照圖1A及圖4,本實施例的方法適用上述的可攜式裝置100。以下即搭配可攜式裝置100的各項元件,說明本實施例方法的詳細步驟。
首先,處理單元130會利用觸控板120偵測第一觸控操作(步驟S402)。接著,處理單元130會判斷第一觸控操作為點擊操作或拖曳操作(步驟S404)。舉例來說,處理單元130可依據第一觸控操作停留於觸控板120上的時間來對第一觸控操作進行辨識。其中,當第一觸控操作停留的時間低於一門檻值時,處理單元130會將此第一觸控操作判斷為點擊操作;當第一觸控操作停留的時間超過門檻值時,處理單元130則會將此第一觸控操作判斷為拖曳操作。
當處理單元130判斷第一觸控操作為拖曳操作時,處理單元130會在第一觸控操作之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提示區塊,並依照第一觸控操作的拖曳路徑映射至螢幕的移動路徑,對應移動提示區塊(步驟S406)。也就是說,處理單元130會將提示區塊移動至第一觸控操作終止時的位置映射到螢幕的顯示位置上。
另一方面,當處理單元130判斷第一觸控操作為點擊操作時,處理單元130亦會在第一觸控操作之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提示區塊(步驟S408)。
在顯示或移動提示區塊之後,處理單元130會繼續利用觸控板120偵測第二觸控操作,並判斷是否偵測到第二 觸控操作(步驟S410)。在此,若處理單元130未偵測到第二觸控操作,則會累計觸控板120未偵測到第二觸控操作的閒置時間,並判斷上述閒置時間是否超過預設時間(步驟S412)。其中,若處理單元130判斷其累計的閒置時間超過預設時間,則會移除提示區塊(步驟S414),並重新利用觸控板120偵測下一次的觸控操作(步驟S402)。反之,若處理單元130判斷閒置時間未超過預設時間,則會繼續判斷觸控板120是否偵測到另一個觸控操作(步驟S410)。
另一方面,若處理單元130利用觸控板120偵測到第二觸控操作,則會進一步判斷第二觸控操作之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110的第二顯示位置是否在提示區塊內(步驟S416)。在此,若處理單元130判斷第二顯示位置未在提示區塊內,則會將提示區塊移至第二顯示位置上(步驟S418)。
然而,若處理單元130判斷第二顯示位置在提示區塊內時,處理單元130會進一步判斷第二觸控操作為點擊操作或拖曳操作(步驟S420)。此時,若處理單元130判斷第二觸控操作為點擊操作,處理單元130會對提示區塊內之物件執行操作功能(步驟S422)。反之,若處理單元130判斷第二觸控操作為拖曳操作,則會繼續利用觸控板120偵測第二觸控操作的拖曳路徑,且依照所述第二觸控操作的拖曳路徑映射至螢幕的移動路徑,對應移動提示區塊(步驟S424)。
需說明的是,在步驟S418以及步驟S424之後,處理單元130會繼續判斷觸控板120是否偵測到第三觸控操作(步驟S410),進而判斷此第三觸控操作之第三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110的第三顯示位置是否在提示區塊內(步驟S416),並重複執行步驟S412~S422的動作。也就是說,若第三觸控操作之第三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110的第三顯示位置不在第二顯示位置上的提示區塊內,則處理單元130會將提示區塊移至第三顯示位置上(步驟S418),反之則依據第三觸控操作是點擊操作或拖曳操作,對應執行操作功能或移動提示區塊。
在本實施例中,處理單元130會利用觸控板120偵測第一觸控操作(步驟S402)。接著,處理單元130會判斷第一觸控操作為點擊操作或拖曳操作(步驟S404)。舉例來說,處理單元130可依據第一觸控操作停留於觸控板120上的時間來對第一觸控操作進行辨識,此時可攜式裝置100係處於絕對座標模式。當第一觸控操作與第二觸控操作之間的間隔時間低於一門檻值時,處理單元130會將可攜式裝置100切換至相對座標模式;當第一觸控操作與第二觸控操作之間的間隔時間超過門檻值時,處理單元130則不會進行切換之動作。
舉例來說,圖5(a)、圖5(b)、圖5(c)及圖5(d)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操作方法示意圖。請先參照圖5(a),本實施例係採用如圖1B所示之可攜式裝置100的配置架構,即包括在螢幕110的顯示範圍112 中顯示使用者介面114,其中使用者介面114包括多個物件j1~jN,N為正整數。此外,觸控板120的觸控範圍122與螢幕110的顯示範圍112相對映。
首先,處理單元130可經用觸控板120偵測到使用者的第一觸控操作,圖5(a)中所繪示之觸控位置502即表示第一觸碰操作位於觸控板120上的位置。並且,處理單元130會在第一觸控操作的觸控位置502映射至螢幕110的顯示位置512上顯示提示區塊500,其中觸控板120的觸控範圍122與螢幕110的顯示範圍112相對映。
倘若使用者所做出的第一觸碰操作為拖曳操作,則如圖5(a)與圖5(b)所示,觸控板120會偵測第一觸控操作的拖曳路徑R1,且處理單元130會依照拖曳路徑R1映射至螢幕110的移動路徑R1’,對應移動提示區塊500。舉例而言,假設拖曳路徑R1從觸控位置502拖曳到觸控位置504,則映射在螢幕110的移動路徑R1’係從顯示位置512拖曳到顯示位置514,其中顯示位置512為觸控位置502射在螢幕110的位置,而顯示位置514為觸控位置504射在螢幕110的位置。因此,處理單元130會將提示區塊500從顯示位置512移動到顯示位置514上。
進一步而言,倘若在提示區塊500移動至顯示位置514之後,觸控板120未偵測到第二觸控操作的閒置時間超過預設時間時,則如圖5(c)所示,處理單元130會將提示區塊500移除,並重新利用觸控板120來偵測下一觸控操作以及顯示另一個提示區塊,如圖5(d)中所繪示之觸控位置 506以及映射至螢幕110的顯示位置516上的提示區塊510。
另一方面,請再參照圖5(a),倘若使用者所做出的第一觸碰操作為點擊操作時,處理單元130僅會在第一觸控操作的觸控位置502映射至螢幕110的顯示位置512上顯示提示區塊500,而若在顯示提示區塊500之後,觸控板120未偵測到第二觸控操作的閒置時間超過預設時間,則如圖5(c)所示,處理單元130會將提示區塊500移除,並重新利用觸控板120來偵測下一觸控操作以及顯示另一個提示區塊,如圖5(d)中所繪示之觸控位置506以及映射至螢幕110的顯示位置516上的提示區塊510。
值得一提的是,在顯示提示區塊的情況下,若處理單元130利用觸控板120偵測到第二觸控操作,且判斷第二觸控操作的觸控位置映射至螢幕的第二顯示位置位於提示區塊內,則會根據第二觸控操作來對應移動提示區塊或者對提示區塊中的物件執行對應的操作功能。以下則再舉一實施例詳細說明。
圖6(a)、圖6(b)、圖6(c)及圖6(d)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操作方法示意圖。請先參照圖6(a),本實施例係採用如圖1B所示之可攜式裝置100的配置架構,即包括在螢幕110的顯示範圍112中顯示使用者介面114,其中使用者介面114包括多個物件j1~jN,N為正整數。此外,觸控板120的觸控範圍122與螢幕110的顯示範圍112相對映。
請參照圖6(b),若第二觸控操作為點擊操作,且當處理單元130判斷第二觸控操作之觸控位置604映射至螢幕110的顯示位置614是在提示區塊600內時,則處理單元130會對位於提示區塊600中心點附近的物件j9執行對應的操作功能。
此外,請參照圖6(c),若第二觸控操作為拖曳操作,且當處理單元130判斷第二觸控操作之觸控位置604’映射至螢幕110的顯示位置614’是在提示區塊600內時,則處理單元130會繼續偵測第二觸控操作的拖曳路徑R2,並依照拖曳路徑R2映射至螢幕110的移動路徑R2’,對應移動提示區塊600,例如將提示區塊600移動到觸控位置606映射至螢幕110中的顯示位置616上。據此,使用者可藉由螢幕110中的提示區塊600來檢視第二觸控操作映射在螢幕110上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處理單元130還可繼續利用觸控板120偵測第三觸控操作,並判斷第三觸控操作是否位於第二觸控操作之顯示位置616上的提示區塊600內,而據以移動提示區塊600或者對提示區塊600中的物件執行對應的操作功能。
請參照圖6(c),若第三觸控操作映射在螢幕110的第三顯示位置618(例如在物件j19上)是位於提示區塊600內,則處理單元130會對提示區塊600內之物件執行第三觸控操作所對應的操作功能。然而,請參照圖6(d),若第三觸控操作的觸控位置映射在螢幕110的第三顯示位置 618’(例如在物件j17上)不是在提示區塊600內,則處理單元130會將提示區塊600移至顯示位置618’。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之可攜式裝置與其操作方法中,觸控板的觸控範圍與螢幕的顯示範圍會相對映,且處理單元會在觸控操作映射在觸控板上的位置顯示提示區塊。藉此,使用者可透過提示區塊得知其觸控操作對應到螢幕上的位置,並進一步對提示區塊內的物件進行操作,或再次移動提示區塊。如此一來,使用者可直覺地點選或啟動螢幕上顯示的物件,從而提高使用者操作可攜式裝置的便利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可攜式裝置
110‧‧‧螢幕
112‧‧‧顯示範圍
114‧‧‧使用者介面
120‧‧‧觸控板
122‧‧‧觸控範圍
130‧‧‧處理單元
j1~jN‧‧‧物件
300、500、510、600‧‧‧提示區塊
302、304、306、502、504、506、602、604、604’、606、608、608’‧‧‧觸控位置
312、314、316、512、514、516、612、614、614’、616、618、618’‧‧‧顯示位置
R1、R2‧‧‧拖曳路徑
R1’、R2’‧‧‧移動路徑
S202~S208、S402~S424‧‧‧可攜式裝置的操作方法各步驟
圖1A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方塊圖。
圖1B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操作方法流程圖。
圖3(a)、3(b)及3(c)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操作方法示意圖。
圖4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操 作方法流程圖。
圖5(a)、圖5(b)、圖5(c)及圖5(d)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操作方法示意圖。
圖6(a)、圖6(b)、圖6(c)及圖6(d)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可攜式裝置的操作方法示意圖。
S202~S208‧‧‧可攜式裝置的操作方法各步驟

Claims (11)

  1. 一種可攜式裝置的操作方法,其中該可攜式裝置具有一螢幕及一觸控板,該操作方法包括:利用該觸控板偵測一第一觸控操作,據以在該第一觸控操作之一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該螢幕的一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一提示區塊,其中該觸控板的一觸控範圍與該螢幕的一顯示範圍相對映;利用該觸控板偵測一第二觸控操作,據以判斷該第二觸控操作之一第二觸控位置映射至該螢幕的一第二顯示位置是否在該提示區塊內;若在該提示區塊內,執行一操作功能於該提示區塊內之一物件;以及若不在該提示區塊內,移動該提示區塊至該第二顯示位置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在利用該觸控板偵測該第一觸控操作,據以在該第一該觸控操作之該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該螢幕的該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該提示區塊的步驟更包括:偵測該第一觸控操作的一第一拖曳路徑,並依照該拖曳路徑映射至該螢幕的一第一移動路徑,對應移動該提示區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在利用該觸控板偵測該第一觸控操作,據以在該第該觸控操作之該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該螢幕的該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 該提示區塊的步驟之後,更包括:累計該觸控板未偵測到該第二觸控操作的一閒置時間,並判斷是否超過一預設時間;以及當該閒置時間超過該預設時間時,移除該提示區塊,並重新偵測下一觸控操作以顯示該提示區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在判斷該第二觸控操作之該第二觸控位置映射至該螢幕的該第二顯示位置是在該提示區塊的該提示區塊內時,該方法更包括:繼續偵測該第二觸控操作的一第二拖曳路徑,並依照該第二拖曳路徑映射至該螢幕的一第二移動路徑,對應移動該提示區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在繼續偵測該第二觸控操作的該第二拖曳路徑,並依照該第二拖曳路徑映射至該螢幕的該第二移動路徑,對應移動該提示區塊的步驟之後,更包括:利用該觸控板偵測一第三觸控操作,據以判斷該第三觸控操作之一第三觸控位置映射至該螢幕的一第三顯示位置是否在該提示區塊的該提示區塊內;若在該提示區塊內,執行該操作功能於該提示區塊內之該物件;以及若不在該提示區塊內,移動該提示區塊至該第三顯示位置上。
  6. 一種可攜式裝置,包括: 一螢幕,具有一顯示範圍;一觸控板,耦接於該螢幕,具有一觸控範圍,其中該觸控板的該觸控範圍與該螢幕的該顯示範圍相對映;以及一處理單元,耦接於該螢幕與該觸控板,利用該觸控板偵測一第一觸控操作,在該第一觸控操作之一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該螢幕的一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一提示區塊,並利用該觸控板偵測一第二觸控操作,據以判斷該第二觸控操作之一第二觸控位置映射至該螢幕的一第二顯示位置是否在該提示區塊內,其中若該第二顯示位置在該提示區塊內,該處理單元執行一操作功能於該提示區塊內之一物件,以及若該第二顯示位置不在該提示區塊內,該處理單元移動該提示區塊至該第二顯示位置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攜式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更利用該觸控板偵測該第一觸控操作的一第一拖曳路徑,且依照該拖曳路徑映射至該螢幕的一第一移動路徑,對應移動該提示區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攜式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更累計該觸控板未偵測到該第二觸控操作的一閒置時間,並判斷是否超過一預設時間,而當該閒置時間超過該預設時間時,移除該提示區塊,並重新利用該觸控板偵測下一觸控操作以顯示該提示區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攜式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更利用該觸控板繼續偵測該第二觸控操作的一第 二拖曳路徑,且依照該第二拖曳路徑映射至該螢幕的一第二移動路徑,對應移動該提示區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攜式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更利用該觸控板偵測一第三觸控操作,據以判斷該第三觸控操作之一第三觸控位置映射至該螢幕的一第三顯示位置是否在該提示區塊的該提示區塊內,其中若該第三顯示位置在該提示區塊內,該處理單元執行該操作功能於該提示區塊內之該物件,以及若該第三顯示位置不在該提示區塊內,該處理單元移動該提示區塊至該第三顯示位置上。
  11. 一種可攜式裝置,包括:一螢幕,具有一顯示範圍;一觸控板,耦接於該螢幕,具有一觸控範圍,其中該觸控板的該觸控範圍與該螢幕的該顯示範圍相對映;以及一處理單元,耦接於該螢幕與該觸控板,利用該觸控板偵測一第一觸控操作,此時該可攜式裝置處於一絕對座標模式,且該處理單元在該第一觸控操作之一第一觸控位置映射至該螢幕的一第一顯示位置上顯示一提示區塊,並利用該觸控板偵測一第二觸控操作,據以判斷該第一觸控操作與該第二觸控操作之間的一間隔時間,其中當該第一觸控操作與該第二觸控操作的該間隔時間低於一預設值時,該處理單元會將該可攜式裝置切換至一相對座標模式;當該第一觸控操作與該第二觸控操作之間的該間隔 時間超過該預設值時,該處理單元則不會進行切換之動作,且移除該提示區塊。
TW101141437A 2012-01-15 2012-11-07 可攜式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TWI5185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586832P 2012-01-15 2012-0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9846A true TW201329846A (zh) 2013-07-16
TWI518580B TWI518580B (zh) 2016-01-21

Family

ID=48754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1437A TWI518580B (zh) 2012-01-15 2012-11-07 可攜式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01587B2 (zh)
CN (1) CN103207757B (zh)
TW (1) TWI51858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3876B (zh) * 2014-03-06 2018-05-11 統一兩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控制顯示裝置、電腦程式產品、資料載體與資訊技術設備的方法及控制裝置的用途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8486B (zh) * 2013-11-14 2016-01-2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充電器
AU2014277738B2 (en) * 2013-12-19 2020-04-30 The Raymond Corporation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display with multi-mode functionality
US9727231B2 (en) 2014-11-19 2017-08-08 Honda Motor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bsolute coordinate and zone mapping between a touchpad and a display screen
US20170371515A1 (en) 2014-11-19 2017-12-28 Honda Motor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bsolute and zone coordinate mapping with graphic animations
US10705730B2 (en) * 2017-01-24 2020-07-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isplay of a virtual keyboard on a supplemental physical display plane surrounding a primary physical display plane on a wearable mobile device
TWI724322B (zh) * 2018-08-27 2021-04-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游標控制方法及電子裝置
US11599238B2 (en) * 2019-04-02 2023-03-07 Vyaire Medic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virtual reality interface for displaying patient health data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36468A1 (en) * 2006-03-30 2007-10-11 Apaar Tuli Gesture based device activation
TWI326041B (en) 2006-09-28 2010-06-11 Acer Inc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input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US7692629B2 (en) 2006-12-07 2010-04-06 Microsoft Corporation Operating touch screen interfaces
TWI478013B (zh) 2008-04-16 2015-03-21 Sentelic Corp Click, double click with the drag ac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touch device controller
US8427438B2 (en) * 2009-03-26 2013-04-23 Apple Inc. Virtual input tools
US20110102556A1 (en) * 2009-11-03 2011-05-05 Kim Sungdo Method for displaying 3d image by using the binocular disparity in mobile terminal and mobile terminal using the same
CN102662511B (zh) * 2012-03-24 2016-11-16 上海量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通过触摸屏进行控制操作的方法及终端
CN102681779A (zh) * 2012-04-25 2012-09-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触摸屏操作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3876B (zh) * 2014-03-06 2018-05-11 統一兩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控制顯示裝置、電腦程式產品、資料載體與資訊技術設備的方法及控制裝置的用途
US10831365B2 (en) 2014-03-06 2020-11-10 Unify Gmbh & Co. K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display device at the edge of an information element to be displayed
US11221754B2 (en) 2014-03-06 2022-01-11 Unify Gmbh & Co. K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display device at the edge of an information element to be display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7757A (zh) 2013-07-17
CN103207757B (zh) 2016-07-06
US9201587B2 (en) 2015-12-01
TWI518580B (zh) 2016-01-21
US20130181952A1 (en) 201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8580B (zh) 可攜式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US10656750B2 (en) Touch-sensitive bezel techniques
JP2018049657A (ja) ユーザ入力の意図の分類
AU2015229561B2 (en) Conductive trace routing for display and bezel sensors
TWI463355B (zh) 多點觸控介面之訊號處理裝置、訊號處理方法及使用者介面圖像選取方法
JP2011108276A (ja) ユーザインターラクションを検出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入力装置
AU2014200701B2 (e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for displaying virtual keypad
JP2016529640A (ja) マルチタッチ仮想マウス
TW201405413A (zh) 觸控模式
CN102768597B (zh) 一种操作电子设备的方法及装置
US8947378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touch sensing method
TW201351230A (zh) 觸控螢幕輸入/輸出裝置技術
TWI615747B (zh) 虛擬鍵盤顯示系統及方法
US10521108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touch,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ouch controller
US9996181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TWI405105B (zh) Signal handling method of compound touch panel
KR20150122021A (ko) 디스플레이 대상의 이동 방향 조절 방법 및 단말기
TW201516806A (zh) 三維觸控裝置
US20110187654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er interface adjustment of electronic device
CN105511790B (zh) 具有触摸屏的电子设备的触屏控制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US20190113999A1 (en) Touch motion tracking and reporting technique for slow touch movements
CN103870105A (zh) 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JP2007048206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の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タイプ移動の制御方法
JP2013246796A (ja) 入力装置、入力支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50138102A1 (en) Inputting mode switching method and system utiliz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