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22985A - 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不良作用的預防 - Google Patents

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不良作用的預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22985A
TW201322985A TW101146446A TW101146446A TW201322985A TW 201322985 A TW201322985 A TW 201322985A TW 101146446 A TW101146446 A TW 101146446A TW 101146446 A TW101146446 A TW 101146446A TW 201322985 A TW201322985 A TW 2013229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ose
bispecific antibody
epcamxcd3 bispecific
administered
administr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6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abine Stienen
Original Assignee
Amgen Res Munich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gen Res Munich Gmbh filed Critical Amgen Res Munich Gmbh
Publication of TW201322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298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56Compounds containing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ring system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steroids
    • A61K31/57Compounds containing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ring system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steroids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by a chain of two carbon atoms, e.g. pregnane or progesterone
    • A61K31/573Compounds containing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ring system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steroids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by a chain of two carbon atoms, e.g. pregnane or progesterone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21, e.g. cortisone, dexamethasone, prednisone or aldoster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9/00General protective or antinoxious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xic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改善、治療及/或預防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的糖皮質激素(GC),其中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開始投與GC。亦揭示包含GC、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及指示該GC欲用於治療、改善及/或預防患者的由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之使用說明書的套組。

Description

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不良作用的預防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改善、治療及/或預防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的糖皮質激素(GC),其中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開始投與GC。亦揭示包含GC、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及指示該GC欲用於治療、改善及/或預防患者的由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之使用說明書的套組。
基於抗體之癌症療法需要目標抗原牢固結合於癌細胞表面以便發揮活性。藉由結合表面目標,抗體可向癌細胞直接傳遞致死信號或在其為雙特異性抗體之情況下藉由例如募集細胞毒性T細胞來間接傳遞致死信號。在理想治療情境中,目標抗原大量存在且在每個癌細胞上均可接近,並且在正常細胞上不存在、被屏蔽或豐度小得多。此情形提供規定量之抗體基治療劑有效靶中癌細胞但避開正常細胞之治療窗的基礎。
上皮細胞黏附分子(EpCAM)發現於大多數人類腺癌上,包括結腸直腸、乳房、肺、胃、膀胱、前列腺、卵巢及胰臟起源之癌症。舉例而言,在結腸直腸癌中,超過98%之患者顯示在原發性腫瘤中之癌細胞上EpCAM密集且頻繁地表現(P.Went等人,Br.J.Cancer 94:128(2006))。 EpCAM在癌細胞去分化及進展至轉移階段時並不自癌細胞喪失。在一些癌症中,諸如乳癌、卵巢癌及某些鱗狀細胞癌,EpCAM從頭開始表現或其表現與正常上皮組織相比高度上調。當藉由反義分子或siRNA抑制癌細胞中之EpCAM表現時,細胞停止增殖、移動及軟瓊脂中之侵襲性生長。相反,休眠細胞中EpCAM之異位表現賦予此等特性並且引起其不依賴於血清生長因子的生長(M.Münz等人,Oncogene 23:5748(2004))。EpCAM已添加至癌症幹細胞標記之清單中(J.E.Visvader及G.J.Lindeman,Nat.Rev.Cancer 8:755(2008))。認為癌症幹細胞總是遷入腫瘤並且引起化學抗性及腫瘤復發。已在來源於乳房、結腸、前列腺、肝臟及胰臟腫瘤之癌症幹細胞上發現EpCAM表現。EpCAM當前為若干抗體基治療方法之目標。
雖然結合域樣抗體為治療許多病症(尤其癌症)之有效方式,但其投與不一定沒有副作用。不良作用可能引起患者健康狀況之可逆或不可逆變化。因為不良作用可能為有害及不期望的,所以非常希望避免不良作用。然而,儘管已知藥劑會引起不良作用,但其處方及投與卻不能避免或者得到公認,因為藥劑具有突出的有益治療效果或者可能甚至救命。
在臨床試驗中,可在不良作用(AEs)與嚴重不良作用(SAEs)之間作出一般性區別。具體而言,不良作用可根據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分類為5個等級。1級係指輕 度AE,2級係指中度AE,3級係指重度AE,4級係指危及生命或致殘之AE,而5級意謂與AE相關之死亡。
通常在抗體療法中觀察到之不良作用為出現輸注相關副作用,諸如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RS」)。據描述與CRS相關之其他不良副作用為例如疲勞、心動過速、高血壓及背痛。
不良事件不僅在用結合T細胞受體之抗體時觀察到,而且亦在用稱為MT110(=AMG 110=索利圖單抗(solitomab))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時觀察到。MT110為結合大多數上皮起源實體癌症上之EpCAM及T細胞上之CD3的雙特異性單鏈抗體構築體(BiTE®)。MT110已在包括人類結腸直腸癌(CRC)異種移植物在內之各種臨床前模型中顯示高抗腫瘤活性。
MT110當前正在患有晚期肺腺癌、小細胞肺癌、胃癌(包括胃食道交界腺癌)、結腸直腸癌、轉移性乳癌、激素難治性前列腺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之患者中進行劑量遞增第1期試驗的研究。為評估抗EpCAMx抗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之安全性及耐受性,藉由長期連續輸注投與化合物。僅極個別患者在開始輸注後產生發熱、寒戰或其他輸注反應。幾乎沒有發現實質性全身性細胞激素含量。然而,在開始輸注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後觀察到肝臟酶短暫升高,以及某些胃腸反應,諸如腹瀉、胃腸炎、腹痛及噁心/嘔吐。
然而,難以設計出不引起肝臟及/或胃腸反應的基於 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療法,或者換言之,希望提供患者耐受性提高的基於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醫學療法,亦即諸如肝臟及/或胃腸反應之不期望不良作用減少或者甚至沒有。
儘管顯示在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實際療法之前使患者「適應」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醫藥手段及方法對於避免不期望副作用-尤其肝臟參數之不期望升高-為有益的(參見WO 2011/033105),但不幸的是,此等措施不能預防某些不良事件。
因此,與本發明有關之技術問題為提供克服上述問題之手段及方法。
本發明解決了此需求且因此提供關於用於改善、治療及/或預防患者的由(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之手段及方法的實施例。
此等實施例在本文中表徵及描述且反映在申請專利範圍中。
須注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說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單數形式「一(a/an)」及「該(the)」包括複數個參考物。因此,舉例而言,提及「一試劑」包括此類不同試劑中之一或多者,且提及「該方法」包括提及可經修改或取代本文所述之方法的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等效步驟及方法。
在本文中任何地方所用之術語「及/或」包括「及」、「或」及「由該術語連接之要素之所有或任何其他組合」的含義。
除非另外說明,否則處於一系列要素之前之術語「至少」應理解為表示該系列中之每一要素。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或者能夠僅使用常規實驗即可確認本文所述本發明之特定實施例之許多等效物。該等等效物意欲由本發明涵蓋。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約」或「大致」意謂在指定值或範圍之±20%以內,較佳在±15%以內,更佳在±10%以內,且最佳在±5%以內。
除非上下文另外要求,否則在整個本說明書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用語「包含(comprise)」及變體(諸如「comprises」及「comprising」)應理解為意指包括所述整數或步驟或者整數或步驟之群組,而不排除任何其他整數或步驟或者整數或步驟之群組。當在本文中使用時,術語「包含」可替代為術語「含有」或「包括」,或者有時在本文中使用時可替代為術語「具有」。
當在本文中使用時,「由......組成」排除在所主張要素中未指明之任何要素、步驟或成分。當在本文中使用時、「基本上由......組成」不排除對所主張之基本及新穎特徵不產生實質性影響的材料或步驟。
在本文中之各情況下,術語「包含」、「基本上由......組成」及「由......組成」中之任一者可替代為其他兩個術語 中之任一者。
在整個本說明書之文本中引用了若干文件。本文在之前或之後引用之各文件(包括所有專利、專利申請案、科學出版物、製造商之說明書、說明等)據此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本文中之任何內容皆不應解釋為承認本發明因在先發明而無權使本揭示內容獲得在先申請日。若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之材料與本說明書矛盾或不一致,則本說明書將優於該等材料。
鑒於以上部分中描述之不良事件,尤其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時觀察到之不良肝臟作用及/或不良胃腸作用,發現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先投與糖皮質激素可減輕或甚至避免此等不良作用當然值得注意。
具體而言,本發明者觀察到,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彼等患者遭遇肝臟及/或胃腸副作用,並且此外該等副作用可藉助於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先開始投與糖皮質激素之療法而得到緩解或者甚至得到預防。
因此,本發明首次確立,諸如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糖皮質激素減輕或甚至避免可能在用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治療之過程中出現的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作用,尤其在抗體治療之前開始糖皮質激素治療時(亦參見實例部分)。
糖皮質激素(GC)仍為最廣泛使用之用於治療發炎性病症及自體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為一類結合存在於幾乎每種脊椎動物細胞(包括人類)中之糖皮質激素受體(GR)的類固醇激素。該等化合物為有效的消炎劑,而不拘發炎之原因如何。糖皮質激素尤其藉由抑制編碼細胞激素IL-1、IL-2、IL-3、IL-4、IL-5、IL-6、IL-8及IFN-γ之基因來抑制細胞介導之免疫。
屬於GC組之可的松(Cortisone)為用於對抗範圍自阿狄森氏病(Addison's disease)至類風濕性關節炎之許多疾病的重要治療藥物。自從發現其抗風濕特性以來,所述特性使其得到靈丹妙藥的稱讚,已製造出具有增強之特性從而可更好地對抗特定疾病的許多可的松衍生物。可的松屬於稱為皮質類固醇之類固醇組。該等類固醇由靠近腎臟之腎上腺之外部的腎上腺皮質產生。皮質類固醇分為兩個大組:控制脂肪、蛋白質、鈣及碳水化合物代謝之糖皮質激素以及控制鈉及鉀含量之鹽皮質激素。可的松屬於前一組,亦即屬於GC。可的松及其許多衍生物用於多種疾病。可的松亦因其能夠使身體對抗存在於移植器官中之外來蛋白質之防禦反應及因此對移植器官功能性之破壞減至最小而有助於使器官移植得以實現。然而,儘管臨床上已使用超過50年,但GC對免疫系統之不同細胞代謝區的具體消炎作用仍尚不明了。GC幾乎影響免疫系統之每種細胞,並且存在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為細胞類型特異性機制。
在第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係關於用於改善、治療及/或預防患者的由(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的糖皮質激素(GC),其中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開始投與GC。
如上所述,若干不期望之不良作用頻繁伴隨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療法。本發明對該等缺點進行補救並且提供用於改善、治療及/或預防患者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作用的糖皮質激素,其中該患者經受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療法並且其中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開始投與GC。
本發明亦係關於改善、治療及/或預防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的方法,該方法包含向有需要之患者投與糖皮質激素(GC),其中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開始投與GC。
應瞭解,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術語「方法」包括欲用於本發明方法中之「給藥方案」。
此外,本發明係關於糖皮質激素(GC)用於製造用於改善、治療及/或預防患者的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之藥劑的用途,其中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開始投與GC。
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投與」或「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或其任何其他語法形式意謂EpCAMxCD3抗體呈視情況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的醫藥組合物形式。因此,應瞭解,向 患者(較佳人類患者)投與包含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醫藥組合物。
同樣,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GC之投與」或「投與GC」或其任何其他語法形式意謂GC呈視情況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的醫藥組合物形式。因此,應瞭解,向患者(較佳人類患者)投與包含GC之醫藥組合物。
術語「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所有語法形式意謂作為單獨治療劑或與另一治療劑組合,亦即與其他藥劑或藥物(例如其他用於治療患者之EpCAM陽性上皮癌細胞之藥劑)共同投與來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以醫藥組合物形式)。
術語「糖皮質激素」意謂結合(較佳特異性結合)糖皮質激素受體之化合物。該術語包括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化合物:可的松(cortisone)、皮質醇(cortisol)(氫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氯潑尼醇(cloprednol)、潑尼松(prednisone)、潑尼松龍(prednisolone)、甲潑尼龍(methylprednisolone)、地夫可特(deflazacort)、氟可龍(fluocortolone)、曲安西龍(triamcinolone)(包括曲安奈德(triamcinolonacetonide))、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布地奈德(budesonide)、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可的發唑(cortivazol)、帕拉米松(paramethasone)、丙酸氟替卡松(flusticasonepropionate)、曲安奈德(triamcinolonacetonide)、氟替卡松(fluticasone)(包括丙酸氟替卡松(flusticasonepropionate))、倍氯米松 (beclometasone)及/或氟氫可的松(fludrocortisone),包括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衍生物。
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衍生物」包括其鹽(諸如乙酸鹽)、酯、烯醇醚、烯醇酯、縮醛、縮酮、原酸酯、半縮醛、半縮酮、酸、鹼、溶劑合物、水合物或前藥。該等衍生物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使用用於此衍生化之已知方法容易地製備。
然而本發明不限於上述特定GC。設想已歸類或將歸類為「糖皮質激素」之所有物質均亦可在本發明之情形中採用。該等將來之糖皮質激素包括特異性結合及活化糖皮質激素受體之化合物。根據本發明,術語「特異性結合GC受體」意謂同與蛋白質/受體一般性之締合(亦即非特異性結合)相比,GC(或假定類似GC作用之化合物)以令人滿意之顯著程度與GC受體(亦稱為NR3C1,核受體次家族3組C成員1)締合(例如相互作用)。當GC受體結合糖皮質激素時,其初級作用機制為調控基因轉錄。在不存在GC之情況下,糖皮質激素受體(GR)駐留於細胞質中與包括熱休克蛋白90(hsp90)、熱休克蛋白70(hsp70)及蛋白質FKBP52(FK506結合蛋白52)在內之多種蛋白質複合。GC與糖皮質激素受體之結合導致熱休克蛋白釋放。因此設想,將來之GC或GC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衍生物或鹽較佳能夠結合GC受體及釋放上述熱休克蛋白。活化之GR複合物上調細胞核中消炎性蛋白質之表現或抑制細胞質中促炎性蛋白質之表現(藉由阻止其他轉錄 因子自細胞質移位至細胞核)。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GC係選自臨床上使用最多之相關GC,如地塞米松、潑尼松、潑尼松龍、甲潑尼龍、布地奈德及其組合。在本發明實施例之上下文中,所有上述化合物均可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GC為地塞米松。地塞米松在最常用之類固醇中具有最高糖皮質激素效力且亦具有最長半衰期(參見下文表1)。此外,地塞米松具有優於其他類固醇之生物可用度。但熟習此項技術者可選擇一種其他已知糖皮質激素(其中一些在本文中揭示),且可選擇適當有效劑量來改善或預防可能因用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治療有需要之患者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諸如患有晚期肺腺癌、小細胞肺癌、胃癌(包括胃食道交界腺癌)、結腸直腸癌、轉移性乳癌、激素難治性前列腺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之患者。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GC(較佳為地塞米松)係與另一GC組合投與。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與......組合」係指根據本發明組合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例如組合使用地塞米松與一或多種其他GC。組合使用可為同時/並行、重疊或按序的,該三個術語通常根據醫師所開之處方來解釋。
術語「同時」係指GC同時具有活性之情形,例如當其作為一或多種單獨醫藥產品同時投與時,或者在其於一種相同醫藥組合物中投與之情況下。
術語「按序」係指一種GC首先起作用而第二GC隨後起作用之情形。按序作用可藉由以單獨醫藥組合物形式以所要時間間隔投與所述GC,或者以所述GC係以不同方式調配(區室化),例如目的在於獲得不同釋放時間、提供改良之產物穩定性或優化GC劑量之一種醫藥組合物形式投與所述GC來獲得。
術語「重疊」係指GC活性期既不完全同時亦不完全按序之情形,亦即存在GC均具活性之某一時期。
因此,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GC(較佳為地塞米松)係與局部作用之GC(更佳為布地奈德)組合投與。
通常,若將布地奈德與地塞米松組合投與,則布地奈德投與之開始可與地塞米松投與之開始同時進行(亦即兩個投與在其開始上一致)或者在地塞米松投與開始後之較晚時間點(例如1、2、3、4、5、6或7天),或者甚至更遲。因此設想,地塞米松與布地奈德較佳以同時或重疊方式投與。
在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兩種或兩種以上GC以按序 方式投與。換言之,投與第一/初始GC(較佳為地塞米松)替代/取代為投與另一(第二/下一)GC,較佳為全身作用性GC,更佳為潑尼松、潑尼松龍或甲潑尼龍。此替代可在投與第一劑量初始GC(較佳為地塞米松)後之任何時間進行。較佳地,初始GC(例如地塞米松)替代為下一GC(例如潑尼松、潑尼松龍或甲潑尼龍)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日之最早時,更佳在投與抗體之第二日之最早時,且最佳在投與抗體之第三日之最早時進行。然而,任何較晚時間點亦涵蓋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因此,在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中,GC(較佳為地塞米松)與潑尼松、潑尼松龍及/或甲潑尼龍組合投與。
肝臟及/或胃腸副作用係由向患者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術語「由......引起」意謂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為肝臟及/或胃腸副作用之誘因。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容易地評估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是否為肝臟及/或胃腸作用之誘因。為此,僅需要在投與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及由此偵測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為肝臟及/或胃腸副作用之誘因。同樣,設想中斷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及評估肝臟及/或胃腸副作用是否由此得到改善或者甚至消失,此亦指示肝臟及/或胃腸副作用係由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亦參見實例1)。
根據本發明,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開 始投與GC。「在......之前」意謂GC療法之開始先於抗體療法之開始。較佳地,GC投與在開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投與開始之前1小時與4天之間或3小時與48小時之間,更佳3小時與36小時之間或3小時與24小時之間,尤其較佳4小時與18小時之間或5小時與15小時之間,且最佳6小時與12小時之間的範圍內,例如開始抗體投與之前約8小時開始。
因此,在本發明之一極佳實施例中,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3小時與24小時之間,較佳6小時與12小時之間開始投與GC。
根據本發明,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劑量或劑量步驟之前及/或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任何後續劑量或劑量步驟之前開始投與GC。
一般而言,醫藥劑或物質(例如糖皮質激素或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一個治療週期可由一個、兩個、三個或甚至更多個「劑量步驟」組成。各劑量步驟之特徵在於至少兩個參數:待投與藥劑之量(劑量)及投與之時期。此時期在不同劑量步驟之間可變化,且必要時其可持續例如一天或更長時間,諸如2、3、4、5、6、7、8、9、10、11、12、13或14天、2週、3週、4週或甚至更長時間。
如本文所用,術語「劑量」係指向患者投與之醫藥劑或物質(例如糖皮質激素或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量。較佳地,術語「劑量」係指「每日劑量」,亦即一天 [24小時]內向患者投與之特定物質之總量。
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投與GC開始於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其中開始投與抗體之此時間點係指抗體投與之每個個別劑量或劑量步驟。舉例而言,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一個治療週期可由以下兩個劑量步驟組成:投與第一(每日)劑量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持續第一時期(=第一劑量步驟),且連續地投與第二(每日)劑量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持續第二時期(=第二劑量步驟)。根據本發明,投與GC開始於投與第一劑量(或第一劑量步驟)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或其開始於投與第二劑量(或第二劑量步驟)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或兩者。在抗體治療週期由三個或甚至更多個劑量步驟組成之情況下此情形同樣適用。
若患者從未用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治療,或者若先前投與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已清除致使在患者體內不能偵測到血清抗體含量,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投與GC之目的在於預防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之發生,或減輕此等預期不良事件之表現級別。
或者,患者可處於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治療週期之過程中,亦即患者正接受特定抗體劑量或劑量步驟,從而導致可偵測或不可偵測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血清含量。此特定劑量或劑量步驟可足夠低從而不引發任何肝臟及/或胃腸副作用,或者引起低級或中級不良 事件。若給藥方案現在安排劑量遞增,亦即若欲投與較高劑量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則可呈現肝臟及/或胃腸副作用首次發生,或者現有之副作用惡化。因此,投與GC應在投與較高劑量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開始,由此預防副作用之出現,或減輕及/或治療現有之副作用。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投與第一劑量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持續第一時期且視情況連續投與第二劑量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持續第二時期,其中第二劑量超過第一劑量。
在此上下文中,術語「劑量」較佳指「每日劑量」。因此術語「超過」意謂在第二劑量步驟期間一日投與患者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量高於第一劑量步驟期間一日投與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量。較佳地,第二劑量超過第一劑量約1.5或2倍,更佳約2.5或3倍,且最佳約3.5或4倍。其他倍數(例如在5與10之間的範圍內(諸如8倍)或甚至更高倍數(諸如12或15倍))亦涵蓋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確切劑量將取決於治療目的,且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使用已知技術來確定。如此項技術中所已知,根據年齡、體重、一般健康狀況、性別、飲食、藥物相互作用及病狀嚴重程度進行調整可能為必需的,且將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利用常規實驗來確定。
在本發明之方法/給藥方案之一個態樣中,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該第一劑量為1至6 μg/d,亦即1、2、3、4、5或6 μg/d,1至3 μg/d,亦即1、2或3 μg/d為較佳,且3 μg/d為最佳。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劑量為3至24 μg/d或6至24 μg/d,較佳為6至18 μg/d,亦即6、7、8、9、10、11、12、13、14、15、16、17或18 μg/d,9至15 μg/d為更佳,且12 μg/d為最佳。
「d」意謂一日。例如1 μg/d之劑量意謂較佳在一日內均勻或連續地投與1 μg 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在一日內連續地」係指不變而無中斷地進行之輸注。
在本發明之方法/給藥方案之一個態樣中,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該第二劑量為5至25 μg/d,亦即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或25 μg/d,10至15 μg/d,亦即10、11、12、13、14或15 μg/d為較佳,且12 μg/d為最佳。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二劑量為24至120 μg/d或24至72 μg/d,較佳為30至70 μg/d或36至60 μg/d,其中40至50 μg或42至54 μg/d為更佳,且48 μg/d為最佳。亦設想,該第二劑量為70至180 μg/d或70至150 μg/d,較佳為72至144 μg/d或80至120 μg/d,更佳為90至110 μg/d或95至100 μg/d,最佳為約96 μg/d。如上文所述,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劑量較佳超過第一劑量。
術語「μg」包括「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製劑之μg 數」。較佳不超過10%之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製劑被不正確折疊。亦即在一較佳實施例中,90%、91%、92%、93%、94%、95%、96%、97%、98%、99%或甚至100%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正確折疊。亦可構想,抗體製劑可視情況包含其他成分,例如低溫保護劑、界面活性劑、填充劑、黏合劑及/或增積劑等。該等其他成分之量較佳不包括於如本發明之「劑量」及/或方法之上下文中所用的術語「μg」中。
須理解,本文給出之一些範圍由增量說明,諸如10或5之增量。然而,此等範圍亦涵蓋較小增量,例如由增量1例示者(10至30包括例如10、11、12、13、13等直至30),或更小增量,例如小數點後之值。
第一時期及第二時期(及任何後續時期,參見下文)之持續時間可根據例如人類患者之年齡、性別、體重等而變化。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確切投與時間將取決於治療目的,且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使用已知技術來確定。
設想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投與之該第一時期為至少1、2、3、4、5、6、7、8、9、10、11、12、13或14天長,其中亦包括例如多達三週(例如15、16、17、18、19、20或21天)或多達四週(例如22、23、24、25、26、27或28天)或甚至更長之甚至更長時期。第一時期較佳為至少3天,理想地在7天與14天之間,更佳在7天與10天之間,最佳為7天或8天。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時期在1週與3週之間,較佳在10天與18天之間, 例如10、11、12、13、14、15、16、17或18天,更佳在12天與16天之間,最佳為約14天。
設想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投與之該第二時期為至少1、2、3、4、5、6、7、8、9、10、11、12、13或14天長,其中亦包括例如多達三週(例如15、16、17、18、19、20或21天)或多達四週(例如22、23、24、25、26、27或28天)或甚至更長諸如多達五週(例如29、30、31、32、33、34或35天)或多達六週(例如36、37、38、39、40、41或42天)之甚至更長時期。第二時期理想地在7天與14天之間,更佳在7天與10天之間。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時期理想地在2週與5週之間,更佳在3週與4週之間,最佳為約3週。
應瞭解,術語「一週」意謂7整天。此外應瞭解,「至少兩週」亦包括兩週加上1、2、3、4、5或6天。術語「更長」(時期)由此不限於(一)全天作為最低時間單位,亦即亦可構想½天或完整數小時。然而,最小時間單位較佳為一整天[24小時],尤其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情形中。
如本文所用,定義為「X至Y」之區間(諸如時間或劑量區間)等於定義為「X與Y之間」的區間。兩個區間均特別包括上限以及下限。此意謂例如「1至4天」或「1天與4天之間」的時間區間包括一天、兩天、三天及/或四天之時期。此外,此時間區間亦涵蓋中間時期,諸如2.5天或3天加6小時等。「1至3 mg」或「1 mg與3 mg之間」的劑量區間包括1、2及3 mg之劑量。此外,此劑量範圍亦涵蓋較小增量,例如小數點後之值。
在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在投與第二劑量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後,投與第三劑量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持續第三時期,其中第三劑量超過第二劑量。因此,本發明提供於本文所述之用途及方法中應用之第三階段(第三步)投與方案(給藥方案)。
同樣,在此上下文中,術語「劑量」較佳指「每日劑量」。因此術語「超過」意謂在第三劑量步驟期間一日投與患者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量高於第二劑量步驟期間一日投與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量。較佳地,第三劑量超過第二劑量約1.5或2倍,更佳約2.5或3倍,且最佳約3.5或4倍。其他倍數(例如在5與10之間的範圍內(諸如8倍)或甚至更高倍數(諸如12或15倍))亦涵蓋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本發明之方法/給藥方案之另一態樣中,該第三劑量為10至120 μg/d,亦即10、20、30、40、50、60、70、80、90、100、110或120 μg/d,或者甚至更高,諸如高達130或高達140或高達150或高達200 μg/d。較佳在40與60 μg/d之間(亦即40、50或60 μg/d),且最佳為48 μg/d。或者,較佳在60與90 μg/d之間,諸如60、70、80或90 μg/d,其中72 μg/d為最佳。或者,較佳在90與110 μg/d之間(亦即90、100或110 μg/d),且最佳為96 μg/d。或者,較佳在70與150 μg/d之間或110與 150 μg/d之間(例如110、120、130、140或150 μg/d),且最佳為120或144 μg/d。或者,較佳在150與200 μg/d之間,例如160、170、180、190或200 μg/d。如上文所述,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三劑量較佳超過第二劑量。
進一步設想,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投與之該第三時期為至少1、2、3、4、5、6、7、8週或甚至更多週之時長,較佳在1週與4週之間,且最佳在3週與4週之間。同樣,術語「至少x週」亦包括x週加上1、2、3、4、5或6天。
亦設想,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治療週期可包涵多於三個劑量步驟。在此情況下且與上文一致,較佳在投與第三劑量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後,投與第四劑量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持續第四時期,其中第四劑量超過第三劑量。在本發明之方法/給藥方案之另一態樣中,該第四劑量為10至120 μg/d,亦即10、20、30、40、50、60、70、80、90、100、110或120 μg/d,或者甚至更高,諸如130、140、150、160、170、180、190、200 μg/d或更高。較佳在80與120 μg/d之間(亦即80、90、100、110及120 μg/d),且最佳為約96 μg/d。或者,較佳在120與180 μg/d之間,且最佳為約120或約144 μg/d。
進一步設想,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投與之該第四時期為至少1、2、3、4、5、6、7、8週或甚至更多週之 時長,較佳在1週與4週之間,且最佳在3週與4週之間。術語「至少x週」亦包括x週加上1、2、3、4、5或6天。
當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投與方案已達到目標劑量時,較佳投與該目標劑量持續約2至5週,較佳2至4週,更佳3至4週且最佳約3週或約4週之時期。在劑量遞增方案內,術語「目標劑量」係指欲投與患者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最終且較佳最高之劑量。此目標劑量較佳有效消除腫瘤細胞。
上述兩個或兩個以上劑量步驟之投與方案亦稱為「劑量遞增」,係指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劑量步驟,各劑量超過前一劑量的治療週期。因此「劑量遞增」意謂按序投與增加劑量之醫藥物質或化合物或藥劑,例如以便達成使患者逐步適應治療。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涵蓋連續投與平直劑量(flat dose)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而不遞增至後續較高劑量。例如,本發明包括投與約1 μg/d、3 μg/d、12 μg/d、24 μg/d、48 μg/d、72 μg/d、96 μg/d、120 μg/d、144 μg/d、150 μg/d、160 μg/d、170 μg/d、180 μg/d、190 μg/d、200 μg/d或甚至更多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直至多達8週[56天]及甚至更長時間治療過程結束,若確定為安全且有效的。應瞭解,本發明亦涵蓋中部或中間值,諸如1至3 μg/d、3至12 μg/d、12至24 μg/d、24至48 μg/d、48至72 μg/d、48至96 μg/d、72至96 μg/d、 96至120 μg/d、120至144 μg/d、120至150 μg/d、150至200 μg/d或甚至更多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任何劑量。
此外,在一個治療週期內省略如上文所定義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劑量步驟中的一或多者亦在本發明之範疇內。舉例而言,有可能週期始於例如12 μg/d(表示為「第二劑量步驟」)之較佳第一劑量步驟而非例如3 μg/d(表示為「第一劑量步驟」)。或者,例如有可能表示「第二劑量步驟」之劑量步驟之後緊接著為表示為「第四劑量步驟」之劑量步驟。
如本文所揭示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劑量表示為「平直劑量」(亦即「μg/d」),此意謂其係指每日劑量且與患者之體重或體表面積無關。
然而,或者根據本發明,可藉由將本文揭示之各劑量除以除數1.9來將各別劑量自以「每日μg」表示之量轉換為「每日μg/m2(體表面積)」,或反之亦然,亦即藉由將各別劑量乘以因數1.9來將劑量由以μg/m2/d表示之量轉換為μg/d。因此,本文揭示之各劑量在方法及用途中可藉由將其除以除數1.9來加以應用。舉例而言,5 μg/m2/d之劑量轉換為9.5 μg/d,15 μg/m2之劑量轉換為28.5 μg/m2/及60 μg/m2/之劑量轉換為114 μg/m2,且反之亦然。較佳分別將由乘法或除法得到之小數上舍入或下含入為整數。舉例而言,9.5 μg/d之劑量可下舍入為9 μg/d,且28.5 μg/m2之劑量可下含入為28 μg/m2。同樣, 9.5 μg/d之劑量可上舍入為10 μg/d,且28.5 μg/m2之劑量可上舍入為29 μg/m2
或者亦設想,本文揭示各劑量可由以「每日μg」表示之量轉換為「每日μg/kg(體重)」。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能夠轉換此等劑量表示法。一般而言,假定平均體重為約73-74 kg。例如10 μg/d之每日劑量對於體重為60 kg之患者將轉換為8.2 μg/d,而對於體重為80 kg之患者將轉換為10.9 μg/d。通常在此計算中,不超過約90 kg體重之體重上限。換言之,即使患者之體重超過90 kg,每日抗體劑量仍將基於90 kg進行計算。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連續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劑量、第二劑量、第三劑量及/或任何後續劑量。
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投與(例如以醫藥組合物形式)較佳為連續的或者亦如本文所用為「接連的」。連續或接連投與係指基本上無中斷之投與。「基本上無中斷」包括通常在沒有中斷流動或空間擴張之情況下連續投與。
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治療方案亦可涵蓋多於一個週期,例如兩個、三個、四個或更多個週期。設想兩個連貫時間週期(亦即投與週期)由中間時期中斷(亦即在前一週期與後續/後來之週期之間分開)。該中間時期較佳盡可能短(因為EpCAM陽性上皮癌症可能在其時生長),但可持續一或多天或甚至一週或兩週或甚至更多 週,諸如3週或4週或更長時間,視情形而定。此中斷之目的須視為允許患者自任何不良作用或其他症狀恢復之休閒期,其限制條件為此為必需的。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中間時期(其在前一週期與後續週期之間)為兩週或兩週以下,更佳其為一週或一週以下。在一替代實施例中,該中間時期較佳為至少一週,更佳為至少兩週,諸如在2週與3週之間。如本文在上文或下文所述之本發明之方法/給藥方案可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投與的第一週期及/或任何後續週期。
舉例而言,WO 2011/033105揭示在本文中以引用的方式明確包括之治療方案。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GC之投與在投與第一劑量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及/或投與第二劑量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及/或投與第三劑量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及/或投與任何後續劑量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開始。GC可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週期、第二週期、第三週期及/或任何後續週期期間投與。
GC可投與持續各種時期,且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能夠僅僅使用常規實驗即可確定有效改善或預防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的適當投與期。GC投與至少一次。
如上文所述,GC投與較佳在開始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的3小時與48小時之間,最佳在開始投 與抗體之前的6小時與12小時之間(例如約8小時)的範圍內投與。根據一較佳實施例,GC投與緊接在開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投與之後。
因此本發明之投與方案涵蓋重疊投與GC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且其包括需要時緊接在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投與(亦即各別劑量步驟)結束之後投與GC之可能性。
較佳地,GC投與之總時期為至少1、2、3、4、5、6、7、8、9、10、11、12、13或14天,或至少3、4、5、6、7或8週或甚至更長時間。更佳在開始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後,即緊接著投與GC持續至少一天,更佳持續至少兩天,且甚至更佳持續至少三天。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以初始劑量投與GC且隨後在一或多個劑量步驟中逐漸減少。
術語「初始劑量」或「起始劑量」係指在治療開始時給予之第一劑量,通常目標在於使患者受醫藥物質或藥劑(例如GC)影響。若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治療週期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劑量步驟(較佳為遞增劑量步驟)組成,則術語GC之「初始劑量」或「起始劑量」較佳指抗體投與之各個別劑量或劑量步驟。換言之,在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各劑量或劑量步驟之前開始特徵在於特定初始GC劑量之GC投與。
此外設想,術語「劑量」較佳指「每日劑量」。此定義亦涵蓋以下情境:若物質之每日劑量(亦即在24小時內 投與之劑量)為「x」且該物質僅投與持續不到一天,例如半天(12小時),則所投與物質之總量對應於每日劑量之相應分數,例如「½ x」,由此仍依照「x」作為每日劑量。
初始GC劑量至少包涵在開始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投與之GC劑量。視情況,初始GC劑量另外可包涵在開始投與抗體後即投與之GC劑量。
術語「逐漸減少」或「遞減」意謂逐漸減弱藥物治療或中斷藥物治療。初始GC劑量之此逐漸/連續縮減在一或多個(例如兩個、三個、四個、五個或更多個)劑量步驟中進行。
亦有可能在不逐漸減少初始劑量之情況下停止GC投與。此外,設想需要時,GC投與可在進行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投與之過程中再次重新開始。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GC之初始劑量投與持續至少2天,更佳至少2.5天之時期。在一甚至更佳實施例中,自開始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後,GC之初始劑量投與(亦即連續投與GC)持續至少2天之時期。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藉由按序投與減半劑量來逐漸減少GC之初始劑量,其中各劑量步驟投與持續至少一天之時期。
因此設想,各GC劑量步驟之特徵在於GC劑量對應於一半前一GC劑量。若初始GC劑量為例如24 mg/d(例如以三個各自為8 mg之單一劑量投與),則後一GC劑量將 為12 mg/d(例如以三個各自為4 mg之單一劑量投與),且下一GC劑量為6 mg/d(例如以三個各自為2 mg之單一劑量或以兩個各自為3 mg之單一劑量投與)等等。初始劑量或劑量步驟之後的該等劑量或劑量步驟中之每一者,較佳各劑量或劑量步驟投與持續至少一天之時期。亦涵蓋諸如至少2、3、4、5、6或7天或甚至更長之較長時期。
「減半劑量」可以不同方式投與。舉例而言,24 mg/d之初始GC劑量可以四個各自為6 mg之單一劑量投與。12 mg/d之相應減半劑量可以例如兩個各自為6 mg之單一劑量或以四個各自為3 mg之單一劑量或甚至以一個12 mg單一劑量投與。
GC之投與量較佳足以改善、治療及/或預防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該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作用。
欲用於本發明實施例之GC之劑量不受限制,亦即其將取決於個別患者之情形。GC可靜脈內或經口投與。該劑量可一次投與全部或分為較小「單一」劑量(參見隨附實例)。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地塞米松之初始劑量在8至56 mg/d之範圍內,更佳為8至48或8至40 mg/d,甚至更佳在12至36 mg/d或12至32 mg/d之範圍內,尤其較佳在12至24 mg/d或16至24 mg/d之範圍內,其中24 mg/d為最佳(例如以三個各自為8 mg之單一劑量投與)。
布地奈德之初始劑量較佳在1至20 mg/d之範圍內,更佳為1至18或1至15 mg/d,甚至更佳在3至15 mg/d或3至12 mg/d之範圍內,尤其較佳在6至12 mg/d或6至9 mg/d之範圍內,其中9 mg/d(例如以3個各自為3 mg之單一劑量投與)為最佳。
雖然地塞米松投與較佳藉由逐漸減少初始劑量來中斷,但布地奈德治療可在不逐漸或連續縮減初始劑量之情況下中斷。
潑尼松龍之初始劑量較佳在50至600 mg/d之範圍內,更佳為50至500或100至500 mg/d,甚至更佳在150至500 mg/d或150至400 mg/d之範圍內,尤其較佳在200至400 mg/d或200至300 mg/d之範圍內,其中200 mg/d(例如以2個各自為100 mg之單一劑量投與)為最佳。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GC(較佳為地塞米松)之每日劑量(包括初始劑量及任何可能的後續劑量步驟)以一至六個單一劑量,更佳以兩至四個單一劑量,最佳以三個單一劑量投與。
在此上下文中,術語「單一劑量」係指在一天(24小時)之過程中投與時間點之數目。如上文所述,「x」mg之每日GC劑量可以不同方式投與:一個x mg之單一劑量,兩個½ x mg之單一劑量,三個 x mg之單一劑量,四個¼ x mg之單一劑量等等。亦設想組合,諸如一個½ x mg之單一劑量加上兩個¼ x mg之單一劑量。
在一極佳投與方案中,地塞米松在投與第一劑量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6與48小時之間的範圍內,更佳在6與12小時之間,且甚至更佳在第一劑量抗體投與之前約8小時投與。此GC投與較佳由一個4 mg與16 mg之間,較佳8 mg地塞米松之單一劑量組成。接著在投與第一劑量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約1小時(範圍為15分鐘至2小時,包括30分鐘、45分鐘、60分鐘、75分鐘及90分鐘),向患者再次投與地塞米松之劑量。或者,在投與第一劑量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後約1小時(範圍為15分鐘至2小時,包括30分鐘、45分鐘、60分鐘、75分鐘及90分鐘),向患者再次投與地塞米松之(單一)劑量。此單一劑量較佳在4 mg與16 mg之間,更佳為約8 mg地塞米松。接著在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劑量之後,較佳在第一次抗體投與之後兩天時投與地塞米松持續一或多天,較佳兩天至三天。此投與方案之特徵較佳在於每日地塞米松劑量在16與32 mg/d之間,更佳為約24 mg/d。此劑量可應用於例如2×8 mg或3×8 mg或4×8 mg地塞米松之單一步驟中,3×8 mg為較佳。
6與48小時之間的時間範圍包括投與GC劑量,較佳為地塞米松劑量,且意謂第一次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的時間為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 39、40、41、42、43、44、45、46、47及48小時。類似地,6與12小時之間的較佳時間範圍包括在第一次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投與GC劑量,較佳為地塞米松劑量,且包括6、7、8、9、10、11及12小時。
「不良作用」有時亦表示為「副作用(side effect)」或「不良事件」(在臨床研究中)、「不良反應」、「副作用(side action)」或「次級作用」,為由用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治療患者中之藥物治療引起之不期望的有害作用。
「肝臟不良作用」有時亦表示為「肝臟症狀」,包括諸如所有形式之肝臟酶血清含量增加等人類患者病狀。標準肝臟酶組包含白蛋白(alb)、丙胺酸轉胺酶(ALT,亦稱為丙胺酸胺基轉移酶=ALAT或血清麩胺酸丙酮酸轉胺酶=SGPT)、天冬胺酸轉胺酶(AST,亦稱為天冬胺酸胺基轉移酶=ASAT或血清麩胺酸草醯乙酸轉胺酶=SGOT)、鹼性磷酸酶(亦稱為AP或ALP)、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結合膽紅素)、γ麩胺醯基轉肽酶(GGT)、5'核苷酸酶及其他。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肝臟不良事件為至少一種肝臟酶之血清含量增加,較佳為天冬胺酸轉胺酶(AST)、丙胺酸轉胺酶(ALT)、膽紅素(較佳為總膽紅素)及鹼性磷酸酶(AP)中一或多者之血清含量增加。
該至少一種肝臟酶之血清含量增加的最大值根據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v3.0為至多4級,該準則在下文 進一步描述。因此,該至少一種肝臟酶之血清含量增加亦可為至多1級、2級或3級,而4級為最大值。
該增加較佳為短暫增加。當在該至少一種肝臟酶之血清含量增加之上下文中使用時,「短暫」意謂該增加不為持久的,而是在治療停止後或在繼續進一步輸注期間消失。亦設想,肝臟酶血清含量之短暫增加不一定伴隨肝臟之成像病理學發現、實質組織損傷或合成參數異常。
一般而言,通常使用肝臟酶之活性作為肝臟之「窗口」,因為其提供關於肝臟之病狀/狀態之指南。舉例而言,若肝臟受到例如酒精或其他藥劑損傷或者出於任何原因具有異常功能,則肝臟酶洩漏至正常情況下其不會存在之血液中。
因此,可藉助於肝臟酶之活性來量測肝臟酶之血清含量。高於(亦即增加或升高)通常公認之參考值之肝臟酶活性通常指示肝臟之潛在異常功能及/或損傷。
因此肝臟酶之活性可藉由肝功能測試(LFTs或LFs)進行量測,亦即設計用於得到關於患者肝臟狀態之資訊的臨床生物化學實驗室血液分析。對於肝臟酶,參考值(正常值)為已知且通常公認的。參考值為由健康專業人員用於解釋一組醫學測試結果的一組值。參考值通常定義為95%之正常人群落入其中或與平均值有兩個標準偏差的一組值。其係藉由自大量實驗室測試收集資料加以確定。
在肝臟酶之情況下,參考值以國際單位(IU)形式給出。國際單位係基於所量測到之生物活性或作用。
肝臟酶血清含量之增加(較佳為短暫的)以正常值上限(ULN)之倍數來量測。根據NCI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v3.0(CTCAE)(出版日期:2003年12月12日),ULN之倍數按級別進行分類。級別係指不良作用之嚴重程度。CTCAE v3.0顯示1級至5級作為對各不良作用之嚴重程度進行的獨特臨床描述:
1級:輕度不良作用
2級:中度不良作用
3級:重度不良作用
4級:危及生命或致殘之不良作用
5級:患者死亡。
諸如天冬胺酸轉胺酶(AST)及丙胺酸轉胺酶(ALT)之肝臟轉胺酶提供肝臟細胞完整性之狀態,因為在肝臟損傷或功能或功能障礙之情況下,該等酶自受損或功能障礙之肝臟細胞洩漏至血液中。
因此,在本發明方法之上下文中,AST及/或ALT為較佳肝臟酶(肝臟標記)。在一些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一種肝臟酶包含AST及/或ALT且視情況亦包含膽紅素及/或鹼性磷酸酶。
天冬胺酸轉胺酶(AST)亦稱為血清麩胺酸草醯乙酸轉胺酶(SGOT)或天冬胺酸胺基轉移酶(ASAT),與丙胺酸轉胺酶(ALT)之類似之處在於其為與肝實質細胞相關聯之另一酶。其在急性肝損傷中升高,但亦存在於紅血球以及心臟及骨骼肌中,並因此並不為肝臟所特有。AST與ALT 之比率有時適用於區分肝損傷之原因。升高之AST含量並不為肝損傷所特有。AST之通常參考值為10至50 IU/l。
根據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v3.0,AST之分級如下:
1級:>ULN-2.5×ULN
2級:>2.5-5.0×ULN
3級:5.0-20.0×ULN
4級:>20.0×ULN
5級:-/-
丙胺酸轉胺酶(ALT)亦稱為血清麩胺酸丙酮酸轉胺酶(SGPT)或丙胺酸胺基轉移酶(ALAT),為存在於肝細胞(肝臟細胞)中之酶。當細胞損傷時,其將此酶洩漏至血液中,在血液中對其進行量測。ALT在急性肝損傷(諸如病毒性肝炎或撲熱息痛(乙醯胺酚)用藥過量)時急劇升高。ALT之通常參考值為5至50 IU/l。
根據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v3.0,ALT之分級如下:
1級:>ULN-2.5×ULN
2級:>2.5-5.0×ULN
3級:>5.0-20.0×ULN
4級:>20.0×ULN
5級:-/-
諸如鹼性磷酸酶(AP)之其他肝臟酶提供與膽道相關聯之病狀。
因此亦設想,作為另一肝臟酶鹼性磷酸酶(AP或ALP),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可分別量測增加或減少。AP為襯在 肝臟膽道上之細胞中之酶。在大膽道阻塞、肝內膽汁鬱積或肝臟之浸潤性疾病之情況下,血漿中之AP含量升高。AP亦存在於骨骼及胎盤組織中,因此其在生長中之兒童(因為其骨骼正在重塑)及患有佩吉特氏病(Paget's disease)之老年患者中較高。AP之通常參考值為30至120 IU/l。
根據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v3.0,AP之分級如下:
1級:>ULN-2.5×ULN
2級:>2.5-5.0×ULN
3級:>5.0-20.0×ULN
4級:>20.0×ULN
5級:-/-
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可分別量測增加或減少之另一肝臟酶為膽紅素。膽紅素(先前稱為血棕素(hematoidin))為正常血紅素代謝之黃色降解產物。膽紅素之通常參考值為1-1.2 mg/dl作為上限。以單位「mg/dl」表示之值可藉由將各別值乘以因數17.1來轉換為「μmol/l」之國際單位。
根據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v3.0,膽紅素之分級如下:
1級:>ULN-1.5×ULN
2級:>1.5-3.0×ULN
3級:>3.0-10.0×ULN
4級:>10.0×ULN
5級:-/-
如本文所用有時亦表示為「胃腸症狀」之「胃腸不良作用」包括諸如所有形式之腹瀉、滲出性腸病、腸炎、結腸炎、噁心、嘔吐、腹痛及其他之人類患者病狀。
「腹瀉」為大便液體過多或過度頻繁之病狀,例如每天三次或三次以上稀薄或液體排便/大便,或比彼人正常值多之大便。根據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CTCAE,3.0版本,出版日期2006年8月9日),腹瀉之分級如下:
1級:每天大便比基線增加<4次;造瘺術輸出物與基線相比輕度增加
2級:每天大便比基線增加4-6次;指定靜脈內(IV)輸液<24小時;造瘺術輸出物與基線相比中度增加;未干擾ADL(每日生活活動)
3級:每天大便比基線增加7次;失禁;IV輸液24小時;住院治療;造瘺術輸出物與基線相比重度增加;干擾ADL
4級:危及生命之後果(例如血液動力學崩潰)
5級:死亡
「滲出性腸病」係指通常共有胃腸道滲透性異常之一系列胃腸病症。更特定言之,其特徵可在於通常在不存在實際出血之情況下,血漿蛋白質(主要為白蛋白)過度流失至胃腸道中。其在胃以及小腸中發生。
「腸炎」係指腸(尤其小腸(small intestine/small bowel))之發炎。症狀包括腹痛、抽筋、腹瀉、脫水及發熱。根據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CTCAE,3.0版本,出版 日期2006年8月9日),腸炎之分級如下:
1級:無症狀,僅有病理學或放射學發現
2級:腹痛;大便帶黏液或帶血
3級:腹痛、發熱、排便習慣改變伴有腸梗阻;腹膜體征
4級:危及生命之後果(例如穿孔、出血、缺血、壞死)
5級:死亡
「結腸炎」係指結腸之發炎且通常用於描述大腸(結腸、盲腸及直腸)之發炎。結腸炎之體征及症狀十分不同且取決於指定結腸炎之病原學或病因及改變其病程及嚴重程度的因素。結腸炎之症狀可包括:腹痛、食欲降低、疲勞、腹瀉、抽筋、便急及腹脹。體征可包括:腹部壓痛、體重減輕、排便習慣改變(頻率增加)、發熱、出血(明顯或隱性)/大便帶血、腹瀉及腹脹。結腸鏡檢查時所見之體征包括:結腸黏膜紅斑(結腸之內表面發紅)、潰瘍、出血。表明為結腸炎之症狀藉由獲得病史、身體檢查及實驗室測試(全部血球數、電解質、大便培養及敏感性、大便蟲卵及寄生蟲以及其他)來作出。其他測試可包括醫學成像(例如腹部電腦斷層掃描、腹部X射線)及用插入直腸中之攝像機進行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
根據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CTCAE,3.0版本,出版日期2006年8月9日),結腸炎之分級如下:
1級:無症狀,僅有病理學或放射學發現
2級:腹痛;大便帶黏液或帶血
3級:腹痛、發熱、排便習慣改變伴有腸梗阻;腹膜體征
4級:危及生命之後果(例如穿孔、出血、缺血、壞死、中毒性巨結腸)
5級:死亡
「噁心」為隱隱與上腹部及下腹部有關或者更精確而言與胃部有關之不安及不適的不快感覺,通常伴隨嘔吐之衝動(但並不總是導致嘔吐)。根據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CTCAE,3.0版本,出版日期2006年8月9日),噁心之分級如下:
1級:食欲降低,但飲食習慣未改變
2級:口頭攝取減少,但未出現明顯體重減輕、脫水或營養不良;指定靜脈內(IV)輸液<24小時
3級:口頭卡路里或液體攝取不足;指定IV輸液、管飼或TPN(總非經腸營養)24小時
4級:危及生命之後果
5級:死亡
「嘔吐(Vomiting)」(醫學上稱為嘔吐(emesis))係指某人胃中之內含物通過嘴且有時通過鼻子用力排出。根據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CTCAE,3.0版本,出版日期2006年8月9日),嘔吐之分級如下:
1級:24小時內一次事件
2級:24小時內兩次至五次事件;指定靜脈內(IV)輸液 <24小時
3級:24小時內六次事件;指定IV輸液或TPN(總非經腸營養)24小時
4級:危及生命之後果
5級:死亡
腹部構成身體上胸部(胸)與骨盆之間的部分。由腹部封閉之區域稱為「腹腔」。腹部器官包涵消化道(胃、小腸、大腸與盲腸及闌尾)、消化道之附屬器官(肝臟、膽囊及胰臟)、泌尿系統(腎臟及輸尿管)及脾臟。「腹痛」在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準則(CTCAE,3.0版本,出版日期2006年8月9日)作為「疼痛」分級,其中分級如下:
1級:不干擾功能之輕度疼痛
2級:中度疼痛;干擾功能但不干擾ADL之疼痛或止痛劑
3級:重度疼痛;嚴重干擾ADL之疼痛或止痛劑
4級:致殘
5級:-/-
因此,根據一個實施例,胃腸不良事件為腹瀉、滲出性腸病、腸炎、結腸炎、噁心、腹痛及嘔吐中之一或多者。
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本文提及之「患者」為將用或(已)用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治療之哺乳動物,較佳為人類。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假定/懷疑該患者或更佳地該人類 患者包含EpCAM陽性上皮癌細胞或該患者或更佳地該人類患者包含EpCAM陽性上皮癌細胞。在後一情況下,該患者已診斷為包含此等細胞。該等惡性EpCAM陽性上皮癌細胞存在於發展及/或罹患例如包括胃腸、肺、乳房、卵巢、泌尿道(膀胱、前列腺)及胰臟起源之癌症在內之腺癌的患者體內。該胃腸癌症為例如胃癌、結腸直腸癌、上胃腸道癌、胃食道癌或其轉移性變體,且該肺癌為例如小細胞肺癌(SCLC)、非小細胞肺癌(NSCLC)(例如肺腺癌、大細胞肺癌、鱗狀細胞肺癌)或其轉移性變體。
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能夠結合CD3、較佳結合人類CD3且甚至更佳結合CD3 ε鏈之抗原決定基的第一結合域以及能夠結合EpCAM、較佳結合人類EpCAM的第二結合域。根據本發明方法之雙特異性分子之實例詳細描述於WO2005/040220(PCT/EP2004/011646)中,該文獻之全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本文揭示之所有特定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包括其變體、片段、等效物等,均為本發明之尤其較佳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
如本文所用,「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表示包含至少兩個結合域之單一多肽鏈。該等單鏈抗體在本發明之方法/給藥方案之上下文中較佳。各結合域包含至少一個來自抗體重鏈之可變區(「VH或H區」),其中第一結合域之VH區特異性結合CD3分子,更佳結合CD3 ε分子,且第二結合域之VH區特異性結合EpCAM。該兩 個結合域視情況由短多肽間隔子彼此連接。多肽間隔子之一非限制性實例為Gly-Gly-Gly-Gly-Ser(G-G-G-G-S)及其重複序列。各結合域可另外包含一個來自抗體輕鏈之可變區(「VL或L區」),第一與第二結合域各自內之VH區與VL區經由多肽連接子彼此連接,該連接子具有例如EP 623679 B1中揭示及主張之類型,但在任何情況下足夠長以允許第一結合域之VH區及VL區與第二結合域之VH區及VL區彼此配對以使其一起能夠特異性結合各別第一及第二結合域。該等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詳細描述於WO2005/040220(PCT/EP2004/011646)中,該文獻之全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術語「結合域」與本發明相結合表徵多肽中特異性結合指定目標結構/抗原/抗原決定基/與指定目標結構/抗原/抗原決定基相互作用之域。因此,結合域為「抗原相互作用位點」。根據本發明,術語「抗原相互作用位點」定義一種多肽基元,其能夠與特定抗原或特定抗原群(例如不同物種體內之相同抗原)特異性相互作用。該結合/相互作用亦理解為定義「特異性識別」。根據本發明,術語「特異性識別」意謂抗體分子能夠特異性相互作用於及/或結合抗原(例如本文所定義之人類CD3抗原)之至少兩個、較佳至少三個、更佳至少四個胺基酸。該結合可由「鎖鑰原理(lock-and-key-principle)」之特異性例示。因此,結合域及抗原之胺基酸序列中的特定基元由於其一級、二級或三級結構以及由於該結構之二級修飾而彼 此結合。抗原相互作用位點與其特異性抗原之特異性相互作用亦可導致該位點與抗原之簡單結合。此外,結合域/抗原相互作用位點與其特異性抗原之特異性相互作用或者可導致信號之起始,例如由於誘導抗原之構形發生變化、抗原寡聚化等。根據本發明之結合域之一較佳實例為抗體。結合域可為單株或多株抗體或來源於單株或多株抗體。
術語「抗體」之定義包括諸如單株、嵌合、單鏈、去免疫化、人類化及人類抗體。除全長抗體外,該定義亦包括抗體衍生物及抗體片段,尤其如Fab片段。抗體片段或衍生物進一步包含F(ab')2、Fv、scFv片段或單域抗體(諸如域抗體或奈米抗體)、僅包含一個可能為VHH、VH或VL之可變域之單可變域抗體或免疫球蛋白單可變域,其獨立於其他V區或域特異性結合抗原或抗原決定基;參見例如Harlow E.及Lane D.(1988)及(1999),(Antibodies:A Laboratory Manual,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Harlow等人編);Kontermann及Dübel,Antibody Engineering,Springer,第2版2010;及Little,Recombinant Antibodies for Immunotherap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該術語亦包括雙功能抗體或雙重親和力再靶向(DART)抗體。此外設想(雙特異性)單鏈雙功能抗體、串聯雙功能抗體(Tandab)、由以下結構例示之「微型抗體」:(VH-VL-CH3)2、(scFv-CH3)2或(scFv-CH3-scFv)2、「Fc DART」及「IgG DART」,以及多功能抗體,諸如三功 能抗體。免疫球蛋白單可變域不僅涵蓋分離之抗體單可變域多肽,而且亦涵蓋包含一或多個抗體單可變域多肽序列單體之較大多肽。
各種程序在此項技術中已知且可用於製造該等抗體及/或片段。因此,(抗體)衍生物可藉由肽模擬物來製造。此外,關於單鏈抗體製造所描述之技術(尤其參見美國專利4,946,778,Kontermann及Dübel(2010),如上所引用及Little(2009),如上所引用)可適於製造對選定多肽具有特異性之單鏈抗體。此外,轉殖基因動物可用於表現對本發明之多肽及融合蛋白具有特異性之人類化抗體。為製備單株抗體,可使用提供由連續細胞株培養製造之抗體的任何技術。該等技術之實例包括融合瘤技術(Köhler及Milstein Nature 256(1975),495-497)、三體融合瘤技術、人類B細胞融合瘤技術(Kozbor,Immunology Today 4(1983),72)及EBV融合瘤技術,以製造人類單株抗體(Cole等人,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Cancer Therapy,Alan R.Liss,Inc.(1985),77-96)。如BIAcore系統中所用之表面電漿子共振可用於增加結合目標多肽之抗原決定基(諸如CD3 ε)之噬菌體抗體的效率(Schier,Human Antibodies Hybridomas 7(1996),97-105;Malmborg,J.Immunol.Methods 183(1995),7-13)。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亦設想,術語「抗體」包含可在如下文所述之宿主中表現的抗體構築體,例如可尤其經由病毒或質體載體轉染及/或轉導之抗體構築體。
此外,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抗體」亦涉及本文所述之抗體的顯示與所述抗體相同之特異性的功能性衍生物、片段或變體。「抗體變體」之實例包括非人類抗體之人類化變體、「親和力成熟」抗體(參見例如Hawkins等人J.Mol.Biol.254,889-896(1992)及Lowman等人,Biochemistry 30,10832-10837(1991))以及效應功能改變之抗體突變體(參見例如美國專利5,648,260,Kontermann及Dübel(2010),如上文所引用及Little(2009),如上文所引用)。
雙特異性抗體格式為較佳的;然而,不排除其他多特異性抗體格式(三特異性、四特異性等)。亦設想,本發明之結合分子除其結合目標分子EpCAM及CD3之功能外,亦具有另一功能。在此格式中,結合分子因經由結合EpCAM而靶向漿細胞、經由CD3結合而介導細胞毒性T細胞活性及提供另一功能(諸如經由募集如NK細胞之效應細胞介導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之完全功能性Fc恆定域、標記(螢光等)、治療劑(諸如毒素或放射性核素)及/或增強血清半衰期之構件等)而為三功能或多功能結合分子。
如本文所用,「CD3」表示表現為T細胞受體之一部分的分子且具有在先前技術中通常歸屬於其之含義。在人類中,其涵蓋呈個別或獨立組合形式之所有已知CD3次單元,例如CD3 ε、CD3 δ、CD3 γ、CD3 ξ、CD3 α及CD3 β。人類CD3 ε以GenBank寄存編號NM_000733表示。
結合人類CD3 ε之雙特異性抗體較佳。詳細揭示於WO 2008/119567或WO 2008/119566中之CD3 ε抗原決定基甚至更佳。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一或多個選自由描述於WO 2008/119567中之以下序列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 包含以下之CD3結合部分之VH區:(a)SEQ ID NO:12中所述之CDR-H1、SEQ ID NO:13中所述之CDR-H2及SEQ ID NO:14中所述之CDR-H3;(b)SEQ ID NO:30中所述之CDR-H1、SEQ ID NO:31中所述之CDR-H2及SEQ ID NO:32中所述之CDR-H3;(c)SEQ ID NO:48中所述之CDR-H1、SEQ ID NO:49中所述之CDR-H2及SEQ ID NO:50中所述之CDR-H3;(d)SEQ ID NO:66中所述之CDR-H1、SEQ ID NO:67中所述之CDR-H2及SEQ ID NO:68中所述之CDR-H3;(e)SEQ ID NO:84中所述之CDR-H1、SEQ ID NO:85中所述之CDR-H2及SEQ ID NO:86中所述之CDR-H3;(f)SEQ ID NO:102中所述之CDR-H1、SEQ ID NO:103中所述之CDR-H2及SEQ ID NO:104中所述之CDR-H3;(g)SEQ ID NO:120中所述之CDR-H1、SEQ ID NO:121中所述之CDR-H2及SEQ ID NO:122中所述之CDR-H3;(h)SEQ ID NO:138中所述之CDR-H1、SEQ ID NO:139中所述之CDR-H2及SEQ ID NO:140中所述之CDR-H3;(i)SEQ ID NO:156中所述之CDR-H1、SEQ ID NO:157 中所述之CDR-H2及SEQ ID NO:158中所述之CDR-H3;及(j)SEQ ID NO:174中所述之CDR-H1、SEQ ID NO:175 中所述之CDR-H2及SEQ ID NO:176中所述之CDR-H3
˙ 包含以下之CD3結合部分之VL區:(a)SEQ ID NO:27中所述之CDR-L1、SEQ ID NO:28中所述之CDR-L2及SEQ ID NO:29中所述之CDR-L3;(b)SEQ ID NO:117中所述之CDR-L1、SEQ ID NO:118中所述之CDR-L2及SEQ ID NO:119中所述之CDR-L3;及(c)SEQ ID NO:153中所述之CDR-L1、SEQ ID NO:154中所述之CDR-L2及SEQ ID NO:155中所述之CDR-L3
˙ SEQ ID NO:35、39、125、129、161或165(CD3結合域之VL區)
˙ SEQ ID NO:15、19、33、37、51、55、69、73、87、91、105、109、123、127、141、145、159、163、177(CD3結合域之VH區)
˙ 包含以下之CD3結合部分之VH及VL區:(a)SEQ ID NO:17或21中所述之VL區及SEQ ID NO:15或19中所述之VH區;(b)SEQ ID NO:35或39中所述之VL區及SEQ ID NO:33或37中所述之VH區;(c)SEQ ID NO:53或57中所述之VL區及SEQ ID NO:51或55中所述之VH區;(d)SEQ ID NO:71或75中所述之VL區及SEQ ID NO:69
或73中所述之VH區;(e)SEQ ID NO:89或93中所述之VL區及SEQ ID NO:87或91中所述之VH區;(f)SEQ ID NO:107或111中所述之VL區及SEQ ID NO:105或109中所述之VH區;(g)SEQ ID NO:125或129中所述之VL區及SEQ ID NO:123或127中所述之VH區;(h)SEQ ID NO:143或147中所述之VL區及SEQ ID NO:141或145中所述之VH區;(i)SEQ ID NO:161或165中所述之VL區及SEQ ID NO:159或163中所述之VH區;及(j)SEQ ID NO:179或183中所述之VL區及SEQ ID NO:177或181中所述之VH區
˙ SEQ ID NO:23、25、41、43、59、61、77、79、95、97、113、115、131、133、149、151、167、169、185或187(CD3結合部分之VH及VL區)
˙ 以及WO 2008/119567中所揭示包含於CD3結合域內或抗體之EpCAM結合域內的任何其他序列。
人類EpCAM蛋白以GenBank寄存編號NM_002354表示。
在本發明之方法/給藥方案之一較佳實施例中,雙特異性單鏈抗體構築體為VL(EpCAM)-VH(EpCAM)-VH(CD3)-VL(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構築體。
然而亦設想,本發明之方法可利用具有其他域配置之 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進行,諸如:VH(EpCAM)-VL(EpCAM)-VH(CD3)-VL(CD3),VL(EpCAM)-VH(EpCAM)-VL(CD3)-VH(CD3),VH(EpCAM)-VL(EpCAM)-VL(CD3)-VH(CD3),VL(CD3)-VH(CD3)-VH(EpCAM)-VL(EpCAM),VH(CD3)-VL(CD3)-VH(EpCAM)-VL(EpCAM),VL(CD3)-VH(CD3)-VL(EpCAM)-VH(EpCAM),或VH(CD3)-VL(CD3)-VL(EpCAM)-VH(EpCAM)。
揭示於WO 2004/106383及WO 2010/037835中之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為欲用於本發明之上下文中之較佳抗體。
更特定言之,包含WO 2004/106383之SEQ ID NO:2、4、8、10、12、14、16、18、20、30、36、39、42、44、46、48、50、52、54、56、58、60中之任一者中所述之序列的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為欲用於本發明中之較佳抗體。此外,具有包含WO 2004/106383之SEQ ID NO:80、84、88、92及96中之任一者中所述的可變重鏈胺基酸序列及/或包含WO 2004/106383之SEQ ID NO:82、86、90、94及98中之任一者中所述的可變輕鏈胺基酸序列之EpCAM結合域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亦由本發明涵蓋。此外,具有包含WO 2004/106383之SEQ ID NO:72或77中所述之可變重鏈胺基酸序列及/或包含WO 2004/106383之SEQ ID NO:74中所述之可變輕鏈序列之CD3結合域的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亦為本發明之一 較佳實施例。熟習此項技術者在上述序列內可容易地鑒別出重鏈及輕鏈CDR。舉例而言,WO 2004/106383之SEQ ID NO:75表示抗CD3結合域之VH-CDR1,且WO 2004/106383之SEQ ID NO:78表示抗CD3結合域之VH-CDR3。EpCAM結合域之其他VH-CDR3序列描繪於WO 2004/106383之圖11A中。其他VH-CDR3序列描繪於WO 2004/106383之SEQ ID NO:61-69中。包含上述CDR序列中一或多者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亦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
在本發明之方法/給藥方案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中,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WO 2010/037835之SEQ ID NO:934-1127中之一或多者中所述的胺基酸序列。
在本發明之方法/給藥方案之一更佳實施例中,雙特異性單鏈抗體構築體包含WO2005/040220(PCT/EP2004/011646)中所揭示之SEQ ID NO:88(CDRH1)、SEQ ID NO:92(CDRH2)及SEQ ID NO:96(CDRH3)中所揭示之CDR H1-3,及WO2005/040220(PCT/EP2004/011646)中所揭示之SEQ ID NO:100(CDRL1)、SEQ ID NO:102(CDRL2)及SEQ ID NO:104(CDRL3)中所揭示之CDR L1-3,亦即表徵MT110之CDR。該等序列編號亦描述於下表2中。
本文提及之CDR係根據Kabat編號系統。Kabat編號方案為廣泛採用的以一致方式對抗體中之殘基進行編號的標準(Kabat等人,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1991)。
在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中,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一或多個選自由描述於WO 2005/040220中之以下序列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
˙ SEQ ID NO:88(CD3結合域之CDR-H1)
˙ SEQ ID NO:90或92(CD3結合域之CDR-H2)
˙ SEQ ID NO:96、108、119-127(CD3結合域之CDR-H3)
˙ SEQ ID NO:98或100(CD3結合域之CDR-L1)
˙ SEQ ID NO:102(CD3結合域之CDR-L2)
˙ SEQ ID NO:104(CD3結合域之CDR-L3)
˙ SEQ ID NO:74或76(CD3結合域之VH)
˙ SEQ ID NO:78、80、82或112(CD3結合域之VL)
˙ SEQ ID NO:137、141、145、149、133(EpCAM結合域之VH)
˙ SEQ ID NO:139、143、147、151、135(EpCAM結合域之VL)
˙ SEQ ID NO:31、33、35、37、39、49、55、58、61、63、65、67、237、239、241、243、245、247、249、251、253、255、257、259、261、263、265、267、269、271、273、275、277、279、281、283、285、287、289、291、293、295、297、299、301、303、305、307、309、311、313、315、317、319、321、323及325(包含CD3結合域及EpCAM結合域兩者之VH及VL)
˙ 表1A、2A、3A、4A及5A中所述之胺基酸序列
˙ 以及WO 2005/040220中所揭示包含於CD3結合域內或抗體之EpCAM結合域內的任何其他序列。
在本發明方法之一甚至更佳實施例中,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構築體包含以下(或由以下組成):WO2005/040220(PCT/EP2004/011646)中所揭示之SEQ ID NO:63中所述且在下文所述且稱為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或與該SEQ ID NO:63至少90%、較佳95%一致/同源之胺基酸序列(其亦於下文揭示)。由該序列表徵之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構築體為MT110。
MT110:SEQ ID NO:7=WO 2005/040220之SEQ ID NO:63之胺基酸序列
VL(EpCAM)-VH(EpCAM)-VH(CD3)-VL(CD3)
因此,在本發明之方法/給藥方案之一最佳實施例中,該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為由上述胺基酸序列表徵之MT110。
本發明之方法/給藥方案包括包含上文SEQ ID NO:63中(或WO2005/040220(PCT/EP2004/011646)中)所述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與該胺基酸序列至少90%或較佳95%一致/同源、最佳至少96、97、98或99%一致/同源之胺基酸序列的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分子。應瞭解,序列一致性/同源性係在整個胺基酸序列上測定。對於序列比對,例如可使用程式Gap或BestFit(Needleman及Wunsch J.Mol.Biol.48(1970),443-453;Smith及Waterman,Adv.Appl.Math 2(1981),482-489),其含於GCG套裝軟體中(Genetics Computer Group,575 Science Drive,Madison,Wisconsin,USA 53711(1991)。確定及鑒別與本文所述之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較佳為MT1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例如90%、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同源性之序列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為常規方法。舉例而言,根據Crick之擺動假說(Wobble hypothesis),反密碼子上之5'鹼基受到之空間約束不如其他兩個鹼基,且因此可具有非標準鹼基配對。換言之:密碼子三聯體之第三位置可變化,使得在此第三位置上不同之兩個三聯體可編碼相同胺基酸殘基。該 假說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為熟知的(參見例如http://en.wikipedia.org/wiki/Wobble_Hypothesis;Crick,J Mol Biol 19(1966):548-55)。此外,確定與本文所述之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之核苷酸或胺基酸序列具有例如90%、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同源性之該種胺基酸序列之細胞毒性活性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為常規程序。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或與EpCAMx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之胺基酸序列具有例如90%、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同源性之抗體構築體的細胞毒性活性可藉由例如WO2005/040220(PCT/EP2004/011646)中所說明之方法偵測。
本發明之方法/給藥方案進一步包括包含上述胺基酸序列(例如表示CDR、VH、VL、VH+VL或scFv序列)中任一者(或多者)中所述或與該等胺基酸序列至少90%或較佳95%一致/同源、最佳至少96、97、98或99%一致/同源之胺基酸序列的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
較佳地,同源性係在整個胺基酸序列上,例如可變重鏈及/或可變輕鏈序列。更佳地,同源性在CDR內或同源性在例如該種可變重鏈及/或輕鏈之框架區(FR或非CDRs)內。
因此,可在各FR內取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或25個胺基酸。該種FR取代變體仍能夠如本文所述分別結合 CD3或EpCAM。
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容易地鑒別FR(或非CDR)。舉例而言,SEQ ID NOs:1-6顯示包含於WO 2005/040220之SEQ ID NO:63、74及/或80中之一或多者中的CDR序列。
或者,在上述序列(例如SEQ ID NOs:1-6或任何其他序列)中所述之CDR中之任一者中,可取代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九個或十個胺基酸。較佳地,具有取代之該種CDR仍能夠如本文所述分別結合CD3或EpCAM。
本發明亦關於包含GC及/或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及指示GC欲用於治療、改善及/或預防患者的由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之使用說明書及/或標記的(醫藥)套組或包裝。
較佳地,使用說明書及/或標記指示在投與(第一劑量或任何後續劑量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開始投與GC。該GC及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較佳一起包裝於一個密封之包裝或套組中。亦設想,本發明之包裝或套組進一步包含用於向患者投與GC及/或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構件,及/或用於復原GC及/或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構件,及/或用於稀釋GC及/或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構件,及/或緩衝液、小瓶、特氟龍袋或通常用於輸注治療劑之輸注袋。「構件」由此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物件:注射器、皮下注射針、插管、導管、用於靜脈內投與之輸注袋、 靜脈內媒劑、小瓶、緩衝液、穩定劑、幫助熟習此項技術者製備本發明之各別劑量及輸注的書面說明書等。
「完全反應」意欲不存在臨床上可偵測之疾病或不良作用,同時任何先前之異常成像研究恢復正常,該等研究為諸如放射學、磁共振成像(MRI)、受信標記、核診斷成像(例如閃爍掃描法、SPECT及PET)、光聲成像、數位紅外成像熱譜、超音及斷層攝影術(諸如線性斷層攝影術、複式斷層攝影術、厚層斷層攝影術、全景斷層攝影術及電腦斷層攝影術)。該種反應較佳在本發明之治療後持續至少4至8週,有時6至8週或超過8、10、12、14、16、18或20週或更長時間。或者,疾病或不良作用之改善可歸類為部分反應。
「部分反應」意欲為在不存在新病變之情況下所有可量測之腫瘤負荷(亦即患者體內存在之惡性細胞之數目,或腫瘤塊之實測體積)至少降低約50%且持續4至8週或超過8、10、12、14、16、18或20週或更長時間。然而,「完全反應」劑量不一定表明疾病已得到治癒,因為患者可能復發。然而,若如此,則患者可再次用包含如本文所述之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組合物治療。
實例
以下實例說明本發明。該等實例不應視為限制本發明之範疇。所包括之實例係出於說明目的,且本發明僅受 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患有肺腺癌、小細胞肺癌、胃癌、結腸直腸癌、激素難治性前列腺癌之患者已用MT110治療,且在投與MT110之前開始之地塞米松投與用於改善、治療或預防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
投與治療性地塞米松之有益之處在於,肝臟及/或胃腸症狀會在不必停止MT110治療之情況下減弱或消失。
實例1:MT110治療
MT110治療由在重複週期中(2至4週治療期)連續靜脈內輸注直至出現疾病進展或不可接受之副作用組成。在第一週期中,在每週劑量遞增步驟時將MT110劑量以增量遞增,隨後緊接著為週期1中持續3-4週之目標劑量治療或開始週期2中之目標劑量治療。劑量遞增步驟之數目可隨增加之目標劑量而增加。準備期中之當前劑量遞增步驟為3及12 μg/d。目標劑量可為24或48 μg/d或更高(例如96 μg/d),或者中間劑量濃度亦為可能的。
MT110輸注及各劑量遞增步驟之開始應與皮質類固醇治療同時投與以減輕與輸注及劑量遞增步驟開始相關之MT110治療副作用;其特定言之為肝臟參數(胺基轉移酶AST及ALT、AP及膽紅素)之改變。在研究過程中,改進皮質類固醇治療以更好地達成肝臟酶改變之減輕。
實例2:皮質類固醇治療及肝臟參數
方案1:在最低MT110劑量(1 μg/d)下治療之初始伴隨皮質類固醇方案由在第0日開始MT110輸注前一小時投與一次之甲潑尼龍(靜脈內100 mg或等效皮質類固醇)組成。儘管有潑尼松龍治療,但3名患者中有2名出現3級或4級胺基轉移酶增加。因此,根據伴隨治療之劑量及時長對皮質類固醇方案進行改適。
方案2:另外3名患者用1 μg/d MT110及伴隨100 mg潑尼松龍(或等效皮質類固醇)每日兩次(約每12小時一次)治療持續MT110輸注之前三天。在開始MT110輸注前約一小時投與皮質類固醇之第一劑量。超過3天之治 療為可能的且亦允許增加潑尼松龍劑量直至每日4×100mg(約每6小時一次)。因為3名患者無一顯示2級或2級以上之胺基轉移酶增加,所以此方案亦用於3 μg/d之MT110起始劑量。
同時,27名患者以3 μg/d之起始劑量治療,且觀察到以下胺基轉移酶增加,參見表5。
伴隨此皮質類固醇治療,使MT110劑量遞增至24 μg/d為可能的。圖1顯示在兩個劑量步驟中用方案2及MT110治療之患者。圖2顯示在三個劑量步驟中用方案2及MT110治療之患者。
然而,即使在最高皮質類固醇劑量下,3級膽紅素及4級胺基轉移酶之出現亦不可完全避免。隨後,將皮質類固醇治療延長以只在開始MT110輸注前約6-12小時開始以及在新方案3中使用地塞米松。
方案3:當前伴隨皮質類固醇治療由以下組成:第-1日MT110輸注開始前6-12小時之一次地塞米松劑量,隨後3×8 mg地塞米松(約每8小時一次)持續0至2天或更長時間,需要時較佳持續任何新劑量步驟之前3天。此新方案已在7名患者中投與,同時進行後續觀察,參見 表6。
圖3顯示在兩個劑量步驟中用新方案3及MT110治療之患者。圖4顯示在三個劑量步驟中用新方案3及MT110治療之患者。
在新方案3之情況下,關於膽紅素升高以及胺基轉移酶升高明顯可見初始肝臟參數改變之進一步減輕。在各別MT110劑量步驟下之第一週期間,膽紅素之3級增加得以完全避免且在比較新皮質類固醇方案與舊方案之3/4級升高之發生率時,胺基轉移酶增加顯著減少。在新地塞米松範圍內,48 μg/d之劑量濃度可評估為可耐受的且現在有可能在正在進行之臨床試驗中研究較高MT110劑量(例如48 μg/d或96 μg/d及更高劑量)(圖5:以96 μg/d治療之卵巢癌患者之肝臟參數之實例)。
實例3:腹瀉
觀察:MT110治療之前14天內出現腹瀉之患者。
根據患者(n及百分比)及根據所投與之MT110劑量得到之較低CTCAE級別,參見表7。
表7:經受不同MT110劑量之患者之腹瀉之CTCAE級別
劑量步驟之前2週內出現腹瀉之患者之概述:
1.較多患者在較高MT110劑量下發生腹瀉。
2. 17%患者在每天24 μg MT110下及60%患者在每天48 μg MT110下出現3級腹瀉。
在MT110臨床試驗中治療之具有腹瀉或腸炎體征之患者中進行的介入:
˙ 繼續地塞米松治療且添加其他已知止瀉藥(例如洛哌丁胺(loperamide)、Tannacomp®)。
˙ 添加布地奈德(Entocort)伴隨地塞米松治療。
˙ 繼續用潑尼松龍進行皮質類固醇治療。
圖1:在兩個劑量步驟中用方案2(參見實例)及MT110治療之患者之肝臟參數(GOT AST、GPT ALT、AP及膽紅素)。
圖2:在三個劑量步驟中用方案2(參見實例)及MT110治療之患者之肝臟參數(GOT AST、GPT ALT、AP及膽紅素)。
圖3:在兩個劑量步驟中用方案3(參見實例)及MT110 治療之患者之肝臟參數(GOT AST、GPT ALT、AP及膽紅素)。
圖4:在三個劑量步驟中用方案3(參見實例)及MT110治療之患者之肝臟參數(GOT AST、GPT ALT、AP及膽紅素)。
圖5:以96 μg/d之MT110劑量治療之卵巢癌患者之肝臟參數(參見實例2)。
<110> Amgen Research(Munich)GmbH
<120> 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不良作用的預防
<130> 42-117/PCT
<150> US 61/569,180
<151> 2011-12-09
<160> 7
<170> PatentIn version 3.5
<210> 1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WO 2005/040220之SEQ ID NO:88(CD3結合域之CDR-H1)
<400> 1
<210> 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WO 2005/040220之SEQ ID NO:92(CD3結合域之CDR-H2)
<400> 2
<210> 3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WO 2005/040220之SEQ ID NO:96(CD3結合域之CDR-H3)
<400> 3
<210> 4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WO 2005/040220之SEQ ID NO:100(CD3結合域之CDR-L1)
<400> 4
<210> 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WO 2005/040220之SEQ ID NO:102(CD3結合域之CDR-L2)
<400> 5
<210> 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WO 2005/040220之SEQ ID NO:104(CD3結合域之CDR-L3)
<400> 6
<210> 7
<211> 51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WO 2005/040220之SEQ ID NO:63(=MT110)
<400> 7

Claims (23)

  1. 一種糖皮質激素(GC),其係用於改善、治療及/或預防患者的由(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其中在投與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開始投與該GC。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用途,其中該GC為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用途,其中該地塞米松係與選自由布地奈德(budesonide)、潑尼松(prednisone)、潑尼松龍(prednisolone)及甲潑尼龍(methylprednisolone)組成之群之另一GC組合投與。
  4.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投與第一劑量之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持續第一時期且連續投與第二劑量之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持續第二時期,其中該第二劑量超過該第一劑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用途,其中在投與該第二劑量之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後,投與第三劑量之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持續第三時期,其中該第三劑量超過該第二劑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之用途,其中該第一劑量、該第二劑量及/或該第三劑量之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係連續投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該第一劑量在3與24 μg/d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該第二劑量在24與120 μg/d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該第三劑量在70與150 μg/d之間。
  10.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在投與該第一劑量之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及/或投與該第二劑量之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及/或投與該第三劑量之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開始投與該GC。
  11.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在投與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3小時與24小時之間,較佳6小時與12小時之間開始投與該GC。
  12.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GC係以初始劑量投與且隨後在一或多個劑量步驟中逐漸減少。
  13.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投與該初始劑量之該GC持續至少兩天之時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或第13項之用途,其中藉由按序投與減半劑量來逐漸減少該GC之該初始劑量,其中各劑量步驟投與持續至少一天之時期。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4項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地塞米松之該初始劑量係在8至40 mg/d之範圍內。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5項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地塞米松之每日劑量係以一至六個單一劑量投與。
  17.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GC係靜脈內或經口投與。
  18.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為單鏈抗體,較佳為MT110。
  19.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肝臟不良事件為天冬胺酸轉胺酶(AST)、丙胺酸轉胺酶(ALT)、膽紅素及鹼性磷酸酶(AP)中一或多者之血清含量增加。
  20.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胃腸不良事件為腹瀉、滲出性腸病、腸炎、結腸炎、嘔吐、腹痛及噁心中之一或多者。
  21.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患者為人類。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用途,其中該人類患者包含或假定包含EpCAM陽性上皮癌細胞。
  23. 一種套組,其包含GC及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及指示該GC欲用於治療、改善及/或預防患者的由(投與)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肝臟及/或胃腸不良事件的使用說明書及/或標記。
TW101146446A 2011-12-09 2012-12-10 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不良作用的預防 TW2013229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569180P 2011-12-09 2011-12-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2985A true TW201322985A (zh) 2013-06-16

Family

ID=47520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6446A TW201322985A (zh) 2011-12-09 2012-12-10 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不良作用的預防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AR (1) AR089114A1 (zh)
AU (1) AU2012350429A1 (zh)
TW (1) TW201322985A (zh)
UY (1) UY34504A (zh)
WO (1) WO20130838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14115A1 (de) 2005-04-26 2006-11-02 Trion Pharma Gmbh Kombination von antikörpern mit glukokortikoiden zur behandlung von krebs
CA2986254A1 (en) 2015-05-18 2016-11-24 TCR2 Therapeutic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cr reprogramming using fusion proteins
IL302614A (en) 2017-09-08 2023-07-01 Maverick Therapeutics Inc Binding proteins are activated under limited conditions
CN114390938A (zh) 2019-03-05 2022-04-22 武田药品工业有限公司 受约束的条件性活化的结合蛋白
WO2023044039A1 (en) * 2021-09-16 2023-03-23 TCR2 Therapeutic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canc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6778A (en) 1987-09-21 1990-08-07 Genex Corporation Single polypeptide chain binding molecules
WO1988007089A1 (en) 1987-03-18 1988-09-22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Altered antibodies
EP0623679B1 (en) 1987-05-21 2003-06-25 Micromet AG Targeted multifunctional proteins
RU2005137325A (ru) 2003-05-31 2006-09-10 Микромет Аг (De) 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содержащая конструкт, специфичный к ерсам
NZ546173A (en) 2003-10-16 2009-04-30 Micromet Ag Multispecific deimmunized CD3-binders
WO2006114115A1 (de) * 2005-04-26 2006-11-02 Trion Pharma Gmbh Kombination von antikörpern mit glukokortikoiden zur behandlung von krebs
MX2009010611A (es) 2007-04-03 2010-03-26 Micromet Ag Enlazadores biespecificos, especificos para especies.
RS53008B2 (sr) 2007-04-03 2022-12-30 Amgen Res Munich Gmbh Interspecijski specifičan cd3-epsilon vezujući domen
EP2370467B1 (en) 2008-10-01 2016-09-07 Amgen Research (Munich) GmbH Cross-species-specific pscaxcd3, cd19xcd3, c-metxcd3, endosialinxcd3, epcamxc d3, igf-1rxcd3 or fapalpha xcd3 bispecific single chain antibody
CN102711825A (zh) 2009-09-18 2012-10-03 米克罗麦特股份公司 用于施用EpCAMx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给药方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Y34504A (es) 2013-06-28
WO2013083809A1 (en) 2013-06-13
AR089114A1 (es) 2014-07-30
AU2012350429A1 (en) 201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33408B2 (en) Prevention of adverse effects caused by CD3 specific binding domains
US11254752B2 (en) Methods for treating cancer with bispecific anti-CD3xMUC16 antibodies and anti-PD-1 antibodies
CN103459425B (zh) 用于治疗dlbcl的组合物
JP2013505223A (ja) EpCAMxCD3二重特異性抗体を投与するための投与計画
WO2018072743A1 (zh) Pd-1抗体与ido抑制剂联合在制备抗肿瘤的药物中的用途
TW201322985A (zh) 由EpCAMxCD3雙特異性抗體引起之不良作用的預防
US20230398147A1 (en) Methods for administering therapeutic doses of bispecific t-cell engaging molecu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US9486475B2 (en) PP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caused by CD3 specific binding domains
US20230034186A1 (en) Methods of treating cancer using multi-specific binding proteins that bind nkg2d, cd16 and a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JP2023521228A (ja) 癌の併用療法
WO2023177772A1 (en) Methods of treating recurrent epithelioid sarcoma with bispecific anti-muc16 x anti-cd3 antibodie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nti-pd-1 antibodies
WO2023159102A1 (en) Combinations of checkpoint inhibitors and oncolytic virus for treating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