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6092A - 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6092A
TW201316092A TW100135776A TW100135776A TW201316092A TW 201316092 A TW201316092 A TW 201316092A TW 100135776 A TW100135776 A TW 100135776A TW 100135776 A TW100135776 A TW 100135776A TW 201316092 A TW201316092 A TW 2013160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aque layer
emitting diode
backlight module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57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56311B (zh
Inventor
Hung-Hsun Changchien
Ta-Jen Huang
Chia-Chen Kung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01357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56311B/zh
Priority to CN 201110378929 priority patent/CN10240129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16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6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63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6311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一光源及一不透光層。光源包含多個間隔排列之發光二極體元件,各發光二極體元件面向導光板之入光面,且其高度大於導光板之一厚度。不透光層位於導光板之一出光面鄰近發光二極體元件之一側,且不透光層包含一條狀部及至少一延伸部。條狀部同時貼靠導光板之出光面與各發光二極體元件之發光面。延伸部自條狀部之一側伸入其中二發光二極體元件間之間隔中。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改善漏光之背光模組。
傳統背光模組至少包含一光源及一導光板,光源例如由發光二極體元件所組成,發光二極體元件具有一發光面。導光板具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其中光源之發光面面向導光板之入光面,並朝入光面投射光線,經由導光板之引導,光線可由導光板之出光面輸出,並於出光面提供一面光源。
為了朝顯示螢幕薄型化設計發展,其中一方向可使導光板薄型化,以降低導光板之厚度,然而,當導光板薄型化至一定程度時,薄型化後之導光板的厚度可能小於上述發光二極體元件的高度,如此,上述發光二極體元件將溢露光線至導光板之現象產生,造成顯示螢幕產生亮度不均勻的痕跡(mura),進而降低顯示螢幕之光學品味。
現有改善方式係利用膠帶貼附於發光二極體元件頂面及導光板之出光面上,然而,膠帶、發光二極體元件及導光板之出光面之間仍存在空隙,對於改善產生亮度不均勻痕跡(mura)的效果有限。此外,由於膠帶貼附於發光二極體元件頂面,也增加了背光模組之總厚度,不利朝薄型化之設計發展。
本發明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用以避免光線溢露至導光板,以減少亮度不均勻的痕跡產生。
本發明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用以維持背光模組原有的厚度,不致另外增加其厚度。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一光源及一不透光層。導光板包含一出光面、一反射面及一入光面。反射面相對出光面。入光面同時連接出光面及反射面。光源包含多個線性排列之發光二極體元件,任二相鄰之發光二極體元件間具有一間隔。各發光二極體元件具有面朝入光面之一發光面,各發光二極體元件之高度大於導光板之一厚度。不透光層位於導光板之出光面鄰近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之一側。不透光層包含一條狀部以及至少一延伸部。條狀部同時貼靠導光板之出光面與各發光面。延伸部自條狀部之一側伸入發光二極體元件間之間隔中。
此外,本發明中,背光模組更包含一罩體。罩體內具有一容置空間,用以容置導光板、光源及不透光層。不透光層藉由一黏膠層結合於罩體內側。
依據本發明可選擇之一選項,此背光模組更包含一反光片。反光片貼靠於導光板之反射面。
依據本發明可選擇之另一選項,此不透光層之厚度等於各發光二極體元件之高度與導光板之厚度之差值;或者,不透光層之厚度小於各發光二極體元件之高度與導光板之厚度之差值。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此不透光層包含多個延伸部,此些延伸部之一長軸軸向相互平行,並與條狀部之一長軸軸向相互垂直,且此些延伸部係分別對應地設置在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間之所有間隔中。
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此不透光層包含多個延伸部,此些延伸部之一長軸軸向相互平行,並與條狀部之一長軸軸向相互垂直,且此些延伸部係設置在發光二極體元件間之部分間隔中。
此外,不透光層之形狀包含梳狀、”[”字型或”F”字型。
依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延伸部之一末端更包含一卡固部。卡固部之一最大寬度大於間隔之寬度,卡固部被卡固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遠離條狀部之一側。
依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延伸部之截面寬度大於間隔之寬度,以致延伸部被卡固於相應之間隔中。
上述各實施例中,不透光層包含一光反射片或一遮光片。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揭露一種背光模組之組裝方法,背光模組之組裝方法包含多個步驟為:提供一罩體,此罩體具有朝一長軸軸向配置之容置空間;配置一光源至容置空間內,其中此光源包含多個朝此長軸軸向配置之發光二極體元件,各發光二極體元件具有一面朝外之發光面,且任二相鄰之發光二極體元件之間具有一間隔;朝長軸軸向之一正交方向,配置一不透光層至發光二極體元件上,其中不透光層包含一條狀部及一延伸部,延伸部位於條狀部之一側,且伸入其中之一間隔中,使得條狀部貼靠各發光面;以及朝此正交方向,配置一導光板至容置空間內,其中導光板包含一出光面、一反射面及一入光面,出光面相對反射面,且貼靠條狀部,入光面同時連接出光面及反射面,且貼靠各發光面,導光板相對出光面之一反射面貼附一反光片。
依據本發明可選擇之另一選項,配置該不透光層至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之步驟中,更包含:藉由一黏膠層,將該不透光層結合該罩體內側之步驟。
依據本發明可選擇之另一選項,配置該不透光層至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之步驟中,更包含:當延伸部伸入間隔後,將延伸部末端之一卡固部卡固於發光二極體元件遠離條狀部之一側。
依據本發明可選擇之又一選項,配置該不透光層至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之步驟中,更包含:當延伸部伸入間隔後,由於延伸部之截面寬度大於間隔之寬度,以致延伸部被卡固於間隔中。
綜上所述,藉由本發明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一方面可避免光線溢露至導光板,以降低亮度不均勻的痕跡,進而維持顯示螢幕之光學品味,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增加背光模組之總厚度,具體實現薄型化設計。
以下將以圖示及詳細說明清楚說明本發明之精神,如熟悉此技術之人員在瞭解本發明之實施例後,當可由本發明所教示之技術,加以改變及修飾,其並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請參閱第1圖至第3圖所示,第1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上視圖;第2圖為第1圖之2-2剖視圖;第3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不透光層500於一實施例下之示意圖。
本發明揭露一種背光模組100,包含一導光板300、一光源400及一不透光層500。
根據一實施例中,導光板300,例如可為一厚度均勻之矩形板或一厚度由大至小之楔形板,具有相對之正面310及反面320,以及環繞其正面310與反面320之多個側面330,任一側面330皆連接正面310及反面320,且正面310或反面320的面積均大於其中任一側面330的面積。
此外,導光板300之任一個側面330皆可導引入光線進入導光板300、導光板300之反面320用以引導(反射)導光板300內之光線至導光板300之正面310、導光板300之正面310用以送出光線至外部。故,導光板300之任一個側面330皆為一入光面,導光板300之反面320亦為一反射面,導光板300之正面310亦為一出光面。
光源400大致位於導光板300之至少一側面330(即入光面),包含至少一電路基板410與多個發光二極體元件420(light emitting diode,LED)。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線性排列地鑲設於此電路基板410上以構成一燈條(light bar),且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隔地排列於此電路基板410上,意即,任二相鄰之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間存在有一間隔421。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也可藉由例如一結合膠層430設置於此電路基板410上。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共同面對上述之側面330(即入光面),並共同朝向此側面330(即入光面)發光。具體而言,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分別具有一發光面420f,此些發光面420f皆貼靠此側面330(即入光面),以便經此側面330(即入光面)提供最大之發光效能至導光板300內。
電路基板410可例如為硬式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金屬基板(metal core printed circuit board,MCPCB)或軟式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
此外,當各發光二極體元件420與導光板300同躺平於同一水平線時,各發光二極體元件420較導光板300厚,意即,各發光二極體元件420具有一高度420h,此高度420h大於導光板300之一厚度300d或此入光面之垂直高度。
不透光層500之面積小於導光板300之正面310(即出光面)之面積,位於導光板300之正面310(即出光面)鄰近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一側,同時貼靠導光板300之正面310(即出光面)與各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發光面420f。
於一實施例中,不透光層500包含一條狀部510及多個延伸部520。條狀部510呈筆直狀,延伸部520分別間隔地位於條狀部510之同側,且自條狀部510之同側朝外伸出,並伸入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間隔421中。任二延伸部520間存在有一開口513,開口513用以容置至少一發光二極體元件420。延伸部520可幫助定位以方便伸入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間隔421中。
詳細來說,條狀部510具有一第一面511。此第一面511朝一第一長軸軸向Y延伸,貼靠導光板300之正面310(即出光面)。此些延伸部520間隔地位於此條狀部510之一側邊,且任二延伸部520間分別間隔出一第二面512。此些第二面512皆鄰接第一面511。條狀部510之此些第二面512亦朝第一長軸軸向Y延伸,此些第二面512分別面向開口513,並貼靠所有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發光面420f。此些延伸部520自此條狀部510伸入所有或部份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間隔421中。
此實施例之其他變化中,此些延伸部520亦呈筆直狀,皆朝一垂直第一長軸軸向Y之第二長軸軸向X延伸,並自此條狀部510伸入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間隔421中。
如此,由於不透光層500同時直接地貼靠導光板300之正面310(即出光面)以及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發光面420f,使得不透光層500分別與發光二極體元件420及導光板300之間不具空隙,發光二極體元件420的光線便不致輕易地露出,以降低光線溢露至導光板300之機會,以減少亮度不均勻的痕跡產生。
此外,本發明中,不透光層可為一光反射片或一遮光片。當不透光層例如可為一塑膠片、一黏膠膠帶或其他具高反射係數之材質,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當不透光層為光反射片時,光反射片具白色、銀色、金色,或其他具高反射係數之顏色,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不透光層為遮光片時,遮光片具黑色、深色或其他具高光吸收係數之顏色,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不透光層之外觀變化將詳細地描述於後。
復參閱第1圖、第3圖所示,不透光層500呈梳狀、叉狀或羽狀,使得此些延伸部520之數量等於所有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間隔421數量,故,不透光層500之此些延伸部520可一對一地伸入所有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間隔421中。
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於此實施例之其他變化中也可為單一個延伸部,如後所述。
此實施例之其他變化中,此些延伸部之數量小於所有發光二極體元件間之間隔數量,故,僅伸入部份發光二極體元件間之間隔中。
參閱第4A圖所示,第4A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不透光層500A於另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不透光層500A呈”├”字型,具體來說,延伸部520A之數量為單一個,此延伸部520A自條狀部510側邊之中間位置伸出,並伸入其中二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間隔421中。
參閱第4B圖所示,第4B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不透光層500B於又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不透光層500B呈”F”字型,具體來說,延伸部之數量為二個,其一延伸部520B1自條狀部510側邊之末端邊緣伸出,且位於一最首位(或最末位)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外側;另一延伸部520B2自條狀部510側邊之中間位置伸出,並伸入其中二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間隔421中。
參閱第4C圖所示,第4C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不透光層500C於又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不透光層500C呈””字型,延伸部之數量為二個,其兩延伸部520C1、520C2分別自條狀部510側邊之中間位置伸出,並分別伸入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各別間隔421中。
參閱第4D圖所示,第4D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不透光層500D於再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不透光層500D呈”E”字型,具體來說,延伸部之數量為三個,其兩最外側之延伸部520D1、520D2分別自條狀部510側邊之末端邊緣伸出,且分別位於一最首位發光二極體元件420及最末位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外側;另一延伸部520D3自條狀部510側邊之中間位置伸出,並伸入其中二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間隔421中。
第4E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不透光層500E於再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不透光層500E大致呈梳狀,此些延伸部520E之數量大於三個,但仍小於所有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間隔421數量,故,僅伸入部份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間隔421中。
第4F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不透光層500F於其他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不透光層500F呈”[”字型,具體來說,延伸部之數量為二個,其兩延伸部520F1、520F2分別自條狀部510側邊之兩相對末端邊緣伸出,且分別位於一最首位發光二極體元件420及最末位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外側,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任何間隔中並無延伸部。
請參閱第5A圖所示,第5A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1依據另一實施例之一變化之示意圖。
根據此實施方式之另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1更包含一罩體200。罩體200之截面積大致呈”U”字型,其內具有一容置空間210。容置空間210於罩體200內係朝一第一長軸軸向Y延伸,用以容置上述之導光板300、光源400及不透光層500,並保護光源400。此背光模組100更包含一反光片600。反光片600貼靠於導光板300之反面320(即反射面)。反光片600可為習知之反光片600。
依據本發明可選擇之一選項,此不透光層500疊設於導光板300之正面310(即出光面)後,其總厚度等於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高度420h,故,此不透光層500之厚度500d等於各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高度420h與導光板300之厚度300d之差值。
由於不透光層500之表面與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頂面齊平,如此,不透光層500與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可藉由一黏膠層211結合於罩體200內側。
請參閱第5B圖所示,第5B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2依據另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之示意圖。
依據本發明可選擇之另一選項,此不透光層500疊設於導光板300之正面310(即出光面)後,其總厚度仍小於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高度420h,故,此不透光層500之厚度500d小於各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高度420h與導光板300之厚度300d之差值。
由於不透光層500之表面無法與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頂面齊平,如此,不透光層500無法藉由黏膠層211結合於罩體200內側。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不透光層可結合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上,其變化如下:請參閱第6A圖所示,第6A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2之不透光層500於一變化之上視圖。
不透光層500之其中一延伸部520之截面寬度大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使得不透光層500之延伸部520伸入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對應間隔421內時,此延伸部520可被卡固於該間隔421中,藉此將不透光層500固定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上。
請參閱第6B圖所示,第6B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2之不透光層500G之卡固部530A於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上述延伸部520之一末端更包含一呈矩形體之卡固部530A。卡固部530A之一最大寬度大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使得不透光層500之延伸部520伸入此對應間隔421後,此卡固部530A可被卡固於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之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G固定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上。
具體來說,呈矩形體之卡固部530A因變形而可伸入此對應間隔421,且於通過此對應間隔421後恢復外型,由於卡固部530A之寬度530w大於此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故,此卡固部530A可被卡固於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之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G固定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上。
請參閱第6C圖所示,第6C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2之不透光層500H之卡固部530B於另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上述延伸部520之一末端更包含一呈球狀之卡固部530B。此卡固部530B之一最大寬度530w(即直徑)大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使得不透光層500H之延伸部520伸入此對應間隔421後,此卡固部530B可被卡固於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之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H固定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上。
具體來說,呈球狀之卡固部530B因變形而可伸入此對應間隔421,且於通過此對應間隔421後恢復外型,由於卡固部530B之寬度530w大於此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故,此卡固部530B可被卡固於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之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H固定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上。
請參閱第6D圖所示,第6D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2之不透光層500I之卡固部530C於又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上述延伸部520之一末端更包含一呈倒V型之卡固部530C。此卡固部530C之一最大寬度530w大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使得不透光層500之延伸部520伸入此對應間隔421後,此卡固部530C可被卡固於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之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I固定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上。
具體來說,呈倒V型之卡固部530C因變形而可伸入此對應間隔421,且於通過此對應間隔421後恢復外型,由於卡固部530C之最大寬度530w大於此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故,此卡固部530C可被卡固於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之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固定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上。
請參閱第6E圖所示,第6E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不透光層500J之卡固部530D於其他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上述延伸部520之一末端更包含一呈三角形之卡固部530D。此卡固部530D之一最大寬度530w大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使得不透光層500J之延伸部520伸入此對應間隔421後,此卡固部530D可被卡固於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之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J固定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上。
具體來說,呈三角形之卡固部530D因變形而可伸入此對應間隔421,且於通過此對應間隔421後恢復外型,由於卡固部530D之最大寬度530w大於此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故,此卡固部530D可被卡固於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之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J固定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上。
請參閱第7A圖與第7B圖所示,第7A圖為依據習知背光模組所展現之光學品味示意圖。第7B圖為依據本發明背光模組所展現之光學品味示意圖。
由於習知背光模組內不具備任何遮光設施,使得溢露光線至導光板之現象相當明顯(如區域M1所示),造成顯示螢幕產生亮度不均勻的痕跡(mura),進而降低顯示螢幕之光學品味。
反觀,本發明背光模組100由於不透光層500同時直接地貼靠導光板300之正面310(即出光面)以及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發光面420f,使得不透光層500分別與發光二極體元件420及導光板300之間不具空隙(第1圖),所造成顯示螢幕產生亮度不均勻的痕跡(mura)便來的不明顯(如區域M2所示),以減少亮度不均勻的痕跡產生。
請參閱第8圖及第9A圖-第9E圖所示,第8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組裝方法之流程圖。第9A圖-第9E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組裝方法之細部流程之操作示意圖。
本發明另揭露組成上述背光模組之組裝方法。背光模組之組裝方法包含多個步驟如下:
步驟(801):提供一上述之罩體200,罩體200具有朝一長軸軸向Y配置之容置空間210(如第9A圖所示)。
步驟(802):配置一上述之光源400至罩體200內,光源400包含多個發光二極體元件420(如第9B圖所示)。
此實施例中,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與電路基板410所組成之燈條(light bar)可沿第一長軸軸向Y放置於罩體200之容置空間210內。
步驟(803):朝第一長軸軸向Y之一正交方向,配置一上述之不透光層500至光源400之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上,其中此不透光層500貼靠各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一發光面420f。
此步驟中,為了使不透光層500之各延伸部520可伸入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對應間隔421內,上述之不透光層500需沿第二長軸軸向X配置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上(如第9C圖所示)。上述之不透光層500可透過上述之黏膠層211結合於單體200內側(如第9D圖所示)。然而,此組裝方式不限於此,例如也可採用上述第6A圖-第6E圖之其中一方式,將不透光層500配置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上。
詳細地,可利用一治具板,此治具板為一與不透光層500外型相符之板體(圖中未示),治具板承載此不透光層500,此不透光層500上已塗布黏膠層211,當治具板伸入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對應間隔421內,並確保此不透光層500確實地貼靠各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發光面420f後,便可使不透光層500貼合於罩體200內側。
步驟(804):朝此正交方向,配置一上述之導光板300至罩體200內,其中導光板300之一出光面貼靠此不透光層500,導光板300之一入光面面向各發光面420f。
此步驟中,為了使導光板300之入光面面向各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發光面420f,以及使不透光層500貼附於導光板300之出光面上,上述之導光板300需沿第二長軸軸向X配置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與不透光層500上(如第9E圖所示)。上述之導光板300已於其反射面配置有一上述之反光片600。
詳細地,可藉由一固定膠布212將導光板300及反光片600黏固於罩體200內側。固定膠布212位於導光板300之反射面與罩體200之間,其一端同時彈貼於導光板300之反射面與上述之電路基板410間,另一端同時彈貼於反光片600與罩體200間(如第9E圖所示)。
然而,此組裝方式不限於此,例如也可採用其他方式,將導光板300配置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與不透光層500上。
依據本發明可選擇之另一選項,步驟(803)中更包含一細部步驟為:當延伸部520伸入間隔421後,將延伸部520末端之一卡固部530卡固於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之一側。
此細部步驟中,例如,可利用上述之治具板,當治具板伸入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對應間隔421內,並確保延伸部520末端之卡固部530可伸出對應間隔421,並卡固於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之一側。如此,藉由卡固部530之卡固,可確保此不透光層500緊密地貼靠各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發光面420f。
依據本發明可選擇之又一選項,步驟(803)中更包含一細部步驟為:當延伸部520伸入間隔421後,由於延伸部520之截面寬度大於間隔421之寬度421w,以致延伸部520被卡固於間隔421中。
此細部步驟中,例如,可利用上述之治具板,當治具板伸入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對應間隔421內,由於此些延伸部520之截面寬度大於間隔421w之寬度,此些延伸部520可被卡固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對應間隔421內。如此,藉由此些延伸部520可被卡固於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420間之對應間隔421內,可確保此不透光層500不致輕易地脫離各發光二極體元件420之發光面420f。
綜上所述,藉由本發明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一方面可避免光線溢露至導光板,以降低亮度不均勻的痕跡,進而維持顯示螢幕之光學品味,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增加背光模組之總厚度,具體實現薄型化設計。
本發明所揭露如上之各實施例中,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101、102...背光模組
200...罩體
210...容置空間
211...黏膠層
212...固定膠布
300...導光板
300d...導光板之厚度
310...正面
320...反面
330...側面
400...光源
410...電路基板
420...發光二極體元件
420f...發光面
420h...發光二極體元件之高度
421...間隔
421w...間隔之寬度
430...膠層
500、500A~500J...不透光層
500d...不透光層之厚度
510...條狀部
511...第一面
512...第二面
513...開口
520、520A、520B1-520B2、520C1-520C2、520D1-520D3、520E、520F1-520F2...延伸部
530、530A~530D...卡固部
530w...卡固部之最大寬度
600...反光片
Y...第一長軸軸向
X...第二長軸軸向
M1、M2...區域
801~804...步驟
2-2...剖面線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詳細說明如下:
第1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上視圖。
第2圖為第1圖之2-2剖視圖。
第3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不透光層於一變化中之示意圖。
第4A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不透光層於另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第4B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不透光層於又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第4C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不透光層於再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第4D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不透光層於再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第4E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不透光層於再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第4F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不透光層於其他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第5A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依據另一實施例之一變化之示意圖。
第5B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依據另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之示意圖。
第6A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不透光層於一變化之上視圖。
第6B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不透光層之卡固部於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第6C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不透光層之卡固部於另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第6D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不透光層之卡固部於又一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第6E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不透光層之卡固部於其他變化之局部上視圖。
第7A圖為依據習知背光模組所展現之光學品味示意圖。
第7B圖為依據本發明背光模組所展現之光學品味示意圖。
第8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組裝方法之流程圖。
第9A圖-第9E圖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組裝方法之細部流程之操作示意圖。
100...背光模組
300...導光板
310...正面
330...側面
400...光源
410...電路基板
420...發光二極體元件
420f...發光面
421...間隔
500...不透光層
510...條狀部
520...延伸部
Y...第一長軸軸向
X...第二長軸軸向
2-2...剖面線

Claims (13)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包含:一出光面;一反射面,相對該出光面;以及一入光面,同時連接該出光面及該反射面;一光源,包含多個線性排列之發光二極體元件,任二相鄰之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間具有一間隔,每一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具有面朝該入光面之一發光面,每一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之高度大於該導光板之一厚度;以及一不透光層,位於該導光板之該出光面鄰近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之一側,包含:一條狀部,同時貼靠該導光板之該出光面與每一該些發光面;以及至少一延伸部,自該條狀部之一側伸入該些間隔其中之一。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罩體,其內具有一容置空間,用以容置該導光板、該光源及該不透光層,其中該不透光層藉由一黏膠層結合於該罩體內側;以及一反光片,貼靠於該導光板之該反射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不透光層之厚度不大於每一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之該高度與該導光板之該厚度之差值。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不透光層包含多個該至少一延伸部,該條狀部之一長軸軸向分別與該些延伸部之一長軸軸向相互垂直,且該些延伸部係分別設置在對應任二相鄰之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間之該些間隔。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不透光層包含多個該至少一延伸部,該條狀部之一長軸軸向分別與該些延伸部之一長軸軸向相互垂直,且該些延伸部係設置在部分任二相鄰之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間之該些間隔中。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不透光層之形狀包含梳狀、”├”字型、””字型、”E”字型或”F”字型。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延伸部之一末端更包含一卡固部,該卡固部之一最大寬度大於該間隔之寬度,被卡固於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遠離該條狀部之一側。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延伸部之截面寬度大於該間隔之寬度,以致該至少一延伸部被卡固於該間隔中。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不透光層包含一光反射片或一遮光片。
  10. 一種背光模組之組裝方法,包含:提供一罩體,該罩體具有朝一長軸軸向配置之容置空間;配置一光源至該容置空間內,其中該光源包含多個朝該長軸軸向配置之發光二極體元件,每一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具有一面朝外之發光面,任二相鄰之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間具有一間隔;朝該長軸軸向之一正交方向,配置一不透光層至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上,其中該不透光層包含一條狀部及至少一延伸部,該至少一延伸部位於該條狀部之一側,且伸入該些間隔其中之一內,使得該條狀部貼靠每一該些發光面;以及朝該長軸軸向之該正交方向,配置一導光板至該容置空間內,其中該導光板包含一出光面、一反射面及一入光面,該出光面相對該反射面,且貼靠該條狀部,該入光面同時連接該出光面及該反射面,且貼靠每一該些發光面,該導光板相對該出光面之一反射面貼附一反光片。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背光模組之組裝方法,其中配置該不透光層至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時,更包含:藉由一黏膠層,將該不透光層結合於該罩體內側。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背光模組之組裝方法,其中配置該不透光層至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時,更包含:當該至少一延伸部伸入該間隔後,將該至少一延伸部末端之一卡固部卡固於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遠離該條狀部之一側。
  13.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背光模組之組裝方法,其中配置該不透光層至該些發光二極體元件時,更包含:當該至少一延伸部伸入該間隔後,由於該至少一延伸部之截面寬度大於該間隔之寬度,以致該至少一延伸部被卡固於該間隔中。
TW100135776A 2011-10-03 2011-10-03 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 TWI4563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5776A TWI456311B (zh) 2011-10-03 2011-10-03 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
CN 201110378929 CN102401296B (zh) 2011-10-03 2011-11-18 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5776A TWI456311B (zh) 2011-10-03 2011-10-03 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6092A true TW201316092A (zh) 2013-04-16
TWI456311B TWI456311B (zh) 2014-10-11

Family

ID=45883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5776A TWI456311B (zh) 2011-10-03 2011-10-03 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01296B (zh)
TW (1) TWI45631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7341B (zh) * 2014-11-19 2017-01-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模組及其導光板與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9523B (zh) * 2012-10-09 2015-03-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4097043B (zh) * 2013-04-12 2017-03-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组装机
CN103728776B (zh) * 2013-12-31 2016-02-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0823895B2 (en) 2014-01-29 2020-11-03 E Ink Holdings Inc. Light-emitting module
CN104175089A (zh) * 2014-09-01 2014-12-03 苏州市吴中区胥口广博模具加工厂 Led显示屏内置灯管压装设备的压合支架
CN104235689A (zh) * 2014-09-05 2014-12-24 深圳晶华显示器材有限公司 前置面光源、制作方法及含有该前置面光源的显示装置
TWI625561B (zh) * 2017-04-07 2018-06-01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組件
US10694159B2 (en) 2018-06-06 2020-06-23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9932839B (zh) * 2019-04-24 2022-04-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51487B (zh) * 2020-08-20 2022-09-23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具有其的显示装置
WO2022036646A1 (zh) * 2020-08-20 2022-02-24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具有其的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0520A (ja) * 2005-09-09 2007-03-29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4807205B2 (ja) * 2006-09-19 2011-11-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TWI363233B (en) * 2008-08-08 2012-05-0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mixing structure thereof
JP2010204390A (ja) * 2009-03-03 2010-09-16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929653A (zh) * 2009-06-26 2010-12-29 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源反射罩及背光模组
CN101936509A (zh) * 2010-09-20 2011-01-0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7341B (zh) * 2014-11-19 2017-01-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模組及其導光板與製造方法
US9664837B2 (en) 2014-11-19 2017-05-30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Light emission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56311B (zh) 2014-10-11
CN102401296A (zh) 2012-04-04
CN102401296B (zh) 2013-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16092A (zh) 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式
KR100859537B1 (ko) 면상 광원장치
US8167476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equipped with same
WO2018079395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20090080216A1 (en) Light guide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2077534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6487885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4142329B2 (ja) 面状発光装置
WO2013039001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1125359A1 (ja) Ledバックライト
JP2004273185A (ja)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有する液晶表示装置
KR101214988B1 (ko) 광굴절 패턴을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이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4071167A (ja)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4780216B2 (ja) 面光源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8303155B2 (en) Bifacial light emitting backlight
KR10187184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010784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027649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WO2011043000A1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210270457U (zh)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1043001A1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KR101096514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이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12051638A (zh) 背光模组及其防脱预组组件
JP6709768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WO2012102096A1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