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51059A - Photoelectric-transducing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olar cell - Google Patents

Photoelectric-transducing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olar cell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51059A
TW201251059A TW101102350A TW101102350A TW201251059A TW 201251059 A TW201251059 A TW 201251059A TW 101102350 A TW101102350 A TW 101102350A TW 101102350 A TW101102350 A TW 101102350A TW 201251059 A TW201251059 A TW 20125105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n
electron supply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conversion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2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Go Tazaki
Kazuhira Hata
Motohiro Fukuda
Original Assignee
Kurara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raray Co filed Critical Kuraray Co
Publication of TW2012510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5105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2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comprising organic-organic junctions, e.g. donor-acceptor junc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3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comprising bulk heterojunctions, e.g.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s of donor and acceptor material domai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10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 H10K2102/101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 H10K2102/103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comprising indium oxides, e.g. ITO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50Photovoltaic [PV]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3Hetero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sulfur or selene, e.g. polythioph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3Hetero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sulfur or selene, e.g. polythiophene
    • H10K85/1135Polyethylene dioxythiophene [PEDOT]; Derivative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1251059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在配置成電極主面互相對向彼此 的一對電極之間具備接合有電子供給層與電子接收層的 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之光電轉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以及使用此光電轉換元件之太陽能電池。 【先前技術】 最近以地球暖化為開端而對環境問題的意識高漲, 作為石油替代能源的太陽光發電及其所使用的光電轉換 元件受到矚目。 目前在太陽光發電用上已實用化的光電轉換元件為 結晶矽或非晶矽所代表的無機半導體型,但此等光電轉 換元件化在製造上的能量及成本卻很巨大。因此,使用 月匕以更低能量及低成本製造的有機材料之光電轉換元件 的研究開發正在進行中。 由於有機材料的材料本身廉價並且在大氣壓下的製 以方法為可能’而大面積化或連續加工化容易,所以被 認為可用低能量及低成本製造光電轉換元件。 就有機光電轉換元件而言,已被提出的有:電子供 給層與電子接收層分別分開成膜,它們平面結合的平面 a ^光%轉換元件(專利文獻丨之實施例丨等)、塗有混 «電子供給材料與電子接收材料的塗布劑的主體異質結 嫌带光電轉換疋件(專利文獻1之實施例2等)、及共同蒸 鍵電子供給材料盘雷早扭收』丨 寸屯千接收材料的主體異質結合型光電 轉換元件(專利文獻2等)。 201251059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6-245073號公報 [專利文獻2]專利第33691 54號公報 【發明内容】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電子供給層與電子接收層的界面積及密合性等的接 觸狀’悲'對電*分離效率貢獻很大,t大幅影響到光電轉 換元件的性能。 在習知的平面結合型光電轉換元件方面,電子供給 層與電子接收層的界面積無法大幅取得超過它們的層面 積。此外’由於將電子供給層與電子接收層分別成犋而 層積’所以它們的密合性不佳。因此,在習知的平面結 合型光電轉換元件方面,難以提高光電轉換效率。。 S知的主體異質結合型光電轉換元件難以精密地# 制電:供給材料與電子接收材料的相分離構造,並且: 以提高光電轉換效率。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情況而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 -種電子供給層與電子接收層的密合性良好,並可謀求 提高電荷分離效率與光電轉換效率的非主體異質处:型 光電轉換元件^ i 外,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種可增大電子供 與電子接收層的界面積’電子供給層與電子接收層 合性良好,並可謀求提高電荷分離效率與光電轉換 的非主體異質結合型光電轉換元件 201251059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光電轉換元件,係 在配置成電極主面彼此互相對向的一對電極之間且 備接合有電子供給層與電子接收層的電子供給、接收接 合層之光電轉換元件, 於前述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内形成有電子供給層 的材料與前述電子接收層的材料混合的混合層。 在本發明之光電轉換元件中,較佳為曰 前述電子供給層具有剖視梳齒狀構造,該梳齒狀構 ^係包含.周期地形成有在對前 延伸的複數個剖視長方形部之二=面交叉方向上 :方方的前述電極側’連接前述複數個剖視 造係Π電=層具有剖視梳齒狀構造,該梳齒狀構 延伸的成有在對前述電極主面交叉方向上 延伸的複數個剖視長方形部之 剖視帶狀部之另一方的m : ▼狀’及形成於該 視長方形部之基部;。1側’連接前述複數個剖 狀而形:右ί電子供給層與前述電子接收層的剖視梳齒 u战有前述混合層。 明之第:光電轉換元件之製造方法,係上述本發 形件之製造方法,具有以下步驟: 層;及“述電子供給層與前述電子接收層當中一方的 ;述方的層上塗布包含前述電子供給層與前述 201251059 #· 電子接收層當中另-方的層之構成成分、與含有將前述 一方的層溶解的溶劑之至少一種溶劑的塗布劑後,去除 前述至少一種溶劑而形成前述另—方的層。 本發明之第2光電轉換元件之製造方胃法,係前述電子 有剖視梳齒狀構造的上述本 方法’具有以下步驟: 與前述電子接收層當中一方 坦膜,當設前述一方的層之 在Tm-100(°C)以上、低於 平坦膜按壓具有與前述一方 案對應的反轉圖案之模具, 案而形成前述一方的層;及 布包含前述電子供給層與前 層之構成成分、與含有將前 少一種溶劑的塗布劑後,去 前述另一方的層。 具備上述本發明之光電轉換 供給層及前述電子接收層具 發明之光電轉換元件之製造 形成由前述電子供給層 的層之構成材料所構成的平 構成材料的熔點為TmfC )時 T«n(°C )的溫度範圍内,對該 的層之前述剖視梳齒狀的圖 成形為前述剖視梳齒狀的圖 於前述一方的層上,塗 述電子接收層當中另一方的 述一方的層溶解的溶劑之至 除前述至少—種溶劑而形成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係 元件之太陽能電池。 [發明之效果] 藉由於電子供給、接枚 的村料與電子接收層的材 明 寸 ’便可提供一種電子供給 並可谋求提高電荷分离隹 體異質結合型光電轉換元件 配合上述結構,再藉由 接合層内形成有電子供給層 混合的混合層之結構的本發 層與電子接收層的密合性良 效率與光電轉換效率的非主 〇 電子供給層與電子接收層具 201251059 有剖視梳齒狀構造之結構的本 大雷名讲认知月,便可k供一種可增 大电子供給層與電子接收層 工社山 的界面積’電子供給層盥電 子接收層的密合性良好,並可 、 Φ ΛΑ 謀未楗尚電何分離效率與 光電轉換效率的非主體異質 【實施方sU電轉換%件。 [實施發明之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兹參閱圖面’就關於本發 t 丈乃的第1貫施形態之光電轉 換疋件與其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圖1為本實施形態的光電轉 .., 得換疋件的不意剖面圖。圖 2為圖1之光電轉換元件的部分
^ _ 刀敌大剖面圖。圖3A〜圖3C 為顯示剖視梳齒型構造的活性 禮之千面圖案例的圖(圖1 的III-III剖面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 π九電轉換7〇件1〇1具備: 配置成電極主面彼此互相對向 J 對電極3 0、4 0、形成 於它們之間的剖視梳齒狀的電 电子供給層1 〇(P層)及剖視 梳齒狀的電子接收層20(n層)。 剖視梳齒狀的電子供給層1 〇饱a丨、a
/、剖視梳齒狀的電子接 收層2 0係以彼此的梳齒唾合的古A j万式接合。互相嚙合而接 合有剖視梳齒狀的電子供給層1 〇血 /、。彳視梳齒狀的電子接 收層20之層為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 圖中,在一方的電極(圖+ (圖不下側的電極)30之電極主 面附上符號30A’在另一方的電極 一 电蚀(圖不上側的電極)40之 電極主面附上符號40A。 在本實施形態中,一方的雷先 乃的電極30成膜於未圖示的基 201251059 板上。本實施形態的光電轉換元件1 ο 1係在於基板上成膜 有一方的電極30之電極基板上形成有電子供給、接收接 合層1,於其上形成有另一方的電極40。 也可以按另一方的電極40、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i 及一方的電極30之順序形成於基板上。 電極30、40之電極主面30A、40a為與基板面平行的 面。 就基板而言,可使用任意的基板。雖然光電轉換元 件101的製造上適合使用基板,但基板並不是必要的。 電子供給層10包含:以預定間距形成有在對電極主 面30 A交又方向上,較佳是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的複數個 剖視長方形部12A之剖視帶狀部12;及形成於剖視帶狀部 1 2之一方的電極30側,連接複數個剖視長方形部1 2A之美 部 1 1 〇 ι 電子接收層20包含:以預定間距形成有在對電極主 面40A交叉方向上,較佳是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的複數個 剖視長方形部22A之剖視帶狀部22;及形成於剖視帶狀部 22之另一方的電極40側,連接複數個剖視長方形部“A 之基部2 1。 在本實施形態中,電子供給層1〇的複數個剖視長方 =部12A及電子接收層2〇的複數個剖視長方形部2 對電極主面30A、40A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 ’、 在本說明書中,「大致垂直方向」係意味 方向及離完全垂直方向±5。的角度方向。 直 如上述’剖視梳齒狀的電子供給層1〇與剖視梳齒狀 201251059 的电子接收層2 0係以彼此的梳齒响合的方式接合,交替 地接合電子供給層10的複數個剖視長方形部12α與電子 接收層20的複數個剖視長方形部22Α。 在本實施形態中,於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1内形成 有混合電子供給層1 〇的材料與電子接收層2〇的材料的混 合層1M。此混合層1M係沿著電子供給層1〇與電子接收層 20的剖視梳齒狀而形成。 混合層1Μ係形成於互相鄰接的電子供給層丨〇的剖 視長方形部12A與電子接收層20的剖視長方形部22八之 境界部分、電子供給層10的剖視長方形部12A與電子接收 層20的基部21之境界部分、及電子接收層2〇的剖視長方 形部22A與電子供給層10的基部n之境界部分。 圖面上,在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丨肀,雖然圖示成 上述混合層1M、及電子供給層的材料與電子接收層的材 料未混合的非混合層明確地形成界面,但實際上它們的 界面有時會不明確。 在本實施形態中,有助於電荷分離的電子供給層(p 層)10與電子接收層^層)2〇之界面(p/n界面)係包含於混 合層1Μ内。 藉由在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丨内形成電子供給層 的材料與電子接收層20的材料混合的混合層1 Μ,可使電 子供給層10與電子接收層2〇的密合性提高。 溫合層1Μ之層厚c不特別限制。 ’昆合層1 Μ之層厚c有時會不能明確地測定。 電子供給層1 0的材料與電子接收層2〇的材料混合的 -10- ,201251059 混合層1M之層厚例如可以剖面加工製作超薄切片,用電 子顯微鏡觀察此切片,求出平均的層厚。 在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i方面,於電荷分離界面產 生的電子及電洞(以下,將兩者統稱丨「載子」)的移動 路徑必需暢通。 從穩定地得到電子供給層10與電子接收層2〇良好地 密合、於電荷分離界面產生的載子的移動路徑良好地暢 通的構造來看,混合層1厘之層厚c較佳為〇.5〜5〇nm,更 佳為1〜25nm。 若混合層1M之層厚c小於〇.5nm,則會產生在電子供 給層10與電子接收層20之間不形成混合層1M的地方,而 有產生此等層的密合性降低的部分之虞。 混合層1M之層厚c超過50nm,則在電子供給、接收 接合層1内移動的載子的移動路徑變得難以暢通,而有在 電極30 ' 40的載子收集效率減少之虞。 電子供給層10的剖視帶狀部12之帶寬a與電子接收 層20的剖視帶狀部22之帶寬b不特別限制。 在本實施形態t,由於在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j 内形成有混合層1M,所以有時電子供給層1〇與電子接收 層20的接合界面會不明確,此等層的層厚會不明確。 在電子供給層10與電子接收層2〇的接合界面不明確 的情況,混合層1M看作層厚的一半屬於電子供給層1〇, 剩餘的一半屬於電子接收層2〇。 在有機光電轉換元件方面,生成的激子(excit〇n)# 中參與電荷分離的只是到達電子供給層與電子接收層之 -11- 201251059 界面的激子。激子到達其電荷分離界面的距離(以下稱為 「激子擴散長度」)’雖因材料的化學構造或純度而不同 ’但被認為是5〇nm以下。因此,每個激子擴散長度約2 倍的距離都周期地存在電子供給層與電子接收層的界面 ’右在與界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配置電極,則被認為進 行電荷分離的激子會増大,光電轉換效率會提高。 為了使有助於電荷分離的激子增大,較佳為電子供 給層10的剖視帶狀部12之帶寬a與電子接收層2〇的剖視 帶狀部22之帶寬b均為激子擴散長度的2倍以下。一般有 機半導體的激子擴散長度被認為是5〇nm以下。此外,電 子供給層1〇之帶寬a與電子接收層20之帶寬b小於5nm,在 製作上有困難。 從以上的理由可知,電子供給層1〇之帶寬a與電子接 收層20之帶寬b均為5〜1〇〇nm是較佳的。 換言之,電子供給層10的刮視帶狀部12之間距與電 子接收層20的剖視帶狀部22之間距均為1〇〜2〇〇_是較 電子t、,·.σ層1 〇之帶寬&與電子 相同,也可以不同 由電子供給層10的剖視帶狀部12與電子接 剖視帶狀部22所構成的活性層 θ .« t ^ 及赝厚d不特別限制。 在基。Ml與電子接收層2〇的 與電子接收層1G的接合界面不明確的情基部21 1M之層厚的一半屬於活性層1A :作混合層 2卜 千屬於基部11或基部 •12- 201251059 當電子供給層π)之帶寬a與電子接收層2〇之帶寬⑽ 同時,活性層以之層厚d較佳為此等帶寬a、b的2〜4〇倍, 更佳為5〜20倍。 當電子供給層H)之帶寬a與電子接收層2〇之帶寬^ 同時,活性層丨八之層厚d較佳為電子供給層1〇之帶寬 電子接收層2〇之帶寬b當中小的—方的2倍以上、大的二 方的4〇倍以下,更佳為+的一方的5倍以上、大的一方的 2 0倍以下。 活性層1A之層厚d若小於上述下限,則有無法充分得 到光吸收效果與電荷分離界面積的增大效果之虞,若超 過上述上限,則有時會製作困難。 電子供給層1 0的基部i丨之層厚e不特別限制。 在基部11與電子接收層20的接合界面不明確的情況 ,看作混合層1M之層厚的一半屬於基部i i。 基部11之層厚e與電子供給層1〇之帶寬a同為5〜ι〇〇 nm是較佳的’更佳為5〜5〇nm。 電子供給層10的基部丨丨由於具有與電子接收層汕的 接合界面’所以較佳為接近激子擴散長度的厚度。 —在接合電子供給層10的基部丨丨與一方的電極3〇之本 貫施形態的結構方面’為了避免對整流性的不良影響或 短路,電子供給層1〇的基部u較佳為具有充分的層3厚( 具體而言5nm以上)。 若在接合電子供給層10的基部u與一方的電極3〇之 本實施形態的結構中電子供給層1〇的基部n之層厚不充 分,則電子接收層20和一方的電極3〇過度接近,有招致 -13- 201251059 整流性的惡化或短路之虞。基部Π之層厚e小於5nm,在 製作上也有困難。 此外’若基部1 1之層厚e大於1 〇〇nm,則對電荷分離 後的載子移動的阻力變大,有電極的載子收集效率降低 之虞。 _ 在使(半)導體層50介於電子供給層1〇的基部η與一 方的電極3 0之間的後述第2貫施形態方面,即使電子供給 層10的基部u之層厚e較薄,也難以發生整流性的惡化或 紐路。因此,此情況,電子供給層10的基部1丨之層厚e 較佳為1〜l〇0nm。 曰 电子接收層20的基部2 1之層厚f不特別限制,和電子 供給層1 〇的基部11之層厚e相同。 在基邰21與電子供給層1〇的接合界面不明確的情況 ,看作混合層1M之層厚的一半屬於基部21。 基部21之層厚f與電子接收層2〇之帶寬b同為$〜1〇〇 nm是較佳的,更佳為5〜5〇nm。 人電子接收層20的基部21由於具有和電子供給層…的 妾合界面’所以較佳為接近激子擴散長度的厚度。 在接合有電子接收層2G的基部21與另__方的電極 形;的結構方面,為了避免對整流性的不良影 厚(呈:而佳為電子接收層2〇的基部21具彳充分的層 异(八體而吕5nm以上)。 士接合有電子接收層2〇的基部21與另一方的電極仂 不::施:態的結構中若電子接收層2。的基部η之層厚 刀’貝1電子供給層10和另-方的電極40過度接近, -14- 201251059 有招致整流性的惡化或短路之虞。層厚〜於恤,在製 作上也有困難。 此外右層厚f大於1 0〇nm,則對於電荷分離後的載 子移動的阻力變大,有在電極的裁子收集效率降低之虞 〇 在使(半)導體層60介於電子接收層2〇的基部21與另 一方的電極40之間的後述第2實施形態方面,即使電子接 收層20的基部2 1之層厚f較薄,也難以發生整流性的惡化 或短路因此,此情況,電子供給層丨〇的基部丨丨之層厚e 較佳為1〜1 0〇nm。 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1之層厚(=活性層1A、電子供 給層丨〇的基部u、及電子接收層2〇的基部21之總膜厚、) 不特別限制’較佳為20〜4400nm的範圍内特佳為咖〜 lOOOnm的粑圍内。若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上之層厚小 於1〇〇㈣,則有時吸光量變得不充分,若超過1〇〇〇細, 則有時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1的製作變得困難。 兹參閱圖3A〜圖3C,就活性層1A的平面圖案例進行 說月圖3A〜圖3C為圖1的ΙΠ-ΙΙΙ剖面圖。 圖3A所不的活性層1A的平面圖案為電子供給層 與電子接收層20均圖案形成為俯視帶狀之例。 所示的/舌性層1A的平面圖案為電子接收層 圖案形成為俯視格子狀’電子供給層1 〇形成為俯視矩陣 狀之例。 ,在圖3 B所示之例中,電子供給層1 〇的各個剖視長方 多p 2A的平面形狀為矩形狀。電子供給層10的各個剖視 -15- 201251059 長方形部12A的平 狀0 面形狀為正圓狀或橢圓狀等任意的形 十生層1A的平面圖案為電 子狀,電子接收層20形成 子供給層i 〇 為俯視矩陣 圖3C所示的活 圖案形成為俯視格 狀之例。 剖視長方 各個剖視 任意的形 在圖π所示之例中,電子接收層2〇的各個 形部22A的平面形狀為矩形狀。電子接收層20的 長方形部22A的平面形狀為正圓狀或橢圓狀等 電體’則不特別限;t,可舉出金屬、合金、半 : 屬化合物、及有機導體等。它們可含有摻雜物。至少— 方的電極必需為透光性電極。 就電極30、40的材質而言,可舉例如金、銀、麵 及銘等的金屬及它們的合金、氧化銦錫στο)、摻氟的氧 化錫(㈣)、及摻紹的氧化辞(ΑΖ〇)等的金屬氧化物、齐 米碳管、及石墨烯等的半金屬等。 電極30、40之膜厚不特別限制,較佳為5〜2〇〇_。 若電極3〇、40之膜厚過薄,則片電阻變大,無法將產生 的載子充分地傳達到外部電路1電極3〇、4〇之膜厚過 厚,則製作上困難或成本變高。 使電極30、40形成的方法並不特別限定可舉例如 真空蒸鍵法、濺鐘法及CVD法等的氣相成膜法、或者旋 轉塗布法、浸潰塗布法及網版印刷法等的液相成膜法等 -16- 可配合有機半 可避免地可包 限定,較佳為有機 201251059 電子供給層l 〇的材質並不 — 導體,更佳為結晶性有機高分子限疋,較佳為有機 就電子供給層10的材質而兮 物、聚苐衍生物、及聚苯乙炔可舉例=忒噻吩衍 及它們的共聚⑯、或者酞花青,等的两分子化合 俱生物及其金屬錯合物、五笨等的并苯物 胺衍生物等的低分子化合物。較佳為聚(3_ :、 (3-(2-甲基己烷)氧羰基二噻吩)、及3 _ 为) 己基噻吩共聚物等。 “)嘆吩. 電子供給層10只要沒有特別隨礙, 體地包含無機半導體。電子供给層10不 雜質。 電子接收層2 0的材質並不特別 導體。 就電子接收層20的材質而言,可舉例如富勒烯衍 物、花衍生物、及萘衍生物等。較佳為苯基C6i丁酸甲 及苯基C71丁酸甲酯等。 電子接收層20只要沒有特別阻礙,可配合有機半 體地包含無機半導體。電子接收層2〇不可避免地可包 雜質。 本實施形態的光電轉換元件1 〇丨之製造方法不特 限制。 電子供給層10及/或電子接收層20係由有機半導 所構成時’光電轉換元件1 〇 1可例如如下使用奈米壓印 製造。 半 生 物 聚 3- 導 含 半 生 酯 導 含 別 體 法 -17- 201251059 本 驟之製 形 之構成 材料的 的溫度 剖視梳 梳齒狀 於 接收層 一方的 一種溶 例 供給層 貫施形態的# φ μ 九電轉換7L件101可藉由具有以下牛
造方法製造: V :由電子供給層10與電子接收層20當中一方的層 料所構成的平坦膜,當設上述一方的: 文谷點為Tm(〇C主^ 得成 )夺,在Tm-l〇〇(t )以上、低於丁以它 聋巳圍内,對t + } 固1對此千坦膜按壓具有與上述一方的層 齒狀的圖案對應的反轉圖案之模#,成形為剖視 的圖案而形成上述一方的層;及 )2方的層上,塗布包含電子供給層10與電子 田中另方的層之構成成分、與含有溶解上述 層的冷劑之至少—種溶劑的塗布劑後,去除至少 劑而形成上述另一方的層。 電子供、’°層10與電子接收層20當中先形成電子 1 〇時,本實施形態的光電轉換元件1 0 1可如下製造 在形成有1的電極3〇的基板上,形成纟電子供給 層之構成材料所構成的平坦膜。當言史電子供給層^ 〇之 構成材料的熔點為Tm(t)時,在Tml〇〇rc)以上、低於
Tm( C )的溫度範圍内,對此平坦膜按壓具有與電子供給 層1 〇之uj視;U齒狀的圖案和如圖3 A〜圖3 C所示的平面圖 案對應的反轉圖案之模具,轉印模具的圖案。如此一來 ,可將平坦膜成形為剖視梳齒狀的圖案。 電子供給層10的溫度下降固化後,纟其上,以其剖 視k齒型構造不崩塌的條件塗布包含電子接收層之構 成成分、與含有溶解先形成的電子供給層10的溶劑之至 "18 - 201251059 少一種溶劑的塗布劑,去除至少一種溶劑而形成電子接 收層20。 在電子接收層20成膜的過程中,於電子供給層1〇上 塗布上述塗布劑之際,電子供給層1〇的一部分溶解而形 成先成膜的電子供給層10的一部分與成膜於其上的電子 接收層20的一部分混合的混合層1 M。 依以上方式進行,可形成剖視梳齒型構造的電子供 給、接收接合層1。 之後,藉由在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1上形成另—方 的電極40,製造光電轉換元件lcn。 成為電子供給層1 0的平坦膜之成膜法不特別限制, 可舉出真空蒸鍍法及濺鍍法等的氣相成膜法、或者旋轉 塗布法、浸潰塗布法及噴霧塗布法等的液相成膜法等。 電子接收層20之成膜法若為液相成膜法,則不特別 限制,可舉旋轉塗布法、浸潰塗布法及喷霧塗布法等。 成為電子供給層1 〇的平坦膜及電子接收層2〇也可以 改變成膜條件或成膜方法,以複數個階段實施成膜。 用於奈米壓印法的模具,係由矽、玻璃及金屬等所 構成,在其表面具有與電子供給層1〇的剖視棱齒型構造 對應的凹凸圖案的模具。此種模具的製作方法並不特別 限定,例如可舉出以下方法:對熱氧化矽基板利用電子 束描繪形成阻劑圖案,以它為遮罩而乾式蝕刻基板的方 法;對Cr濺鍍石英玻璃基板利用電子束描繪形成阻劑圖 案,以它為遮罩而乾式蝕刻基板的方法;及對矽基板利 用電子束描繪形成阻劑圖案,以它為遮罩而濕式蝕刻基 -19- 201251059 板的方法等。 精由上述製造方法,便可製造電子供給、接收接合 層1的圖案精度良好且均勻性高、顯示良好的電荷分離與 良好的光電轉換效率之光電轉換元件101。 、此外,在上述製造方法中,由於在將電子接收層20 成膜之際同時形成混合層1M,戶斤以步驟數少,是較佳的 〇 也可以用不同的步驟形成電子供給層10的非混合層 、混合層1M、及電子接收層2〇的非混合層。 例如,可以形成具有剖視梳齒狀圖案的電子供給層 10後’塗布含有電子供給材料與電子接收材料的混合層 用的塗布劑,去除溶劑而將混合層1 Μ成膜,之後將電子 接收層成膜。此情況,混合層也可以利用共蒸鍍等的氣 相成膜進行成膜。至於電子接收層,也可以利用蒸鑛等 的氣相成膜進行成膜。 即使用不同的步驟形成電子供給層1 0的非混合層、 混合層1Μ、及電子接收層2〇的非混合層,藉由使含有電 子供給材料與電子接收材料的混合層1Μ介入其間,也可 以提阿電子供給層1〇與電子接收層2〇的密合性。 、如以上說明,藉由於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丨内,形 成電子供給層10的材料與電子接收層20的材料混合的混 合=1Μ,電子供給層1〇與電子接收層2〇具有剖視梳齒型 構k之結構的本貫施形態,便可提供可增大電子供給層 /、電子接收層20的界面積,電子供給層1〇與電子接收 層20的密合性良好,並可謀求提高電荷分離效率與光電 -20- 201251059 轉換效率的非主體異質結合型光電轉換元件丨〇1。 「第2實施形態」 兹參閱圖面’就關於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光電轉 換元件進行說明。 圖4為本實施形態之光電轉換元件的示意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的基本結構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對相同 的構成要素附上相同的元件符號而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光電轉換元件1〇2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 ’具備:配置成電極主面彼此互相對向的一對電極30、 4〇、及由形成於它們之間的剖視梳齒狀的電子供給層1〇 (P層)及剖視梳齒狀的電子接收層20(11層)所構成的電子 供給、捿收接合層1。 在本實施形態中’也是於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1 内形成有電子供給層10的材料與電子接收層20的材料混 合的混合層1 M。此混合層i M係沿著電子供給層丨〇與電子 接收層20的剖視梳齒狀而形成。 剖視梳齒型構造的活性層的平面圖案例(ΙΠ ΙΠ剖面 圖)和在第1實施形態中顯示於圖3Α〜圖3(:者相同。 在本實施开> 態中,更在電子供給層丨〇的基部1 1與一 方的電極30、及/或電子接收層20的基部21與另一方的電 極40之間,形成有半導體層及/或導體層。以下,將「半 導體層及/或導體層」表示成(半)導體層。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電子供給層1〇的基部η與一方 的電極30之間形成有(半)導體層5〇,而在電子接收層2〇 的基部21與另一方的電極40之間形成有(半)導體層60。 -21- 201251059 (半)導體層50、60的材質並不特別限定,可舉出例 如聚-3,4-伸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酯、及聚苯胺 等的高分子化合物、奈米碳管等的半金屬、氧化欽、氧 化銦、及氟化鋰等的金屬化合物、或者鋁合金及鎮合金 等的合金等。 13 使(半)導體層50、60形成的方法並不特別限定,可 舉例如真空蒸鍍法、濺鍍法及CVD法等的氣相成膜法、 或者旋轉塗布法、浸潰塗布法及網版印刷法等的液相成 膜法等。 本實施形態的光電轉換元件102具備和第1實施形態 同樣構造的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1,可得到和第丨實施 形態同樣的效果。 本實施形態的光電轉換元件1〇2除了增加(半)導體 層50、60的成膜步驟以外,可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製造 〇 藉由於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1内形成電子供給層10 的材料與電子接收層20的材料混合的混合層} M ,電子供 給層10與電子接收層2〇具有剖視梳齒狀構造之結構的本 實施形態’便可提供可增大電子供給層1 0與電子接收層 2〇的界面積’電子供給層1〇與電子接收層2〇的密合性良 好’並可謀求提高電荷分離效率與光電轉換效率的非主 體異質結合型光電轉換元件1〇2。 「第3實施形態」 錄參閱圖面’就關於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之光電轉 換元件進行說明。 -22- 201251059 圖5為本實施形態之光電轉換元件的示意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的基本結構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對相同 的構成要素附上相同的元件符號而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光電轉換元件103具備:配置成電極主 面彼此互相對向的一對電極30、4〇、及由形成於它們之 間的電子供給層70(p層)及電子接收層8〇(n層)所構成的 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2。本實施形態的光電轉換元件1〇3 係電子供給層70及電子接收層80均為全面膜的平面結合 型光電轉換元件。 在本實施形態中,於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2内形成 有電子供給層7 0的材料與電子接收層8 〇的材料混合的混 合層2M。 圖面上’在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2中,雖然圖示成 上述混合層2M、及電子供給層7〇的材料與電子接收層8〇 的材料未混合的非混合層明確地形成界面,但實際上它 們的界面有時會不明確。 在本實施形態中,有助於電荷分離的電子供給層(p 層)70與電子接收層(n層)8〇之界面(p/n界面)包含於混合 層2M内。 在平面結合型光電轉換元件1〇3中,也是藉由於電子 供給、接收接合層2内形成電子供給層7〇的材料與電子接 收層80的材料混合的混合層2M,可使電子供给層與電 子接收層80的密合性提高。 〃 混合層2M之層厚不特別限制。 混合層2M之層厚有時會不能明確地測定。 •23- 201251059 和第1貫施形態相同,從電子供給層7 〇與電子接收層 8^0良好地捃合,得到電荷分離界面積的增大效果,並且 穩定地得到在電荷分離界面產生的載子的移動路徑良好 地暢通的構造來看,混合層2Μ之層厚較佳為〇·5〜5〇nm。 若混合層2M之層厚小於〇.5nm,則會產生在電子供 給層70與電子接收層8〇之間不形成混合層2M的地方,而 有產生此等層的密合性降低的部分之虞,並且有時會無 法充分得到電荷分離界面積的增大效果。 若此&層2M之層厚超過5 〇nm ’則在電子供給、接收 接合層2内移動的載子的移動路徑變得難以暢通,而有在 電極30、40的載子收集效率減少之虞。 電子供給層10之層厚與電子接收層2〇之層厚不特別 限制。 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在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2 内形成有混合層2M,所以有時電子供給層7〇與電子接收 層80的接合界面會不明確,此等層之層厚會不明確。 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在電子供給層7〇與電子接收層 20的接合界面不明確的情況,混合層2]^看作層厚的一半 屬於電子供給層70,剩餘的一半屬於電子接收層8〇。 電子供給層70之層厚與電子接收層8〇之層厚均為 50〜250nm是較佳的。 若電子供給層70及電子接收層8〇之層厚小於5〇nm ,則有無法進行充分的光吸收而光電轉換效率降低之虞 。若電子供給層70及電子接收層8〇之層厚超過25〇nm, 則對電荷分離後的載子移動的阻力變大,有在電極的載 -24- 201251059 子收集效率降低之虞。 層8〇所構成的活 佳為50.5〜300nm 由電子供給層70之層厚與電子接收 性層之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2之層厚較 同 電子供給層70之層厚與電子接收層80之層厚 也可以不同。 可以相 本貫施形態的光電轉換 驟之製造方法製造: 元件103可藉由具有以下步 及 形成 電子供給層70與電 子接收層80當中一方的層 於上述一方的層上,塗布包含電子供給層川與電子 :收層8〇當中另-方的層之構成成分、與含有溶解上述 方的層的溶劑之至少一種溶劑的塗布劑後,去除溶劑 而形成上述另一方的層。 藉由於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2内形成有電子供給層 7〇的材料與電子接收層80的材料混合的混合層2M之結 構的本實施形態,便可提供電子供給層70與電子接收層 8〇的密合性良好,並可謀求提高電荷分離效率與光電轉 換效率的平面結合型光電轉換元件1 〇 3。 「太陽能電池」 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之光電轉換元件1〇1〜1〇3可安 裝蓋破片(cover glass)及保護膜等而利用作為太陽能電 池。 [實施例] 茲就關於本發明的實施例及比較例進行說明。 -25- 201251059 在以下的實施例1〜3中製作了上述實施形態的光電 轉換元件101〜103。活性層的平面圖案為圖3A所示的帶 狀圖案。 比較例1〜3係除了不形成混合層的條件以外,都和實 施例1〜3相同而得到比較用的光電轉換元件。 <剖視梳齒構造的尺寸、模具的尺寸> 實施例2、3的剖視梳齒構造的尺寸如下: 電子供給層10之帶寬a(包含混合層1M—半的厚度)= 100nm、電子接收層20之帶寬b(包含混合層1M —半的厚 度)=100nm、活性層1A之層厚d = 500nm、電子供給層 的基部11之厚度e(包含混合層1M—半的厚度)= 50rlm、電 子接收層20的基部21之厚度f(包含混合層1M—半的厚度 )=5Onm。 在實施例2、3中’用於形成電子供給層之圖案的 模具有寬度lOOnm、長度6mm、深度500nm、間距2〇〇nm 的複數個溝槽,形成有此模具的剖視梳齒型構造之部分 的俯視面積為6mmx6mm。 <轉換效率> 在下述各例中,光電轉換元件的轉換效率測定係使 用太陽模擬器(solar simulator)進行。轉換效率係利用氣
氣燈(500W)照射模擬太陽光(AM1.5G、lkW/m2),測定I-V 曲線而算出。 <實施例1> 如下製作出圖5所示之構造的光電轉換元件1〇3。 在於表面形成有膜厚l〇〇nm的ITO透明電極之層厚 -26- 201251059 0.7mm的電極基板上旋轉塗布聚(3_己基噻吩)(以下簡寫 為「P3HT」),進行15〇〇c、3〇mi_熱處理,形成層厚 100nm的電子供給層。 其次,在上述電子供給層上旋轉塗布已於二氯甲燒/ 氣仿混合溶劑中溶解有苯基C61 丁酸曱酯(以下簡寫為「 PCBM」)的溶液,進行15〇〇c、3〇min的熱處理形成層 厚lOOnm的電子接收層。 依以上方式’形成了由電子供給層與電子接收層所 構成的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 在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形成的過程中,於在電子 供給層上塗布PCB]VUe液之際,電子供給層之上層部溶解 而形成了先成膜的電子供給層之上層部與成膜於其上的 電子接收層之下層部混合的混合層。混合層之層厚c為 2〇nm °電子供給層的非混合層與電子接收層的非混合層 之層厚均為80nm。 即 層厚l〇〇nm的電子供給層當中,ι〇ηιηχ2為混合 層’剩餘的80nm為非混合層。同樣地,層厚100ηιη的電 子接收層當_ ’ 10nmx2為混合層,剩餘的8〇ηιη為非混合 層。 最後’以膜厚1 OOnm真空蒸鍍Α1而得到光電轉換元 件。測定轉換效率的結果,為1 5。/〇。 <實施例2 > 在於表面形成有膜厚lOOnm的ITO透明電極之層厚 0.7mm的電極基板上旋轉塗布p3ht,進行15〇。〇、3〇min 的熱處理’形成層厚300nm的P3HT層。 -27- 201251059 二 使用上述模具’以、40MPa加熱加壓上 :5 0nm的剖視梳齒 :層而轉印模具的_案,之後進行15(Γ〇η的 熱處理而形成a=10〇nm、d = 5〇〇nm、 構造的電子供給層。 其人在上述剖視梳齒構造的電子供給層上旋轉塗 布PCBM·二ϋ甲、p /备仏 ' 氣仿〉谷液’進行150Ϊ:、30min的熱處 理而形成b=100nm、f=5〇nm的電子接收層。 、依乂上方式’形成了由電子供給層與電子接收層所 構成的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 在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形成的過程中,於在剖視 梳齒構造的電子供給層上塗布pCBM溶液之際,電子供給 層之一部分溶解而形成了先成膜的電子供給層之一部分 與成膜於其上的電子接收層之一部分混合的混合層。混 合層係沿著先成膜的剖視梳齒構造的電子供給層之表面 形狀而形成。 混合層之層厚c為2〇nm。電子供給層的非混合層之帶 寬與電子接收層的非混合層之帶寬均為8〇nm。 即’電子供給層之帶寬l〇〇nm當中,l〇nmx2為混合 層,剩餘的80nm為非混合層之帶寬。同樣地,電子接收 層之帶寬lOOnm當中,10nmx2為混合層,剩餘的8〇nm為 非混合層之帶寬。 最後,以膜厚lOOnm真空蒸鍍A1而得到元件。測定 轉換效率的結果,為3 · 5 %。 <實施例3 > 在於表面形成有膜厚lOOnm的ITO透明電極之^^厚 -28- 201251059 0.7 mm的電極基板上旋轉塗布聚(3,4_伸乙二氧基噻吩) (PEDOT)與聚苯乙稀項酸酯(p§g)的水溶液,使其1丨〇。〇 # 燥lhr而形成膜厚3〇nm的(半)導體層。 和實施例2同樣地形成了剖視梳齒構造的電子供給、 接收接合層。和實施例2同樣地在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 形成的過程中,於在電子供給層上塗布pCBM溶液之際, 電子供給層之一部分溶解而形成了先成膜的電子供給層 之。卩分與成膜於其上的電子接收層之一部分混合的混 合層。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之尺寸a〜f和實施例2相同。 其次’旋轉塗布丙氧化鈦溶液,使其Π 乾燥1心 而形成膜厚10nm的(半)導體層。 最後,以膜厚lOOnm真空蒸鍍A1而得到元件。測定 轉換效率的結果,為3.9〇/〇。 <比較例1> 除了使用只在二氣曱烷溶劑中溶解有pCBM的溶液 取代PCBM-二氣甲烷/氯仿溶液之外,和實施例j同樣地 進行而得到比較用的光電轉換元件。未形成混合層。轉 換效率為0.8 %。 <比較例2 > 除了使用只在二氣曱烷溶劑中溶解有PCBm的溶液 取代PCBM-二氣甲烷/氯仿溶液之外,和實施例2同樣地 進行而得到比較用的光電轉換元件。未形成混合層。 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之尺寸a〜f如下: a=l〇〇nm 、 d=500nm 、 e=5〇nm 、 b=l〇〇nm 、 f=50nm 、c = 0nm ° -29- 201251059 轉換效率為1.3 %。 <比較例3 > 除了使用只在二氯甲烧溶劑中溶解有p C b μ的溶液 取代PCBΜ-二氯曱烷/氣仿溶液之外,和實施例3同樣地 進行而得到比較用的光電轉換元件。未形成混合層。 電子供給 '接收接合層之尺寸a〜f如下: a=100nm、d = 500nm、e=50nm、b=l〇0nm、f=5〇nm 、c = 0nm 〇 轉換效率為1.7%。 本發明並不受上述實施形態限定’只要不脫離本發 明的要旨就可進行適當設計變更。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光電轉換元件可適當地適用於太陽能電池 、發光元件、光接收元件、及其他各種感測器等。 本申請案主張以2011年1月21曰所申請的日本申請 案特願20 1 1-01 061 1號為基礎的優先權,並將其全部揭示 納入此處。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為關於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光電轉換元件的 示意剖面圖。 圖2為圖1之光電轉換元件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3 A為顯示剖視梳齒型構造的活性層之平面圖案例 的圖。 圖3 B為顯示剖視梳齒型構造的其他活性層之平面圖 案例的圖。 -30- 201251059 圖3 C為顯示剖視梳齒型構造的活性層之其他平面圖 案例的圖。 圖4為關於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光電轉換元件的 示意剖面圖。 圖5為關於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之光電轉換元件的 示意剖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1〜103 光電轉換元件 1、2 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 1 A 活性層 1M、2M 混合層 10 ' 70 電子供給層 11 基部 12 剖視帶狀部 12A 剖視長方形部 20、80 電子接收層 21 基部 22 剖視帶狀部 22A 剖視長方形部 30 ' 40 電極 30A > 40A 電極主面 50 ' 60 (半)導體層 70 電子供給層 80 電子接收層 -31 -

Claims (1)

  1. 201251059 七、申請專利範圍: 1_種光電轉換凡件’其係在配置成電極主面彼此互相 對向的1電極之間具備_合有電子#給層肖電子接 收層的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之光電轉換元件, 於該電子供給、接收接合層内形成有電子供給層 的材料與該電子接收層的材料混合的混合層。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之光電轉換元件,其中該混合層 之層厚為0.5〜50nrn。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之光電轉換元件,其中該電子供 給層具有剖視梳齒狀構造,該梳齒狀構造係包含:周期 地形成有在對該電極主面交又方向上延伸的複數個刊 視長方形部之剖視帶狀部;及形成於該剖視帶狀部—方 的该電極側,連接該複數個剖視長方形部之基部; 、該電子接收層具有剖視梳齒狀構造,該梳齒狀構 造係包含:周期地形成有在對該電極主面交又方向上 延伸的複數個剖視長方形部之剖視帶狀部;及形成於 該剖視帶狀部另—古μ , 方的該電極側’連接該複數個剖視 長方形部之基部; 沿著該電子供給層與該電子接收層的剖視梳齒狀 而形成有該混合層。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電轉換元件,其中該電子供 、、。層的該。“見帶狀部之帶寬及該電子接收層的該剖視 帶狀部之帶寬均為5〜l〇0nm;並且 由該電子供給層的該剖視帶狀部與該電子接收層 的該剖視帶狀部所構成的活性層之層厚, -32- 201251059 當該電子供給層之該帶寬與該電子接收層之該帶 寬相同時’為該帶寬的2倍以上、40倍以下, 當該電子供給層之該帶寬與該電子接收層之該帶 寬不同時,為該電子供給層之該帶寬與該電子接收層 之該帶寬當中小的一方的2倍以上、大的一方的4〇倍以 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電轉換元件,其中該電子供 給層之該基部及該電子接收層之該基部的厚度均為1〜 1 00n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光電轉換元件,其中在該電子 供給層與該一方的電極之間及/或該電子接收層與該另 一方的電極之間具有半導體層及/或導體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光電轉換元件,其中該電子供 給層及/或該電子接收層係由有機半導體所構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光電轉換元件,其中該有機半 導體為結晶性有機高分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電轉換元件,其中在該電子 供給層與該一方的電極之間及/或該電子接收層與該另 —方的電極之間具有半導體層及/或導體層。 1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電轉換元件,其中該電子供 給層及/或該電子接收層係由有機半導體所構成。 u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項之光電轉換元件,#中該有機 半導體為結晶性有機高分子。 12·一,光電轉換元件之製造方法,該光電轉換元件係如 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之光電轉換元件,該製造方法具有 -33- 201251059 以下步驟: 形成該電子供給層與該電子接收層當中一方的 :及 於該一方的層上塗布包含該電子供給層與該電 接收層當中另一方的層之構成成分、與含有溶解該 方的層的溶劑之至少一種溶劑的溶液後,去除該至 一種溶劑而形成該另一方的層。 1 3 . —種光電轉換元件之製造方法,該光電轉換元件係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電轉換元件,該製造方法具 以下步驟: 形成由該電子供給層與該電子接收層當中一方 層之構成材料所構成的平坦膜,當設該一方的層之 成材料的熔點為Tm(°c )時,在Tm-100(°c )以上、低 TmfC )的溫度範圍内,對該平坦膜按壓具有與該一方 層之該剖視梳齒狀的圖案對應的反轉圖案之模具, 形為該剖視梳齒狀的圖案而形成該一方的層;及 於該一方的層上塗布包含該電子供給層與該電 接收層當中另一方的層之構成成分、與含有溶解該 方的層的溶劑之至少一種溶劑的塗布劑後,去除該 少一種溶劑而形成該另一方的層。 14. 一種太陽能電池,其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 轉換元件。 1 5, —種太陽能電池,其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 轉換元件。 層 子 少 如 有 的 構 於 的 成 子 至 電 電 -34-
TW101102350A 2011-01-21 2012-01-20 Photoelectric-transducing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olar cell TW201251059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0611 2011-0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51059A true TW201251059A (en) 2012-12-16

Family

ID=46515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2350A TW201251059A (en) 2011-01-21 2012-01-20 Photoelectric-transducing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olar cell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2098876A1 (zh)
TW (1) TW201251059A (zh)
WO (1) WO20120988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6492B2 (ja) * 2012-11-28 2018-12-12 ザ リージェンツ オブ ザ ユニヴァシティ オブ ミシガン 有機太陽電池のためのハイブリッド平面傾斜ヘテロ接合
WO2015029848A1 (ja) * 2013-08-26 2015-03-05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導電構造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18725A (ja) * 1993-05-10 1994-11-15 Ricoh Co Ltd 光起電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642348A2 (de) * 2003-07-01 2006-04-05 Konarka Technologies, Inc.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organischen solarzellen oder photodetektoren
JP4862252B2 (ja) * 2003-08-22 2012-01-25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有機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8141103A (ja) * 2006-12-05 2008-06-19 Oji Paper Co Ltd 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9054907A (ja) * 2007-08-29 2009-03-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ヘテロ接合素子
WO2010038721A1 (ja) * 2008-09-30 2010-04-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光電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098876A1 (ja) 2014-06-09
WO2012098876A1 (ja) 201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Flexible organic solar cells: Materials, large-area fabrication techniqu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Sun et al.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fre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PEDOT: PSS as transparent electrode
Gaynor et al. Fully solution-processed inverted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laminated nanowire electrodes
Dong et al. All-spin-coating vacuum-free processed semi-transparent inverted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PEDOT: PSS anode and PAH-D interfacial layer
US8440496B2 (en) Solar cell with conductive material embedded substrate
Kang et al. Toward low-cost, high-efficiency, and scalable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transparent metal electrode and improved domain morphology
JP5225305B2 (ja)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hen et al. Vanadium oxide as transparent carrier-selective layer in silicon hybrid solar cells promoting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s
CN106129251A (zh) 一种柔性钙钛矿电池的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Liu et al. Annealing-free ZnO: PEI composite cathode interfacial layer for efficient organic solar cells
Zhang et al. Low-temperature all-solution-processed transparent silver nanowire-polymer/AZO nanoparticles composite electrodes for efficient ITO-free polymer solar cells
JP2013222750A (ja) 光電変換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
JP5444743B2 (ja) 有機光電変換素子
Takada et al. High performance organic solar cells fabricated using recycl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substrates
KR100983414B1 (ko) 투명 전극 표면 패터닝에 의한 유기 태양전지 제조방법
KR20130104517A (ko) 금속배선을 포함하는 섬유형 태양전지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되는 금속배선을 포함하는 섬유형 태양전지
JP5304448B2 (ja) 有機光電変換素子
TW201251059A (en) Photoelectric-transducing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olar cell
KR101364461B1 (ko) 유기태양전지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EP2466663A1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KR101189172B1 (ko) 유기태양전지 제조를 위한 스프레이 코팅장치 및 이에 의하여 제조되는 유기태양전지
Maniarasu et al. Flexi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JP5310230B2 (ja) 有機光電変換素子
TW201251035A (en) Method for forming an electrode layer with a low work function, and electrode layer
Wan et al.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large-scale patterned organic solar cells in series and parallel configu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