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44256A - Antenna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devic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Google Patents

Antenna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devic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44256A
TW201244256A TW100148181A TW100148181A TW201244256A TW 201244256 A TW201244256 A TW 201244256A TW 100148181 A TW100148181 A TW 100148181A TW 100148181 A TW100148181 A TW 100148181A TW 201244256 A TW201244256 A TW 20124425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tor
capacitor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tter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8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91106B (zh
Inventor
Tatsuya Fukunaga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44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42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1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110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3/00Antennas with active circuits or circuit elements integrated within them or attached to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6Electromagnetic sh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Description

201244256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以近距離進行信號(電磁波)之傳送 的無線通訊用天線及無線通訊裝置。 【先前技術】 自X在 已知使用各自形成共振器的的複數片基板 進行信號傳送的信號傳送裝置。例如在專利文獻1,揭 不在各個相異的基板構成共振器,並使那些共振器之間 進行電磁耦合,而構成2段的渡波器,冑其進行信號傳 送者。 專利文獻 特開200 8 — 67012號公報 專利文獻1 【發明内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所輻射之電磁波的成分, 傳播至天線附近的成分。 度與從天線的距離]•成反 一般,在使用共振器的無線通訊用天線, ’包含傳播至遠方的成分、
所Μ斛★赍,、、 # K天線 、與僅 方之成分的強 播至天線附近之 三次方成反比衰 ° ,使信號之頻 ,的信號,必須 ^寬的干涉(有根 線所輻射之電磁 歹1如在進行從約 清况’為了使傳 -4- 201244256 播至遠方的成分儘量小,必須使天線的輻射電力極小。 藉由使用不違反電波法的程度之微弱的發送電力,頻率 及頻帶寬的限制不存在,而可實現近距離之高速無線通 訊。在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以往的共振器構造,難在 實現近距離之高速無線通訊下,防止向遠方洩漏信號(電 磁波)。 本發明係鑑於該問題點而開發者,其目的在於提供 作成可防止向遠方洩漏信號(電磁波)之無線通訊用天線 及無線通訊裝置。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係具有:第1及第2共振 器’係各自具有開放端,並互相並列地配置成互相之開 放端彼此之間相對向;及電容器,係接在相對向之該開 放端之間。 本發明之無線通訊裝置係具有:第1天線,係進行 信號之發送’及第2天線,係接收從第1天線所發送之 信號’並以上述之本發明的無線通訊用天線構成第1天 線。 又’亦可苐1天線更具有接收信號的功能,而且第 2天線更具有發送信號的功能,在第丨天線與第2天線 之間雙向地進行信號之收發的情況,分別以上述之本發 明的無線通Λ用天線構成第1天線與第2天線。 在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用天線或無線通訊裝置,藉由 第1及第2共振器互相並列地配置成各個開放端之間相 對向,而且藉由相對向的開放端之間經由電容器連接, -5- 201244256 而在基本共振模式(共振頻率最低之最低階的共振模 式),在第1及第2共振器流動之電流的方向相反(差動 的共振模式卜因此,在基本共振模式,在第i及第2共 振器流動之電流彼此相抵消,而向遠方的輻射電力變小。 在本發明的無線通訊用天線,第1及第2共振器係 例如能以使用導體線路的線路式共振器構成。電容器係 月b以在第1及第2共振器之開放端側所形成之導體的電 極圖案構成。 又,亦可以與第1及第2共振器不同之元件的電容 元件構成電容器。 又’在本發明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亦可以兩端作為 開放端的第1(λ/2)共振器((1/2)波長共振器)構成第1共 振器,並以兩端作為開放端的第2(λ/2)共振器構成第2 共振器。在此情況,以第1電容器與第2電容器構成電 容器’並將第1電容器與第1共振器之一側的開放端及 第2共振器之一側的開放端連接;將第2電容器與第i 共振器之另一側的開放端及第2共振器之另一側的開放 端連接。 在以(λ/2)共振器構成第1及第2共振器的情況,例 如在第1 (λ/2)共振器,在與共振中心位置相距既定間隔 的位置連接信號源的一端,而且將信號源的另一端接地 較佳。或,亦可作成在第1 (λ/2)共振器,在與共振中心 位置相距既定間隔的位置連接信號源的一端,並在第 2(λ/2)共振器的共振中心位置連接信號源的另一端。 -6- 201244256 又’在本發明之無绩 線通訊用天線,亦可作成以一端 作為開放端而另一端物支你 為短路端的第1(λ/4)共振器((1/4) 波長共振器)構成第! 1 、 一振器,並以一端作為開放端而另 一端作為短路端的帛2(λ/4)共振器構成第2共振器。 在此情況,例如’在與第1(λ/4)共振器的短路端相 距既定距離的位置連桩彳全 接k號源的一端’而且將信號源 另一端接地較佳。 此外在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用天線或無線通訊裝 置’「信號傳送」A限定為發送/接收類比信號或數位^ 號等的信號傳送,亦包含如電力之輸電/受電的電力傳 送。 [發明之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的無線通訊用天線或無線通訊裝置, 因為作成將第1及第2共振器互相並列地配置成互相之 開放端彼此之間相對向,而且經由電容器連接相對向的 開放端之間,所以可得到在第丨及第2共振器流動之電 流的方向相反的基本共振模式。因此,在基本共振模式, 在第1及第2共振器流動之電流彼此相抵消,因為對遠 方的轄射電力變小,所以關於與基本共振模式對應之頻 帶的信號傳送’可防止向遠方洩漏信號(電磁波)。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 <第1實施例> [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基本構成] 201244256 第1圖表示本發明之第丨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用天線 的基本構成。該無線通訊用天線具有第丨(λ/2)共振器 第1共振器)、第2(λ/2)共振器12(第2共振器)、第1 電容器20及第2電容器30。 第1(λ/2)共振器η與第2(λ/2)共振器a係各自的兩 蚝作為開放端,並互相並列地配置成互相之開放端彼此 之間相對向(例如在同一平面内平行配置或在上下方向 平行配置)。第1電容器20與第2電容器3〇係接在第 共振器11與第2(λ/2)共振器12之相對向的開放端 之間。 更具體而S,第1電容器20與相對向之第1 (χ/2)共 振器11之一側的開放端及第2(λ/2)共振器12之一側的 開放端連接。第1電容器20的第1電容電極21與第1(λ/2) 共振器11之一側的開放端連接。第!電容器2〇的第2 電容電極22與第2(λ/2)共振器12之一側的開放端連接。 又,第2電容器30與相對向之第丨“/])共振器η 之另一側的開放端及第2(λ/2)共振器12之另一側的開放 端連接。第2電容器30的第1電容電極μ與第1(λ/2) 共振器11之另一側的開放端連接。第2電容器30的第 2電容電極32與第2(λ/2)共振器12之另一側的開放端連 接。 [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基本動作及作用] 第2圖表示該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在基本共振模式(共 振頻率最低之最低階的共振模式)之電荷分布及電流向 里的狀態。第3(A)圖表示在基本共振模式之第ι(人/2)共 -8 - 201244256 振器11的電場E之分布及電流向量⑴的狀態,第3(b) 圖表示在基本共振模式之第2(λ/2)共振器12之電場分布 及電流向量的狀態。 在該無線通訊用天線’第i及第2(λ/2)共振器1〗,Η 互相並列地配置(平行配置)成互相之開放端彼此之間相 對向,而且相對向的開放端之間經由第丨及第2電容器 20, 30連接,藉此,在基本共振模式,成為如第3(α广 剛所示的電場強度分布。即,若設第】電容器2〇的 電容CinU與第2電容器3〇的電容心2是相同,並將 共振器的物理性中心線16作為共振中心(零電位),則在 第1(λ/2)共振器U與第2⑽)共振器_場分布彼此為 反相。因此’在基本共振模式’在第Κλ/2)共振器❹ 第;(λ/2)共振器12’如第2圖所示,流動之電流i的方 向彼此相反(成為差動的丘括捣斗、、 的/、振模式^因此,在基本共振 模式’在第1(λ/2)共振器11與第伙2)共振器12,彼此 流動的電流相抵消,而向遠方的輻射電力變卜因此, 在與基本共振模式對應之頻帶的信號傳送方面
信號(電磁波)向遠方洩漏。 I -般,在使用共振器的無線通訊用天線,在從天線 所輻射之電磁波成分,包含億播土 03傳播至遂方的成分、與僅傳 播至天線附近的成分。傳播至遠方的成 向外部輻射,因為不會回到輸 里的形式 ίϋ射指生、。S — 士工 ,、振盗’所以成為損失 ,僅傳播至天線附近 量不會向外部輻射’而儲存於共振器附近的4: 電抗能[因此’即使是傳播 的工間’作為 之成分的輻射電力 -9- 201244256 為零的情況,亦若使2個無線通訊用天線彼此接近時 由於具有僅傳播至附近的成分,構成2個無線通訊用天 線之各個共振器之間電磁性麵合,而進行電抗輕合。在 此情況,在構成2個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各個共振器之 間,藉僅傳播至附近之成分的能量交換開始,而成為共 振狀態,形成混合共振模式,而可在相異的共振器之間 (2個無線通訊用天線之間)傳送信號。因此,例如將第' 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用天線當作耦合器(c〇upler)時,使用2 個第1圖所示之構成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使其彼此接近 時,使輻射電力變成儘量小,而可實現僅利用電抗耦合 傳送的無線通訊裝置。因此,可在避免與既有的無線通 訊系統之頻率及頻帶寬的干涉下,實現在近距離的高速 無線通訊。 [與信號源的連接方法(共振器之激振方法 第4圖表示在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中的共 振益之激振方法的第丨例。在該第丨例,在第丨(λ/2)共 振器11 ’在與共振中心位置相距既定距離X 〇的位置i 7 連接彳s號源1 3的一端(第1連接線丨5),而且信號源i 3 的另一端(第2連接線14)接地。此外,若第1電容器2〇 的電容Cintl與第2電容器3〇的電容Cint2是相同,共 振器之物理性中心線16成為共振中心(零電位)。在此情 况’在與中心線16相距距離χ〇的位置17連接信號源 1 3的一端。 第5圖表示共振器之激振方法之共振器的第2例。 在°玄第2例在第1 (λ/2)共振器11,在與共振中心位置 -10- 201244256 相距既定距離x0的位置丨7連接信號源丨3的一端(第工 連接線15),而且在第2(λ/2)共振器12之共振中心位置 連接信號源13的另一端(第2連接線14)。此外若第i 電容器20的電容Cintl與第2電容器30的電容Cint2 是相同,共振器之物理性中心線16成為共振中心(零電 位)。在此情況,在與中心線丨6相距距離χ〇的位置i 7 連接信號源13的一端,並在中心線16的位置連接俨號 源13的另一端。 在第4圖及第5圖的距離χ〇被設定成可取得第丨(人/2) 共振器11與信號源1 3之匹配(阻抗匹配)的值。距離χ〇 愈短,第1(λ/2)共振器11與信號源13的耦合愈小。 [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具體構成例] 第6(A)、(Β)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 的具體構成例。例如,在平板狀之電介質基板之相對向 的2個面形成如第6(A)、(Β)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例 如,在電介質基板的上面形成第6(A)圖之導體圖案,在 底面形成如第6(Β)之導體圖案。第6(A)圖之導體圖案係 在中心部具有構成第1( λ/2)共振器11之第1導體圖案, 並在該第1導體圖案的兩端(開放端),分別半圓形地形 成第1電容器20之第1電容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第2 電容器3〇之第1電容電極31的電極圖案。第6(Β)之導 體圖案亦是相同的構造’在中心部具有構成第2(λ/2)共 振器12之第2導體圖案’並在該第2導體圖案的兩端(開 放端),分別半圓形地形成第1電容器20之第1電容電 極22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第2電容電極32的 電極圖案° -11- 201244256 第7圖表示模擬第6( A)、(B)圖所示的具體構成例之 在基本共振模式的電流向量之狀態的結果。如第7圖所 示’得知在第1(λ/2)共振器11與第2(λ/2)共振器12,流 動之電流的方向相反。 [無線通訊裝置的構成例] 在構築無線通訊系統的情況,為了防止電磁波向遠 方戌漏’以第1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用天線構成至少發送 側的天線即可。在2個天線間彼此進行雙向通訊的情 況,分別以第1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用天線構成2個天線 即可。在此’表示使用實質上同一構造之2個天線的無 線通訊裝置例。 第8圖表示使用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無 線通汛裝置例。該無線通訊裝置具有帛1天 '線1與第2 天線2。t亥第i天線具有平板狀的第i電介質基板5。第 2天:2具有平板狀㈣2電介質基板6。在通訊時,第 1電η質基板5與第2電介質基板6隔著間隔d(例如從 數毫米至數公分)相對向配置。 在第1電介質基板5之相對向的第1面(上面)與第2 面(底面)’形成第9(A)、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在第 2電”質基板6之相對向的第丨面(上面)與第2面(底面) 亦形成-樣之圖案的導體。更具體而言,第9(A)圖之導 體圖案形成於第!電介質基板5的上面,第9(B)圖所示 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第9(B)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第 2電介質基板6的上面’第9(A)圖所示之導體圖案形成 -12- 201244256 第9(A)圖之導體圖案係與第6(A)圖之導體圖案— 樣,在中心部具有構成第1 (λ/2)共振器11之第丨導體線 路圖案,並在該第1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分 別半圓形地形成第1電容器20之第1電容電極21的電 極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第1電容電極31的電極圖案。 作為第9(A)圖之導體圖案,更例如形成成為用以連接信 號源13(第4圖)的一端之第1連接線15的線路圖案。成 為第1連接線1 5之線路圖案的一端與中心部的第1導體 線路圖案連接。此外,如上述所示,為了可取得第1(人/2) 共振器11與信號源13的阻抗匹配,成為第1連接線15 之線路圖案的一端與從構成第1(λ/2)共振器u之第丨導 體線路圖案的中心位置相距距離x〇的位置連接較佳。 第9(B)圖之導體圖案係與第6(B)圖之導體圖案一 樣’在中心部具有構成第2(λ/2)共振器12之第2導體線 圖案並在s亥第2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分 半圓开/地开> 成第1電谷器2〇之第2電容電極22的電 :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第2電容電極32的電極圖案。 為第9(B)圖之導體圖案,更例如形成成為用以連接信 斑$ Π(第4圖)的另一端之第2連接線14的線路圖案、 绝成為接地電極18的電極圖案。成為第2連接線“之 外路圖案的一端與中心部的第2導體線略圖案連接。此 妓成為第2連接線14之線路圖案的一端與構成第2(λ/2) 器12之第2導體線路圖案的中心位置連接較佳。 :無線通訊裝置係例如可使第i天線j作為發送天 、’使第2天線2作為進行從第i天線ι所發送之信 -13- 201244256 號之接收的接收天線動作。又,亦可將第1天線1與第 2天線2之雙方用作收發天線,而在第I天線1與第2 天線2之間雙向進行信號的收發。 [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具體構成例的變形例] 第10圖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具體構 成的第1變形例。該第1變形例係例如將如第1 〇圖所示 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之電介質基板的一個面内。 如第10圖所示,在同一平面内,並列地形成構成第1(λ/2) 共振器11的第1導體線路圖案、與構成第2(λ/2)共振器 12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在第i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 放端)部分’在與第2導體線路圖案相對向之側’分別形 成第1電容器2〇之第1電容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第2 電容器3〇之第1電容電極31的電極圖案。這些電極圖 案係相對第1導體線路圖案段差狀地形成。在構成第 2 (λ/2)共振器I〗之第2導體線路圖案的雨端(開放端)部 分’在與第1導體線路圖案相對向之側,分別形成第1 電谷20之第2電容電極22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器 30之第2電容電極32的電極圖案。這毖電極圖案係相 對第2導體線路圖案段差狀地形成。 在第10圏的構成例,在同—平面内,藉由第1電容 電極21的電植圖案與第2電容電極22的電極圖案隔著 既疋間隔相訝向,形成第1電容器2〇。又,在同一平面 内’精由第1電容電極31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電極 32的電極圖案隔著既定間隔相對向,形成第2電容器30〇 -14- 201244256 第11圖表示第2變形例。該第2變形例係與第i 〇 圖的構成例一樣,該第2變形例之基本構造係與第1 〇圖 的構成例一樣,但是構成第1電容器20及第2電容器 30之電極圖案的形狀相異,在該第2變形例,第}電容 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電極22的電極圖案分別 形成梳齒狀,藉由梳齒狀之線路部分隔著既定間隔交互 相對向’形成成為interdigital式線路構造的第2電容器 30。在該第2變形例’藉由將構成第1電容器2〇及第2 電谷器30的電極圖案作成inter digital式線路構造,相 對向電容增加,而可形成更大的電容。因此,可使天線 整體小形化。 變形例。該第3變形例係與第 第12圖表示第 圖的構成例-樣’例如構成帛1(λ/2)共振器U的第ι導 體線路圖案與構成第2(λ/2)共振器12的第2導體線路圖 案並列地形成於平板狀之電介質基板的一個面内。該第 3變形例係在不是以導體的電極圖案,而是以與第1(λ/2) 共振益II及第ία (2)/、振盜12不同之電件的電容元件 構成第I電容器 及第2電谷器3〇上與第ι〇圖的構成 ===而言,在相對向的f 1(λ/2)共振器11(第1 導:線路圖案)之一侧的開放端 2〇的篦—侧的開放端,連接作為第1電容器 的第1晶片雷交 器11(第1導h 。。又,在相對向的第1(λ/2)共振 共振器12(第/路圖案)之另—侧的開放端與第2(λ/2) # 2 2 #六。》導體線路圖案)之另一側的開放端,連接 谷盗30的第2晶片電容器42。在該第3變 201244256 形例’因為不是以導體的電極圖案,而是以電容元件構 成第1電容器2〇及第2電容器30,所以例如與第10圖 的構成例相比,可形成更大的電容,而可使天線整體小 形化。 第13(A)〜(c)圖表示第4變形例。例如’如第13(A)、 (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基板之 相對向的2個面。第13(C)圖表示將第13(A)、(B)圖所 示之導體圖案重疊(使其相對向)的狀態。例如,將第1 3(B)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基板的上面,並將第13(A)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作為第13(A)圖之導體圖案, 並列地形成構成第1(λ/2)共振器11的第1導體線路圖 案、與構成第2(λ/2)共振器12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作 為第13(B)圖之導體圖案’在與相對向之第1(λ/2)共振器 11(第1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開放端及第2(λ/2)共振 器1 2 (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開放端對應的位置, 形成第1電容電極33的電極圖案。因此,在電介質基板 之相對向的2個面間形成第1電容器2〇 ^又,在與相對 向之第1(λ/2)共振器U(第丨導體線路圖案)之另—側的 開放端及第2(λ/2)共振器12(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另一 側的開放端對應的位置,形成第2電容電 W电極圖 案。因此’在電介質基板之相對向的2個面間形成 電容器30。若依據該第4變形例,因為在2個相 2 面間形成電容,所以與例如如第丨〇圖的構成例所示向的 個面内形成電容器的情況相比,可形成更大:在-可使天線整體小形化。 | ’而 -16- 201244256 第14(A)〜(C)圖表示第5變形例。例如,如第14(A)、 (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形杰 彬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基板之 相對=的2個面。帛14(C)圖表示將第14⑷、(b)圖所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Γ二狀上態面例將第14(B) 負基板的上面,並將第14(A) 圖案形成於底面。作為第i4(A)圖之導體圖案, 成第2(λ/2)共振器12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並在 Γ〇之^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部分,第^電容器 …雷2電容電極22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第 二電極32的電極圖案整體上形成c字形。作為第 導體線sT導體圖案’形成構成第1(λ/2)共振器11的第1 部分、:第〒案’並在該第1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 第2電^電容器2〇之第1電容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 成為與3〇之第1電容電極31的電極圖案整體上形 據該第s微4(Α)圖之導體圖案左右對稱的C字形。若依 所m “文形例’因為在2個相對向的面間形成電容, 容… 第1〇圖的構成例所示在-個面内形成電 小形化:況相比’可形成更大的電容,而可使天線整體 ⑻圖!Λ5(Α)〜(C)圖表示第6變形例。例如,如第15(A)、 相對θήΓ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基板之 2個面。帛⑽)圖表示將第_、⑻圖所 圖之導: = 電其二對二的狀態。例如,將第15⑻ 案形成於底面。作為第15(A)圖之導體圖案, 201244256 形成構成第2(λ/2)共振器12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n 該第2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部分,笛n a 弟 1電容器 20之第2電容電極22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交哭蛛 %令器30之第 2電容電極32的電極圖案整體上形成I字形。作為第ΐ5(Β)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構成第1(λ/2)共振器u的第丨導體 線路圖案,並在該第1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部 分’第1電谷器20之第1電容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第 2電容器30之第1電容電極31的電極圖案整體上形成工 字形。若依據該第6變形例,因為在2個相對向的面間 形成電容,所以與例如如第1 0圖的構成例所示在一個面 内形成電容器的情況相比,可形成更大的電容,而可使 天線整體小形化。 第16(A)〜(C)圖表示第7變形例。例如,如第16(A)、 (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基板之 相對向的2個面。第16(C)圖表示將第i6(a)、(B)圖所 示之導體圖案重疊(使其相對向)的狀態。例如,將第1 6(b)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基板的上面,並將第i 6(a)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作為第16(A)圖之導體圖案, 形成構成第2(λ/2)共振器12之彎曲構造的第2導體線路 圖案,並在該彎曲構造之第2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 端)部分,形成第1電容器20之第2電容電極22的電極 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第2電容電極32的電極圖案。 作為第16(B)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構成第1(λ/2)共振器 11之彎曲構造的第1導體線路圖案,並在該彎曲構造之 第1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部分,形成第1電容 -18- 201244256 器20之宽]ι _ 乐1電容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
第 1電交I ♦ !極3 1的電極圖案。若依據該第7變形例,因 為在2個相對向的面間形成電容,所以與例如如第10圖 的構成例所示在一個面内形成電容器的情況相比,可形 J& JU ^ 叩電容,而可使天線整體小形化。又,若依據該 第7變形例,因為將第1及第2導體線路圖案作成彎曲 構造’所以不僅在第1(λ/2)共振器11與第2(λ/2)共振器 1 2之間流動之電流i的方向彼此變成相反,而且在各個 共振器内流動之電流i的方向亦彼此變成相反。因此, 與將第1及第2導體線路圖案簡單地作成直線狀的情況 相比’向第1及第2(λ/2)共振器11,12流動的電流i更 有效地相抵消,而在遠方的輻射電力變成更小。 第17(八)〜(C)圖表示第8變形例。例如,如第17(八)、 (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基板之 相對向的2個面。第17(c)圖表示將第17(A)、(b)圖所 不之導體圖案重疊(使其相對向)的狀態。例如,將第17(B)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基板的上面,並將帛17(a)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該第8變形例係構成第i (λ/2) 共振器11的第i導體線路圖案與構成第2(λ/2)共振器η 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與該第7變形例_樣是彎曲構造。 該第8變形例係在不是以導體的電極圖案,而是以 與第ι(λ/2)共振器u及第2(λ/2)共振器12不同之電件的 電容元件構成第i電容器20及第2電容器3〇上盘古玄第 7變形例相異。具體而言,作為第1電容器2〇的第;曰 片電容器4!與第1(λ/2)共振器n之—側的開放端(第日^ -19- 201244256 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端部21A)及第2(λ/2)共振器12 之一側的開放端(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端部22Α) 連接。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端部22Α係經由貫穿 電介質基板的第1連接導體22Β與第1晶片電容器41 連接。又’作為第2電容器30的第2晶片電容器42與 第1(λ/2)共振器π之另一側的開放端(第1導體線路圖 案之另一側的端部31 Α)及第2(λ/2)共振器12之另一側的 開放端(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另一側的端部32Α)連接。第 2導體線路圖案之另一側的端部3 2 Α係經由貫穿電介質 基板的第2連接導體32B與第2晶片電容器42連接。在 該第8變形例’因為不是以導體的電極圖案,而是以電 容元件構成第i電容器2〇及第2電容器,所以例如 與該第7變形例相比,能以小面積形成更大的電容。 第18(A)〜(C)圖表示第9變形例。例如,如第18(A)、 (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基板之 相對向的2個面。第18(c)圖表示將第18(A)、(B)圖所 示之導體圖案重疊(使其相對向)的狀態。例如,將第18(b)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基板的上面,並將第i8(a)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作為第18(A)圖之導體圖案, 形成構成第2(λ/2)共振器12之螺旋構造的第2導體線路 圖案,並在該螺旋構造之第2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 端)部分,形成第1電容器20之第2電容電極22的電極 圖案與第2電谷器30之第2電容電極32的電極圖案。 作為第18(B)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構成第1(λ/2)共振器 U之螺旋構造的第1導體線路圖案,並在該螺旋構造之 -20- 201244256 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部分,形成第1電容 器20之第]泰 令 電容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 第1電容雷, 电極31的電極圖案。若依據該第9變形例,因 為在2個/ 、相對向的面間形成電容,所以與例如如第1 〇圖 的構成例所不在一個面内形成電容器的情況相比,可形 成更:的電容’而可使天線整體小形化。又,若依據該 第I變形例,因為將第i及第2導體線路圖案作成螺旋 構把所以不僅在第1(λ/2)共振器11與第2(λ/2)共振器 之。門/;,L動之電流1的方向彼此變成相反,而且在各個 共振器内流動之電流i的方向亦彼此變成相反。因此, 一將第1及第2導體線路圖案簡單地作成直線狀的情況 相比’向第1及第2(λ/2)共振器u,12流動的電流i更 有效地相抵消,而在遠方的輻射電力變成更小。 第19(A)〜(C)圖表示第10變形例。例如,如第 19(A)、(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 基板之相對向的2個面。第19(c)圖表示將第19(a)、(b) 圖所示之導體圖案重疊(使其相對向)的狀態。例如,將 第19(B)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基板的上面,並將第 1 9(A)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該第丨〇變形例係構成 第1(λ/2)共振器11的第u體線路圖案與構成第2(λ/2) 共振器12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與該第9變形例一樣是螺 旋構造。 ~ 該第1 0變形例係在不是以導體的電極圖案,而是以 與第1(U2)共振器11及第2(λ/2)共振器12不同之電件的 電容元件構成第1電容器20及第2電容器3〇上與該第 -2 1- 201244256 9變形例相異。具體而言,作為第1電容器2〇的第丄曰 曰曰 片電谷器41與第ι(人/2)共振|§ 11之一側的開放端(第1 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端部21A)及第2(λ/2)共振器12 之一側的開放端(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側的端部22八) 連接。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端部22a係經由貫穿 電介質基板的第1連接導體22B與第1晶片電容器41 連接。又’作為第2電容器30的第2晶片電容器42與 第1 (λ/2)共振器11之另一側的開放端(第1導體線路圖 案之另一側的端部31Α)及第2(λ/2)共振器12之另一側的 開放端(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另一側的端部32Α)連接。第 2導體線路圖案之另一側的端部32Α係經由貫穿電介質 基板的第2連接導體32Β與第2晶片電容器42連接。在 »亥第1 0變形例,因為不是以導體的電極圖案,而是以電 谷兀件構成第1電容器20及第2電容器30,所以例 與該第9蠻你4 乂例相比,能以小面積形成更大的電容。 <第2實施例>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用天 線。此外,對偽咕 /、該第1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用天線實質上 相同的構成Α ^ ^ Χ邻分附加相同的符號,並適當地省略說明。 L無線通訊田 札用天線之基本構成] 苐2〇圖主_丄 a I _表不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用天線 51(第丨妓。該無線通訊用天線具有第1(U4)共振器 !带六。』共振器)、第2(λ/4)共振器52(第2共振器)、及第 -22- 201244256 第1(λ/4)共振器51與第2(λ/4)共振器52係各自的一 端作為開放端,而且另一端作為短路端’並彼此平行配 置成互相之開放端彼此之間相對向,而且互相之短路端 之間相對向。第1電容器2〇接在第1(λ/4)共振器51與 第2(λ/4)共振器52之相對向的開放端之間。第丨電容器 2〇的第1電容電極21與第1(λ/4)共振器51的開放端連 接。第1電容器20的第2電容電極22與第2(λ/4)共振 器52的開放端連接。 [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基本動作及作用] 本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構造採用以在共振時 成為零電位的部分(若第1電容器2〇之電容Cintl與第2 電容器30的電容Cint2是相同,為共振器之物理性中心 線16)將該第1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用天線分割成一半的 構造。基本上,可得到與該第丨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一樣的作用、效果。 第21圖係表示該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在基本共振模 式(共振頻率最低之最低階的共振模式)的電荷分布及電 流向量之狀態。在該無線通訊用天線,第丨及第 共振器5 1,52彼此平行配置成互相之開放端彼此之間相 對向’而且相對向的開放端之間經由第1電容器20連 接’藉此’在基本共振模式,在第1(λ/4)共振器51與第 2(λ/4)共振器52電場分布相反。因此,在基本共振模式, 在第1(λ/4)共振器51與第2(λ/4)共振器52,如第21圖 所示’流動之電流i的方向彼此相反(成為差動的共振模 式)°因此’在基本共振模式’在第1(λ/4)共振器51與 -23- 201244256 第2(λ/4)共振器52 ’彼此流動的電流相抵消,而在遠方 的輻射電力變小。因此,關於與基本共振模式對應之頻 帶的信號傳送’可防止向遠方洩漏信號(電磁波)。 本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亦與該第1實施例的無 線通訊用天線一樣地當作輕合器(c 0 u ρ 1 e r)時,使用2個 第2 0圖所示之構成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使其彼此接近 時’使輻射電力變成儘量小,而可實現僅利用電抗耦合 傳送的無線通訊裝置。因此,可在避免與既有的無線通 訊系統之頻率及頻帶寬的干涉下,實現在近距離的高速 無線通訊。 [與信號源的連接方法(共振器之激振方法)] 第22圖表示在第20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中的 共振器之激振方法的一例。在該第1例,在第丨(λ/4)共 振器5 1 ’在與短路端的位置56相距既定距離χ〇的位置 5 7連接彳§號源1 3的一端(第1連接線1 5),而且信號源 1 3的另一端(第2連接線14)接地。此外,亦可將信號源 13的另一端(第2連接線14)例如與第2(λ/4)共振器52 的短路端連接。 在第22圖之距離χ〇被設定成可取得第ι(人/4)共振 器51與信號源13之匹配(阻抗匹配)的值。距離χ〇愈短, 第1 (λ/4)共振器5 1與信號源1 3的耦合愈小。 [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具體構成例] 本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構造基本上係將該第 1貫施例的無線通讯用天線分割成一半者,作為具體構 成例,作成將第6圖及第1〇圖〜第19圖所示之該第i實 -24- 201244256 施例之各具體構成例的構造分割成一半的構造即可。例 如’將第1 5圖所示的構成例分割成一半時,玎得到如第 2 3圖所示的構造。 例如,在平板狀之電介質基板之相對向的2個面形 成如第23(A)、(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第23(C)圖表 示將第23(A)、(B)圖所示之導體圖案重疊(使其相對向) 的狀態。例如,將第23(B)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基 板的上面’並將第23(A)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作為 第23(B)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構成第1(λ/4)共振器51的 第1導體線路圖案,並在該第1導體線路圖案的一端(開 放端)部分,形成第1電容器20之第1電容電極21的電 極圖案。作為第23(A)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構成第2(λ/4) 共振器52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並在該第2導體線路圖 案的一端(開放端)部分,形成第1電容器20之第2電容 電極22的電極圖案《因此,第1電容器2〇形成於電介 質基板之相對向的2個面之間。 <其他的實施例> 本發明未限定為上述之各實施例,可實施各種變形。 例如,上述之各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係不僅用 以發送/接收類比信號或數位信號等的信號傳送,而且亦 可用作電力之輸電/受電的電力輸送裝置。 又’在上述之各實施例,說明將依照導體線路圖案 所構成之共振器形成於電介質基板的構成例,但是亦可 利用例如是電性長度為(λ/2)或(λ/4)的集中常數元件以構 成共振器。又’在上述之各實施例,說明將導體圖案形 -25- 201244256 成於電介質基板之上面或底面之之至少一側的構成例, 但是亦可例如電介質基板採用多層基板’並將導體圖案 形成於其内層。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用天 線之基本構成的電路圖。 第2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在基 本共振模式的電荷分布及電流向量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3(A)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在 基本共振模式之第1共振器的電場分布及電流向量之狀 態的說明圖’第3(B)圖係表示在基本共振模式之第2共 振器的電場分布及電流向量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4圖係表示在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中的 共振器之激振方法的第丨例的構成圖。 第5圖係表示在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中的 共振器之激振方法的第丨例共振器之第2激振方法的構 成圖。 第6(A)、(B)圖係表示第i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 之具體構成例的平面圖。 第7圖係表不模擬第6圖所示的具體構成例之在基 本共振模式的電流向量之狀態之結果的特性圖。 第8圖係表示使用帛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 無線通訊裝置之一例的立體圖。 第9(A)、(B)圖係表示在第8圖所示之無線通訊裝置 的導體圖案之構造的平面圖。 -26- 201244256 第10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具體 構成之第1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1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具體 構成之第2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2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具體 構成之第3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3(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4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4(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5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5(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6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6(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7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7(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8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8(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9變形例的平面圖β 第19(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1 〇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20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用天 線之基本構成的電路圖。 第21圖係表示第20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在 基本共振模式的電荷分布及電流向量之狀態的說明圖° -27- 201244256 第22圖係表示在第20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中 的共振器之激振方法的構成圖。 第23(A)〜(C)圖係表示第20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之具體構成例的平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第1天線 2 第2天線 3 發送電路 4 接收電路 5 第1電介質基板 6 第2電介質基板 11 第1(λ/2)共振器 12 第2(λ/2)共振器 13 信號源 14 第2連接線 15 第1連接線 16 中心線 17 相距距離χ0的位置 18 接地電極 20 第1電容器 21 第1電容電極 2 1Α 一側的端部 22 第2電容電極 22A 一侧的端部 22B 第1連接導體 -28- 201244256 30 第 2 電 容 器 31 第 1 電 容 電極 3 ΙΑ 另 一 側 的 端部 32 第 2 電 容 電極 32Α 另 一 側 的 端部 32Β 第 2 連 接 導體 33 第 1 電 容 電極 34 第 2 電 容 電.極 41 第 1 晶 片 電容 器 42 第 2 晶 片 電容 器 51 第 1(λ/4)共振 器 52· 第 2(λ/4)共振 器 56 短 路 端 的 位置 57 相 距 距 離 χ0的位置 i 電 流 -29-

Claims (1)

  1. 201244256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無線通訊用天線,其具有: 、第1及第2共振器,係各自具有開放端,並互相 並列地配置成互相之前述開放端彼此之間相對向;及 电合器,係接在相對向之前述開放端之間。 2·如申:專利範圍第i項之無線通訊用天線,其中, 前述第1及第2共振器係以流動之電流的方向相 反的共振模式進行信號的傳播。 3. 如申-月專利範圍帛i項之無線通訊用天線,其中, 月述第1及第2共振器係由使用導體線路的線路 式共振器所構成; 前述電容器係依照由在前述第1及第2共振器的 開放端側所形成之導體的電極圖案所構成。 4. 如申請專利範㈣1項之無線通訊用天線,其中, 前述電容器係與前述第1及第2共振器不同之元 件的電容元件。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至4項中任—項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其中, 刚述第1共振器係兩端作為開放端的第丨(λ/2)共 振器; 刚述第2共振器係兩端作為開放端的第2(λ/2)共 振器; 刖述電容器係由第1電容器與第2電容器所構成; 前述第1電容器係與前述第1(λ/2)共振器之一側 的開放端及前述第2(λ/2)共振器之一側的開放端連接; -3 0 - 201244256 振器 側的 則述第2電容器係與前述第1(λ/2)共 側的開敌端及前述帛2(λ/2)共振器之另一 連接。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無線通訊用—”, ⑴述第1(λ/2)共振器,在與共振中心位 疋間隔的位置連接信號源的—端,而且前 £明 另一端接地。 1s逯源y 專利圍第5項之無線通訊用天線,其中 在前述第1(λ/2)共振器,在與共振中心位置, 疋間隔的位置連接信號源的一端,而且在前述巨朝 ”振裔的共振中心位置連接前述信號源的另 (λ/2 I申Π利範圍第…項中任-項之無線通訊用, 而另—端作 _ ·述第1共振器係一端作為開放端 為短路端的第1(λ/4)共振器; 一端作 中, 定距離 另一端 引述第2共振器係一端作為開放端,而另 9 4 ^的第2(λ/4)共振器。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無線通訊用天線,其 則述第1 (λ/4)共振器的短路端相距既 的位置遠:^ a w 。號源的一 As»,而且前述信號源的 接地。 1〇.種無線通訊裝置,其具有: 第1天線,係進行信號之發送;及 第2天線’係接收從前述第丨天線所發送之信號; 前述第丨天線係具有: -31- 201244256 第1及第2共振器,係各自具有開放端,並互相 並列地配置成互相之前述開放端彼此之間相對向;及 電容器,係接在相對向之前述開放端之間。 1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述第1天線係更具有接收信號的功能,而且前 述第2天線係更具有發送信號的功能,在前述第1天 線與前述第2天線之間雙向地進行信號的收發; 前述第1天線與前述第2天線各自具有: 第1及第2共振器,係各自具有開放端,並互相 並列地配置成互相之前述開放端彼此之間相對向;及 電容器,係接在相對向之前述開放端之間。 -32-
TW100148181A 2010-12-28 2011-12-23 無線通訊用天線及無線通訊裝置 TWI4911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92704A JP5636957B2 (ja) 2010-12-28 2010-12-28 無線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4256A true TW201244256A (en) 2012-11-01
TWI491106B TWI491106B (zh) 2015-07-01

Family

ID=46315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8181A TWI491106B (zh) 2010-12-28 2011-12-23 無線通訊用天線及無線通訊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54428B2 (zh)
JP (1) JP5636957B2 (zh)
CN (1) CN102623807B (zh)
TW (1) TWI4911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2946B2 (ja) * 2013-11-07 2017-11-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平面アンテナ
JP6687615B2 (ja) * 2014-11-21 2020-04-22 ザ ルブリゾル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The Lubrizol Corporation 潤滑油組成物
JP6438146B2 (ja) * 2015-01-29 2018-12-12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Rfid無限アンテナ
CN108091992A (zh) * 2017-12-06 2018-05-29 南京邮电大学 小型化微带天线
WO2020021748A1 (ja) * 2018-07-24 2020-01-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Rfidタグ読み取り用アンテナ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83318A (ja) * 1991-12-30 1993-07-23 Casio Comput Co Ltd ループアンテナ
JPH08222943A (ja) * 1995-02-09 1996-08-30 Hitachi Chem Co Ltd 小型アンテナ及びそのアンテナを用いた送受信装置
CN2263405Y (zh) 1996-07-24 1997-09-24 今村彰利 行动电话的环形天线
US5995821A (en) 1997-04-23 1999-1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Dual-band glass-mounted coupler for wireless telephones in vehicles
JPH1168033A (ja) 1997-08-15 1999-03-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マルチチップモジュール
JP3650330B2 (ja) 2000-12-11 2005-05-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線路間結合構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高周波装置
JP2007524310A (ja) * 2004-02-18 2007-08-23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アンテナ
US7119745B2 (en) * 2004-06-30 2006-10-1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nd packaging printed antenna devices
GB0428046D0 (en) * 2004-12-22 2005-01-26 Artimi Ltd Contactless connector systems
JP4171008B2 (ja) 2005-07-11 2008-10-22 株式会社東芝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携帯無線機
JP4236663B2 (ja) * 2005-07-28 2009-03-11 Tdk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およびフィルタ
JP4565146B2 (ja) * 2005-09-06 2010-10-20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マルチバンド超広帯域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JP4596269B2 (ja) * 2006-03-03 2010-12-08 Tdk株式会社 積層型共振器およびフィルタ
JP4146478B2 (ja) * 2006-07-07 2008-09-10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モジュール及び携帯端末
JP4835334B2 (ja) 2006-09-06 2011-12-14 国立大学法人徳島大学 高周波信号伝送装置
CN101145811B (zh) 2006-09-11 2012-09-05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高频耦合器
JP2009065354A (ja) * 2007-09-05 2009-03-26 Yokowo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TWI348782B (en) * 2007-10-11 2011-09-1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Interdigital type multiple layer band-pass filter
US8144066B2 (en) * 2009-02-26 2012-03-27 Harris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cluding an antenna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ata communication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2010206319A (ja) 2009-02-27 2010-09-16 Murata Mfg Co Ltd 通信体及びカプラ
JP5251603B2 (ja) 2009-02-27 2013-07-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信号伝達用通信体及びカプ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3807B (zh) 2015-09-23
US20120162020A1 (en) 2012-06-28
US9054428B2 (en) 2015-06-09
JP5636957B2 (ja) 2014-12-10
CN102623807A (zh) 2012-08-01
JP2012142706A (ja) 2012-07-26
TWI491106B (zh) 2015-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an Thuan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ing three-coil system with single planar receiver for laptop applications
Zang et al. Nonreciprocal phased-array antennas
JP5560802B2 (ja) 通信装置
TWI380615B (zh)
JP4345850B2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US9112540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547184B2 (en) High-frequency coupl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391784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high-frequency coupler
TW200828839A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high frequency coupler
TWI425778B (zh) 高頻耦合器及通訊裝置
TW201244256A (en) Antenna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devic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070001779A1 (en) High-frequency balun
WO2011034205A1 (ja) 高周波結合器
JP2011023775A (ja) 高周波結合器並びに通信装置
EP2276106A2 (en) High-frequency coupl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Gao et al.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20120056788A1 (en) Multiband and broadband antenna using metamaterials,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Dwivedi Metamaterials-Based Antenna for 5G and Beyond
JP5556716B2 (ja) 電磁結合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無線端末
Yu et al. Reflective nonlinear transmission lines for single-antenna non-self-jamming RFID
US8294631B2 (en) Antenna with a bent portion
WO2023195169A1 (ja) 電力伝送装置
Baum Some planar geometries for small antennas with switched oscillators for thz mesoband radiators
Eom et 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ing one-dimensional free access mat
Shaw et al. An Efficie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using Transmission and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tama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