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4256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以近距離進行信號(電磁波)之傳送 的無線通訊用天線及無線通訊裝置。 【先前技術】 自X在 已知使用各自形成共振器的的複數片基板 進行信號傳送的信號傳送裝置。例如在專利文獻1,揭 不在各個相異的基板構成共振器,並使那些共振器之間 進行電磁耦合,而構成2段的渡波器,冑其進行信號傳 送者。 專利文獻 特開200 8 — 67012號公報 專利文獻1 【發明内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所輻射之電磁波的成分, 傳播至天線附近的成分。 度與從天線的距離]•成反 一般,在使用共振器的無線通訊用天線, ’包含傳播至遠方的成分、
所Μ斛★赍,、、 # K天線 、與僅 方之成分的強 播至天線附近之 三次方成反比衰 ° ,使信號之頻 ,的信號,必須 ^寬的干涉(有根 線所輻射之電磁 歹1如在進行從約 清况’為了使傳 -4- 201244256 播至遠方的成分儘量小,必須使天線的輻射電力極小。 藉由使用不違反電波法的程度之微弱的發送電力,頻率 及頻帶寬的限制不存在,而可實現近距離之高速無線通 訊。在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以往的共振器構造,難在 實現近距離之高速無線通訊下,防止向遠方洩漏信號(電 磁波)。 本發明係鑑於該問題點而開發者,其目的在於提供 作成可防止向遠方洩漏信號(電磁波)之無線通訊用天線 及無線通訊裝置。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係具有:第1及第2共振 器’係各自具有開放端,並互相並列地配置成互相之開 放端彼此之間相對向;及電容器,係接在相對向之該開 放端之間。 本發明之無線通訊裝置係具有:第1天線,係進行 信號之發送’及第2天線,係接收從第1天線所發送之 信號’並以上述之本發明的無線通訊用天線構成第1天 線。 又’亦可苐1天線更具有接收信號的功能,而且第 2天線更具有發送信號的功能,在第丨天線與第2天線 之間雙向地進行信號之收發的情況,分別以上述之本發 明的無線通Λ用天線構成第1天線與第2天線。 在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用天線或無線通訊裝置,藉由 第1及第2共振器互相並列地配置成各個開放端之間相 對向,而且藉由相對向的開放端之間經由電容器連接, -5- 201244256 而在基本共振模式(共振頻率最低之最低階的共振模 式),在第1及第2共振器流動之電流的方向相反(差動 的共振模式卜因此,在基本共振模式,在第i及第2共 振器流動之電流彼此相抵消,而向遠方的輻射電力變小。 在本發明的無線通訊用天線,第1及第2共振器係 例如能以使用導體線路的線路式共振器構成。電容器係 月b以在第1及第2共振器之開放端側所形成之導體的電 極圖案構成。 又,亦可以與第1及第2共振器不同之元件的電容 元件構成電容器。 又’在本發明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亦可以兩端作為 開放端的第1(λ/2)共振器((1/2)波長共振器)構成第1共 振器,並以兩端作為開放端的第2(λ/2)共振器構成第2 共振器。在此情況,以第1電容器與第2電容器構成電 容器’並將第1電容器與第1共振器之一側的開放端及 第2共振器之一側的開放端連接;將第2電容器與第i 共振器之另一側的開放端及第2共振器之另一側的開放 端連接。 在以(λ/2)共振器構成第1及第2共振器的情況,例 如在第1 (λ/2)共振器,在與共振中心位置相距既定間隔 的位置連接信號源的一端,而且將信號源的另一端接地 較佳。或,亦可作成在第1 (λ/2)共振器,在與共振中心 位置相距既定間隔的位置連接信號源的一端,並在第 2(λ/2)共振器的共振中心位置連接信號源的另一端。 -6- 201244256 又’在本發明之無绩 線通訊用天線,亦可作成以一端 作為開放端而另一端物支你 為短路端的第1(λ/4)共振器((1/4) 波長共振器)構成第! 1 、 一振器,並以一端作為開放端而另 一端作為短路端的帛2(λ/4)共振器構成第2共振器。 在此情況,例如’在與第1(λ/4)共振器的短路端相 距既定距離的位置連桩彳全 接k號源的一端’而且將信號源 另一端接地較佳。 此外在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用天線或無線通訊裝 置’「信號傳送」A限定為發送/接收類比信號或數位^ 號等的信號傳送,亦包含如電力之輸電/受電的電力傳 送。 [發明之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的無線通訊用天線或無線通訊裝置, 因為作成將第1及第2共振器互相並列地配置成互相之 開放端彼此之間相對向,而且經由電容器連接相對向的 開放端之間,所以可得到在第丨及第2共振器流動之電 流的方向相反的基本共振模式。因此,在基本共振模式, 在第1及第2共振器流動之電流彼此相抵消,因為對遠 方的轄射電力變小,所以關於與基本共振模式對應之頻 帶的信號傳送’可防止向遠方洩漏信號(電磁波)。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 <第1實施例> [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基本構成] 201244256 第1圖表示本發明之第丨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用天線 的基本構成。該無線通訊用天線具有第丨(λ/2)共振器 第1共振器)、第2(λ/2)共振器12(第2共振器)、第1 電容器20及第2電容器30。 第1(λ/2)共振器η與第2(λ/2)共振器a係各自的兩 蚝作為開放端,並互相並列地配置成互相之開放端彼此 之間相對向(例如在同一平面内平行配置或在上下方向 平行配置)。第1電容器20與第2電容器3〇係接在第 共振器11與第2(λ/2)共振器12之相對向的開放端 之間。 更具體而S,第1電容器20與相對向之第1 (χ/2)共 振器11之一側的開放端及第2(λ/2)共振器12之一側的 開放端連接。第1電容器20的第1電容電極21與第1(λ/2) 共振器11之一側的開放端連接。第!電容器2〇的第2 電容電極22與第2(λ/2)共振器12之一側的開放端連接。 又,第2電容器30與相對向之第丨“/])共振器η 之另一側的開放端及第2(λ/2)共振器12之另一側的開放 端連接。第2電容器30的第1電容電極μ與第1(λ/2) 共振器11之另一側的開放端連接。第2電容器30的第 2電容電極32與第2(λ/2)共振器12之另一側的開放端連 接。 [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基本動作及作用] 第2圖表示該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在基本共振模式(共 振頻率最低之最低階的共振模式)之電荷分布及電流向 里的狀態。第3(A)圖表示在基本共振模式之第ι(人/2)共 -8 - 201244256 振器11的電場E之分布及電流向量⑴的狀態,第3(b) 圖表示在基本共振模式之第2(λ/2)共振器12之電場分布 及電流向量的狀態。 在該無線通訊用天線’第i及第2(λ/2)共振器1〗,Η 互相並列地配置(平行配置)成互相之開放端彼此之間相 對向,而且相對向的開放端之間經由第丨及第2電容器 20, 30連接,藉此,在基本共振模式,成為如第3(α广 剛所示的電場強度分布。即,若設第】電容器2〇的 電容CinU與第2電容器3〇的電容心2是相同,並將 共振器的物理性中心線16作為共振中心(零電位),則在 第1(λ/2)共振器U與第2⑽)共振器_場分布彼此為 反相。因此’在基本共振模式’在第Κλ/2)共振器❹ 第;(λ/2)共振器12’如第2圖所示,流動之電流i的方 向彼此相反(成為差動的丘括捣斗、、 的/、振模式^因此,在基本共振 模式’在第1(λ/2)共振器11與第伙2)共振器12,彼此 流動的電流相抵消,而向遠方的輻射電力變卜因此, 在與基本共振模式對應之頻帶的信號傳送方面
信號(電磁波)向遠方洩漏。 I -般,在使用共振器的無線通訊用天線,在從天線 所輻射之電磁波成分,包含億播土 03傳播至遂方的成分、與僅傳 播至天線附近的成分。傳播至遠方的成 向外部輻射,因為不會回到輸 里的形式 ίϋ射指生、。S — 士工 ,、振盗’所以成為損失 ,僅傳播至天線附近 量不會向外部輻射’而儲存於共振器附近的4: 電抗能[因此’即使是傳播 的工間’作為 之成分的輻射電力 -9- 201244256 為零的情況,亦若使2個無線通訊用天線彼此接近時 由於具有僅傳播至附近的成分,構成2個無線通訊用天 線之各個共振器之間電磁性麵合,而進行電抗輕合。在 此情況,在構成2個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各個共振器之 間,藉僅傳播至附近之成分的能量交換開始,而成為共 振狀態,形成混合共振模式,而可在相異的共振器之間 (2個無線通訊用天線之間)傳送信號。因此,例如將第' 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用天線當作耦合器(c〇upler)時,使用2 個第1圖所示之構成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使其彼此接近 時,使輻射電力變成儘量小,而可實現僅利用電抗耦合 傳送的無線通訊裝置。因此,可在避免與既有的無線通 訊系統之頻率及頻帶寬的干涉下,實現在近距離的高速 無線通訊。 [與信號源的連接方法(共振器之激振方法 第4圖表示在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中的共 振益之激振方法的第丨例。在該第丨例,在第丨(λ/2)共 振器11 ’在與共振中心位置相距既定距離X 〇的位置i 7 連接彳s號源1 3的一端(第1連接線丨5),而且信號源i 3 的另一端(第2連接線14)接地。此外,若第1電容器2〇 的電容Cintl與第2電容器3〇的電容Cint2是相同,共 振器之物理性中心線16成為共振中心(零電位)。在此情 况’在與中心線16相距距離χ〇的位置17連接信號源 1 3的一端。 第5圖表示共振器之激振方法之共振器的第2例。 在°玄第2例在第1 (λ/2)共振器11,在與共振中心位置 -10- 201244256 相距既定距離x0的位置丨7連接信號源丨3的一端(第工 連接線15),而且在第2(λ/2)共振器12之共振中心位置 連接信號源13的另一端(第2連接線14)。此外若第i 電容器20的電容Cintl與第2電容器30的電容Cint2 是相同,共振器之物理性中心線16成為共振中心(零電 位)。在此情況,在與中心線丨6相距距離χ〇的位置i 7 連接信號源13的一端,並在中心線16的位置連接俨號 源13的另一端。 在第4圖及第5圖的距離χ〇被設定成可取得第丨(人/2) 共振器11與信號源1 3之匹配(阻抗匹配)的值。距離χ〇 愈短,第1(λ/2)共振器11與信號源13的耦合愈小。 [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具體構成例] 第6(A)、(Β)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 的具體構成例。例如,在平板狀之電介質基板之相對向 的2個面形成如第6(A)、(Β)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例 如,在電介質基板的上面形成第6(A)圖之導體圖案,在 底面形成如第6(Β)之導體圖案。第6(A)圖之導體圖案係 在中心部具有構成第1( λ/2)共振器11之第1導體圖案, 並在該第1導體圖案的兩端(開放端),分別半圓形地形 成第1電容器20之第1電容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第2 電容器3〇之第1電容電極31的電極圖案。第6(Β)之導 體圖案亦是相同的構造’在中心部具有構成第2(λ/2)共 振器12之第2導體圖案’並在該第2導體圖案的兩端(開 放端),分別半圓形地形成第1電容器20之第1電容電 極22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第2電容電極32的 電極圖案° -11- 201244256 第7圖表示模擬第6( A)、(B)圖所示的具體構成例之 在基本共振模式的電流向量之狀態的結果。如第7圖所 示’得知在第1(λ/2)共振器11與第2(λ/2)共振器12,流 動之電流的方向相反。 [無線通訊裝置的構成例] 在構築無線通訊系統的情況,為了防止電磁波向遠 方戌漏’以第1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用天線構成至少發送 側的天線即可。在2個天線間彼此進行雙向通訊的情 況,分別以第1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用天線構成2個天線 即可。在此’表示使用實質上同一構造之2個天線的無 線通訊裝置例。 第8圖表示使用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無 線通汛裝置例。該無線通訊裝置具有帛1天 '線1與第2 天線2。t亥第i天線具有平板狀的第i電介質基板5。第 2天:2具有平板狀㈣2電介質基板6。在通訊時,第 1電η質基板5與第2電介質基板6隔著間隔d(例如從 數毫米至數公分)相對向配置。 在第1電介質基板5之相對向的第1面(上面)與第2 面(底面)’形成第9(A)、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在第 2電”質基板6之相對向的第丨面(上面)與第2面(底面) 亦形成-樣之圖案的導體。更具體而言,第9(A)圖之導 體圖案形成於第!電介質基板5的上面,第9(B)圖所示 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第9(B)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第 2電介質基板6的上面’第9(A)圖所示之導體圖案形成 -12- 201244256 第9(A)圖之導體圖案係與第6(A)圖之導體圖案— 樣,在中心部具有構成第1 (λ/2)共振器11之第丨導體線 路圖案,並在該第1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分 別半圓形地形成第1電容器20之第1電容電極21的電 極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第1電容電極31的電極圖案。 作為第9(A)圖之導體圖案,更例如形成成為用以連接信 號源13(第4圖)的一端之第1連接線15的線路圖案。成 為第1連接線1 5之線路圖案的一端與中心部的第1導體 線路圖案連接。此外,如上述所示,為了可取得第1(人/2) 共振器11與信號源13的阻抗匹配,成為第1連接線15 之線路圖案的一端與從構成第1(λ/2)共振器u之第丨導 體線路圖案的中心位置相距距離x〇的位置連接較佳。 第9(B)圖之導體圖案係與第6(B)圖之導體圖案一 樣’在中心部具有構成第2(λ/2)共振器12之第2導體線 圖案並在s亥第2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分 半圓开/地开> 成第1電谷器2〇之第2電容電極22的電 :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第2電容電極32的電極圖案。 為第9(B)圖之導體圖案,更例如形成成為用以連接信 斑$ Π(第4圖)的另一端之第2連接線14的線路圖案、 绝成為接地電極18的電極圖案。成為第2連接線“之 外路圖案的一端與中心部的第2導體線略圖案連接。此 妓成為第2連接線14之線路圖案的一端與構成第2(λ/2) 器12之第2導體線路圖案的中心位置連接較佳。 :無線通訊裝置係例如可使第i天線j作為發送天 、’使第2天線2作為進行從第i天線ι所發送之信 -13- 201244256 號之接收的接收天線動作。又,亦可將第1天線1與第 2天線2之雙方用作收發天線,而在第I天線1與第2 天線2之間雙向進行信號的收發。 [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具體構成例的變形例] 第10圖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具體構 成的第1變形例。該第1變形例係例如將如第1 〇圖所示 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之電介質基板的一個面内。 如第10圖所示,在同一平面内,並列地形成構成第1(λ/2) 共振器11的第1導體線路圖案、與構成第2(λ/2)共振器 12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在第i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 放端)部分’在與第2導體線路圖案相對向之側’分別形 成第1電容器2〇之第1電容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第2 電容器3〇之第1電容電極31的電極圖案。這些電極圖 案係相對第1導體線路圖案段差狀地形成。在構成第 2 (λ/2)共振器I〗之第2導體線路圖案的雨端(開放端)部 分’在與第1導體線路圖案相對向之側,分別形成第1 電谷20之第2電容電極22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器 30之第2電容電極32的電極圖案。這毖電極圖案係相 對第2導體線路圖案段差狀地形成。 在第10圏的構成例,在同—平面内,藉由第1電容 電極21的電植圖案與第2電容電極22的電極圖案隔著 既疋間隔相訝向,形成第1電容器2〇。又,在同一平面 内’精由第1電容電極31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電極 32的電極圖案隔著既定間隔相對向,形成第2電容器30〇 -14- 201244256 第11圖表示第2變形例。該第2變形例係與第i 〇 圖的構成例一樣,該第2變形例之基本構造係與第1 〇圖 的構成例一樣,但是構成第1電容器20及第2電容器 30之電極圖案的形狀相異,在該第2變形例,第}電容 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電極22的電極圖案分別 形成梳齒狀,藉由梳齒狀之線路部分隔著既定間隔交互 相對向’形成成為interdigital式線路構造的第2電容器 30。在該第2變形例’藉由將構成第1電容器2〇及第2 電谷器30的電極圖案作成inter digital式線路構造,相 對向電容增加,而可形成更大的電容。因此,可使天線 整體小形化。 變形例。該第3變形例係與第 第12圖表示第 圖的構成例-樣’例如構成帛1(λ/2)共振器U的第ι導 體線路圖案與構成第2(λ/2)共振器12的第2導體線路圖 案並列地形成於平板狀之電介質基板的一個面内。該第 3變形例係在不是以導體的電極圖案,而是以與第1(λ/2) 共振益II及第ία (2)/、振盜12不同之電件的電容元件 構成第I電容器 及第2電谷器3〇上與第ι〇圖的構成 ===而言,在相對向的f 1(λ/2)共振器11(第1 導:線路圖案)之一侧的開放端 2〇的篦—侧的開放端,連接作為第1電容器 的第1晶片雷交 器11(第1導h 。。又,在相對向的第1(λ/2)共振 共振器12(第/路圖案)之另—侧的開放端與第2(λ/2) # 2 2 #六。》導體線路圖案)之另一側的開放端,連接 谷盗30的第2晶片電容器42。在該第3變 201244256 形例’因為不是以導體的電極圖案,而是以電容元件構 成第1電容器2〇及第2電容器30,所以例如與第10圖 的構成例相比,可形成更大的電容,而可使天線整體小 形化。 第13(A)〜(c)圖表示第4變形例。例如’如第13(A)、 (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基板之 相對向的2個面。第13(C)圖表示將第13(A)、(B)圖所 示之導體圖案重疊(使其相對向)的狀態。例如,將第1 3(B)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基板的上面,並將第13(A)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作為第13(A)圖之導體圖案, 並列地形成構成第1(λ/2)共振器11的第1導體線路圖 案、與構成第2(λ/2)共振器12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作 為第13(B)圖之導體圖案’在與相對向之第1(λ/2)共振器 11(第1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開放端及第2(λ/2)共振 器1 2 (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開放端對應的位置, 形成第1電容電極33的電極圖案。因此,在電介質基板 之相對向的2個面間形成第1電容器2〇 ^又,在與相對 向之第1(λ/2)共振器U(第丨導體線路圖案)之另—側的 開放端及第2(λ/2)共振器12(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另一 側的開放端對應的位置,形成第2電容電 W电極圖 案。因此’在電介質基板之相對向的2個面間形成 電容器30。若依據該第4變形例,因為在2個相 2 面間形成電容,所以與例如如第丨〇圖的構成例所示向的 個面内形成電容器的情況相比,可形成更大:在-可使天線整體小形化。 | ’而 -16- 201244256 第14(A)〜(C)圖表示第5變形例。例如,如第14(A)、 (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形杰 彬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基板之 相對=的2個面。帛14(C)圖表示將第14⑷、(b)圖所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Γ二狀上態面例將第14(B) 負基板的上面,並將第14(A) 圖案形成於底面。作為第i4(A)圖之導體圖案, 成第2(λ/2)共振器12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並在 Γ〇之^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部分,第^電容器 …雷2電容電極22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第 二電極32的電極圖案整體上形成c字形。作為第 導體線sT導體圖案’形成構成第1(λ/2)共振器11的第1 部分、:第〒案’並在該第1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 第2電^電容器2〇之第1電容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 成為與3〇之第1電容電極31的電極圖案整體上形 據該第s微4(Α)圖之導體圖案左右對稱的C字形。若依 所m “文形例’因為在2個相對向的面間形成電容, 容… 第1〇圖的構成例所示在-個面内形成電 小形化:況相比’可形成更大的電容,而可使天線整體 ⑻圖!Λ5(Α)〜(C)圖表示第6變形例。例如,如第15(A)、 相對θήΓ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基板之 2個面。帛⑽)圖表示將第_、⑻圖所 圖之導: = 電其二對二的狀態。例如,將第15⑻ 案形成於底面。作為第15(A)圖之導體圖案, 201244256 形成構成第2(λ/2)共振器12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n 該第2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部分,笛n a 弟 1電容器 20之第2電容電極22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交哭蛛 %令器30之第 2電容電極32的電極圖案整體上形成I字形。作為第ΐ5(Β)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構成第1(λ/2)共振器u的第丨導體 線路圖案,並在該第1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部 分’第1電谷器20之第1電容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第 2電容器30之第1電容電極31的電極圖案整體上形成工 字形。若依據該第6變形例,因為在2個相對向的面間 形成電容,所以與例如如第1 0圖的構成例所示在一個面 内形成電容器的情況相比,可形成更大的電容,而可使 天線整體小形化。 第16(A)〜(C)圖表示第7變形例。例如,如第16(A)、 (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基板之 相對向的2個面。第16(C)圖表示將第i6(a)、(B)圖所 示之導體圖案重疊(使其相對向)的狀態。例如,將第1 6(b)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基板的上面,並將第i 6(a)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作為第16(A)圖之導體圖案, 形成構成第2(λ/2)共振器12之彎曲構造的第2導體線路 圖案,並在該彎曲構造之第2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 端)部分,形成第1電容器20之第2電容電極22的電極 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第2電容電極32的電極圖案。 作為第16(B)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構成第1(λ/2)共振器 11之彎曲構造的第1導體線路圖案,並在該彎曲構造之 第1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部分,形成第1電容 -18- 201244256 器20之宽]ι _ 乐1電容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
第 1電交I ♦ !極3 1的電極圖案。若依據該第7變形例,因 為在2個相對向的面間形成電容,所以與例如如第10圖 的構成例所示在一個面内形成電容器的情況相比,可形 J& JU ^ 叩電容,而可使天線整體小形化。又,若依據該 第7變形例,因為將第1及第2導體線路圖案作成彎曲 構造’所以不僅在第1(λ/2)共振器11與第2(λ/2)共振器 1 2之間流動之電流i的方向彼此變成相反,而且在各個 共振器内流動之電流i的方向亦彼此變成相反。因此, 與將第1及第2導體線路圖案簡單地作成直線狀的情況 相比’向第1及第2(λ/2)共振器11,12流動的電流i更 有效地相抵消,而在遠方的輻射電力變成更小。 第17(八)〜(C)圖表示第8變形例。例如,如第17(八)、 (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基板之 相對向的2個面。第17(c)圖表示將第17(A)、(b)圖所 不之導體圖案重疊(使其相對向)的狀態。例如,將第17(B)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基板的上面,並將帛17(a)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該第8變形例係構成第i (λ/2) 共振器11的第i導體線路圖案與構成第2(λ/2)共振器η 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與該第7變形例_樣是彎曲構造。 該第8變形例係在不是以導體的電極圖案,而是以 與第ι(λ/2)共振器u及第2(λ/2)共振器12不同之電件的 電容元件構成第i電容器20及第2電容器3〇上盘古玄第 7變形例相異。具體而言,作為第1電容器2〇的第;曰 片電容器4!與第1(λ/2)共振器n之—側的開放端(第日^ -19- 201244256 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端部21A)及第2(λ/2)共振器12 之一側的開放端(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端部22Α) 連接。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端部22Α係經由貫穿 電介質基板的第1連接導體22Β與第1晶片電容器41 連接。又’作為第2電容器30的第2晶片電容器42與 第1(λ/2)共振器π之另一側的開放端(第1導體線路圖 案之另一側的端部31 Α)及第2(λ/2)共振器12之另一側的 開放端(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另一側的端部32Α)連接。第 2導體線路圖案之另一側的端部3 2 Α係經由貫穿電介質 基板的第2連接導體32B與第2晶片電容器42連接。在 該第8變形例’因為不是以導體的電極圖案,而是以電 容元件構成第i電容器2〇及第2電容器,所以例如 與該第7變形例相比,能以小面積形成更大的電容。 第18(A)〜(C)圖表示第9變形例。例如,如第18(A)、 (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基板之 相對向的2個面。第18(c)圖表示將第18(A)、(B)圖所 示之導體圖案重疊(使其相對向)的狀態。例如,將第18(b)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基板的上面,並將第i8(a) 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作為第18(A)圖之導體圖案, 形成構成第2(λ/2)共振器12之螺旋構造的第2導體線路 圖案,並在該螺旋構造之第2導體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 端)部分,形成第1電容器20之第2電容電極22的電極 圖案與第2電谷器30之第2電容電極32的電極圖案。 作為第18(B)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構成第1(λ/2)共振器 U之螺旋構造的第1導體線路圖案,並在該螺旋構造之 -20- 201244256 線路圖案的兩端(開放端)部分,形成第1電容 器20之第]泰 令 電容電極21的電極圖案與第2電容器30之 第1電容雷, 电極31的電極圖案。若依據該第9變形例,因 為在2個/ 、相對向的面間形成電容,所以與例如如第1 〇圖 的構成例所不在一個面内形成電容器的情況相比,可形 成更:的電容’而可使天線整體小形化。又,若依據該 第I變形例,因為將第i及第2導體線路圖案作成螺旋 構把所以不僅在第1(λ/2)共振器11與第2(λ/2)共振器 之。門/;,L動之電流1的方向彼此變成相反,而且在各個 共振器内流動之電流i的方向亦彼此變成相反。因此, 一將第1及第2導體線路圖案簡單地作成直線狀的情況 相比’向第1及第2(λ/2)共振器u,12流動的電流i更 有效地相抵消,而在遠方的輻射電力變成更小。 第19(A)〜(C)圖表示第10變形例。例如,如第 19(A)、(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形成於平板狀的電介質 基板之相對向的2個面。第19(c)圖表示將第19(a)、(b) 圖所示之導體圖案重疊(使其相對向)的狀態。例如,將 第19(B)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基板的上面,並將第 1 9(A)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該第丨〇變形例係構成 第1(λ/2)共振器11的第u體線路圖案與構成第2(λ/2) 共振器12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與該第9變形例一樣是螺 旋構造。 ~ 該第1 0變形例係在不是以導體的電極圖案,而是以 與第1(U2)共振器11及第2(λ/2)共振器12不同之電件的 電容元件構成第1電容器20及第2電容器3〇上與該第 -2 1- 201244256 9變形例相異。具體而言,作為第1電容器2〇的第丄曰 曰曰 片電谷器41與第ι(人/2)共振|§ 11之一側的開放端(第1 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端部21A)及第2(λ/2)共振器12 之一側的開放端(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側的端部22八) 連接。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一側的端部22a係經由貫穿 電介質基板的第1連接導體22B與第1晶片電容器41 連接。又’作為第2電容器30的第2晶片電容器42與 第1 (λ/2)共振器11之另一側的開放端(第1導體線路圖 案之另一側的端部31Α)及第2(λ/2)共振器12之另一側的 開放端(第2導體線路圖案之另一側的端部32Α)連接。第 2導體線路圖案之另一側的端部32Α係經由貫穿電介質 基板的第2連接導體32Β與第2晶片電容器42連接。在 »亥第1 0變形例,因為不是以導體的電極圖案,而是以電 谷兀件構成第1電容器20及第2電容器30,所以例 與該第9蠻你4 乂例相比,能以小面積形成更大的電容。 <第2實施例>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用天 線。此外,對偽咕 /、該第1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用天線實質上 相同的構成Α ^ ^ Χ邻分附加相同的符號,並適當地省略說明。 L無線通訊田 札用天線之基本構成] 苐2〇圖主_丄 a I _表不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用天線 51(第丨妓。該無線通訊用天線具有第1(U4)共振器 !带六。』共振器)、第2(λ/4)共振器52(第2共振器)、及第 -22- 201244256 第1(λ/4)共振器51與第2(λ/4)共振器52係各自的一 端作為開放端,而且另一端作為短路端’並彼此平行配 置成互相之開放端彼此之間相對向,而且互相之短路端 之間相對向。第1電容器2〇接在第1(λ/4)共振器51與 第2(λ/4)共振器52之相對向的開放端之間。第丨電容器 2〇的第1電容電極21與第1(λ/4)共振器51的開放端連 接。第1電容器20的第2電容電極22與第2(λ/4)共振 器52的開放端連接。 [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基本動作及作用] 本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構造採用以在共振時 成為零電位的部分(若第1電容器2〇之電容Cintl與第2 電容器30的電容Cint2是相同,為共振器之物理性中心 線16)將該第1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用天線分割成一半的 構造。基本上,可得到與該第丨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一樣的作用、效果。 第21圖係表示該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在基本共振模 式(共振頻率最低之最低階的共振模式)的電荷分布及電 流向量之狀態。在該無線通訊用天線,第丨及第 共振器5 1,52彼此平行配置成互相之開放端彼此之間相 對向’而且相對向的開放端之間經由第1電容器20連 接’藉此’在基本共振模式,在第1(λ/4)共振器51與第 2(λ/4)共振器52電場分布相反。因此,在基本共振模式, 在第1(λ/4)共振器51與第2(λ/4)共振器52,如第21圖 所示’流動之電流i的方向彼此相反(成為差動的共振模 式)°因此’在基本共振模式’在第1(λ/4)共振器51與 -23- 201244256 第2(λ/4)共振器52 ’彼此流動的電流相抵消,而在遠方 的輻射電力變小。因此,關於與基本共振模式對應之頻 帶的信號傳送’可防止向遠方洩漏信號(電磁波)。 本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亦與該第1實施例的無 線通訊用天線一樣地當作輕合器(c 0 u ρ 1 e r)時,使用2個 第2 0圖所示之構成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使其彼此接近 時’使輻射電力變成儘量小,而可實現僅利用電抗耦合 傳送的無線通訊裝置。因此,可在避免與既有的無線通 訊系統之頻率及頻帶寬的干涉下,實現在近距離的高速 無線通訊。 [與信號源的連接方法(共振器之激振方法)] 第22圖表示在第20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中的 共振器之激振方法的一例。在該第1例,在第丨(λ/4)共 振器5 1 ’在與短路端的位置56相距既定距離χ〇的位置 5 7連接彳§號源1 3的一端(第1連接線1 5),而且信號源 1 3的另一端(第2連接線14)接地。此外,亦可將信號源 13的另一端(第2連接線14)例如與第2(λ/4)共振器52 的短路端連接。 在第22圖之距離χ〇被設定成可取得第ι(人/4)共振 器51與信號源13之匹配(阻抗匹配)的值。距離χ〇愈短, 第1 (λ/4)共振器5 1與信號源1 3的耦合愈小。 [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具體構成例] 本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構造基本上係將該第 1貫施例的無線通讯用天線分割成一半者,作為具體構 成例,作成將第6圖及第1〇圖〜第19圖所示之該第i實 -24- 201244256 施例之各具體構成例的構造分割成一半的構造即可。例 如’將第1 5圖所示的構成例分割成一半時,玎得到如第 2 3圖所示的構造。 例如,在平板狀之電介質基板之相對向的2個面形 成如第23(A)、(B)圖所示之圖案的導體。第23(C)圖表 示將第23(A)、(B)圖所示之導體圖案重疊(使其相對向) 的狀態。例如,將第23(B)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電介質基 板的上面’並將第23(A)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於底面。作為 第23(B)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構成第1(λ/4)共振器51的 第1導體線路圖案,並在該第1導體線路圖案的一端(開 放端)部分,形成第1電容器20之第1電容電極21的電 極圖案。作為第23(A)圖之導體圖案,形成構成第2(λ/4) 共振器52的第2導體線路圖案,並在該第2導體線路圖 案的一端(開放端)部分,形成第1電容器20之第2電容 電極22的電極圖案《因此,第1電容器2〇形成於電介 質基板之相對向的2個面之間。 <其他的實施例> 本發明未限定為上述之各實施例,可實施各種變形。 例如,上述之各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係不僅用 以發送/接收類比信號或數位信號等的信號傳送,而且亦 可用作電力之輸電/受電的電力輸送裝置。 又’在上述之各實施例,說明將依照導體線路圖案 所構成之共振器形成於電介質基板的構成例,但是亦可 利用例如是電性長度為(λ/2)或(λ/4)的集中常數元件以構 成共振器。又’在上述之各實施例,說明將導體圖案形 -25- 201244256 成於電介質基板之上面或底面之之至少一側的構成例, 但是亦可例如電介質基板採用多層基板’並將導體圖案 形成於其内層。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用天 線之基本構成的電路圖。 第2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在基 本共振模式的電荷分布及電流向量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3(A)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在 基本共振模式之第1共振器的電場分布及電流向量之狀 態的說明圖’第3(B)圖係表示在基本共振模式之第2共 振器的電場分布及電流向量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4圖係表示在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中的 共振器之激振方法的第丨例的構成圖。 第5圖係表示在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中的 共振器之激振方法的第丨例共振器之第2激振方法的構 成圖。 第6(A)、(B)圖係表示第i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 之具體構成例的平面圖。 第7圖係表不模擬第6圖所示的具體構成例之在基 本共振模式的電流向量之狀態之結果的特性圖。 第8圖係表示使用帛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 無線通訊裝置之一例的立體圖。 第9(A)、(B)圖係表示在第8圖所示之無線通訊裝置 的導體圖案之構造的平面圖。 -26- 201244256 第10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具體 構成之第1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1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具體 構成之第2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2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的具體 構成之第3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3(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4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4(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5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5(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6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6(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7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7(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8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18(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9變形例的平面圖β 第19(A)〜(C)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的具體構成之第1 〇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20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用天 線之基本構成的電路圖。 第21圖係表示第20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用天線之在 基本共振模式的電荷分布及電流向量之狀態的說明圖° -27- 201244256 第22圖係表示在第20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線中 的共振器之激振方法的構成圖。 第23(A)〜(C)圖係表示第20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用天 線之具體構成例的平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第1天線 2 第2天線 3 發送電路 4 接收電路 5 第1電介質基板 6 第2電介質基板 11 第1(λ/2)共振器 12 第2(λ/2)共振器 13 信號源 14 第2連接線 15 第1連接線 16 中心線 17 相距距離χ0的位置 18 接地電極 20 第1電容器 21 第1電容電極 2 1Α 一側的端部 22 第2電容電極 22A 一侧的端部 22B 第1連接導體 -28- 201244256 30 第 2 電 容 器 31 第 1 電 容 電極 3 ΙΑ 另 一 側 的 端部 32 第 2 電 容 電極 32Α 另 一 側 的 端部 32Β 第 2 連 接 導體 33 第 1 電 容 電極 34 第 2 電 容 電.極 41 第 1 晶 片 電容 器 42 第 2 晶 片 電容 器 51 第 1(λ/4)共振 器 52· 第 2(λ/4)共振 器 56 短 路 端 的 位置 57 相 距 距 離 χ0的位置 i 電 流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