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15701A - Process to grow carbon nanotubes onto fibers - Google Patents

Process to grow carbon nanotubes onto fiber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15701A
TW201215701A TW100128655A TW100128655A TW201215701A TW 201215701 A TW201215701 A TW 201215701A TW 100128655 A TW100128655 A TW 100128655A TW 100128655 A TW100128655 A TW 100128655A TW 201215701 A TW201215701 A TW 20121570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fiber
fabric
glass
fiber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8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chel Calame
Matthias Graeber
Mickael Lucien Perrin
Christian Schoenenberger
Original Assignee
Huntsman Adv Mat Switzerlan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tsman Adv Mat Switzerland filed Critical Huntsman Adv Mat Switzerland
Publication of TW201215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570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9/00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other substances; Manufacture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9/08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other substances; Manufacture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of inorganic material
    • D01F9/12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9/127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hydrocarbon gases or vapours or other carbon-containing compounds in the form of gas or vapour, e.g. carbon monoxide, alcohols
    • D01F9/1273Alkenes, alky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1/00Catalysts comprising the elements,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gnesium, boron, aluminium, carbon, silicon, titanium, zirconium, or hafnium
    • B01J21/18Carbon
    • B01J21/185Carbon nano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3/0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 B01J23/7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of the iron group metals or copper
    • B01J23/74Iron group metals
    • B01J23/745Ir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5/00Catalyst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B01J35/50Catalyst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configuration
    • B01J35/58Fabrics or fila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7/00Processes, in general, for preparing catalysts; Processes, in general, for activation of catalysts
    • B01J37/02Impregnation, coating or precipitation
    • B01J37/0234Impregnation and coating simultaneous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9/00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other substances; Manufacture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9/08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other substances; Manufacture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of inorganic material
    • D01F9/12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9/00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other substances; Manufacture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9/08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other substances; Manufacture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of inorganic material
    • D01F9/12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9/127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hydrocarbon gases or vapours or other carbon-containing compounds in the form of gas or vapour, e.g. carbon monoxide, alcoh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1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one dimension, e.g. needle-like
    • C01P2004/13Nanotub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Reinforced Plastic Materials (AREA)
  • Chem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Description

201215701 六、發明說明: 發明之背景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法 本發明關於將奈米碳管成長至纖維上的方法,該纖难 特別是碳纖維,以及關於以此種纖維來製造複合材料的方 【先前技術】 於吾人今日的社會,工業的主要驅動力之_是尋找新 的材料’而特別強調其強度、動性、。這些先進的材 料在我們的科技進展中扮演關鍵的^,並且幫助我們日 常生活更便利以及改善我們生活的舒適度。此種先 枓大部分是複合物,其由至少二部分所構成:所謂的基底 和強化物。基底材料乃設計成圍繞著強化材料以及強 =位置而支持之。強化物乃基於其特殊的機械 和物理性質來選擇,並且強化基底性質。 今日兩效能複合材料大部分是纖維強化的聚合物,宜 =例如玻璃纖•'碳纖維'Kevlar等纖維。 岸 ^說使用的基底是環氧樹脂。這些聚合錢 3物擁有各式各樣有用的性f,例如極高的㈣产複 尺寸穩定性、良好的電性暫 ^ ' 其意涵舉例而十是容易 '、、几紹生、低密度。 低應力,這使:::::具有高_、旋轉部件有 引力。 匕們在民間和軍事應用上同時有高度的吸 4 201215701 …、而,设合材料一般而言 m ^ ,}4: -η , ° 性上不是均向性的’這意 明从械H貝乃相依於施力的方向。 ,p L ^ 雖然平面上的負載和廣 力已由夕樣的纖維架構組態 〜 ^ j如早方向的(1D)纖維、編織 的(2D)義維、(3D)編織纖維 m -h Jin ^ Η ^ 哪)采處理,但是層内和層 間應力仍然疋主要的問題。 、種比車父弱之平面外的性質當 常導致低層間剪切強度和層間 门失效,例如脫層。 有二種方式來強化複合物。 4 ▲ 物苐一選項是作用在樹脂 上。可以藉由改變其化學, # 、、成或糟由添加填料(像是氧化 銘、礙化蝴、氮化硼、碳化矽或 乂孔化鎮)而為之。另一種良 好的機械填充材料可以是夺半 '丁'木峡官(carbon nanotube, CNT)。CNT展現驚人的機械性質 ^ 1豕疋%氏模數範圍在0.4 到4兆帕(TPa),此視半徑、手性、種類(單壁式或多壁幻 而定。廣泛使用的碳鋼或Cr_M。鋼之模數分別為2G3百萬 帕(MPa)和213百萬帕亦目堂乎其後,甚至鑽石的122死帕已 被取代。 CNT另-著名的性質是其抗拉強度。已報導高達15〇 十億帕(GPa)的數值,其顯然超過鑽石的28十億帕。奈米 碳管在加壓下也展現驚人的行為◊它們能夠形成類似扭結 的隆脊’其當釋放壓縮應力時可以彈性地鬆開。已報導其 長度的可逆變形高達50%。最後但非最不重要的是cNt的 密度已測量為每立方公分在1.3〜1.4公克附近。結合這性質 與其驚人的強度’則得到的比強度(強度對密度的比例)為每 公斤咼達115,000千牛頓米(kNm/kg)。就所有機械性質來 看,這使得CNT是所有已知材料中最好的。即使最強的高 201215701 =僅展現每公斤58G千牛頓米。這些機械性質讓㈤來 改^棺複合材料的整體剛性、強度、抗衝擊性、疲勞表 現疋很理想的 '然而,CNT要均質分散於樹脂一 項主要的問題。 改。複。物的第二選項是作用在纖維部分上。這可以 2由=善碳纖維的品f或藉由修改其表面以使纖維/樹脂 =面=大而達成。在此,再次可以是良好的候選 為,、優異的性質以及巨大的表面積對體積之比例, 本發明的領域事實上關於修改用於纖維強化的聚合型 複合物之纖維表面。敏维強 纖維強化的聚合型複合物典型而言是 =基/(例如環氣樹脂)和強化材料_或玻璃纖維 、.扁織塾)的材料所做成,後者包括直徑等級在數十微米(业型 而言從5到100微米)之個別的圓柱形纖維細絲。相較於其 他材料來看,纖維強化的聚合 !複合物有一個明確的優點 =用強度的組合。纖維強化的聚合型複合物因 匕通㊉使用於航太、汽車或運動等用途。 :種複合材料的重要部分是樹脂基底和強化纖 =典型而言是複合物在機械測試十的最弱聯結。為了 強化界面’常常將有機塗料施加於纖維表面,以確保樹月匕 在纖維上有良好的濕潤性一種相更強的樹脂-纖維界面日 ^做法則疋以奈米尺度來修改纖維表面,其導致大大增加 ^脂-纖維的界面面積。為了使樹脂·纖維界面面積達到最 :太:具有高的長寬比之奈米粒子(例如奈求棒、奈 或不米管)來修改纖維表面是有利的。這些材料應該覆蓋細 6 201215701 絲表面的大部分,並且從表面垂直延伸。 ,直仏在示米範圍而長度高達毫米(典型而言從Μ到2〇〇 微米)的奈米碳管是修改纖維細絲表面的理想候選者,因為 它們提供大的長寬比以及極高的剛性。 石厌化于氣相沉積(chemical vap〇r ⑽,CVD)所得 到之*米奴官在纖維細絲表面的催化成長已顯示對於所得 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機械和電性質是有利的。然而,报 難做到從細絲表面垂直延伸和完全覆蓋之緻密的長奈米管 陣列這樣所要的幾何型態。
Th〇Stenson和其同事已示範了來自碳氣相的奈米碳管 催化成長於碳纖維細絲的表面上。然而,既未達成緻密的 陣列,也沒做到垂直於纖維的成長〇/ ,第 91(9)期,第 6034-6037 頁(2002 年)]。 在碳纖維細絲上製造高度控制的奈米碳管陣列是主要 的挑减。尤其,傳統的方法幾乎無法製造出長的垂直陣列(相 對於細絲表面)和均質的表面覆蓋(相對於立體角度)。 不米奴管成長於碳纖維上的範例也可以發現於國際專 利申請案公告第W〇2〇〇7/ η6613 Α2號;然而’其並未造 成垂直於纖維的陣列,並且對於奈米碳管的型態展現出極 少的控制。 國際專利申請案公告第W〇2〇08 / 054409號揭示奈求 碳管森林成長於經SiC塗佈的纖維上。其不可能以垂直的 奈米管森林來達成均質的表面覆蓋。
Garcia和其同事已示範了奈米碳管的垂直陣列成長於 201215701 紹纖维上’並且強調對機械和電性質的有利效果[Garcia等 人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⑽執年、, 第2034〜41頁J。 國際專财請案公告第w〇薦/G54541號顯示夺米 石炭管森林催化成長於石墨纖維上n成長相對於纖維 表面而言不是均向性的,尤其僅部分的纖維細絲表面由夺 米碳管所覆蓋。 T' 本叙月的目的疋找出將奈米碳管(CNT)成長於纖維上 的方法其不會展現傳統製造方法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 尤其是找出將奈米碳管(CNT)成長於纖維上的方法,該纖維 ^其是碳纖維,而方法是簡單、不昂貴、可以工業規模來 實仃’其便於垂直之長奈米碳管的緻密陣列均質成長於纖 維的正個表面。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藉由滲透上面已成長 奈米碳管的纖維而製造複合材料,其中製造的複合材料展 現傑出的機械性質,特別是高層間剪切強度。 本發明的目的乃根據以下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的特色 【發明内容】 根據本發明’將奈米碳管成長至碳、玻璃或金屬纖維 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U)提供碳、玻璃或金屬纖維; 太,),碳、玻璃或金屬纖維上,沉積一層厚度低於15〇 -水的氧化鋁,該厚度舉例而言是在"口 1〇〇奈米之間; 8 201215701 c於碳、破璃或金屬纖維上沉積包括鐵催化劑的層; (d)將奈米碳管成長於碳、玻璃或金屬纖維上,其較佳 係藉由化學氣相沉積(CVD)。 •十;有效的方法來說,具有含Ai和含Fe的催化劑之 -二且句貝地覆蓋纖維細絲的表面,而鄰近的細絲未造 成任何遮蔽效應,是重要的。舉例而言,纖維細絲之A1均 '覆二疋透過稱為原子層沉積hyer dep〇s出⑽, ALD)的沉積方法而達成,其係基於依序使用多個氣相化學 方法。或亦可使用化學氣相沉積(CVD)。另一 A1沉積方法 可為將義、准/文於含A1催化劑的溶液中。舉例而言,細絲之
Fe均貝覆蓋是透過將纖維浸泡於包含Fe催化劑的溶液之方 法而達成。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態樣,步驟(a)的進行是提供碳 纖:或:墨纖維,直徑為。.〇〇5〜。,。8〇毫米,其中將幾條碳 、.截、准扭結在一起而形成紗,將該紗編織成碳織物。步驟(匕) 到(d)疋在此碳織物上或者在彼此交疊放置之碳織物的 上進行。 且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態樣,步驟(a)包括以下步驟. 2碳織物彼此交疊放置,以產生包括至少二織物的織物堆 此、,並且織物是夹在固定於固定距離的二板之間,使得於 不米奴官成長期間,該織物之垂直性膨脹是不可能。步驟⑼) ()乃進行於此種「限制的」(c〇nfined)破織物上或者進行 於彼此交疊放置之「限制的」碳織物堆疊上。 丁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態樣,步驟(b)是以原子層沉積 201215701 (ALD)或化學氣相沉積(cvd)的方法來進行,且所製造的氧 化鋁層在整個纖維表面上展現高達丨〇〇奈米之均質而均勻 的厚度,舉例而言是在1和5 〇奈米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態樣,步驟(b)包括以下步驟: 沉積厚度高達50奈米的A12〇3均質單一原子層。此種層的 厚度舉例而言是在1和5〇奈米之間,較佳是在i和奈 米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態樣,步驟(c)的進行是將纖維 或織物叹泡於含鐵溶液中,例如硝酸鐵Fe(N〇3)3溶液。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態樣,步驟⑷包括以下步驟: •將該纖維加熱到5〇〇和1〇〇(rc之間的溫度,較佳是 在彳850 C之間,以活化沉積的催化劑; •將該纖維置於碳進料氣體中; ° %用地添加氫到該碳進料氣體,以便改盖所製造 的奈米碳管品質。 =本發明的較佳具體態樣,碳進料氣體係選自乙 、、 ?烷、丁烷、丙烷所組成之群組。 ::本發明的較佳具體態樣,沉積的奈米碳管 長方向,並且展^, 維軸,且無任何優選的成 求,最佳是在40或二5微米之成長長度,較佳至少2〇微 或5〇微米和2毫米之間。
不米碳管成長於立主I 據本發明的方法製造的纖維或碳纖維較佳係以根 米反吕&長於纖維表面上之纖維所製成的織物較 201215701 係以根據 法包括以 亦係以根據本發明的方法製造,或者織物較佳 本發明所製造的纖維製成。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態樣’製造複合材料的方 下步驟: •提供根據本發明的纖維或根據本發明方法 纖維; 衣 •以可固化的液態樹脂滲透或浸該纖維; ,•以熱、uv輻射、電子束輻射、微波輻射或電磁感應 來固化經樹脂滲透的纖維,以製造固態複合材料。 熱固化(curing by heat)是工業規模所偏好的製程。 根據本發明另一方面,製造複合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 步驟:. (e) 提供根據本發明之具有cnt的碳織物; (f) 彼此父豐地配置該礙織物,以產生包括至少二織物 的織物堆疊; (g) 以可固化的液態環氧樹脂滲透或浸注該碳織物; (h) 以熱、UV輻射、電子束輻射、微波輻射或電磁感應 固化經環氧樹脂滲透的碳織物,以製出固態複合材料。 另外’可以這種方式製造該複合材料: (i) 提供纖維織物; (j) 彼此交疊地配置該纖維織物,以產生包括至少二織 物的織物堆疊; (k) 可選用地將織物夾在固定於固定距離的二板之間, 使得於奈米碳管成長期間,該織物之垂直性膨脹是不可能·’ 201215701 ⑴於織物的4、玻璃或金屬纖維上,沉積厚度低於15〇 奈来(舉例而言是在1和100奈米之間)的-層氧化紐; (m)於碳、玻璃或金屬纖維上,沉積包括鐵催化劑的一 層; (η)將奈米碳管成長於碳 '玻璃或金屬纖維上,其較佳 係藉由化學氣相沉積(CVD); (〇)以可固化的液態環氧樹脂滲透或浸注該等纖维 物; ' (Ρ)以熱、UV輻射、電子束輻射、微波輻射或電磁感應 固化經環氧樹脂渗透的纖維織物,以製造固態複合材料。 J以工業規模來說,根據本發明方法所製造的複合材料 在製k上疋令易且不昂貴的,並且展現傑出的機械性質, 特別是高的層間煎切強度。令人驚訝的是它們展現良好的 機械性質,儘管相較於根據傳統製造方法,其使用較少層 的纖維織物和較少的纖維。 【實施方式】 奈米碳管於纖維上的成長 實驗設定 貝驗用於將奈米碳管成長至纖維上的實驗製程步驟和 參數敘述如下。 步驟(a) 已提供可得自 Hexcel 的 HexForcer HexPrimeTMG0926 3 04 TCT奴纖維布。此種碳纖維(carb〇n ,CF)每紗 12 201215701 包含6千條碳纖維,而每紗的寬度為2.17毫米。 步驟(b) 碳纖維布的每一面在XJV臭氧清潔機(Jelight公司的型 號42)經過初步清潔過程十分鐘之後,將碳纖維布引入原子 層沉積(ALD)設備(Cambridge NanoTech 公司的 Savannah 100)的沉積腔室。碳纖維(CF)布引入ALD設備,如此則氧 化鋁(A10x)薄層沉積於纖維表面上。 ALD過程的正確描述可以發現於Cambridge Nan〇Te^ 公司製造之Savannah 100的ALD設備使用者手冊,或者可 以發現於[A. Rahtu、BS Lim'R.r' r j .
Lim、R.G. Gordon,過渡金屬的 原子層沉積,,2 : 749〜754頁,2〇〇3年]。 然後以三曱基鋁(TMA)做為前驅物和水(Η"),而使用 則來把氧化銘置於CFJ1。氧化銘層的厚度可以由進行的 ALD循環次數所㈣。每次循環沉積部分的單層於纖維布 上。典型而言,成長速率達到每次循環沉積〇 ι奈米的氧化 銘’並且已進行的循環次數範圍從1〇到2〇〇次,其對應於 獲得的Ah〇3層厚度範圍從】奈米到2〇奈米。 、、 此種膜是薄而均質的 基板的低表面粗糙度和空 優點在於沉積層的均質性 纖維細絲造成遮蔽效應, 濺鍍)則會有此效應。 並且覆蓋纖維的整個表面。就 間覆蓋度而言,這種技術的特殊 。尤其,沒有因為鄰近細絲而對 而傳統的沉積技術(例如熱蒸鍍或 Α1ζ〇3層以覆蓋纖維的 不僅可以由ALD來產出均質的 整個表面’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13 201215701 的溶液,而
模而言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也可成將纖維浸泡於包含 沉積氧化鋁層。也預期舍古細 步驟(C)
鐵(III)沉積)。藉由浸泡, 题Ue(N〇3)3)/ 2-丙醇溶液(硝酸 薄層的鐵便沉積於氧化鋁的頂部 上。此種膜是均質的並且覆蓋纖維的整個表面。 經氧化鋁塗佈的纖維布上施加Fe催化劑則進行如下: 硝酸鐵(Fe(N〇3)3)溶解於2-丙醇中,其濃度範圍從每公升1〇 到60毫莫耳,並且加以聲波分裂約1〇分鐘以確保有良好 懸洋的溶液。碳纖維紗切成3公分長的樣品,並且浸沒在 催化溶液中η次而達t分鐘$ n $ 25,1/6 $ t $ 5〇分鐘)。 於每次浸沒之間’在室溫下乾燥該樣品。 步驟(d) 之後’該樣品已準備好要做CNT成長,並且放在石英 舟上並載入碳化學氣相沉積(CVD)爐。纖維布引入有進料氣 體流動的CVD腔室中,並且奈米碳管成長於纖維表面。 用於CVD的爐(來自Carbolite的MTF 12/3 8/250管爐) 是由長度1公尺、内徑3〇毫米、外徑35毫米的石英管所 構成。在室溫下載入該樣品,並且在流動速率為每分鐘1〇〇〇 標準立方公分(standard cubic centimeters per minute,seem) 的保護性氬氣流下加熱。一旦已抵達想要的合成溫度,則 14 201215701 打開氫氣流(流動速率500 seem)和乙稀氣流(流動速率85 seem)並且關上氬氣流。合成溫度或可在650和850 °C之間 變化。爐中的成長時間或可在1和12 0分鐘之間變化。成 長完成之後,關上乙烯氣流,而在保護性氫和氬氣流下冷 卻樣品。在500 ° C,關上氫氣流。當溫度已掉到350 ° C以 下時,卸載樣品。 為特徵化所得之CNT成長,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Philips XL-30)進行樣品檢視。 實施例和特徵化 實施例1 奈米碳管已以如記述於表1之特定的製程參數成長於 碳纖維上。 催化劑沉積參數 CVD參數 催化溶液的 催化溶液 CVD ALD沉 Fe(N03)3 濃 於催化溶液 中的浸泡 CVD成 H2流 c2h4 Ar流 成長 積 Al〇x 度 的浸泡次數 時間 長溫度 速 流速 速 時間 (循環 (毫莫耳/公 (秒) (°C) (seem) (seem) (seem) (分鐘) 數) 升) 50 30 5 600 750 500 85 1000 15 表1 圖1顯示在以根據表1的製程參數進行本發明方法之
S 15 201215701 前和之後的碳纖維布的顯微照片,其係得自philippsXL_3〇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etfQn mi_s⑶pe,SEMp 在本發明方法之後,高度對齊的奈米碳管陣列附著於纖維 細絲表面。 圖2’在随顯微照片上顯示’以根據表!的製程參 數進行本發明方法之後,在碳細絲表面上之受控制的、均 質地、幾乎圓柱對稱地成長的奈米碳管陣列(森林)。歸功於 本發明方法,已成長出眘暂μ i+人山 質上垂直於石厌纖維轴之緻密的長 奈米碳管陣列,其均質地覆蓋整個纖維表面並且展現大約 10微米的長度。 T 6(b)和⑷顯示已根據表丨的製程參數進行本發 法之後的碳纖維布(其由具有太 的一茫檑扠々啻1 有不未石厌吕的個別細絲所構成) ^式電子顯微照片。圖6⑷顯示本發明方法 未經處理之碳纖維細絲以做為參考。 、 於圖6(b),觀看方向平行於纖 方向垂直於纖維方向。平行奈米r ° “ 6(C)’觀看 絲之間形成交互聯結。布裡的^么、帶乃於碳纖維細 經由奈米碳管的成長夹辦、乂互聯結是很明顯的。 之稷合材料(舉例而言,以環氧樹席來 了以改善仔到 的機械性質。銬而 > 透此種纖維而獲得) 之間的交互聯結而改善。質亦可藉由纖維 雄當然可以有利地 .、’、根據本發明所製造的纖 料。 也用於“展現傑出機械性質的複合材 從機械觀點來㈣型態,此種交互聯結的纖維 16 201215701 或可展現改善此種纖維所製造的複合材料之機械性質的能 力。CNT將導致纖維/環氧樹脂的界面表面積有所增加。 纖維/環氧樹脂的界面乃認為是強化物(纖維+Cnt)和基底 (例如環氧樹脂)之間的界面。由於CNT之表面對體積的比 例很巨大’故CNT成長於纖維上將增加該界面面積。 可以形成幾種纖維之間的聯結。關於層間的聯結,當 CNT長度相當於或大於層間間距(典型而言為幾百微米)時 也將發生之。CNT可以造成界面面積的主要改善,並且纖 維間的聯結可以形成。藉由使用長@ CNT,層間聯結便可 以發生。 這種強化物的缺點在於CNT將推開碳纖維,這將大大 增加織物的體積。這導致固化之複合物的纖維體積分率 (fiber volume fraction,FVF,纖維體積/總體積)有所降低。 FVF主要決定了複合物的機械性質。對於碳/環氧樹脂的 複合物來說,理想的FVF為60%。获士描丄, 稭由增加織物的體積, 一方面來看,固化之複合物的Fvf扭4, W PVF將會降低(劣化其性質), 但另一方面來看,界面面積將會増 θ刀 並且可以形成層間 聯結。 實施例2 (比較性) 2之特定的製程參數成長於碳 奈米碳管已以記述於表 纖維上。
17 S 201215701 催化劑沉損 -參數 CVD參數 ALD沉 積 ΑΙΟχ 催化溶液的 Fe(N03)3 濃 度 於催化 溶液的 浸泡次 數 催化溶 液中的 浸泡時 間 CVD成 長溫度 H2流 速 C2H4 流 速 Ar流 速 CVD 成長 時間 (循環數) (毫莫耳/公升) (秒) (°C) (seem) (seem) (seem) (分鐘) 0 50 5 600 725 500 85 1000 30 表2 圖3(a)和(b)顯示典型的奈米碳管成長結果,其得自表2 之製程參數所代表的傳統製程,其中跳過鋁沉積(步驟b), 而在CVD成長(在725 °C、30分鐘)之前,僅把纖維布浸泡 (5x10分鐘)於Fe(N03)3/2-丙醇催化溶液(濃度=每公升50 毫莫耳)中。奈米碳管在細絲表面上的成長不是均質的,並 且並未形成垂直的CNT陣列。 實施例3 奈米碳管已以記述於表3之特定製程參數的所有組合 成長於碳纖維上。 催化劑沉積參數 CVD參數 於催化 催化溶 催化溶液的 CVD CVD ALD沉 溶液的 液中的 H2流 C2H4 流 Ar流 Fe(N〇3)3 濃 成長溫 成長 積 A10x 浸泡次 浸泡時 速 速 速 度 度 時間 數 間 18 201215701 (循環數) (毫莫早/公升) (秒) (°〇 (seem) (seem) 10、50、 100、 150、200 15、30、50 5 600 750 500 85 1000 15 表3 長度 可以藉由控制氧化鋁層的厚度而達成控制奈米碳管 紹和鐵催化劑的組合催化效率敏感地視氧化銘塗佈的 厚度和浸泡溶液之硝酸鐵(ΙΠ)的濃度而定。 圖4顯示CNT的微米長度,其得自表3所報導之特定 製程參數的所有組合來進行的本發明方法。 圖4顯不獲得的奈米管陣列高度有明顯的最大值。最 大值分.別是在,肖酸鐵(ΙΠ)濃度每公升5()毫莫耳時的5〇次氧 化銘沉積循環以及硝酸鐵(m)濃度每公升15和Μ毫莫耳時 的刚:循環。低於50次氧化銘沉積循環則觀察不到垂直 =不米Β陣列’這對應於估計獲得的氧化紹厚度為約$奈 次以上的氧化紹沉積循環則已測出奈米碳管長度在 1 〇和5 0微米之間。 實施例4 之特定製程參數的所有組合 奈米碳管已以記述於表 成長於碳纖維上。 19 5 201215701 催化劑沉韻 -參數 CVD參數 ALD沉 積 A10x 催化溶液的 Fe(N03)3 濃 度 於催化 溶液的 浸泡次 數 催化溶 液中的 浸泡時 間 CVD成長 溫度 氏流 速 C2H4 流 速 Ar流 速 CVD 成長 時間 (循環數) (毫莫耳/公升) (秒) (°C) (seem) (seem) (seem) (分鐘) 50 30 5 600 650、 675 ' 700、 725 ' 750、 775 > 800 500 85 1000 15'30 表4 圖5顯示CNT的微米長度,其以得自表4所記述之特 定製程參數的所有組合進行的本發明方法。 可以藉由控制CVD過程的成長溫度而達成控制奈米碳 管的長度。 對於本方法可達成之奈米碳管成長的控制程度乃良好 地示範於圖5。成長於纖維表面上的奈米碳管長度在725 ° C 展現明顯的最大值。這最大值的位置與成長時間(方塊是指 15分鐘CVD,星號是指30分鐘CVD)無關。奈米碳管長度 的尖峰則指出纖維表面上所獲得之均質的催化劑分布。已 測出奈米碳管的長度在20和70微米之間。 20 201215701 複合材料的製造 實驗設定 搞要做出測試樣品以測試具有奈米碳管的碳纖維所製 造之複合物的機械性質。 步驟(e) 石厌纖維塾 HexForcer HexPrimeTMG0926 D 1 304 TCT 是 由Hexcel所提供’其切成差不多1〇公分χ1〇公分的多片。 2、4或6層彼此交疊放置。此種堆疊層已接受上述的 製程步驟⑷到⑷,以將奈米碳管成長至纖維上。應用的製 程參數對應至用於實施例1之表1。 CNT成長已使用二種不同的策略而實現:「 碳纖維上的 自由成長」(free growth)和「限制成長」(c〇nfined gr〇wth)。 於「自由成長」,機械限制物並未於CNT成長過程期間
定的距離而鎖在一起。 於「限制成長」,則於CNT成 的銦板來限制樣品和限制其 —鋇板之間,二翻板則以固 步驟(g)
(樹脂和硬化劑)。 樣°〇已準備好要浸注以環氧樹脂系
Araldite LY 8615
Aradur 8615 (硬化劑)的 1場上可得自Huntsman
21 S 201215701 使用二種不同的技術來實施浸注。 第一種稱為「真空袋製」(vacuum bagging)。纖維墊乃放 在剛性的鐵弗龍板上。真空袋是以密封帶和透明尼龍箔所 做成,並且添加入口和出口管。出口管係用於連接真空泵。 入口管的目的是把環氧樹脂系統導引入袋裡。二管都 經過強化以避免真空所引起的塌陷。 製備樹脂和硬化劑之質量比為2·]的環氧樹脂系统。 二成分授拌至少2分鐘來加以混合,以讀保有均質的混人 物。此混合物然後置於真空腔室以去除可能存在於環氧: 脂中的氣泡。然後開啟真空泵並且關閉入口,以 生真空。 然後緩緩開啟入口以分却s〶 允4 %乳樹脂系統進入袋中並浸 注織物。 當足量的樹脂已進入袋中车, 、T手關閉入口同時讓出口打 開。這使環氧樹脂系統被吸入 牙過樣αο,以及使陷入樣 品的氣泡被排掉。當環氧樹脂 , 且氣泡已離開袋子時,複合物 隹且並 W银tm已準備好要做固化〇 這在100°C下發生8小時,n * 呼同時維持於真空下。 第二種用於浸注織物 , .Η · f .、 的技術則稱為「加壓浸注」 (pressurized iniusion) ° 」 雖然設定類似於「真空麥 __ , θ ^ ^」’但不是用真空泵來施加 壓力,而是猎由施加重量於純 θ 、物頂端來施加壓力。俊用错 弗龍板以將重量分布於樣品上。& 使用鐵 ..一,认古+ 。樣品上的壓力估計在〇 4巴 (bar)附近。适小於真空袋製的 1仳4巴 —允許同時浸注多於1 0個 22 201215701 複合物樣品。使用真空袋製就不可能做到,其係因為泵不 夠有力足以同時浸注幾個複合物樣品。 製造的複合物樣品在差不多8 0。C下固化3小時。 步驟(h) 所有製造的複合物樣品接受在18(rc、3小時的最後固 化’以確保完全固化而完成了固化過程。樣品然後切成適 合機械測試的尺寸。製出的複合板所展現的厚度範圍從2 到6毫米。 實施例和特徵化 當複合物樣品準備好時,它們或可送去機械測試以探 查CNT成長對複合物之機械性質的影響。根據IS〇標準(is〇 norm 14130/97) ’在複合物樣品上進行3點彎曲測試以測量 層間剪切強度(interlaminai· shear strength,化“^口脊曲模 數。 對於參考用的複合物試片,其根據表2的製程參數(無 Ah〇3層)以及使用「自由成長」條件而傳統地成長,則 需要6層的碳纖維織物來達到20和25百萬帕之間的 所需數值以及1.8和3十億帕之間的彎曲模數所需數值。 對於本發明的複合物試片,其根據表丨的製程參數(有 A 12〇3層)以及使用「自由成長」條件而成長cnt,則僅需要4 層的碳纖維織物便達到20和25百萬帕之間的ILSS所需數 值。 對於本發明的複合物試片,其根據表丨的製程參數(有 A 12〇3層)以及使用「限制成長」條件而成長CNT,則僅需要2
23 S 201215701 層的碳纖維織物便達到20和25百萬帕之間的〗LSS所需數 值。 歸功於根據本發明之製造複合物的方法,使用較少層 的碳纖維織物 '較少的纖維體積分率(FVF) '較少的碳纖 维,就可以令人訝異地獲得具有令人滿意之機械性質的複 合材料。 如果CNT使用「限制成長」的方法來成長,則這些優點 會變得出乎意料的更引人注目’其中諸層纖維織物乃夾在 固定於預定距離的二板之間,使得於奈米碳管成長期間, 織物之垂直性膨脹是不可能。 使用「限制成長」已獲得最好的結果。僅使用33%的織 物便獲得類似參考樣品的ILSS數值和彎曲模數。這允許節 省高達67%的碳織物,同時又保有複合物的性質。限制織 物於二金屬板之間則避免了複合物膨脹,並且促進了纖維 之間和層間產生聯結。 【圖式簡單說明】 參考圖式以詳述本發明的這些和其他態樣乃。當中: 圖1顯示在執行本發明方法之前和之後以Phiiipps XL-30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碳纖維布所得到的顯微 片。在本發明方法之後’高度對齊的奈米碳管陣列附著 於纖維細絲表面。 圖2以SEM顯微照片來顯示歸功於本發明方法而使夺 米碳管陣列(森林)受控制、均質地、幾乎圓柱對稱地成長: 24 201215701 碟細絲表面。 圖3(a)和(b)顯示典型的奈米碳管成長結果,其係在 CVD成長(在725。(:、30分鐘)之前,跳過鋁沉積(步驟b)而 僅把纖維布浸泡(5χ1〇分鐘)於Fe(N〇3)3/2_丙醇催化溶液 每a升50毫莫耳)中。奈米碳管在細絲表面上 不疋均質的,而且並未形成垂直的陣列。 又 圖4顯示得自本發明方法的㈣微米長度 厚度的函數,盆枱、ai θ # a 3 ^ 技 數八係測置於多次循環(步驟b)。圖例中的 月'J號4曰出所必《苜+產M ± 、考慮的軸以讀出正確的比例。獲得的夺t :=度每r::耳r
升军莫耳睁的5〇次A]LD 鐵(ΠΙ)濃度為每公 衣乂及在硝g夂 圖」链 和〇毫莫耳時的100次循環。 θ頌不仵自本發明方法的CN丁微平县声兔η 4 分鐘CVD (步驟、 微未長度為15和30 ")之溫度的函數。圖例中的碎喷拆山 須考慮的軸以嘈屮間中的箭旎指出所必 c。 °出確的比例。明顯的最大值發生在725。 圖6(b)和(c)顯示得自本發 個別細絲所構成之碳纖維布的月方法而由具有奈米碳管的 於圖0(b),觀看方e 、的—張掃描式電子顯微照片。 向則垂直於纖維方、·方向,於圖6(0,觀看方 絲之間形成交互聯結。圖6(a)顯 的條㈣於碳纖維細 之碳纖維細絲以做為參考。 發明方法之前的未處理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益 < »»>
25 S

Claims (1)

  1. 201215701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將奈米碳管成長至碳、玻璃或金屬纖維上的方 法,其包括以下次序的步驟: (a) 提供碳、玻璃或金屬纖維; (b) 沉積一層厚度低於15〇奈米的氧化鋁於碳、玻璃或 金屬纖維上,該厚度舉例而言是在丨和1〇〇奈米之間; (C)沉積包括鐵催化劑的一層於碳 '玻璃或金屬纖維 上;以及 (d)成長奈米碳管於碳、玻璃或金屬等纖維上,其較召 係藉由化學氣相沉積(CVD)。 2 _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方法, 其中,步驟(a)的進行係藉提供碳纖維,直徑 0.005〜0-080毫米,发中硝蠕 州、 八T碳纖維扭結在一起而形成紗,其被 編織成碳織物。 3.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方法, 、-中步驟(a)包括以下步驟:把碳織物彼此交疊放置, 2 Ϊ包括至少二織物的織物堆疊,並且織物是夹在固定 於固定距離的二板之鬥地 ^ 物之垂直性胺脹^不 該奈米碳管成長期,該織 卿 $直性知脹疋不可能的。 4甘根據以專利範圍第丨至3射任—項的方法, 其中,步驟⑻h料層沉積(ald) (⑽)的過程來進行,並且所製造的氧化 面上展現高達100夺来w 曰隹整個纖維表 在…〇奈米之間均勾的厚度,舉例而言是 26 201215701 5·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 1 3項中任一項的方法, ’其中,步驟(b)包括以下步驟:沉積厚度高達5 Al2。3均質單一原子層’舉例而言是在1和20奈米:間、。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丨至3項中任一項的方法, 例 其中’步驟(e)的進行是將該纖維浸泡於含鐵溶液 如石肖酸鐵Fe(N03)3溶液。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方法, 其中’步驟(d)包括以下步驟: •將該纖維加熱到5〇〇和1〇〇(rc之間的溫度,最 在650和85(TC之間,以活化沉積的催化劑; •將該纖維置於碳進料氣體中; •可選用地添加氫到該碳進料氣體,以便改 』造 的奈米碳管品質。 <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方法, 其中’該碳進料氣體係選自乙炔、乙烯、甲烷、丁炫、 丙烷所組成之群組。 兀 9. 根據中請專利範圍第丨至3項中任—項的方法, Μ其中,沉積的奈米碳管為垂直於其上已沉積該等奈米 ,管之纖維之軸’且無任何優選的成長方向,並且展現至 - 5微米之成長長度’較佳是在1〇和⑽微米之間。 ㈣1〇. 一種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到9項中任一項的方法 所製造之具奈米碳管成長於其表面上的纖維或碳纖維。 —U·—種織物’其係根射請專利範圍第Μ 9項中任 項的方法所製造之奈米碳f成長於纖維表面上的纖維所 27 S 201215701 製成,或者係根據申請專利 f们靶圍第10項的纖維 η·—種製造複合材料的方法,1 製成。 /、匕括以下步驟. •提供根據申請專利籁囹 · 凊專利乾圍第丨到9項中 乂根據申 貝于任$的方法所製造的纖 •以可固化的液態樹脂來滲透或浸注纖維;, •以熱、UV輻射、電子純射、微波㈣ 以固化經以樹脂渗透的纖維,以製出固態複合材料。s - η.-種製造複合㈣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⑷提供根據中請專利範圍第u項的碳織物; ⑴彼此交疊地配置該碳織物,以產生包括至少二織物 的織物堆疊; (g)以可固化的液態環氧樹脂來渗透或浸注該碳織物; 、(h)以熱、UV輕射、電子束轄射、微波轄射或電磁感應 从固化經以環氧樹脂渗透的碳織物,以製出固態複合材料。 14. 一種複合材料,其係以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 13項中任一項的方法所製造。 八、圖式: (如次頁) 28
TW100128655A 2010-08-13 2011-08-11 Process to grow carbon nanotubes onto fibers TW201215701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0172786 2010-08-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5701A true TW201215701A (en) 2012-04-16

Family

ID=43037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8655A TW201215701A (en) 2010-08-13 2011-08-11 Process to grow carbon nanotubes onto fibers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215701A (zh)
WO (1) WO201201981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8648A (zh) * 2013-01-25 2013-05-08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一种复合纳米结构碳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9280B2 (ja) * 2014-03-31 2017-01-11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炭酸カルシウム微粒子と繊維との複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046539B2 (en) 2014-07-22 2018-08-14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Secondary reinforcement at interface of laminate structure
GB201421830D0 (en) * 2014-12-09 2015-01-21 Univ Surrey Carbon Nanotube
WO2016210249A1 (en) * 2015-06-25 2016-12-29 Vladimir Mancevski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high volume production of graphene and carbon nanotubes on large-sized thin foils
CN112900075B (zh) * 2021-01-13 2022-10-14 郑州大学 一种SWNTs/MWNTs同轴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11579B2 (en) * 2004-01-15 2009-11-03 Nanocomp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ynthesis of extended length nanostructures
US8148276B2 (en) 2005-11-28 2012-04-03 University Of Hawaii Three-dimensionally reinforced multifunctional nanocomposites
US20090186214A1 (en) 2006-05-17 2009-07-23 University Of Dayton Method of growing carbon nanomaterials on various substrates
US9181639B2 (en) 2006-05-19 2015-11-10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ntinuous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nanostructures including nanotubes
US8951632B2 (en) * 2007-01-03 2015-02-10 Applied Nanostructured Solutions, Llc CNT-infused carbon fiber materials and process therefo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8648A (zh) * 2013-01-25 2013-05-08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一种复合纳米结构碳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19819A1 (en) 2012-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66380B2 (en) Composite graphene structures
Zhang et al. The superior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nanocarbon reinforced bulk composites achieved by architecture design–a review
Bradford et al. A novel approach to fabricate high volume fraction nanocomposites with long aligned carbon nanotubes
JP5577356B2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を繊維上に含んで構成された複合材料
TW201215701A (en) Process to grow carbon nanotubes onto fibers
KR102164951B1 (ko) 탄소 나노구조물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388042B2 (en) Scalable multiple-inverse diffusion flame burner for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of carbon-based and other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and films and fuels
US20110123735A1 (en) Cnt-infused fibers in thermoset matrices
CN104150939B (zh) 一种电泳沉积CNTs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US20060043649A1 (en) Reinforced carbon nanotubes
US20130101495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inuously producing carbon nanostructures on reusable substrates
KR20120117998A (ko) 탄소 나노튜브 주입된 섬유 물질을 포함하는 금속 매트릭스 복합재 물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20114396A (ko) 평행하게-정렬된 카본 나노튜브를 포함하는 섬유
KR20120099690A (ko) Cnt 주입 아라미드 섬유 물질 및 그 방법
KR20120101406A (ko) Cnt 주입 금속 섬유 물질 및 그 방법
Yan et al. Carbon nanofiber arrays grown on three-dimensional carbon fiber architecture substrate and enhanced interface performance of carbon fiber and zirconium carbide coating
KR102018519B1 (ko) 현무암 섬유 복합소재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2330328A (zh) 一种三维纤维/碳纳米管多级增强体及其制备方法
Feng et al. Effect of growth temperature on carbon nanotube grafting morphology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arbon fibers and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Natarajan Processing-structure-mechanical property relationships in direct formed carbon nanotube articles and their composites: A review
Lin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 fibers reinforced epoxy resin composite films prepared by wet winding
CN101857460A (zh) 纺丝用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方法
JP2015528068A (ja) Cns導入カーボン・ナノ材料及びそのためのプロセス
KR101038475B1 (ko) 농도구배를 갖는 탄화규소 일차원 나노구조의 성장에 의한균일한 밀도의 섬유강화 복합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이용하여 제조된 섬유강화 복합체
Zhang et al.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Nanofiber‐Reinforced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by Fast Catalytic Infiltration Proce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