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04144A - Relaying scheme with user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 - Google Patents

Relaying scheme with user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04144A
TW201204144A TW100103976A TW100103976A TW201204144A TW 201204144 A TW201204144 A TW 201204144A TW 100103976 A TW100103976 A TW 100103976A TW 100103976 A TW100103976 A TW 100103976A TW 201204144 A TW201204144 A TW 20120414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relay node
base station
identifier
data pack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3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Volker Braun
Original Assignee
Alcatel Lucen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catel Lucent filed Critical Alcatel Lucent
Publication of TW201204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414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92Adapting at the relay station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for supporting cooperative relaying, i.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data via direct - and relay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2Applying verification of the received information
    • H04L63/123Applying verification of the received information received data contents, e.g. message integ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10Integ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5Temporary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201204144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於電信領域,且詳言之’關於具有在基地 站與一或更多使用者設備之間轉送資料的至少一中繼節點 的通訊胞中的傳輸。 【先前技術】 此段落介紹有助於促進本發明之更佳理解的態樣。據 此,此段落的陳述應有鑑於此而加以閱讀且不應理解成承 認什麼是在先前技術中或什麼不是在先前技術中。 爲了更加了解技術問題之背景,於下提出中繼原理的 槪述:中繼爲增加多胞無線通訊網路中之涵蓋範圍及胞邊 緣性能的方法。具有中繼的一種通訊技術可如下。來源在 第一時間槽中發送資料封包至中繼節點(RN ),且該中繼 節點在後續的時間槽中轉送資料封包至目的地(典型上, 使用者設備,UE )。在下鏈(DL )中,來源典型爲基地 站,如增進的NodeB,eNB (當使用長期演進(LTE )或 LTE先進標準時)’且目的地爲通訊胞所服務的使用者設 備,亦即,中繼技術爲:eNB ·> RN -> UE。在上鏈(UL )中’來源與目的地的角色互換,亦即,中繼技術爲:UE -> RN -> eNB。爲了建立這種下鏈傳輸之中繼技術,需要 發信以向中繼節點表示要轉送已接收資料至哪個使用者設 備。如此所用,資料封包意指典型在輸送通道(如輸送塊 或媒體存取控制(MAC)、協定資料單元(PDU))上傳送的 -5- 201204144 資料之封包。 3 GP P LTE先進標準考慮的一種中繼類型爲所謂的類型 II中繼。「類型Π」中繼節點爲同通道中繼(in-band relaying)節點,其典型具有下列特徵: • 不具有分開的實體胞識別(Physical Cell ID )且 因此不創造任何新的胞。 • 對發行8 ( Release-8 ) UE而言爲透明;亦即,發 行8 UE不知道類型2中繼節點的存在。 • 可在實體下鏈共享通道(PDSCH)上傳送。 • 至少,不傳送胞特定參考信號(CRS )且不在下 鏈控制通道(PDCCH )上傳送。 可以不合作或合作方式執行中繼,其中在此前後文中 之合作解釋成由基地站傳送至使用者設備的資料封包的初 始傳輸可與從中繼節點傳送至使用者設備的資料封包之重 新傳送結合,將於下參照第la圖及第lb圖說明。 第la圖顯示無線通訊網路2 (其在本範例中符合LTE先 進標準)之通訊胞1。通訊胞1具有基地站BS,在LTE類型 的網路2中亦稱爲eNodeB。基地站BS服務複數使用者設備 UE1至UE3。由於第la圖中所示的第一及第二使用者設備 UE1及UE2在通訊胞1的邊緣且因此幾乎在由基地站BS所提 供之視頻傳輸的範圍外,在胞1中配置中繼節點RN,中繼 節點RN用來從基地站BS轉送訊務至第一及第二使用者設 備UE1及UE2且反之亦然。針對此目的,在中繼節點RN與 例如第一使用者設備UE 1之間建立雙向存取鏈結AL。同樣 201204144 地,在基地站B S與中繼節點RN之間建立回載鏈結B L。在 第1 a圖之不合作轉送技術中,在基地站B S與由中繼節點 RN所服務的使用者設備UE1及UE2之間未建立直接鏈結, 至少針對資料封包的傳輸而言。相反地,由基地站B S在直 接鏈結DL上服務第三使用者設備UE3,其具有至基地站BS 的較佳通道品質。 在第la圖之通訊胞1中,可以下列方式建立整合到混 合自動重複請求(HARQ )操作之中的不合作中繼技術( 針對DL傳輸):基地站BS在回載鏈結BL的輸送通道TC上 發送資料封包DP至中繼節點RN (但非直接至使用者設備 UE1及UE2)。中繼節點RN解碼資料封包DP並通報 ACK/NACK至基地站BS。若通報ACK至基地站BS,貝IJ基地 站BS將在發信通道SC上發送資料封包DP的重新傳送的下 鏈排程允許,同時在相同子訊框中中繼節點RN轉送資料封 包DP至例如第一使用者設備UE1,且基地站BS可能同時在 直接鏈結(未顯示在第1 a圖中)上重新傳送資料封包DP至 第一使用者設備UE1。 在第lb圖所表示的合作技術中,從基地站BS同時在回 載鏈結B L且亦在於本範例中建立於基地站B S與第一使用 者設備UE1之間的直接鏈結DL上執行資料封包DP的第一傳 輸至中繼節點RN。典型上,中繼節點RN會成功解碼已接 收的資料封包DP,而第一使用者設備UE則因直接鏈結dL 上的較低傳輸品質而不能成功解碼資料封包DP。當整合下 鏈到HARQ操作中時,第一使用者設備UE1會通報NACK給 201204144 基地站BS並給中繼節點RN。中繼節點RN接著在之後的某 時間重新傳送資料封包DP ’可能與基地站B S同時。第一 使用者設備UE1接著將正確地接收資料封包DP,因爲在中 繼節點RN與第一使用者設備UE1之間的存取鏈結AL上的通 道品質明顯優於在直接鏈結DL上。 針對DL (及UL )上的應用,第lb圖之合作技術要求 中繼節點RN檢測使用者設備UE1及UE2之DL (及UL )排程 允許(及DL ACK/NACK)以及由使用者設備UE1及UE2傳 送的UL ACK/NACK。於下針對中繼技術兩者僅考慮下鏈 情況。 將了解到第la及b圖之中繼節點RN可服務超過一個使 用者設備UE1,亦即,可以上述類同方式轉送指定給第二 使用者設備UE2的資料封包至第二使用者設備UE2。因此 ,需要額外發信措施,因爲指定給例如第一使用者設備 UE1的資料封包DP先被傳送至中繼節點RN。針對本範例中 服務兩個使用者設備UE1及UE2的中繼節點RN,中繼節點 RN需識別必須轉送資料封包DP至其之特定使用者設備( 在此情況中爲UE1)。 從EP 1 92 1 877 A2已知具有申請專利範圍1之前文的 特徵之基地站。 【發明內容】 本發明有關於解決先前提出的一或更多問題之影響。 於下提出本發明之簡介以提供本發明之一些態樣的基本了 -8- 201204144 解。此摘要並非本發明之窮舉槪述。其非意圖識別本發明 之主要或關鍵要素或界定本發明之範疇。其唯一目的在於 以簡化形式提出一些槪念作爲後續討論之更詳細說明的前 序。 本發明之第一態樣關於無線網路之通訊胞的基地站, 該基地站調適成產生將從該基地站輸送到該通訊胞的中繼 節點之排程允許,該基地站進一步調適成包括使用者設備 識別符到該排程允許中,該使用者設備識別符指示將由該 基地站所傳送之資料封包應由該中繼節點轉送至其之使用 者設備。該基地站調適成藉由將用於識別該中繼節點之中 繼節點識別符與該使用者設備識別符一起編碼到該排程允 許的酬載之檢查序列中來產生該排程允許(SG ),該檢查 序列較佳爲循環冗餘檢査(CRC )序列,較佳藉由該檢查 序列的拌碼來執行該編碼。 根據本發明,提出從基地站輸送使用者設備識別符至 中繼站,使用者設備識別符允許中繼站轉送資料至正確的 使用者設備。使用者設備識別符係包括(如多工)在排程 允許之中,其無論如何會從基地站被輸送至中繼站,故可 最小化額外發信負擔。使用者設備識別符可-但非一定得 -對應至使用者設備之所謂的胞一無線電網路臨時識別符 (C-RNTI)(具有16位元),其常用來識別LTE標準之通 訊胞中的實體。 基地站從排程允許的酬載產生檢查序列並接著以使用 者設備識別符及中繼節點識別符編碼檢査序列,典型藉由 -9 - 201204144 使用如模數-2加法來拌碼檢查序列。尤其當使用者設備識 別符及中繼節點識別符兩者皆具有等於檢查序列的長度之 長度時,應小心以這兩識別符的後續拌碼不會產生另一使 用者設備的有效使用者設備識別符。 在一改良中,將中繼節點識別符及使用者設備識別符 編碼到檢查序列的不同位元中。以此方式,以中繼節點識 別符及使用者之特定者的識別符的拌碼(模數-2加法)無 法導致另一使用者的有效使用者設備識別符,因爲編碼到 檢査序列的不同位元中。這可藉由在(當時爲共同)識別 符的二進位表示中空出3至4個位元給中繼節點的識別(如 C-RNTI的最小有效位元或任何其他位元的元組)來實現。 在此情況中,中繼節點RN之啓動程序將能夠分配個別的識 別符(如C-RNTI )至中繼節點RN,藉由重新組態用於胞 中之識別符(C-RNTI )。 在另一實施例中,排程允許係包括在含有將在輸送通 道上被轉送至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資料封包的輸送區塊中 或在將在發信通道上被傳送至中繼節點的資料控制資訊( DCI )區塊中。 在第一情況中,將個別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多工到被 傳送至中繼節點的輸送區塊之酬載。此解決方法的一項優 點在於多個使用者設備的資料封包可被多工/包括到中繼 節點的一個且相同的輸送區塊中,這可節省一些共享通道 資源及胞之基地站中的發信負載(較少排程允許)。可例 如在實體下鏈共享通道(PDSCH )上傳送含有排程允許的 -10- 201204144 輸送區塊。 在第二情況中,將使用者設備識別符包括到排程允許 中可能需要專門用於發送至中繼節點的排程允許之新資料 控制資訊(DCI )格式之定義。這種DCI類型可被引進例 如至LTE標準中或可藉由適當的速率匹配而以專有方式加 以使用(而不會對發行8使用者設備造成負面影響,因爲 使用者設備不會接收到這種排程允許)。可在實體下鏈控 制通道(PDCCH)上傳送包含排程允許的DCI。 在又一實施例中,根據由中繼節點所服務的最大使用 者設備數量來選擇包括到排程允許中之使用者設備識別符 的長度。依照此方式,使用者設備識別符的長度可調適成 可由中繼站服務的使用者之(最大)數量。例如,當中繼 站調適成服務64個使用者之最大數量時,包括具有6位元 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到排程允許中爲足夠。與典型用於胞 中之識別符的長度(例如,在用於LTE標準中之C-RNTI的 情況中爲1 6位元)相比,這有可觀的減少。 本發明之第二態樣實現在用於從通訊胞之基地站轉送 資料封包至配置於通訊胞中的使用者設備之中繼模式中, 中繼節點調適成從自基地站接收到之排程允許導出使用者 設備識別符,其指示應轉送資料封包至其的使用者設備。 使用者設備識別符與用於識別中繼節點之中繼節點識別符 一起包含在已接收的排程允許之酬載的已接收檢査序列中 ,較佳爲循環冗餘檢查(CRC )序列。中繼節點進一步調 適成:a )從該已接收的排程允許之酬載產生一檢查序列 -11 - 201204144 ,較佳CRC序列;b )較佳藉由拌碼該檢查序列將中繼節 點之中繼節點識別符及選自與中繼節點關聯之複數使用者 設備識別符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編碼到該檢查序列中;以 及c )比較已編碼的檢查序列及已接收的檢查序列以決定 是否必須轉送該資料封包至與選定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關 聯之該使用者設備。如上述,使用者設備識別符可包括在 已經從基地站經由發信通道或經由輸送通道接收到之排程 允許中。 將針對與該中繼節點關連的使用者設備之整體數量( 表單)重複上述程序,分別爲關於特定使用者設備的選擇 的那些部分。若比較結果爲資料封包並非指定至表單中的 任何使用者設備,則中繼站會丟棄資料封包。 本發明之又一態樣關於通訊胞,包含:上述類型的基 地站及上述類型的至少一中繼節點。 在一實施例中,通訊胞進一步包含由中繼節點服務的 使用者設備,且通訊胞調適成藉由下列來執行合作中繼: 從基地站同時傳送資料封包至中繼節點及由中繼節點所服 務的使用者設備,以及從中繼節點重新傳送資料封包至使 用者設備(可能與從基地站重新傳送資料封包至使用者設 備同時)。合作技術是基於中繼站在由基地站所傳送的排 程允許中接收到關於資料封包所指定之使用者設備的資訊 (層1發信)之事實。 存在實行合作中繼的不同可能性: 在一實施例中,使用者設備不確認從基地站接收到之 -12- 201204144 資料封包的初始傳輸的接收,因 繼節點的重新傳送。此技術要求 繼節點接收資料封包的重新傳送 RRC發信通報中繼節點識別符( 來提供此資訊。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使用者 使用不同上鏈控制通道資源來確 情況中,可分別兩種不同的排程 備。傳送至使用者設備之排程;ί 準中的相同。如在LTE標準中般 至用於傳送下鏈允許的控制通道 程允許時,基地站將能夠分辨分 備發送的接收之確認/不確認。 在一改良中,標記上鏈控制 允許的控制通道元件,由中繼節 的將上鏈控制通道資源至控制通 此情況中,提出典型藉由中繼節 上鏈與下鏈之間的耦合。以此方 發送的確認/不確認及由使用者 單一下鏈排程允許至中繼站及使 替代地,如上述,可從基地 使用者設備。針對使用者設備應 封包的接收之情況中,額外的排 將執行資料封包的重新傳送。 爲使用者設備預期來自中 使用者設備被告知其從中 。可藉由基地站例如藉由 如C-RNTI)給使用者設備 設備及中繼節點兩者同時 認資料封包的接收。在此 允許至中繼站及使用者設 二許可與(LTE發行8 )標 ,標記上鏈控制通道資源 元件,當使用兩個下鏈排 別從中繼節點及使用者設 通道資源至用於傳送下鏈 點及該使用者設備所執行 道元件之標記爲不同。在 點修改在標準中可預知的 式,可區分由中繼節點所 没備所發送的,雖僅傳送 用者設備兩者。 站傳送額外的排程允許至 確認從基地站接收到資料 程允許較佳指示中繼節點 -13- 201204144 本發明之再一態樣關於包含上述之至少一通訊胞的通 訊網路。通訊網路可尤其符合LTE或LTE先進標準,可能 由上述方式加以修改。 參照顯示重要細節之附圖,在下列範例實施例之說明 中陳述其他的特徵及優點,並由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可 本身個別地實行個別特徵,或以任何希望的結合實行它們 的數個。 【實施方式】 可透過使用專用硬體還有能夠協同適當軟體履行軟體 的硬體提供圖中之各種元件的功能,包括標爲「處理器」 之任何功能區塊。當由處理器提供時,可由單一專用處理 器,或由複數個別的處理器(可共享其之一些)提供功能 。此外,術語「處理器」或「控制器」的明確使用不應解 釋爲專指能夠履行軟體之硬體,且可無限制地隱含數位信 號處理器(DSP)硬體、網路處理器、特殊應用積體電路 (ASIC )、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PGA )、用於儲存軟體 之唯讀記憶體(ROM )、隨機存取記憶體(RAM )、及非 揮發性貯存。亦可包括傳統及/或客製化之其他硬體。類 似地,圖中所示的任何切換器僅爲槪念性。其之功能可透 過程式邏輯之操作、透過專用邏輯、透過程式控制與專用 邏輯的相互作用、或甚至手動來加以進行,可由實行者從 上下文更具體了解來選擇特定技術。 如上參照第la及lb圖所述,需要提供從基地站BS至個 -14- 201204144 別中繼節點RN (尤其類型II中繼)的使用者設備指示符, 使中繼節點R N可識別應轉送資料封包d P至其的使用者設 備UE1及UE2。針對使用者設備指示符的轉移,可有不同 的選項,如下所述: 在第一選項中’將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多工/附加 至在回載鏈結BL上的發信通道SC上被傳送至中繼節點RN 的排程允許S G之酬載。在本範例中,排程允許S G之酬載 包含附加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至其的資料控制資訊區塊 DCI (格式1,如在LTE標準中所數,參考3GPP TS 36.212 的§5.3.3 )。這增加排程允許之酬載(當使用C-RNTI作爲 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時增加16位元)。作爲一種選項, 在排程允許SG之選定者中,可替代地選擇該C-RNTI成與 用於識別中繼節點RN之C-RNTI相同。在此情況中,可藉 由使用排程允許SG來執行基地站BS與中繼節點RN之間的 發信。 在LTE中,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的添加會需要發送 至中繼節點RN之排程允許的新資料控制資訊(DCI )之界 定。這種DCI類型可被引進例如至LTE標準中或可藉由適 當的速率匹配而以專有方式加以使用,而不會對發行8使 用者設備造成負面影響(因爲使用者設備不會接收到這種 排程允許)。 在第二選項中,將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多工至(包 括至)在輸送通道TC上被傳送至中繼節點RN之輸送區塊 TB L的酬載中(參考第3圖)。此選項的一項優點在於可將 -15- 201204144 針對多個使用者設備UE1及UE2的數個個別的使用者特定 資料封包DPI至DPN多工至中繼節點RN的單一輸送區塊 TBL中》因此,可在胞1之基地站BS諸節省—些共享通道 資源及發信負載,造成較少排程允許。 於下之中,將參照第3圖更詳細說明含有將被轉送至n 使用者的數個N(N>=1)使用者特定資料封包DPI至DPN 的輸送區塊(或MACPDU) TBL的示意結構: 例如藉由使用LTE MAC標頭之邏輯通道id ( Logical Channel ID)欄位的保留索引(二進位〇ΐ〇ιι_11011)之一 ,MAC標頭欄位告知中繼節點RN此輸送區塊TBL含有將被 轉送至N使用者設備的數個N使用者特定資料封包DPI至 〇?>1,參見30??丁3 36.321的§6.2.1。此欄位可包括如何提 取將被轉送至N使用者設備的N使用者特定資料封包DPI至 DPN之進一步的資訊,例如排程允許SG1至SGN的大小。 輸送區塊TBL進一步包含使用者特定資料封包dpi至 DPN指定至其之N使用者設備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l至 UEidN(典型在16位元的C-RNTI格式中)。並且,排程資 訊(亦即,典型包括在排程允許的酬載中之資訊)欄位可 包括到輸送區塊TBL中以指示中繼節點RN如何格式化轉送 至使用者設備的使用者特定資料封包DPI至DPN。這種資 訊可包括.例如調變技術、輸送區塊大小(TBS )、將分配 的實體資源區塊(PRB )、及可能進一步的參數,如 HARQ程序號、冗餘版本參數等等。可替代地在基地站BS 與中繼節點RN之間事先同意此排程資訊的一部分,如中繼 -16- 201204144 節點RN可使用與中繼節點RN所接收到之輸送區塊的調變 技術相同的調變技術來轉送(在此情況中,N使用者設備 會以相同的調變技術接收被轉送的資料封包DP 1至DPN ) 等等。 輸送區塊TBL亦包括將被轉送至N使用者設備的N使用 者特定資料封包DPI至DPN的酬載(含有MAC PDU標頭及 酬載之MACPDU,參見3GPPTS 36.321的§6.2.1)。並且 ,可能會需要一些塡充位元來匹配由中繼節點RN所接收到 之輸送區塊TBL的大小至一組支援的輸送區塊大小。 當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l至UEidN係包括到第3圖之 輸送區塊TBL的排程允許SG1至SGN中時或當使用者設備 識別符UEidl係包括到第2圖之排程允許SG的DCI區塊中時 ,其之長度不需對應至通常應用於胞中的識別符的長度( 其長度取決於胞可服務的最大使用者數量)。取而代之, 可根據由中繼節點RN所服務的最大使用者設備數量選擇包 括在排程允許中之使用者設備識別符的長度。以此方式, 使用者設備識別符之長度可調適成由中繼節點RN所服務的 (最大)使用者數量。例如,當中繼節點RN調適成服務64 個使用者之最大數量時,將具有6位元的使用者設備識別 符包括到排程允許SG,SG1至SGN中爲足夠。與典型用於 胞中之識別符的長度(例如,在用於LTE標準中之C-RNTI 的情況中爲1 6位元)相比,這有可觀的減少。減少長度之 使用者設備識別符可由基地站加以界定並發信至中繼節點 ,例如,在使用者設備關聯程序期間。 -17- 201204144 作爲上述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l的明確發信之一替 代例,可使用隱含層1發信。爲了更佳了解此方式’於下 將提出在LTE網路1中執行之發信的簡短介紹: 在LTE中,典型藉由使用在下鏈控制通道(PDCCH ) 上之排程允許來向使用者設備UE1及UE2指示輸送區塊TBL 的排程。在排程允許的酬載內,將檢測(在PDSCH上的下 鏈中)或傳送(在PUSCH上的上鏈中)輸送格式所需的所 有資訊提供給使用者設備UE1及UE2。 排程允許的定址原則如下:基地站B S從排程允許的酬 載計算出循環冗餘檢査(CRC )序列(如16位元CRC ) ^ 將計算出的CRC檢査序列與資料封包指定至其之使用者設 備UE1及UE2的識別符(C-RNTI)拌碼(如模數-2加法) 。接著在錯誤校正編碼之前將已拌碼的CRC檢査序列附加 至酬載。在一後續步驟中,基地站BS在PDCCH上發送已編 碼排程允許至使用者設備,如UE1。使用者設備UE1解碼 接收到的排程允許、從已接收的酬載計算出CRC序列並將 獲得的CRC序列與其本身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拌碼。使用 者設備UE1接著比較計算出的CRC序列與接收到的CRC序 列》若這兩CRC序列相同,則使用者設備UE1接受來自基 地站B S之排程允許,否則由使用者設備UE 1丟棄排程允許 並與另一接收到的排程允許重複程序(亦稱爲盲搜尋)。
有鑑於上述,建議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之隱含輸送的 解決方法如下:提出納入CRC序列與中繼節點RN的識別符 之進一步拌碼。於下,將假設在啓動程序期間從基地站BS -18- 201204144 分配一識別符給中繼節點RN。尤其,假設將分配具有C-RNTI形式的識別符給中繼節點RN,與使用者設備UE 1至 UE3的方式類似。以此方式,基地站BS可藉由使用在回載 鏈結BL上的PDSCH及PUSCH來建立雙向發信鏈結。 於下,將參照第4圖更詳細說明上述的程序: 在第一步驟中,基地站BS從排程允許SG的酬載PL計 算出CRC檢查序列(如16位元CRC )。接著將計算出的 CRC檢查序列與對應資料封包指定至其之使用者設備的使 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 (如爲C-RNTI類型)拌碼(如模數-2 加法)(此可稱爲使用者設備特定拌碼或第一拌碼)。將 已拌碼的CRC序列與將轉送資料封包至使用者設備之中繼 節點RN的中繼節點識別符RNid (亦爲C-RNTI類型)後續 第二次(亦稱爲中繼節點特定拌碼或第二拌碼)。在進一 步的步驟中,在錯誤校正編碼之前將已兩次拌碼的CRC檢 查序列CRC 1附加至排程允許S G的酬載P L。在更進一步的 步驟中,基地站BS經由PDCCH發送已編碼的排程允許SG 至中繼節點RN。 茲參照第5圖,中繼節點RN解碼已接收的排程允許SG ’從已接收的酬載PL計算CRC序列並將獲得的CRC序列與 其中繼節點識別符RNid拌碼並後續儲存CRC序列。中繼節 點RN接著將已儲存的Crc序列與中繼節點RN將轉送資料 封包至其的使用者設備之一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拌碼 第二次’並且中繼節點rN接著第二次比較如此獲得之已拌 碼的序列CRC2與接收到的序列CRC1。 19- 201204144 若這兩CRC序列CRC1及CRC2相同,則中繼節點rn接 受來自基地站BS之排程允許SG,其命令中繼節點rn進行 資料封包的轉送至由用於CRC序列CRC1及CRC2之第二拌 碼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 E i d所特徵化的使用者設備。否則 ’針對已儲存(拌碼一次)CRC序列,由中繼節點rn將轉 送資料封包至其的另一使用者設備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 UEid重複第二拌碼,直到找到CRC序列中的匹配或直到已 經檢查過中繼節點RN將轉送資料封包至其的使用者設備之 所有使用者設備識別符。應了解到若中繼節點RN在相同子 訊框中已經識別使用者設備的排程允許,則此使用者設備 不被視爲排程允許S G且因此上述檢査的適當候選者。 若針對特定排程允許SG,無法找出CRC序列中的匹配 ,則由中繼節點RN丟棄排程允許SG並與另一接收到的排 程允許重複程序。 有關於上述,熟悉此技藝人士將迅速認知到在編碼期 間所執行之第一及第二拌碼的順序爲隨意,亦即,可首先 以中繼節點識別符RNid並接著以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來 執行拌碼。針對解碼,首先執行以中繼節點識別符RNid之 拌碼並儲存結果爲有利,因此進一步減少演算法的計算複 雜度》以此方式,在編碼程序期間,每排程允許SG需要僅 單一額外的16位元的一位元一位元之模數2加法》在解碼 程序期間,針對每排程允許S G之每一候選使用者設備,需 要僅單一額外的16位元的一位元一位元之模數2加法及額 外的16位元比較。 -20- 201204144 熟悉此技藝人士將迅速認知到藉由建議之解決方法, 需避免中繼節點識別符RNid (如爲C-RNTI類型)及任何 使用者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之模數2加法會造成另一 使用者設備之有效的使用者識別符(亦爲C-RNTI類型)。 這可藉由在C-RNTI的二進位表示內保留識別符之整體長度 (其對應至CRC序列的長度,在本範例中爲16位元)的例 如3至4個位元以用於中繼節點RN的(或一般而言中繼節點 的)識別來予以避免(如最小有效位元或任何其他位元的 元組)。在此情況中,中繼節點RN之啓動程序將能夠分配 個別的中繼節點識別符至中繼節點RN,例如藉由重新組態 用於胞1中之識別符(如C-RNTI )。 藉由建議的PDCCH發信解決方法,已參照第la圖及第 lb圖所述的不合作類型II中繼技術及合作中繼技術變成非 常類似。因此,針對所有使用者設備UE1及UE2或選擇性 根據使用者設備UE1及UE2可輕易組態中繼節點RN以使用 這些技術之一。尤其,這些技術符合發行8使用者設備》 可在中繼啓動(或使用者設備關聯)程序期間從基地站BS 發信個別組態參數(或多個使用者設備特定組態參數)至 中繼節點RN。 合作中繼技術在具有相當不錯的直接鏈結DL之情景中 可能爲較佳.,所以直接鏈結DL與存取鏈結Al頗爲平衡並 允許良好的合作,或在具有頗爲時間不變的回載鏈結B L之 情景中可能爲較佳(例如於視線情景中)。不合作中繼技 術可特別用於涵蓋範圍擴大(弱直接鏈結)或若設置中繼 -21 - 201204144 節點RN使得回載鏈結BL具有弱視線傳播構件(例如,在 回載鏈結BL上需要快速ACK/NACK發信之強瑞立( Rayleigh)衰落構件)。 並且,上述提出的PDCCH發信解決方法致能應用於下 列中之合作類型Π中繼技術的新穎類型,不符合發行8使用 者設備。其要求個別使用者設備UE1及UE2被告知會從中 繼節點RN接收到輸送區塊/資料封包DP的重新傳送,且可 透過基地站BS藉由RRC發信措施通報中繼節點識別符RNid (如C-RNTI )至使用者設備UE1及UE2來加以實現。 示意性,此技術可如下般工作: - 在第一步驟中,基地站BS發送資料封包DP (輸 送區塊)至第一使用者設備UE1及中繼節點RN,其中下鏈 排程允許使用特別針對RN_UE結合(如上述與UE及RN識 別符之拌碼)的CRC序列CRC1,或替代地下鏈排程允許 SG1的酬載明確包括使用者設備識別符,如第lb圖中所示 ,且下鏈排程允許SG1使用特別針對RN (如上述與RN識別 符之拌碼)之CRC序列CRC1 ; - 使用者設備UE1嘗試解碼資料封包DP,但通常失 敗(CRC FAIL )。然而,使用者設備UE1不會通報 ACK/NA.CK至基地站BS,因使用者設備UE1預期來自中繼 節點RN之進一步重新傳送; - 同時,中繼節點RN成功解碼資料封包DP,並通 報ACK至基地站BS ; - 中繼節點RN接著在之後的某時間重新傳送資料 -22- 201204144 封包DP’可能與基地站bs同時; - 使用者設備UE1正確接收重新傳送的資料封包DP ,並通報ACK至基地站BS。 如上所述之此中繼技術結合上述第一及第二類型II中 繼技術的優點: - 合作中繼允許使用者設備UE1軟結合初始輸送區 塊/資料封包DP與重新傳送的輸送區塊/資料封包DP,亦即 ,造成改善的錯誤率性能/增進的資料率; - 基地站BS從中繼節點RN接收針對初始資料封包 的ACK/NACK,其改善中繼技術的可靠度; - 以含有由中繼節點RN通報至基地站BS的 ACK/NACK之子訊框促進中繼節點RN與基地站BS之間的發 信(因爲中繼節點RN在UL載波上處於傳送(Tx )模式中 ) 應了解到亦可藉由使用指示輸送區塊/資料封包DP之 同樣的初始傳送之兩個排程允許SG1及SGUE1 (參見第lb圖 )來實現此新穎合作類型II中繼技術: - 被傳送至中繼節點RN之第一排程允許SG1包括資 料封包DP所指定至其之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 (明確或隱 含地); - 被傳送至使用者設備UE1之第二排程允許SGUE1 包括至少一位元以指示使用者設備UE1將接收來自中繼節 點RN之資料封包DP的重新傳送(可能亦可包括中繼節點 識別符RNid ) ’所以使用者設備UE1不應回應於接收到的 -23- 201204144 初始傳送而發送上鏈ACK/NACK。 然而,典型上,使用兩個排程允許SG1及SGUE1浪費供 體胞中之無線電資源,且使用特別針對中繼節點RN -使用 者設備UE結合的建議隱含發信技術將會更有效率。 亦可以符合發行8使用者設備UE1及UE2之方式設計與 上述類似的技術。同樣,使用兩個排程允許SG1及SGUE1來 指示同樣的初始資料封包: - 從基地站BS傳送至中繼節點RN的第一排程允許 SG1包括資料封包DP所指定至其之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 (明確或隱含地); - 被傳送至使用者設備UE1之第二排程允許SGUE1 爲如發行8中般。 此技術可如下般工作: - 基地站BS發送資料封包DP至第一使用者設備UE1 及中繼節點RN兩者,其中DL排程允許使用特別針對RN-UE結合(與UE及RN識別符之拌碼)的CRC,或替代地DL 排程允許的酬載包括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C-RNTI),如 第2圖中所示; - 使用者設備UE1嘗試解碼資料封包DP,但通常失 敗(CRC FAIL)。在此情況中,使用者設備UE1將如發行 8中般通報ACK/NACK至基地站BS ; - 同時,中繼節點RN成功解碼資料封包DP,並通 報ACK至基地站BS ; - 回應於初始傳送,基地站BS同時接收兩個 -24- 201204144 ACK/N ACK,一個來自中繼節點RN且一個來自使用者設備 UE1,並根據LTE發行8,可由基地站BS ( eNodeB )區別 這些ACK/NACK,其中它們使用不同UL控制通道資源(這 些資料標記至用於傳送DL允許的控通道元件),參考 3GPP TS36.213 之 §10.1 ; - 中繼節點RN在之後的某時間重新傳送資料封包 D P,可能與基地站B S同時; - 使用者設備UE1正確接收重新傳送的資料封包DP ,並通報ACK至基地站BS。 在一替代變化例中,當使用具有RN-UE結合(CRC與 中繼節點識別符RNid及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e拌碼)之隱 含發信的單一排程允許時,或替代地當使用其中如第lb圖 中所示下鏈排程允許SG 1之酬載明確包括使用者設備識別 符且下鏈排程允許SG1使用特別針對RN之CRC序列CRC1 ( 如上述與RN識別符拌碼)之單一排程允許時,藉由使用針 對由中繼節點RN通報的ACK/NACK之不同UL控制通道元 件亦可實現這種合作類型II中繼技術(其中中繼節點RN及 使用者設備UE1兩者回應於初始DL傳送皆通報ACK/NACK )。這可例如藉由使用在中繼節點RN中之已修改規則來界 定上鏈ACK/NACK之資源如何標記至用於DL排程允許的通 道元件來加以實現。 在上述說明中,關於類型II中繼已做下列約束/假設: - 排程是在基地站BS的控制下(中央排程) - 中繼節點RN在載波的不同子訊框中傳送/接收( -25- 201204144 非必要) - 使用者設備UE1及UE2位在基地站BS之胞1中(能 夠與基地站B S交換發信),且中繼節點RN亦因而在基地 站B S之胞1中(並因此能夠與基地站B S交換發信); - 已假設中繼節點RN事先被基地站BS告知胞ID及 所有其他相關胞特定無線電參數,如訊框時序、系統頻寬 、傳送天線的數量、信號之分配及產生等等; - 亦假設中繼節點RN具有事先接收到的資訊,其 關於進行針對使用者設備UE1及UE2的資料封包DP之轉送 所需的所有使用者設備特定的無線電參數,如使用者設備 識別符(RNTI )、資源分配、序列產生參數等等。 總言之,以上述方式,可提供無線通訊網路之胞中的 中繼之有效使用,增加胞通量並將被輸送的資料封包的錯 誤率保持爲低。 熟悉此技藝人士應認知到在此之任何區塊圖表示體現 本發明之原理的例示性電路的槪念圖。類似地,應認知到 任何流程圖(fl〇w charts)、流程圖(flow diagrams)、 狀態轉變圖、僞碼、及之類表示可在電腦可讀取媒體中實 質上加以表示的各種程序,無論是否明確顯示這種電腦或 處理器。 並且,說明及圖僅解釋本發明之.原理。因此可認知到 熟悉此技藝人士將能夠做出各種配置,其雖未在此明確說 明或顯示,體現本發明之原理並包括在其範疇內。此外’ 在此所述之所有範例原則上明確地意欲僅爲了教學目的’ -26- 201204144 以幫助讀者了解本發明之原理及發明人爲了推進技術而貢 獻的槪念,且解釋成不限制至這種詳細敘述的範例及條件 。並且,敘述本發明之原理、態樣、及實施例還有其之特 定範例的在此之所有陳述意欲涵蓋其之等效者。 【圖式簡單說明】 於槪略圖中顯示並在上述說明中解釋範例實施例。顯 示下列: 第la及lb圖顯示實行不合作及合作中繼技術之通訊胞 的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2圖顯示在發信通道上傳送之資料控制資訊(DCI ) 區塊的示意結構, 第3圖顯示在輸送通道上傳送之含有資料封包的輸送 區塊之示意結構, 第4圖顯示用於編碼使用者設備識別符及中繼節點識 別符到排程允許的編碼程序,以及 第5圖顯示用於第4圖之排程允許的解碼程序之流程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通訊胞 2 :無線通訊網路 -27-

Claims (1)

  1. 201204144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無線網路(2)之通訊胞(1) ,該基地站(BS)調適成產生將從該基 到該通訊胞(1 )的中繼節點(RN )之 SG 1 至 SGN ), 該基地站(BS)進一步調適成令使月 UEid,UEidl至UEidN)包括於該排程允 SGN)中,該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 指示將由該基地站(BS)所傳送之資料 該中繼節點(RN)轉送至其之使用者設 ,其特徵在於 該基地站(B S )調適成藉由將用於請 RN )之中繼節點識別符(RNid )與該使 (UEid ) —起編碼到該排程允許(SG ) 檢査序列中來產生該排程允許(S G ) - % 循環冗餘檢査序列(CRC1 ),較佳藉 CRC1)的拌碼來執行該編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基地 繼節點識別符(RNid )及該使用者設備請 碼到該檢查序列(CRC1)的不同位元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基地 允許(SG1至SGN)包括在含有將透過輸 送至至少一使用者設備(UE1,UE2)的: DPN)的輸送區塊(TBL)中或包括在將 的基地站(B S ) 地站(BS)輸送 排程允許(S G, 3者設備識別符( ,許(SG,SG1 至 UEid 1 至 UEidN ) 封包(D P )應由 備(UE1,UE2 ) I別該中繼節點( 用者設備識別符 的酬載(PL)之 芝檢查序列較佳爲 由該檢查序列( 站,其中將該中 隹別符(U E i d )編 > 站,其中該排程 送通道(TC)轉 資料封包(DPI至 :透過發信通道( -28- 201204144 sc )傳送至該中繼節點(RN )的排程允許(SG )之資料 控制資訊(DCI )區塊中。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基地站,其中根據由 該中繼節點(RN )所服務的使用者設備(UE1,UE2 )之 最大數量來選擇包括在該排程允許(SG,SG1至SGN)中 之該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 )的長度。 5. —種用於轉送從通訊胞(1)的基地站(BS)接收 到的資料封包(DP)至配置在該通訊胞(1)中之使用者 設備(UE1,UE2 )的中繼節點(RN ),該中繼節點(RN )調適成從自該基地站(BS )接收到之排程允許(SG, SG1至SGN)導出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該使用者 設備識別符指示應轉送該些資料封包(DP )至其的使用者 設備(UE1 ), 其特徵在於 該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 )與用於識別該中繼節點 (RN )之中繼節點識別符(RNid )—起包含在該已接收 的排程允許(SG )之酬載(PL )的已接收的檢查序列中 ,該檢查序列較佳爲循環冗餘檢查序列(CRC 1 ),且其 中該中繼節點(RN )進一步調適成: a )從該已接收的排程允許(SG )之該酬載(PL)產 生另一檢查序列,較佳循環冗餘檢查序列(CRC2 ), b )較佳藉由拌碼該另一檢査序列(CRC2 ),將該中 繼節點(RN )之中繼節點識別符(RNid )及選自與該中 繼節點(RN )關聯之複數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 1至 -29- 201204144 UEidN)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編碼到該另一檢查 序列(C R C 2 )中,以及 c )比較該已編碼的另一檢査序列(CRC2 )及已接收 的檢查序列(CRC 1 )以決定是否必須轉送該資料封包( DP )至與選定的使用者設備識別符(UEid )關聯之該使 用者設備(UE1 )。 6. —種通訊胞(1 ),包含: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的任一項所述之基地站( B S ),以及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至少一中繼節點(rn ) 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通訊胞(1),進一步 包含由該中繼節點(RN )所服務的使用者設備(UE丨), 該通訊胞(1 )調適成: 從該基地站(BS)同時傳送資料封包(DP)至該中 繼節點(RN )及該使用者設備(UE 1 ),以及 從該中繼節點(RN)重新傳送該資料封包(DP)至 該使用者設備(UE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通訊胞(丨),其中該 使用者設備(UE1 )不確認從該基地站(BS )之該資料封 包(D P )的接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通訊胞(丨),其中該 使用者設備(UE1)及該中繼節點(rn)兩者使用不同上 鏈控制通道資源來同時確認該資料封包(DP )的接收。 -30- 201204144 1 Ο ·如申請專利範圔第9項所述之通訊胞(1 ),具^ 標記該些上鏈控制通道資源至傳送下鏈允許的控制通道元1 件,由該中繼節點(RN )及該使用者設備(UE1 )所執行 的標記該些上鏈控制通道資源至該控制通道元件爲不同。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通訊胞(1 ),進一 步調適成: 從該基地站(BS )傳送額外的排程允許(SGUE| )至 該使用者設備(UE 1 ),較佳指示該中繼節點(RN )將彰1 行該資料封包(DP )的重新傳送。 12.—種通訊網路(2),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 所述之至少一通訊胞(1 )。 -31 -
TW100103976A 2010-02-18 2011-02-01 Relaying scheme with user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 TW201204144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0290081A EP2362704B1 (en) 2010-02-18 2010-02-18 Relaying scheme with user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4144A true TW201204144A (en) 2012-01-16

Family

ID=42313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3976A TW201204144A (en) 2010-02-18 2011-02-01 Relaying scheme with user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362704B1 (zh)
TW (1) TW201204144A (zh)
WO (1) WO20111012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04325B2 (en) * 2011-12-20 2015-12-01 Ixia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reducing the impact of false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CI) detection in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DCCH) data
US20200383149A1 (en) * 2019-06-03 2020-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band wireless relay operations
WO2021134717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83208B2 (ja) * 2006-11-07 2012-07-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局、無線通信方法
JP4888059B2 (ja) * 2006-11-07 2012-02-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中継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01219A1 (en) 2011-08-25
EP2362704B1 (en) 2012-07-18
EP2362704A1 (en) 201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56865B2 (ja) カバレージ内およびカバレージ外シナリオでのサイドリンクのharq
US8897202B2 (en) Relay node for transmitting data by using scheduling information of multiple subframes scheduling and method for the relay node transmitting data by scheduling information of multiple subframes scheduling
JP5458111B2 (ja) 下りリンクにおけるマクロダイバーシチ送信のためのharq動作
JP6117793B2 (ja) デバイスツーデバイス・リンクのためのリソース割り当ておよび確定
US10291364B2 (en) Communications devices and methods
RU2493656C2 (ru) Повышение надежности протокола гибридного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запроса на повторную передачу данных
US860567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uplicate data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737647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통신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5793695B2 (ja) 移動通信における改良された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手順
WO2012057122A1 (ja) 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9510368B2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acknowledgement of contention-based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121848B (zh)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方法及装置
US908423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a data transmission conflict of a relay-node
KR20140056344A (ko) 중계 장치 및 방법
CN116368886A (zh) 用于一个时隙中多个侧链路传输机会的方法及设备
KR100925449B1 (ko) 임의접속 과정에서의 ndi 처리와 이를 이용한 신호 송수신 기술
JP2022078280A (ja) 通信システム
WO2011021586A1 (ja) 移動通信方法、移動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WO2016175029A1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ユーザ端末
WO202208260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TW201204144A (en) Relaying scheme with user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
US10623987B2 (en) User apparatus and base station
TWI784764B (zh)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重新傳送的裝置
US20240146462A1 (en) Relay-assisted retransmission
WO2018192383A1 (zh) 反馈信息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