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43587A - Heat dissipation method by using a plate with micro pores - Google Patents

Heat dissipation method by using a plate with micro por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43587A
TW201143587A TW99115834A TW99115834A TW201143587A TW 201143587 A TW201143587 A TW 201143587A TW 99115834 A TW99115834 A TW 99115834A TW 99115834 A TW99115834 A TW 99115834A TW 201143587 A TW201143587 A TW 2011435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late body
plate
micropores
dissipating h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15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11389B (zh
Inventor
Shih-Ming Lu
Original Assignee
Ckm Building Materi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km Building Material Corp filed Critical Ckm Building Material Corp
Priority to TW991158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1138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143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43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13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1389B/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201143587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特 別是指將具有微孔及凹陷槽之板體與發熱源接觸,利用 微孔及凹陷槽提高空氣熱對流效應,加速發熱源之散熱 、 速度。 【先前技術] [0002] ❹ 099115834 目前一般所常見之液晶模組、LED燈具或其他高功率 之電子設備,於使用時均會產生高溫,而高溫係會影響 到其使用效率,因此容易使得該電子設因而故障,甚致 縮短其使用壽命,所以必需利用各種不同的散熱方法來 進行散熱’以降低其工作溫度,而常見之散熱方法不外 乎為氣冷式或水冷式等二種方式為主,其中水冷式之散 熱效果為最佳,但相對其設備及成本較高,必需安裝有 循環水管、壓力泵及冷卻液,因此安裝所㈣之空間相 當大,而目前電子設備均朝向小型化’根本無法 上述水冷式之構件,如現今均錢冷式散熱為主 氣冷式所使用之散熱襞置如散熱片或散熱風扇等而 於必需外加電源以驅動其產生作動,又或者是増加a致 空間,以容納上述散熱農置,所以在使用二所^ 〇 ^…w A古之新型第 「散熱裝置及其電子運算系統」專 揭露有:-第-板體以及一第Ί 技勒霞该第-板體係與 -發…原相連接,該第二板體,其係藉由 第-板體相連接,該第二板體與該第 =與該 表單編號A_ 第3頁/共34頁 奴體間具有-散 °992〇281〇5 201143587 熱空間。該散熱裝置可以避免熱源累積於底部,並且可 以透過散熱空間内的自然對流,快速的將熱源散發至空 氣中;又於該第二板體上更開設複數個散熱孔,該散熱 孔可以為橢圓形、圓形、多邊形或其他具有曲線與直線 組合的開孔,藉以可加強散熱的效果。惟,該專利前案 ,其僅於第二板體上設有若干散熱孔,故其散熱效率不 佳,無法達到全面散熱,所以在長時間需要散熱的裝置 上則效果不彰。 又有中華民國98年6月21日所公告之新型第M359909 號「電子發熱元件之金屬散熱結構及電子裝置」專利案 ,其係揭露有:一種電子發熱元件之金屬散熱結構,係 適用於一電子裝置上,電子發熱元件之金屬散熱結構係 以一蝕刻之製程而使電子發熱元件之金屬散熱結構之至 少一平面形成多數個微孔隙,藉由電子發熱元件之金屬 散熱結構應用於此電子裝置上,產生自然對流之熱傳導 ,達到良好之散熱效果,使電子發熱元件之金屬散熱結 構具有較高之發散熱面積比。該專利前案係採用蝕刻方 式成形微孔,其微孔之數量有限,所以散熱效率仍然有 改進之空間。 【發明内容】 [0003] 099115834 爰此,有鑑於目.前的高功率等電子設備之散熱方法 具有上述之缺點,故本發明主要係在提供一種利用微孔 板體散熱之方法,步驟如下: A.提供一板體,於該板體上形成相對之第一表面及 第二表面,鄰接該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則提供複數側面 ,之後,於該第一表面成型複數連通相對二側面之凹陷 表單編號A0101 第4頁/共34頁 0992028102-0 201143587 槽,並於對應該些凹陷槽位置處成型複數貫穿該第一表 面及第二表面之微孔;Β.將該板體之第一表面或第二表 面接觸一發熱源,利用該凹陷槽與該微孔加強空氣之熱 對流效應,加速該發熱源之散熱速度。 進一步,該板體上之微孔數目係控制為每平方公尺8 萬個至50萬個,較佳為該板體上之微孔數目係控制為每 平方公尺40萬個至50萬個,係以沖壓或其他任何鑽孔方 式達成,且該些微孔密度越高,其散熱效果越佳。 Ο 進一步,該板體之微孔係設置為等距排列,均勻增 加該發熱源任一位置處之熱對流效應,達到該發熱源每 一位置均勻散熱之效果。 ο 進一步,係於該些微孔中段處至少成型一孔徑縮小 之頸部,使該些微孔呈文氏管造型,當空氣流體由該發 熱源或由該板體帶走熱量而升溫時,會先經過該些微孔 之漸縮段,形成加速作用,加速高溫空氣流體排出,當 高溫之空氣流體經過該些微孔之頸部後,會到達該些微 孔之漸擴段,增加與外部低溫空氣流體接觸面積,而加 速低溫空氣流體與高溫空氣流體之對流作用,提高散熱 效果。 進一步,該些凹陷槽之斷面係成型為漸縮之V字型、 圓弧形或多邊形其中之一,較佳的是該些凹陷槽彼此間 係設置為直線排列、傾斜狀排列或交錯式排列其中之一 ,當該板體之第一表面與該發熱源接觸時,會形成外部 低溫空氣流體由該板體之側面進入該些凹陷槽,並於吸 收熱量升溫後,由該些微孔排出之熱對流流道。 099115834 進一步,該板體之第二表面係往第一表面成型複數 表單編號Α0101 第5頁/共34頁 0992028102-0 201143587 漸縮之錐狀凹槽,該些錐狀凹槽底面形成一平面部,而 該些凹陷槽係與該些平面部交會而形成該些微孔,較佳 的是,該些錐狀凹槽係呈三角形,係方便沖壓成型,而 能形成類似前述文氏管造型之效應。 進一步,該板體係與該發熱源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 Ο 進一步,該板體與該發熱源接觸之第一表面或第二 表面係成型一第一絕緣膜,或者該發熱源與該板體接觸 之面係形成一第二絕緣膜,較佳的是該第一絕緣膜及第 二絕緣膜係為電鍍之氧化鋁、氮化硼、氮化鈦、氮化鋁 、石炭化梦、碳化欽、氧化鋅、氧化鈹或石墨任一種或其 組合之複合材料之薄膜,當該發熱源為電路板之銲錫或 其他類似導電體時,可避免電力傳導至該板體上,造成 漏電之現象。 本發明具有下列功效: 1. 藉由板體上之微孔與凹陷槽提高空氣之熱對流效 應,加速發熱源之散熱速度。 2. 藉由新型沖壓技術,可在每平方公尺之板體上, 製造出數目為8萬個至50萬個的微孔,可以大幅增加該板 體之表面積,而與空氣大量產生熱對流,進而達到提昇 散熱效率之功效。 【實施方式】 [0004] 099115834 综合上述技術特徵,本發明主要功效將可於下述實 施例清楚呈現。 請參閱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係為一種利用微孔板 體散熱之方法,步驟如下: 表單編號A0101 第6頁/共34頁 0992028102-0 201143587 A.提供一板體(i) ’於該板體(i)上以形成相對 之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鄰接該第一表面 (11)及第二表面(12)則提供複數側面(13),之後 ’於該第一表面(11)成型複數連通相對二側面(13)
099115834 之凹陷槽(14) ’該些凹陷槽(14)之斷面係成型為漸 縮之V字型[請參閱第三圖]、圓弧形[請參閱第四圖]或多 邊形[請參閱第五圖,圖示以四邊形代表]其中之一,較 佳的是該些凹陷槽彼此間係設置為直線排列[請參閱第六 圖]、傾斜狀排列[請參閱第七圖]或交錯式排列[請參閱 第八圖]其中之一,卑於對應該些凹陷槽(丨4 )位置處成 型等距離排列,且每平方公尺8萬個至5〇萬個貫穿該第一 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之微孔(15),較佳為每 平方公尺40萬個至50萬個微孔(15),該些微孔(15) 係以沖壓或其他任何鑽孔方式達成,且該些微孔(15) 也、度越高,後述散熱效果越佳。 B.將該板體(1)之第一表面(11)或第二表面(12 )接觸-發熱源(A),該發熱源(A)係可為液晶模組 、LED燈具、覆晶LED等電子產品,但當然其不限於電子 產品,其他需散熱之模組均可適用,本實施例以該第一 表面接觸該發熱源(A),當該板體(1)之第一表面( 11)與該發熱滹(A)接觸時,該發熱源(A)於工作時 所產生之熱能’除了能透過該第—表面⑴)直接熱傳 導至第二表面(12)之外,亦會形成外部低溫空氣流體 由該板體⑴之側面(13)進入該些凹陷槽(14),並 於吸收熱量升溫後,由該些微孔(15)排出之熱對流流 道,並藉此熱對流效應加速該發熱源(A)之散熱速度[ 表單編號A0101 第7頁/共34頁 0992028102-0 201143587 請參閱第九圖]。 另外’明參閱第十圖所示,係於該些微孔(i 5 )中 k處至v成型-孔;^縮小之頸部(16),使該些微孔( 15)呈文氏管造型’當空氣流體由該發熱源“)或由該 板體⑴帶走熱量而升溫時,會纽過該些微孔(15) 之漸縮段’形成加速作用,加速高溫空氣流體排出,當 高溫之空氣流體經過該些微孔(15)之頸部(16)後, 會到達該些微孔(15 )之漸擴段,增加與外部低溫空氣 流體接觸面積’而加速低溫空氣流體與高溫空氣流體之 對流作用,提高散熱效果。 再請參閱第十一至十四爾所示,係於該板體(1)之 第二表面(12)上以沖壓方式成型設有若干個呈三角形 等距排列之錐狀凹槽(17),每一個錐狀凹槽(丄7 )均 由該第二表面(12)朝向第一表面⑴)向下漸縮形成 有另外一個三角形之平面部(171),再於該第一表面( 11)上另利用沖壓方式成型有等距排列之凹陷槽(14) ,而該任一條凹陷槽(14)在與該平面部(171)交會處 則因剪力而會貫穿形成該些微孔(15),且該些微孔( 15)係呈長方形,此種方式可達成類似前述文氏管之功 效,且為一種製程方便之金屬板體加工成型方式,可節 省加工製造時間。 又請參閱第十五圖所示,係為未安裝任何散熱裝置 之覆晶LED發熱源、裝設一般鋁板之覆晶LE])發熱源及裝 設本發明板體(1 )之覆晶LED發熱源,三者於工作時溫 度上昇之折線圖,經由比較可輕易看出藉由裝設本發明 板體(1)之散熱作用,其平均溫度遠低於其他未安裝任 099115834 表單編號A0101 第8頁/共34頁 0992028102-0 201143587 何散熱裝置及裝設一般鋁板之覆晶led發熱源之平均溫度 ’足以證明本發明係可達到最佳之散熱效率。 再請參閱第十六圖及第十七圖所示,係將本發明之 板體(1)間接接觸覆晶LED發熱源(A),該板體(1) ❹ Ο 與該發熱源(A)接觸之第一表面(11 )或第二表面(12 )係成型一第一絕緣膜(2),或者該發熱源(A)與該 板體(1 )接觸之面係形成一第二絕缘膜(3),較佳的 是該第一絕緣膜(2)及第二絕緣膜(3)係為電鍍之氧 化鋁、氮化硼、氮化鈦、氮化鋁、碳化矽、碳化鈦、氧 化鋅、氧化鈹或石墨任嘱種歲其組合之複合材料之薄膜 ’當該發熱源(A)為電路板之銲錫或其他類似導電體時 ,可避免電力傳導至該板體(1 )上,而造成漏電之疑慮 ,而經由第十八圖之折線圖比較得知,該板體(1)直接 接觸覆晶LED發熱源(A),以及間接接觸覆晶LED發熱源 (A)之二種不同的接觸方式,於測試覆晶LED發熱源(A )工作’分別進行散熱時的溫度上养:趫勢I雖然圖中顯 示該板體(A)與覆晶LED發熱源(Αί:直接接觸時之散熱 效率較佳,但若使用於導電體之散熱時,其二者間接接 觸,除可避免導電體漏電之外,仍然可有效提高其散熱 速率。 請參閱第十九圖及第二十圖所示,分別為本發明經 過實驗測試’將僅裝設有一般鋁板作為散熱用之覆晶LED 發熱源,以及裝設本發明板體(1)作為散熱之覆晶LED 發熱源,於工作時分別觀察其熱量分佈,經由該熱量分 佈之紅外線熱感應的相片中可以清楚看出二者熱量之分 佈情形,使用本發明板體(1)之覆晶LED發熱源的熱量 099115834 表單編號A0101 第9頁/共34頁 0992028102-0 201143587 分佈呈現較為平均且工作溫度較低,散熱效率遠優於一 般鋁板。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其中之一最佳實施例,當 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之申請專利保護範圍,舉凡依本發 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内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 與替換,皆應仍屬於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保護之 範圍内。 【圖式簡單說明】 [0005] 第一圖係為本發明板體構造之立體外觀圖。 第二圖係為本發明板體直接接觸於發熱源上之示意 圖。 第三圖係為本發明凹陷槽呈V字型之剖面示意圖(即 第二圖中之X-X剖視圖)。 第四圖係為本發明凹陷槽呈圓弧形之剖面示意圖。 第五圖係為本發明凹陷槽呈多邊形之剖面示意圖。 第六圖係為本發明凹陷槽呈直線排列之示意圖(板 體之底示圖)。 第七圖係為本發明凹陷槽呈傾斜狀排列之示意圖( 板體之底示圖)。 第八圖係為本發明凹陷槽呈交錯型排列之示意圖( 板體之底示圖)。 第九圖係為本發明藉由凹陷槽及微孔之熱對流效應 加速發熱源散熱之使用示意圖(即第二圖中之Y-Y剖視圖 )° 第十圖係為本發明微孔内形成頸部之示意圖。 第十一圖係為本發明板體藉由錐狀凹槽與凹陷槽之 099115834 表單編號A0101 第10頁/共34頁 0992028102-0 201143587 剪力作用成型微孔之立體外觀圖。 第十二圖係為本發明板體藉由錐狀凹槽與凹陷槽之 剪力作用成型微孔之俯視圖。 第十三圖係為本發明板體藉由錐狀凹槽與凹陷槽之 剪力作用成型微孔之底視圖。 第十四圖係為本發明板體藉由錐狀凹槽與凹陷槽之 剪力作用成型微孔之則見圖(即第十二圖中之z—z剖視圖 第十五圖係為未安裝散熱裝置、=裳設一般紹板及裝 設本發明具微孔板體之覆鑫LED發源其溫度上昇折線圖 第十六圖係為本發明圖板體之第一表面成型第一絕 緣膜之示意圖。 第十七圖係為本發明發熱源與板體接觸之面形成第 二絕緣膜之示意圖》 第十八圖係為本發明之板體直接接觸友間接接觸覆 晶LED發熱源時溫度上昇之折線圖。 第十九圖係為裝設一般銘板作為散熱用之覆晶LED發 熱源相片及其熱量分佈之紅外線熱感應相片。 第二十圖係為裝設本發明板體作為散熱用之覆晶L E D 發熱源相片及其熱量分佈之紅外線熱感應相片。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0006] ( 1 ) 板體 (1 1 )第一表面 (12) 第二表面(1 3 )侧面 (14) 凹陷槽 (15)微孔 (16) 頸部 (17)錐狀凹槽 0992028102-0 表單編號A0101 第11頁/共34頁 201143587 (1 7 1 )平面部 (2) 第一絕緣膜 (3 ) 第二絕緣膜 (A) 發熱源 099115834 表單編號A0101 第12頁/共34頁 0992028102-0

Claims (1)

  1. 201143587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其步驟如下: A. 提供一板體,於該板體上形成相對之第一表面及第 二表面,鄰接該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則提供複數侧面,且 於該第一表面成型複數連通相對二侧面之凹陷槽,並於對 應該些凹陷槽位置處成型複數貫穿該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之微孔; B. 將該板體之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接觸一發熱源,利 _ 用該凹陷槽與該微孔加強空氣之熱對流效應,以進行散熱 〇 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板體上之微孔數目係控制為每平方公尺8萬個至50 萬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板體之微孔數目係控制為每平方公尺40萬個至50 萬個微孔。 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板體之微孔係設置為等距排列。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些微孔係至少成型一孔徑縮小之頸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些凹陷槽之斷面係成型為漸縮之V字型、圓弧形或 多邊形其中之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些凹陷槽彼此間係設置為呈直線排列、傾斜狀排列 099115834 表單編號A0101 第13頁/共34頁 0992028102-0 201143587 或交錯式排列其中之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板體之第二表面係往第一表面成型複數漸縮之錐狀 凹槽,該些錐狀凹槽底面形成一平面部,而該些凹陷槽係 與該些平面部交會而形成該些微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錐狀凹槽係呈三角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板體係與該發熱源直接接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板體係與該發熱源間接接觸。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板體與該發熱源接觸之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係成型 一第一絕緣膜。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第一絕緣膜係為電鍍之氧化鋁、氮化硼、氮化鈦、 氮化銘、碳化梦、碳化欽、氧化鋅、氧化皱或石墨任一種 或其組合之複合材料之薄膜。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發熱源與該板體接觸之面係形成一第二絕緣膜。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其中該第二絕緣膜係為電鍍之氧化鋁、氮化硼、氮化鈦、 氮化鋁、碳化矽、竣化鈦、氧化鋅、氧化鈹或石墨任一種 或其組合之複合材料之薄膜。 099115834 表單編號A0101 第14頁/共34頁 0992028102-0
TW99115834A 2010-05-18 2010-05-18 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TWI4113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15834A TWI411389B (zh) 2010-05-18 2010-05-18 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15834A TWI411389B (zh) 2010-05-18 2010-05-18 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43587A true TW201143587A (en) 2011-12-01
TWI411389B TWI411389B (zh) 2013-10-01

Family

ID=46765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15834A TWI411389B (zh) 2010-05-18 2010-05-18 利用微孔板體散熱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1138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38836A (zh) * 2014-12-31 2015-04-22 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液体制冷片
CN114073840A (zh) * 2020-08-17 2022-02-22 蔡育伦 具导流排气散热的跑步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1935B (zh) * 2015-11-19 2017-10-11 遠東科技大學 降低接觸界面熱阻之熱傳構造、熱傳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8428B2 (ja) * 1990-01-29 1995-04-26 インコ、リミテッド 複合構造物
JPH06334074A (ja) * 1993-05-20 1994-12-02 Hitachi Metals Ltd 半導体装置用基板
DE19641731C2 (de) * 1996-07-05 2001-09-27 Ernst Messerschmid Inst Fuer R Vorrichtung zur Kühlung von mindestens zwei Elektroden aufweisenden Lichtbogengeneratoren
US7044212B1 (en) * 2000-08-25 2006-05-16 Net Nanofiltertechnik Gmbh Refrigeration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3841633B2 (ja) * 2000-10-16 2006-11-01 ヤマハ株式会社 半導体レーザモジュール
CN101405558A (zh) * 2006-03-23 2009-04-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用翅片及热泵装置
JP5412511B2 (ja) * 2008-06-18 2014-02-12 ブルサ エレクトロニック アーゲー 電子素子用の冷却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38836A (zh) * 2014-12-31 2015-04-22 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液体制冷片
CN104538836B (zh) * 2014-12-31 2018-02-02 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液体制冷片
CN114073840A (zh) * 2020-08-17 2022-02-22 蔡育伦 具导流排气散热的跑步板
CN114073840B (zh) * 2020-08-17 2023-04-25 漳州锦鸿健身器材有限公司 具导流排气散热的跑步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11389B (zh) 201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84261B2 (ja) 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却装置付き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US20130083485A1 (en)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for medium-voltage drive
US20090303735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lamp with high heat-dissipation capacity
CN101175389A (zh) 一种微热管散热基板
TWI701991B (zh) 電路板結構
Zhu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energy saving performances in chip cooling by using heat sink with embedded heat pipe
US20150096720A1 (e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CN110660762A (zh) 热传递结构、电力电子模块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冷却元件
TW201143587A (en) Heat dissipation method by using a plate with micro pores
TW200402260A (en) Adjustable pedestal thermal interface
CN100499977C (zh) 散热装置
CN203523231U (zh) 一种合体散热器
KR100906186B1 (ko) 수냉식 방열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210743461U (zh) Led显示屏
US20110290450A1 (e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CN201556155U (zh) 一种散热器
CN205812611U (zh) 散热器
CN219612351U (zh) 一种带安装结构的陶瓷线路板
CN103415182A (zh) 一种散热片
CN213403983U (zh) 一种散热体结构
CN207692282U (zh) 一种电子产品用散热片
CN207399739U (zh) 一种组合式散热片
CN207118182U (zh) 一种新型板式穿孔散热片
CN219698307U (zh) 应用于变频器的预埋热管散热装置
CN212276356U (zh) 一种应用于服务器的散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