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28024A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Google Patents
Communication systems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028024A TW201028024A TW099100661A TW99100661A TW201028024A TW 201028024 A TW201028024 A TW 201028024A TW 099100661 A TW099100661 A TW 099100661A TW 99100661 A TW99100661 A TW 99100661A TW 201028024 A TW201028024 A TW 20102802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equence
- transmiss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hop wireless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07—Relay station based processing for cell extension or control of coverag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89—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 H04L27/2692—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with preamble design, i.e. with negotiation of the synchronisation sequence with transmitter or sequence linked to the algorithm used at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201028024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發明領域 近來對於在封包式無線電與其他通訊系統中使用多跳 5 點技術有相當大的重要性,此技術之目的在於其可擴大覆 蓋範圍及增加系統容量(吞吐量)。 C先前技術3 發明背景 在一多跳點通訊系統中,通訊信號係以沿著從一來源 10裝置經由一或更多中繼裝置至一目地裝置之一通訊路徑的 通訊方向被傳送。第1圖繪示一單胞元雙跳點無線通訊系 統’其包含一個基地臺BS(在3G通訊系統之結構下習知為 「節點-B」NB)、一中繼節點RN(亦習知為中繼站RS)、以 及一個使用者設備UE(亦習知為行動站MS)。在信號在向下 15 鏈路(DL)上從一基地臺經由中繼節點(RN)發射到一目的使 用者設備(UE)之情況下,基地臺包含來源站(S)而使用者設 備包含目的站(D)。在通訊信號在向上鏈路(UL)上從—目的 使用者設備(UE)經由中繼節點發射到一基地臺之情況下, 使用者没備包含來源站而基地臺包含目的站。之後的通訊 20形成包括經使用者發射的信號,用以對基地台(及對網路) 識別其本身作為網路登入程序的一部分。這與下面將闡釋 之本發明特別相關。中繼節點是為令間裝置的一種範例, 且包含一個接收器,可操作來接收來自來源裝置之資料; 以及一發射器,可操作來發射資料或其產物至目的裝置。 201028024 簡單類比中繼器或數位中繼器已用為在死角改良或提 供覆蓋範圍之中繼。從來源站它們可操作以不同的發射頻 帶以避免來源發射與中繼器發射之間的干擾,或可操作在 來源站沒有發射時。 5 ❹ 10 15 ❹ 第2圖繪示中繼站之多種應用。就固定的公共建設而 言’中繼站提供之覆蓋範圍可為「填入」以供行動站存取 通訊網路,行動站可能在其他物體之陰影下、或即使在基 地臺之正常範圍中也無法接收來自基地臺之充分強度之信 號。圖中亦顯示「範圍擴大」,其中一中繼站在一行動坫在 基地臺之正常資料發射範圍外時允許存取。顯示於第2圖之 右上方的一個「填入」例子,係置放一個遊移的中繼坫來 允許穿過可能高於、在於、或低於地面之一建築物中之覆 蓋範圍。 其他應用為遊移的中繼站,其用於暫時地覆蓋,提供 事件或緊急事故/災難期間的存取。第2圖右下方顯示之最 後一種應用提供利用位於一運載工具中之中繼來存取〜網 路0 中繼亦可與先進的發射技術一起使用以增強通訊系统 之增益,如下所述。 習知傳播損失、或「路徑損失」之發生罩於無線電通 訊在订經空間時之分散或失真,造成,信號強度減弱。影 響發射器與接收器之間之路徑損失的參數包括:發射器天 線高度、接Μ天線高度、毅頻率、轉_(城市、近 郊農村)、形態細節諸如高度、密度、間隔、地形(丘陵、 20 201028024 平坦)。發射器和接收器間之路徑損失L(dB)可模型化為:: L = b + \〇n\0g(i (A) 其中d(公尺)是發射器與接收器之間距,b(db)和n是路 徑損失參數,而絕對路徑損失值為/ = 1〇(切〇)。 5 間接鏈路S1+ID上經歷的絕對路徑損失總合可能少於 在直接鏈路SD上經歷的路徑損失,換句話說它可能為: L(SI)+L(ID)<L(SD) (B) 將一個傳輸鏈路分成二個較短的傳輸節段,藉此利用 路徑損失間之非線性關係。由使用方程式(A)之路徑損失的 10 一簡單理論分析,可以瞭解到當一個信號從一來源裝置透 過一中間裝置(例如,中繼節點)被送到到一目的裝置而不是 直接從來源裝置傳送到目的裝置時,可達到在總路徑損失 上之減少(並因此改進、或者增加信號強度與資料吞吐量)。 如果適度實行,多跳點通信系統,可以降低發射器之發射 15功率,方便無線傳輸,從而降低干擾程度以及減少暴露於 電磁輻射。或者,可以利用總體路徑損失之減少來改善接 收器所接收信號品質而不增加傳遞信號所需整趙輕射發射 功率。 多跳點系統適合用與多載波傳輸。在一個多載波傳輪 2〇系統中,例如FDM(分頻多工),OFDM(正交分頻多工)或者 DMT(離散多調),一單資料流被調變到n個平行附載波上, 每一副載波信號有其本身頻率範圍。這允許將分給多個副 載波之總頻寬(在給定時間内傳送之資料量)藉此增加每〜 資料符號的持續期間。由於每一副載波具有較低的資訊 201028024 率。每副載波有-低資訊比率,多載波系統相較於單載波 系統優勢在於對頻道引起之失真有較強的免疫力。其實現 係藉由破保傳輸率,且因此各副載波之頻寬小於頻道之一 致頻寬。因此,在-信號副載波上經歷的頻道失真是頻率 5不相關的,因此能被一個簡單的相位和振幅校正因數所校 正。因此,當系統頻寬超過頻道的一致頻寬時,在一多載 波接收器内之頻道失真校正實體之複雜度能比在一單載波 接收器内之對手的複雜性更低。 正父分頻多工(OFDM)是基於FDM的一種調變技術 10碼。一個OFDM系統使用數學上正交之多個副載波頻率使 得副載波頻譜可由於他們相互獨立的事實重疊而沒有干 擾。OFDM系統的正交性除去對保護頻帶頻率的需要而且 因此增加系統的頻譜的效率。OFDM以被提議及採用於許 多無線系統。最近被用於非對稱數位使用者線(ADSL)連 I5 線、一些無線LAN應用(例如依據lEEE802.11a/g標準之WiFi 裝置)、以及(特別關於本發明)例如WiMAX(依據IEEE802.16 標準)之無線MAN應用。OFDM之應用通常伴隨頻道編碼, 一種錯誤校正技術,來產生編碼正交FDM或COFDM。 COFDM現在廣泛地用於數為電信系統中來改良一多路徑 20 環境中之OFDM式系統之效能,其中頻道失真之變數可被 視為跨過頻域之副載波與時域之符號。此系統已被傭於視 訊和音訊之廣播,例如DVB和DAB,以及某些類型之電腦 網路技術。 在一OFDM系統裡,N個經調變平行資料來源信號之一 7 201028024 區塊藉用一反離散或快速傅利葉轉換演算法(IDFT/IFFT)映 射到N個正交平行的副載波來在發射器形成一個習知為 「OFDM符號」在時域上之信號。因此,一「OFDM符號」 是為全部N個副載波信號之補償信號。_〇FDM符號可以數 5 學式表示為:
其中△/為以赫茲為單位之副載波,Ts=lM/是以秒為單 位之符號時間間隔’而、為經調變來源信號。各方程式(1) 中其上之各來源信號被調變的副載波向量,CeCn,C=(C〇, 10 C1..CN-1)是為來自有限叢集之N個叢集符號之向量。在接收 器處’所接收之時域信號藉由施予離散傅利葉轉換(DFT) 或快速傅利葉轉換(FFT)演算法而被轉換回頻域。 OFDMA(正交分頻多重存取)係〇FDM之多重存取變 化。其作動係藉由分派一子集的副載波給一個別使用者。 15這允許從幾個使用者同時傳輸而導致更好的頻譜效率。不 過’仍然有允許雙向通訊上問題,即,在上鏈與下鏈方向 上沒有干擾。 為了能在二個節點之間進行雙向通訊,有兩種不同的 習知方法用來雙工這兩種通訊鍵路(進送或下鍵及逆回或 20上鍵),以克服設備在同一資源媒體上不能同時發射與接收 的物理限制。第一種為分頻雙工(FDD),其涉及同時但以不 同的頻帶操作兩鏈路,以不同頻帶之操作係藉由將發射媒 體再細分成兩個不同頻帶,一用於進送鏈路而另一用於逆 201028024 迴鏈路通迅。第二種為分時雙工(TDD),其涉及用相同的頻 帶存取這兩個鍵路,但再進一步細分存取媒體的時間,使 得只有進送或逆回鏈路在任一時間點利用媒體。兩種方式 (TDD&FDD)有其相對優勢,且都是常用於單跳點有線和無 5 線通訊系統的技術。例如IEEE802.16標準包含FDD和TDD 模式。 舉例來說,第8圖說明用於IEEE802.16標準(WiMAX) 的OFDMA實體層模式之單跳點TDD訊框結構作為一個例 子。各訊框被分成DL和UL子訊框,各自作為離散的發射間 10 隔。他們被發射/接收、以及接收/發射過渡保護間隔(分別 為TTG和RTG)分隔開。每一DL子訊框始於前綴,接著是訊 框控制標頭(FCH)、DL-MAP、和UL-MAP。 FCH含有DL訊框前綴(DLFP)來指定從發檔案和 DL-MAP之長度。DLFP是在各訊框起始處傳送的一種資料 15 結構,並且包含關於當今訊框的訊息,其被映射到FCH。 同步DL配置可以被廣播、多重傳送、和單一播送,且 他們也能包括用於不是伺服BS的另一BS之配置。同步UL 可能是資料配置和範圍或頻寬請求。 用於多跳點應用之訊框結構揭示於GB0616477.6 ' 20 GB0616481.8、GB0616479.2以及P107297GB0案中(與與本 申請案同曰及同申請人所申請)。這些申請案亦在此申請, 且其内容併供本案為參考。 一個資訊信號之調變、發射、接收、以及解調變處理 在一通訊系統中執行時,傳統上使得原始信號遭受失真。 201028024 這二失真可包括延遲、頻率偏移以及相位旋轉且會造 成接收=多個原始資訊之獨立失真複本。為了校正在接收 器内的&二失真’―般通訊系統中會利用特別的訓練序 歹J透過頻道發射它們,使得它們遭受到如同資訊信號所 5遭又的相同失真。只要接收器中發現了這些訓練序列便 H·算發射處理所引用之失真’然後校正所接收之資訊信 號而使得^真被最小化或完全移除。因此這種訓練信號可 用於接收器之同步化(時間和頻率)以及頻道評估及等化階 段。 1〇 形成組已知的訓練序列供在通訊系統中發射是可能 的。該組中的每一序列彼此不相同 ,使得可以在接收器處 區分具有多個發射器之一通訊網路中之發射器的身份。這 使得接收器確定發射器所具有之屬性以及評估將在從特定 發射器接收之信號上所遭遇的發射器和頻道感生失真。 15 在一單跳點通訊系統中(例如IEEE802.16e-2005),這樣 一種可用於識別與訓練之發射信號是為前綴序列。如其 名,其在發射資料前之每一訊框的起頭被發射。一個 802.16e-2005單跳點用戶或行動站(SS或MS)會利用該前綴 來執行一些任務,包括用來判定ID胞元參數與節段數之發 20 射器識別。其亦可用於與發射器同步化(即校正時脈與頻率 偏移)。 因此為了支援MS或SS,〆中繼站可被請求發射一前綴 來令MS或SS與其識別、同步、以及通訊。由於來自全部發 射器(BS和RS)之所有前綴發射在一蜂巢式網路中時間上必 10 201028024 須同步,此—要求使得-主動咖不能同時以同-發射資 源發射和接收之實體限制而無法接收來自或另一 之前綴序列。 5 e 10 15 ❹ 20 在操作-TDD網路時亦希望所有發射器在時間和頻率 上同步。這使得與-發射器同步之一Ms自動地與網路中其 他所有發㈣同步_此實現發射«之快«交(在不 需求同步時),並亦執行巨集_多樣性類操作,例如 IEEE802· 16e-2005標準中所述之多BSMBa接收來自兩個 不同資源的控制與資料資訊。 當RS被前導-同步化網路時,其進一步希望發射動作 和現有BS的同步’使得Ms可繼續受益於相聯的同步網路。 因此,RS應與BS同時開始其發射動作,它們應皆發射其同 步信號供MS發射器同時即時地識別與同步化。一旦在一單 頻TDD網路中發射同步化信號來同步接收BS同步信號此 接著使得RS失能。因此rS沒有參考可用來在可操作的同時 維持與BS之同步化(即發射其自身同步化與識別信號)。 現在參考由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所界定之本發明。進 一步之實施例則由申請專利範圍裡附屬項界定。 C發明内容2 發明概要 本案發明人認知到RS中的這種限制而提出一種解決方 案,其關於設計一種新的信號供BS或RS發射使用,其可被 RS接收而令RS得以接收一標準前綴序列和接收新的信 號,使能進行發射器識別、同步、及頻道評估。 11 201028024 本發明實施例對此問題之解決方案係用來發射—特殊 的BS-RS(或在多於兩跳點之情況時的RS-RS)同步化信號。 若適合的話此信號亦可為一RS-MS信號。然而,此信號較 佳地應具有不會突然被一個不知道BS或RS可發射此「中繼 5 中綴」之事實的MS檢測為一錯誤訊框起點的屬性。 本發明進步的開發提出一種用於中繼中綴的波型種 類。 圖式簡單說明 本發明的較佳特徵現下將被描述,完全地藉由舉例方 © 10 式,參考隨附圖式,其中: 第1圖顯示一 RA區帶和RA區域之定義; 第2圖顯示在一 RA區帶中之發射資源利用; 第3圖顯示發射器和網路管理實體之間的互動; 第4圖顯示一網路相關RS和已可操作網路間之互動; 15 第5圖顯示接收器中之RA接收與處理程序; 第6圖顯示一單胞元雙跳點無線通訊系統; 第7a-b圖顯示一中繼站之應用;以及 ⑬ 第8圖顯示在IEEE802.16標準之OFDMA實體層模式下 使用的一單跳點TDD訊框結構。 2〇 【貧施方式】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舉例來說,第8圖繪示在IEEE802.16標準之OFDMA實 體層模式下使用的一單跳點TDD訊框結構,其指示可被MS 使用來識別BS與訓練接收器之失真校正元件的標準強制前 12 201028024 綴序列。 本發明之實施例引用一種新的信號,其在訊框之 另一區域(非前綴所在區域)中被發射。此信號可在DL子訊 框的中間,因而形成一中綴,或在該子訊框之尾部,因而 5形成一後綴。從現在開始為了統一用語,新的信號在本文 中稱為中繼缀(RA)或中綴(RM)。 RA信號設計 參 RA之要求類似於前級,是為可被接收器用來識別和區 10分通说系統中之發射器與其他潛在的多個發射器。其亦必 須能使接收器評估或更新一個既有評估關於發射器和頻道 ' 感引生失真。其必然不會突然地被一MS識別為一正常前綴 序列,因為這會使得尚不知中繼綴存在之潛伏MS混淆。 為了符合上述需求,可以假設可使用一些不同的習知 15數學序列來產生在通訊網路中使用之中繼綴或中繼綴組。 ©—般,所發射之RA信號之屬性因而應為: •良好的自動相關屬性:以令發射程序中引用時間/ 頻率偏移判斷; • 能夠形成一組獨特的序列:以令不同序列被用於識 20 別不同的發射器(即提供可進一步用於接收器之/ 識別參數); •良好的交互相關屬性:以防止時間/頻率偏移的錯 誤檢測; •同一時域中之低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使能利 13 201028024 用非線性放大器或發射功率高於標準資料發射功 率,基於RA和資料信號之間PAPR的差異。 • 頻域中之近固定或定振幅:提供均勻環繞之發射頻 道,並因此改良可被接收器中之頻道評估器達成之 5 準確率。 • 與所有一般前綴序列之低度相關:避免RA被一潛 伏MS錯誤檢測為一般的前綴。 根據這些需求:用於IEEE802.16標準時可以利用pN(虛 擬雜訊)序列;Golay序列[4][5];或CAZAC序列(定振幅及 1〇 零自動相關)(參[3]關於更多使用CAZAC序列於訓練之資 訊)’例如Chu[2]和Frank-Zadof[l]序列來建構中繼綴。這此 序列全都為習知用來表現某些或所有所需屬性,並因此在 之前被提議用來形成這種訓練或識別序列。 然而,依用於正常前綴之序列類型以及提供一組具前 15 述屬性之序列的能力,可能無法使用所有的序列類型。譬 如’若PN序列被用作一般前餵,則會發現其基於前述針對 中繼綴組所列的屬性(譬如低PAPR)而不能產生足夠數量的 更多PN序列。此一案例中,使用一組不同類型之序列較妥 當’以確保選定的中繼綴組保持所必須的與所有一般前綴 2〇 序列低度相關之屬性。 在BS或RS之RA發射處理 發射一RA之BS或RS首先會決定在下列子訊框中之&八 發射位置。如稍早所述,發射可在訊框内之任何處。然而 201028024 其可假設可能需求某些一般訊框來支援中繼[參考 GB0616477.6、GB0616481.8、GB0616479.2],其限制發射 器定位RA之靈活性。 5 10 15 e 20 一旦訊框中RA之位置被判定,發射器接著判定將被配 置給RA之發射資源數量。許多因素將會影響此決定:包括 在一多節發射器達成有效頻率之重新使用、減少干擾之需 求、會被BS至RS或RS至RS資料發射利用之發射資源量, 用來分隔同一蜂巢式網路中以相同頻率操作之不同發射器 之方法、以及形成RA所用之序列類型。 一種方案係用來在下鏈子訊框中形成一RA區帶,如第 1(a)圖所示。在此所有的OFDM符號係保留用於RA發射。 又另一種方式係配置該下鏈子訊框之一副頻帶或區域給 RA發射,如第1(b)圖所示。 若所有的頻帶皆可用於BS至RS或RS至RS資料發射的 話,前一方案較妥適,然而後者可適用於當RA組小或BS 至RS或RS至RS資料發射僅利用總頻率發射資源之一部份 (即副頻帶)而不需完整符號時使得所需發射資源量最小。 一旦在發射器中界定一區帶或區域,發射器接著判定 在該區帶或區域内中之發射資訊利用。可以設想許多利用 方案,包括:所有的調均配置給RA發射、調之總數被抽樣 使得RA被配置到每一第二、第三、第四、…等調、一連續 調副頻帶被配置。這些機制各自繪示於說明尺八頻帶之第2 圖。亦可延伸應用到RA區域的情況。 第一方案之優勢在於其能在每一調以一習知發射發出 15 201028024 時準確地評估頻道,使得每一個別副载波上的失真被判 定。第二方案之優勢在於在一頻率重新使用丨方案中,抽樣 調並且在其可達到大於丨之有效頻率重新使用之不同發射 器上利用不同的抽樣序列偏移。三節設置可為一種例子, 5其中在每一節上利用起始負載波數之一增量偏移(即節!使 用副載波{〇、3、6等}、節2使用{卜4、7等}、以及節3使 用{2、5、8等})來運用設為3之抽樣因數於每一節。第三種 方案之優勢類似於前述方案,其可藉由指派不同的副頻帶 到不同的節段來達成大於1之有效頻率重新使用。 10 現在可用於發射器之可用調之數量與位置已被決定, 最後一階段係產生將在識別的調上發射之訓練與識別序 列。如前所述,可利用一些不同的習知序列於此用途。 值知·注意的是在一同步化蜂巢式網路中,區帶或區域 配置可能在一些網路管理實體中(此可位於核心網路或在 15發射器其中一者内)進行。同樣的情況可能存在於配置特定 序列給一發射器的情況,特別是當序列傳播内在的識別參 數。此網路管理實體接著可確保蜂巢式網路中所有發射器 之區帶或區域位置的和諧。此接著防止來自一發射器iRA 發射和來自另一發射器之資料發射間之干擾,特別是當RA 20發射功率肇於其較低PAPR屬性而升高時。其亦確保識別參 數之配置,以接收器之觀點來看,保證不會遭受收到來自 兩個可見發射器之同一識別(即在同一識別序列之重新使 用之間有充分的空間分隔)。 最後,發射器(RS/BS)在廣播訊息中可包括一些發訊資 16 201028024 訊來向RS指出RA區帶或區域之存在與位置,其另亦可在一 特別指向RS之多重播送或單一播送訊息中包括傳訊資訊來 通知RA的存在。 綜έ之,第3圖提供一流程圖,其描述網路管理實體和 5發射一RA之基地台之間的互動。第4圖提供一流程圖,其 描述已進入一就緒可操作網路之RS和其嘗試相關聯之Bs 或RS之間的互動。最後,第5圖概述接收器中之RA接收與 處理程序。 就前述中繼中綴(RM)設計進一步討論本發明所提議之 10另一實施例,其中利用用於正常前綴之同一組序列。其優 點在於一系統之最佳選擇可用於前綴和RM兩者(不需更多 擴充前綴組而造成次優的序列,這意胃著較高的PAPR或佳 差的相關性)。區別前綴和RM較簡單的方式係在正常資料 發射時以不同的昇高程度發射它們(或甚至不昇高RM發 15 射)。 譬如在IEEE802.16標準中,前綴功率應被昇高高於平 均資料供率9dB。此方案於是設定RM功率低於前綴功率 3dB。一MS或RS接著掃瞄一前綴之頻譜,可見一RM.。然 而,前綴總會伴隨有一較RM更強之相關性峰值地出現,肇 20 於來自一BS或主動RS之前綴/RM對會遭遇同樣的路徑損 失。因此,在決定一目標時,MS(或進入網路之RS)總會鎖 定前綴發射而不是RM發射. 亦可藉由改變RM之發射率使之大於一訊框來進一步 增加此技術之強健性。期望在前綴間之一特定期的一MS亦 17 201028024 會正確地檢測前綴而不是RM為訊框起點。 RM位置可透過傳送包含在一正常(接取鏈路)發射期 (即BS或RS至MS)中或在專用RS(中繼鏈路)發射期中之訊 息來被動態地控制。 5 注意,並不需要一直發射一RM。可定義兩種機制來決 定是否發射一RM。 1_ BS透過上鏈發射檢測到一 rs正緩慢地與bs失 去同步。BS可透過閉迴路處理來保持校正此問 題。然而’若BS-RS(或RS-RS)鍵路上負載的傳 © 1〇 訊量超出一RM發射管理量,則BS(或RS)可決定 開始發射RM來協助RS保持同步。 2. RS可明確地請求發射RM來協助其同步。此請求 可在網路登入期間靜態地提供(即指示其想要/ 需求之能力交涉、或透過部份註冊請求等)。其 15 亦可在此階段中在RM上指示其需求,例如其需 被發射的頻率。另外其可動帶地隨以及當所需
時’透過一配置請求訊息。後述方法可被具有 G 而品質晶體或使用其他技術來保持良好同步 (例如利用一OFDMA符號中之週期前綴之週期 反覆結構)而成為具行動性的一初始常備RS所 使用。其亦被一想要收集其鄰近信號強度相關 資訊之一RS所需要。再次,RS可動態地請求其 需求RM被發射的頻率。 表1 :中雄中綴羼性 18 201028024 屬性 P RM 註釋 持續期間 1符號 1符號 不改變 用戶配置 3節段FDM 3節段FDM 不改變 功率 +9dB +6dB 可爲任何小於+9Db之値 (需小心設定以避免MS視 其爲前綴但仍提供良好品 質的信號供同步化與識 別)。 重複率 每一訊框 TBD(現在限 制) 避免5ms週期及避免時程 沒影用地過長。考量傳訊 來定義RS需求 RM請求訊息 (來自RS) N/A 不要求 現在沒有供RS請求RM 之機制。此時我們假設BS 可監視任何漂移配置 RM,如有需要的話。 位置 固定的(第一 符號) 彈性的 序列 .16e前綴 •1知前綴 BS配置PN序列來串聯 RS(兩跳點之外)。 狀態 Μ 〇 ® 優勢综覽 綜論本發明實施例之優勢為: • 在一 RS無法接收到產生供MS使用之識別與訓練資 5 訊時令其保持與一BS或另一RS同步(時間&頻率 上)。 • 令一RS使用序列來更新其對頻道狀態資訊之評 估。 • 防止一潛伏MS(即未被設計來在一中繼系統中操 10 作者)之運作被發射進一步訓練與識別信號所中 19 201028024 斷。 •令一RS掃瞄與監視自其可能潛在相聯之另一鄰近 BS或RS所接收信號之品質。 另外,本發明另外的實施例之優點尚有: 5 ·能夠再使用定義供MS至同步化與MS識別BS所 使用之現有前級序列組。 •提供一強健且極簡之機制來幫助RS同步化與發射 器識別。 •提供兩種用來判定是否發射RM之機制。 10 稀明之實施例可以硬體、或在-或更多處理器上執 行之軟體模組、或其等之組合來實現。即,熟於此技術領 域者將瞭解一微處理器或數位信號處理器(DSp)可用來實 現本發明實施例之-發射器之一些或所有功能。本發明亦 可具現以-或更多裝置或設備程式(例如電腦程式及電腦 15程式產品)來實現本說明所描述之部份或全部方法這類具 現本發明之程式可儲存在電腦可讀式媒體上,或可呈現為 -或更多信號的形式。這_號可為可從—網際網路網站 下載之資料信號、或可由-栽波信號提供、或呈現以任何 的形式。 20麥考 [1] Frank RL’ Zadoff SA.具良好周期相關屬性之移相 編碼。1962年1〇月,資訊理論上之IEEE異動第381-2 頁。 [2] Chu DC.具良好周期相關屬性之多相編碼。㈣ 20 201028024 年7月,資訊理論上之IEEE異動第531-2頁。 [3] Milewski A.具頻道評估與快速啟動等化之最佳化 屬性的一周期性序列。1983年9月IBM研發期刊第 426-31 頁。 5 [4] M.J.E. Golay, “Multislit spectroscopy” J. Opt. Soc.
Amer.,39,第 437-444 頁,1949年。 [5] M.J.E. Golay,“Complementary series” IRE Trans· Inform· Theory, IT-7,第 8287 頁,1961 年4 月。 10中繼中級對IEEE標準802.16之可能應用:中繼中級貢獻
此貢獻包含用於一中繼中綴之一技術提案,其可選擇 性地在R-DL時期由一MR-BS或RS發射。此中綴可被一rS 而不是在RS發射其本身前綴時在接取鏈路中發射之前綴所 接收。 15 引言 &BS和RS以一訊框時間同步方式[1]操作時,rs無法 接收一TDD系統之前綴發射,肇於它們亦需發射前綴來支 援IEEE標準802.16中所定義之SS連接之故。 20 因此,本提案係定義一種新的中繼中綴,其可在r_鏈 路發射時期期間由一BS或RS發射來取代鏈路時期中之前 綴被一 RS接收。
中綴被設計成具有非常近似正常前綴之屬以使得對現 行标準之影響最小’且亦能再使用現行為在1^接收器之MS 21 201028024 接收器所定義的技術。 中繼中綴之屬性如表1所概述。 5 表1:中繼中綴屬性 屬性 前綴 RM 註釋 持續期間 1符號 1符號 序列類型&用 戶配置 如 IEEE802.16 之 8.4.6.1.1 所定義 如 ΙΕΕΕ802.16 之 8.4.6.1.1 所定義 序列類型與用戶配置技術 與用於前綴者相同。 功率 +9dB +6dB 與平均資料用戶功率相 關。 重複率 每一訊框 彈性的 位置 固定的(第一 符號) 彈性的 狀態 Μ 〇 综言之,用於中繼中綴之序列與用於前綴之序列相 同。兩個差異在於各調之功率被升高高於未升高資料副載 波功率+6dB,而RM之位置係彈性的[1]。因此在SS呈現出 一種簡單相關功能,從前綴選擇1^1作為訊框候選起點以及 10 在網路登入期間之下鏈頻道選擇。 表2比較各種不同資料與前導調調變類型間之功率升 南差異。 RM之存在係由;BS控制。RS請求發射一RM之選擇係為 左FFS。然而,假設兩種機制中之第一種係在網路登入期間 15透過指出需求RM來操作的一SBC訊息之靜態請求,而第二 22 4 201028024 種為透過一從RS至BS之未經請求的MAC管理訊息的動態 請求。 表2 :資料與前導調兼發之比較 調變類型 I値 Q値 振幅 叢發 振幅 功率(dB) QPSK 0.71 0.71 1.00 1.00 0.00 前綴 1.00 0.00 1.00 2.83 9.03 測距 1.00 0.00 1.00 1.00 0.00 則導 1.00 0.00 1.00 1.33 2.50 RM 1.00 0.00 1.00 2.00 6.02
提議的文字變更 在8·4·6·1·1節之末插入一新的副條款如下述: 8.4.6·1·1·3 中繼中綴(RM) BS或RS亦可在R-DL發射時期中發射尺]^來促進!^同 10 步及被其他RS識別BS或RS。 用來調變RM前導之副載波組與串應與為8 4 6丨丨中 之前綴所疋義者相同。用於RM前導之調變係如8 4 9 4 3 3 中定義之升高式BPSK。 插入新的副條款8.4.9.4.3.3 : 15 8·4·9.4·3.3中繼中綴調變 R-DL上之RM中的前導應遵循8 4 6丨丨3之指令,且應 依據方程式(137a)來調變: 23 201028024
Kc(RMPilotsModulated)
— Μ \ ) lm(RMPilotsModulated) = 0 在8.4.10.1節之末插入一新的副條款如下述: 8.4.10.1.3 RS同步化 5 為了實現TDD和FDD,建議RS與亦用於BS同步之一共 用時鐘信號時間上同步,如8.4.10.1.1.節所述。時鐘信號應 為一 lpps的時脈以及一 10MHz頻率參考。這些信號傳統上 由一GPS接收器所提供。在無法從一共用參考取得參考的 事件中,RS可利用來自一BS或其他RS之一 RM發射,如 10 8_4·6.1_1·3所述,來維持同步。在一bs或RS未提供而沒有 一網路時鐘信號之事件中,RS應繼續操做。在網路時鐘信 號可取得時RS應自動地重新同步化網路時鐘信號。 為實現FDD和TDD,從時鐘參考衍生之頻率參考可用 來控制RS之頻率準確度,使它們符合8 4.14之準確度需求。 15此施用於正常操作期間及沒有時鐘參考之期間。 在8.4.14.1節之末插入下列文字: 在RS,發射器中央頻率和取樣頻率皆應從同一參考振
盪器推衍。RS處之參考頻率準確度應較±2ppm更佳,而RS 上鏈發射應被鎖定在BS,使得其中央頻率相較於88中央頻 20率不會脫離超過2%的副載波間距。RS下鏈發射應被鎖定在 BS’使其中央頻率相較於BS中央頻率不會脫離超過2%之副 載波間距。 參考 24 201028024 5 [1] Hart, Μ等人,2006年11月於達拉斯IEEE802.16會議 #46,IEEE C802.16j-06/138之「用於多跳點中繼支援之 訊框結構」。 t圖式簡單說明3 第1圖顯示一 RA區帶和RA區域之定義; 第2圖顯示在一 RA區帶中之發射資源利用; 第3圖顯示發射器和網路管理實體之間的互動; 參 第4圖顯示一網路相關RS和已可操作網路間之互動; 第5圖顯示接收器中之RA接收與處理程序; 10 t 第6圖顯示一單胞元雙跳點無線通訊系統; 第7a-b圖顯示一中繼站之應用;以及 第8圖顯示在IEEE802.16標準之OFDMA實體層模式下 使用的一單跳點TDD訊框結構。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無) 25
Claims (1)
- 201028024 七、申請專利範面: 1. 一種多跳點無線通訊系統,其包含: —來源裝置,包括組配來發射一前綴與資料之一發射單 元; 5 一中介裝置,其組配來中繼該資料;以及 一目的裝置,其組配以經由該中介装置來接收該資料, 其中該來源裝置或該中介裝置被組配來發射一序列,該 序列係被對應於該中介裝置或另一中介裝置之一附屬裝置 A 所接收,並且該附屬裝置係組配來接收該序列以供同步化或 ^ 10 監控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跳點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前綴 與該序列係在不同時序中被發射。 ,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跳點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序列 在從該前綴起始之一向下鏈路訊框之終端部分被發射。 15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跳點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序列 係不同於從包括該來源裝置之多個來源裝置發射之前辍。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跳點無線通訊系統,其中當該序 〇 列係從該來源裝置被發射時,該來源裝置配置一頻率與—時 序以供該序列發射用。 20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跳點無線通訊系統,其中發射該 序列之該來源裝置或該中介裝置通知該序列之發射、或通知 用來供該序列發射用之一頻率以及時序。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跳點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前敏 之發射功率與該序列之發射功率係被設定成互不相同。 26 201028024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跳點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序列 之一發射時序或一發射頻率係由發訊來改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跳點無線通訊系統,其中響應於 來自一中介裝置之請求,該序列之發射被啟動。 5 10.—種用於多跳點無線通訊系統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動 作: 發射來自一來源裝置之一前綴與資料; ^ 藉由一中介裝置中繼該資料;以及 藉由一目的裝置經由該中介裝置來接收該資料, 10 從該來源裝置或該中介裝置發射一序列,該序列係被對 應於該中介裝置或另一中介裝置之一附屬裝置所接收;以及 • 藉由該附屬裝置來接收該序列以供同步化或監控用。 m . U. 一種用於一多跳點無線通訊系統中之來源裝置,該多跳點 無線通訊系統包括該來源裝置、一中介裝置以及一目的裝 15 置,該來源裝置包含: φ 一發射單元,其組配來發射一前綴、一序列以及資料, 該資料係藉由該目的裝置而被中繼至該目的裝置,該序列係 被該中介裝置接收以供與該來源裝置同步化或監控在該來 源裝置與該中介裝置間之通訊路徑。 20 12. 一種用於一多跳點無線通訊系統中之中介裝置,該多跳點 無線通訊系統包括一來源裝置、該中介裝置、以及一目的裝 置,該中介裝置包含: 一接收單元,其組配來從對應於該來源裝置或另一中介 裝置之一上級裝置來接收一序列,該序列係在不同於從該來 27 201028024 源裝置發射之一前綴之發射時序之時序來發射,以及組配來 與該上級裝置同步或監控在該來源裝置與該中介裝置間之 通訊路徑。28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GB0616474A GB2440981A (en) | 2006-08-18 | 2006-08-18 |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GB0622124A GB2443466A (en) | 2006-11-06 | 2006-11-06 | Relay station for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28024A true TW201028024A (en) | 2010-07-16 |
Family
ID=388007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00661A TW201028024A (en) | 2006-08-18 | 2007-07-31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TW096127971A TW200824334A (en) | 2006-08-18 | 2007-07-31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6127971A TW200824334A (en) | 2006-08-18 | 2007-07-31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080043712A1 (zh) |
EP (2) | EP1890447A2 (zh) |
JP (2) | JP4985218B2 (zh) |
KR (2) | KR100937569B1 (zh) |
CN (1) | CN101820309A (zh) |
TW (2) | TW201028024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440981A (en) * | 2006-08-18 | 2008-02-20 | Fujitsu Ltd |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TW201028024A (en) * | 2006-08-18 | 2010-07-16 | Fujitsu Ltd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8189455B1 (en) | 2007-11-07 | 2012-05-29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Coding information for communication over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based wireless link |
US8059759B2 (en) | 2008-05-19 | 2011-11-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nitial FCH processing |
EP2297872A1 (en) | 2008-07-10 | 2011-03-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Insertion of signals by an intermediate device |
WO2010021598A1 (en) * | 2008-08-18 | 2010-02-25 |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 Cyclic prefix schemes |
EP2175584B1 (en) * | 2008-10-08 | 2011-08-31 | Fujitsu Limited | Network station identifier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622406B1 (ko) * | 2009-04-24 | 2016-05-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 접속 방법 및 장치 |
US8958357B2 (en) * | 2009-06-12 | 2015-02-17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relay node communications |
US8498252B2 (en) * | 2009-07-06 | 2013-07-30 | Intel Corporation | Midamble for wireless networks |
KR101618782B1 (ko) * | 2009-08-24 | 2016-05-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중계국의 기지국 시스템 정보 갱신 방법 |
JP4990386B2 (ja) * | 2010-07-08 | 2012-08-01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リレーノード |
CN101951645B (zh) * | 2010-09-03 | 2012-12-19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蜂窝中继网络中的下行自适应传输方法 |
KR101781356B1 (ko) * | 2011-01-28 | 2017-09-2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고립된 단말을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JP5869359B2 (ja) * | 2012-02-09 | 2016-02-24 |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GB2509088A (en) * | 2012-12-19 | 2014-06-25 | Broadcom Corp | A reference sequence for synchronisatio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in local area communication scenarios |
US9008203B2 (en) | 2013-03-13 | 2015-04-14 | Sony Corporation | Transmitters, receivers and method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US20140328168A1 (en) * | 2013-05-06 | 2014-11-06 | Minyoung Park |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transmission intervals for discovery frames |
CN105284068B (zh) * | 2013-06-05 | 2019-08-27 | 索尼公司 | 用于传输有效载荷数据和紧急信息的传输器和传输方法 |
TWI651009B (zh) * | 2014-02-26 | 2019-02-11 |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 送訊裝置、收訊裝置及資訊處理方法 |
GB2547266A (en) | 2016-02-12 | 2017-08-16 | Sony Corp | Transmitter, receiver and methods |
GB2547267A (en) * | 2016-02-12 | 2017-08-16 | Sony Corp | Transmitter, receiver and methods |
US11445554B2 (en) * | 2017-08-18 | 2022-09-13 | Ntt Docomo, Inc. |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
WO2019047171A1 (zh) * | 2017-09-08 | 2019-03-1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信道跳频的确定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09905327B (zh) * | 2017-12-11 | 2021-05-07 | 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网络数据传输方法、发送端及接收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616479A (en) | 1945-09-05 | 1949-01-21 | Glenn Varley S | Mounting for doors swinging upwardly into horizontal position when open |
US2481205A (en) | 1946-04-19 | 1949-09-06 | Olin Mathieson | Simultaneously scouring and bleaching wool |
BE488953A (zh) | 1946-09-05 | |||
DE3403715A1 (de) * | 1984-02-03 | 1985-08-08 | Licentia Patent-Verwaltungs-Gmbh, 6000 Frankfurt | Digitales zellenfunksystem mit zeitmultiplex |
FR2608874B1 (fr) * | 1986-12-19 | 1989-03-24 | Trt Telecom Radio Electr | Procede de reglage du retard entre stations dans un systeme de transmission d'informations comprenant un grand nombre de stations relais en cascade et utilisant dans un sens de transmission le principe dit d'a.m.r.t. et systeme pour lequel est mis en oeuvre un tel procede |
JP3081076B2 (ja) * | 1993-03-10 | 2000-08-2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におけるアンテナ・ダイバーシチ方法 |
US5719868A (en) * | 1995-10-05 | 1998-02-17 | Rockwell International | Dynamic distributed, multi-channel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lot assignment method for a network of nodes |
US6370384B1 (en) * | 1998-07-30 | 2002-04-09 | Airnet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 Frequency re-use plann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wireless translating repeaters |
US7006530B2 (en) * | 2000-12-22 | 2006-02-28 | Wi-Lan,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aptively obtaining bandwidth allocation requests |
US7158784B1 (en) | 2000-03-31 | 2007-01-02 | Aperto Networks, Inc. | Robust topolog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ing broadband access points |
US6950413B1 (en) * | 2000-07-20 | 2005-09-27 | Jenn-Chorng Liou | Mutually-assisted proximity informer system and method with wireless devices |
US6701129B1 (en) * | 2000-09-27 | 2004-03-02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Receiver based adaptive modulation scheme |
US7512109B2 (en) * | 2000-09-29 | 2009-03-31 | Intel Corporation | Slot structure for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
EP1288674B1 (fr) * | 2001-09-03 | 2006-02-15 | STMicroelectronics N.V. |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stimation de la vitesse de déplacement d'un terminal mobile d'un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
US7096274B1 (en) * | 2002-02-12 | 2006-08-22 | 3Com Corporation | Optimum frame size predictor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JP2004040568A (ja) * | 2002-07-04 | 2004-02-05 | Denso Corp | 無線通信端末 |
DE10241959A1 (de) * | 2002-09-10 | 2004-03-11 | Siemens Ag | Verfahren zur Signalübertragung in einem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
US7580394B2 (en) * | 2002-11-27 | 2009-08-25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llision-free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in a network |
US20040109428A1 (en) * | 2002-12-09 | 2004-06-10 | Srikanth Krishnamurth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ultiple traffic classes in wireless ad-hoc networks |
US7508798B2 (en) * | 2002-12-16 | 2009-03-24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Virtual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008978B1 (ko) * | 2003-03-04 | 2011-01-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애드 혹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 신뢰성 있게 브로드캐스팅하는시스템 및 방법 |
IL156540A0 (en) * | 2003-06-19 | 2004-01-04 | Zion Hada | Of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US7903538B2 (en) * | 2003-08-06 | 2011-03-08 | Intel Corporation | Technique to select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US7400856B2 (en) * | 2003-09-03 | 2008-07-15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s |
KR100533686B1 (ko) * | 2004-05-21 | 2005-12-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모바일 애드 혹 네트워크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이용한 네트워크 장치 |
US7864659B2 (en) * | 2004-08-02 | 2011-01-04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Quality control scheme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systems |
EP2410708A3 (en) * | 2004-08-16 | 2014-07-16 | ZTE San Diego, Inc. | Fast cell search and accurate synchroniz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JP4494134B2 (ja) * | 2004-09-01 | 2010-06-30 | Kddi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中継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
EP1679932B1 (en) * | 2005-01-11 | 2013-01-0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ata burst allocation in a 802.16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60215542A1 (en) * | 2005-03-25 | 2006-09-28 | Mandyam Giridhar 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ingle-sideban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transmission |
US7486928B2 (en) * | 2005-04-14 | 2009-02-03 | Kddi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JP2006319676A (ja) * | 2005-05-12 | 2006-11-24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フレーム送信方法、トポロジー取得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20080212512A1 (en) * | 2005-05-12 | 2008-09-04 | Ofer Harpek |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in a WiMAX Network |
KR100839966B1 (ko) * | 2005-06-29 | 2008-06-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링크의 상태 보고 방법 및 시스템 |
US7466964B2 (en) * | 2005-06-29 | 2008-12-16 | Intel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ed channel access with reduced latency in a wireless network |
KR20070013444A (ko) * | 2005-07-26 | 2007-01-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이종망간 핸드오프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
US7599341B2 (en) * | 2006-02-28 | 2009-10-06 | Motorol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communication routing within a wireless multi-hop network |
US20070217353A1 (en) * | 2006-03-20 | 2007-09-20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Within a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GB2440980A (en) * | 2006-08-18 | 2008-02-20 | Fujitsu Ltd |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GB0616472D0 (en) * | 2006-08-18 | 2006-09-27 | Fujitsu Ltd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TW201028024A (en) * | 2006-08-18 | 2010-07-16 | Fujitsu Ltd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GB2440982A (en) * | 2006-08-18 | 2008-02-20 | Fujitsu Ltd |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GB2440981A (en) * | 2006-08-18 | 2008-02-20 | Fujitsu Ltd |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GB2440985A (en) * | 2006-08-18 | 2008-02-20 | Fujitsu Ltd |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GB0616476D0 (en) * | 2006-08-18 | 2006-09-27 | Fujitsu Ltd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GB2440984A (en) * | 2006-08-18 | 2008-02-20 | Fujitsu Ltd |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GB2440986A (en) * | 2006-08-18 | 2008-02-20 | Fujitsu Ltd |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
2007
- 2007-07-31 TW TW099100661A patent/TW201028024A/zh unknown
- 2007-07-31 EP EP07113554A patent/EP1890447A2/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07-31 EP EP09171903A patent/EP2136587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07-31 TW TW096127971A patent/TW200824334A/zh unknown
- 2007-08-17 KR KR1020070083046A patent/KR100937569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8-17 CN CN200910265272A patent/CN101820309A/zh active Pending
- 2007-08-17 US US11/840,669 patent/US2008004371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7-08-20 JP JP2007214178A patent/JP498521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9-28 KR KR1020090091936A patent/KR10098866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10-26 JP JP2009245631A patent/JP2010063125A/ja active Pending
- 2009-12-29 US US12/649,096 patent/US2010014243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0063125A (ja) | 2010-03-18 |
KR20080016509A (ko) | 2008-02-21 |
EP2136587A2 (en) | 2009-12-23 |
KR100937569B1 (ko) | 2010-01-19 |
EP2136587A3 (en) | 2012-05-02 |
US20080043712A1 (en) | 2008-02-21 |
KR20090116675A (ko) | 2009-11-11 |
JP4985218B2 (ja) | 2012-07-25 |
TW200824334A (en) | 2008-06-01 |
KR100988663B1 (ko) | 2010-10-18 |
US20100142436A1 (en) | 2010-06-10 |
EP1890447A2 (en) | 2008-02-20 |
JP2008048425A (ja) | 2008-02-28 |
CN101820309A (zh) | 2010-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54097B (zh) | 基地台、中繼站、用於基地台之發射方法及用於中繼站之發射方法 | |
TW201028024A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JP4852641B2 (ja) | マルチホップ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中継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 |
KR101119789B1 (ko) | 통신 시스템들 | |
TW201029362A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KR20100124685A (ko) | 통신 시스템들 | |
TWI424701B (zh) | 通訊系統(八) | |
GB2443466A (en) | Relay station for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
TW200818752A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KR101110932B1 (ko) | 통신 시스템들 | |
KR100983942B1 (ko) | 멀티-홉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용하기 위한 통신 방법, 멀티-홉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장치, 중간 장치, 및 사용자 장비 | |
KR101007446B1 (ko) | 통신 시스템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