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49856A - A methodology for modeling the fuel rod power distribution within a nuclear reactor core - Google Patents

A methodology for modeling the fuel rod power distribution within a nuclear reactor cor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49856A
TW200949856A TW098104364A TW98104364A TW200949856A TW 200949856 A TW200949856 A TW 200949856A TW 098104364 A TW098104364 A TW 098104364A TW 98104364 A TW98104364 A TW 98104364A TW 200949856 A TW200949856 A TW 20094985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fuel rod
rod
flux
co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04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bao-cheng Zhang
Original Assignee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49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985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7/00Monitoring; Testing ; Maintaining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5/00Moderator or core structur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use as moderator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DNUCLEAR POWER PLANT
    • G21D3/00Control of nuclear power plant
    • G21D3/001Computer implemented control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DNUCLEAR POWER PLANT
    • G21D3/00Control of nuclear power plant
    • G21D3/001Computer implemented control
    • G21D3/002Core design; core simulations; core optimi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Nuclear Reactors (AREA)

Description

200949856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大體而言係關於一種於一核子反應爐核心内模擬 功率分佈的方法,且更特定言之,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設計 用於一核子反應爐之初始爐心及再填換爐心的方法。 【先前技術】 利用在壓力下的水冷卻的核子反應爐發電系統之主側包 括一閉合電路,該閉合電路為獨立且與一個副側成一熱交 換關係,以用於產生有用的能量。該主側包括密封一核心 内部結構之反應爐容器,該核心内部結構支撐複數個包含 可裂材料之燃料整件;熱交換蒸汽產生器内的一次電路; 一加壓器之内部容積;及用以循環加壓水之泵浦及導管; 該等導管將每個該蒸汽產生器及泵浦獨立地連接至該反應 爐容器。包括-蒸汽產生器、一栗浦及連接至該容器之導 管系統的該主側之各個部分形成該主側之一環路。該主側 亦連接至若干輔助電路,該等辅助電%包含一用於該加壓 水之體積及化學監測的電路。經配置從該一次電路分支的 該辅助電路使得可在需要時藉由補充經測量的水量而保持 該一次電路中的水量,並監測該冷卻水之化學屬性尤其 是其硼酸含量,此硼酸含量對該反應爐之操作是重要的。 為了說明之目的,圖1顯示一簡化的核子反應爐主系 統,其包含一大體上圓筒形之反應爐壓力容器(1〇),該容 器(10)具有一密封一核子核心(14)之密封頂蓋一液態 反應爐冷卻劑(例如水)係由泵浦(16)經由該核心(14)而泵送 I38406.doc -4- 200949856 至該容器(10)中’即熱能被吸收且釋放至一熱交換器(18) 之處’通常稱為一蒸汽產生器,其中熱量被傳送至一應用 電路(未顯示),例如一蒸汽驅動渦輪發電機。該反應爐冷 卻劑接著返回至該泵浦(16),完成一次回路。通常,複數 個上述迴路是藉由反應爐冷卻管路(20)而連接至一單一反 應爐容器(10)。 圖2中更詳細地顯示一例示性的反應爐設計。除了由複 數個平行、垂直、共同延伸的燃料整件(22)組成的核心 〇4)之外,為達此描述之目的,其他容器内部結構可分成 為下内部零件(24)及上内部零件(26)。在習知的設計中, 該等下内部零件之功能係用以支撐、對準及導引核心組件 及儀表使用,以及在該容器内引導流動。該等上内部零件 限制或提供用於該等燃料整件(22)(在此圖中為簡化僅顯示 二個)之次要限制’並支撐與引導儀表及組件,例如控制 棒(28)。在圖2中顯示的例示性反應爐中,冷卻劑透過一或 多個入口噴嘴(30)進入該反應爐容器(10),通過在該容器 與核心桶(32)之間的一環狀空間流下,在一下充氣部(34) 中旋轉180。,向上通過一下支撐板(37)及一下核心板 (36) ’並通過與圍繞該等組合件,該等燃料整件(22)係位 於該下核心板(3 6)上。在一些設計中,該下支樓板(3 7)及 該下核心板(36)係由一與(37)在相同高度的單一結構(下核 心支撐板)取代。經過該核心及周圍區域(38)的冷卻劑流通 常是大的’在接近每秒20英尺的速度大約每分鐘4〇〇〇〇〇 加侖。所產生的壓力降及摩擦力趨於使該等燃料整件升 138406.doc 200949856 尚,該移動係由該等上内部零件限制,該等上内部零件包 含一環形上核心板(40)。排出該核心(14)之冷卻劑沿著該 上核心板之底面流動並向上通過複數個穿孔(42)。該冷卻 劑接著向上且放射狀地流至—或多個出口喷嘴(44)。 該等上内部零件(26)可由該容器或該容器頂蓋支撐,且 包含一上支撐組合件(46)。負載主要是藉由複數個支撐柱 (48)而在該上支撐組合件(46)與該上核心板(4〇)之間傳輸。 一支撐柱係對準於一所選之燃料整件(22)上方及該上核心 板(40)中的穿孔(42)。 可直線移動的控制棒(2 8)通常包含一驅動轴(5〇)及一中 子毒物桿之十字轴架組合件(52),該等中子毒物桿係藉由 控制棒導管(54)導引穿過該等上内部零件(26)並導引至經 對準的燃料整件(22)中。該等導管係固定地接合至該上支 撐組合件(46)並藉由一被強制裝配至該上核心板(4〇)之頂 部中的開口銷(56)連接。該銷結構提供簡易的導管組合及 萬一有需要之更換,並確保核心負載(尤其是在地震或其 他高負載意外情況下)主要由該等支撐柱(48)而非該等導管 (54)承受。此有助於阻止導管在事故情況下的變形,此變 形可能不利地影響控制棒插入能力。 圖3係以垂直縮短的方式表現的大體上由參考符號(22) 指出的燃料整件之正視圖。該燃料整件(22)係為用於一壓 水式反應爐中的類型,且具有一在其下端包含一底部噴嘴 (58)之結構構架。該底部噴嘴(58)將該燃料整件支撐在 該核子反應爐(未顯示)之核心區域中的一下核心支撐板 138406.doc 200949856 (60)上。除了該底部噴嘴(58)之外,該燃料整件(22)之結構 構架亦包含在其上端之一頂部喷嘴(62)及許多導管或套管 (54),該等導管或套管(54)縱向延伸於該底部喷嘴(5 8)與該 頂部喷嘴(62)之間,且在相對端處係剛性附接於該等喷 • 嘴。 該燃料整件(22)進一步包含複數個橫向柵格(64),其等 沿著該等引導套管(54)軸向間隔,且安裝至該等引導套管 (54);及一有組織的長形燃料棒(66)陣列,其等係藉由該 © 等柵格(64)橫向間隔且予以支撐。同樣地,該整件(22)亦 具有一儀器管(68),該儀器管(68)位於該整件(22)之中心, 並延伸於底部喷嘴與頂部喷嘴(58)及(62)之間,且安裝至 該等噴嘴。藉由此一零件配置,燃料整件(22)形成一可便 於處理而不損壞零件之組合的整合單元。 如上所述,該整件(22)中的陣列中之該等燃料棒(66)係 以彼此成間隔的關係由沿著該燃料整件長度間隔的該等柵 格(64)所固持。各個燃料棒(66)包含核子燃料丸(70)且在其 相對端由上及下端塞(72)及(74)閉合。該等丸(70)係由一空 氣室彈簧(76)保持成一堆,該空氣室彈簧(76)位於該上端 塞(72)與該丸堆疊體的頂部之間。由可裂材料組成的該等 '燃料丸(70)係用於產生該反應爐之無效電力。在一整件 (22)内的一給定燃料棒(66)内的該等丸(70)可與相同燃料整 件(22)内的其他燃料棒(66)之丸在成分及濃化上不同。因 為該反應爐之電力輸出係受限於沿著一燃料棒(66)所經歷 的最熱溫度,所以重要的是管理該核心之軸向及徑向功率 138406.doc 200949856 分布。需要使操作條件保持成低於將導致背離沿著該燃料 棒(66)之覆層的核沸騰的條件。在該類型的條件下,從該 燃料棒(66)至相鄰冷卻劑之熱量傳送將使該燃料棒之溫度 提升下降,而此可能造成覆層故障。因此,在一燃料整件 (22)内不同類型的燃料棒之配置及在該核心(14)内不同類 型的燃料整件之配置極其重要’以確保安全並使該核心輸 出之效率最大。一液態緩和劑/冷卻劑(例如水或含有蝴的 水)係透過該下核心支撐板(60)中的複數個流動開口向上泵 送至該燃料整件(22)。該燃料整件(22)之該底部喷嘴(58)經 由該等導管(54)並沿著該整件之該等燃料棒(66)使該冷卻 劑向上通過,以便提取其中產生的熱以用於有用之工作的 生成。 為了控制分裂過程,許多控制棒(78)可於該等引導套管 (54)中交互地移動,該等引導套管(54)係位於該燃料整件 (22)中的預疋位置。具體而言,定位於該頂部喷嘴π〕)上 方的一棒束控制機構(80)支撐該等控制棒(78)。該控制機 構具有内部帶螺紋的圓筒形轂構件(82),該轂構件具有複 數個輻射狀延伸的錨爪或臂(52)。各個臂(52)係與該控制 棒(78)互連,使得該控制棒機構(8〇)係可操作的以在該等 引導套管(54)中垂直移動該等控制棒(78),藉此在耦‘至 該等控制棒轂⑽之控制棒驅動軸⑼)的原動力下控制該 燃料整件(22)中的分裂過程,所有舉動係以一熟知的方 進行。 、 ^ 如先前所提及’重要的是控制 初始及更換燃料核 心之設 138406.doc 200949856 計,以控制該核心之軸向及輻射狀功率分佈,以確保安全 並使反應爐操作之效率達到最大。此意味著一整件(22)内 • ㈣料棒(66)之類型及此等燃料棒之配置以及該核心内的 • 該等組合件之配置必須考慮到使該核心内經歷的溫度梯度 最小化。現在,核心設計係利用由此申請案之專利權人, . f夕凡尼亞州匹兹堡的西屋電氣公司LLC(Westingh〇USe
Electric Company LLC)許可的中子擴散程式,例如ANC而 發展。這些中子擴散程式將中子能量分為若干能量範圍 © (能量群組),並估計來自核心模型之功率分佈。歸因於在 該系統之幾何模型中的固有近似值及其使用的核子截面資 料庫此#評估之精確度不被認為^夠冑。現在的反應爐 核心分析計算通常使用先進的節點法,該方法將一燃料整 件中的該等燃料針均勻化為大型節點(例如,如圖4中顯 示,一 17乘17燃料棒整件係轉變成為一2χ2節點模型)。對 於一包含多於100個燃料整件的核子核心而言,該三維中 Φ 子通量及功率分佈接著係利用該節點模型而計算。基於泛 爐心(core-wide)節點功率分佈,藉由燃料針分佈之該燃料 #整件(亦即燃料棒)係藉由組合一均質溶液及詳細的形狀 因數而產生。只要在產生均勻化資料及形狀因數的整件計 算中可明確地模擬該操作歷程,則將良好地運作。不幸 地,各個燃料整件之真實操作歷程未預先已知,使得難以 產生正確的形狀因數以精確地模擬該核心。 在實際核心操作條件下,即使對於相同類型的燃料整件 (22)而言,由於周圍環境且尤其係該控制棒插入及抽出歷 138406.doc 200949856 匕不均勻(亦即逐點通量及功率分佈)將在操作期間改 為了摘取對燃料棒針功率(pin power)的真實歷史作 用:先前技術已利用用於產生該燃料整件資料之極複雜的 十算而對》亥等針功率形狀因數嘗試多種類型的校正。然 果仍未盡如人意,尤其是當控制棒或灰棒插入及抽 出通常係在正常的功率操作期間所經歷時。此在BWR核心 十及PWR核心之新設計(例如現在由西屋電氣公司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LLC)提供的 AP1000 中)變成一個很大且極難的問題。因為吾人先前不知該等 控制棒將何時被插入、被插入何處及插入何種整件中,所 X出現此等問題。用以保護該核心、設計之整件資料產生的 歷程可與在核心中正常操作期間經歷的真實燃料歷程完全 不同,且難以利用習知的方法在核心設計程式中擷取此差 異。 因此,需要一種可更好地預測一核子反應爐之核心内的 功率及通量分佈之新方法。 更特定言之,需要一種可預測考慮到各個燃料元件之整 個核心上轴向及輻射狀的功率及通量分佈之新方法。 此外,需要一種可更好地預測在一核子反應爐之核心上 的功率分佈之新方法,其更精確地反映該核心之歷程。 此外,需要一種無需大量的電腦處理時間或記憶體而預 測一核子反應爐之核心内的功率分佈之新方法。 【發明内容】 與一些習知的方法相比’本發明之方法將完全廢除針功 138406.doc -10- 200949856 率形狀因數。取而代之,本發明之方法係追縱在該核心中 各個燃料棒之暴露歷程,且基於該真實歷程,獲得該燃料 ‘ #核子資料’亦即-物理學術語中的燃料棒截面(以代表 . 反應例如吸收、分裂等的可能性卜在實際應用 • \該㈣4棒逐棒之真實絲係經參數化並由其燃耗及快 . 冑量-起表現。因為具有大多數核心設計程式,所以這二 個參數係藉由簡單地對自現有核心的製造商獲得的燃料棒 功率及局部中子通量作時間積分而計算(追蹤)。為了獲得 該等燃料針逐針之截面,在—預定義反應爐操作條件(通 常在熱全功率位準條件)下預先產生一參考截面表。對於 —給^的實際燃料棒歷程(燃耗及快通量),該等燃料逐針 截面係透過查看該截面表,及藉由比較實際通量與參考通 置執行-快通量校正而獲得。在該參考逐針截面表之產生 期間,亦產生一參考燃料針通量形狀因數表。本發明之方 法將此等預先產生的參考燃料針通量形狀因數結合以上逐 〇 燃料針截面,以產生用於既定歷程之實際針通量形狀因 數。該等燃料針通量形狀因數利用該等燃料針截面自參考 ‘ 纟實際值的即時調整係基於藉由該等核子設計程式之反應 μ物理基本理論。因此,該燃料針之歷程已被考慮到以上 描述之燃料針截面及通量兩者。使燃料針單元卡巴分裂 (kappa-fissi〇n)及通量相乘將提供燃料針功率分佈。 【實施方式】 個 在大多數核子核d計程式(例如ANC)巾,為了獲得各 燃料棒之針㈣㈣,該㈣料針功㈣㈣數係應用 138406.doc 200949856 於-節點上的均勻針功率輪廊,以獲得一節點内用於辦料 整件群組之逐針不均勾的功率分佈。如同在許多先進的核 子核心設計程式中,ANC係利用取決於能量群組之形狀因 數。亦即,-給定組的形狀因數對應於一給定能量範圍内 的些燃料棒。在卜,少)的各個能量群組⑷之燃料棒(針)功 率係表示為: 此處d)係為均勻的針功,,而此針功率是從該等均 勻的逐針通量及卡巴分裂(x£/,即從分裂的能量釋放率)獲 得。該等均勻針通量作,相藉由解析用於各個個別節點 之兩個能量群組擴散方程式及節點邊界條件(節點側之通 量及角隅之通量)而獲得。如圖4中所緣示,各個節點係被 視為一單一均勻質量,並假定該功率形狀因數將處理該等 燃料棒間的所有差異。該節點内用於二個能量群組之每一 者的卡巴分裂係對應的能量群組内的各個燃料整件之平均 卡巴分裂,對於能量群組1產生丨4〇61 MeV/cm之平均值且 對於能量群組2產生3 1.0616 MeV/cm之平均值。該等均句 逐針卡巴分裂係利用自節點平均、侧及角隅截面 之條件的多項式展開而產生,而非真實燃料棒狀態/歷 程。 u 利用此方法之在(x,3〇處的該等均勻卡巴分裂並非精確地 表示對應的燃料棒之卡巴分裂。該方法假設此不均勻性 (即不同燃料棒之間的差異)將由功率形狀因數//(Ay)攫 1384〇6.d〇c -12- 200949856 取’其作為燃料整件平均燃耗之函數,該等功率形狀因數 係透過格子編碼單一整件計算(lattice code single assembiy calculation)而預先產生。 相反地,本發明之用於模擬一核心的方法計算考慮各個 九、:料針之實際歷程的各個燃料針轴向裁面部分之通量及卡 巴分裂,即燃料針燃耗及快通量。該燃料針功率係利用該 等逐針不均勻卡巴分裂及通量而直接計算:
此處//(x,W係該燃料棒通量形式因數。類似於該功率形 狀因數,各個針之該參考通量形式因數係在預定義 條件(例如通常為一熱全功率條件)下透過格子編碼單一整 件計算而產生。從新的(〇)至高度燃燒(例如80 MWD/kg)的 一組燃料燃耗步驟被選擇作為參考歷程點。在這些參考歷 程點上,該等通量形狀因數係針對能量群組丨及2之各個燃 广刀、.、_£由格子編碼計算。下表中顯示在能量群組1及2 之每一者中的樣品燃料棒截面部分之例示性的卡巴分裂:
138406.doc •13· 200949856 本發明之以仙於如圖5中顯示的各個_棒, 不同圖案陰影表示燃料棒之間的差異,亦程 的差異’例如燃耗等’及棒之類型的差異,亦即成 化。因此,自方程式2獲得的該截面表示各個燃料棒^ 於反應爐物理學理論,該燃料針通量形狀因數主要取二 :料針逐針截面。本發明之方法亦採用—校正模式以基於 參考及實際截面輯參考通量形狀因數調整將該燃料針通 量形狀因數,以配合該實際燃料針狀況,亦即:
fg = fg,re/{x,y)·F(xref ,Σαα)= f*'ref J;). J~J
(3) 此處Σ5及Σ〜分別代表吸收及散射(自能量群組至g)截 面,且「ref」&「aet」為參考及實際燃料針截面。圖6中 繪示前述製程之流程。 先前技術之方法不考慮各個個別燃料棒之實際歷程。換 言之,吾人認為一燃料整件之實際不均勻主要取決於整件 平均耗乏歷程(祕)且較少取決於被制㈣得該歷程(如 何達到目的)之途徑。先前技術燃料針功率方法對於大多 數PWR* 5運作良好,這是因為以上假設對於習知的pwR 廠所接受,在正常操作期間,該等PWR設備通常在全功率 下運行,且除非電廠停機之外不主動移動灰棒或控制棒。 若在正常電廠運轉期間插入該等控制棒或移動灰棒,則 情況完全不同,例如發生在沸水反應爐及新的壓水反應爐 中,諸如AP 1000之設計。控制棒插入導致該整件不均勻 性之顯著變化。控制棒插入之瞬間影響可透過額外的格子 138406.doc 200949856 編碼計算而禮取。但此影響係隨著燃料耗乏而累積。在耗 乏期間由於控制棒插入的不均勻變化與沒有控制棒插入之 月況相異甚遠。因為吾人不知該等棒必須何時、何處及在 - 冑種清況τ被插人該核心中,及該等棒將停留多久,此造 錢前技術方法之—大問題。根據本發明之方法,當該等 • ㈣針截面被呈現於—個別針基礎時,此問題並不是那麼 大的問題。 ! 為了改良先前技術方法之結果,吾人已執行廣泛研究。 所採用的方法已在不同條件下產生用於許多不同控制棒歷 程之燃料針功率形狀因數,並將其列表顯示。即使增加大 量格子編碼計算,先前技術方法仍無法給出一令人滿意的 可預測所有情況之精確的核心功率分佈輪廉之模式。這是 因為在該等計算中使用的該針功率形狀因數不代表該燃料 整件之真實不均勻性。 本毛明之方法直接處理各個個別燃料棒(針卜取代該整 Φ 件平均燃耗,本發明之方法使用燃料棒燃耗及能譜歷程 (通量、快中子能階之時間積分),其等在從製造至當前狀 . 態的歷程期間經計算/累積以得到該等燃料棒截面。各個 .2料棒之這二個參數不僅定義該燃料棒之當前狀態且亦反 、該歷程之路徑。不論該燃料整件歷程如何複雜,本發明 二方::是可基於此二個參數而計算該等燃料棒截面(例 “燃科棒吸收截面、巧燃,料棒分裂能量釋放截面)並使 該等燃料棒截面匹配該燃料整件之真實不均勻性,這是因 為’、透過追蹤上述二個參數而追縱各個燃料棒之歷程。此 138406.doc J5- 200949856 外,透過方程式3之校正,該等燃料針通量形狀因數對應 於真實整件之不均勻性。因此,本發明之方法自動擷取該 燃料整件及各個個別燃料棒之時間歷程。 本發明之方法無需在燃料整件資料產生期間執行不同的 及複雜的歷程計算。本發明之方法隨著時間追蹤該燃料針 真實歷程並直接基於該燃料針真實歷程而計算該針單元資 料(在增量的戴面上的資料)。因此,本發明之方法將可處 理所有類型的控制棒及謹慎的可燃燒吸收劑之插入及柚出 情形。 不同於現在許多國家研究室及大學中研究的全燃料針逐 針什算,本發明之方法將不直接解決各個針之擴散或傳輸 方程式(NGM-Next Generation Method)。取而代之,其採 用類似1 ·5-群組方法以簡單地調整該等逐針通量。由於無 需反覆及逐針耦合,此方法比]^(}]^更快,同時傳輸結果係 良好地再產生。與先前技術方法比較,本發明之方法僅需 增加極少的電腦處理單位時間。 此外,該針歷程資料(燃耗及通量)係可用於大多數設計 程式(例如ANC)中。因此,無需儲存任何額外的個別針資 料。個別燃料針資訊係一大型資料塊。儲存任何額外的個 別針資料將顯著提高磁碟需求並影響程式性能,此已成為 NGM之最大問題之一。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方法將改良用於控制棒或謹慎的可 燃燒吸收劑插入或抽出之任何類型的歷程之針功率的預 測。此外,本發明之方法計算再均勻化所需的個別截面及 138406.doc 200949856 通量。其意味著若應用此方法,則吾人可以一極價廉且有 效的方式作出再均勻化。再均勻化可用以直接解決許多未 解決的核心問題,例如整件彎曲' Μ〇χ/υ〇2核心分析、 該核心中的週邊整件之功率誤評估等。 雖然已詳細描述本發明之特定實施例,但熟習此項技術 者應瞭解根據本發明之全面教示可對此等細節作出多種修 正及替代。因此,所揭示的該等特殊實施例僅意指為說明 性且不限制本發明之範圍,附屬請求項及請求項之任何及 所有等效物之全部廣泛性給定出本發明之範圍。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一核子反應爐系統之簡化示意圖,本發明可應用 於該核子反應爐系統; 圖2係一核子反應爐容器及内部組件之正視圖,而部分 係剖面,本發明可應用於該核子反應爐容器及内部組件; 圖3係以垂直縮短的形式說明的一燃料整件之正視圖, 而部分係剖面,其中為了簡潔而破斷若干部分; 圖4通過圖表說明先前技術所使用的一 2χ2節點模型; 圖5係為燃料整件之一部分的圖表表示,其說明由本發 明考慮的燃料棒中的個別差異;及 圖6繪示新發明在燃料棒功率計算上的流程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圓筒形反應爐壓力容器 12 密封頂蓋 14 核心 138406.doc -17- 200949856 16 泵浦 18 熱交換器 20 反應爐冷卻管路 22 燃料整件 24 下内部零件 26 上内部零件 28 控制棒 30 入口喷嘴 32 核心桶 34 下充氣部 36 下核心板 37 下支撐板 38 核心及周圍區域 40 ί哀形上核心板 42 穿孔 44 出口喷嘴 46 上支撐組合件 48 支撐柱 50 驅動軸 52 十字軸架組合件 54 控制棒引導套管 56 開口銷 58 底部喷嘴 60 下核心支撐板 138406.doc -18- 200949856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❿ 78 80 82 頂部噴嘴 橫向柵格 長形燃料棒 配備管 核子燃料丸 上端塞 下端塞 空氣室彈簧 控制棒 棒束控制機構 圓筒形轂構件 138406.doc -19-

Claims (1)

  1. 200949856 七、申請專利範圍: _藉由核燃料整件之燃料棒功率分佈模擬一軸向及 徑向燃料棒之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a)將該燃料整件之中子能量分類成為—些能量群組; • b)對於些軸向增量個別地考慮該燃料整件内的各個 燃料棒; « e c) 基於一些參考值及一實際燃料棒及燃料整件歷程計 算用於各個燃料棒之卡巴分裂及中子通量形式因數; d) 對於該燃料整件中的一相鄰燃料棒群組產生若干均 勻中子通量值; e) 從該等均句通量及該等通量形式因數分別計算各個 相鄰的燃料棒群,且之-些不均勾的中子通量;及 ;0由-常數乘以所有該一些能量群组的該卡巴分裂與 =勻中子通量之乘積的總和以決定各個燃料棒之功 率。 粵 2·如請求们之方法’其中該通量形式因數係為該燃料棒 之成分及濃化之一函數。 3·如請求们之方法,其中最初衫之用於各個燃料棒以 模擬該等燃料棒歷程之各個通㈣式因數料—參考通 量形式因數,該參考通量形式因數不考慮該燃料整件之 核心中的配置歷程。 4.如求項3之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調整該等參考通 量形式因數以考慮對控制棒插人該燃料整件的假設 之燃料棒燃耗之影響。 138406.doc 200949856 5. 如請求jg d 之方法’其中該等控制棒俜 料整件内持續兮祕 係叙权為插入該燃 比。 升登忏之梯作週期的一特定百分 6.如請求項3之方法 >、s旦 π又万去,其令對該通量形式因 慮該等燃料整件先前歷程,该先前歷程包含 〃 革及《心内在整個先前負載循環各 經的燃耗。 寸堂仵所歷 138406.doc
TW098104364A 2008-02-11 2009-02-11 A methodology for modeling the fuel rod power distribution within a nuclear reactor core TW200949856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900508A 2008-02-11 2008-02-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9856A true TW200949856A (en) 2009-12-01

Family

ID=41255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04364A TW200949856A (en) 2008-02-11 2009-02-11 A methodology for modeling the fuel rod power distribution within a nuclear reactor cor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EP (1) EP2240939A4 (zh)
JP (1) JP2011528101A (zh)
KR (1) KR20100115754A (zh)
CN (1) CN101946253A (zh)
BR (1) BRPI0908354A2 (zh)
TW (1) TW200949856A (zh)
WO (1) WO2009134498A2 (zh)
ZA (1) ZA2010056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48789B2 (en) * 2008-02-11 2013-10-0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Llc Methodology for modeling the fuel rod power distribution within a nuclear reactor core
FR2972839B1 (fr) * 2011-03-15 2013-03-29 Areva Np Procede d'optimisation du pilotage d'un reacteur nucleaire a eau pressurisee lors d'un suivi de charge
CN103617816B (zh) * 2013-10-29 2016-06-08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反应堆堆芯功率分布的测量方法
CN105404723B (zh) * 2015-10-30 2017-04-1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精确计算燃料组件棒功率分布的方法
CN109863564B (zh) * 2016-09-06 2023-03-10 西屋电器瑞典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组件
EP3748651B1 (en) * 2018-02-01 2023-08-02 State Power Investment Corpor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Reactor three-dimensional assembly information tracking method and system
JP7349379B2 (ja) * 2020-01-28 2023-09-2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棒出力の解析方法、解析装置及び燃料棒出力の解析プログラム
JP7438926B2 (ja) 2020-12-22 2024-02-2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取替炉心設計方法及び取替炉心設計システム
CN114840988B (zh) * 2022-04-22 2024-02-23 西安交通大学 压水堆堆芯自动建模方法
CN117807777B (zh) * 2023-12-27 2024-07-12 东北电力大学 实现核反应堆燃料棒轴向非均匀加热的试验件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49900A (en) * 1979-05-11 1980-11-21 Hitachi Ltd Power control device for bwr type reactor
US4774050A (en) * 1986-04-10 1988-09-27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xial power distribution monitor and display using outputs from ex-core detectors and thermocouples
JP3023185B2 (ja) * 1991-01-17 2000-03-21 株式会社東芝 原子炉の炉心性能計算装置
JP3100069B2 (ja) * 1991-04-19 2000-10-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原子炉の運転計画方法及びその装置と原子炉の炉心特性監視装置
US20050135547A1 (en) * 1998-03-11 2005-06-23 Wolfgang Schulz Control element for a nuclear reactor
JPH11264887A (ja) * 1998-03-17 1999-09-28 Toshiba Corp 原子炉核計装システム、このシステムを備えた原子炉出力分布監視システムおよび原子炉出力分布監視方法
LU90570B1 (en) * 2000-04-26 2001-10-29 Europ Economic Community Method of incineration of minor actinides in nuclear reactors
JP3508021B2 (ja) * 2001-08-29 2004-03-22 株式会社原子力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原子炉の炉心計算方法
DE10328920A1 (de) * 2003-06-26 2005-01-20 Framatome Anp Gmbh Verfahren zum rechnerischen Modellieren des Kerns eines Kernreakto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115754A (ko) 2010-10-28
JP2011528101A (ja) 2011-11-10
BRPI0908354A2 (pt) 2019-09-24
EP2240939A4 (en) 2012-03-21
EP2240939A2 (en) 2010-10-20
WO2009134498A3 (en) 2009-12-30
WO2009134498A2 (en) 2009-11-05
CN101946253A (zh) 2011-01-12
ZA201005627B (en) 201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949856A (en) A methodology for modeling the fuel rod power distribution within a nuclear reactor core
TW201306048A (zh) 用於模型化一核反應爐芯內的燃料棒功率分布的方法
TWI505289B (zh) 用於確認核反應器爐心效能之亞臨界物理測試方法
Kozmenkov et al. Valid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coupled neutron kinetic/thermal hydraulic system code DYN3D/ATHLET
Waata Coupled neutronics thermal hydraulics analysis of a high-performance light-water reactor fuel assembly
Mascari et al.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MASLWR helical coil steam generator using TRACE
Kile et al. Transformational challenge reactor analysis to inform preconceptual core design decisions: Sensitivity study of transient analysis in a hydride-moderated microreactor
EP2071581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limit minimum critical power ratio for a nuclear fuel core
Ishii Investigation of Natural Circulation Instability and Transients in Passively Safe Small Modular Reactors
Creasman et al. Sensitivity study of parameters important to Molten Salt Reactor Safety
Ozdemir et al. Multi-dimensional boron transport modeling in subchannel approach: Part II. Validation of CTF boron tracking model and adding boron precipitation model
Salah et al. Analysis of the VVER1000 coolant trip benchmark using the coupled RELAP5/PARCS code
Moon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ritical heat flux for low flow of water in a non-uniformly heated vertical rod bundle over a wide range of pressure conditions
Grgić et al. Coupled code calculation of rod withdrawal at power accident
Salem et al. Integrated Uncertainty Analysis of the PHEBUS FPT-0 Experiments using RELAP/SCDAPSIM/MOD3. 4 with IUA Option
Mascari et al. TRACE code analyses for the IAEA ICSP on “Integral PWR design natural circulation flow stability and thermo-hydraulic coupling of containment and primary system during accidents”
Chenu et al. Analysis of selected Phenix EOL tests with the FAST code system–Part I: Control-rod-shift experiments
Lyu et al. Benchmark Analysis on Loss‐of‐Flow‐without‐Scram Test of FFTF Using Refined SAC‐3D Models
Lin et al. Qualification of the Taiwan Power Company's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physics methods using CASMO-4/SIMULATE-3
Ding et al. Evaluation of experiments in the AVR with the DALTON–THERMIX coupled code system
Boarin et al. Setting-up a control-oriented model for simulation of TRIGA Mark II dynamic response
Lorenzi et al. Analytical models for a small LFR core dynamics studies
Fiori et al. Assessment study of RELAP5/SCDAP capability to reproduce TALL facility thermal hydraulic behavior
Kim An open calculation of RD-14M small-break LOCA experiments using CATHENA code
Bonifetto et al.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de FRENETIC for the coupled dynamics of lead-cooled re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