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18119A - Athletic equipment - Google Patents

Athletic equipmen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18119A
TW200918119A TW96139798A TW96139798A TW200918119A TW 200918119 A TW200918119 A TW 200918119A TW 96139798 A TW96139798 A TW 96139798A TW 96139798 A TW96139798 A TW 96139798A TW 200918119 A TW200918119 A TW 2009181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deflection
deflecting
equipment according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6139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50194B (zh
Inventor
hong-mao Liao
shu-wei Zhang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TW96139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0918119A/zh
Publication of TW200918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18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50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50194B/zh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Description

200918119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與運動健身器材有關,特別是關於一種可供使 用者進行腿部運動的運動器材。 【先前技術】 目前市面上所謂的「橢圓運動機(Elliptical)」或「交 叉訓練機(Cross trainer)」一類的室内運動器材,大體 上是指可導引使用者的雙腳在近似橢圓形的封閉軌跡上 作交互運動的運動器材,其中較典型的機構如美國第 5, 573, 480號、第5, 577, 985號專利等所揭露,而較先進 的則有如美國第6, 939, 271號、第7, 270, 626號專利等所 揭露者。 前揭運動器材或其同類器材當中的踏板運動軌跡,大 體上都是呈現橢圓形或卵形之類的封閉路徑,且其長軸大 致對應於前後方向,而且前端通常高於後端,藉以模擬人 們走路、跑步或上樓梯時的腳部軌跡。此外,前述踏板在 運動過程中通常會週期性地改變其踩踏面相對於地面的 角度——某些習知器材是透過預設機構使角度產生預期 變化,藉以符合真實動作,而某些則是非控制的必然結 果,其角度變化可能違反人體工學。 無論如何,當使用者利用前述運動器材進行腿部運動 時,正如其所模擬的走路、跑步或上樓梯等動作,在腳部 沿著踏板軌跡往前往上運動時,大腿必須往前抬高,亦即 5 200918119 膝蓋必須明顯彎曲(程度視執跡仰角而定);在腳部沿著踏 板執跡往後往下運動時,腿部又再度伸直(或膝蓋彎折角 度變小)......’如此循環交替。而且在過程中’使用者的 小腿與踏板之間的角度也會週期性地變化’換言之,踩關 痛也必須不斷地彎折、開展’而對應的筋肉則是反覆地緊 繃、鬆弛。因此’使用者在利甩前述運動器材進行腿部運
動時,膝部及踝部的負荷較大,運動時較不舒適,也較容 易造成運動傷害。 方面’觀察人體在走路、跑步時的自然動作可 知,腳部在前後方向上的位移量(一般稱為「步幅 (stpde)」)相對較大,而在高低方向上的位移量相對較 ^ 此乃則述橢圓執跡的長軸大致對應於前後方向的 而且,為了提供足夠或更高的運動量,此類運動 I:、軍上均有拉長前後運動距離的傾向。為了滿足前 :來說,多數=運器材通常必須具備相應的機構尺寸,舉 前後運^日 動,0此,若減得更長的 運動器材的尺寸或抑_如此將曰導致 次體積.4魏大,並且佔據較多的室内空 【發明内容] 在彼要目的在於提供—種運動11材,其具有可 钧化的封閉轨跡上交互運動的左、右二踏板,藉此 200918119 能供使用者進行腿部運動。 、本發明的另-目的在於提供—種可供使用者進行腿 部運動的運動n材’其輯輕使者在前料動巾的膝部 及踝部的運動負荷,讓腿部㈣輕鬆舒適,並且較、 成運動傷害。
本發明的又-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供使用者進行腿 部運動的運動器材’其可在相同的器材尺寸限制之下,使 其中的踏板在前後方向上的運動距離較長,亦即讓前述 部運動的步幅較大,使具有足夠或更高的運動量;或換言 之,在達成預定步幅的前提下,本發明的前述運動器材體 積或尺寸可能較小’較不耗佔室内空間。 為了達成前述主要目的,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運動 器材結構特徵如下:-骨架,骨架上設有—迴繞機構,其 具有可相對繞轉的左、右二迴繞部,例如曲柄機構的相對 二曲柄’·左、右二側各具有一偏轉桿、一搖擺桿、一踏板、 一桿及—第二連桿,其中,各偏轉桿以—支轴部樞 Hi 提供有可相應偏轉的二偏轉部,其中—偏轉 i中、-連抵桿的其中—端樞接;各搖擺桿具有二連接部, 與第二連棹:ΪΪ在偏轉桿的另一偏轉部’另一連接部則 端均以可4目 端枢接;第—連桿及第二連桿的另一 如,第-、楚互帶動繞轉的方式與對應的迴繞部連接,例 樞接在另〜t轉均樞接在迴繞部上,歧其中-連桿 踏板設在μ,—料—連桿樞接在迴繞部上;各 月匕于上的適當位置。藉此,在迴繞機構的迴繞 200918119 邵繞轉 ,问時’各偏轉桿的二 -週期,而且各搖擺桿 也刀別在復運動 對於另一連接部(對等二二°°接的前述連接部亦相 即各踏板相對於骨加;、中一偏轉部)往復運動一週期,亦 左、右二迴繞部的相 =封閉軌跡上^ 互運動。Ρ的相對繞轉限制’使得左、右二踏板呈交 在本發明的另一車 互樞接的部位(對等其κ & ,各偏轉桿與搖擺桿相 架上下偏轉,且前心巾偏轉°卜一連接部)可相對於骨 位的上方,同時,連接踏板的部 動。藉此’踏板運動時的 形,讓使用者可推广姑 八菔至現0心在上的弧 步動作,膝部及躁部丁的^競運動的前後邁 舒適,並且較不易產生==較為緩和,因此較感輕鬆 ί, 至現=二本二較佳實施例中’各搖擺桿 端供:二置,、底二端之間的-預定部位(第二連接 部感H中’前述第-連接部可相對於骨 架上下述第二連接部可相對於第^部前料 轉。由t板比前述第二連接部遠離前述第-連接部,因 此,以!連接部為轴心的前後運動幅度能獲得放大,讓 腳部的别後運動量較長。 【實施方式】 8 200918119 以下即配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上揭技術特徵的一 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動作’以及其所衍生的若干可能實施 態樣。在所有圖式中’相同、對應或類似的構件係以相同 編號標示,實質區別則於内文中說明。另外要事先聲明的 是,本說明書中的「前」、「後」、「左」、「右」等方向指示, 都是對應於使用者在使用狀態下的方向認知。 首先請參閱第1至3圖(註:分別為本發明一較佳實 施例在同一狀態下的左後方立體圖、左前方立體圖及左側 視圖)’如圖所示,本較佳實施例的運動器材利用其骨架 (10) 安定在地面上,前述骨架(10)具有一平貼於地的底座 ^ 斜桿體所固接構成,與地面之間大略形成—等腰三角形。 左、右二_(14)之間形成使用者操作本運動器材時的運 動空間,後方則為進出用的開放口。 (11) ’底座(11)的前端中央豎立一框架(12),由框架(12) 頂端再往上延伸一柱體(13),柱體(13)頂端設有一儀錶組 (20),其功能在後文中將會適時說明。骨架(1〇)還具有分 別位在左、右兩側的相對二侧架(14),各側架(14)是由頂 端相互倚靠、底端各自連結在底座(11)前、後兩端的二傾
骨架(10)前端的框架(12)上設有一 以提供可相對繞轉的左、右二迴繞部, 9 200918119 柄軸(31)為中心維持180度相對,藉此,左、右二曲柄(32) 的外端即形成可在一預定的圓形軌跡(如第5圖中之C)上 相對繞轉的二迴繞部。 在本實施例中,迴繞機構(30)的繞轉動作具有旋轉慣 性以及可選擇的旋轉阻力,具體而言,前述曲柄軸(31) 在左、右二曲柄(32)之間還同軸固接一皮帶輪(33),而且 皮帶輪(33)下方另外具有一樞接在骨架(1〇)上的飛輪 (34)’皮帶輪(33)與飛輪(34)的軸心之間套設一傳動皮帶 (圖中未示)’使得二者(33)(34)能相互傳動,而且透過前 述皮帶的速比配置,飛輪(34)的轉速會高於皮帶輪(33), 使得迴繞機構(30)繞轉之後可獲得一預定慣性,運轉較為 穩定、順暢;此外’飛輪(34)的旁邊或中心部位還設有一 阻力裝置(圖中未示),例如業界常用的渦電流制動器 (ECB)、發電機或摩擦阻力器等,其可受控與前述儀錶組 (2〇),間接施予迴繞機構(30)預定大小的旋轉阻力(註: 阻力裝置的實際結構及工作原理為習知技藝,而且與本案 的發明重點無直接關聯,在此省略描述)。 骨架(10)的左、右二側架(14)各支撐著一偏轉桿 (40)(註:在本案的圖式當中,為了方便讀者辨識其中成 對構件的左側及右側構件,必要時會在編號後面附加L或 R以茲區別,例如,左、右二偏轉桿分別標示為4此及4〇R, 其餘類推)’各偏轉桿(40)大致呈現前後延伸,其桿身上 較偏靠後端的某預定位置形成一支軸部(41),並且將前述 支軸部(41)依左右軸向樞接在對應的側架(丨4)頂端,使得 200918119 前、後二端可進行彼此相應的上下偏轉,具體而言,在本 例中,因為偏轉桿(40)的支軸部(41)較靠近後端,因此, 若後端向下偏轉一弧度並且位移一距離’則前端會對應地 向上偏轉相同弧度但位移一較大距離;反之亦然。在此將 偏轉桿(40)的後端定義為一第一偏轉部(42),前端定義為 一第二偏轉部(43)。在本實施例中,各偏轉桿(4〇)的第二 偏轉部(43)大致位在曲柄軸(31)的正上方(參閱第3圖)。
各偏轉桿(40)的後端懸吊著一搖擺桿(5〇),各搖擺桿 (50)大致呈現上下延伸,頂端形成一第一連接部(51),並 且依左右軸向樞接在偏轉桿(4〇)的後端(即第一偏轉部 42)。各搖擺桿(50)的底端形成一用以承受使用者腿部施 力的叉力部(52),在本實施例中,是在搖擺桿(5〇)的底端 内側固接-可供❹者(單腳)踩踏的踏板⑽,而踏板 (60)供人踩踏的頂面大致垂直於搖擺桿(5〇)的長軸向。如 此,透過踏板(60)適當施力於搖擺桿(5〇),可讓搖擺桿 (50)的底端(即受力部52)相對於頂端(即第一連接部 前後擺盪。 在本實施例中,由各搖擺桿(50)的頂端再往上延伸一 扶手桿(70),其適當部位可供前述使用者(單手)捉握。由 於扶手桿⑽與搖擺桿⑽_,因此二者⑽⑽可相 對於偏轉桿(40)進行彼此反向的前後搖擺動作。 柄桿(4G)的前端(即第:偏轉部43)與對應的曲 柄(32)外即前述迴繞部)之間連接—第—連桿 本實施例中,第-連桿⑽概呈縱向延伸,相對在下的一 200918119 端定義為第一端(81),4 ^ ^ 相對在上的一端疋義為第二端 (―)’第-連桿⑽)是將鄰近其第—端(底端)(81)的一預 疋:IM立⑽)依左右軸向樞接在曲柄(32)外端(請參閱第‘ 圖’並將第二端(頂端)⑽依左右轴向樞接在偏轉桿 (40)的第二偏轉部(;43)。 〃各搖擺桿(50)的中間區段形成一第二連接部⑽,各 第^連接部(53)與對應的第—連桿⑽)之間連接一第二 ( 糾⑽)。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連桿(9Q)概呈前後延伸, 相對在前的一端定義為第一端(91),相對在後的-端定義 為第二端(92),第二連桿⑽是將其第-端(前端)(91) 依左右轴向柩接在第—連桿⑽)的第一端(底端)(81)(亦 即郴近曲柄(32)外端之處),並且將第二端(後端χ92)依 左右軸向樞接在搖擺桿(50)的第二連接部(53)。在本實施 例中,各搖擺桿(50)的第二連接部(53)大致位在曲柄轴 (31)的正後方(參閱第3圖) 〇 請參閱第4圖,在本實施例中,基於製作實務,第一 連桿(別)大部分的桿身呈圓桿狀,前述圓桿狀區段的底端 焊結一軸向直交的筒狀物件(内含軸承),形成前述預定部 位(83),用以與曲柄(;32)外端樞接;同時,在筒狀的預定 部位(83)下方又焊結一 υ形耳片,其開放的尾端形成第一 連桿(80)的第一端(底端)(81),用以與第二連桿(9〇)的第 一端(前端)(91)樞接。 依據上述連接結構,第一連桿(80)的第一端(81)以及 第二連桿(90)的第一端(91),各自都以可相互帶動繞轉的 12 200918119 方式與曲柄(32)外端連接,換言之,對應於曲柄(32)外端 (即前述迴繞部)的繞圓運動,第一連桿(8〇)及第二連桿 (90)的第一端(81)(91)均能大致同步地沿著一近似圓形 的封閉執跡繞轉,而且三者(80:)(90)(32)相互帶動。當 然,除了上述連接結構之外,本發明中的第一連桿(8 〇)、 第二連桿(90)及曲柄(32)(迴繞部)之間還有多種連接方 法,容後詳述。
請參閱第5圖及第6圖(註 τ取除使用者右手邊
的偏轉桿、搖擺桿、踏板、扶手桿、第—及第二連桿从 及若干次要構件,使容易辨識使用者左手邊的對等結 構)’在運作時,同一側邊的第一連桿⑽)底収第二連 桿(9〇)前端大體上可看作被曲柄(32)外端限定在圓形軌 跡(C)上同步運動’進而,若將圖中的圓形軌跡(〇由其 12點鐘方位依順時針方向區分為「I.向下向後」、〈 向下向前」、「皿·肖上向前」及「IV.向上向後」四個區段, 則當曲柄(32)外端依順時針方向在區段I上轉動時,第一 連桿⑽會帶動偏轉桿⑽前端—同向下運 桿14〇)後端以較小幅度向上運動),同時,第二連桿(9Γ) 會▼動搖擺桿(5G)巾段—同向後運動;其餘嶋。進一步 整理即是,對應於前述四個區段,各搖 r職4,帶動而大體呈現「工.(由最低:)! 」.上幵(至敢高點)」、「DI.(由最高點)下降」、「jy 下降(至最低點)」,同時,搖擺桿 遠 桿⑽的推拉而大體呈現。.後擺(至最後端 以 13 200918119 最後端)前擺」、「m.前擺(至最前端)」、「ιν·(由最前竦) 後擺」。 整合可知,搖擺桿(50)底端的踏板(60)會被限定在〜 凹弧朝上的類似彎月形或香蕉形的封閉轨跡上運動(註:
在第5、6圖中,Τ是踏板前端的軌跡,Η是踏板後端的軌 跡)。亦即,當曲柄(32)繞轉於區段IV及I時,踏板(6ο) 大體上正由其轨跡的最前端擺盪至最後端,而當曲柄(32) 繞轉於區段Π及Π時,踏板(60)大體上正由其軌跡的最後 端擺盪至最前端,其中,當搖擺桿(50)由後往前擺盪時(區 段Π、Π )’搖擺桿(5 0 )頂端的高度相對高於其由前往後 擺盪時(區段IV、I )的高度,因此往前擺盪的凹弧會高於 往後擺盪的凹弧,如此形成前述形狀的封閉軌跡。 可想而知’對應於曲柄(32)繞轉一週的動作,連結在 搖擺桿(50)上方的扶手桿(70)亦會對應地在一封閉軌跡 (G)上運動一週,且其擺動的方向大致與踏板(6〇)相反。 沿 一 —-« ^υ υ ; 5于不平、丫 〇 ) …自身執跡運動時,不僅會迫使搖擺桿(5〇)前後擺盪,同 時還會迫使搖擺桿(50)的頂端上下浮沉,讓曲柄(32)外端 依上述對應關係進行繞轉。基於左、右二曲柄⑽ 二財、右兩邊喊對邱構件均會保持在 ;動:期中的相對位置,例如’當左側踏板擺盡至最前端 令,右側踏板恰好擺盪至最後端。 藉由本發明上揭較佳實施例提 即可進行包含腿部 益材,使用者 吸丨及手相全身運動。使用時 14 200918119 器材後方進入前述運動空間’雙腳分別踩上左、右二踏板 (60),雙手分別捉握左、右二扶手桿(7〇)的適當位置,然 後施力使踏板(60)及扶手桿(7〇)沿自身軌跡運動,如此, 使用者左、右兩邊的手腳即會作出交互運動,而且同側邊 的手部與腳部分別往相反方向平衡運動。 如第5、6圖所示,前述運動器材的踏板執跡大體呈 現圓心在上的弧形,而且,基於製作上的預設尺寸,各搖
f桿(50)的頂端(即擺盪的圓心)大致位在使用者髖骨的 同度,使得軌跡的弧度約略符合使用者自由擺盪雙腿時的 腳部軌跡。在使用者某—侧邊的腳底隨著踏板(⑻由轨跡 前端往後擺盪至後端的過程中,該侧的腿部大致上是打直 w π隹田軌跡後端往前擺盪至前端時,因為腳底被踏板 ⑽),微托间(问於另-腳)’因此膝蓋會略微彎折,如此 復始3方面,因為踏板⑽)的頂面大致垂直於搖 j(5G)的長軸向,所以當搖擺桿⑽)㈣至約略直立狀 腳底大致平行於地面,當踏板⑽)擺動至 r:=? ’使用者的腳尖端會高於腳跟端,當踏板 中,:用去的跡後半段時,則是腳跟端高於腳尖端;過程 :節與小腿之間大致維持-定角度,亦即踩 上述動作類似耢 作,即,大體上譬( 〇〇t race)運動當中的腿部動 步動作,和j 同進行以大腿㈣為圓⑽前後邁 二^幅度的曲腿動作,如此讓使用者能夠 一運動的效果’但膝部及踝部的彎折變化較為緩 15 200918119 運動叶#乂感輕鬆舒適,並且較不易產生運 :用者進:腿部運動時可利用前述扶手桿⑽提昇 穩疋性,並且旎同時運動其上半身。 =明也可能將扶手桿⑽連接在前述偏轉以冓)之第卜」 =80)或第—連桿⑽任—者上,同樣都可使扶手桿 ⑽”踏板(60)進行週期相同的連動。在本發明的另一實 ( 和、負荷較輕 動傷害。 施例中(未圖示),骨架(1G)前方的柱體(13)上另外設有固 定不動的扶手桿’如此’使用者在钱時可選擇捉握前述 固定扶手桿’僅作下半身運動。 在前揭實施例中,受使用者運動所帶動旋轉的飛輪 (34),可將自身的運動慣性回饋給迴繞機構(3〇)及其他活 動構件,使前述運動維持穩定、順暢。此外,使用者在運 動時可透過前方的儀錶組(2〇)設定前述阻力裝置(圖中未 示)施予迴繞機構(30)的阻力大小,藉此調整運動的難易 程度。不過,前述飛輪(34)及阻力裝置均非本發明必要不 可或缺的要件。 請再次參閱第4圖,前揭實施例將第一連桿(80)的第 一端(81)與第二連桿(90)的第一端(91)相互樞接,並且將 第一連桿(80)的兩端之間的一預定部位(83)樞接在曲柄 (32)外端(即前述迴繞部),使得第一連桿(80)及第二連桿 (90)的第一端(81)(91)都能與曲柄(32)相互帶動繞轉。本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知,第一連桿 (80)、第二連桿(90)及曲柄(32)亦能採用其他若干連接方 16 200918119 法達到相同或類似結果,例如: a. )第一連桿(80)與第二連桿(9〇)的第一端相互樞 接,而且第一連杯(90)兩端之間的一預定部位樞接在曲柄 (32)外端; b. )第連4干(8〇)及第一連桿(90)的第一端均樞接 在曲柄(32)外端; c. )第一連桿(80)的第一端樞接在曲柄(3幻外端, 第一連杯(90)的第一端樞接在第一連桿(8〇)兩端之間的 一預定部位; d. )第二連桿(9〇)的第一端樞接在曲柄(32)外端, 第一連桿(80)的第一端樞接在第二連桿(9〇)兩端之間的 一預定部位。 必須提醒的是,由以上說明可知,本發明中的第一連 桿(80)、第二連桿(9〇)及迴繞機構(3〇)相互帶動繞轉時, 連桿(80)(90)第一端的「繞轉」並不限定「正圓形的軌 跡」。在前揭實施態樣(c)中,第一連桿(8〇)的「預定部位」 若距離第一端愈遠,則第二連桿(9 〇)前後位移的距離便可 月b愈小(小於曲柄3 2圓形執跡C的直徑),在實施選擇上 較不理想。 此外,前揭實施例中的偏轉桿(4〇)的支軸部(41)是位 在兩端之間,並以相對兩端分別形作為一偏轉部 (42)(43);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如第圖及第π 圖所示意,偏轉桿(4〇)可能將其中一端枢接在骨架(1〇) 上以形成支軸部(41 ),並且以桿身上相互錯離的兩個預定 17 200918119 部位作為第一偏轉部(42)(連接搖擺桿5〇)及第二偏轉部 (43)(連接第一連桿8〇),同樣能以相同原理達到類似功
Ah 月b 0 再者,前揭實施例中的搖擺桿(50)是以頂端作為前後 擺盪的支點(即第一連接部51),並以位在中段的第二連 接部(53)透過第二連桿(90)與曲柄(32)連動產生擺盪;在 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如第7C圖及第7D圖所示意,搖 擺桿(50)可能是以兩端之間的一預定部位作為第一連接 部(51),亦即樞接在偏轉桿(4〇)的第一偏轉部(42),使能 產生縱向偏移,同時,搖擺桿(50)以其頂端作為第二連接 部(53),亦即透過第二連桿(9〇)與曲柄(32)連動,使能產 生前後擺盪。 不過,在實施選擇上,採用第5、6圖的前揭較佳實 施例將可獲得較佳的表現。因為,搖擺桿(5〇)的第二連接 部(53)前後位移的距離,大體上即是曲柄(32)圓形執跡 (c)的最大寬度,當第二連接部(53)是介在頂端的第一連 接部(51)(即擺盪支點)及底端的踏板(7〇)之間時,踏板 (70)前後擺盪的幅度肯定會大於第二連接部(53)前後擺 盪的幅度,且其放大程度與臂長比例呈正比(註:第二連 接部愈高,則踏板擺幅愈寬),利用此項特性,本發明可 在相對較小的迴繞機構(30)之下,使踏板(7〇)在前後方向 上的運動距離相對較長,能提供足夠或更高的運動量,或 換吕之,在達成預定步幅的前提下,前揭實施例的運動器 材體積或尺寸可能較小,較不耗佔室内空間。反之,如第 200918119 7C圖或f 7D圖所示,當第二連接部(53)與踏板(7〇)分別 位在第一連部(51)(支點)的相對二侧時,踏板(7〇)的擺盪 幅度無法獲得放大,機構配置的效率較低。 最後要補充說明的是,本發明作動原理的重點在於,
迴繞機構(30)繞轉時的縱軸位移透過第一連桿(8〇)及偏 轉桿(40)作用在搖擺桿(5〇)的第—連接部(51),同時,迴 繞機構(30)繞轉時的橫軸位移透過第二連桿(9〇)作用在 搖擺桿⑽的第二連接部(53)’使得設在搖擺桿(5〇)上的 踏板(70)被限定一封閉軌跡上運動。在本發明中,偏轉才日 (40) 並不限定前後延伸’或者說,偏轉桿⑽的支^ (41) 、第一偏轉部(42)及第二偏轉部(43:)並不一定呈現< 後排列(例如偏轉桿40可能呈角、銳角或純角彎折)別 同樣地’搖擺桿⑽也不限定上下延伸,或者說,搖 (5〇)的第一連接部(51)、第二連接部(53)及受力部(5f 並不-U現上下排列,只要能以上述作動原理使摇 (50)的第一連接部(51)及第二連接部(53)在迴繞機I (30)繞轉-周時分別作出不同方向的往復位移,即屬= 用本發明技術思想的可能實施結構。 19 200918119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第2圖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對應第1圖狀態的另一 角度的立體圖; 第3圖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對應第丨圖狀態的側視
第4圖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當中的第—連 連桿與曲柄之_連接結構的放大圖; " 運動發Γ較佳實施例的側視圖,圖中取除] 對等:構/;、—側邊的若干構件,使容易辨識另-側如 週期圖的活動構件均位移至運· 實施t丨的=:= 與第5圖共同示意本發明, 第7D圖是本發明17的偏轉桿、搖擺桿、筹 才干及第-連桿的各種可能連接方式的示意圖。第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1底座 13桎體 儀錶組 31曲柄轴 33皮帶輪 4 〇偏轉桿 10骨架 12框架 14側架 30迴繞機構 32曲柄 34飛輪 200918119 41 支軸部 42 第一偏轉部 43 第二偏轉部 50 搖擺桿 51 第一連接部 52 受力部 53 第二連接部 60 踏板 70 扶手桿 80 第一連桿 81 第一端 82 第二端 83 預定部位 90 第二連桿 91 第一端 92 第二端 21

Claims (1)

  1. 200918119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運動器材,包含有: 一骨架; 左、右二偏轉桿,各具有位置相互錯離的一支轴 部、一第一偏轉部及一第二偏轉部;各前述偏轉桿以其支 軸部樞接在前述骨架,使前述第一偏轉部及第二偏轉部可 進行彼此相應的偏轉; 左、右二搖擺桿,各具有一第一連接部,以及位置 與前述第一連接部錯離的一第二連接部及一受力部;各前 述搖擺桿的第一連接部枢接在對應的前述偏轉桿的第一 偏轉部; 左、右二踏板,分別設在前述二搖擺桿的受力部; 一迴繞機構,設在前述骨架上,具有可相對繞轉的 左、右二迴繞部; 左、右二第一連桿,各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 二端,前述第一端與對應的前述迴繞部以可相互帶動繞轉 的方式連接,前述第二端枢接在對應的前述偏轉桿的第二 偏轉部;以及 左、右二第二連桿,各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 端,前述第一端與對應的前述迴繞部以可相互帶動繞轉的 方式連接,前述第二端柩接在對應的前述搖擺桿的第二連 接部。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中: 各前述第一連桿的第一端及對應的前述第二連桿的第一 22 200918119 端均枢接在對應的前述迴繞部。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中: 各前述第一連桿的第一端與對應的前述第二連桿的第一 端相互枢接,而且在前述第一連桿及前述第二連桿當中, 其中一者具有一介在本身的前述第一、第二端之間的預定 部位,前述預定部位柩接在對應的前述迴繞部。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中: 前述第一連桿的第一、第二端之間具有樞接在前述迴繞部 的前述預定部位。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 中:前述預定部位鄰近前述第一連桿及前述第二連桿相互 樞接的部位。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中: 在各側邊的前述第一連桿及前述第二連桿當中,其中一者 的第一端柩接在另一者的前述第一、第二端之間的一預定 部位,而前述另一者的第一端樞接在對應的前述迴繞部。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中: 各前述第二連桿的第一端樞接在對應的前述迴繞部,各前 述第一連桿的第一端樞接在對應的前述第二連桿的第 一、第二端之間的前述預定部位。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或7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 中:前述預定部位鄰近前述迴繞部。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中: 各前述偏轉桿的第一偏轉部可相對於支軸部上下偏轉;各 23 200918119 前述搖擺桿的受力部可相對於第一連接部前後偏轉。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 中:各前述偏轉桿的支軸部、第一偏轉部及第二偏轉部大 致呈現前後排列,而且前述第一偏轉部及第二偏轉部可作 彼此相應的上下偏轉;各前述搖擺桿的第一連接部、第二 連部及受力部大致呈現上下排列,而且前述第二連接部及 受力部可相對於第一連接部作彼此相應的前後偏轉。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0項所述的運動器材, 其中:各前述搖擺桿的受力部位在第一連接部的下方。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 中:各前述搖擺桿的第二連接部介於前述第一連接部與前 述受力部之間。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 中:各前述偏轉桿的支轴部是介在前述第一偏轉部及第二 偏轉部之間。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 中:前述運動器材更包含有左、右二扶手桿,可供前述使 用者雙手捉握。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 中:各前述扶手桿是連接在對應的前述偏轉桿、前述搖擺 桿、前述第一連桿或前述第二連桿其中一者,可與前述踏 板進行週期相同的連動。 1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 中:各前述偏轉桿的第一偏轉部可相對於支軸部上下偏 24 200918119 轉;各前述搖擺桿的受力部是位在第一連接部的下方,並 且可相對於前述第一連接部前後偏轉;各前述扶手桿是由 對應的前述搖擺桿的前述第一連接部往上延伸。 1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 中:更包含有一飛輪,樞設在前述骨架上並與前述迴繞機 構連接,可與前述左、右二迴繞部相互帶動。 1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運動器材,其 中:更包含有一阻力裝置,設在前述骨架上,可施予預定 大小的運動阻力給前述迴繞機構。
    J 25
TW96139798A 2007-10-23 2007-10-23 Athletic equipment TW200918119A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39798A TW200918119A (en) 2007-10-23 2007-10-23 Athletic equipmen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39798A TW200918119A (en) 2007-10-23 2007-10-23 Athletic equip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8119A true TW200918119A (en) 2009-05-01
TWI350194B TWI350194B (zh) 2011-10-11

Family

ID=44726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6139798A TW200918119A (en) 2007-10-23 2007-10-23 Athletic equipment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0918119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50194B (zh) 2011-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15639B1 (ko) 운동기구
US6994657B1 (en) Elliptical exercise machine
US10086227B2 (en) Seated exercise apparatus
EP2188022B1 (en) Seated exercise apparatus
JP3883210B2 (ja) 改良された静止身体鍛錬装置
US7497808B2 (en) Step thru recumbent elliptical exercise apparatus
US7494448B2 (en) Recumbent elliptical exercise apparatus
JP2006218287A (ja) 収容可能なアームを備えたエリプティカルエクササイズ機器
JP2008173443A (ja) 並進運動支持組立体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する方法
TW200934553A (en) Standing-position type passive exercise machine
TW200800336A (en) Exercise device
TW200922652A (en) Cross trainer exercise apparatus
TWM380146U (en) Oval stroll machine capable of adjusting span
JP5806120B2 (ja) 運動補助装置
TW200841905A (en) Exercise machine
US20070161463A1 (en) Step through recumbent elliptical exercise apparatus
JP2007296080A (ja) 身体鍛錬器
TWM378001U (en) Exercise equipment capable of changing stride
TW200918119A (en) Athletic equipment
TWI336629B (zh)
US20100167879A1 (en) Roller Supported Pedal Arm Elliptical
TWI311066B (zh)
TWI289071B (en) Elliptic sports equipment
TW200922651A (en) Exerciser with pedal device
TW200924820A (en) Exercise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