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19115A - Laminin-modified conduit for nerve regeneration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conduit and regenerating nerves using the conduit - Google Patents

Laminin-modified conduit for nerve regeneration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conduit and regenerating nerves using the condu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19115A
TW200819115A TW096110220A TW96110220A TW200819115A TW 200819115 A TW200819115 A TW 200819115A TW 096110220 A TW096110220 A TW 096110220A TW 96110220 A TW96110220 A TW 96110220A TW 200819115 A TW200819115 A TW 20081911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ucin
nerve
layer
laminin
cathe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10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19980B (en
Inventor
Hen-Rich Cheng
Yi-Cheng Huang
Pei-The Chang
Yi-You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Hen-Rich Che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Rich Cheng filed Critical Hen-Rich Cheng
Publication of TW200819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19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19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1998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7/00Materials for grafts or prostheses or for coating grafts or prostheses
    • A61L27/50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injectable or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shape-memory materials, surface modified materials
    • A61L27/58Materials at least partially resorbable by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7/00Materials for grafts or prostheses or for coating grafts or prostheses
    • A61L27/14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 A61L27/18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7/00Materials for grafts or prostheses or for coating grafts or prostheses
    • A61L27/14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 A61L27/20Polysacchari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7/00Materials for grafts or prostheses or for coating grafts or prostheses
    • A61L27/28Materials for coating prostheses
    • A61L27/34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430/00Materials or treatment for tissue regeneration
    • A61L2430/32Materials or treatment for tissue regeneration for nerve reconstruction

Description

200819115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哺乳動物神經再生之領域。更特定而言,本 發明揭示一種用於促進跨越神經斷裂兩端間之間隙之神經再 生之中空導管。本發明亦揭示製造及使用該導管之方法。 ^ 【先前彳支射宁】 . 神經再生是一種複雜的生物現象。成熟的神經不再複 製,也就是不再進行細胞分裂。神經系統一旦受損即十分難 馨以復元,且身體其他部分可能衰竭。在週邊神經系統(PNS) 中,右損傷較小,神經可自行再生。雖然成人PNS在受傷後 了再生其並非均能造成功能復元。這主要是由於再生軸突 誤導向不當之標的。當神經被大於1公分長度之間隙分隔時, 缺乏特疋$引之軸突可能會向後生長至近端之神經殘根,進 入不§之神經内衣或形成神經瘤。在所有上述情況下,受損 轴犬之再生可能費時數月。為了增加軸突再生及功能復元之 可能性’曾使用諸多策略。這些策略包括植入自體移植物、 同種異體移植物、異種移植物、及填充有許旺細胞(sc)之 ^管狀物1自體移植可能產生-些問題,包括··供應處發病、 供應處遠端之除神經、神經瘤形成、以及適合收取神經之處 有限的事實。該等缺點導致了人工神經移植物的開發。 、研九集中於創造管狀物,或神經導引物,以在CNS (中 柩神經系統)及PNS中橋接截斷神經間之間隙。在發表至今 之諸夕ΐ接再生術(entubulati〇n)研究中,已在PNS中達到 某些最佳結果(s· E· Mackinnon and A. L. Dellon,尸/似此
HC0008TW 5 200819115
Reconstructive Surg,85: 419-24 (1990); M. R Meek et al, Microsurgery, 19: 247-53 (1999); S. T. Li et al5 Clin Mater, 9: 195-200 (1992))。除了生物可降解性及生物可相容性的問題 外’亦確立了導管的各種物理特性,如導管之直徑及長度、 管腔表面之微幾何學、及管壁之多孔性及可通透性之影響性。 卞 將培養之SC導入合成神經移植物之管腔中促進了週邊 . 神經的再生(V· Guenard et al” J 12: 3310_20 (1992))。為了使SC在移植物中存活,必須使其附著,因為附 ® 著是sc存活及增生的先決要件。層黏蛋白(laminin)是一種 細胞外基質蛋白,係於神經再生中使sc附著之可用蛋白質。 層黏蛋白可與SC表面之整合素(integrin)交互作用而支援 SC附著及增生。Madison等人揭示使用一種生物可吸收性神 經導引物以加速小鼠中之軸突再生,該導引物係以含層黏蛋 白之凝膠充填(Madison et al” & 767-772 (1985))。然而’製造以該等促進劑充填之管狀物係栢 當昂貴且冗長之過程。Rangappa等人揭示使用一種以平行排 ’ 列之層黏蛋白包覆聚(1-乳酸)纖維絲充填之神經導引物,以誘 ‘ 發健全的神經突生長並提供方位導向(N· Rangappa et al.,\ 颂51:625-34(2000))。然而,該等纖維絲在導 引通道内的排列不規則且難以複製。美國第4,963,146及 ⑽9,術龄觀示-削於 神經再生之中空導管,其管壁包括1型膠原蛋白及含層黏蛋白 之材料,以及製備該等導管之方法。該等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形成-包含I型膠原蛋白及含層黏蛋白材料之分散液;添加沉 HC0008TW 6 200819115 履劑至該分散液;及以—旋轉軸接觸㈣物以形成管狀之膜 原蛋白薄膜。 ^
t 研究顯不生物環境與人工材料間之交互作用最可能取決 於材料的「表面特性」。因此,對已有的生物材料作表面改質 以增進材料之生物可相容性,近年來已成為生崎料研究的 主要焦點。不同實驗室已嚐試數種合成方法,例如接枝長烧 基鏈或生物活性分子。鱗合成綠時常導致絲材料物理 特f生的改^:。反之,已知氣體表面改質方法可以改質生物材 料之表面特性而不影響其域物理紐。此外,可使用廣泛 麵之化學物質(包括無法藉由傳統合成方奸以高分子化 者)以將特定官能基併入基材中。 氣體電漿處理廣泛用於聚(乳酸)(PLA)或聚(乳酸_共_甘 醇酸)(PLGA)之化學改質。非高分子化氣體·可在聚合物 表面創造反應位點,如過氧化物騎酸基。電漿法曾被用於 增加PLA之親水性及增進其細胞附著性(j^,化⑽ 从如“/,13: 220-6 _2))。另一個方法係結合電聚處理及 膠原蛋白固定’亦可顯著增進PLA之細胞親和性(j Yang故ai, 所⑽加23: 2607-14 (2002))。該等結果指出經電漿處理9 後聚合物之表面組成及表面上的官能基對該聚合物之細胞親 和性有报大的影響。 雖然已經由使用包含細胞附著性分子(如層黏蛋白)之 神經導引物/導管獲得改善之結果,仍有進一步大幅改善的空 間。此外,仍希望能提供一種手段,藉此再生更多有髓鞘的 軸突、達到更快速的神經生長、並跨越更長的神經間隙。仍
HC0008TW 7 200819115 或,先前技藝試圖修復神經曾遭 向及最終之末梢器官功能復元不佳。 ,截維重料 【發明内容】 藉由本發明’已發現—種_之神 隳 此’在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種用於促進斷f哺乳 二㈣= 續内再生以便橋接其斷裂兩端間之間= ¥吕’ 由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所構成之⑼ 有:黏蛋白,該層黏二之: *法,_:二=二:===:之 便橋接其斷裂兩端間之間隙,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體内再生以 m ⑻以適當功率密度及適當壓力之氣‘ 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所構成之中空導管處理;V 化高分子表面俾與層黏蛋白鍵姓·及 充/刀時間,以活 ⑼以層祕白接觸管之管絲岭 黏蛋白與南分子表面間形成共價鍵。 a皁使每 在又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促進 活體内再生以便橋接其斷裂㈣間之_之=動物神經之 斷裂神經之兩端分別接觸一中介 / ,包含使該 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所構^ 導管包含由 孩官壁之管腔表面 HC0008Tff 8 200819115 共"ί貝鍵結有層黏蛋白 漿處理而達成。 【實施方式】 其中該層祕自之鍵結係經由氣體電 生以種用於促進斷裂哺乳動物神經之活體内再 降解性高分子材料 ^ 3由生物可 結有層黏蛋白,其中該層黏“之管腔表面共價而達成。 鍵 經由氣體電漿處理
_ 依據本υ ’ 4生物可降解 於製造神經導管者,日傅統上用 iPLM者包括但不限於膠原蛋白、聚(乳酸 i 、水(甘醉酸)(PGA)、聚(乳酸-共-甘醇酸)(PLGA). :己,、聚(己内酯_共_乳酸)(pCLA)、殼聚糖、藻酸鹽、 透明質酸、明膠及纖維蛋白。在本發明—較佳具體實例中, 该生物可降雜冑分子㈣為PLGA或殼聚糖。 層黏蛋白係所有基底膜的一種主要成分。基底膜為分撰 表皮貝及圍繞神經、肌肉纖維、平滑肌細胞及脂肪知 胞之連續薄片。除其他物質外,基底膜尚包含IV型膠原蛋白, 層黏蛋白、巢蛋白(nidogen)、破肝素蛋白多聽、及其他釀 蛋白及蛋白多ϋ。人類胎盤含有大量之層黏蛋白,是不錯的 層黏蛋白來源。 層黏蛋白可藉由熟習本技藝者所熟知之方法,由例如基 底膜及人類胎盤等材料萃取。該等萃取技術及有關層黏蛋白 更詳細的討論述於Rupert Timple等人之「層黏蛋白」乙文 (Laminin,Methods of Enzymology - Structural and HC0008TW 9 200819115
Contractile Proteins, Part A. Extracellular Matrix, Vol. 82. Chap. 47, pp· 831-838, Academic Press,(1982))及 Hynda K· Kleinman 專人之「層黏蛋白之生物活性」乙文(’’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Laminin,” Joz/rwfl/ o/CW/M/arB/oc/ze/m·对rj;,Vol. 27, ρρ· 317-325 (1985));兩者之内容皆以如同全文揭載之參考方式併入本文。 一般而言,本發明導管之内直徑位於約1〇〇μιη至約2〇〇〇 μπι之範圍内。較佳者,本發明導管之内直徑為約57〇 μιη。導
m 管之管壁厚度代表所需可通透性及壓縮強度間之平衡,以避 免崩陷。較佳係將導管製作為盡可能地薄,但在活體内使用 時仍能禁得起縫合及崩陷。導管的適當管壁厚度位於約〇.5 mm至約1.5 mm之範圍内。較佳者,本發明導管之管壁厚度 ;丨於約1 mm至約ι·2 mm之間。導管之長度依欲橋接之神經 間隙長度而有所不同。 本發明亦提供—種製造層黏蛋白改f導管之方法,該導 ^二促進斷裂哺乳動物神經之活體内再生以便橋接二 衣兩k間之間隙,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⑻以適當功率密度及適#壓力之氣體電漿,將—由生 解mr㈣所構狀中空較處理充分時間,以活 化冋刀子表面俾與層黏蛋白鍵結,·及 間’俾使層 價鍵 黏疋(白)盥古t蛋白接觸該導管之管腔表面充分時環 黏A白一回刀子表面間形成共 而分子材料所 導管ΐϊϊί:’用於製造本發明層黏蛋白改質導管之中空 上可牌得’由生物可降解性 可視需要以任何已知方法製造該中空導
HC0008TW 200819115 管’例如 Flynn 專人述於 24: 4265-4272 (2003)中 之纖維模板壓製法’以及Sundback等人述於历〇__&24: 819-830 (2003)中之低壓注射模塑法;兩者之内容皆以如同全 文揭載之參考方式併入本文。 在本發明一較佳具體實例中,該中空導管係依Huang等 •人遂於 J. Biomed Mcuer Res part b: Applied Materials Ί4: .659-664 (2005)(内容以如同全文揭载之參考方式併入本文) 巾之4乾及金屬絲加熱法製造。簡言之,將基質(如殼聚糖) 溶液注入包含-金屬(如Ni_Cr)絲作為轴心之模具中;將該 包含基質溶液之模具置人液態氮中;冷束後,將該模具由液 態氮中移出,並對該金屬絲施加電壓以加熱之;一旦包圍該 金屬絲之基質略為融化’將該金屬絲抽離基質以在基質中創 造-縱向之通道;可藉由;東乾法移除溶劑,以形成具縱向通 道之導管。較佳者,祕製造本發明層黏蛋白改質導管之中 空導管係以殼聚糖或PLGA製成。 • 電漿可概略定義為包含帶電及中性物種之氣體,包含下 ‘列中之某些:電子、正離子、負離子、游離基、原子及分子。 槳處耗改#聚合物表面之相方法。可施加該等表面改 貝以達成各種目的,例如在表面產生特別的官能基,俾與其 =能基進㈣定交互_。錢錢技術之詳盡討論提供 於C._M.chan等人之如/㈣細細咖24:丨_54 (19 (内容以如同全文揭载之參考方式併人本文)乙文中。 件盥:明’ ί達成高分子物件之電漿處理,係使該物 /、人WS之氣體接觸,並施加足以賴氣體離子化至
HC0008TW 200819115 ^水=之某-射頻(較佳為約13 56 mhz)之高能量轄射。 雖不欲受限於任浦定理論或__,減電討解 合物鏈中之共價鍵⑽成與彼此或與氣體本身中之自由 基反應之自由基,藉以活化與謂_之聚合物鏈。
二=之氣體’例如氬、氧、氮、氟、二氧化碳及水, =2種_所需之㈣表面特性。依據本發明,用於處 之氣體電漿較佳為〇2或含之氣體電漿。已知氧 rn㈣廣泛之聚合物反應而在表面產生各種氧官能 。二c·0、c=0、0_c=0及c〇3。相信聚合物表面上由 乳”水所產生之氧官能基與層黏蛋自之_丽2基反應,造成層 黏蛋白結合於導管之管腔表面。
本勒明魏處理之效果不僅取決於用於產生電聚之氣體 麵亦取決於操作條件,例如功率密度、暴露時間、工作 壓力、氣體流速、溫度、電極間距、氣室容積、基材偏置電 屢、^該等條件之組合。依據本發明,使用由約2至約綱 W/cm㈣之功轉度(以欲處理表面每單彳线積之瓦特數表 不^可獲得最佳結果。在本發明—較佳具體實例中,所用功 率密度為約50 WW。本發財之電漿較佳為低壓電 水亦即氣壓範圍由數微托耳(mT〇rr)至數百托耳。依據本 ,月使用由約〇 mT〇rr至約8〇 mT〇rr範圍之壓力可獲得最 佳結果。在本發明-較佳具體實例中,所用廢力為约36 犯⑽。暴露時間可選自約5至約H)分鐘之間,只要電漿處 理足以活化聚合物表_不致於摧毀高分子材料之顯微結構 即可。在本發明—較佳具體實财,暴露時間為約5分鐘。
HC0008TW 12 819115 其他處理條件(例如溫度及氣體 明之新穎性及實祕並棚鍵。β)為可變因素’對本發 管管=:=過任何適當方法達成經電漿處理之導 c二=該層黏蛋白溶液之量應足以浸沒該 如時間及溫度)取決於聚合物種_成4鍵之反應條件(例 者鑑於本發·示,轉砂實⑽—本技射_般技術 具體實例中,係於二== 定之。在本發明-層黏蛋白謝3㈣w 再峰走提供—種促進斷裂哺乳動物神經之活體内 == 兩端間之間隙之方法,包含使該斷裂神 γ解14 別接觸—中空導f之兩端,該導管包含由生物可 材Γ構成之管壁,該管壁之管腔表面共價鍵 A 、中韻歸自之鍵結係經由氣體電漿處理 而達成。 P、由ί發明之層黏蛋白改質導管適於在PNS及CNS中橋接斷 xU促進神祕生及魏復元。使㈣,使斷裂神經之 兩端分別接觸本發明導管(其略長於欲橋接之間隙)之兩端, 但不在斷裂神經上施加任何張力。將遠端及近端之神經殘根 部分地插人導管中。由於該導管具有彈性,其不需縫合即可 維持於_巾。然而’亦可視需要將斷裂端之神經束膜與導 管縫合。 ' 實例1層黏蛋白改質高分子薄膜之製備與定性
HC0008TW 13 200819115 1·1高分子薄膜之製備 製備兩種高分子薄膜。有關plga (聚(乳酸-共-甘醇酸)) 薄膜’係以溫和授拌將購自Sigma化學公司(Sigma Chemcial
Co” USA)之 PLGA ( 50 : 50 ; Mw: 40,000〜75,000)溶解於二 噁烷中,製成5% (wt/vol)之溶液。然後,將250 μΐ之該溶 • 液添加於96孔培養盤中,浸泡其底部。於室溫下使溶劑蒸發 ^ 而得到乾燥PLGA薄膜。 ⑩ 有關殼聚糖薄膜,則使用殼聚糖/醋酸溶液(2% w/v)取 代之。去乙醯化程度>85%之殼聚糖(分子量:645,〇〇〇)係由 Sigma化學公司供應。醋酸(98%)係購自和光純藥工業株式 會社。其後之方法與PLGA薄膜相同。使用Millipore Mim-R〇 10 Plus過濾系統,於18 ΜΩ之電阻下將水蒸餾及去離子化。 1.2高分子薄膜之層黏蛋白改質 為使PLGA薄膜具有親水性及化學活性,首先將pLGA 薄膜以氬電漿處理。該電漿處理係於一輝光放電石英反應器 鲁 (型遽· SP1 〇〇 Plasma System;製造商:Anatech Co· Ltd” USA) ^ 中的兩個平行電極板間進行。將電漿電源供應器設於50 W及 ' 13·56ΜΗζ之頻率。將基材面朝上地置於接地電極上,暴露於 36微托耳氬氣壓之輝光放電下1〇分鐘,俾供隨後之層黏蛋白 (L-2020 ; Sigma, St· Louis,ΜΟ)偶合反應。然後,將 2〇〇 μ1 之層黏蛋白溶液(1〇〇 pg/ml)添加至96孔培養盤中妒雷喂預 先處理過之PLGA薄膜上,置於4°C下3小時。偶合反應後, 以PBS緩衝液將層黏蛋白-PLGA薄膜清洗數次。使用bca 蛋白質分析套組(Pierce,Rockford,IL )計算固定於pLGA表
HC0008TW 14 200819115 面上之層黏蛋白量。 官先以 1 · 1之 0.1M NaOH-MeOH 及 1 : 1 之 jyfeOH—水 清洗殼聚糖薄膜以中和酸性,然後風乾之。其後之方法與 PLGA薄膜相同。除了氬電漿外,本實驗中亦使用氧電漿。 為供比較,亦藉由下列化學方法進行層黏蛋白改質。首 先將200 W之1〇〇 mM 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_碳化二 醯亞胺氫氯酸鹽(WSC,39391,Sigma)添加至PLGA薄膜經 1小時以活化其黢基。以PBS清洗後,令該薄膜與2〇〇 μ〗之 ⑩ 層黏蛋白》谷液(1⑽呢/ml)於4°C下反應3小時,隨後以pbs 緩衝液清洗數次。使用BCA蛋白質分析套組計算反應及pBS 清洗後之層黏蛋白量。 為製備化學改質之層黏蛋白-殼聚糖薄膜,首先需將羧基 導入殼聚糖中。於室溫下依序添加20 wt% NaOH (約50 μΐ) 及10 wt°/〇單氯乙酸溶液(約200 μΐ),直到ρΗ為7.4 ± 〇·2。 之後以PBS將薄膜清洗數次。其後之方法與層黏蛋白_plga 薄膜相同。 _ * 將層黏蛋白改質聚合物薄膜分為五組:(1)薄膜於4〇C下 • 之100々g/ml層黏蛋白中浸泡3小時,然後以pBS清洗三次(物 理性地吸附於薄膜上之層黏蛋白:Lphys);(2)薄膜在添加WSC 活化羧基後,於4°C下之100 pg/ml層黏蛋白中浸泡3小時, 然後以PBS清洗三次(透過物理吸附及化學鍵結而固定於薄 膜上之層黏蛋白:Ltot) ; (3)薄膜經〇2或Ar電漿處理後浸泡 於100 @g/ml層黏蛋白中(L〇2及LAr); (4)空白薄膜;及(5) 作為對照組之培養皿。固定於薄膜上之層黏蛋白百分比係使 HC0008TW 15 200819115 用下式計算: P% =( A 層黏蛋 白/A0)x i〇〇〇/0 其中Α層黏蛋白為固定有層黏蛋白之薄膜之吸收度,而Α〇為1〇〇 Pg/ml層黏蛋白之吸收度。
為確認是否已成功地將層黏蛋白接枝於PLGA及殼聚糖 表面,採用BCA蛋白質分析計算層黏蛋白之量。依據表i, 固定於PLGA上之層黏蛋白百分比高於殼聚糖上的。此外, 該等結果亦顯示大多數層黏蛋白係藉由物理吸附固定於薄膜 上。至於電漿處理,在兩種材料上A電漿之效能皆顯著高於 Ar電漿。藉由化學方法固定於pLGA上之層黏蛋白百分比幾 乎等同於使用〇2電漿處理。PLGA薄膜上之層黏蛋白量為41 ·3 μ〆 cm2,但就層黏蛋白-殼聚糖薄膜而言,a電漿處理之效能 更南。设本糖薄膜上之層黏蛋白量為3〇·6 pg/ cm2。由於並低 機械強度,殼聚糖薄膜在水溶液中會膨脹,這使得藉由化學 方法之層黏蛋白改質難以控制。綜上所述,相較於傳統上使
用之化學方法,〇2電漿係較佳之表面改質方法 A1以BCA分析測定之固定於兩種薄膜上之層黏蛋白百分比
1.3 改質表面之定性 使用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FTIR)進一步定性所有 薄膜之表面改質。所有圖譜係於4/cm之解析度及16次掃描 下收集’並以内建之標準套裝軟體(perkin-Elmer Spectrum One,
Perkin-Elmer Co” Norwalk,CT,USA)分析。 HC0008TW 16 200819115 圖1顯不薄膜之FTIR吸收圖譜。有關層黏蛋白-PLGA薄 膜’吸收圖§晋上位於1458 〇1111之峰由於醯胺基(_(^〇-丽_尺)而 顯著增加。另一位於1134 cm1之峰則是由於醯胺基(c〇_NH2) 及胺基(-CH^NH2)。由於烧基的存在,在薄膜上有該等 峰之吸收值。有關殼聚糖及層黏蛋白-殼聚糖薄膜,位於1564 cm至1649 cm!之峰比例顯示出顯著的增加。位於1649 cm-1 • 之吸收峰指出醯胺基及胺基的存在,但只有醯胺基可在1564 cm1吸收。兩個峰的百分比改變指出醯胺基的形成以及胺基的 破壞。換言之,層黏蛋白已成功地固定於pLGA及殼聚糖薄 膜上。 此外’藉由高解析X光光電分光鏡(:?〇^,¥〇 MICROTECH,MI^500, U.K·)調查PLGA及殼聚糖薄膜之表 面化學組成。圖譜係以單色Mg-Ka輻射源(1253.6 eV)於4〇〇 W之功率下得自VGEscalab22〇i_xl分光鏡。使用配備有9頻 道偵測器之CLAM4MCD電子分析器。以20eV之穿越能記 ,錄 Cls 峰區(275 — 295 eV)及 Nls 峰區 〇9(M15eV)之高 . 解析精密掃描。由相應峰區計算各種Cls及Nls峰之濃度。 . 採用高解析xpS测量研究薄膜在層黏蛋白改質前後之表 面化+變化。有及沒有層黏蛋白之PLGA薄膜之Cls區顯示 出二個峰(圖2 (a))。第一個峰(284.5 eV)係歸因於脂族碳 鍵(d)或碳-氫鍵(_CH)之Cls。第二個峰(287.5 eV) 係歸因於醚鍵(-C·0·)及-C-N鍵之Cls,而第三個峰(289.6 eV)則係歸因於類羰基種類(亦即、>c=〇或 之Cls。然而,三種^^之相對組成在層黏蛋白附著後即有所
HC0008TW 17 200819115 改變(如表2所示)。可觀察到兩種不同的特徵。第一,_c〇 及-CN鍵的比例增加至π·7%。第二,脂族碳鍵或碳_氮鍵的 比例增加至80.3%。第三,醚鍵的比例減少。鍵及 鍵的減少以及-CN鍵的增加可能是肇因於酯鍵的切割以及醯 胺鍵或胺鍵的形成。NlsXPS圖譜上_N-H鍵&_N_C_鍵的增加 亦支持此推論(表2及圖2(b))。這顯示層黏蛋白與pLGA薄 膜間形成了共價鍵。有及沒有層黏蛋白之殼聚糖薄膜之cis XPS圖譜示於圖2(c)^C_N-鍵及羰鍵顯著增加,而鍵及 -C-C-鍵職少(表2)。該等結果可能肇因於脂族碳鍵或碳 氳鍵的破壞以及醯胺鍵的形成。如同FTIR吸收圖譜所示,χρ§ 圖譜顯示層黏蛋白係共價鍵結於殼聚糖薄膜上。由於殼聚糖 及層黏蛋白_殼聚糖薄膜中皆存在有^鍵及_N-C-鍵,Nls XPS圖譜未出示於此。 表2 樣本在層黏蛋白固定化前後之 色解析ClsXPSINlsXPS峰之碳官能基比例 樣本 (Cls)284.5eV -C-H,(%) (Cls)287.5eV -C-0_,-C-N(%) (Cls)289.6eV _COO-,XX), -COOH(%) 1 夕1J (Nls)399.4eV -N-H,-N-C-(%) PLGA 72.4 12.6 14.1 0.5 層黏蛋白-PLGA 80.3 13.7 3.5 Π 殼聚糖 84.3 12.8 —— 層黏蛋白-殼聚糖 68.5 26.8 2.34 ---- 1.4許旺細胞在改質表面之附著及增生 以許旺細胞(SC)培養確認層黏蛋白改質薄膜之細胞親 和性。使用 J· P· Brockes 等人於价165: 105-118 (1979)中提議之方法單離並培養來自雌性wistar大鼠之許旺 細胞。簡言之,以過量麻醉將成年雌性wistar大鼠犧牲。切
HC0008TW 18 200819115
除左及右坐股神經,以構酸鹽缓衝生理鹽水(PBS)清洗之, 並切成 1 mm 長之小塊。於 3 ml DMEM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中以0.03%膠原蛋白酶/0.25%胰蛋白酶對該等 片段作酵素消化處理,並置於37°C下之5% C02中30分鐘。 靜置後,於2000 rpm下離心該等片段並移除上清液。以針機 械性地分離神經束膜。將初代細胞懸浮液平板培養於培養皿 中含10%熱去活化胎牛血清(FBS)及1%抗生素(盤尼西林-鏈黴素溶液及兩性黴素B)之DMEM中。每週兩次替換培養 基’且每週一次將個別神經片段轉植於新培養皿中,俾提高 細胞懸浮液之細胞濃度。然後,將懸浮後之2χ1〇4細胞 許旺細胞接種於含2 ml DMEM培養基(含1〇% FBS)之96 孔組織培養盤中,以測試各種PLGA及殼聚糖薄膜在許旺細 胞生長上的效果。 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及光學顯微鏡(〇lympus 1X70)進行許旺細胞之外觀形態評估。有關SEM觀察,需以 下列方法將所有樣本固定及脫水。首先,將pu}A及殼聚糖 薄膜浸泡於2%戊二齡(於PBS中)η小時以固定之。缺後, 使用始於篇之-㈣濃度上升乙醇溶液將賴脫水。然後 馳界點餘機(CPD)將樣本錢。所錄本以金包覆後以 SEM檢視。SEM所得結果未出示於此。 ⑴1成了高度純化之SC培養物(圖3 ⑻)。大多數細胞向外延伸並轉型為紡錘形狀“此 細胞顯示出部分摺疊之外型,表示該等細胞尚未完全附著: 在接種後弟i天時,附著至改質薄膜之大多數%顯示出
HC0008TW 19 200819115 小的片狀偽足(lamellipodial)延伸物(圖3 (b)及(c),左半部)。 在第3天時,經A電漿處理之層黏蛋白_殼聚糖薄膜上的大多 數細胞向外伸展或轉型為紡錘形狀(圖3(b)及(c),右半部)。 在未經電漿處理之層黏蛋白_殼聚糖薄膜上,即使經過一段長 日守間後許多細胞仍未完全伸展。歷史上,SC曾被描述為紡錘 • 形狀。然而,之後發現雖然許多經培養之SC具有此特徵之纺 鐘形外觀形態’某些卻具有較扁平(類似纖維母細胞)之外 觀形態。 使用 MTS 分析(CellTiter 96TM Aqueous, Promega)定量 細胞活性。在各時間點,將4〇 μ1 MTS試劑及6〇〇 μ1培養基 添加至各孔中。將培養盤置於37°C、5% C02下4小時。以 UV/VIS 光譜儀(Lambda 20, Perkin Elmer)測量波長 490 nm 之吸收度,並取讀值之平均值。由數據減去培養基之吸收度 指數以校正背景吸收度。 改貝薄膜之附者細胞量各有不同(圖4)。在接種後第1〇 丨天時,附著於經〇2電漿處理之層黏蛋白_殼聚糖薄膜之細胞數 量顯著高於其他薄膜。此外,由計算改質薄膜上細胞存活度 之圖表亦獲得相同結果。 1.5 結論 本研究顯示使用氧電漿作表面改質較易控制、更為簡易 且更加有效。相較於傳統之化學方法,藉由電漿處理而併入 殼聚糖薄膜上之層黏蛋白百分比顯著較高。大多數層黏蛋白 係藉由物理吸附而吸附於薄膜上。使用1?1111及xps,顯示層 黏蛋白係固定於兩種薄膜之表面。xps圖譜之結果指出層黏
HC0008TW 20 200819115 蛋白與表面間形成了共價鍵。殼聚糖及/或plga表面上之層 黏蛋白對於許旺細胞之附著及親和性有很大效果。該等成功 的結果被認為對導引週邊神經再生十分重要。 實例2由層黏蛋白改質神經導管媒介之外傷性脊髓損 傷(SCI)後功能復元 2·1材料 具有約645,000之平均分子量之殼聚糖係由Sigma化學公 司供應。由1H-NMR光譜決定去乙醯化程度(DDA)為82.5 土 1.15%。氧化氘(d2〇,l-4501 )及氯化氘(DC1,35wt%於 D2〇 中)係購自 Sigma-Aldrich (USA)。醋酸(98%,和光純 藥工業株式會社)及Ni-Cr絲(570 um)係依常規使用。除非 另外記載,所有其他化學品及溶劑均購自Sigma-Aldrich (Oakville,Canada )並依常規使用。水係使用Millipore Milli-R〇 1〇 pius過濾系統,j is ΜΩ之電阻下予以蒸餾及去 離子化。 2·2 去乙醯化程度(DDA)之分析 DDA為96.4 ± 0.72%之殼聚糖之合成,係將市面可購得 之82.5 ± U5%去乙醯化殼聚糖片浸泡於11〇〇c下之40%氫 氧化鈉水溶液中2小時。使用b-NMR光譜(Bmker AV400 MHz)’依據經修改之公開方法(見l Vachoud et al” 及⑵ 1997; 302: 169—177 ;及 Μ· Lavertu et al·,所omed Αα/2003ί 32β· 1149-1158)決定殼聚糖樣本之DDA。簡言之, 樣本之製備係於室溫下攪拌由1% ml D2〇及0.04 ml DC1組 成之溶液中之10 mg殼聚糖,等待約半小時以確保該聚合物
HC0008TW 21 200819115 完全溶解。在所有情況下,聚合物在溶液中之濃度均為約〇·5°/〇 (w/v) 〇 DDA之計算係如前所述般,比較HI或Η2-Η6之訊 號組與曱基之訊號之積分面積。 圖5顯示70°C下不同DDA之殼聚糖之400 MHz b NMR 圖譜。藉由鹼水解成功地調整了殼聚糖之DDA。對於修復較 長之神經缺陷而言,支架之吸收率亦十分關鍵。控制殼聚糖 * 之去乙醯化程度可調節吸收率及機械強度。FreierT.等人顯示 去乙醯化程度較高之殼聚糖具有較低之降解率、較高之機械 •強度及細胞存活度(Freier T. et al·,jS/owaieWa/s 26: 4624-4632 (2005);及 Freier T. et al” 所omakrkAs 26: 5872—5878 (2006))。 2.3層黏蛋白改質神經導管之製備及定性 神經導管係以凍乾及金屬絲加熱法(Υ. C. Huanget al., 2005,同上)製造。簡言之,使用Ni_Cr絲(57〇um)作為軸 心材料。將设聚糖/醋酸溶液(2% w/v)注入裝滿軸心之模具 中。然後將該具軸心架構之模具置入液態氮中。一旦冷凍後,, 增加龟源供應态(Tai Yee Shing,Taiwan)之電壓以加熱該 琴汾心絲。當電源被開啟時,儘速(通常少於一分鐘}將金屬 絲由冷凍之支架抽出。以鉗子直接抽取即可輕易將金屬絲個 別移除。然後,使用一溫度控制凍乾機(virTis,NY,USA)使 醋酸昇華。滚乾後,首先以i : i 〇J Μ Ν&0Η_Μβ0Η及i : J MeOH-水清洗神經導管以中和酸性,然後再次以凍乾機乾燥 之。最後,將神經導管貯藏於乾燥環境下直到使用時。使用 銳利的手術刀片將導管切割為所需長度。 為使該等神經導官n錄及化學活性,首先以氧電漿
HC0008TW 22 200819115 处理之。電漿處理係於一輝光放電石英反應器(型號:sp_ Plasma System ’ 製造商:AnateehCG Ltd usA)巾的兩個平 行電極板間進行。將電漿電源供應器設於5〇 w及13.56廳2 之頻率將基材面朝上地置於接地電極上,暴露於%微托耳 氧氣壓之輝光放電下5及1〇分鐘,俾供隨後之層黏蛋白 (L-2020 ; Sigma,St· Louis,ΜΟ)偶合反應。然後,將 2〇〇 μ1 .=層黏蛋白溶液(100叩/ml)添加至經電漿預先處理過之導 g上,置於4 C下3小時。偶合反應後,以PBS緩衝液將層 • 黏蛋白改質神經導管清洗數次。 以光學顯微鏡(〇lympus IX70, Japan)定性該等層黏蛋白 改質神經導官之外觀形態。使用蘇木紫/伊紅(Ή&Ε)染色法 以更清晰地描繪支架。為顯現以電漿技術製備之神經導管中 之蛋白質分布,依據上述方法製備導管之代表性樣本,但使 用若丹明-BSA (紅色螢光)取代層黏蛋白。製備後,以pBs 緩衝液沖洗通道,並使用共軛焦顯微鏡(TCS SP2, Leica,Maj〇r Instruments Co·,LTD)於螢光模式下觀察之(圖6A)。 / 如圖6A所示,蛋白質主要局部化於神經導管内部。此 , 外’連續照片亦顯示蛋白質似乎分布於整個通道壁(數據未 出示)。層黏蛋白局部化於通道壁之内部應可幫助神經再生, 因為層黏蛋白可幫助許旺細胞附著並導引神經突生長。在活 體内,這可能導致軸突再生於通道中並增進再生能力。 為觀察神經導管經氧電漿處理後顯微結構的改變,蝥光 及相反差影像示於圖6B。結構被破壞得愈嚴重表示電漿處理 時間愈長。此外,以電漿處理10分鐘,蛋白質就穿透了整個 HC0008TW 23 200819115 支架。該等結果顯示處理_不#延長會導致支架失去复顯 微構造。這可能使軸突再生的導引失去方向性。 2·4外科手術程序及動物護理 下】研九中使用成年250 g雌性Sprague_Dawley大鼠。 所有涉及祕之程序健台域民總醫院驗委貞會許可。 •將大鼠之脊髓於T8處完全切斷並移除5 mm之脊髓組織。將 •,聚糖導管植入該斷裂脊髓之5 mm間隙中。在指定之受傷後 ㈣(1或2则),給^大鼠過量之麻醉劑戊巴比妥鈉。有 關組織切片染色’收集傷處觀i公分長之—節脊趙樣本。 對大鼠依序灌輸生理鹽水及4%緩衝多聚甲醛(pFA),並使固 疋(PFA中1小時)後之脊髓通過蔗糖梯度。將脊髓包埋於 OCT Tissue Tek封片媒介中並於冷陳切片機中切割之。製作 10 mm連續冠狀冷凍切片並貯藏於_2〇〇c下。 2·5行為分析 為確保所有實驗動物均受到相似程度之傷害及監測復元 率,依據Basso、Beattie及Bresnehan移動試驗(ββΒ)及合 ^ 併行為分數(CBS )測試大鼠之功能缺失(D. μ· Basso et al., • I,的赚^ 12: 1-21 (1995)>BBB係測試開放空間移動時的 姿勢、重量支撐及協調性。CBS包含一套反射試驗,包括針 對伸展、壓力及疼痛所反應之腳趾張開、置放及回抽;被放 置於熱變表面時雖其腳翠之反射動作;以及運動功能之協 調,包括開放空間移動、游泳及在傾斜平面上維持位置之能 力。 圖7A顯示兩個實驗組之BBB及CBS開放空間行走之平 HC0008TW 24 200819115 均分數。依據紀錄代表動物之開放空間移動之影片,以 ,白改質神經導管及未改f神經導管介人之受傷後肢均:有 復70潛力。兩組之BBBA數並未顯示顯著之功能履元,但咖 分數達到了約80的穩定平均值,這指出行為改善的開始 ,於使用未改質神經導管之組別,使用層黏蛋白改質神 β 管之實驗組得到較佳的結果。 _ 以跑步機分析進—步賴大鼠之功能復元。在本研究中 使用Rob_dica,Inc•所售之自動機式大鼠踏走機(R〇d邮 Robot)。該自動機可抽樣體重支撐(BWS)水平及大鼠之巧 腿位置,並將該等測量值以⑽Hz之數位形式儲存於機器控 制電腦之儲存碟中。大氣之小腿位置係由高度精確製造之自 動機關耗度、轉輪及光學編碼器之測量值計算,準確性小 於1.0 mm。在導管移植後14、28、35及7〇天時對sci大 鼠進行大鼠踏步能力之詳細評估。紀錄時,令未裴置自動機 之大鼠在75% BWS下於跑步機上踏步3〇秒、。然後令後肢裝 _ 置有自動機之大鼠在四種固定水平之BWS(75、5〇、25及〇%) ’下踏步30秒。在所有訓練及測試期間,錄影記錄矢狀面之後 .肢運動。使用兩種結果測量值評估大鼠在測試日之踏步能 力首先,使用腳步偵測演算法計數各大鼠在各Bws水平下 所表現之腳步數。該演算法可辨識水平速率方向之改變而指 出腳趾離地及腳趾著地事件。設定最小及最大走長、踏步時 間及速率之限制。包含至少一項超出該等限制之參數的腳步 即被認為代表短暫反射或大回抽動作而不是腳步,因此由分 析中刪除之。第二種用於評估踏步能力之測量為,對測試期
HC0008TW 25 200819115 =二f數據作踏步品f評估。每次分析_估sa大 乳之腳旱纽、重量承受及運城力。評 訓練組別(亦即固定之Bws、漸減之BWS或未訓大=
^踏步能力外’亦調查對漸減之BWS所反應出之踏步空間 ^時間特徵。以腳步侧演算法將自動機轨道截切為個別腳 V,然後扣分析以決定步長、步高及台腳趾姿勢,以及作 為BWS縫之踏步週期、搖擺及站立時間(J A細此故‘ 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 13(4): 497-506 (2005)) 〇 如圖7B所示’受傷後兩個月時之跑步機分析可指出腳底 踏步之改善。因此,吾人推測兩種導管均使動物功能有所復 元。然而,由跑步機分析證明之踏步改善可能是由於難以分 辨之肌肉或神經功能。因此,得自BBB、CBS及跑步機分析 之結果可暗指行為改善之傾向。這就是為何在以下實驗中進 行免疫組織化學及組織學分析之原因。 2.6 免疫組織化學分析 對所有脊髓進行組織學及免疫組織化學分析以幫助釐清 功能復元。對動物灌輸4%多聚曱醛(於磷酸鹽緩衝液中)。 收集脊髓,浸泡於4%多聚曱醛(於磷酸鹽緩衝液中)中隔夜, 然後轉移至30%蔗糖溶液中。將脊髓之水平或橫截冷凍切片 (20 μιη厚度)置於以聚離胺酸塗覆之載玻片上俾供免疫 染色。以目標抗體處理切片,以PBS清洗之,然後以與螢光 團共軛之二級抗體、或依次與生物素及與鏈黴親和素共輛之 螢光團偶合之二級抗體(為增加敏感度)處理之。或者,在 初級抗體處理後,可以ABC混合物(Vector lab)處理切片, HC0008TW 26 200819115 隨後以DAB溶液處理使過氧化酶顯影,以使過氧 顯現;或使用VeCtorlab之套組使想要之發色團顯影。以物 圖8A情示T5至T1〇之脊難像代表受傷後%天之声 黏蛋白改質組,係得自CBS分數接近各組平均值之動物 傷區域中之大量微管蛋白輝陽性細胞指出找到許多細胞。 ‘=外。’ ED-1陽性染色顯示巨嗟細胞滲透傷處並移除了抑制性 ^^4 骸。 ㈣細胞亦可產生細胞激素以增進軸突重新生長。為取 得軸突再生之直接證據,使用㈣七—一種在再生秘突之生 長椎内受到向上調節之蛋白質。使用抗似㈣ 體’以西方墨點分析確認GAP_43之存在。有關西方墨 析’由大鼠之脊髓移除1〇個切片。於室溫下以i扯之%應 NH4C1將該等切片處理10分鐘’然後以lx PBS清洗之並於 室溫下以1 mL之50 mM Tris_HC1 (pH7 4)處理1〇分鐘"、 然後再以IX PBS清洗之。將脊髓切片浸泡於1% Np_4〇水解 籲緩衝液中以萃取蛋白質樣本,使用Bradf〇rd蛋白質分析偵測 •之。將等量之蛋白質裝填於- 3.5-12.5%梯度之SDS_PAGE、凝 膠上。依據標準程序進行電泳並將蛋白質轉移至- PVDF膜 上以抗GAP-43作為初級抗體處理該膜。然後以HRp_共輛 二級抗體處理該膜,與SuperSignal Chemiluminescent受質 (Pierce,Rockford,IL)反應,最後將訊號捕捉於軟片上。使 用imageJ (NIH)定量GAP_43陽性條帶之相關光學密度。 示於圖8B之GAP-43陽性條帶相關光學密度提示可能存 在有一再生發生輪廓之組成分。相較於未改質組,層黏蛋白
HC0008TW 27 200819115 貝、且偵’_大量之GAp_43。這表示 對神經再生具有擁之魏。 *自“神4官 雖然在外傷性SCI後神經導管媒介 =,以補強。由咖。取得橫截切片了= 通過損傷中心點地切割縱向切片(圖8c)。圖 :二=?兩幅影像為受傷區域。遍佈於通道及支架的大 元素進一步提示細胞生長的可能機制。二 二=7孔性的殼聚糖支架亦對細胞附著具有良奸 =生圖8D中以GAP_43作免疫染色之影像係取自與圖甿 GAP_43陽性之料_受傷後6g天時大 能是軸突触之最佳區域 从_經導管之内表面可 未改質神經導管對於抗c〇m周 =性染色(分別為圖8Ε__。在圖财,免疫二 於初次受傷之空間内’表示新形成之組i 至™ 圖8E (b)中之横截切面係切自脊鑛之T5 至頂,神經導管餘T8。以调亡酵素^作免疫组 ==令人振奮的是,陰性結果顯示在神經再生 期間亚未發生細胞凋亡。 2.7 結論 使用氧電漿’吾人已成功地將層點蛋白併人神經導管之 内表面上。料的延長絲處理_會 架之顯微結構。就動物模式實驗而言,得 植後BBB、CBS及跑步機分析之結果暗示行為改!之=
HC0008TW 28 200819115 ED-1、微管蛋白冷III及GAP_43之免疫陽性染色指出神經導 管可引導受損軸突延伸通過受傷區域。COX-2及凋亡酵素 之免疫陰性染色指出神經導管不會誘發多餘之術後發炎反應 及細胞凋亡。藉由西方墨點分析,層黏蛋白改質組之GAP43 光學密度較未改質組為佳。層黏蛋白確實增加了軸突生長效 率。
熟習本技藝者當瞭解可針對上述具體實例加以改變而不 背離其廣泛之發明概念。因此,應瞭解本發明並不限於所揭 示之特定具體實例,而是意欲涵蓋本發明(其係以後附申請 專利範圍界定)精神及範圍内之修飾。 【圖式簡單說明】 上述發明内容及實施方式與騎圖式—併閱讀將更增瞭 解。為供闡明本發明之目的,圖式中所示具體實例為目前較 佳者。然而,應瞭解本發明並不限於所示之確#配 在圖式中: 圖1顯示由氧電毅處理所製備之層黏蛋白改質薄膜之 :吸收称⑻未處理之PLGA_;_、 圖2顯料鮮方法魏電料 番、 質薄膜之XPS圖譜:⑻由化學方 ==
薄膜之XPSCls核心水平圖譜,其 j東白孔GA 薄膜而右半部為層黏蛋白彻A薄中膜左+= 未處理之· 部為未處-plga_-半部麵
HC0008T.W 29 200819115 及⑷由氧電漿處理所製備之層黏蛋白.殼聚糖薄膜之聊⑶ ^水平圖譜,其巾左半縣未處理之殼雜_而右半部 為層黏蛋白_殼聚糖薄膜。 圖3顯不許旺細胞(SC)之顯微鏡照片 一之外娜及接種後丨及3天時附(著二 上之SC之外觀形態_(b)經及((〇未經氧電漿處理之層黏 殼聚糖薄膜。 曰圖4包含圖4A及4B,顯示附著於改質薄膜上之sc之定 里、、、。果。圖4A係接種後1〇天時附著於不同薄膜上之sc之 MTS試驗結果。接種細胞之數量約為ΐχΐ〇5個細胞/孔。將三 種改質薄膜互相比較。圖4B顯示三種薄膜上細胞存活度之相 對比例。吸收波長為490 nm。「殼聚糖+電漿+層黏蛋白」: 經氧電漿處理之層黏蛋白-殼聚糖薄膜。「殼聚糖+電漿」:未 經氧電漿處理之層黏蛋白·殼聚糖薄膜。「殼聚糖」:只有殼聚 糖薄膜。 圖5顯示具有不同DDA之殼聚糖在70°C下之400 MHz HNMR圖譜:(a)經鹼水解之殼聚糖(DDA = 96.4±0.72〇/〇); 及(b)市面可購得之殼聚糖(dDa= 82.5 ± 1.15%)。 圖6包含圖6A及6B。圖6A顯示併入若丹明-BSA之神 r ’ ’以螢光顯微鏡偵測(氧電漿處理·· 5分鐘)。圖6B顯 不併入若丹明之神經導管之橫截切片,其中(a)及(b)為螢光影 像’(c)及⑷為相反差影像。導管係經氧電漿處理5分鐘(a、 c)或 10 分鐘(b、d)。 圖7包含圖7A及7B,顯示行為分析之結果。圖7A顯示
HC0008TW 30 200819115 兩個實驗組之(a) BBB及(b) CBS分數,其中紅線代表使用層 黏蛋白改質神經導管之組別,而藍線則代表使用未改質神經 導管之組別(所顯示之數據為平均值士標準差,n=3)。圖7B 顯示接受未改質神經導管之動物之跑步機分析結果,(a)脊髓 損傷(SCI)剛發生及⑻受傷後兩個月時。 圖
包含圖8A至8E
等 …不尤殁殂織化学分析之結果 圖8A顯示損傷中心點處之層黏蛋白改質神經導管切片,以 (a_c)微管蛋白泠in ( 一種細胞骨架標記物)及(d_〇 eD-i (一 種巨噬細胞標記物)作免疫染色,其中(a)及(d)之切片位於T5 及T6,(b)及(e)之切片位於受傷區域,⑷及⑴之切片位於丁⑺。 圖8B顯不對GAP_43之西方墨點抗體反應性,其中以星號標 =層黏蛋白改f組之相關光學密度·地較高(8她故,二 仏疋)。目8C顯示未改質組於受傷後6〇天時之微管蛋白染 色,其中⑻為橫截切片及⑼為縱向切片。圖沁顯 二 =受傷後6〇天時之GAP_43染色,其中⑻為橫戴切貝 ’、、、縱向切片°目8E顯示未改質組於受傷後6〇天時 =標記物纽純,射(_抓2染色錢向㈣^ 為以〉周亡蛋自·3染色之橫截切片。 ()
HC0008TW 31

Claims (1)

  1. 200819115 十、申請專利範圍: -種用於促精裂哺乳動物神經之活體内再生以便橋接 該神經斷裂兩賴之_之中空導管,該導管包含由生 物可降解性高分子㈣所構紅管壁,形成—由該管壁 之管腔表面所界定之管腔,且壁之管絲面共價鍵 結有層黏蛋白’其中該層終白與管腔表面之共價鍵結 係藉由氣體電漿處理而達成。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空導管,A巾該生物可降 解性高分子材料係選自由下顺成之群:縣蛋白、聚 (乳酸)、聚(甘醇酸)、聚(乳酸_共_甘醇酸)、聚己内醋、聚 (己内醋共-乳酸)、殼聚糖、藻酸鹽、透明質酸、明膠及 纖維蛋白。 3·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中空導管,其中該生物可降 解性高分子材料包含聚(乳酸-共-甘醇酸)。 4·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中空導管,其中該生物可降 解性高分子材料包含殼聚糖。 5.根據申睛專利範圍第1項之中空導管,其中該氣體電漿 包含〇2或含〇2之氣體電漿。 6· 一種製造層黏蛋白改質導管之方法,該導管係用於促進 斷裂哺乳動物神經之活體内再生以便橋接該神經斷裂兩 編間之間隙,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a)以一功率密度及一壓力之氣體電漿,將一由生物 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所構成之中空導管處理充分時間, 以活化該高分子材料之管腔表面俾與層黏蛋白鍵結;及 HC0008TW 32 200819115 7· 8· 9·
    10. 11· 12. 13·
    (b)以層黏蛋白接觸經活化之管腔表面充分時 俾使層黏蛋自與黯化之管腔表關形成共價鍵/曰 =申請專·圍第6項之方法,其中該氣體電 〇2或含〇2之氣體電漿。 ,據,專利範圍第6項之方法,其中步驟⑷中操作 力率饴度係位於約2至約100 W/cm2之範圍内。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方法,其中步 功率密度為約5。W。 )中始乍之 ,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方法,其中步驟⑻中操作之 壓力係位於約〇至約80微托耳之範圍内。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項之方法,其中步驟 壓力為約36微托耳。 钿作之 =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方法,其中步驟(a)中之處 時間係位於約5至10分鐘之範圍内。 ,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方法,其中步驟(旬中之處理 時間為約5分鐘。 处 之 理 14·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ό項之方法,其中步驟(b)包含將含 一濃度層黏蛋白之溶液添加至該導管,俾使經活化之^ 腔表面與層黏蛋白直接接觸。 15·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方法,其中該層黏蛋白溶液 具有約10〇Wg/ml之濃度。 16·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方法,其中該導管係於約4 在該層黏蛋白溶液中處理約3小時。 17·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方法,其中該生物可降解性 HC0008TW 33 200819115 高分子材料係選自聚(乳酸_共_甘醇酸)及殼聚糖。 18. -種用於促進斷裂哺絲物神經之活體内再生以便橋接 該神經斷裂兩端間之間隙之中空導管,其中該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方法所製造。 ’、由 19. -種促進斷裂哺乳動物神經之活體内再生讀橋接 經斷裂兩端間之_: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使該神經之 裂兩端分別接觸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中空導管之 兩端
    20.- 種促進斷裂哺乳動物神經之活體内再生 經斷裂兩端間之間隙之方法,該方 =亥砷 裂兩端分別接觸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巾空導2 兩端。 s < HC0008TW 34
TW096110220A 2006-10-17 2007-03-23 Laminin-modified conduit for nerve regeneration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conduit and regenerating nerves using the conduit TWI319980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550,049 US7858142B2 (en) 2006-10-17 2006-10-17 Laminin-modified conduit for nerve regeneration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conduit and regenerating nerves using the condui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19115A true TW200819115A (en) 2008-05-01
TWI319980B TWI319980B (en) 2010-02-01

Family

ID=38961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10220A TWI319980B (en) 2006-10-17 2007-03-23 Laminin-modified conduit for nerve regeneration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conduit and regenerating nerves using the conduit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858142B2 (zh)
EP (1) EP1913961B1 (zh)
JP (1) JP4922035B2 (zh)
CN (1) CN101164627A (zh)
AT (1) ATE504318T1 (zh)
DE (1) DE602006021191D1 (zh)
TW (1) TWI3199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45486B2 (en) * 2009-03-16 2016-05-24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Nanofibrous conduits for nerve regeneration
DE102020206085B4 (de) 2020-05-14 2022-08-18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ingetragener Verein Biologisch abbaubare mit Laminin beschichtete Gefäßstützen (Stents)
CN113101007B (zh) * 2021-03-23 2022-05-27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载药纳米纤维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
CN113564527B (zh) * 2021-08-10 2022-06-07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抗辐照无氢碳膜聚合物润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6381A (en) * 1989-04-20 1991-06-25 Colla-Tec, Incorporated Multi-layered, semi-permeable conduit for nerve regeneration comprised of type 1 collagen, its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a method of nerve regeneration using said conduit
JP3457339B2 (ja) * 1992-02-27 2003-10-14 日本ハム株式会社 神経再生補助材及びその製造法
JP2801818B2 (ja) * 1992-09-22 1998-09-21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ラミニンコート細胞培養器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1058502A1 (en) * 2000-02-11 2001-08-16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Micropatterning surfaces of polymeric substrates
CZ301649B6 (cs) * 2000-06-28 2010-05-12 Ed. Geistlich Soehne Ag Fur Chemische Industrie Incorporated Under The Laws Of Switzerland Trubice pro regeneraci nervu a zpusob jejich výroby
US6730772B2 (en) * 2001-06-22 2004-05-04 Venkatram P. Shastri Degradable polymers from derivatized ring-opened epoxides
JP4740482B2 (ja) * 2001-07-09 2011-08-03 グンゼ株式会社 神経再生チューブ
CN1216652C (zh) 2003-03-21 2005-08-31 东华大学 等离子体表面修饰固定化神经再生促进剂的神经导管或膜及其制备方法
JP4269256B2 (ja) * 2003-04-25 2009-05-27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神経細胞培養基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4108927A1 (ja) * 2003-06-04 2004-12-16 Yokohama Tlo Company, Ltd. ラミニン5b
JP2006087396A (ja) * 2004-09-27 2006-04-06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細胞培養基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70005140A1 (en) * 2005-06-29 2007-01-04 Kim Daniel H Fabrication and use of biocompatible materials for treating and repairing herniated spinal discs
KR20080091827A (ko) 2006-01-27 2008-10-14 더 리전트 오브 더 유니버시티 오브 캘리포니아 생물유사 스캐폴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504318T1 (de) 2011-04-15
JP2008100038A (ja) 2008-05-01
CN101164627A (zh) 2008-04-23
US20080089922A1 (en) 2008-04-17
DE602006021191D1 (de) 2011-05-19
US7858142B2 (en) 2010-12-28
EP1913961B1 (en) 2011-04-06
EP1913961A1 (en) 2008-04-23
TWI319980B (en) 2010-02-01
JP4922035B2 (ja) 2012-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ingh et al. Additive manufactured biodegradable poly (glycerol sebacate methacrylate) nerve guidance conduits
Song et al. Polymerizing pyrrole coated poly (l-lactic acid-co-ε-caprolactone)(PLCL) conductive nanofibrous conduit combined with electric stimulation for long-range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Lu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s of dual-presenting VEGF-and BDNF-mimetic peptide epitopes from self-assembling peptide hydrogels on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CN106075598B (zh) 一种光交联丝胶蛋白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im et al. The role of aligned polymer fiber-based constructs in the bridging of long peripheral nerve gaps
Niu et al. Scaffolds from block polyurethanes based on poly (ɛ-caprolactone)(PCL) and poly (ethylene glycol)(PEG) for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Yucel et al. Polyester based nerve guidance conduit design
Cui et al. Hyaluronic acid hydrogel immobilized with RGD peptides for brain tissue engineering
Hou et al. Repairing transected peripheral nerve using a biomimetic nerve guidance conduit containing intraluminal sponge fillers
Ding et al. Rapid repair of rat sciatic nerve injury using a nanosilver-embedded collagen scaffold coated with laminin and fibronectin
Yan et al. Use new PLGL-RGD-NGF nerve conduits for promoting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Yen et al. Novel electrospun poly (ε-caprolactone)/type I collagen nanofiber conduits for repair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Pertici et al. Repair of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by implantation of a synthetic degradable block copolymer in rat
JP2009515620A (ja) 神経ガイド
Pozzobon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onduit of PLGA-gelatin aligned nanofibers produced by electrospinning for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Nie et al.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remyelination evaluation of chitosan/gelatin-based nerve guide combined with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and Schwann cells
Askarzadeh et al. Bilayer Cylindrical Conduit Consisting of Electrospun Polycaprolactone Nanofibers and DSC Cross‐Linked Sodium Alginate Hydrogel to Bridge Peripheral Nerve Gaps
US20030060836A1 (en) Polymer and nerve guide conduits formed thereof
Zhang et al. Mimosa‐Inspired Stimuli‐Responsive Curling Bioadhesive Tape Promotes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Namini et al. Tissue-Engineered Core–Shell Silk-Fibroin/Poly-l-Lactic Acid Nerve Guidance Conduit Containing Encapsulated Exosomes of Human Endometrial Stem Cells Promotes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Mao et al. Nerve ECM and PLA-PCL based electrospun bilayer nerve conduit for nerve regeneration
TW200819115A (en) Laminin-modified conduit for nerve regeneration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conduit and regenerating nerves using the conduit
Luo et al. Tailoring the multiscale mechanics of tunable decellularized extracellular matrix (dECM) for wound healing through immunomodulation
Dong et al. Micro-nanofiber composite biomimetic conduits promote long-gap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in canine models
Xu et al. Multifunctional biodegradable conductive hydrogel regulating microenvironment for stem cell therapy enhances the nerve tissue repai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