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534520A - Negative electrode component of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Negative electrode component of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534520A
TW200534520A TW093109525A TW93109525A TW200534520A TW 200534520 A TW200534520 A TW 200534520A TW 093109525 A TW093109525 A TW 093109525A TW 93109525 A TW93109525 A TW 93109525A TW 200534520 A TW200534520 A TW 20053452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id electrolyte
lithium
oxygen
inorganic solid
atom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095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33705B (zh
Inventor
Nobuhiro Ota
Nobuyuki Okuda
Hiroyuki Ueki
Tomohiko Ihara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4/00480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5101549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0534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345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3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370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ductiv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Description

200534520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高性能之固體電解質以實現高容 置、咼安全性之鋰二次電池負極部件和其製造方法以及鋰 二次電池。 【先前技術】
現在公知之無機固體電解質多係關於以 子傳導性者,例如於日本特公平5_485δ2號公報以及= H.KENNEDY f A ^ r l〇NICALLY CONDUCTIVE sulfIDE-BASED LITHIUM GLASSES」〇f Non-Crystalline Solids 123(1990),ρ·328-338)中,揭示了
LhS-PsS5組成之非晶質固體電解質的特性。 此外,於傳導鐘離子之非晶質無機固體電解質中,如下 所述者公開了藉由將氧化合物添加至以硫化物為主要成分 之然機固體電解質’而使鐘離子傳導特性提高。 這些無機固體電解質之製法係藉由熔融體之急冷凝固、 或用球磨機等使粉體混合反應之機械研磨法,形成主要係 粉末以及粉末固結後之圓片狀、或急冷凝固後之塊狀、薄 片狀之形態。 於特開平4-202024號公報中,揭示了混合有氧化合物之 硫化物系高鋰離子傳導性之固體電解質。雖然於該文獻之 申請專利範圍中公開了以Li2〇、u〇h作為加入Li2S-P2S5系. 石μ化物中之含氧經化合物,但係於實施例中並未限定含氧 經化合物之添加量。 92400.doc 200534520 於專利第3343936號公報之膏 叛之貝知例3中,公開了於
Li2S-P2S5系硫化物中添加Li p(3 _ γ 、 U4 3貰知例顯示其係藉由 添加3 mol% Li3P04(氧含量2·7原子%)使 丁丁 ~便離子傳導率以及耐 電壓性提高。 於特開平2_-250580號公報之申請專利範圍中,公開了 au3KVbLl2S-cP2S5組成之非晶質鐘離子傳導性固體電解 質,其中限定了 a<0.3,b>0.3,c>02之組成範圍。 於米田等2人之「Ll2〇_Ll2S_p2S5系非晶質部件中之裡離 子傳導特性和混合陰離早^L· m ( q 〇 u &雕于效果」(第28次固體離子學討論會 演講要旨集 <2002^ 月〉,ρ·24_25)中,表示 Li2〇_Li2s_p2S5 組成在氧含量為1.9原子%時之離子傳導率最高。 但在另一方面,關於以磷為主要成分之結晶固體電解質 方面並叹有關於含有氧之報告,例如,於特開2⑻卜25〇58〇 Μ報以及濱等4人之”新穎、之Li2S_p2S5系玻璃陶曼之合成 和南鐘離子傳導性’’(第26次固體離子學討論會演講要旨集 年叫々.174·175)中,揭示了加熱U2S-P2S5組成非晶 貝粉末使其結晶,此外,於村山、等4人之"新颖ws系硫 =物之合成和物理特性、構造,,(第28次固體離子學討論會 演講要旨集 ’ Ρ·η8_179)中揭示了 Ll3+5xPi xS4_ χ<〇 3)組 成之粉末顆粒狀結晶質固體電解質。 另一方面,雖然曾有人嘗試於負極上使用鋰金屬作為達 、· 人電池之问谷量化的手法,但是藉由於充放電時與 匕3於電池内之有機電解液的反應,會於負極上引起鋰金 之Μ枝狀aa體的生長,造成正極之内部短路,以至於最 92400 doc 200534520 後曰有爆炸之虞。此外,該樹枝狀晶體之生長亦被認為係 充放電容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已揭示之作為抑制樹枝狀晶體生長之方法之一,係於鋰 土屬表面上形成聚合物膜或形成氟化物膜、碳氧化合物 膜、氧化物膜(美國專利第5,3 14,765號說明書之中請專利範 圍第1項)、硫化物膜(美國專利第6,〇25,〇94號說明書之申請 專利範圍第4項、特開2000-340257號公報之申請專利範圍 第7項、特開2GQ2-329524號公報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3、9 項)等之無機膜。 尤,、係於特開2000-340257號公報、特開2002-329524 唬公報中,揭示了於硫化物系固體電解質中含有氧。 【發明内容】 使用於鋰二次電池中之固體電解質所要求之特性係:高 鋰離子傳^率、低電子傳導性以及良好之耐電壓特性。此 外,與於鋰金屬上形成固體電解質相關者還需要對鋰金屬 為安定、固體電解質保護膜與鋰金屬之界面具密封性、以 及對有機電解液之安定性。特別重要的是,當使用固體電 解貝作為鐘金屬表面之保護膜時,必須使該固體電解質不 與鋰金屬發生反應,而且不會藉由鋰金屬發生還原分解。 關於鋰離子傳導性被認為須有至少1〇·4 s/cm以上之高離 子傳導性。雖然有機電解液通常具有1〇-3 s/cm之離子傳導 率,但是鋰離子之傳輸率為0·2-0·3左右,故實際上之鋰離 子傳導率為1(r4s/cm。此外,鋰金屬上之保護膜如果有ι〇_4 S/cm以上之離子傳導率就被視為無法防止離子之流動。 200534520 t外,考慮到電子傳導性相對於離子傳導性必須低10的 ::方以上,故以10,8s/⑽以下之低電子傳導體為較佳。 δ電子傳導性變黑α 士 义巧固體電解質膜表面就會析出鋰金 就電壓性而言,刖 、i必須在施以4 V下還不發生分解。 特別係’必須對鐘金 W 孟屬專之負極活性物質之還原性穩 疋’難5丨起遥原分解 77鮮,不產生或不增大電子傳導性。 本發明之目的传祖# ^ ^ '、耠么、一種滿足上述固體電解質所要求之 特性者、抑制因從鐘 一 孟屬負極所發生之樹枝狀晶體而引起 之短路、能量密度高、 _ 兄敌電循壞特性好之安定性、安全 性咼之鐘二次電池。 潛心研究上述課題之处杲 。果係·稭由鋰、磷、硫以及氧 素構成固體電解質之έ 4、、, 解貝之組成’亚且控制其中之氧含量,就 以解決了上述課題。 亦即,本發明係如下所述者: 其係藉由於基材上層疊裡 形成,其特徵係:用下述 氧的無機固體電解質膜,:
(1) 一種鋰二次電池負極部件, 金屬膜、及無機固體電解質膜而 組成式來表示之含有鋰、磷、硫、 aLi-bP-cS-dO (U :鋰、P :磷、S :硫、〇:氧) 各凡素之組成範圍係 0·20$ 0.45、 °·1〇^ 0.20 > 0.35$ 〇·6〇、 °·〇3 ^ 0.13 92400.doc -10- 200534520 (a+b+c+d^1) 〇 其特徵係:前述經 (2)如前述(1)之鋰二次電池負極部件 1〇原子%以下。 金屬膜含有氧,該氧之含量係1原子%以上 (3)如前述⑴或(2)之鐘二欠電池負極部件,其特徵係:於 前述鋰金屬膜與前述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之界面上存在有氧 含量係_子%以上、55原子%以下之鋰金屬膜層。 ⑷一種如前述⑴〜⑺之任意一項之鋰二次電池負極部 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藉由氣相法形成前❹金屬膜、 及無機固體電解質膜,該氣相法係蒸鑛法、離子電鑛法、 濺鍍法或雷射燒蝕法。 (5)—種鋰二次電池,其特徵係:使用如前述⑴,項中 任意一項之鐘二次電池負極部件。 本叙明之鋰_次電池負極部件之無機固體電解質含有
鋰、磷、硫、氧,用下述組成式來表示: aLi.bP.cS.dO (Li :鋰、P :石粦、s :硫、〇:氧) 各元素之組成範圍必須係 0.20$ 0.45、 0.10$ 0.20、 0.35S eg 0.60、 0.03^ 0.13 (a+b+c+d^1)。 亦即,於含有以来 >為成分之硫化物系鐘無機固體電解質 中,措由使氧含量為1 兩3原子%以上至13原子%以下,就能持 92400 doc -11 - 200534520 :、確:1° s/cm以上之高離子傳導性’並且,除了耐電麼 子傳導性之外,還能夠達到抑制 應’而使固體電解質膜之覆蓋效果達到安i 旦此外形成於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下之鐘金屬膜的氧含 里,也對無機固體電解質… i M之耐還原分解性產生影塑。蕻 由增加鋰金屬膜之氧含量, 7y a糟 固I#帝鲑#赠 ,尤犯夠美咼形成於其上之無機 口體包解貝Μ之安定性。亦 ㈣ F隧者鋰金屬膜中之氧含量 艾夕,形成於其上之無機固體 版私鮮貝膜之女疋性亦隨之 加’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中 θ — 、中之虱含置變少之問題可獲解決, 措由控制鐘金屬膜中之氧含 a L里就此夠棱南抑制無機固體電 解貝之還原分解的效果。就 旦 就此而吕,以鋰金屬膜中之氧含 里為1原子%以上、1 〇肩+ 原子/q以下為較佳,以係1原子%以 上、5原子%以下為更佳。 當鐘金屬中之氧令1 里不到1原子%時,鋰金屬之還原力較 強’如此就必須增加氧合吾,m ,人 3里因為氧含量對於增強無機固 體電解質膜之耐還原性得又可々^ ^ 係不可或缺的。此外,當鋰金屬膜 之氧含量係超過10原子%之情況時,就會對鐘二次電池 負極π來負面衫響。雖然氧含量落在從5原子%到10原子 之乾圍對實用上並無問題,但若落於5原子%以下之範圍 中,則電池性能之安定性要更高。 、另^於經金屬膜與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之界面上,也可 Μ定之厚度形成氧含量多之鐘金屬膜層’該鐘金屬膜層 之乳含!以55原子%以下為限。不過,以該厚度係〇·5 _以 下為較佳,以係〇·3 μηι以下為更佳。 92400.doc -12- 200534520 氧以及構成兀素之分析可藉由χ射線電子分光 (XPS)來進行分析。特別需要分析室可達到高真空度之分析 裝置’以該真空度係、於W'pa以下為較佳。這類奶 分析裝置之例子可為例如7^社所製之^Α54刪C。 另外,深厚度方向之分析係用附設於分析裝置上之氮離子 束濺鍵裝置’#由邊餘刻邊分析來達成,其钱刻速度可用 邮1〇2時之:度來換算。亦即,雖然於某特定之姓刻條 件下钱刻某特定時間所形成之深度,會隨姓刻對象之元素 不同而有所不m全都可以叫之深度作為大致的目 標,於本發明中也可以採用該方法。 可採用氣相法作為製作㉟金屬膜以及無機㈣電解質膜 之層疊構造的方法。氣相法係例如蒸鐘法、離子電錢法、 麟法、雷射燒姓法。於這些氣相法中,#由氣相中氧氣 分壓之控制或原料中氧含量之控制,即可使鋰金屬膜以及 無機固體電解質財氧含量H變得比較容易。此外, 亦使厚度方向之氧含量的控制也成為可能。此外,由於所 有之構成元素一旦經過氣相成膜後,就可以使氧原子比較 均勻地分散於鋰金屬膜以及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中,所以能 夠貫現政亂之女疋化。另外,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之製作, 與如液體急冷法等之類利用從液體狀態到固體狀態之變化 過矛王之方式不Θ ’由於在氣相法中使用了從氣體狀態到固 體狀態之變化過程,所以就能夠提高非晶質率,並能夠擴 大非晶質形成組成範圍。 【實施方式】 92400.doc -13 - 200534520 下面藉由實施例進一步詳細地說明本發明。 如下面前述之製造例丨、2、3所示來研究無機固體電解質 膜之組成、鋰金屬膜之形成以及氧含量之控制,確認任何 情況下都不會發生問題。 (製造例1)(固體電解質膜之形成) 按如下所示順序藉由雷射燒蝕法於玻璃基材上形成鐘 (Li)-麟(P)-硫(S)-氧(〇)組成之無機固體電解質膜。 於填充著露點為-80°C之氬氣之球形盒内,混合硫化鐘 (LhS)、五硫化磷(PA)、五氧化磷(?2〇5),然後將混合粉 末加入金屬模中並加壓來做成盤狀之目標物。 在不暴露於大氣中之情況下,藉由球形盒内部於成膜裝 置内移動並設置目標物,將雷射匯聚到目標物上使原料氣 化來於玻璃製基材上形成膜。不對基材進行特別加熱。 膜形成後,用7 r彳社製ESCA5400MC進行膜組成之分 析之結果係鋰(Li)-磷(P)-硫(S)-氧(0)組成分別為26原子%、 13原子%、54原子%、7原子%。 對每個玻璃基材都截斷膜形成後之試料,用掃描型電子 顯微鏡(SEM)來觀察,發現固體電解質膜厚係〇5 μιη。 於形成於玻璃基材上之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上形成金梳形 電極,藉由複數阻抗法從室溫變化到1 70°C之溫度來測定無 機固體電解質膜之離子傳導率。17(TC退火後之離子傳導特 性變成25°C下之離子傳導率為1 ·3X 1 (Γ4 S/cm,活性化能量為 38 kJ/mo卜 (製造例2)(固體電解質膜之形成) 92400 doc -14- 200534520 按如下所示順序藉由雷射燒叙法於玻璃基材上形成鐘 (l〇-磷(p)-硫⑻-氧⑼經成之無機固體電解質膜。 之氬氣之球形盒内,混合硫化鐘 進而將混合粉末加入金屬模中並 於填充著露點為-80°C (Li2S)、五硫化鱗(ρ2§5), 加壓成盤狀之目標物。 在不暴m氣的情況下,藉由球形μ部於成膜裝置 内移動並設置目標物,將雷射匯聚到目標物上使原料氣化 以於玻璃製基材上形成膜。此時’使用混入氧之氬氣來作 為形成膜氣體氣體。此外’不對基材進行特別加熱。 於膜形成後,用7 7彳社製ESCA54〇〇MC進行膜組成之 分析之結果係鋰(Li)-鱗(P)_硫⑻-氧⑼組成分別為抑 子%、15原子%、55原子%、4原子%。 對每個玻璃基材切斷成膜後之試料,用掃描型電子顯微 鏡(SEM)來觀察,發現固體電解質膜厚係〇5 μιη。 於形成於玻璃基材上之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上形成金梳形 電極,藉由複數阻抗法從室溫變化到17〇t之溫度來測定無 機固體電解質膜之離子傳導率。17(rc退火後之離子傳導特 性變成··在25°C下之離子傳導率為4xi〇-4 s/cm,活性化能 量為 36 kJ/mol。 幵> 成膜之方法藉由錢鑛法、蒸鑛法、離子電錢法來進行 也可以獲得相同之效果。 (製造例3)(鋰金屬膜之形成) 按如下所示順序於銅猪上形成链金屬膜。 將銅箔基材固定於真空蒸鍍裝置内之基板冷卻機構中之 92400 doc -15 - 200534520
支撐台上。將作A 肝作為原料之鋰金屬片加入到加熱容器内, - 真空吸引到蒗鲈驻恶〜# t …、鍍凌置内。導入微量氧並加熱該加埶容
使鋰形成膜。 … M 膜形成後,用7 Η社製ESCA5400MC進行氧深度方向 之分析’其結果係表面為52原子%,當深度成為〇·46 _時 則為5原子%。表面之氧於試料處理階段使表面被氧化。該 表面之氧化層能夠於無機固體電解質形成膜前,藉由離子 轟擊處理來除去。 (實施例1) _ —使用厚度為10 之壓延銅箔作為基材,與製造例3同樣 藉由瘵鍍法於其上形成鋰金屬膜。鋰金屬膜之膜厚係 5 μπι。膜厚之測定藉由觸針式位差計來測定。進而,與製 仏例1同樣,於形成〇·5 μιη厚之鋰金屬膜之基材上進行離子 轟擊後,藉由雷射燒蝕法形成鋰(Li)_磷(1>)-硫(3)_氧(〇)組成 之無機固體電解質膜。無機固體電解質膜無色透明,試料 之色凋成為底層之链金屬色。這些一連串製作步驟係於乾 燥氬氣氣體内進行。 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之組成藉由X射線光電子分光分析法 (XPS)來進行分析。於分析裝置中使用了 7 7 γ社製 ESCA5400MC ,使用限定之容器,並不使試料在不與大氣 接觸的情況下設置於分析裝置内。其結果係,剛做成後之 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之組成為乙丨:^原子%、?: 15原子%、3 : 5 5原子%、〇 : 4原子%。 此外,於深度方向之縱剖面中,由於越過了無機固體電 92400.doc -16 - 200534520 解質層,所以隨深度之拎加旦 衣度之&加Li里增加,其他元素減少。而 且,於檢測不到_之點的〇含量係3原子%。 試料做成後,保管於乾燥氬氣内,調查隨時間之安定性。 於經過做成後3個月之階段中,無機固體電 沒有變化,試料之色調也沒
x L 肩夂化此外,雖然藉由XPS 分析該無機固體電解 有變化。 、…·,但疋與剛做成後相比沒 (實施例2 )
I 用之方法形成鐘金屬膜以及無機固體電解質膜 精由蒸鐘法於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上形成金電極作 為遮蔽物。 :定形成金電極之試料的直流電阻。雖然測定係使金探 針金雜接觸,而於與銅落之間進行,但是當使金電極 則n鐘離子係在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中從鐘金屬側流 向金電極側m㈣子傳導為基叙電阻值。另外, 當使金電極側為正時’由於不存在從金電極側傳導之鐘離 子,所以就可以測定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之電子傳導率。1 結果係於離子傳導方向之载下顯示出5 π之值,於電; 傳導方向之測定下顯示出1ΜΩ之值。進而,雖然以 時間之變化為目的而於3個月後再次進行測定,但是仍顯示 =相同值。另外’這些—連串製作步驟係、於乾燥氬氣 内進行。 (貫施例3) 使用厚度為1〇 _之壓延銅落作為基材,與製造例3同樣 92400.doc -17· 200534520 藉由蒸鍍法於其上形成鐘金屬膜。链金屬膜之膜厚係 5 Mm。膜厚之測定藉由觸針式位差計來測^。,然後,與製 造例2同#,藉由雷射燒姓法於鐘金屬膜形成基材上形成 〇.5 _厚之叫㈣(P)_硫⑻_氧(〇)組成之無機固體電解 質膜。無機固體電解質膜無色透明,試料之色調成為底層 之鐘金屬&。這些-連串製作步驟係於乾燥氬氣氣體内進 行0 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之組成藉由料線光電子分光分析法 (XPS)來進行分析。於分析裝置中使用了 7 7 <社製 ESCA5_MC,使隸定之容器,並在不使試料與大氣接 觸的情況下設置於分析裝置内。其結果係,剛做成後之無 機固體電解質膜之組成為u: 29原子%、p : Η原子%^ : 53原子%、〇:5原子%。 此外’於沬度方向之縱剖面中,由於越過了無機固體電 解質層,所以0含量增至最大達到52原子%,,然後隨深度之 增加,0含量減少,Li量增加。〇含量增加到1〇原子%以上 之層厚係0.23 μηι。而且,於檢測不到?和3之點的〇含量係玉 原子%。 試料做成後,保管於乾燥氬氣内,並調查隨時間之安定 性。於經過做成後3個月之階段中,#機固體電解質層之透 明性沒有變化,試料之色調也沒有變化。此外,雖缺藉由 xps分析該無個體電解質層之組成,但是與剛做錢相 比沒有變化。 (實施例4) 92400 doc -18- 200534520 mm直徑之孔並設 將於實施例1中做成之試料打穿一個j 5 為負極。 正極係將成為活性物質之Lico〇2粒子、賦予電子傳導性 之碳粒子、聚(偏:氟乙稀)與有機溶劑混合,並塗敷於紹渚 上而做成。正極之厚度為100 _,於3 mA h(毫安小 時)w(平方釐米)之容量密度τ,正極之直徑係15麵,總 容量係5.3 mA.h。 於露點-8(TC以下之氬氣氣體下,於硬幣型單元電池内設 置負極、隔板(多孔質聚合物膜)以及正極,然後滴下一混合 溶液,做成鋰二次電池;該混合溶液包含1爪〇1%之溶解於 石反酸乙烯酯和碳酸丙烯酯2LipF6(作為電解鹽)。 充放电之循環實驗於2.7 mA之恆定電流條件下,於充電 4.2 V、放電3.〇 v之間進行。其結果係於5〇〇循環後,内部 不叙生短路,也不會看到容量之下降。 於充放電循環實驗後’分解電池扣’取出負極進行掃描 型電子顯微鏡(SEM)觀察以及能量分散χ射線分析(EDx)。 觀不到看不見鐘金屬之樹枝狀晶體生長,並且於負極表 面保持了無機固體電解質層。 (實施例5) 將實施例3中所製成之試料打穿一個υ mm直徑之孔並設 為負極。 正極係將作為活性物質之Lic〇〇2粒子、賦予電子傳導性 之石反粒子、聚(偏二氟乙烯)與有機溶劑混合,並塗敷於鋁箔 上而製成正極之厚度為100 pm,於3 mA · h(毫安·小 92400 doc -19- 200534520 日^f)/cm (平方复米)之谷里岔度下’正極之直徑係1 5 m ΠΊ,總 容量係5.3 mA*h。 於露點-80。(3以下之氬氣氣體下,於紐扣形電池内設置負 極、隔板(多孔質聚合物膜)以及正極,進而滴下使1 mol〇/0 之LiPF6作為電解鹽溶解於碳酸乙焊和碳酸丙烯醋之混合 溶液,做成链二次電池。 充放電之循環實驗於2.7 mA之恆電流條件下,於充電4.2 V、放電3.0 V之間進行。其結果係於500循環後,内部不發 生短路,也不會看到容量之下降。 於充放電循環實驗後,分解紐扣電池,取出負極進行掃 描型電子顯微鏡(SEM)觀察以及能量分散X射線分析 (EDX)。觀察到:未見鋰金屬之樹枝狀晶體生長,並且於負 極表面保持了無機固體電解質層。 (實施例6)-(實施例12) 製作構成與實施例4相同但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之組成改 變的鋰二次電池,並調查其特性。其結果顯示於表1中。另 外,雖然於本實施例中之無機固體電解質膜的形成,係藉 由雷射燒蝕法來實施,但是並不局限於此,也可以藉由真 工蒸艘法、RF錢鍵法等其他手法來進行製作。 92400.doc -20- 200534520 表1 貝 施 例 固體電解質膜 組成(XPS分析 值) 試驗結果 Li P S 〇 色調 變化 (3個 月 後) 直流電阻值 (Ω) 複數阻抗法 離子傳導率 (170°C 退火) 充放電 循環 離 子 傳 導 側 電 子 傳 導 側 隨時 間變 化(3 個月 後) S/cm kJ/ mol 6 41 11 35 13 無 15 1M 無 l.OxlO·4 40 5 0 0以上 7 26 13 52 9 無 10 1M 無 l.lxl(T4 39 5 00以上 8 26 13 54 7 一無 8 1M 無 1.3xl〇·4 38 5 0 0以上 9 1 26 15 55 4 無 5 1M 無 3.0xl〇·4 36 5 0 0以上 10 20 20 57 3 無 4 ΓΐΜ 無 3·0χ10·4 36 5 00以上 11 45 10 42 3 無 3 1Μ 無 5.0xl〇·4 35 5 0 0以上 12 23 14」 60 3 無 4 1Μ 無 4.0xl〇'4 36 5 0 0以上 (比較例1、2) 製作構成與實施例4相同但無機固體電解質之組成逸脫 本發明範圍的鋰二次電池作為比較例,並調查其電池特 f生。其結果顯示於表2中。此外,以比較例1表示之試料在1 個月後之變質狀況顯示於表3中。 ;比#乂例1中’由於氧含量低,無機固體電解質膜未能維 持長時間女定性,所以電池性能就較低。此外,於比較例2 由於氧含量過多所以離子傳導率變低,所以電池性能 就變得不足。 92400.doc -21 - 200534520 表2 比 較 例 固體電解質膜組成 (XPS分析值) 試驗結果 Li P S 〇 色調變 化(3個 月後) 直流電阻值(Ω ) 複數阻抗法離 子傳導率(170 °C退火) 充放 電循 環 離子 傳導 側 電子 傳導 側 隨時間變 化(3個月 後) S/cm kJ/mol 1 26 15 57 2 有 3 1M 有 5xl(T 35 150 2 21 13 41 15 無 100 1M 無 2xl〇-5 51 ^00 表3
比 固體謂 (3個月 (XPS< :解質膜組成 後) Μ斤值) 試驗結果 車父 例 Li Ρ S 〇 色調 直流電阻值(Q ) (1個月後) (3個月後) 離子傳 導側 電子傳 導側 1 65 ------- 5 ------ 28 2 t黑色化、綠色 化、不透明化 1000 1M (比較 <列3、4)
形成構成與實施例4相同但氧含有量逸脫本發明範圍之
無機固體電解質作為比較例,以調查其電池循環特性。其 結果顯示於表4中。 、 膜未能維 ,於比較 於比較例3中,由女^人θ ^ , 田於乳含量低,無機固體電解質 持長時間之安定性,、 所以電池性能就較低。此外 例4中,由於氧合旦 表4
乳3里過多所以電池性能就變得不足 92400 doc -22- 200534520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如上所述之本發明,可獲得一 發生樹枝狀晶體μ丨起之短路、能量= ㈣隨金屬負極 特性優良之安定性與安全二度…放電循環 、文王性俱向之鋰二次電池。
92400.doc -23 -

Claims (1)

  1. 200534520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種鋰二次電池負極部件’其特徵在於:於基材上層疊 鋰金屬膜及無機固體電解質膜而形成,其中該益機固: 電解質膜含有用下述組成式來表示之鋰、磷、硫、氧: aLi·bP·cS·d〇 (Li :鋰、p :磷、s :硫、〇 ··氧) 各元素之組成範圍係 0.20 ^ 0.45 - 0.10^ 0.20 > 0.35 ^ c ^ 0.60 ^ 〇.03^d^〇.i3 (a+b+c+d=1) 〇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鐘二次電池負極部件,里 於:前述鐘金屬膜含有氧,該氧之含量係Μ子%以上、 1〇原子%以下。 3. 4.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或第2項之Μ二次電池負極部件,其 特徵係:於前述鋰金屬膜與前述無機固體電解質膜之界 面,存在有鐘金屬膜層,㈣金屬膜層具有iq原子%以 上、5 5原子%以下之氧含量。 一種如f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項之鐘二次電池負 極部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藉由氣相法形成前述 鐘金屬膜及無機固體電解質膜,該氣相法係蒸鍍法、離 子電鍍法、濺鍍法或雷射燒蝕法。 -種鐘二次電池,其特徵係: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u 3項中任一項之鋰二次電池負極部件。 92400.doc 200534520 柒、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無)。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代表符號簡單說明: 捌、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無) 92400.doc
TW093109525A 2003-01-15 2004-04-06 Negative electrode component of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TW200534520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06566A JP3716833B2 (ja) 2003-01-15 2003-01-15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負極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CT/JP2004/004800 WO2005101549A1 (ja) 2004-04-01 2004-04-01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負極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34520A true TW200534520A (en) 2005-10-16
TWI333705B TWI333705B (zh) 2010-11-21

Family

ID=32896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09525A TW200534520A (en) 2003-01-15 2004-04-06 Negative electrode component of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716833B2 (zh)
TW (1) TW20053452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4750B (zh) * 2007-10-11 2014-12-11 Idemitsu Kosan Co Lithium ion conductive solid electrolyte manufacturing method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16815B2 (en) * 2004-04-01 2008-08-26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Negative electrode member for lithium battery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4165536B2 (ja) 2005-06-28 2008-10-1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負極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90220857A1 (en) * 2005-09-02 2009-09-03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Chemical protection of metal surface
JP2007213953A (ja) * 2006-02-09 2007-08-2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JP4392618B2 (ja) 2006-05-15 2010-01-0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質の形成方法
JP2008152925A (ja) * 2006-12-14 2008-07-0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電池構造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8166171A (ja) * 2006-12-28 2008-07-1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18745B2 (ja) * 2008-04-15 2013-06-2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構造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電池
CN102124600B (zh) * 2009-06-19 2013-10-30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发电元件以及具有该发电元件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JP5376158B2 (ja) * 2009-10-16 2013-12-2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硫化物固体電解質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複合体
JP4891378B2 (ja) * 2009-10-19 2012-03-07 イー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蓄電素子
JP5787291B2 (ja) * 2011-07-29 2015-09-30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固体電解質およびリチウム電池
CN109390585B (zh) * 2018-09-27 2020-10-13 武汉大学 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用于抑制锂枝晶的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JP2021097012A (ja) * 2019-12-19 2021-06-24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用部材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WO2023189710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負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4750B (zh) * 2007-10-11 2014-12-11 Idemitsu Kosan Co Lithium ion conductive solid electrolyte manufactur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220906A (ja) 2004-08-05
TWI333705B (zh) 2010-11-21
JP3716833B2 (ja) 2005-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u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interface engineering of solid-state Li-ion batteries with artificial buffer layers: challenges, materials,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US11581576B2 (en) Annealed garnet electrolyte separators
US11984551B2 (en) Lithium, phosphorus, sulfur, and iodine containing electrolyte and catholyte compositions, electrolyte membranes for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and annealing methods of making these electrolytes and catholytes
US20220367909A1 (en) High-performance ceramic-polymer separators for lithium batteries
JP2020177917A (ja) 電解質および電解質の製造方法
US10115999B2 (en) All-solid-state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a solid electrolyte and an intermediate layer
CA2483599C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component material and method of its manufacture
TW200534520A (en) Negative electrode component of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Su et al. Lithium‐metal batteries via suppressing Li dendrite growth and improving Coulombic efficiency
Zheng et al. Origin of lithiophilicity of lithium garnets: compositing or cleaning?
JPWO2011043267A1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
Hausbrand et al. Surface and interface analysis of LiCoO2 and LiPON thin films by photoemission: implications for Li-Ion batteries
Stival et al. Experimental challenges for electrochemical evaluation of cathodes in lithium-ion battery half-cells
JP2011171248A (ja) 固体電解質及び全固体型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Zhang et al. A new solid electrolyte with a high lithium ionic conductivity for solid-state lithium-ion batteries
Wang et al. Grain boundary complexion modification for interface stability in garnet based solid-state Li batteries
WO2023213858A1 (en) Sulphide based lithium-ion conducting solid electrolyte and method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Teo Synthesis of Cobalt-free Cathodes with Cheap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Their Incorporation into All-solid-state-batteries
KR20060129109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음극 부재 및 그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