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400410A - Fresnel lens sheet - Google Patents

Fresnel lens shee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400410A
TW200400410A TW092107161A TW92107161A TW200400410A TW 200400410 A TW200400410 A TW 200400410A TW 092107161 A TW092107161 A TW 092107161A TW 92107161 A TW92107161 A TW 92107161A TW 200400410 A TW200400410 A TW 20040041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esnel lens
lens
lens sheet
fresnel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07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252958B (en
Inventor
Yoshiki Yoshida
Original Assignee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400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00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52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5295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 G03B21/62Translucent scre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 G03B21/62Translucent screens
    • G03B21/625Lenticular translucent scre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8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discontinuous faces, e.g. Fresnel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verhead Projectors And Projection Screens (AREA)

Description

200400410 (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組裝在透射型螢幕所使用之菲涅耳透鏡 薄片。 【先前技術】 透射型螢幕係被使用於背面投射型影像顯示裝置等’ 而具有配置於光源側之菲涅耳透鏡薄片,與配置於觀察側 之雙凸透鏡薄片。且,該種透射型螢幕乃將菲涅耳透鏡薄 片及雙凸透鏡薄片以互相接觸狀態裝設於背面投射型影像 顯示裝置等之框體。 第9圖爲習知菲涅耳透鏡薄片顯示圖。如第9圖所示 ,菲涅耳透鏡薄片1〇’則含有具形成於同一平面上之多數 透鏡1 1的菲涅耳透鏡部1 3。在此,菲涅耳透鏡部1 3之 各透鏡1 1形狀主要由透鏡角β及非透鏡角α加以規定, 其中透鏡角β係對應菲涅耳透鏡部1 3所要求光學特性被 予以決定。即,透鏡角0自菲涅耳透鏡部1 3中心部側向 外周部側連續性地變大’隨之,各透鏡1 1之山頂部1 1 a 形狀亦自菲涅耳透鏡部1 3中心部側向外周部側其角度逐 漸轉爲更尖銳。 如第1 0圖所不’此種菲涅耳透鏡薄片1 0,乃與雙凸 透鏡薄片20(及依需與前面板(未圖示))一起以透射型螢幕 3〇被裝設於背面投射型影像顯示裝置等之框體(未圖示)。 此時,雙凸透鏡薄片20爲消除菲淫耳透鏡薄片1〇,與雙 (2) (2)200400410 凸透鏡薄片2 0離開所引起之影像模糊沿泮淫耳透纟見薄片 ίο,附有彎曲,而菲涅耳透鏡薄片10,與雙凸透鏡薄片20 呈互相可緊密接觸之狀態。 在此,菲涅耳透鏡薄片1 〇,如上述’其菲涅耳透鏡部 1 3之各透鏡1 1的山頂部Η a形狀隨著愈往外周部側愈加 尖銳,致如第10圖所示,在菲涅耳透鏡薄片10 ’與雙凸 透鏡薄片20之接觸部分B,菲涅耳透鏡薄片10 ’之各透鏡 1 1的山頂部1 1 a被雙凸透鏡部21所壓住。因此’各透鏡 1 1之山頂部1 1 a被壓壞致其形狀變形’而有容易發生影 像光歪曲的問題。且,此種「壓壞」問題,多發生於菲涅 耳透鏡部1 3之各透鏡1 1的山頂部1 1 a形狀愈加尖銳領域 之自透射型螢幕3 0四個外側緣200 mm以內範圍的領域 C(第1 1圖之陰影部分)。 又,菲涅耳透鏡薄片1 〇 ’如上述,其菲涅耳透鏡部1 3 之各透鏡1 1的山頂部1 1 a形狀隨著愈往外周部側愈加尖 銳,故如第12圖所示,在菲涅耳透鏡薄片10’與雙凸透 鏡薄片20之接觸部分D’由於運輸中之振動等致菲淫耳 透鏡部1 3之各透鏡1 1的山頂部1 1 a與雙凸透鏡部2 1互 相磨擦。因此’亦有雙凸透鏡部2 1被菲涅耳透鏡部1 3之 山頂部1 1 a予以部分性切削破壞其形狀,而容易發生影像 光歪曲的問題。且,此種「磨損」題,雖在透射型螢幕 3 〇全面發生’惟特別多發生於菲涅耳透鏡部1 3之各透鏡 1 1的山頂部1 1 a形狀愈加尖銳領域之自透射型螢幕3 〇四 個外側緣2 0 0 m m以內範圍的領域c (第〗丨圖之陰影部分) (3) (3)200400410 於是,習知以此種「壓壞」或「磨損」之對策’雖在 嘗試將菲涅耳透鏡薄片10,與雙凸透鏡薄片20之成形用 樹脂的物性加以適當調整及設計’但以如此對策欲完全消 除「壓壞」或「磨損」問題甚爲困難。 另,在第10圖至第12圖所示透射型螢幕30(具有菲 涅耳透鏡薄片10’與雙凸透鏡薄片20之透射型螢幕30)’ 尙有由於菲涅耳透鏡薄片10’及雙凸透鏡薄片20分別產 生明暗條紋所致的發生波紋之問題。且,此種「波紋」問 題,多發生於透射型螢幕3 0外周部(參照第1 1圖之符號 M)。 即,雙凸透鏡薄片20通常以週期性存在有黑色條紋( 參照第1圖之符號22),藉此,雙凸透鏡薄片20之水平 方向會發生延伸於垂直方向之週期性明暗條紋。針對之’ 如第9圖所示,由於菲涅耳透鏡部1 3之各透鏡1 1存在有 光源光本來不通過之領域A ’致例如沿同心圓狀延伸之各 透鏡1 1會發生明暗條紋。於是,在菲涅耳透鏡薄片1 〇 ’ 外周部,菲涅耳透鏡部1 3之各透鏡1 1的同心圓半徑變大 ,此種條紋成爲略垂直方向延伸之週期性明暗條紋出現。 且,藉此種延伸於雙凸透鏡薄片2〇垂直方向之週期性明 暗條紋,與延伸於菲涅耳透鏡薄片1 0 ’略垂直方向之明 暗條紋,而發生沿水平方向週期性反覆之波紋。 以往,以對應於如此「波紋」問題的對策’係提案有 藉將菲涅耳透鏡薄片10 ’之間距與雙凸透鏡薄片2 0之間 -7- (4) (4)200400410
距的比設於 N+0.35 〜0.43 或 1/(N+0.35〜0,43)C^N 爲2〜1 2之自然數)範圍,而使波紋發生減少之方法(參照 如日本特開昭59— 95525號公報)。 又’菲涅耳透鏡薄片10’爲控制垂直方向之擴散,多 在其基體添加擴散材料,或在菲涅耳透鏡薄片10’之入光 面側設置被稱爲V型雙凸透鏡(垂直方向擴散用雙凸透鏡) 之透鏡部。在如此情形,如第9圖所示,光源光之入射光 即在菲涅耳透鏡薄片10’之基體內擴散而產生擴散光G, 連光源光本來不通過之領域A亦照到擴散光Η,致光源光 本來不通過之領域Α被抑制暗部發生,其結果能減低波 紋之發生。 惟,如此習知對策,欲完全消除「波紋」問題至爲困 難。尤其在菲涅耳透鏡薄片10’添加擴散材料或設置V型 雙凸透鏡時,亦有通過雙凸透鏡薄片20最後成像之影像 光由於在菲涅耳透鏡薄片10’擴散致模糊,而發生影像模 糊之問題。 又,與本發明有關技術之日本特開3 — 249602號公報 ,則記載有將透鏡之山頂部形成爲曲率半徑1〜1 0 # m之 圓弧形狀或曲率半徑1〜l〇//m之多角形狀、而長度爲i 〜10/zm之平面形狀的菲涅耳透鏡薄片。 然,上述日本特開3 - 249602號公報所記載技術,乃 是爲回避起模工程之脫模困難的問題,或稜晶透鏡山頂部 被損傷之問題所開發者,並無法充分消除如上述之「壓壞 」、「磨損」及「波紋」等問題。尤其上述日本特開3 — -8- (5) (5)200400410 249602號公報所記載技術,其稜晶透鏡山頂部形狀係藉 工具之前端形狀以一種含義地沿菲涅耳透鏡薄片全面被予 以決定’故有射入於菲涅耳透鏡薄片之光源光中的射入於 菲t圼耳透鏡部一部分(尤其中心部)之光源光容易成爲雜散 光’而對透射型螢幕有賦予不良影響之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即考慮如此各點所開放者,以提供一種能有效 地防止上述菲涅耳透鏡部之「壓壞」、「磨損」及「波紋 」等問題的菲涅耳透鏡薄片爲目的。 本發明係在組裝於透射型螢幕所使用之菲涅耳透鏡薄 片,以提供一種含有具形成於同一平面上之多數透鏡的菲 涅耳透鏡部,且在上述菲涅耳透鏡部之上述多數透鏡中位 於上述菲涅耳透鏡部的中心部與外周部間至少一部分領域 之透鏡山頂部形成平坦部,而上述各透鏡之平坦部幅度被 設成菲涅耳透鏡部之外周部側比起中心部側寬爲特徵的菲 涅耳透鏡薄片。 又,本發明之上述各透鏡的平坦部,其幅度隨著自上 述菲涅耳透鏡部的中心部側往向外周部側以連續性或階段 性變寬爲宜。 又,本發明之上述各透鏡的平坦部,其幅度在上述菲 涅耳透鏡部之一部分領域呈一定爲佳。且,透鏡之平坦部 幅度爲一定的上述領域位於上述菲涅耳透鏡部之外周部側 爲宜。 -9 - (6) (6)200400410 況且’本發明之上述各透鏡的平坦部被設於上述各透 鏡中不影饗光源光之光程的領域爲佳。又,上述各透鏡的 平坦部,其幅度在〇〜30/zm範圍爲妥。且,上述各透鏡 被配置呈同心圓狀爲宜。 又’本發明之上述菲涅耳透鏡部中,僅在位於自上述 菲涅耳透鏡部中心部離開所定距離之中間位置與外周部間 領域的透鏡山頂部形成有平坦部爲佳。 依據本發明,由於在位於菲涅耳透鏡部之中心部與外 周部間領域的透鏡山頂部形成有平坦部同時,該平坦部之 幅度被設成菲涅耳透鏡部之外周部側比中心部側爲寬,致 在菲涅耳透鏡部之各透鏡山頂部形狀愈加尖銳的外周部側 領域,能有效地減輕菲涅耳透鏡薄片之菲涅耳透鏡部與雙 凸透鏡薄片之雙凸透鏡部間的接觸負荷、亦即施予菲涅耳 透鏡部之各透鏡山頂部的壓力,進而有效地防止上述「壓 壞」之問題。又,在菲涅耳透鏡部之各透鏡山頂部形狀愈 加尖銳的外周部側領域,由於可將山頂部之銳角部予以鈍 化,因此亦能有效地防止切削雙凸透鏡薄片之雙凸透鏡部 的「磨損」問題。且,在容易發生波紋之菲涅耳透鏡部外 周部側領域,能使菲涅耳透鏡薄片內之擴散光有效地予以 射出,以抑制光源光本來不通過領域之暗部發生,進而有 效地減少波紋之發生。又本說明書之所謂「光源光本來不 通過領域」,乃指菲涅耳透鏡薄片未含擴散劑或V型雙 凸透鏡等擴散要素時設計上光源光不通過之領域。 又,依據本發明,藉僅在位於自上述菲涅耳透鏡部中 -10- (7) (7)200400410 心部離開所定距離之中間位置與外周部間領域的透鏡山頂 部予以形成平坦部,而可將對光源光之光程容易賦予影響 的菲涅耳透鏡部中心部側領域之光學特性保持良好,且有 效地防止在菲涅耳透鏡部之各透鏡山頂部形狀愈加尖銳的 外周部側領域容易發生之「壓壞」、「磨損」及「波紋」 等問題。 【實施方式】 以下,就本發明實施形態參照圖式加以詳細說明。 如第1圖A所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有關菲涅耳透 鏡薄片10,係與雙凸透鏡薄片20 —起而構成透射型螢幕 3 0,且以第1圖B所示狀態被裝設於背面投射型影像顯示 裝置40之框體41。此時,雙凸透鏡薄片20爲消除由於 菲涅耳透鏡薄片1〇與雙凸透鏡薄片20離間所引起的影像 模糊,乃沿雙凸透鏡薄片20被附上彎曲,藉此,菲涅耳 透鏡薄片10與雙凸透鏡薄片20互相呈緊密接觸之狀態。 又,如第1圖A所示,雙凸透鏡薄片20在基體一表面側 形成有菲涅耳透鏡部2 1 ’在另一表面側形成有黑色條紋 22及輸光透鏡部23。 在此,菲涅耳透鏡薄片10在基體一表面側具有菲涅 耳透鏡部1 3。如第2圖A所示’菲捏耳透鏡部1 3具有形 成於同一平面上之同心圓狀多數透鏡11,該各透鏡11之 山頂部1 1 a則形成有平坦部1 2。又,將菲涅耳透鏡薄片 10與雙凸透鏡薄片20 —起裝設於背面投射型影象顯示裝 -11 - (8) (8)200400410 置4 0之框體4 1時,如第1圖A所不’非涅耳透鏡部13 之各透鏡11的山頂部lla(平坦部12)即以接觸於雙凸透 鏡薄片2 0之菲涅耳透鏡部2 1的位置關係被予以配置。 又,如第2圖A所示’如此平坦部12係形成於位在 菲涅耳透鏡部1 3之中心部0與外周部P間的透鏡1 1 ’其 幅度W在菲涅耳透鏡薄片1 0之外周部P側比中心部0側 爲寬闊。具體是,例如各透鏡1 1之平坦部12的幅度W 自菲捏耳透鏡薄片1 0之中心部0側往向外周部P側以直 線性(連續性)轉變爲寬闊較宜(參照第7圖A)。又’各透 鏡1 1之平坦部1 2的幅度W處在0〜3 0 # m範圍較佳。 兹藉第3圖A及第3圖B,就菲涅耳透鏡薄片10之 菲涅耳透鏡部1 3的各透鏡1 1所形成平坦部1 2之作用加 以說明。 如第3圖B所示,假想在菲涅耳透鏡薄片1〇(最大半 徑=600 mm)之所定半徑位置r,光自入光側以入射角0 1 射入,自出光側以射出角0 2射出之情形。此時,假設自 中心部0之距離(半徑)爲r、光學設計所決定入光側之焦 點距離爲Π時,對於菲涅耳透鏡薄片1 0之入射角0 1可 由tan— "r / Π)求取之。 此時,以入射角0 1射入於菲涅耳透鏡薄片1 0之光 乃採取第3圖Α所示光程,經過折射率1.5 5)之成形 用樹脂彎曲以光源折射角0 2射入後,即射入於透鏡角0 之透鏡1 1。且,如此射入於透鏡1 1之光在透鏡1 1之透 鏡面被折彎,最後自菲涅耳透鏡薄片1 〇以射出角0 2射 -12- (9) (9)200400410 出。又此時,假設光學設計所決定出光側之焦點距離爲 f2時,射出角0 2可由tan—Vr/fS)予以求取,隨之,透 鏡1 1之透鏡角0可根據自出光側之焦點距離爲f2所求取 的射出角0 2加以決定。 此時,在該菲涅耳透鏡薄片1 〇之基體內行進的光之 光源折射角0 2,則由 0 2=90。— sin_1(sin0 1/n) 求得之。 另,透鏡1 1之非透鏡角^爲避免阻礙以光源折射角 Θ 2射入於菲涅耳透鏡薄片1 〇之各透鏡1 1的光行進,且 爲利用光源光的入射光F在菲涅耳透鏡薄片10之基體內 擴散所生成的擴散光G,乃被設定採取比02更大之角度 。即,以菲涅耳透鏡薄片1 〇之法線方向爲基準予以比較 時,(90° — α )被設定爲比(90° - 0 2)小。 具體言之,以菲涅耳透鏡部1 3成形用模具之加工工 具前端角度ω爲45°的通常情形爲例時,(90° — α )及( 9 (Γ - 0 2)係以如第4圖所示關係被加以設定。 第4圖所示時,光源折射角02所關連之角度(90。-0 2)與非透鏡角α所關連之角度(90° - α )之間有差異, 因此如第3圖Α所示,各透鏡11存在有不影響光源光之 光程的領域E,而可在該領域E範圍形成平坦部1 2。 此時,入射角0 1乃隨著自菲涅耳透鏡薄片10之中 -13- (10) 200400410 心部〇側往向外周部P側連續性地變大。又,根據 能以办l=sin— 'η xsin(90° — 02)}表不,故隨著 角0 1之增大,折射角(9 0 ° - Θ 2)亦增大。於是,與 角0 1同樣,折射角(90° - 0 2)亦隨著自菲涅耳透鏡 1 〇之中心部0側往向外周部P側連續性地變大。且 之如第4圖所示,由於(90° — 0 2)與(90° - α )間之 亦連續性變大,致上述領域Ε亦隨著自菲涅耳透鏡 1 〇之中心部〇側往向外周部Ρ側變大。因此,如利 領域Ε在菲涅耳透鏡部1 3之各透鏡1 1的山頂部1 1 a 形成平坦部1 2,則能對光源光之光程不予影響,而 平坦部12之幅度W設成在菲涅耳透鏡部13之外周 側比中心部〇側爲寬闊。 在此,菲涅耳透鏡薄片1 0通常係由使用模具將 輻射硬化樹脂或熱塑性硬化樹脂等成形用樹脂加以β 複製模具形狀)之方法製造之。又,以模具進行製造 法可考慮例如其次兩種方法。 (製法一) 第一製法是將菲涅耳透鏡薄片1 〇成形用模具藉 予以直接製作之方法。具體言之,如第5圖Α所示 模具材料5 1藉切削刀等工具52切削呈相當於菲涅耳 薄片10之各透鏡的透鏡面形狀後(參照符號53a),將 具移動於半徑方向(圖示之左右方向),藉切削呈相當 透鏡平坦部之形狀(參照符號53b),而予以形成目的 上式 入射 入射 薄片 ,隨 差異 薄片 用該 予以 將該 部P 電離 定形( 之方 車床 ,將 透鏡 該工 於各 形狀 (11) (11)200400410 。又,爲比較,在第5圖B顯示成形第9圖所示習知菲涅 耳透鏡薄片1 〇,所用的模具製造方法。 (製法二) 第一製法是由車床製造菲涅耳透鏡薄片1〇成形用切 削模型(主模)後,藉電鑄法形成主模之反凹凸形狀模(母 模),再由電鑄法或真空鑄模等方法將母模之反凹凸形狀 f旲(壓f旲)製成爲模具(參照日本特開2002 — 1(56425號公報) 。在此’切削模型(主模)之反凹凸形狀模由於具有與菲涅 耳透鏡薄片相同之形狀,致在自主模製造母模61時分, 藉將母模6 1中相當於菲涅耳透鏡部之山頂部部分以砂輪 加以硏磨或以端銑刀等予以切削(參照第6圖(a)),可在母 模6 1形成目的形狀(參照第6圖(b)),進而在最後模具之 壓模62亦能形成目的形狀(參照第6圖(c))。 又’對於製法一所製造模具,亦能將其視爲主模,藉 與上述方向问樣之方法製作壓模。 如是依據本實施形態,由於在位於菲涅耳透鏡部i 3 之中心部〇與外周部P間領域的透鏡1 1之山頂部1 1 a予 以形成平坦部12同時,將該平坦部12之幅度W設成在 菲涅耳透鏡部1 3之外周部P側比中心部〇側爲寬闊,致 在菲涅耳透鏡部1 3之各透鏡1 1的山頂部1 1 a形狀愈加尖 銳的外周部P側領域,能有效地減輕菲涅耳透鏡薄片1 〇 之菲涅耳透鏡部13與雙凸透鏡薄片20之雙凸透鏡部21 間的接觸負荷、亦即施予菲涅耳透鏡部1 3之各透鏡1 1的 -15- (12) (12)200400410 山頂部1 1 a之壓力,進而有效地防止上述「壓壞」之問題 。尤其,菲涅耳透鏡部1 3之各透鏡1 1的間距細微時,菲 涅耳透鏡部1 3與雙凸透鏡部2 1之接觸面積會增加,故能 更有效地防止「壓壞」之問題。 又,依據本實施形態,由於在位於菲涅耳透鏡部13 之中心部〇與外周部P間領域的透鏡1 1之山頂部1 1 a形 成有平坦部12同時,將該平坦部12之幅度W設成在菲 涅耳透鏡部1 3之外周部P側比中心部Ο側爲寬闊,致在 菲涅耳透鏡部1 3之各透鏡1 1的山頂部1 1 a形狀愈加尖銳 的外周部P側領域,能促使山頂部1 1 a之銳角部鈍化。因 此亦能有效地防止切削雙凸透鏡薄片20之雙凸透鏡部2 1 的「磨損」問題。 且,依據本實施形態,由於在位於菲涅耳透鏡部13 之中心部〇與外周部P間領域的透鏡1 1之山頂部1 1 a形 成有平坦部12同時,將該平坦部12之幅度W設成在菲 涅耳透鏡部1 3之外周部P側比中心部Ο側爲寬闊,致在 容易發生波紋的外周部P側領域,能使對菲涅耳透鏡薄片 10’添加擴散材料或裝設V型雙凸透鏡時所發生之擴散光 Η有效地自光源光本來不通過之領域E予以射出。於是可 抑制光源光本來不通過之領域Ε的暗部發生,有效地減低 波紋之發生。 即,如第3圖Α所示,光源光之入射光F在菲涅耳 透鏡薄片1〇之基體內擴散而發生擴散光G時,連本來光 源光不通過之領域E亦照到擴散光Η,最後亦自暗部射出 -16- (13) (13)200400410 光,可有效地防止波紋之發生。 又,依據本實施形態,藉使用與習知同樣之工具以加 工菲涅耳透鏡部1 3成形用模具,可在菲涅耳透鏡部1 3之 各透鏡1 1形成平坦部1 2,因此能簡易地進行製造菲涅耳 透鏡薄片1 0。 (變形例) 又,上述本實施形態,終究僅是一例示而已,並不限 於此,可作如下述之各種變形。 (一) 在上述實施形態,雖將菲涅耳透鏡部1 3之各透 鏡1 1的平坦部1 2之幅度W形成爲自菲涅耳透鏡部1 3之 中心部〇側往向外周部P側以直線性(連續性)變寬,惟不 限於此,如第7圖B所示,將各透鏡1 1之平坦部12的幅 度W形成爲自菲涅耳透鏡部1 3之中心部Ο側往向外周部 P側以階段性變寬亦可。又,如第7圖C所示,將菲涅耳 透鏡部1 3之各透鏡1 1的平坦部1 2之幅度W形成爲自菲 涅耳透鏡部1 3之中心部〇側往向外周部P側以二次曲線 性(連續性)變寬亦可。且,如第7圖D所示,在菲涅耳透 鏡部1 3之中心部〇與外周部P間的一部分領域將各透鏡 1 1之平坦部1 2的幅度W形成爲一定亦可。此時,將透鏡 1 1之平坦部1 2的幅度W形成爲一定之領域位於菲涅耳透 鏡部1 3之外周部P側較佳。 (二)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雖在位於菲涅耳透鏡部 1 3之中心部0與外周部P間領域的透鏡1 1形成平坦部 -17- (14) (14)200400410 1 2,惟不限於此,如第2圖B所示,僅在位於自菲涅耳透 鏡部1 3之中心部〇離開所定距離的中間位置Q與外周部 P間領域之透鏡1 1的山頂部1 1 a形成平坦部1 2亦可。此 時,形成平坦部1 2之領域P - Q處在自菲涅耳透鏡薄片 1〇(透射型螢幕30)四個外緣200 mm以內範圍之領域較宜 〇 具體爲,如第8圖A所示,將各透鏡1 1之平坦部12 的幅度W形成爲自菲涅耳透鏡部13之半徑!*(自中心部0 之距離)途中的中間位置r 1開始,再自該中間位置r 1往 向外周部P以直線性變寬即可。又,自該中間位置r 1至 外周部P的幅度W變化並不限於直線性變化,以二次曲 線性(連續性)變化(參照第8圖B)或以階段性變化(參照第 8圖C)亦可。且,如第8圖E〜第8圖G所示,在菲涅耳 透鏡部1 3之中間位置Q與外周部P間的一部分領域將各 透鏡1 1之平坦部12的幅度W形成爲一定亦可。此時, 將透鏡1 1之平坦部1 2的幅度W形成爲一定之領域位於 菲涅耳透鏡部13之外周部P側較佳。即,如第8圖E所 示,將各透鏡1 1之平坦部12的幅度W形成爲自菲涅耳 透鏡部1 3之半徑I* (自中心部0之距離)途中的中間位置 r2開始,且自該中間位置Γ2至另一中間位置r3之幅度W 以直線性變寬,然後,自該中間位置r3往向外周部P的 幅度W呈一定則可。又,自中間位置Γ2至另一中間位置 r3之幅度W變化並不限於直線性變化,例如爲二次曲線 性(連續性)變化(參照第8圖F)或階段性變化(參照第8圖 (15) (15)200400410 G)均可。 又,如第8圖D所示,將各透鏡1 1之平坦部12的 幅度W形成爲在菲涅耳透鏡部13之中間位置r 1至外周 部P間領域呈一定亦可。此時,由於各透鏡1 1之平坦部 1 2的幅度W即在菲涅耳透鏡部1 3之中間位置r 1以非連 續性變化,爲了防止之,如第8圖Η所示,在半徑r 1近 旁領域R - S予以順滑變化亦可。又,不限於第7圖A〜 第7圖C及第8圖A〜第8圖E之例示,只要是在幅度 W之容許範圍(對光源光之光程不影響的領域E)內,可斟 酌「壓壞」、「磨損」及「波紋」等問題之發生領域以任 意形態使平坦部1 2之幅度變化。 (三) 且,在上述實施形態,爲提升自模具之脫模性 或使不需要光易於擴散,在幅度W之容許範圍(對光源光 之光程不影響的領域E)內,將菲涅耳透鏡部13之各透鏡 1 1的非透鏡面形成爲如階段性凹凸面之各種擴散面亦可 〇 (四)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雖以菲涅耳透鏡薄片10 舉菲涅耳透鏡部13之各透鏡11被配置呈同心圓狀者(圓 形菲涅耳透鏡薄片)爲例進行說明,惟不限於此,對於將 菲涅耳透鏡部1 3之各透鏡配置呈直線狀的線性菲涅耳透 鏡薄片亦能同樣予以適用。 實施例 其次,就上述實施形態之具體實施例加以詳述。 -19- (16) 200400410 (實施例1) 在實施例1,俾使形成於菲涅耳透鏡部之各透鏡山頂 部的平坦部處在不影響光源光之光程的領域內,乃以下述 設計條件進行製造。 即,實施例1係在自菲涅耳透鏡部之中心部至外周部 領域、亦即半徑r爲0〜600 mm領域,各透鏡的平坦部幅 度W於0〜29 // m範圍能直線性(連續性)變寬(參照第7 圖 A)地,以下述設計條件製成菲涅耳透鏡薄片。且’此 時之半徑r、透鏡角Θ、折射角(90° - Θ 2)、平坦部之幅 度W則如下述表一。 [表一] 半徑r(mm) 0 mm 100 mm 200 mm 300 mm 400 mm 500 mm 600 mm θ() 0 10.42 20.24 29.04 36.64 43.06 48.41 90° ~Θ2() 0 3.68 7.27 10.68 13.86 16.77 19.39 ----- W(//m) -—-- 0 1.30 4.70 10.00 15.50 22.50 29.00
又,其他之基本設計條件卻如下述。 入光側焦點距離Π = 1 000 mm 出光側焦點距離f2= 98〇0 mm 間距二〇 · 1 mm 工具前端角度=45° -20- (17) (17)200400410 (實施例2) 實施例2係在自菲涅耳透鏡部之中心部至外周部領域 、亦即半徑r爲0〜600 mm領域,避免各透鏡的平坦部幅 度W超過上述表一之値、且在〇〜20//m範圍以2//m刻 度(半徑方向爲50 mm刻度)階段性變寬(參照第7圖B) 地,由與上述相同條件予以製成菲涅耳透鏡薄片。 (實施例3) 實施例3係在菲涅耳透鏡部之半徑r爲0〜200 mm領 域使平坦部幅度W呈0//m,在半徑r爲200〜250 mm領 域使平坦部幅度W於0〜3 // m範圍呈順滑變化,並在半 徑I*爲25 0〜600 mm領域使平坦部幅度W以3 // m呈一定 (參照第8圖H)地,由與上述相同條件予以製成菲涅耳透 鏡薄片。 (比較例) 以比較例,係製造具有各透鏡未形成平坦部之菲涅耳 透鏡部的菲涅耳透鏡薄片。 (評價結果) 將由上述實施例1〜3及比較例所製造菲涅耳透鏡部 組裝於以相同規格所製造之雙凸透鏡薄片,再裝設於背面 投射型影像顯示裝置之框體進行壓壞試驗及振動試驗’進 行確認「壓壞」、「磨損」及「波紋」等問題結果,獲得 -21 - (18) 200400410 如下述表二所示結果。即,實施例1〜3能有效地防止「 壓壞」、「磨損」及「波紋」等問題之發生。 又,在此所謂「壓壞試驗」乃是將菲涅耳透鏡薄片與 雙凸透鏡薄片之四邊以膠帶予以固定’以裝設於背面投射 型影像顯示裝置之框體的狀態進行投影全白晝面,以確認 「壓壞」情形者。此時,「壓壞」部位即以明暗模樣被顯 示。 又,所謂「振動試驗」則是將菲涅耳透鏡薄片與雙凸 透鏡薄片之四邊以膠帶予以固定’再裝設於背面投射型影 像顯示裝置之框體,經在低溫環境(- 20 °C )下藉振動試驗 機與框體一起振動一小時後,進行投影全白晝面,而確認 「磨損」者。此時,「磨損」部位(雙凸透鏡薄片磨損部 位)即以明暗模樣顯示並看似發黑。 [表二]
壓壞 磨損 波紋 實 施 例 1 〇 〇 〇 實 施 例 2 〇 〇 〇 實 施 例 3 〇 〇 〇 比 較 例 X X X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 A爲具有本發明一實施形態有關菲涅耳透鏡 -22- (19) (19)200400410 薄片之透射型螢幕顯示圖。 第1圖B爲具有第1圖人所不透射型螢幕之背面投 射型影像顯示裝置顯不圖。 第2圖A爲本發明一實施形態有關菲涅耳透鏡薄片 之槪略構成顯示圖。 第2圖B爲本發明其他實施形態有關菲涅耳透鏡薄片 之槪略構成顯示圖。 第3圖A及第3圖B爲本發明一實施形態及其他實 施形態有關菲涅耳透鏡薄片之詳細構成說明用圖。 第4圖爲第3圖A所示菲涅耳透鏡薄片之(90° — α) 與(9 0 ° — 0 2 )的關係顯示圖。 第5圖 Α爲菲涅耳透鏡薄片成形用模具之製造方法 第一例說明用圖。 第5圖B爲菲涅耳透鏡薄片成形用模具之習知製造方 法說明用圖。 第6圖爲菲涅耳透鏡薄片成形用模具之製造方法第二 例說明用圖。 第7圖A至第7圖D爲本發明一實施形態有關菲涅 耳透鏡薄片之各透鏡平坦部例示圖。 第8圖A至第8圖Η爲本發明其他實施形態有關菲 涅耳透鏡薄片之各透鏡平坦部例示圖。 第9圖至第12圖爲習知菲涅耳透鏡薄片之說明用圖 -23- (20)200400410 主要元件對照表 10,1 0 / 菲涅耳透鏡薄片 11 透鏡 11a 山頂部 12 平坦部 13 菲涅耳透鏡薄片 20 雙凸透鏡薄片 2 1 雙凸透鏡部 22 黑色條紋 23 輸光透鏡部 3 0 透射型銀幕 40 背面投射型影像顯示裝置 4 1 框體 5 1 模具材料 52 工具 6 1 母模 62 壓模 -24-

Claims (1)

  1. (1) 200400410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菲涅耳透鏡薄 用,其特徵爲: 具有形成於同一平面上 且在上述菲涅耳透鏡部 涅耳透鏡部的中心部與外周 頂部形成平坦部, 而上述各透鏡之平坦部 之外周部側比起中心部側爲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上述各透鏡的平坦部的幅 心部側往向外周部側以連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上述各透鏡的平坦部的幅 心部側往向外周部側以階段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上述各透鏡的平坦部的幅 部分領域呈一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上述透鏡之平坦部幅度呈 涅耳透鏡部之外周部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上述各透鏡的平坦部係被 源光之光程的領域。 ,係組裝於透射型螢幕所使 多數透鏡的菲涅耳透鏡部, 上述多數透鏡中位於上述菲 間至少一部分領域之透鏡山 度被設成上述菲涅耳透鏡部 〇 項之菲涅耳透鏡薄片,其中 係自上述菲涅耳透鏡部的中 變寬。 項之菲涅耳透鏡薄片,其中 係自上述菲涅耳透鏡部的中 變寬。 項之菲涅耳透鏡薄片,其中 係在上述菲涅耳透鏡部之一 項之菲涅耳透鏡薄片,其中 定的上述領域係位於上述菲 項之菲涅耳透鏡薄片,其中 於上述各透鏡中的不影響光 -25- (2) (2)200400410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菲涅耳透鏡薄片,其中 ’上述各透鏡的平坦部的幅度係在〇〜3 0 // m範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菲涅耳透鏡薄片,其中 ’上述菲涅耳透鏡部中,係僅在位於自上述菲涅耳透鏡部 中心部離開所定距離之中間位置與外周部間領域的透鏡山 頂部形成有平坦部。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菲涅耳透鏡薄片,其中 ’上述各透鏡係被配置呈同心圓狀。
    -26-
TW092107161A 2002-03-28 2003-03-28 Fresnel lens sheet TWI252958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91752 2002-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00410A true TW200400410A (en) 2004-01-01
TWI252958B TWI252958B (en) 2006-04-11

Family

ID=28671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07161A TWI252958B (en) 2002-03-28 2003-03-28 Fresnel lens sheet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173761B2 (zh)
KR (1) KR100633556B1 (zh)
CN (1) CN1643449A (zh)
TW (1) TWI252958B (zh)
WO (1) WO200308357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47438B (zh) * 2011-03-01 2014-08-01 Panasonic Corp 聚光透鏡及多分割透鏡
US9329309B2 (en) 2012-02-27 2016-05-03 E-Vision Smart Optics, Inc. Electroactive lens with multiple depth diffractive structur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28110A1 (en) * 2005-12-30 2011-06-01 Datalogic Scanning Group S.r.l. Illumination lens for an optical code reader
TWI478556B (zh) * 2007-12-10 2015-03-2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擁塞控制
JP4730434B2 (ja) * 2008-12-25 2011-07-20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組立体及び背面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TWI397744B (zh) * 2009-04-03 2013-06-0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裝置與多重顯示裝置
CN101995593A (zh) * 2009-08-19 2011-03-30 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非成像聚光透镜及太阳能聚光装置
CN102023327B (zh) * 2009-09-15 2012-08-22 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非成像聚光透镜及太阳能聚光装置
CN105026830B (zh) 2013-02-19 2019-04-23 飞利浦照明控股有限公司 包括光学器件和反射器的装置
JP2015069110A (ja) * 2013-09-30 2015-04-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5069153A (ja) * 2013-09-30 2015-04-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スクリーン及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CN111352292B (zh) * 2014-02-14 2021-10-1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屏、反射屏的制造方法和影像显示系统
PL3117269T3 (pl) * 2014-03-10 2020-05-18 Dolby Laboratories Licensing Corporation Ekrany wysokiej jakości do projekcji laserowej
US20180231782A1 (en) * 2015-08-04 2018-08-16 Lg Innotek Co., Ltd. Lens, optical device, and head mounted display device for implementing virtual reality comprising same
FR3059938A1 (fr) * 2016-12-13 2018-06-15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Element en couches transparent comportant une zone ecran
KR102498012B1 (ko) * 2016-12-29 2023-02-10 루미리즈 홀딩 비.브이. 투명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조명 디바이스
TWI683133B (zh) * 2017-06-02 2020-01-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虛擬實境顯示裝置
US10795059B2 (en) 2017-07-20 2020-10-06 Wavefront Technology, Inc. Ultra thin Fresnel lens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US10712478B1 (en) * 2017-10-26 2020-07-14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Fresnel lens with flat apexes
GB2571715A (en) * 2018-03-05 2019-09-11 Flexenable Ltd Displays
DE102019205642A1 (de) * 2019-04-17 2020-10-22 Trumpf Laser- Und Systemtechnik Gmbh Ortsfrequenzfiltereinrichtung zur Verwendung mit einem Laserstrahl, Ortsfrequenzfilteranordnung mit einer solchen Ortsfrequenzfilter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Ortsfrequenzfilterung eines Laserstrahls
CN111290211A (zh) * 2020-03-31 2020-06-16 深圳市真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透明投影膜
CN114280708A (zh) * 2022-01-12 2022-04-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菲涅尔透镜、光学模组和虚拟现实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5525A (ja) 1982-11-24 1984-06-0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背面投影スクリ−ン
US4756603A (en) * 1986-01-31 1988-07-12 Nippon Seiki Co., Ltd. Glare-proof transparent cover plate
US5751387A (en) * 1995-07-28 1998-05-12 Fujitsu Limited Fresnel len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6380994B1 (en) * 1995-07-28 2002-04-30 Fujitsu Limited Fresnel len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1515610A (ja) * 1997-12-29 2001-09-18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リヤ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US6407859B1 (en) * 1999-01-13 2002-06-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Fresnel lens for projection screen
JP2001209130A (ja) 2000-01-28 2001-08-03 Toppan Printing Co Ltd 背面投射式スクリーン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47438B (zh) * 2011-03-01 2014-08-01 Panasonic Corp 聚光透鏡及多分割透鏡
US9329309B2 (en) 2012-02-27 2016-05-03 E-Vision Smart Optics, Inc. Electroactive lens with multiple depth diffractive structures
TWI547720B (zh) * 2012-02-27 2016-09-01 e視力智慧光學公司 具有多深度繞射結構之電活性透鏡及其操作方法
US10054725B2 (en) 2012-02-27 2018-08-21 E-Vision Smart Optics, Inc. Electroactive lens with multiple depth diffractive structur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40104534A (ko) 2004-12-10
KR100633556B1 (ko) 2006-10-13
CN1643449A (zh) 2005-07-20
TWI252958B (en) 2006-04-11
US7173761B2 (en) 2007-02-06
US20050141087A1 (en) 2005-06-30
WO2003083575A1 (en) 2003-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400410A (en) Fresnel lens sheet
US7729050B2 (en) Diffusion sheet, rear projection screen provided with diffusion shee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old for diffusion shee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ffusion sheet
WO2016163125A1 (ja) 複合拡散板
TW201416788A (zh) 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
JP2011257763A (ja) 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WO2016132997A1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JP5459148B2 (ja) 虚像表示装置用の導光板及び虚像表示装置
JP2007114401A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及び背面投射型表示装置
US6947212B2 (en) Transmissive screen and rear projector
US20040227990A1 (en) Variable fresnel screen for use in projection device
KR20040020025A (ko) 투과형 스크린 및 리어형 프로젝터
JP2008064911A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及びプリズムミラー
WO2005119358A1 (ja) 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背面投射型スクリーンおよび背面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JP2011215399A (ja) プリズムシート、透過型スクリーン、背面投射型表示装置
JP5343490B2 (ja) プリズムシート、透過型スクリーン、背面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4004682A (ja) 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
JP2007293166A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用光拡散シート及び透過型スクリーン
WO2023047805A1 (ja) 反射型透明部材およ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07264415A (ja) 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透過型スクリーン、背面投射型表示装置、並びに、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成形用金型
JP2006284860A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及びプリズムミラー
JP2015069932A (ja) 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JPH095728A (ja) シート状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WO2007116716A1 (ja) 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
JP2001033880A (ja) レンズアレイシート
JP363788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