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85102390A - 回收贮罐底部淤浆的改进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回收贮罐底部淤浆的改进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85102390A CN85102390A CN85102390.8A CN85102390A CN85102390A CN 85102390 A CN85102390 A CN 85102390A CN 85102390 A CN85102390 A CN 85102390A CN 85102390 A CN85102390 A CN 851023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d tank
- slurry
- fluid
- mouth
- suction nozz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eding, Discharge, Calcimining, Fusing, And Gas-Gene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个用于贮存和回收由颗粒物和液体组成的淤 浆的改进装置。回收装置包括一个有侧壁和底部的 贮存罐。淤浆加入贮罐中,然后由一开口朝下并通过 管道与一泵相连的喇叭口吸嘴将淤浆排出。在喇叭 口周围有淤浆流化喷嘴,在喇叭口与泵之间有稀释 控制孔。该稀释控制孔与第二个泵相连,该泵与一流 体源相通。程序控制装置测量吸入喇叭口的物料的 流量和密度,并可根据预定的数值控制增加或减少 稀释液,以始终保持密度恒定。
Description
申请人所知的先有技术可分三大类;第一类,关于测量管道中淤浆密度以及随后校正密度误差的控制技术;第二类,用于在矿中辅助处理来自矿中的淤浆的立式贮罐装置;第三类,对于处理矿中淤浆有用的除立式贮罐以外的贮罐。
第一类为K、R、谢连(K、R、Shllene)等号数为3400984和里斯(L、P、Reiss)号数为3514217的专利。这些专利是关于控制管道中淤浆密度的方法和装置的。谢连的专利用加入或除去液体的办法来控制密度。
第二类专利被授与者为R、E、多尔(Richard E、Dcerr)及合作者,号数为3966261;D、L、麦克肯(Darid L、McCaih)及其合作者,号数为3942841;W、T、史文尼(William T、Sweeney),号数为3993359;和H、O、克斯特(Harlcd O、Kester)及其合作者,号数为3617094。上述每一项专利各公开了一种用于贮存淤浆和取出所存淤浆的立式贮罐。史文尼专利公开了一种从立式贮罐中去除淤浆的喷射泵,并包括用喷射水流防止淤浆停止和疑固时产生的堵塞。授与多尔及其合作者和麦克肯及其合作者的专利都公开了用于贮存矿中淤浆的立式贮罐。但是在这些专利里,淤浆从罐底的取出是或者利用泵,或者利用自重送入而随后用泵取出的。授与克斯特的专利则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式淤浆贮罐,罐底的淤浆是用泵吸出罐的。
号数为4060281;3981541;4143921;3870373和3545618的专利都公开了用于矿内外的各种贮罐,以及配有从贮罐底取出淤浆的固定或移动式泵的大型回收淤浆贮罐。
在本申请中,公开了一项关于在采矿操作中提供淤浆的临时贮存,然后回收保持一定密度的淤浆以便有效地通过管道输送的改进装置。在以往的专利中,淤浆的密度一般靠垂直地或水平地移动泵以保证管道中的密度相对不变的办法来控制。因此,如果密度降低,泵就会移动得快,以吸取出更多的淤浆。
一种同号数为4143921的专利所公开的装置类似的装置装于矿中,但是在贮罐置于地下时这种装置有明显的问题。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开挖矿坑下的平整地面和支持矿顶,以便使大型水平式贮罐能在地下建造,存在实际困难。第二个问题是用于吸取淤浆的装置的经济可靠性,这种装置要求在贮罐上面有轨道以便移动泵和护罩以及其他所有为按常规充填贮罐的装置,例如在泵从贮罐底部回收淤浆时,将淤浆从一地运往另一地的受控制漏斗。
这里公开的装置的确简化了在一个矿中地面上、下的采矿操作中的回收淤浆问题。第一,往罐中加入淤浆并不需要任何复杂的装置。第二,不需要任何移动的装置,例如泵等,来回收淤浆。还有,贮罐可以象一个竖井一样安装在矿坑里,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在矿中建造的复杂性。第三,由于没有移动部件,机械方面的困难也大大减少了。
本申请包括一个立式贮罐它附有以受控方式输入淤浆的顶部装置。贮罐底部装有喇叭口吸嘴,该嘴直接向着贮罐底部。有一根管同喇叭口相连并引离贮罐。喇叭口的口向下,故当贮罐长时间不使用和淤浆疑固时,喇叭口不会堵塞。为了易于破碎淤浆,在喇叭口周围各处装有许多流化喷嘴。第一组喷嘴口朝下向着贮罐底部。第二组喷嘴装在贮罐底部使淤浆移向喇叭口。第三组可以装一个向着喇叭口的喷嘴以击碎任何可能产生在该区域的积聚淤浆块。
管道中淤浆的密度是用一个装在贮罐之外的管道上的密度计测量的。管道上可装流量计,而将流量计和密度计的输出用作程序控制器的输入。移动中的淤浆的密度可以通过对连接喇叭口的管道加水,和用泵从贮罐中除水的办法加以仔细控制,这种水用一个密度控制泵加入,它的入口连接贮槽而其出口与一个中间连管相接。
在最好的实施办法中,喇叭口和离开淤浆贮罐管道水平部分的连接应为90°弯管。用泵加入的水流量可以用改变密度控制泵的转速或控制处于密度泵和水流加入中间连管处的入口之间的阀门来控制,这二者之一或二者一起是由程序控制器的输出端来控制的。贮罐的顶部装有溢流管以供水流溢出时导向贮槽。
前面公开过的发明的问题之一是在回收操作中流出溢流管的固体物质的处理问题。流出溢流管的固体物质的数量、颗粒大小和密度同运行中流出溢流管淤浆的流量直接有关,也就是说,流量愈高,流出溢流管进入溢流贮罐中的固体物质愈多。
为了处理溢流的固体物质,必须在贮罐中包括象挖泥机一类的去除固体物质的设备。为了减轻这个问题,本发明披露了使用一个在构造上同原先的回收罐相似的第二回收罐。从回收设备出来的溢流导入第二贮罐,在该罐,固体物质象在第一罐一样沉积于底部。一个第二喇叭口安装在靠近第二贮罐的底部,喇叭口的口向着第二贮罐的底部,其出口连接到第一贮罐稀释孔的流体源。粒度一般是很细的固体物质会被第二喇叭口抽吸并随第二贮罐的液流一起射出作为第一贮罐的稀释液。程序控制装置可以测出流出第一贮罐的物质的密度,并据以调整稀释物质的加入。由于离开第二贮罐的溢流物质的流速是很慢的,可取得两点显著的效益。第一点,第二贮罐中的物质有足够的时间沉淀;第二点,离开第二贮罐的液流速度将非常低。从第二贮罐溢流管流出的任何固物质将足够细,使任何泵都能将其从贮罐中吸取;但是,在正常运转情况下,可以预料,即便有溢流量也是很小的,溢流将从第二贮罐流出到一个回收贮槽中去。
图1为本发明的最好实施方案,表示了第二回收罐同第一回收罐相连,从第二回收罐出来的固体物质喷射入第一回收罐的稀释入口。
图2表示第二方案,其中第二贮罐出来的固体物质被取出并作为淤浆输到第一贮罐中沉积。
参看所有附图,特别是图1,箭头10所指的淤浆贮罐包括侧壁11和底部12。侧壁和底部可以用金属、水泥或其它任何方便的材料做成。实际用什么材料取决于贮罐安装的地点和该处取得什么材料最方便。溢流装置是由环绕贮罐10顶部14的一个扩大部13所做成,该扩大部的顶部15比贮罐10的顶部14高。扩大部13有一个底部16密封地与13相接,以承接液体的溢出。溢流管17通过截流阀18连接管道19,管道19连接用箭头20指出的第二再生罐。淤浆从一个矿面9输来,通过例如管道21,到用箭头22指出的入口装置。入口装置可以用任何办法如系紧部件(图中未画出)固定于贮罐侧壁11、扩大部13或矿顶(图中未画出)。入口装置22的功用就是去除高速液流从管道21流入贮罐时产生的涡流和夹带的空气,它一般由圆柱部分23和带出口25的圆锥部分24所组成。从管道21进入入口装置的液流一般由出口26从管道21导引,使液流环绕入口装置22。这可以防止液流溅出顶部,并减少其它问题。为了减缓涡流,从而减缓贮罐10内的溢流,在圆锥部24附加了许多叶片,其布置的方式可减慢或停止淤浆28在入口装置22内的旋转。图中只显示了一个淤浆输入管21。很明显可以从其它矿面装设更多的输入管。
淤浆28一旦被叶片27减速,它就沿着箭头31的方向落到淤浆床32上,淤浆床32按箭头33的方向沉积下来。
这里显示的入口部分22是另一项正在申请的主题,并明确提出不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
淤浆的转移是由一个装置完成的,这项装置包括一个喇叭口35,喇叭口35连接90°弯管36、水平管道37,水平管道37通过侧壁11上的开口38再通过截流阀39到达淤浆泵40。泵40的出口连接管道41,管道41可以连接提升装置42,如果贮罐10较淤浆的输往目的地为低的话。提升装置42连接一个通往淤浆最终目的地例如预处理厂(当淤浆为水和煤时)的管道43,十分明显,如果贮罐位于地面,就不需要提升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泵40就直接同管道41相连,管道41将同淤浆最终用途装置相连而不连接提升装置。如果需要可加上止回阀29和截流阀30。
为了测量通过管道37前往泵40的淤浆密度,密度测量装置45串联装在管道37上,45的输出端通过导线46连接程序控制器48的输入端47。流量计49通过导线50连接程序控制器48的一个输入端51。
一个第二喇叭口55通过管道56、截流阀57连接泵59的入口58。泵59的出口60连接止回阀61、截流阀62通向管道63。管道63连接三通管64,三通管64的一支通过流量计65至止回阀66、控制阀67、截流阀68至管道69,管道69连向90°弯管36上的稀释水口70,90°弯管连接喇叭口35和管道37。可变速驱动装置71通过连杆72机械地同泵59的转动轴相连接。程序控制器48的一个输出端73通过导线74同变速驱动装置71的输入端75连接。流量计65通过导线76同程序控制器48的输入端77相连接。同样地,泵40使一个变速驱动装置80通过连杆81同泵40的转动轴连接。变速驱动装置80由程序控制器48的输出端82所控制,它用导线83同变速驱动装置80的输入端84连接。
为了适当地流化需从贮罐10取出的物质,装有多个流化喷嘴。第一组流化喷嘴85装在一个集流腔86上。如线条87所示喷嘴85向煤层32喷出喷射流。集流腔86通过管道88和必要的止回和截流阀89连接泵90。泵90的入口通过管道91连接管道92。管道92通过截流阀连接贮罐20内的入口94。如线条96所示流化喷嘴95喷出一个喷射流。喷嘴95连接集流腔97,通过必要的截流和止回阀98连接泵100的出口99。泵100的入口101通过管道102连接管道92。
三通管64的另一支通过管道103、截流阀104、管道103的延续部分,作为第二输入口106进到入口装置22。如果需要,一个替换水源116可以通过管道117通到三通管118。三通管118可以或者沿管119的方向用阀门120控制通往贮罐20加水,或者作为稀释液通过管道121、控制阀122往管道123供应,最后到稀释出口124。阀门122受通过导线125连接于其出口126的程序控制器48控制。如前所述稀释出口70的液体受阀门67控制,阀门67通过导线130连接于程序控制器48的一个输出端131。贮罐20的液面用某种液面传感器连续地监测。水面的高度可以用液面传感器件132控制,132通过导线133连接于程序控制器48的一个输入端134。如果需要另加水,阀门120可以通过手动或通过程序控制器48给出信号自动打开。液面传感器件132可以在液面达到适当高度时控制阀门120的关闭,阀门也可以用手关闭。
从贮罐20溢出的液流由收集器156承接,收集器156是通过入口155连接贮罐20的,并通过管道147、阀门148和管道149同贮槽153连接。
贮罐10中所示的第三流化装置包括指向喇叭口35的喷嘴140。这个流化喷嘴一般并不需要,在装置的运行中也不必考虑,但在喇叭口堵塞时要用到。喷嘴最好是自洁型的,特别是因为它口朝上和易于被堵塞。它可以通过管道141、阀门142连接泵143。泵143随后连接管道144最后到管道92。在贮罐20中也有类似的流化喷嘴,由于它们的运行的功能同贮罐10中的流化喷嘴一样,因此将不再对其讨论。
程序控制器48有一个标有“予定值”的箱子145。这一般表明它允许操作者对程序控制器48定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控制条件,箱子145通过导线146连接程序控制器48。予定值一般作为控制器的一部分包括在程序控制器内。例如予定值将决定贮罐20的适当液面,决定通过提升装置管道43的适当液流率,和决定管道37中淤浆的密度,以及随后要加以描述的其它运行中必要的参数。程序控制器可以只包括一个装置,也可以包括为系统的正常运行而进行多种控制所需的多个装置。
来源于地下或地面采矿面的淤浆材料或由采矿面所产生的悬浮在流体中的物料。这些物料经管道21输送到入口装置22。这些物料可以是煤、磷酸盐,铁矿石或其它淤浆物料。为了简单起见,本说明只限于对煤淤浆的描述。然而,本发明的应用及装置并不限于此。
如前所述,进入管21的淤浆经出口26流入入口装置22。淤浆加入贮存罐10时,必须尽量减少其扰动,这样淤浆层32就不会被搅动起来,使过量的颗粒状物质漫过贮罐10的顶部14。而且加入淤浆时也不能扰动太大,以致于淤浆溅出入口装置22的顶部,在贮存罐10中流体表面产生扰动,因而使大颗粒物质溢出贮存罐10的顶部。当淤浆进入入口装置22时产生涡流(如图所示)并冲击叶片27。叶片27与流体流动方向一致,这样使物料停止漩流并流出入口装置22的底部。由漩流或涡流产生的离心力将夹带在淤浆中的空气排除。出口25的直径相当大并设计成一个低速出口。此外,入口装置22浸入贮存罐10中的流体内,以进一步减小从出口26流入的物料所产生的扰动。物料按箭头31的方向向下流,从而在贮存罐10的底部形成的淤浆层32。淤浆沿箭头33的方向继续沉积。为了将物料排出,然后输送到提升装置,由变速驱动装置80及机械连杆81驱动泵40,首先在管37内,然后在喇叭口吸嘴35内产生负压,这时物料就被吸入吸嘴35,经管37、流量计49和密度计45。流量计49和密度计45将分别测出淤浆的流量和密度,其测量结果分别通过导线50和46输入到程序控制器48的输入端51和47。程序控制器48对所测量的流量和密度取样并与145中的予定值进行比较,如果密度合适,通过输出端131到导线130的信号不发生变化。如果比较之后有误差,信号就要根据测得的误差而改变。如果密度过高,从输出端131给控制阀67一个信号使阀门打开,让更多的流体经管69流到稀释液出口70,使吸入管37内的流体稀释。
本发明涉及获得稀释流体的方法及处理溢出贮存罐10的顶部14的颗粒状物料的方法。溢出顶部14的物料经溢流管17、阀18及后面的管19沉淀到贮存罐20内,罐20内的固体物质的量部分地由罐10的顶部14溢出的流体的速度所决定。在某些情况下,该物料量是相当大的,可以超过每小时35吨。该物料经管19流入罐20并沉积在底部(如在罐10中物料沿箭头33所示方向沉积一样)。罐20中的物料与罐10中的不同,罐20中的物料颗粒比较小,例如,直径为1毫米或更小。由于物料很细,它可以作为从罐10的管37排出的物料的稀释剂。此外,还可以用吸嘴55将其完全抽出罐20,经吸嘴55、管56,截流阀57到泵59。泵59将该流体经出口60输送到管63,经流量计65,阀门66、67和68到出口70。抽入吸嘴55的物料可有两种方法进行控制。其一,用流量计65测得其流量,流量计65经导线76与程序控制器48的输入端77相连。其二,如前所述,出口的密度和流量可由密度计45和流量计49来测量。程序控制器一般是按上面所讨论的方法来控制流量,它在输出端131输出一个信号,经导线130传给阀67。流量计65的一个很有用的功能是可以预先设定控制阀门67的开关位置和泵40的转速。可以根据控制器48的要求,通过输出端73的信号仔细地调节控制流量计65所测得的流量,输出端73的信号,经导线74输入到变速驱动装置71的输入端75。驱动装置71可以根据流量相对预定值的变化,传递一个改变泵的转速的信号到连接装置72和泵59的叶轮。如果经入口70的流量需要加大,程序控制器传递一个相应的增加信号给变速驱动装置71,使驱动装置的转数增加,从而使管63中流体的流量增加。如果该流量的增大引起罐20中的物料的上平面下落太大,液面指示器132将给程序控制器48的输入端134一个信号指出这个情况。这时,将会打开阀120,从另一个水源116经管117到管119向贮罐20内加液体。阀120也是由程序控制器48控制的(图中未表示出)。显然,任何一个阀都可以由程序控制器48来控制。因此,如前所述液面指示器132指示的液面变化信号也可以由程序控制器48传递,控制器48可以给阀120一个信号,给贮罐20加水。
在该系统最初启动时,贮存槽20内有相当量的固体物质沉积在其底部。被吸入喇叭口55的稀释流体可能大大超过了正常吸入喇叭口的物料的密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稀释部分吸入喇叭口55的流体,以便在启动期间使管37中的流体密度尽快得到适当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控制器48的信号控制加稀释液,输出端126的信号经导线125传递到阀122;因此,如果吸入喇叭口55的流体密度太大,阀122就会打开,将密度降低到合适的值。在管56、63或其它任何直接与入口70相通的管子上都装有密度计(未示出),从另一相关申请中可明显看出,如果需要,这条管道中淤浆的密度可以根据密度计的测量结果加以仔细控制。如果贮罐10中的流体开始下降到低于容许的平面,而吸入管37由泵抽走的淤浆密度为最低容许值时,就必须在不改变吸入管37中流体密度的情况下,向贮罐10中加入流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可打开管103上的阀104,通过第二个输入口106向入口装置22和罐10内加水。用上述方法,也可以通过稀释入口70加流体。流体偶尔会在贮罐20内积累起来,需要将流体排到一个临时贮存槽。流体从出口155排出。出口155与收集区156相通,然后向下连接管147,节流阀148和另一个管149直到贮槽153。
参见图2,图中描绘一个改进的实施方案。在图2中与图1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图2与图1所示装置最基本的不同是从罐20向罐10输送固体的装置。在图1中固体是被吸入喇叭口吸嘴55,经管56,泵59,管63到稀释孔70。这种流程使淤浆在罐20中未进行再循环而将固体完全排出系统。图2描绘了一种将固体从罐20向罐10输送固体而使固体再循环并随管21中从矿井来的淤浆一起沉积。为了完成上述过程,贮罐20中的淤浆层34被吸入喇叭口55,经管56及与管56直接相通的管107。然后物料经截流阀109到泵111的入口110。然后从出口112流出,经阀和截流装置113a和113b到管114,从管114经出口115流到入口装置22内。吸入喇叭口吸嘴55中的固体和液体与管21中从淤浆源来的物料一起沉积,管21的淤浆也在入口处26沉积在入口装置22中。在启动期间或其它时间,需要在贮罐20内扰动物料时,最好只在罐20内再循环。为此目的,连接一管207经阀208与管209相连,并注回罐20。
图2中所示系统不如图1所示系统效率高,因为图2系统需要连续的再循环,而一些淤浆会再次从贮罐10的顶部14溢流并经管17、阀18和管19流回贮罐20。如前所述液面控制器132通过用导线133与控制器48的输入端134相连而起作用,贮罐10中的装置包括喇叭口吸嘴35,弯管36和排浆管37。该装置与图1所示装置不同的是,从稀释孔70流出的流体是从贮罐20上的出口94抽出,经管92、阀93和接续管92到管160,管160上有流量计65,流量计65通过导线76与控制器48的输入端77相连(如图2中所示)。管160与泵59的入口58相连。泵59的出口60与阀门系统66、67、68相连。如果贮罐20发生溢流,溢流的淤浆经开口155流入收集区域156,经管147,阀148和管149到贮槽153。
贮罐10的功能与图1所示的相同,在此就不再描述。当物料溢流出罐10的顶部14,向下流入管17和19到贮罐20,物料在罐20内积蓄起来形成一固体层34。这些固体被吸入喇叭口55,进入管56,然后向上至管107,流入泵111的入口110,然后在压力下被输送到出口112,经止回阀113b和阀113a以及管114,到入口115,从入口115流入入口装置22。如果希望或需要再循环,关闭阀113a,打开阀208。物料被吸入喇叭口55,管线56和107,阀109,泵111,然后向下经管207,阀208和管209流入罐20。以上流程使所有细颗粒悬在液体中。一旦使用该系统时,贮罐内可能有足够的扰动使固体悬浮,如果上述情况发生,关闭阀208,打开阀113a。经阀113a,物料以与其它从管21进来的淤浆一样的方式从出口26流入贮罐10。很显然,如前所述进入入口装置22的任何物料都将按箭头33所示的方向向淤浆层32沉积。但是,有很小比例的物料将溢出罐10的顶部14,溢流到罐20。然而该系统能够细致地控制管37中物料的密度,因为物料不会与从罐20中来的固体物料混合,然而这样效率会稍低一点,因为有一定比例的物料在罐10和罐20之间再循环。
显然,还可用其它组合方式来从罐20向罐10输送物料,这样显而易见的组合方式都属于说明书及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Claims (13)
1、用于处理由颗粒物和流体组成的淤浆的贮存及回收装置,该贮存和回收装置包括一个第一贮存罐装置,该装置有侧壁和底;向第一贮存罐装置加淤浆的装置;一固定安装并开口朝下的吸嘴,该吸嘴通过管道与泵装置连接,吸嘴周围有流化淤浆的喷嘴;装在吸嘴与泵装置之间的稀释控制孔装置,该装置包括稀释控制装置它把控制孔装置与流体源相连;以及一溢流装置,其改进包括:
一个有一侧壁和底的第二贮存罐装置;用于把溢流装置与第二贮存罐装置连接的装置;安装在第二贮存罐内并开口朝下的第二吸嘴装置;使物料从第二贮存罐装置底部运送到第一贮存罐装置的连接装置,
利用上述装置,从第一贮存罐溢流的流体和颗粒物可到第二贮存罐内沉积并从第二贮存罐中被吸出,再循环到第一贮存罐装置中。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使物料从所说第二贮存罐底部运送到所说第一贮存罐装置的连接装置,其输入方式是作为通向稀释控制装置的流体源。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具有一输出端的密度测量装置装在连接吸嘴与流体源的管道中;具有一输出端的流量测量装置装在连接第二吸嘴装置与稀释控制孔装置的装置中;程序控制装置包括有输入端和输出端以及连接密度测量装置输出端和流量测量装置输出端到程序控制装置输入端的装置;和连接程序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到稀释控制装置的装置。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使物料从第二贮存罐底部运送到第一贮存罐的连接装置,其输入方式是以淤浆形式通向第一贮存罐。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使物料流动的连接装置包括一条旁路使物料流回第二贮存罐。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流体源来自第二贮存罐。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流体源来自第二贮存罐。
8、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装置,其特征是有一输出端的第二流量计装置装在连接吸嘴与泵装置的管道中,其输出端作为一个输入端与程序控制装置相连。
9、用于处理由颗粒物和流体组成的淤浆的贮存及回收装置,该贮存和回收装置包括一个带侧壁和底的第一贮存罐装置;向第一贮存罐装置加淤浆的装置;一固定安装且开口朝下的吸嘴,该吸嘴通过一管道与泵装置连接,吸嘴周围有流化淤浆的喷嘴;装在吸嘴与所说泵装置之间的稀释控制孔装置,该装置带有一个第二泵装置,该第二泵装置与一流体源和稀释控制孔装置相串连;以及一溢流装置,其改进包括:
一个有一侧壁和底的第二贮存罐装置,用于把溢流装置与第二贮存罐装置连接的装置;安装在第二贮存罐内并开口朝下的第二吸嘴装置;使物料从第二贮存罐装置底部流出的连接装置,该物料作为第二泵的流体源,
利用上述装置,从第一贮存罐装置溢流的流体和颗粒物到第二贮存罐内沉积并从第二贮存罐中吸出作为流体喷入回收装置中的稀释控制孔装置。
10、按照权利要求1,2,3,4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第二贮存罐装置有一个流体液面和流体与固体的分界面;用于从第二贮存罐中,在流体平面与固体和流体的分界面之间排出流体的装置;和把排出的流体与流化淤浆喷嘴装置的连通装置。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第二贮存罐包括流化喷嘴装置,并且所说排出的流体与第二贮存罐的流化喷嘴装置相连通。
12、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第二泵装置由变速驱动装置驱动,包括控制变速驱动装置的装置,测量吸嘴处流体密度的装置;有输出装置和输入装置的程序控制装置;连接所说测量密度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说程序控制的输入端的装置;和连接所说程度控制的输出端与控制变速驱动装置的装置。
13、按照权利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用于测量从第二贮存罐底部流出的物料通过连接装置的流量的装置,该物料作为所说流体源,所说测量流量的装置产生一个输出信号,该信号被送入程序控制装置的输入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85102390 CN1009451B (zh) | 1985-04-01 | 1985-04-01 | 回收贮罐底部淤浆的改进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85102390 CN1009451B (zh) | 1985-04-01 | 1985-04-01 | 回收贮罐底部淤浆的改进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85102390A true CN85102390A (zh) | 1987-02-18 |
CN1009451B CN1009451B (zh) | 1990-09-05 |
Family
ID=4792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85102390 Expired CN1009451B (zh) | 1985-04-01 | 1985-04-01 | 回收贮罐底部淤浆的改进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9451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79572B2 (en) | 2007-09-27 | 2013-07-09 | Nippon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 Bubble column type hydrocarbon synthesis reactor, and slurry level detecting method |
CN104229480A (zh) * | 2014-09-28 | 2014-12-24 | 浙江大学 | 固液全分离的新型固体管道输送装置及其输送方法 |
CN114870505A (zh) * | 2021-02-05 | 2022-08-09 | 山东刚磊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a级保温板生产设备用高压吸附双罐回收系统 |
-
1985
- 1985-04-01 CN CN 85102390 patent/CN1009451B/zh not_active Expir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79572B2 (en) | 2007-09-27 | 2013-07-09 | Nippon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 Bubble column type hydrocarbon synthesis reactor, and slurry level detecting method |
CN101835876B (zh) * | 2007-09-27 | 2013-08-14 | 新日铁住金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 气泡塔型碳氢化合物反应器和浆液液面检测方法 |
CN104229480A (zh) * | 2014-09-28 | 2014-12-24 | 浙江大学 | 固液全分离的新型固体管道输送装置及其输送方法 |
CN104229480B (zh) * | 2014-09-28 | 2017-08-25 | 浙江大学 | 固液全分离的固体管道输送装置及其输送方法 |
CN114870505A (zh) * | 2021-02-05 | 2022-08-09 | 山东刚磊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a级保温板生产设备用高压吸附双罐回收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9451B (zh) | 1990-09-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979884U (zh) | 一种粉状物料输送加料装置 | |
US5223156A (en) | Process for removing waste from fluid media with production residues | |
CN100343394C (zh) | 高炉熔渣水淬处理装置 | |
US3753303A (en) | Apparatus for hydraulically raising ore and other materials | |
CA1069156A (en) |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fragments of ore or the like from a lower to a higher level in a liquid carrier medium | |
CN113843041B (zh) | 选煤用重介质密度调节系统 | |
CN107226353B (zh) | 一种自疏通物料输送系统及其自疏通方法 | |
CN85102390A (zh) | 回收贮罐底部淤浆的改进装置 | |
GB2161297A (en) | Apparatus for the reclamation of slurry from the bottom of a storage silo | |
CN111810070B (zh) | 一种用于气举反循环取心工艺的岩心收集方法 | |
US4586853A (en) | Apparatus for the reclamation of slurry from the bottom of a storage silo | |
CN209834562U (zh) | 一种可避免物料板结的大型粉煤灰储存装置 | |
NL8400551A (nl) | Werkwijze voor het classificeren van zand. | |
CN2481981Y (zh) | 发电厂干灰输送防堵机械 | |
CN207330430U (zh) | 一种收油装置及隔油系统 | |
CN217377670U (zh) | 一种生化污泥处理系统 | |
US3940184A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hydraulically transporting solids | |
CN110469363B (zh) | 一种连续稳定排料的立式砂仓放砂装置 | |
CN211385379U (zh) | 一种对流动尾矿砂进行分级的装置 | |
SU1782664A1 (ru) |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ий классификатор | |
KR20000042191A (ko) | 분말형 원료의 연속하역장치 | |
CN212953227U (zh) | 一种新型环保的给料皮带机收尘装置 | |
CN85102391A (zh) | 回收贮罐底部淤浆的装置 | |
RU58951U1 (ru) |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гидроклассификации полидисперсных зернистых материалов | |
CN219729824U (zh) | 一种除尘装置及制砂生产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3 | Decis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