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897810Y - 反作用力车 - Google Patents

反作用力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897810Y
CN2897810Y CN 200620033733 CN200620033733U CN2897810Y CN 2897810 Y CN2897810 Y CN 2897810Y CN 200620033733 CN200620033733 CN 200620033733 CN 200620033733 U CN200620033733 U CN 200620033733U CN 2897810 Y CN2897810 Y CN 289781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file
spring
tooth
wheel
ca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03373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得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62003373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89781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89781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89781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反作用力车属于人力弹簧回弹反作用力驱动的非机动车。利用弹簧可贮备机械能和快速释放机械能的特点,在具有车轮和车轮转轴的车体中,设置人力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回弹性动力装置,人力驱动装置是连杆6或杠杆7;传动装置是主动齿轮4和从动齿轮5的齿轮组,传动装置还可以是“Z”形同轴转动杆14;回弹性动力装置是发条式卷曲弹簧9或“Z”形同轴转动杆14。人力驱动装置与传动装置相连、传动装置与回弹性动力装置相连、回弹性动力装置与车轮转轴3相连,人力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装置将弹簧变形而贮备能量,弹簧快速回弹释放力量时,驱动车轮转轴3高速转动,使车体高速行驶。

Description

反作用力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人力驱动的非机动车技术领域,由其是利用回弹反作用力驱动的非机动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人力驱动的非机动车大都是只利用了杠杆省力和链条加齿轮传输动力,被驱动的车的运动速度只与人力驱动的力量和速度有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力驱动的非机动车,特别是可以比现有人力驱动的非机动车触发力更大,速度更快的非机动车。
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人力驱动一定的装置后使弹簧变形贮备弹性动力能量,用弹簧迅速回弹驱动非机动车,用弹簧迅速释放弹性能量的方式,使这种非机动车获得比没有弹性反作用装置更快的行驶速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反作用力车的结构是:在有车轮2和车轮转轴3的车体1内,设置人力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回弹性动力装置;人力驱动装置与传动装置相连、传动装置与回弹性动力装置相连、回弹性动力装置与车轮转轴3相连,人力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装置将回弹性动力装置中的弹簧变形而贮备能量,弹簧快速回弹释放力量时,驱动车轮转轴3高速转动,达到使非机动车高速行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传动装置是齿轮组的反作用力车的结构是:
如图1、10,传动装置是两个交合联动的主动齿轮4和从动齿轮5,为了省力主动齿轮4直径应大于从动齿轮5,为了锻炼身体主动齿轮4直径可小于从动齿轮5。传动装置的主动齿轮4与人力驱动装置的连杆6或杠杆7连接,使人力驱动装置能驱动传动装置。回弹性动力装置是发条式卷曲弹簧9,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外层弹性板10与从动齿轮5连接,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里层弹性板11与车轮转轴3连接,发条式卷曲弹簧9卷在车轮转轴3上。当从动齿轮5转动拉出卷在轮转轴3上的发条式卷曲弹簧9时,发条式卷曲弹簧9贮备回弹力,当从动齿轮5转动到约180度时,人放去人力驱动装置,发条式卷曲弹簧9迅速回弹,释放贮备的回弹力,车轮转轴3被回弹力迅速驱动,车轮转轴3的转动速度一般都大于只有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的转动速度。
如图2、9、10,车轮转轴3上设有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回弹性动力装置是一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两端弹簧分别与从动齿轮5和车体1连接,齿形杆的齿与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的齿交合连接。当人力驱动装置驱动传动装置的从动齿轮5转动时,弹簧被拉长,齿形杆被拉向从动齿轮5,由于车轮转轴3上设的是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齿形杆向从动齿轮5移动时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不转动。当人力减除,弹簧复位,齿形杆被迅速向后拉,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被驱动,车轮转轴3被驱动。
如图3、9、10,在上述图2的基础作改进:车轮转轴3上设有两个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两个飞轮分别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齿形杆以齿交合连接。这样人力往复运动,从动齿轮5往复转动都要拉动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某一根,使其两个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交替驱动车轮转轴3转动,产生间隙较短的、较连续的推动车向前运动。
如图4、8,传动装置不同于上述图1、2、3的两个交合联动齿轮结构,而是用一根“Z”形同轴转动杆14作为传动装置。“Z”形同轴转动杆14基本结构同于机动车的发动机曲轴样式。“Z”形同轴转动杆14两端是同轴转动的轴杆15,两端的同轴转动的轴杆15与车体1转动连接;“Z”形同轴转动杆14中间是“Z”形杆16,“Z”形杆16至少有两条与轴杆15基本平行的换向杆17,能平行更好,便于减少人力驱动装置的连杆6或杠杆7与换向杆17的摩擦。
两条或多条换向杆17中,有一根或多根换向杆17与人力驱动装置转动连接,有一根或多根换向杆17与回弹性动力装置转动连接;因为“Z”形同轴转动杆14可作连续圆周运动,而不像齿轮只能作最大180度角的往复运动,所以换向杆17与人力驱动装置和回弹性动力装置都应转动连接。
人力驱动装置是连杆6或杠杆7;
车轮轴上套有两个转向相同的单向转动飞轮,两个转向相同的单向转动飞轮外套有一根外轴套,则外轴套成为单向转动的外轴套。这种单向转动的外轴套作为本实施例的轮转轴3。
回弹性动力装置是发条式卷曲弹簧9,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外层弹性板10与换向杆17转动连接,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里层弹性板11与车轮转轴3连接,发条式卷曲弹簧9卷在车轮转轴3上。
如图5、8、9,车轮转轴3设有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回弹性动力装置是一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两端弹簧分别与换向杆17转动连接和与车体1连接,齿形杆的齿与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的齿交合连接。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其中一根弹簧与传动装置“Z”形同轴转动杆14的换向杆17转动连接。
如图7、8、9,传动装置“Z”形同轴转动杆14有三根或多于三根换向杆17,有两根或多于两根换向杆17分别与两根或多于两根人力驱动装置的连杆6或杠杆7转动连接。有两根或多于两根换向杆17分别与两根或多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弹簧转动连接。这样人力驱动装置往复运动,传动装置“Z”形同轴转动杆14作圆周运动,两根或多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交替作往复运动,与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相齿接的两个或多个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产生无间隙推动车向前运动。
如图10、11、12,一种以地面作为回弹性动力装置的反作用力受力对象的反作用力车。回弹性动力装置不直接驱动车轮转轴3,而是驱动车体1,车体1使车轮转轴3转动,其具体结构是:传动装置是两个交合联动的主动齿轮4和从动齿轮5;人力驱动装置是连杆6或杠杆7,连杆6或杠杆7的一端与主动齿轮4连接;回弹性动力装置是在车体1底部设有与车体1外相通的导管18,撑力杆19位于导管18中,撑力杆19一端位于车体1中,撑力杆19另一端位于车体1外的接近地面位置,撑力杆19位于车体1中的一端至少连接有两根弹簧,其中一根或多根弹簧与传动装置的从动齿轮5相连,另一根或多根为复位弹簧20与车体1相连。当人力驱动装置驱动从动齿轮5转动时,从动齿轮5与弹簧连接点远离导管18时,撑力杆19被拉向从动齿轮5,复位弹簧20被拉长,复位弹簧20贮备弹性能量,当人力驱动装置减除驱动力时,复位弹簧20迅速释放回弹力,使撑力杆19迅速着地,生反作用力推动车体1运动,为使车体1运动速度更快,车体1上则装有车轮2和车轮转轴3。
本实用新型反作用力车的优点:用弹簧具有贮备机械能,和能迅速释放反作用力机械能的特点,用简单的人力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回弹性动力装置组合连接,使弹簧迅速释放的反作用力推动车轮的瞬间力量大于没有回弹性动力装置的力量,被推动的车运动速度更快。
                             附图说明
图1是齿轮组与发条式卷曲弹簧结构的反作用力车原理图;
图2是齿轮组与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的反作用力车原理图;
图3是齿轮组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的反作用力车原理图;
图4“Z”形同轴转动杆与发条式卷曲弹簧结构的反作用力车原理图;
图5“Z”形同轴转动杆和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位于贮能状态的反作用力车原理图;
图6“Z”形同轴转动杆和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处于释能状态的反作用力车原理图;
图7有多根换向杆的“Z”形同轴转动杆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的反作用力车原理图;
图8“Z”形同轴转动杆与人力驱动装置和回弹性动力装置的转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齿形单向转动飞轮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交合结构示意图;
图10传动装置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交合结构示意图;
图11以地面作为回弹性动力装置的反作用力受力对象的反作用力车;
图12以地面作为回弹性动力装置的反作用力受力对象,回弹性动力装置有多根复位弹簧的反作用力车;
图中车体1、车轮2、车轮转轴3、主动齿轮4、从动齿轮5、连杆6、杠杆7、作力点8、发条式卷曲弹簧9、最外层弹性板10、最里层弹性板11,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有弹簧的齿形杆13、“Z”形同轴转动杆14、连杆15、“Z”形杆16、换向杆17、导管18、撑力杆19、复位弹簧20。
                               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齿轮组与发条式卷曲弹簧结构的反作用力车
如图1、10,本反作用力车在现有的车体1、车轮2和车轮转轴3基础上增加特有的人力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回弹性动力装置。
传动装置是两个交合联动的主动齿轮4和从动齿轮5,两个齿轮的转轴分别与车体1转动连接。
人力驱动装置用连杆6、杠杆7,连杆6与杠杆7的组合结构。杠杆7的转动支撑点用万向结固定在车体1上。
回弹性动力装置的主要部位用发条式卷曲弹簧9,用在无外力时发条式卷曲弹簧9是卷紧状的弹簧。车轮轴上套有两个转向相同的单向转动飞轮,两个转向相同的单向转动飞轮外套有一根外轴套,则外轴套成为单向转动的外轴套。这种单向转动的外轴套作为本实施例的轮转轴3。
传动装置的主动齿轮4边缘与人力驱动装置的连杆6、杠杆7转动连接,使人力驱动装置能驱动传动装置。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外层弹性板10与从动齿轮5连接,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里层弹性板11与车轮转轴3连接,发条式卷曲弹簧9卷在车轮转轴3上。当从动齿轮5转动拉出卷在轮转轴3上的发条式卷曲弹簧9时,发条式卷曲弹簧9贮备回弹力,当从动齿轮5转动到约180度左右时,人放去人力驱动装置,发条式卷曲弹簧9迅速回弹,释放贮备的回弹力,车轮转轴3被回弹力迅速驱动,车轮转轴3的转动速度一般都大于只有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的转动速度。
实施例2、齿轮组与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的反作用力车
如图2、9、10,人力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同于实施例1。回弹性动力装置改为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车轮转轴3改为不要外轴套,单向转动飞轮改为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
车轮转轴3上套入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并使两者固定成一体;回弹性动力装置是一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两端弹簧分别与从动齿轮5和车体1连接,齿形杆的齿与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的齿交合连接。齿形杆与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的齿交合连接的两端分别套有滑动连接的滑动套,两个滑动套与车体固定连接,使齿形杆往复运动时,齿形杆的齿与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的齿交合连接良好。
当人力驱动装置驱动传动装置的从动齿轮5转动时,弹簧被拉长,齿形杆被拉向从动齿轮5,由于车轮转轴3上设的是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齿形杆向从动齿轮5移动时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不转动。当人力减除,弹簧复位,齿形杆被迅速向后拉,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被驱动,车轮转轴3被驱动。
实施例3、齿轮组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的反作用力车
如图3、9、10,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作改进:车轮转轴3上设有两个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两个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的转动方向相同。两个飞轮分别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齿形杆以齿交合连接。这样人力往复运动,从动齿轮5往复转动都要拉动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某一根,使其两个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交替驱动车轮转轴3转动,产生间隙较短的、较连续的推动车向前运动。
还可将主动齿轮4上面的转动轴延长,延长的端头连一个“T”形杆作为人手着力用。
实施例4、“Z”形同轴转动杆与发条式卷曲弹簧结构的反作用力车
如图4、8,传动装置不用两个交合联动齿轮结构,而是用一根“Z”形同轴转动杆14作为传动装置。“Z”形同轴转动杆14基本结构同于机动车的发动机曲轴样式。
人力驱动装置是连杆6和杠杆7的组合结构;
车轮轴上套有两个转向相同的单向转动飞轮,两个转向相同的单向转动飞轮外套有一根外轴套,则外轴套成为单向转动的外轴套。这种单向转动的外轴套作为本实施例的轮转轴3。
回弹性动力装置是发条式卷曲弹簧9,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外层弹性板10与换向杆17转动连接,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里层弹性板11与车轮转轴3连接,发条式卷曲弹簧9卷在车轮转轴3上。
“Z”形同轴转动杆14两端是同轴转动的轴杆15,两端的同轴转动的轴杆15与车体1转动连接;“Z”形同轴转动杆14中间是“Z”形杆16,“Z”形杆16有两条与轴杆15平行的换向杆17。一根换向杆17与人力驱动装置的连杆转动连接,另一根换向杆17与回弹性动力装置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外层弹性板10转动连接。因为“Z”形同轴转动杆14可作连续圆周运动,而不像齿轮只能作最大180度角的往复运动,所以换向杆17与人力驱动装置和回弹性动力装置都应转动连接。
当人力驱动连杆6和杠杆7的组合结构作180度角转动时,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外层弹性板10被拉向“Z”形同轴转动杆14,发条式卷曲弹簧9贮备弹力机械能,由于车轮转轴3是有单向转动的外轴套的车轮转轴3,最外层弹性板10被拉向“Z”形同轴转动杆14时,车轮转轴3不会转动。人力减除,发条式卷曲弹簧9迅速回卷释放机械能回弹力,车轮转轴3被回弹力迅速驱动,车轮转轴3的转动速度一般都大于只有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的转动速度。
实施例5、“Z”形同轴转动杆和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位于贮能状态的反作用力车
如图5、8、9,人力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同于实施例4。回弹性动力装置用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为配合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车轮转轴3上设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回弹性动力装置是一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两端弹簧分别与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换向杆17转动连接和与车体1转动连接。齿形杆的与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的齿交合连接的两端分别套有滑动连接的滑动套,两个滑动套与车体固定连接,使齿形杆往复运动时,齿形杆的齿与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的齿交合连接良好。
如图5,当弹簧转动连接的换向杆17被人力通过人力驱动装置驱动到远离车轮转轴3时,弹簧贮备回弹力,然后人力减除,如图6,弹簧把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齿形杆迅速拉回复位,齿形杆的齿驱动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转动,从而反作用力车迅速复位的弹力推动。
实施例6、有多根换向杆的“Z”形同轴转动杆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的反作用力车
如图7、8、9,人力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回弹性动力装置基本结构同于实施例5,改变之处是用两套同于实施例5的人力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回弹性动力装置驱动一根车轮转轴3。传动装置是两个“Z”形同轴转动杆14合并成一个的组合式“Z”形同轴转动杆14。
传动装置“Z”形同轴转动杆14有四根换向杆17,其中有两根换向杆17分别与两根人力驱动装置的连杆6和杠杆7的组合杆转动连接。另两根换向杆17分别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弹簧转动连接。这样人力驱动装置仅作往复运动,而传动装置“Z”形同轴转动杆14可作连续的圆周运动,使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交替作无间隙往复运动,则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相齿接的两个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产生无间隙的连续推动反作用力车向前运动。
实施例7、以地面作为回弹性动力装置的反作用力受力对象的反作用力车
如图10、11,一种以地面作为回弹性动力装置的反作用力受力对象的反作用力车。回弹性动力装置不直接驱动车轮转轴3,而是驱动车体1,车体1使车轮转轴3转动,其具体结构是:传动装置是两个交合联动的主动齿轮4和从动齿轮5;人力驱动装置是连杆6或杠杆7,连杆6或杠杆7的一端与主动齿轮4连接;
回弹性动力装置是在车体1底部固定设置与车体1外相通的导管18,用一根撑力杆19放于导管18中,作为向地面施以作用力的器件。撑力杆19一端位于车体1中,撑力杆19另一端位于车体1外的接近地面位置,用于向地面施以作用力的接触物。撑力杆19位于车体1中的一端连接有两根弹簧,其中一根弹簧与传动装置的从动齿轮5相连,另一根为复位弹簧20与车体1相连。当人力驱动装置驱动从动齿轮5转动时,从动齿轮5与弹簧连接点远离导管18时,撑力杆19被拉向从动齿轮5,复位弹簧20被拉长,复位弹簧20贮备弹性能量,当人力驱动装置减除驱动力时,复位弹簧20迅速释放回弹力,使撑力杆19迅速着地,产生反作用力推动车体1运动,为使车体1运动速度更快,车体1上则装有车轮2和车轮转轴3。
实施例8、以地面作为回弹性动力装置的反作用力受力对象,回弹性动力装置有多根复位弹簧的反作用力车
图10、12;如实施例7,其改变之处仅在于撑力杆19位于车体1中的一端连接有三根弹簧,其中一根弹簧与传动装置的从动齿轮5相连,另两根为复位弹簧20与车体1相连,用两根或多根复位弹簧20的作用在于能使反作用力能在车体多部位平衡驱动车体运动。

Claims (7)

1、反作用力车,包括车体(1)、车轮(2)和车轮转轴(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人力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回弹性动力装置;传动装置的不同部位分别与人力驱动装置和回弹性动力装置连接,回弹性动力装置与车轮转轴(3)连接;
传动装置是两个交合联动的主动齿轮(4)和从动齿轮(5);
人力驱动装置是连杆(6)或杠杆(7),连杆(6)或杠杆(7)的一端与主动齿轮(4)连接;
回弹性动力装置是发条式卷曲弹簧(9),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外层弹性板(10)与从动齿轮(5)连接,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里层弹性板(11)与车轮转轴(3)连接,发条式卷曲弹簧(9)卷在车轮转轴(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车,其特征在于:车轮转轴(3)设有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回弹性动力装置是一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两端弹簧分别与从动齿轮(5)和车体(1)连接,齿形杆的齿与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的齿交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作用力车,其特征在于:车轮转轴(3)设有两个驱动方向相反的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两个驱动方向相反的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分别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齿形杆齿交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车,其特征在于:传动装置是“Z”形同轴转动杆(14),“Z”形同轴转动杆(14)两端是同轴转动的轴杆(15),两端的同轴转动的轴杆(15)与车体(1)转动连接;“Z”形同轴转动杆(14)中间是“Z”形杆(16),“Z”形杆(16)至少有两条与轴杆(15)基本平行的换向杆(17);一根换向杆(17)与人力驱动装置转动连接,另一根换向杆(17)与回弹性动力装置转动连接;
人力驱动装置是连杆(6)或杠杆(7);
回弹性动力装置是发条式卷曲弹簧(9),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外层弹性板(10)与换向杆(17)转动连接,发条式卷曲弹簧(9)的最里层弹性板(11)与车轮转轴(3)连接,发条式卷曲弹簧(9)卷在车轮转轴(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作用力车,其特征在于:车轮转轴(3)设有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回弹性动力装置是一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两端弹簧分别与换向杆(17)转动连接和与车体(1)连接,齿形杆的齿与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的齿交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作用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Z”形同轴转动杆(14)设有四条与轴杆(15)基本平行的换向杆(17);其中两条换向杆(17)分别与人力驱动装置转动连接,另两条换向杆(17)分别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转动连接;车轮转轴(3)设有两个驱动方向相反的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两个驱动方向相反的齿形单向转动飞轮(12)分别与两根两端连有弹簧的齿形杆(13)的齿形杆齿交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车,其特征在于:回弹性动力装置是在车体(1)底部设有与车体(1)外相通的导管(18),撑力杆(19)位于导管(18)中,撑力杆(19)一端位于车体(1)中,另一端位于车体(1)外的接近地面位置,撑力杆(19)位于车体(1)中的一端至少连接有两根弹簧,其中一根或多根弹簧与传动装置的从动齿轮(5)相连,另一根或多根为复位弹簧(20)与车体(1)相连。
CN 200620033733 2006-04-06 2006-04-06 反作用力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9781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33733 CN2897810Y (zh) 2006-04-06 2006-04-06 反作用力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33733 CN2897810Y (zh) 2006-04-06 2006-04-06 反作用力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897810Y true CN2897810Y (zh) 2007-05-09

Family

ID=38073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03373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97810Y (zh) 2006-04-06 2006-04-06 反作用力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897810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42687A (zh) * 2011-10-05 2014-06-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振动降低装置
CN110701560A (zh) * 2019-11-05 2020-01-17 杭州少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上警示的led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42687A (zh) * 2011-10-05 2014-06-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振动降低装置
CN103842687B (zh) * 2011-10-05 2016-03-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振动降低装置
CN110701560A (zh) * 2019-11-05 2020-01-17 杭州少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上警示的led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05054A (zh) 双向蹬踏系统
CN1144511A (zh) 自行车及健身设备的脚蹬机构
CN1944158A (zh) 机械蠕动行走机构
CN1944774A (zh) 一种全自动减速离合器及其洗衣机与洗涤方法
CN2897810Y (zh) 反作用力车
JP2012021592A5 (zh)
CN101832377A (zh) 往复运动动力转换成旋转动力的机械机构
CN2839738Y (zh) 机械传动装置
CN109184904B (zh) 一种四冲程四缸对置单向旋转发动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868824Y (zh) 滚轮传动自行车
CN106870156A (zh) 一种双棘轮式发动机传动结构
CN2871369Y (zh) 多功能自行车传动机构改良
CN101555932A (zh) 角动量机构
CN201335132Y (zh) 滚珠丝杠发动机传动机构
CN1190579C (zh) 停车装置
CN1127937C (zh) 擦地板机器
CN206718991U (zh) 一种具有能量卸载装置的汽车动力系统
CN2868823Y (zh) 传动轴式自行车
CN212672348U (zh) 往复直线运动转换为圆周运动的传动机构
CN1944773A (zh) 一种全自动减速离合器及其洗衣机
CN103738453A (zh) 人力直线往复滑动踏板驱动装置
CN203623892U (zh) 自行车中的曲柄往复摆动驱动装置
CN2350241Y (zh) 单向离合发动机传动机构
CN214699047U (zh) 杠杆联动机
CN2537621Y (zh) 往复脚踏式双飞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09

Termination date: 201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