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833116Y - 热能再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能再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833116Y
CN2833116Y CN 200520030755 CN200520030755U CN2833116Y CN 2833116 Y CN2833116 Y CN 2833116Y CN 200520030755 CN200520030755 CN 200520030755 CN 200520030755 U CN200520030755 U CN 200520030755U CN 2833116 Y CN2833116 Y CN 283311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valve
storage drum
storage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2003075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永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52003075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833116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83311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83311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利用电厂、锅炉、内燃机废热能的热能再利用系统,贮汽包的进汽口安装有贮汽阀,在贮汽包上安装有泄汽阀,贮汽包的底部设有温控器,温控器与贮汽阀电相通,动力机通过导流管及导流阀设于贮汽包的一侧,动力机的圆壳上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主轴的中部设有转子,转子内圆周固定于主轴,外圆上分别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阻截块仓,阻截块仓内设有弹簧,弹簧被阻截块封住,转子与左右偏盖、圆壳等形成气道。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废汽的充分利用,可节约大量能源。

Description

热能再利用系统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能再利用系统,特别是以火电厂发电废气为能源的热能再利用系统。
(二)背景技术:目前世界面临着能源短缺,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新能源,于是对核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研究与日俱增。而与此同时,在我们身边许多可利用的能源被白白的浪费掉,如内燃机只将燃料的热能利用了百分之三十左右,火力发电厂也只将燃料的热能利用了百分之五十左右。
电厂工序为:锅炉→生成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工作→带动发电机向外输出动力→废汽经凝汽器冷却→形成温水→经水泵A向锅炉供水。在凝汽器将废汽冷却为水的过程中,由水泵B→向凝汽器喷凉水为蒸汽降温→喷水落入晾水池→由水泵C抽向晾水塔高处→下流至水泵D→喷向凝汽器。晾水的过程造成了很大的能量浪费。电厂能量的利用率不高的关键在于,高温和高压蒸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不高,一般情况下其效率仅为35%左右。
由于机械设计的限制,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热能利用的改进是困难的。比如:如果为了利用废汽而采用两机串联的方式,即将蒸汽机(或汽轮机)A用过的废蒸汽输入蒸汽机(或汽轮机)B进行两次利用,则由于蒸汽机(或汽轮机)B工作需要一定的蒸汽压力,就需要进行蓄集蒸汽,而对蒸汽机(或汽轮机)B的蓄压过程,则会影响蒸汽机(或汽轮机)A的排气,从而降低蒸汽机(或汽轮机)A的工作效率。正因如此,蒸汽机用过的废蒸汽往往不得不白白地排放。
在动力机方面,讫今为止,国内外以气体为动力的机械普遍认同的是蒸汽机(汽轮机)和内燃机。蒸汽机常见的为叶片式结构,主要由圆壳、机盖、定子、叶片、转子等部件组成。这种机械的工作气腔采用两端密封,转子在前后两端之间高速转动,因此,容易造成转子端面刺沟和烧坏前后端盖;此外,这种双向叶片式气动机不能使工作气腔内的压缩空气充分膨胀做功,因此效率较低。
蒸汽机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内燃机的出现,蒸汽机由于体积大,功率小,使用途径窄以及制造工艺复杂等原因,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传统的内燃机通常有活塞、连杆、曲轴等部件,靠燃料燃烧使气体膨胀进行做功,这种机械由于活塞在拟制内往复直线的运动方式,自身核心运动的不理想,能量转变有用的机械功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如活塞运动的侧压力,活塞对雾化油汽点燃前的再压缩力,曲柄连杆的惯性力,这些不仅要消耗很大一部分的机械能,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能源做功的有效发挥;而且由于燃料燃烧不充分,所排放的废气对空气及环境有污染,因而限制了其发展和应用。
(三)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利用电厂、锅炉、内燃机等排放的废热能的系统,从而实现对能源的再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热能再利用系统,包括贮汽阀、贮汽包、泄汽阀、温控器、动力机,其特点是:贮汽包的进汽口安装有贮汽阀,在贮汽包上安装有泄汽阀,贮汽包的底部设有温控器,温控器与贮汽阀电相通,动力机通过导流管及导流阀设于贮汽包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机,机壳由左偏盖、右偏盖和圆壳组成,主轴通过轴承固定于左偏盖、右偏盖上,主轴外端连接动力输出轮,储油箱设在机体上,其特点是:圆壳上设有进气口、排气口及坡面,主轴的中部设有转子,转子的外圆周、左偏盖、右偏盖、圆壳及坡面形成气道,气道占圆壳圆周长的30-40%,外圆周上设有可弹性伸缩的阻截块。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蒸汽通过贮汽阀通向贮汽包,在该贮汽包聚集,当贮汽包的温度上升到设定值时,温度控制装置向贮汽阀发出关闭的指令,该贮汽包由于蒸汽停供,其中的蒸汽开始冷却收缩,收缩的蒸汽产生负压,于是外界空气或水通过动力机、导流管和导流阀进入贮汽包,进而推动动力机转动,向外输出动力。如用2个以上的贮汽包及其配套装置,则可不间断地向外输出动力。同时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旋转式气动机由偏盖、圆壳、转子共同组成一个气道,阻截块在弹簧的作用下从阻截块仓内弹出将气道阻断,在压力气体的作用下,转子向压力小的一方运动;当运转到排气口时,残余气体经排气口排出,在机体斜面的作用下,阻截块被推回到阻截块仓内;同时下一个阻截块已从仓内弹出,将气道阻断,并在压力气推动下做功,在不断从进气口输入压力气的情况下,便会重复不断地运转下去。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负压原理,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特点,利用了蒸汽的温度而不是压力,实现热功的转化,在利用废汽时不会对原机械(锅炉、蒸汽机或内燃机)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实现了对排放废汽的再利用,从而可节约大量的燃料。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机省去了传统蒸汽机的活塞、连杆、曲轴等部件,既大大缩小了机体的体积,降低了制造成本,又减少了活塞、连杆曲轴运动的能耗,因而效率大为提高。从而节省了能源,也减少了污染,同时也延长了内燃机的寿命,在世界能源紧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本机的发明,将会对能源利用和环境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发电厂,其一,工序缩短:锅炉生成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工作,带动发电机向外输出动力,废汽经本实用新型系统做功,之后形成温水,经水泵A,向锅炉供水,从而完成循环,工序可大为缩短;其二,可充分利用汽轮机排出的废汽,再次做功,可有效地增加动力输出;其三,可节省能源。电厂产生的废蒸汽的温度通常达到100℃以上,因而可节约大量能源。其四,可减少投资。由于减少了整体冷却工序,并充分利用废汽能量,从而减少了晾水塔及其附属设备的投入,可节约大量的投资。
本机可直接做成家庭用气动车,作为交通工具,既节约能源,也可以大大减少环境的污染。如与内燃机动车作混合动力使用,利用内燃机多余的热量,将水加热成蒸汽,高压气体由本机转化为动力,就可以代替内燃机做功,使燃油的热能再次得到利用,从而大量节约能源。
(四)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动力机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
实用新型动力机侧面解剖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配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厂热能利用系统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热能利用系统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动力机正面解剖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贮汽阀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动力机(44),如图1、图2、图3所示,主轴(1)通过轴承(2)固定于左偏盖(3)的中心孔(4)和右偏盖(5)的轴承室(6)内,在轴承(2)外设有油封(7),用于防止机油从机体内溢出,轴承室(6)外侧的空腔为进油腔(8),进油腔(8)连接进油孔(9),机油可通过进油孔(9)进入进油腔(8),左偏盖(3)、右偏盖(5)上均设有导油槽(10),圆壳(11)为空心圆柱状,圆壳(11)与左偏盖(3)、右偏盖(5)上的边缘均设有若干(本实施例为6个)固定孔(12),并通过螺丝固定,从而形成机壳。为防止左偏盖(3)、右偏盖(5)和圆壳(11)的轴向不一致,并防止机油从机体内溢出,进行以下设计:圆壳(11)与左偏盖(3)和右偏盖(5)相接的两侧面内设有圆壳定位槽(13),左偏盖(3)、右偏盖(5)上均设有偏盖定位槽(14),圆壳定位槽(13)与偏盖定位槽(14)内放置定位圈(15),当左偏盖(3)、右偏盖(5)与圆壳(11)固紧时,定位圈(15)的一部分放置于圆壳定位槽(13)内,另一部分放置于偏盖定位槽(14)内,圆壳定位槽(13)与偏盖定位槽(14)的内侧设有密封圈(16)。圆壳(11)上设有进气口(17)和排气口(18),进气口(17)在机壳内的断截面(17-1)上沿圆周的切线方向开一个侧孔(17-2),使高压气由进气口(17)进入机壳内时,沿圆周的切线方向喷气。排气口(18)设于壳内的坡面(19)上,主轴(1)上外端可连接动力输出轮,向外输出动力。主轴(1)的中部主轴芯上设有转子(20),转子(20)的构成是内圆周(20-1)与外圆周(20-2)通过圆盘板(20-3)相连接,截面呈“工”字型,“工”字型的凹腔为储油腔(21);本实施例的转子(20)内圆周(20-1)与外圆周(20-2)的截面也可设计成“T”字型,“T”字型的凹腔为储油腔(21)。圆盘板(20-3)的四周有若干(本实施例为4个)将左右腔联通的渗油孔(22),内圆周(20-1)通过凸脊(23)与主轴(1)上的凹槽(24)相衔接,外圆周(20-2)上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本实施例为8个)阻截块仓(25),阻截块仓(25)呈长方体状,阻截块仓(25)上可设有导气槽,导气槽直通仓内,有助于仓内气体的排放;阻截块仓(25)内设有弹簧(26),弹簧(26)被阻截块(27)封住,阻截块仓(25)的形状与阻截块(27)吻合,内端与弹簧(26)相接部为平面,阻截块(27)外端与圆壳(11)相接部为斜面,转子(20)的外圆周(20-2)、左偏盖(3)、右偏盖(5)、圆壳(11)内面及坡面(19)等共同形成气道(28),气道(28)长度约占圆壳(11)圆周长的30-40%,高压气从进气口(17)进入,对阻截块(27)产生压力作用,阻截块(27)在高压气的作用下开始运动,从而推动转子(20)的旋转,阻截块(27)运动至排气口(18)时,高压气的残气从排气口(18)排出,通过排气管(29)向外排放,储油箱(30)设在机体的上方,储油箱(30)下部通过出油管(31)通向进油孔(9),机油在重力作用下,由储油箱(30)通过出油管(31)、进油孔(9)流入进油腔(8),之后,由轴承(2)的缝隙渗入右储油腔(21),再通过渗油孔(22)进入左储油腔(21),通过离心力的作用,两个储油腔(21)的机油可通过设在左偏盖(3)和右偏盖(5)上的导油槽(10)流向周边,从而润滑各个需润滑的部件及位置,在右偏盖(5)上设有放油孔(32),通过放油孔(32)可定期进行机油的更换。
本机运转时,阻截块(27)位于转子(20)的阻截块仓(25)内,阻截块(27)在弹簧(26)的作用下弹出将气道(28)阻断,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转子(20)向压力小的一方运动;当运转到排气口(18)时,高压气体的残余气体经排气口(18)排出,在排气口斜面的作用下,阻截块(27)被推回到转子(20)上的阻截块仓(25)内;同时下一个阻截块(27)已从仓内弹出,将气道(28)阻断,并在高压气推动下做功,在不断从进气口(17)输入高压气的情况下,转子(20)便会重复不断地运转下去。
本气动机(44)的应用如图4所示,三通管A(33)的前部连接电厂废汽排放口(图中未画出),三通管A(33)的后部连接两个贮汽管(34),贮汽管(34)连接各自的贮汽包(35),三通管A(33)内设有贮汽阀(36),贮汽阀(36)是由电磁铁形成的双向开关,可在关闭一贮汽管(34)的同时开启另一贮汽管(34),贮汽阀(36)可采取以下设计,如图7所示,三通管A(33)可设计为圆柱形结构,下底封闭,侧面开有三个口,其一为阀进汽口(36-1),连接电厂的废汽排放口;另外两个为阀出汽口(36-2),分别通向各自的贮汽包(35),在三通管A(33)的圆柱形结构体内,设有圆柱形阀体(36-3),在阀体的侧面上开有导汽槽(36-4),导汽槽(36-4)的大小可联通阀进汽口(36-1)和一个阀出汽口(36-2),阀体的上部设有一个条形磁铁(36-5),在条形磁铁(36-5)的两侧各设有一个电磁铁(36-6),电磁铁(36-6)的开关由热敏温控开关(46)控制。贮汽包(35)底部连接泄汽管(37),泄汽管(37)通向晾水池(38),在泄汽管(37)的底部设有泄汽阀(39),泄汽阀(39)为单向阀,可控制贮汽包(35)向晾水池(38)单向排汽或排水。当向该贮汽包(35)充汽时,该贮汽包(35)的泄汽阀(39)自动打开,蒸汽向贮汽包(35)充汽的同时,部分蒸汽可通过泄汽管(37)和泄汽阀(39)向晾水池(38)内排放,两个贮汽包(35)的一侧均设有导流管A(40),导流管A(40)在贮汽包(35)内的一端设有喷雾头(41),导流管A(40)内设有导流阀(42),导流阀(42)为单向阀,截止进入贮汽包(35)的蒸汽向导流管A(40)方向的流动,并可开通晾水池(38)内的水向贮汽包(35)的流动,导流管A(40)的另一端连接三通管B(43)的上部,三通管B(43)的下部连接动力机(44),动力机(44)的下部连接导流管B(45),导流管B(45)通向晾水池(38);贮汽包(35)底部设有热敏温控开关(46),热敏温控开关(46)与贮汽阀(36)通过电线(47)连接,当蒸汽对贮汽包(35)作用产生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热敏温控开关(46)向贮汽阀(36)发出关闭指令,指令贮汽阀(36)停止向其充汽,贮汽阀(36)则立即关闭该贮汽包(35)的贮汽管(34),停止向该贮汽包(35)供汽,同时转向另一个贮汽包(35)供汽。
废汽利用系统工作时:当废汽排入三通管A(33)时,通过贮汽阀(36)向某一贮汽包(35)通入蒸汽,这时导流阀(42)关闭,泄汽阀(39)打开,蒸汽进入该贮汽包(35)的同时,对该贮汽包(35)进行加温,当温度上升到设定值时,热敏温控开关(46)向贮汽阀(36)发出关闭的指令,贮汽阀(36)则立即关闭该贮汽包(35)的进汽,同时为另一贮汽包(35)充汽。对于已关闭蒸汽的贮汽包(35)来说,由于没有蒸汽的供给,贮汽包(35)内的蒸汽开始冷却,收缩的蒸汽产生负压,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设在贮汽包(35)一侧的导流阀(42)被打开,晾水池(38)内的水通过导流管B(45)进入动力机(44),推动动力机(44)转动,通过动力机(44)的动力轮向外输出动力。凉水通过动力机(44)后进一步通过导流管A(40)进入贮汽包(35),通过喷雾头(41),向贮汽包(35)内喷雾,从而加速了贮汽包(35)内蒸汽的冷却(此时凉水既起动力介质作用,又起冷却介质作用),蒸汽冷却还原成水,一方面进一步促使贮汽包(35)温度下降,一方面水通过泄汽管(37)及泄汽阀(39)排入晾水池(38),贮汽包(35)内与外界的压力差加大,促使晾水池(38)内的水进一步通过动力机(44)进入贮汽包(35),带动动力机(44)的转动。两个贮汽包(35)如此循环做功,可源源不断的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进而转化为电能。
为使热能得到充分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晾水池(38)可通过管道(54)连接给水泵,之后将管道(54)在锅炉的烟囱上缠绕后,通向锅炉内,在水泵的作用下,将晾水池(38)的水抽入锅炉内,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废水的热值。
本实用新型还可根据需要,将贮汽装置、温控装置及冷却装置由2套扩展为4套或6套,动力机(44)也可根据需要由1台扩展至2台或3台,从而提高动力机(44)的工作效率和废汽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贮汽包(35)可根据废汽排放量的多少、废汽压力的大小及利用废汽做功多少进行设计,确定其容积。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改型之一。泄汽管(37)不直接通向晾水池(38),在泄汽管(37)的下端安装一个叶轮机(未作图),泄汽管(37)的出口对准叶轮机的叶片。其它结构同实施例1。
工作时,当贮汽包(35)内蒸汽的冷却,蒸汽冷却还原成水,贮汽阀(36)被打开时,贮汽包(35)的水则迅速通过泄汽管(37)向下流动,水流可冲击叶轮机的叶片,从而带动叶轮机转动,对外做功。从而进一步利用废汽能量。
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改型之一。取消动力机(44),将导流管A(40)与导流管B(45)直接接通,泄汽管(37)不直接通向晾水池(38),在泄汽管(37)的下端安装一个叶轮机,泄汽管(37)的出口对准叶轮机的叶片。其它结构同实施例1。
工作时,当贮汽包(35)内的蒸汽开始冷却,收缩的蒸汽产生负压,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设在贮汽包(35)一侧的导流阀(42)被打开,晾水池(38)内的水通过导流管B(45)和导流管A(40)进入贮汽包(35),通过喷雾头(41),向贮汽包(35)内喷雾,从而加速了贮汽包(35)内蒸汽的冷却,蒸汽冷却还原成水,当贮汽阀(36)再次被打开时,贮汽包(35)的水则迅速通过泄汽管(37)向下流动,水流可冲击叶轮机的叶片,从而带动叶轮机转动,对外做功。
实施例4:如图5所示,汽车发动机气缸(48)周围设有蒸发器(50),蒸发器(50)内装有水,蒸发器(50)的最低处设有排污阀(51),用于排放水中的沉淀物,在蒸发器(50)的上部设有水箱(52),蒸发器(50)的上端通向水箱(52)的上部,高出水箱(52)的水面,水箱(52)上部设有排汽管(53),排汽管(53)连接动力机(44)的进气口(17),动力机(44)的排气口(18)通过管道(54)与三通管A(33)连接,动力机(44)通过带动发电机可将动能转化为电能,三通管A(33)的后部连接两个贮汽管(34),贮汽管(34)连接各自的贮汽包(35),可以向贮汽包(35)通入蒸汽,三通管A(33)内设有贮汽阀(36)(结构同实施例1),贮汽阀(36)为双向开关,在关闭一贮汽管(34)的同时开启另一贮汽管(34),两个贮汽包(35)有从中间密封穿过的冷却管(55)[该冷却管(55)也可根据需要,设成盘状或夹层结构,紧附于贮汽包(35)],冷却管(55)的后部为开放结构,冷却管(55)的前部与三通管C(56)相接,三通管C(56)内分气阀(57),分气阀(57)的具体结构可以采取以下设计,即:分气阀(57)包括椭圆形阀片[形状同三通管C(56)前部管圆柱体的斜截面],置于三通管C(56)内,在阀片的两侧的管壁上设有电磁铁(56-1),通电开关为热敏温控开关(46),当热敏温控开关(46)达到设定的温度时,即闭合电路,电磁铁(56-1)通电,电磁铁(56-1)则吸引阀片前部,阀片向本侧偏转,从而堵住本冷却管(55),空气则被排向另一个冷却管(55)。贮汽包(35)的底部设有泄汽阀(39),泄汽阀(39)允许进入贮汽包(35)的蒸汽及蒸汽冷却水的向外排放;贮汽包(35)的一侧设有导流管A(40),导流管内设有导流阀(42),导流阀(42)允许外部的空气向贮汽包(35)内的流动,并连接三通管B(43)的上部,三通管B(43)的下部连接动力机(44),外界的空气可通过进气口(17)进入动力机(44),从而推动动力机(44)的转动;两个贮汽包(35)底部靠近冷却管(55)处,设有热敏温控开关(46),热敏温控开关(46)与贮汽阀(36)通过电线(47)连接,当贮汽包(35)内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热敏温控开关(46)向贮汽阀(36)发出关闭指令,贮汽阀(36)则立即关闭该贮汽包(35)的进汽管,停止向该贮汽包(35)供汽,同时转向另一个贮汽包(35)供汽,与此同时,热敏温控开关(46)还向分气阀(57)发出开的指令,分气阀(57)便打开,使车头部的空气通向该贮汽包(35)的冷却管(55),为贮汽包(35)内的蒸汽降温;当向该某贮汽包(35)充汽时,该贮汽包(35)的泄汽阀(39)自动打开,部分蒸汽可通过泄汽阀(39)向外排放,当蒸汽对贮汽包(35)作用产生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热敏温控开关(46)向贮汽阀(36)发出关闭指令,指令贮汽阀(36))停止向其充汽,贮汽阀(36)关闭该贮汽包(35)进汽管的同时,打开另一侧贮汽包(35)进汽管,使热蒸汽通向另一个贮汽包(35)。
动力机(44)的输出轮上可通过皮带与电动机连接,从而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通过蓄电池将电能储存起来,或直接带动汽车的转动。
工作时:汽车散热的蒸汽经动力机(4)做功后,排入三通管A(33),通过贮汽阀(36)向某一贮汽包(35)通入蒸汽,泄汽阀(39)打开,蒸汽进入该贮汽包(35)进行加温,当温度上升到设定值时,热敏温控开关(46)向贮汽阀(36)发出关闭的指令,同时指令冷却管(55)打开,贮汽阀(36)则立即关闭该贮汽包(35)的进汽,同时冷却管(55)为已关闭蒸汽的贮汽包(35)冷却,收缩的蒸汽产生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设在贮汽包(35)一侧的导流阀(42)被打开,外部的空气通过动力机(44)的进气口(17)进入动力机(44),推动动力机(44)向外输出动力。
本实施例中的汽车发动机的排气管可通过水箱,排气管排放气缸内燃气做工后产生的废气,该废气通过水箱后,可让水箱中的水吸收废气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动力机(44),同实施例1,部分部位进行以下改变:如图6所示,外圆周上分别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阻截块仓(25),阻截块仓(25)内设有弹簧(26),弹簧(26)为针式结构,阻截块仓(25)呈长方体状,内设有阻截块(27),阻截块(27)一端通过轴活动固定于外圆周(20-2)上,阻截块(27)可绕该轴转动,弹簧(26)设在靠近阻截块(27)活动的一端,在一般情况下,弹簧(26)被阻截块(27)压住。高压气从进气口(17)进入,对阻截块(27)产生压力作用,阻截块(27)在高压气的作用下,开始运动,随着转子(20)的旋转,带动阻截块(27)运动至排气口(18)之后,高压气的残气从排气口(18)排出。
本实施例也可将弹簧(26)设在阻截块(27)的固定轴部位,以控制阻截块(27)的弹出和回位,一般情况下,在外壳的限制下,阻截块(27)被压在阻截块仓(25)内,当转子(20)转动到进气口(17)时,在弹簧(26)的作用下,阻截块(27)被弹出。
实施例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改型之一。仅采用一个动力机(44)利用废汽,取消第一个动力机(44)后部的除管道(54)外的所有部件。
汽车发动机气缸(48)周围设有蒸发器(50),蒸发器(50)内装有水,蒸发器(50)的最低处设有排污阀(51),用于排放水中的沉淀物,在蒸发器(50)的上部设有水箱(52),蒸发器(50)的上端通向水箱(52)的上部,高出水箱(52)的水面,水箱(52)上部设有排汽管(53),排汽管(53)连接动力机(44)的进气口(17),动力机(44)的排气口(18)通过管道(54)与三通管A(33)连接,动力机(44)通过带动发电机可将动能转化为电能。

Claims (9)

1、热能再利用系统,包括贮汽阀(36)、贮汽包(35)、泄汽阀(39)、热敏温控开关(46)、动力机(44),其特征在于:贮汽包(35)的进汽口安装有贮汽阀(36),在贮汽包(35)上安装有泄汽阀(39),贮汽包(35)的底部设有热敏温控开关(46),热敏温控开关(46)与贮汽阀(36)电相通,动力机(44)通过导流管及导流阀(42)设于贮汽包(35)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三通管A(33)的前部连接废汽排放口,三通管A(33)的后部连接两个贮汽管(34),贮汽管(34)连接各自的贮汽包(35),三通管A(33)内设有贮汽阀(36),贮汽包(35)底部连接泄汽管(37),在泄汽管(37)上设有泄汽阀(39),两个贮汽包(35)的一侧均设有导流管A(40),导流管A(40)内设有导流阀(42),导流管A(40)的另一端连接三通管B(43)的上部,三通管B(43)的下部连接动力机(44),动力机(44)的下部连接导流管B(45),贮汽包(35)底部设有热敏温控开关(46),热敏温控开关(46)与贮汽阀(36)通过电线(47)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贮汽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括一个分气阀(57)所连接的冷却管(55),紧附于贮汽包(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晾水池(38)可通过管道连接锅炉给水泵,之后将管道在锅炉的烟囱上缠绕后,通向锅炉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热能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动力机的结构如下:机壳由左偏盖(3)、右偏盖(5)和圆壳(11)组成,主轴(1)通过轴承(2)固定于左偏盖(3)、右偏盖(5)上,主轴外端连接动力输出轮,储油箱(30)设在机体上,其特征在于:圆壳(11)上设有进气口(17)、排气口(18)及坡面(19),主轴(1)的中部设有转子(20),转子(20)的外圆周(20-2)、左偏盖(3)、右偏盖(5)、圆壳(11)及坡面(19)形成气道(28),气道(28)占圆壳(11)圆周长的30-40%,外圆周(20-2)上设有可弹性伸缩的阻截块(2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能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轴承(2)置于轴承室(6)内,轴承室(6)的外侧为进油腔(8),进油腔(8)连接进油孔(9),左偏盖(3)、右偏盖(5)上均设有导油槽(10),右偏盖(5)上的设有放油孔(3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能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转子(20)的构成是内圆周(20-1)与外圆周(20-2)通过圆盘板(20-3)相连接,截面呈“工”字型,“工”字凹腔为储油腔(21),圆盘板(20-3)的四周有多个将左右腔联通的渗油孔(22),内圆周(20-1)通过凸脊(23)与主轴(1)上的凹槽(24)相衔接,外圆周(20-2)上设有均匀分布的6-8个阻截块仓(25),阻截块仓(25)呈长方体状,阻截块仓(25)内设有弹簧(26),弹簧(26)被阻截块(27)封住,阻截块仓(25)的形状与阻截块(27)吻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能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弹簧(26)为针式结构,阻截块(27)一端通过轴活动固定于外圆周(20-2)上,阻截块(27)可绕该轴转动,弹簧(26)设在靠近阻截块(27)活动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能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弹簧(26)设在阻截块(27)的固定轴部位。
CN 200520030755 2005-05-25 2005-05-25 热能再利用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3311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20030755 CN2833116Y (zh) 2005-05-25 2005-05-25 热能再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20030755 CN2833116Y (zh) 2005-05-25 2005-05-25 热能再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833116Y true CN2833116Y (zh) 2006-11-01

Family

ID=37197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2003075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33116Y (zh) 2005-05-25 2005-05-25 热能再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833116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2197A (zh) * 2013-10-15 2014-04-23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刮板转子式orc热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2197A (zh) * 2013-10-15 2014-04-23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刮板转子式orc热机
CN103742197B (zh) * 2013-10-15 2016-02-10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刮板转子式orc热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93735B (zh) 一种利用波浪能和风能的递进式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N201103518Y (zh) 风力式空气压缩机发电装置
JP5079807B2 (ja) 風力ガスエンジ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車
CN103233778B (zh) 一种经活塞式空压机改造的电控气动发动机
WO2009146626A1 (zh) 多能源直轴混合动力发动机
CN101875304B (zh) 机动车
CN105114266B (zh) 利用热泵技术的动力装置
CN103422893B (zh) 用于气动汽车的空气动力发动机总成
CN205422978U (zh) 一种可用于车用发动机尾气余热回收的热-电转化装置
CN2833116Y (zh) 热能再利用系统
CN103422892B (zh) 用于气动汽车的空气分配控制器
CN1693672A (zh) 阻截式动力机及其应用
CN2816402Y (zh) 空气动力发动机总成
WO2012136113A1 (zh) 压缩空气车辆发动机及其运行方法
CN100470012C (zh) 混合动力发动机
CN201339489Y (zh) 一种自动进排气气动发动机
CN201013446Y (zh) 混合动力发动机
CN201511808U (zh) 机动车
CN109083800A (zh) 一种贯流式多工况转轮灯泡一体式透平
CN206234051U (zh) 一种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
CN204877557U (zh) 一种全密封循环空气能源动力系统
CN201202666Y (zh) 水控式循环水冷却塔风机
CN208473994U (zh) 提高发动机废气涡轮发电效率的装置
CN106948861A (zh) 压力动能发动机及其实现方法
CN208650923U (zh) 一种反发电汽轮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