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92540Y - 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 - Google Patents

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92540Y
CN2792540Y CN 200520030828 CN200520030828U CN2792540Y CN 2792540 Y CN2792540 Y CN 2792540Y CN 200520030828 CN200520030828 CN 200520030828 CN 200520030828 U CN200520030828 U CN 200520030828U CN 2792540 Y CN2792540 Y CN 279254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control
speed
fixed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2003082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52003082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79254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9254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9254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消防应急降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其主要特点是设置的钢丝绳上端固定在墙壁的固定挂钩上,下部依次穿过中心支撑柱,底盘上的钢丝绳通道,终端固定绕存在转动装置里,并设有控速装置,安全保险装置等。中心支撑柱外围设有保护罩,当使用时,人们可进入保护罩内,实施安全逃离。这种逃生器具有逃生速度快捷,方便,平稳,安全等优点,适用于高楼居民家庭自备自救,应急降落逃生。

Description

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应急降落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楼房越来越密,层数越盖越高,而宾馆、酒店、夜总会及机关、学校、商场等各类公共场所就这样广泛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火灾发生后,电源被切断,电梯不能使用,加之楼道内空气环境恶劣,无论灾民或消防救援人员都很难由此逃生或施实救助。
逃生者通常借助绳索、降落伞逃生,但受个人身体素质、楼房高度等条件限制,其自救方法不仅不方便,而且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可以一次乘载多人,包括老人、孕妇、婴儿或常年卧床的病人都能凭借逃生的、有绳高楼逃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设计方案是:牵引索(柔性钢丝绳),上端固设在墙壁固定挂钩上,下部依次穿过逃生器中心的支撑柱、底盘上的牵引索通孔,终端固定绕存在转动装置里。此外还设有保护罩、底盘装置、转动装置、控速装置,支撑附件装置,安全保险装置,自动报警装置。
其中:支撑柱下部固设在底盘上,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着罩底、罩顶,顶端与拉丝端头固连,保护罩连接在整个机体的外周部位。转动装置固装在底盘装置的下部,所述的牵引索,下端连于转动装置,另一端穿过支撑柱连于墙体的固定挂钩上。控速装置包括手动控速装置、脚动控速装置和自动控速装置。手动控速装置位于控制套的内部并由牵引索穿过,脚动控速装置一端固定于底盘下部,另一端由控速柄固定在固定套上;加强支撑装置位于转动装置的两侧,下端铰装在底盘支承臂上,可前后开合转动。安全装置位于两个转动控速轮的两侧,另一端由绳索连于固定套上的转动手柄上。自动报警装置位于控制套内部手动控速装置的下方,牵引索从中部穿过。
这种逃生器可伸缩。不用时,体积收缩到很小程度,常年固挂在高楼阳台(或窗口等处)附近的墙壁固定支架或挂钩上。使用时,拉下逃生器外套,收缩手动牵引索,逃生器能在自身重力和手动牵引作用下,体积迅速膨大到可以载人状态。同时,相关挡簧能对各活动部位自动施实锁定。然后将逃生器底盘与墙体固定,不使其相对摇摆和晃动,拽着手动牵引索,逃生者就可以平稳进入保护罩内,实施控速降落(逃生)。不用时,安全保险装置中的八根顶针,从左右两侧同时可靠锁定两个控速轮,逃生器就这样常年悬挂或放置着,控速带和控速弹簧常年处于放松状态;危险来临时,进入保护罩的人员,先向下脚踩控速柄,绷紧控速带后,打开安全保险装置,缓慢减小脚踩力开始降落,并在降落过程中和着地前实施人为控速。如果逃生者全是老弱病残,没有操作能力,也可在进入保护罩后设定自动控速功能,然后转动手柄打开安全保险装置,实施全程自动控速降落(逃生)。与现有高楼逃生方法相比,这种逃生器具有逃生速度快捷、方便、平稳、安全等显著优点和效果,适用于高楼居民家庭自备自救,应急降落逃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有绳高楼逃生器主视图;
图2为有绳高楼逃生器左视图;
图3为图1下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下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手动控速装置和报警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加强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图7为安全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的有绳高楼逃生器,包括墙体固定挂钩。牵引索4.3上端固设在挂钩上,中部穿过支撑柱1内孔和底盘3.1通孔后,绕存在转动装置4内部。手动控速装置5.1和报警装置8装配在支撑柱1内部,牵引索4.3从其中心穿越而过。支撑柱1外周有一柔性保护罩2,还具有底盘装置3、转动装置4、控速装置5.2、加强支撑装置6、安全保险装置7和自动报警装置8。控速装置包括手动控速装置5.1、脚动控速装置5.2和自动控速装置5.3。
其中支撑柱1如图1、2所示,包括:支撑杆1.1、加长套1.2、控制套1.3、伸缩杆1.4、固定套1.5。支撑杆1.1上部外沿上固连着拉丝2.1上端,下部套装在加长套1.2内,可滑动;加长套1.2下部套装在控制套1.3上部,可滑动;伸缩杆1.4的上端与控制套1.3下端固连,伸缩杆1.4下端套装在固定套1.5内,可滑动。整个支撑柱1.1可在手动牵引索1.1.1作用下,实现长度上的拉伸。在支撑杆1.1的上下两端及加长套1.2、伸缩杆1.4的下端各有一向外延伸的沿;在加长套1.2、控制套1.3及固定套1.5的上端,各有一向内延伸的沿;内外沿交替设置,可避免支撑柱1在拉伸后各部分相互脱离;支撑杆1.1、伸缩杆1.4下部还设有自动档簧,使支撑柱1在手动牵引索1.1.1拉力消失后,各部分之间不能自动缩进。控制套1.3外壁固设有定滑轮1.3.1,正对着保护罩2上的人员进出口2.5,另一定滑轮固设在墙体固定挂钩旁边,手动牵引索1.1.1一端固设于支撑杆1.1顶部,另一端绕过墙体定滑轮和控制套外壁定滑轮1.1.3后,经进出口2.5延伸至房间内。使用时,逃生者在房间内拉拽手动牵引索1.1.1,可使支撑柱1伸展至最大长度并被挡簧自动锁定,保护罩2随之展开。固定套1.5后侧壁上设有一活动销1.5.1,固定索1.5.2两端各有一自动闭合挂钩,中部绕过活动锁1.5.1后,挂钩钩住墙体上预先设置的挂环,能实现逃生器与墙壁的相对固定,避免摇摆晃动。逃生者平稳进入保护罩2内后,拔掉活动销1.5.1,可实现逃生器与墙体的分离。固定套1.5外壁三个非操作者所在侧上,各设有一折叠坐椅,控制套1.3外壁对应位置上固设有三根安全带,供老弱病残人员乘坐和使用,确保安全。
其中所述的保护罩2如图1、2所示,包括:拉丝2.1、罩顶2.2、罩体2.3、罩底2.4及罩体上的人员进出口2.5组成。拉丝2.1上端固连着支撑杆1.1上端外沿,下端与罩顶2.2上的伞骨外端固连。多根伞骨,是构成罩顶2.2的骨架,其内端铰装在加长套1.2上端外沿上,可转动,另一端呈发散状分布于其四周,并同拉丝2.1中部对应固连。罩底2.4也有多根呈发散状伞骨构成骨架,伞骨内端装在固定套1.5的下部,外沿(位于底盘3.1上面)可转动,外端与罩体2.3下沿上的拉丝2.1对应固连。伞骨下部均设有锁座孔。罩底2.4展开成水平状时,其俯视图上还能看到各伞骨之间,通过若干根半径不同的环形钢丝,固连成一个整体,确保人员站立时平稳、安全。拉丝2.1中部在组成罩体2.3时,呈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其网结不能相对移动。罩体2.3靠近墙壁一侧(对应侧为操作者所在侧),设有一永久性开口2.5,是供逃生人员进出的门。整个保护罩2呈柔性,能随支撑柱1收缩或伸展。
其中所述的底盘装置3如图1、3所示,包括:底盘3.1、底盘支架3.2、底盘支撑臂3.3、固定减震3.4。底盘3.1为长方形,两短边下部分别垂直固设着支架3.2。两条长边中,操作者所在侧下部,固设着控速带5.2.2和衬带5.2.3的初始端;控速弹簧5.2.4上端在经钢丝5.2.5后,向上固装在控速柄5.2.5近轴端的端头上。底盘3.1中部上面,与固定套1.5下端面垂直固连。底盘3.1的盘面上,设有牵引索4.3、绳索7.9、钢丝5.2.5的通孔;其长方形的四个角上,还各设有一个向上挺立的锁舌3.1.1。导向定滑轮7.10固设在底盘3.1下面,与固定套1.5上的转动手柄7.11正对。两个底盘支架3.2中部,转动连接着转轴4.1;下部固装着底盘支撑臂3.3;其向下的两个端头上,分别固设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固定减震3.4。
其中所述的转动装置4如图3所示,包括:转轴4.1、控速轮4.2、牵引索4.3。两个控速轮5.2,分别平行固装在转轴4.1两端附近;牵引索4.3绕存在两控速轮4.2之间的转轴4.1上,且下端头与转轴4.1固定;转轴4.1两端,转动连接在左右两侧的底盘支架3.2上。逃生时,在重力作用牵引索4.3离开绕层上行,带动转轴4.1和控速4.2同步转动。转轴4.1一端伸出支架3.2外侧后,还要形成一个很短的摇把,逃生结束后拆下保险装置7上的伸缩杆结合部,可实现牵引索4.3的机械缠绕存贮。
其中所述的控速装置图4、5所示,包括:手动控速装置5.1、脚动控速装置5.2和自动控速装置5.3。手动控速装置5.1由固定爪5.1.1、活动爪5.1.2、手柄5.1.3组成。固定爪5.1.1的非爪侧固定于控制套1.3的左侧内壁上,外侧固连着左手柄5.1.3.1。右手柄5.1.3.2穿过控制套1.3右壁后,经螺杆与活动爪5.1.2转动相连;活动爪5.1.2,可随右手柄5.1.3.2和与其同步转动的螺杆一起,左右移动。固定爪5.1.1和活动爪5.1.2的爪形部位,相互交叉设置,各爪的竖直方向上设有牵引索4.3的通孔。转动右手柄5.1.3.2,可影响牵引索4.3通过各孔的速度,实现人动控速。
脚动控速装置5.2如图4所示,包括:控速轮4.2、控速带5.2.1、控速衬带5.2.2、控速弹簧5.2.3、控速柄5.2.4、钢丝5.2.5。控速轮4.2有两个,相对面为光滑平面,利于牵引索4.3的绕存和放开,相背面过圆心方向有两条相垂直的棱。控速带5.2.1(含衬带5.2.2),初始端固设于底盘3.1中操作者所在侧的长边下面,中部从下方半包围着控速轮4.2沿面上的轮槽,尾端与控速弹簧5.2.3的下端固连;两个控速弹簧5.2.3的上端,固设在一根不会弯曲的水平横杆上;横杆上部经两根平行的钢丝5.2.5,与控速柄5.2.4的两个近转轴端分别固连。控速柄5.2.4转动连接在固定套1.5的外侧壁上,中部呈闭合的U型状绕过固定套1.5两侧后、在操作者一侧合并并延长成一根完整的脚踩控速柄。该柄不用时能向上折叠,平贴于固定套1.5的侧壁上。使用时,脚踩该柄长端,控速带5.2.1与转动控速轮4.2接触面间产生磨擦力,并能随脚踩力的增大而增强,影响转动装置4转动并最终导致运动停止;减小脚踩力,转动恢复并能逐渐加快。操作控速柄5.2.4,可实现脚动控速。
做为手动控速5.1和脚动控速5.2的一个有前途的技术改进方案,是设立自动控速装置5.3。在固定套1.5外壁上固设一刻度盘,位置与控速柄5.2.4转动行程相对应,载人逃生器总重量的所有可能数值都反映在该盘上,盘上刻度值附近还一一对应开有凹槽;控速柄5.2.4上,固设有一个能与刻度盘凹槽可靠锁定的凸块。使用时,逃生者根据本次逃生人员的总重量(粗略估算值),将控速柄5.2.4搬至刻度盘相应数值处,锁定凸块与凹槽。此时,影响转动装置4转动的所有磨擦阻力的力矩M,小于使其正向转动的力矩M(逃生器在生产时,通过调节控速柄5.2.4长度、选择弹簧5.2.3的长短或倔强系数K的大小等方法,能预先做到这一点)。不难看出,在整个降落过程中,M的值保持不变,而M却随牵引索4.3绕层半径的变小而持续减弱。所以,打开保险装置7后,载人逃生器的降落,无疑会呈现出这样的规律:由静止开始做变加速运动(M-M>0)、中间某时刻做均匀运动(M-M=0)、然后做变减速运动(M-M<0),最后以零或接近于零的速度着陆。从而实现全程自动控速降落。
其中所述的支撑附件装置6如图6所示,包括:“V”型支架6.1、底盘支撑臂3.3、活动减振弹簧6.2、“U”型支架6.3、支杆6.4。“V”型支架6.1有两个,下端转动连接在底盘支撑臂3.3上,上部呈向内弯曲状、以半包围方式分布于转动装置4的前后两侧,可以开合。支杆6.4固设在“V”型支架上部两侧,中间铰装有“U”型支架6.3,“U”型支架6.3下端与活动减震弹簧6.2上端固连,二者均可绕支杆6.4上下同步翻转。“V”支架6.1和“U”型支架6.3上端,均设有向上挺立的锁舌,用于当罩底2.4展开至水平面时,同长方形底盘3.1上的四个锁舌一起,共同实现与伞骨下方锁座孔的一一对应啮合固定,确保罩底2.4在使用时更加平稳安全。逃生器不用时,活动减震弹簧6.2翻转在上,沿固定套1.5方向平贴于收缩状态下的罩底2.4伞骨的外部,“V”型支架贴伏于转动装置4的前后两侧;使用时,拉下逃生器外套,两个支撑附件装置6自动向两侧打开,罩底2.4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呈半展开状态。人员进入后,踩踏力能使保护罩2完成最后的展开工作,并使罩底2.4上所有伞骨下的锁座孔与锁舌实现对应啮合。此时,活动减震弹簧6.2已转变成固定减震6.2,同原有的两个固定弹簧3.4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减震系统,并以四脚向下方式,实现平稳着陆。
其中所述的安全保险装置7如图7所示,包括:轴轮7.1、扭弹簧7.2、外管轮7.3、拉伸杆7.4、外管7.5、顶针7.6、弹簧7.7、曲柄7.8、绳索7.9、定滑轮7.10、手柄7.11。轴轮7.1套装在转轴4.1上,可转动。扭弹簧7.2套装在转轴4.1上,外端固装在底盘支架3.2上,内端与轴轮7.1内侧圆柱形凸台的端面固连。外管7.5套装在扭弹簧7.2外周,一端固设在底盘支架3.2内侧,另一端套在轴轮7.1圆柱形凸台的圆面上,凸台可相对转动。外管轮7.3套装在外管7.5外壁上,可左右滑动。顶针7.6有4个,横截面呈方形,外端头为圆球形,球体嵌在外管轮7.3内侧的环形圆槽内,顶针中部分别穿装在轴轮7.1上的4个方孔内,另一端伸向控速轮5.2。拉伸杆7.4为多根,一端固连于外管轮7.3的外侧面,另一端滑动穿过底盘支架3.2后结合为一体,拆卸后露出摇把。曲柄7.8一端铰接在拉伸杆7.4的结合处,中部通过活动销连接在底盘支架3.2上,另一端与绳索7.9一端固连。绳索7.9绕定滑轮7.10改变方向后,向上穿越底盘3.1和罩底2.4伞骨缝隙直接固设在手柄7.11的转轮上。转动手柄7.11,绳索7.9拉动曲柄7.8向外运动,带动拉伸杆7.4和外管轮7.3外移,顶针7.6离开控速轮4.2侧棱左移,安全保险装置7打开。当手柄7.11复位时,在弹簧7.7恢复力作用下,转动装置4左右两侧的8根顶针同时插入两个控速轮4.2外侧的棱面深处,逃生器在扭弹簧7.2作用下经短暂的缓冲减速后停止降落。
其中所述的报警装置8如示5所示,包括:隔板8.1、圆柱型气囊8.2、报警孔8.3、气鸣芯8.4、挡板8.5、报警块8.6。隔离板8.1固装在手动控速装置5.1下方的控制套1.3内壁上。圆柱型气囊8.2下部正对操作者一侧设有气鸣芯8.4,控制套1.3侧壁与气鸣芯8.4运动行程相对应的竖直方向上,开有长方形报警孔8.3;隔离板8.1、圆柱型气囊8.2、挡板8.5上均设有穿装牵引索4.3的通孔;报警块8.6套装在挡板8.5下部牵引索4.3的预定报警位置上;报警块8.6的直径,大于挡板8.5中心上牵引索4.3通孔的直径。当逃生器下降到预定高度时,预置在牵引索4.3的报警位置上的报警块8.6,离开绕层来到挡板8.5下方并推动挡板8.5一起上行,压缩圆柱型囊8.2放气,气鸣芯8.4鸣响报警,提示逃生者采取着地前的相应措施。当圆柱型气囊8.2中空气排完时,牵引索4.3在载人逃生器下降重力和贯性力的双重作用下继续上行,隔板8.1的无情阻挡会使报警块8.6从套装的牵引索4.3上不可抗拒地被推脱开,滞留在挡板8.5下方,至到逃生结束。

Claims (9)

1、一种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具有牵引索[4.3],牵引索[4.3]上端固装在挂钩上,其特征在于:中心有一支撑柱[1],外周有一保护罩[2],还具有底盘装置[3]、转动装置[4]、控速装置、加强支撑装置[6]、安全装置[7]和报警装置[8];其中:支撑柱[1]下部固设在底盘[3.1]上,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着罩底[2.4]、罩顶[2.2],顶端与拉丝[2.1]端头固连,保护罩[2]连接在整个机体的外周部位;转动装置[4]固装在底盘装置[3]的下部,所述的牵引索[4.3],下端连于转动装置[4],另一端穿过支撑柱[1]连于墙体的固定挂钩上,控速装置包括手动控速装置[5.1]、脚动控速装置[5.2]和自动控速装置[5.3];手动控速装置[5.1]位于控制套[1.3]的内部并由牵引索[4.3]穿过,脚动控速装置[5.2]一端固定于底盘[3.1]下部,另一端由控速柄[5.2.4]固定在固定套[1.5]上;加强支撑装置[6]位于转动装置[4]的两侧,下端铰装在底盘支承臂[3.3]上,可前后开合转动;安全装置[7]位于两个转动控速轮[4.2]的两侧,另一端由绳索[7.9]连于固定套[1.5]上的转动手柄[7.11]上;自动报警装置[8]位于控制套[1.3]内部手动控速装置[5.1]的下方,牵引索[4.3]从中部穿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柱[1]包括:支撑杆[1.1]、加长套[1.2]、控制套[1.3]、伸缩杆[1.4]、固定套[1.5];支撑柱[1.1]上部外沿,固连着拉丝[2.1]的端头,下端套装在加长套[1.2]内,可滑动;加长套[1.2]的下部套装在控制套[1.3]的上部,可滑动;伸缩杆[1.4]的上端与控制套[1.3]下端固连,伸缩杆[1.4]的下端套装在固定套[1.5]内,可滑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罩[2]由拉丝[2.1]、罩顶[2.2]、罩体[2.3]、罩底[2.4]和人员进出口[2.5]组成;上罩顶[2.2]设在罩体[2.3]上端,由加长套[1.2]的上端外沿设置的发散状伞骨组成,伞骨的外端与拉丝[2.1]中部和罩体[2.3]上沿固连,拉丝[2.1]的上端连接于支撑杆[1.1]的顶端;罩底[2.4]装在固定套[1.5]的下部底盘[3.1]的上面,固定套[1.5]外沿圆周方向上设置的多根发散状伞骨,是构成罩底[2.4]的骨架,伞骨的外端与拉丝[2.1]下端固连,构成罩体[2.3]的主体;罩体[2.3]呈网状,网结不能移动;罩底[2.4]展开后的俯视图上,能看到多根伞骨通过若干半径不同的柔性环形铜丝固连;整体保护罩[2],能随支撑柱[1]收缩或伸展。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盘装置[3]包括:底盘[3.1]、底盘支架[3.2]、底盘支撑臂[3.3]、固定减震[3.4];底盘[3.1]为长方形,两短边下部分别垂直固设着支架[3.2];两条长边中,操作者所在侧下部,固设着控速带[5.2.2]和衬带[5.2.3]的初始端;控速弹簧[5.2.4]上端经钢丝[5.2.5]与控速柄[5.2.4]的两个端头固连;底盘[3.1]中部上面,与固定套[1.5]下端面垂直固连;底盘[3.1]的盘面上,设有牵引索[4.3]、绳索[7.9]、钢丝[5.2.5]的通孔;其长方形的四个角上,还各设有一个向上挺立的锁舌;导向定滑轮[7.10]固设在底盘[3.1]下面,与固定套[1.5]上的转动手柄[7.11]正对;两个底盘支架[3.2]中部,转动连接着转轴[4.1];下部固装着底盘支撑臂[3.3];其向下的两个端头上,分别固设一个竖直向下的固定减震[3.4]。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装置[4]包括:底盘支架[3.2]、转轴4.1、控速轮[4.2]、牵引索[4.3]、墙壁固定挂钩;两个控速轮[4.2]平行固装于转轴[4.1]上,转轴[4.1]两端转动安装在底盘支架[3.2]上,牵引索[4.3]一端固绕于控速轮[4.2]之间的转轴[4.1]上,另一端穿过支撑柱[1]固连于墙壁固定挂钩上。
6、如权得要求1所述的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速装置,包括:手动控速装置[5.1]、脚动控速装置[5.2]和自动控速装置[5.3];其中:
所述的手动控速装置[5.1],包括:固定爪[5.1.1]、活动爪[5.1.2]、手柄[5.1.3]组成;固定爪[5.1.1]的非爪侧固定于控制套[1.3]的内壁上,外壁上固装着左手柄[5.1.3.1];右手柄[5.1.3.2]穿过控制套[1.3]的右侧壁后,经螺杆与活动爪5.1.2转动相连,活动爪[5.1.2]可随右手柄[4.3]的转动而连动;固定爪[5.1.1]和活动爪[5.1.2]爪形部位相互交叉设置,并在相互交叉的爪上设有牵引索[4.3]的通孔,转动右手柄[5.13.2]可使控制牵引索[4.3]通过各个通孔的速度;
所述的脚动控速装置[5.2],包括:控速轮[4.2]、控速带[5.2.1]、衬带[5.2.2]、控速弹簧[5.2.3]、控速柄[5.2.4]、钢丝[5.2.5];控速轮[4.2]为两个,与转轴[4.1]同步转动;控速轮[5.1]两个相对面为光滑平面,相背面过圆心方向有两条相互垂直的棱;两个控速带[5.2.1](含衬带5.2.2),初始端分别固装于底盘[3.1]底部一侧的两端,另两端分别固连着两个控速弹簧[5.2.3]的下端头上,上部则平行固连于一根不会弯曲的横杆上,两根钢丝[5.2.5]将横杆与控速柄[5.2.4]的两个近转轴端的端头固连在一起;控速柄[5.2.4]经一转轴安装在控制套[1.3]的侧壁上;控速衬带[5.2.2]固设在控速带[5.2.1]的外侧;
所述的自动控速装置[5.3],包括:固定套[1.5]上的刻度盘、刻度盘凹槽,控速柄锁定凸块及全部底盘装置[3]、转动装置[4]和脚动控速装置[5.2];它是手动控速装置[5.1]和脚动控速装置[5.2]的一个很有前途的技术改进。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绳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附件装置[6]包括:“V”型支架[6.1]、减振弹簧[6.2]、“U”型支架[6.3]、支杆[6.4];“V”型支架[6.1]有两个,分两侧半包围着转动装置4,其“V”型支架[6.1]下端铰装在底盘支撑臂[3.3]上,可前后开合;“V”型支架[6.1]上各有一根支杆[6.4],其两端固装在“V”型支架[6.1]上部的两个分枝上;“U”型支架[6.3]铰装在支杆[6.4]中部,下端与减振弹簧[6.2]上端头固连,二者可绕支杆[6.4]上下同步翻转;所有的“V”型支架[6.1]和“U”型支架[6.3]上端均设有向上挺立的锁舌[3.1.1],同底盘[3.1]的上锁舌一样,用于当罩底[2.4]展开时,能与伞骨上的锁座孔实现一一对应,啮合固定。
8、如权得要求1所述的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保险装置[7],包括:轴轮[7.1]、扭弹簧[7.2]、外管轮[7.3]、拉伸杆[7.4]、外管[7.5]、顶针[7.6]、弹簧[7.7]、曲柄[7.8]、绳索[7.9]、导向定滑轮[7.10]、转动手柄[7.11];轴轮[7.1]套装在转轴[4.1]上,可转动;扭弹簧[7.2]套装在转轴[4.1]上,内端与轴轮[7.1]外侧圆柱形凸台的端面固连,另一端固装在支架[3.2]上;外管[7.5]一端固装在支架[3.2]上,另一端套装在轴轮[7.1]的外侧圆柱形凸台的圆面上,轴轮7.1可相对转动;外管轮[73]套装在外管[7.5]上;顶针[7.6]横截面呈方形,外端为圆球体,球体装在外管轮[7.3]内侧的环形圆槽内;顶针[7.6]中部穿装在轴轮[7.1]上的4个方形孔内,内端直接指向控速轮[4.2]的外侧棱,弹簧[7.7]套装在外管[7.5]上,一端顶着支架[3.1]上,另一端顶在外管轮[7.3]的外侧;拉伸杆[7.4]有多根,一端固连于外管轮[7.3]的外侧面,另一端穿过支架[3.2]结合为一体,可拆卸;曲杆[7.8]一端铰接在多根拉伸杆[7.4]的结合部,中部有一活动销连接在支架[3.2]上,另一端固连于绳索[7.9]的一端;绳索[7.9]绕过导向定滑轮[7.10]后,固装在位于固定套[1.5]外壁上的转动手柄[7.11]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报警装置[8]包括隔离板[8.1]、圆柱型囊气[8.2]、报警孔[8.3]、气鸣芯[8.4]、挡板[8.5]、报警块[8.6];隔离板[8.1]固装在手动控速装置[5.1]下方的控制套[13]的内壁上,圆柱型气囊[8.2]顶部固装在隔离板[8.1]下面,其下部固设有挡板[8.5];圆柱型气囊[8.2]下部正对操作者一侧设有气鸣芯[8.4];控制套[1.3]外壁上,与气鸣芯[8.4]运动行程对应的竖直方向上,开有一条长方形的报警孔[8.3];隔离板[8.1]、圆柱型气囊[8.2]、挡板[8.5]中部,均设有穿装牵引索4.3的通孔;报警块[8.6]装在挡板[8.5]下部牵引索[4.3]的预定报警位置上;报警块[8.6]的直径,大于挡板[8.5]圆心上牵引索通孔的直径。
CN 200520030828 2005-05-21 2005-05-21 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9254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20030828 CN2792540Y (zh) 2005-05-21 2005-05-21 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20030828 CN2792540Y (zh) 2005-05-21 2005-05-21 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92540Y true CN2792540Y (zh) 2006-07-05

Family

ID=36819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2003082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92540Y (zh) 2005-05-21 2005-05-21 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792540Y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7644B (zh) 一种可移动式楼外高层消防救援系统
CN202070032U (zh) 高楼逃生救灾装置
CN102068767B (zh) 秋千健身多功能高楼逃生装置
CN103861217A (zh) 一种应急逃生专用设备
WO2009149672A1 (zh) 建筑物安全逃生设施
CN201988076U (zh) 秋千健身多功能高楼逃生装置
CN108159581A (zh) 一种高楼火灾救生装置
CN206319824U (zh) 高楼户外救人布筒梯
US20040118635A1 (en) Apparatus for evacuating people from a high building in emergency
CN108837517A (zh) 一种可调节转动角度的智能摩天轮
CN2792540Y (zh) 伸缩式多人有绳高楼逃生器
CN2805820Y (zh) 分离式高楼逃生器
CN102847243B (zh) 高楼火灾救生机
CN203802970U (zh) 一种应急逃生专用设备
CN208943298U (zh) 一种基于防盗窗网的火灾逃生装置
CN2263528Y (zh) 高层建筑火灾救生器
CN206636481U (zh) 具备钢丝收放牵引功能的户内逃生梯
CN115352600A (zh) 一种直升机救援用绳索警示配重装置
CN2427236Y (zh) 缓降机
CN1760500A (zh) 高层建筑救生梯
CN201823174U (zh) 高楼层火灾破窗逃生衣架
CN208280570U (zh) 安全型载人用吊笼
RU75685U1 (ru) Подоконник с вмонтированны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экстренной эвакуации людей из высотных зданий
CN2291934Y (zh) 逃生索
CN2621731Y (zh) 高层建筑物自救逃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