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71845Y - 一种轿车的底盘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轿车的底盘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671845Y CN2671845Y CN 03209535 CN03209535U CN2671845Y CN 2671845 Y CN2671845 Y CN 2671845Y CN 03209535 CN03209535 CN 03209535 CN 03209535 U CN03209535 U CN 03209535U CN 2671845 Y CN2671845 Y CN 2671845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body
- fixed
- wheel
- suspension
- body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轿车的底盘,它涉及轿车底盘结构的改进。本实用新型线式压力转移器(103)固定在车架(101)的中后部,两个车身支撑器(102)分别设置在线式压力转移器(103)的两侧,扭杆平衡器(104)固定在车架(101)中后部的下侧并与线式压力转移器(103)相连接。两个防撞受力推杆(5)的前端固定有保险杠支架(2),两个防撞受力推杆(5)的后端分别设在两个支架(1)内的前部,两个支架(1)与保险杠支架(2)之间的两个防撞受力推杆(5)上设有两个螺旋弹簧(4)。本实用新型可使轿车的安全性、平衡性、舒适性得到明显的提高,可使轿车车轮对车身的支撑力始终保持均衡,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易维修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轿车底盘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轿车底盘车架前部只有两根纵梁和一根前横梁构成,当车体受到撞击时,由于没有其他设置,很容易导致前部车架折断或弯曲而直接撞到驾驶室内,伤及室内人员。现有车身支撑器是由钢板,螺旋弹簧,扭杆等构成,这几种形式的支撑器都易断。即使使用较好的材料,也不可能生产出两个完全相同弹性的支撑器,但由于车载人员不同和物品的放置点不同,以及行驶时间长短不同,各弹簧所受压力也不一样,时间长了就会使各弹簧老化的程度不一样,这样,在每个弹簧能承受的压力不再相同,车身也就不再平衡。行驶中,各轮因支撑力不一样,车身的起伏幅度也就不一样,这样车身的平稳性也就差了很多。使用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车身安全系数低,行驶时平稳性差,乘坐舒适性差,悬挂过于复杂,且不耐用,易出事故,不易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轿车的底盘,它具有安全性、平稳性、舒适性好,结构简单,轿车车轮对车身的支撑力始终保持均衡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由车架101、两个车身支撑器102、线式压力转移器103、扭杆平衡器104组成;线式压力转移器103固定在车架101的中后部,两个车身支撑器102分别设置在线式压力转移器103的两侧,扭杆平衡器104固定在车架101中后部的下侧并与线式压力转移器103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使轿车的安全性、平衡性、舒适性得到明显的提高,可使轿车车轮对车身的支撑力始终保持均衡,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易维修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车架101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车架101上防撞受力胶块6与受力胶块固定铁托7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车身支撑器102中车身支撑器主缸8和车身支撑器分缸9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车身支撑器分缸9与车身轮毂穴25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胀紧轮总承26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胀紧轮总承26与车身轮毂穴25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是线式压力转移器103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后轮上悬架36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下悬架40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扭杆平衡器104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扭杆平衡器104中平衡器扭杆44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平衡器支臂45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方式由车架101、两个车身支撑器102、线式压力转移器103、扭杆平衡器104组成;线式压力转移器103固定在车架101的中后部,两个车身支撑器102分别设置在线式压力转移器103的两侧,扭杆平衡器104固定在车架101中后部的下侧并与线式压力转移器103相连接。(参见图1-图3)车架101由两个支架1、保险杠支架2、两个发动机支架3、两个螺旋弹簧4、两个防撞受力推杆5、两个防撞受力胶块6、两个受力胶块固定铁托7组成,两个防撞受力推杆5的前端固定有保险杠支架2,两个防撞受力推杆5的后端分别设在两个支架1内的前部,两个支架1与保险杠支架2之间的两个防撞受力推杆5上分别设有螺旋弹簧4,两个发动机支架3分别固定在两个支架1前侧的上端,两个防撞受力胶块6分别设在两个支架1内的后部,两个支架1的后端分别固定有受力胶块固定铁托7。(参见图1、图4、图5)两个车身支撑器102分别由车身支撑器主缸8、车身支撑器分缸9、主缸充气口10、主缸活塞12、液压油注油孔14、液压油输出软管连接螺栓15、液压油输出软管16、分缸液压油输出口与液压油软管连接螺栓17、支撑缸的支撑轴18、支撑缸活塞20、支撑缸支臂21、支臂与下悬架连接卡瓦22、支撑缸通气口23、上支撑轴卡瓦24、车身轮毂穴25组成;车身支撑器主缸8的一端固定有主缸充气口10,车身支撑器主缸8的另一端固定有液压油输出软管连接螺栓15,主缸活塞12设在车身支撑器主缸8内,主缸活塞12与主缸充气口10之间的车身支撑器主缸8内形成主缸内空气室11,主缸活塞12与液压油输出软管连接螺栓15之间的车身支撑器主缸8内形成主缸液压油室13,主缸液压油室13外部的车身支撑器主缸8的外壁上设有液压油注油孔14;车身支撑器分缸9的一端固定有分缸液压油输出口与液压油软管连接螺栓17,车身支撑器分缸9的另一端固定有支撑缸通气口23,支撑缸活塞20设在车身支撑器分缸9内,支撑缸活塞20和分缸液压油输出口与液压油软管连接螺栓17之间的车身支撑器分缸9内形成支撑缸液压室19,支撑缸液压室19外部的车身支撑器分缸9的外壁上固定有支撑缸的支撑轴18,支撑缸活塞20的下端固定有支撑缸支臂21,支撑缸支臂21的下端固定有支臂与下悬架连接卡瓦22,车身轮毂穴25的下端固定在支架1上,上支撑轴卡瓦24固定在车身轮毂穴25的上端,上支撑轴卡瓦24与车身支撑器分缸9上的支撑缸的支撑轴18固定连接。(参见图1、图6-图10)线式压力转移器103由两个胀紧轮总承26、胀紧轮上轴座33、左至右柔丝拉线34、右至左柔丝拉线35、两个后轮上悬架36、两个下悬架40、左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1、右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2、车架板48组成,车架板48固定在车架101中后部的两个支架1之间,两个后轮上悬架36的一端开有上悬架与车架板连接轴孔38,后轮上悬架36的另一端开有上悬架与制动盘连接轴孔39,后轮上悬架36的中部设有压力拉力固定轮37;下悬架40的一端开有下悬架与车架板连接轴孔43,下悬架40的另一端开有下悬架与制动盘连接轴孔42,下悬架40的中部设有车身支撑器与下悬架连接支臂轴41,两个后轮上悬架36分别设在车架板48两端的上侧,由轴与后轮上悬架36上的上悬架与车架板连接轴孔38转动连接,两个下悬架40分别设在车架板48两端的下侧,由轴与两个下悬架40上的下悬架与车架板连接轴孔43转动连接,车架板48两端的后轮上悬架36与下悬架40分别上下平行设置;胀紧轮总承26由胀紧轮支臂上轴27、胀紧轮支臂弹簧28、胀紧轮伸缩弹簧29、胀紧轮伸缩臂30、胀紧轮伸缩套30′,胀紧轮轴31、胀紧轮32组成;胀紧轮伸缩臂30的上端套设在胀紧轮伸缩套30′内,胀紧轮伸缩弹簧29设在胀紧轮伸缩套30′内并与胀紧轮伸缩臂30的上端相连接,胀紧轮伸缩臂30的下端设有胀紧轮轴31,胀紧轮32设在胀紧轮轴31上,胀紧轮支臂上轴27设在胀紧轮伸缩套30′的上部,胀紧轮支臂弹簧28设在胀紧轮支臂上轴27上;胀紧轮上轴座33固定在车身轮毂穴25上,胀紧轮支臂上轴27与胀紧轮上轴座33转动连接,左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1固定在左侧的车身轮毂穴25上部的内侧,右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2固定在右侧的车身轮毂穴25上部的内侧,左至右柔丝拉线34和右至左柔丝拉线35的一端共同固定在左侧的后轮上悬架36上的压力拉力固定轮37上,左至右柔丝拉线34和右至左柔丝拉线35的另一端共同固定在右侧的后轮上悬架36上的压力拉力固定轮37上,左至右柔丝拉线34分别与胀紧轮32、左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1中的一个滑轮、右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2中的一个滑轮滚动连接;右至左柔丝拉线35分别与右侧的胀紧轮32、右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2中的一个滑轮、左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1中的一个滑轮滚动连接;两个车身支撑器102上的支臂与下悬架连接卡瓦22分别与车架板48两端的下悬架40上的车身支撑器与下悬架连接支臂轴41相连接。(参见图11-图13)扭杆平衡器104由平衡器扭杆44、两个平衡器支臂45、两个平衡器扭杆座46、两个平衡器支臂上固定铁环47、滚轮50组成;两个平衡器扭杆座46分别固定在车架101的两个支架1后部的下侧,平衡器扭杆44设在两个平衡器扭杆座46上,两个平衡器支臂上固定铁环47分别固定在两个下悬架40外侧的上部,滚轮50设置在平衡器支臂上固定铁环47下侧的下悬架40上,两个平衡器支臂45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平衡器扭杆44的两端上,两个平衡器支臂45的另一端分别插接在两个平衡器支臂上固定铁环47内。
工作原理及优点:车架101:在保险杠支架2受到撞击力时,小的力量被螺旋弹簧4抵消,起到减振作用,受到大的撞击力时,保险杠支架2的撞击力传给螺旋弹簧;更大的力可以通过车架内的两个防撞受力推杆5,再传给两个防撞受力胶块6,再传给两个受力胶块固定铁托7,再传给整体车身,从而防止前半部的车架受力过大使车架折断、弯曲而使驾驶室内人员受到伤亡。提高车载人员的安全系数,同时推杆也加大了车身自重,而且是在车体底部,使车身离心力加大而不易翻车,同时也增大了车身对地面的压力,也就增强了车轮的抓地性能,进而可省去底盘配重物质。车身支撑器102:车身支撑器主缸8利用压缩空气的推动力,推动主缸活塞12,主缸活塞12推动液压油,液压油通过液压油输出软管16进入车身支撑器分缸9的支撑缸液压室19,推动支撑缸活塞20,支撑缸活塞20带动支撑缸支臂21一起推动下悬架40,使车身浮起来,本支撑器因为是气压控制液压(即利用高压空气能够压缩和膨胀来推动活塞,活塞再推动液压油,液压油来推动分缸活塞和支臂推动下悬架、车轮,使车身浮起来,当车身受到颠簸而下冲时它的支臂同活塞反推液压油,再推动主缸活塞,使主缸内的空气受到更大的压力,而加大压缩的动力。因为四个主汽缸内气压一致,所以四轮的四个主汽缸对车身的支撑力始终是一致的,这样四个车轮的起伏幅度也一样,就提高了车身的平稳性能,因为有液压油润滑,所以更耐用,而不会出现折断现象,因为主缸与分缸是用橡胶软管连接的,所以易于安装,因为液压油的输出口径小于支撑缸的缸径,所以支撑缸的还原速度就会很慢,利用液压油口径来调整支撑缸的还原速度,使之起到减振器的作用。线式压力转移器103:左至右柔丝拉线34的一端固定在左侧的后轮上悬架36上的压力拉力固定轮37上,当车轮向下运动时,后轮上悬架36也向下运动,这一端左至右柔丝拉线34也会随着向下运动,此时两个胀紧轮总承26失去作用不工作,通过左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1和右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2,使左至右柔丝拉线34的另一端拉动右侧的后轮上悬架向上运动,从而使此端车身下降,以达到车身尽量与地面平行,降低车身不一致的上下浮动,使乘车人员感觉行驶中的车身更平稳。同时因此起到平衡器的作用。扭杆平衡器104:它是在两轮之间由自身可以扭动的平衡器扭杆44和两个平衡器支臂45构成,它们采用花键相互连接,易于调整、安装,材料选用柔性大的铜质。扭杆与车架固定点处因是六方棱柱49,所以不能两侧同时动,依靠自身的扭转使两轮平衡。因此对车身支撑器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支臂另一端与下悬架连接,在悬架上,支臂下方有滚轮,上方有铁环扣住。当行驶时,恢复正常路面,车轮就会在扭杆自身的扭力作用下恢复调整完的状态。因为线式转移式辅助平衡所以扭杆就不需要太大的扭力。
Claims (5)
1、一种轿车的底盘,它由车架(101)、两个车身支撑器(102)、线式压力转移器(103)、扭杆平衡器(104)组成;其特征在于线式压力转移器(103)固定在车架(101)的中后部,两个车身支撑器(102)分别设置在线式压力转移器(103)的两侧,扭杆平衡器(104)固定在车架(101)中后部的下侧并与线式压力转移器(103)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轿车的底盘,其特征在于车架(101)由两个支架(1)、保险杠支架(2)、两个发动机支架(3)、两个螺旋弹簧(4)、两个防撞受力推杆(5)、两个防撞受力胶块(6)、两个受力胶块固定铁托(7)组成,两个防撞受力推杆(5)的前端固定有保险杠支架(2),两个防撞受力推杆(5)的后端分别设在两个支架(1)内的前部,两个支架(1)与保险杠支架(2)之间的两个防撞受力推杆(5)上分别设有螺旋弹簧(4),两个发动机支架(3)分别固定在两个支架(1)前侧的上端,两个防撞受力胶块(6)分别设在两个支架(1)内的后部,两个支架(1)的后端分别固定有受力胶块固定铁托(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轿车的底盘,其特征在于两个车身支撑器(102)分别由车身支撑器主缸(8)、车身支撑器分缸(9)、主缸充气口(10)、主缸活塞(12)、液压油注油孔(14)、液压油输出软管连接螺栓(15)、液压油输出软管(16)、分缸液压油输出口与液压油软管连接螺栓(17)、支撑缸的支撑轴(18)、支撑缸活塞(20)、支撑缸支臂(21)、支臂与下悬架连接卡瓦(22)、支撑缸通气口(23)、上支撑轴卡瓦(24)、车身轮毂穴(25)组成;车身支撑器主缸(8)的一端固定有主缸充气口(10),车身支撑器主缸(8)的另一端固定有液压油输出软管连接螺栓(15),主缸活塞(12)设在车身支撑器主缸(8)内,主缸活塞(12)与主缸充气口(10)之间的车身支撑器主缸(8)内形成主缸内空气室(11),主缸活塞(12)与液压油输出软管连接螺栓(15)之间的车身支撑器主缸(8)内形成主缸液压油室(13),主缸液压油室(13)外部的车身支撑器主缸(8)的外壁上设有液压油注油孔(14);车身支撑器分缸(9)的一端固定有分缸液压油输出口与液压油软管连接螺栓(17),车身支撑器分缸(9)的另一端固定有支撑缸通气口(23),支撑缸活塞(20)设在车身支撑器分缸(9)内,支撑缸活塞(20)和分缸液压油输出口与液压油软管连接螺栓(17)之间的车身支撑器分缸(9)内形成支撑缸液压室(19),支撑缸液压室(19)外部的车身支撑器分缸(9)的外壁上固定有支撑缸的支撑轴(18),支撑缸活塞(20)的下端固定有支撑缸支臂(21),支撑缸支臂(21)的下端固定有支臂与下悬架连接卡瓦(22),车身轮毂穴(25)的下端固定在支架(1)上,上支撑轴卡瓦(24)固定在车身轮毂穴(25)的上端,上支撑轴卡瓦(24)与车身支撑器分缸(9)上的支撑缸的支撑轴(18)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轿车的底盘,其特征在于线式压力转移器(103)由两个胀紧轮总承(26)、胀紧轮上轴座(33)、左至右柔丝拉线(34)、右至左柔丝拉线(35)、两个后轮上悬架(36)、两个下悬架(40)、左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1)、右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2)、车架板(48)组成,车架板(48)固定在车架(101)中后部的两个支架(1)之间,两个后轮上悬架(36)的一端开有上悬架与车架板连接轴孔(38),后轮上悬架(36)的另一端开有上悬架与制动盘连接轴孔(39),后轮上悬架(36)的中部设有压力拉力固定轮(37);下悬架(40)的一端开有下悬架与车架板连接轴孔(43),下悬架(40)的另一端开有下悬架与制动盘连接轴孔(42),下悬架(40)的中部设有车身支撑器与下悬架连接支臂轴(41),两个后轮上悬架(36)分别设在车架板(48)两端的上侧,由轴与后轮上悬架(36)上的上悬架与车架板连接轴孔(38)转动连接,两个下悬架(40)分别设在车架板(48)两端的下侧,由轴与两个下悬架(40)上的下悬架与车架板连接轴孔(43)转动连接,车架板(48)两端的后轮上悬架(36)与下悬架(40)分别上下平行设置;胀紧轮总承(26)由胀紧轮支臂上轴(27)、胀紧轮支臂弹簧(28)、胀紧轮伸缩弹簧(29)、胀紧轮伸缩臂(30)、胀紧轮伸缩套(30′),胀紧轮轴(31)、胀紧轮(32)组成;胀紧轮伸缩臂(30)的上端套设在胀紧轮伸缩套(30′)内,胀紧轮伸缩弹簧(29)设在胀紧轮伸缩套(30′)内并与胀紧轮伸缩臂(30)的上端相连接,胀紧轮伸缩臂(30)的下端设有胀紧轮轴(31),胀紧轮(32)设在胀紧轮轴(31)上,胀紧轮支臂上轴(27)设在胀紧轮伸缩套(30′)的上部,胀紧轮支臂弹簧(28)设在胀紧轮支臂上轴(27)上;胀紧轮上轴座(33)固定在车身轮毂穴(25)上,胀紧轮支臂上轴(27)与胀紧轮上轴座(33烯动连接,左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1)固定在左侧的车身轮毂穴(25)上部的内侧,右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2)固定在右侧的车身轮毂穴(25)上部的内侧,左至右柔丝拉线(34)和右至左柔丝拉线(35)的一端共同固定在左侧的后轮上悬架(36)上的压力拉力固定轮(37)上,左至右柔丝拉线(34)和右至左柔丝拉线(35)的另一端共同固定在右侧的后轮上悬架(36)上的压力拉力固定轮(37)上,左至右柔丝拉线(34)分别与胀紧轮(32)、左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1)中的一个滑轮、右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2)中的一个滑轮滚动连接;右至左柔丝拉线(35)分别与右侧的胀紧轮(32)、右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2)中的一个滑轮、左侧压力拉线同轴两个定滑轮(A1)中的一个滑轮滚动连接;两个车身支撑器(102)上的支臂与下悬架连接卡瓦(22)分别与车架板(48)两端的下悬架(40)上的车身支撑器与下悬架连接支臂轴(41)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轿车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扭杆平衡器(104)由平衡器扭杆(44)、两个平衡器支臂(45)、两个平衡器扭杆座(46)、两个平衡器支臂上固定铁环(47)、滚轮(50)组成;两个平衡器扭杆座(46)分别固定在车架(101)的两个支架(1)后部的下侧,平衡器扭杆(44)设在两个平衡器扭杆座(46)上,两个平衡器支臂上固定铁环(47)分别固定在两个下悬架(40)外侧的上部,滚轮(50)设置在平衡器支臂上固定铁环(47)下侧的下悬架(40)上,两个平衡器支臂(45)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平衡器扭杆(44)的两端上,两个平衡器支臂(45)的另一端分别插接在两个平衡器支臂上固定铁环(47)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209535 CN2671845Y (zh) | 2003-09-15 | 2003-09-15 | 一种轿车的底盘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209535 CN2671845Y (zh) | 2003-09-15 | 2003-09-15 | 一种轿车的底盘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671845Y true CN2671845Y (zh) | 2005-01-19 |
Family
ID=34472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320953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71845Y (zh) | 2003-09-15 | 2003-09-15 | 一种轿车的底盘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671845Y (zh) |
-
2003
- 2003-09-15 CN CN 03209535 patent/CN267184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44429B (zh) | 一种液压互联式isd悬架 | |
CN201346970Y (zh) | 轻中型客车前独立悬架系统 | |
CN105329059B (zh) | 重型载货车及其气囊提升气囊承载后悬架系统 | |
CN110588269A (zh) | 一种用于自卸车的油气悬架机构 | |
CN204821017U (zh) | 一种汽车三角形可调高度防前倾充气式减振器 | |
CN206900123U (zh) | 横置复合材料板簧悬架结构 | |
CN2671845Y (zh) | 一种轿车的底盘 | |
CN202242864U (zh) | 应用于重型卡车上的空气悬架系统 | |
CN211106827U (zh) | 一种轻量化欧式半挂车空气悬架系统 | |
CN107826139A (zh) | 一种无人驾驶机车转向架 | |
CN102310736A (zh) | 一种应用于重型卡车上的空气悬架系统 | |
CN107244205A (zh) | 独立转向空气悬架及工程车辆 | |
CN208544331U (zh) | 一种新型模块化纯电物流车底盘 | |
CN101298233B (zh) | 具有自动侧倾功能的减振器 | |
CN206797050U (zh) | 独立转向空气悬架及工程车辆 | |
CN109177673A (zh) | 一种汽车悬挂减振装置 | |
CN207292193U (zh) | 重型卡车气囊提升悬架和随动转向桥总成 | |
CN201395025Y (zh) | 组合式空气悬挂 | |
CN206086865U (zh) | 前轮单边独立悬挂转向式三轮车 | |
CN221273013U (zh) | 一种具有重缓冲功能的车厢连接装置 | |
CN2312822Y (zh) | 一种机动车辆的悬架 | |
CN107364499B (zh) | 一种三轮车车厢的安装机构 | |
CN205417064U (zh) | 一种电动车悬挂系统 | |
CN2574954Y (zh) | 矿山车辆用分离式后车架 | |
CN213007488U (zh) | 一种可转向轮边电驱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