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51818Y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51818Y
CN2651818Y CN 03260804 CN03260804U CN2651818Y CN 2651818 Y CN2651818 Y CN 2651818Y CN 03260804 CN03260804 CN 03260804 CN 03260804 U CN03260804 U CN 03260804U CN 2651818 Y CN2651818 Y CN 265181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abular cavity
heat abstractor
tabular
condens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26080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书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Corp
Priority to CN 0326080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651818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5181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5181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用以散溢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包括有第一板状腔体、第二板状腔体、冷凝管、蒸发管及工作流体,其中冷凝管及蒸发管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一板状腔体及第二板状腔体,且第一板状腔体、第二板状腔体、冷凝管及蒸发管四者形成充填工作流体的封闭空间,当蒸发管中的工作流体吸收发热组件的热量后,成为蒸气状的工作流体经第一板状腔体流动至冷凝管,而在冷凝管中蒸气状的工作流体将先前吸收的热量散溢后,工作流体便凝结成液体并经第二板状腔体流动至蒸发管,且再次进行散热循环,所以可在服务器中的有限空间,提高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应用于发热组件,将其所产生的热量散溢。
背景技术
一般服务器中所使用的中央处理器,其在运作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当多的热量,所以多需设置有散热装置,来将其所产生的热量散出。
如图1图1所示,其中一种散热装置是导热管7,此导热管7包括有冷凝管71及蒸发管72,其中冷凝管71的周围设置有散热鳍片711,而冷凝管71及蒸发管72两者间连接有弯管73,冷凝管71、蒸发管72及弯管73三者为一管体,并且导热管7内部充填有工作流体74。这种设计中,弯管73的圆弧半径至少需为导热管7内径的4倍。
使用过程中,在位于蒸发管72的工作流体74吸收热量后,成为蒸气,其会经由弯管73上升至冷凝管71,并且通过散热鳍片711将其热量散出,而降温后成为液体的工作流体74也就再借助冷凝管71的毛细力,经由弯管73流至蒸发管72,并再次进行散热循环。
但因为目前服务器中多设置有多种电子装置,所以其内部所剩空间不多,在此情形下,弯管73的制作方式的设计将需占用到服务器中相当多的空间,并且其散热效率也受到前述尺寸的限制,再者,在弯管73占用的空间越多时,冷凝管71可设置散热鳍片711的空间也就越少,因此在服务器的有限空间中,各个组件的尺寸会相互限制,所以这种散热结构无法充分利用到服务器中的有限空间,而提高散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以充分利用服务器中的有限空间,而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有一冷凝管及一蒸发管,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第一板状腔体及一第二板状腔体,所述冷凝管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状腔体及该第二板状腔体;所述蒸发管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状腔体及该第二板状腔体,且所述第一板状腔体、所述第二板状腔体、所述冷凝管及所述蒸发管四者形成一封闭空间;及
一工作流体,充填于所述封闭空间中。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板状腔体包括有一第一导热件及一第二导热件,两者相互焊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热件的内部包括有一第一补强块,所述第二导热件的内部包括有对应于所述第一补强块的一第二补强块。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板状腔体包括有一第一导热件及一第二导热件,两者相互焊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热件的内部包括有一第一补强块,所述第二导热件的内部包括有对应于所述第一补强块的一第二补强块。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冷凝管周围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冷凝管的两端分别焊接于该第一板状腔体及该第二板状腔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冷凝管的数量大于一。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冷凝管周围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不同冷凝管的散热鳍片相互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蒸发管的两端分别焊接于该第一板状腔体及该第二板状腔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蒸发管的数量大于一。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还包括有一限制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限制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流动方向限制结构为该第一板状腔体的截面积大于该第二板状腔体的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流动方向限制结构为两隔板,其中之一的隔板设置在该第一板状腔体与该冷凝管底部的交接处,另一隔板设置在该第二板状腔体与该蒸发管顶部的交接处,且隔板长度为该蒸发管径向高度的四十至六十的百分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流动方向限制结构为一隔板及一滞留部,其中该隔板设置在该第一板状腔体与该冷凝管底部的交接处,该滞留部设置在该第二板状腔体底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流动方向限制结构为一隔板及一滞留部,其中该隔板设置在该第一板状腔体与该冷凝管底部的交接处,而该滞留部设置在该蒸发管底部邻近该第二板状腔体的一端。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是用以使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散溢,此散热装置包括有第一板状腔体、第二板状腔体、冷凝管、蒸发管及工作流体,其中冷凝管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一板状腔体及第二板状腔体,蒸发管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一板状腔体及第二板状腔体,且第一板状腔体、第二板状腔体、冷凝管及蒸发管四者形成一封闭空间,而工作流体则充填于封闭空间中,当蒸发管中的工作流体吸收发热组件的热量后,成为蒸气状的工作流体经第一板状腔体流动至冷凝管,而在冷凝管中蒸气形式的工作流体将先前吸收的热量散溢后,工作流体便凝结成液体并经第二板状腔体流动至蒸发管,且再次进行散热循环。
因为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第一板状腔体及第二板状腔体皆为板状,所以两者并不同于以往技术所使用到的弯管所需占用较多空间,因而本实用新型可在服务器的有限空间中,提高散热效率。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技术内容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然而,所示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散热管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板状腔体及第二板状腔体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第三实施例;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第四实施例;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管及蒸发管与第一板状腔体及第二板状腔体间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第8A、8B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体填充于封闭空间中的体积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流动方向限制结构的第一实施例;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流动方向限制结构的第二实施例;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流动方向限制结构的第三实施例;及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流动方向限制结构的第四实施例。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第一板状腔体10                    第一导热件11
第一补强块111                     第二导热件12
第二补强块121                     第二板状腔体20
第一导热件21                      第一补强块211
第二导热件22                      第二补强块221
冷凝管30                          散热鳍片31
蒸发管40                          工作流体50
衔接管件60                        导热管7
冷凝管71                          散热鳍片711
蒸发管72                          弯管73
工作流体74                        隔板81
滞留部82                          重力方向g。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及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用以使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散溢,此散热装置包括有第一板状腔体10、第二板状腔体20、冷凝管30、蒸发管40及工作流体50,其中第一板状腔体10包括有第一导热件11及第二导热件12,且两者是通过焊接方式结合,当然也可以采用粘结,铆钉连接等多种连接方式,而第一导热件11的内部包括有第一补强块111,且第二导热件12的内部包括有对应于第一补强块111的第二补强块121,第二板状腔体20包括有第一导热件21及第二导热件22,且两者是通过焊接方式结合,而第一导热件21的内部包括有第一补强块211,且第二导热件22的内部包括有对应于第一补强块211的第二补强块221。
冷凝管30的两端是以焊接方式分别设置于第一板状腔体10及第二板状腔体20,且冷凝管30的周围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31。
蒸发管40的两端是以焊接方式分别设置于第一板状腔体10及第二板状腔体20,且第一板状腔体10、第二板状腔体20、冷凝管30及蒸发管40四者形成一封闭空间,且工作流体50充填于此封闭空间中。
于使用过程中,蒸发管40中的工作流体50在吸收发热组件的热量后,成为蒸气状的工作流体50经第一板状腔体10流动至冷凝管30,而在冷凝管30中蒸气形式的工作流体50将先前吸收的热量散溢后,工作流体50便凝结成液体,并经第二板状腔体20流动至蒸发管40,且再次进行散热循环。当然,在工作流体50于冷凝管30中将热量散溢时,也可通过散热鳍片31使工作流体50所吸收的热量得以快速散溢。
因为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第一板状腔体10及第二板状腔体20皆为板状,所以两者并不同于以往技术所使用到的弯管73(请参见图1所示)需占用较多空间,而冷凝管30及蒸发管40的长度可增加,且设置于冷凝管30的散热鳍片31的数量也可增加,因而本实用新型可在服务器的有限空间中,提高散热效率。
再者,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冷凝管30的数量可大于一,如此一来,工作流体50于蒸发管40中所吸收的热量,便可经由多个冷凝管30散溢出去,以增加散热效率。而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相异冷凝管30的散热鳍片31相互连接。
甚至,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第四实施例,蒸发管40的数量可大于一,因此蒸发管40可设置于相异的发热组件,并使相异的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得以散溢。
如图7所示,冷凝管30及蒸发管40与第一板状腔体10及第二板状腔体20的连接关系,也可通过衔接管件60达成,其主要可通过使衔接管件60的外径与冷凝管30及蒸发管40的内径相配合,而以笋接的方式结合。
再者,填充于第一板状腔体10、第二板状腔体20、冷凝管30及蒸发管40四者的封闭空间中的工作流体50,其体积也是有其限制性,因为填充过多的工作流体50于封闭空间中,将会使得工作流体50蒸发成为蒸气后,无法有效地流通至冷凝管30,但是填充过少的工作流体50于封闭空间中,将会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效率不佳。如图8A及图8B所示,在第一板状腔体10及第二板状腔体20垂直置放平面时,工作流体50的较佳的体积是其液面高度在蒸发管40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纵向高度处的位置,如此工作流体50在蒸发成为蒸气后,才能够在本实用新型所述散热装置中流通,而在第一板状腔体10及第二板状腔体20平行置放平面时,工作流体50的较佳体积是其液面高度为蒸发管40的径向高度的四十至六十的百分比。
至于工作流体50在被蒸发时,若无适当的流动方向限制结构,蒸气状的工作流体50会往第一板状腔体10及第二板状腔体20流动,因而无法构成先前说明的单一的散热循环方向。如图9所示的流动方向限制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在第一板状腔体10的截面积大于第二板状腔体20的截面积时,工作流体50会经由阻力较小的第一板状腔体10流至冷凝管30,再经由第二板状腔体20流至蒸发管40,并再次进行散热循环。
如图10所示的流动方向限制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一板状腔体10与冷凝管30底部的交接处设置隔板81,以防止工作流体50在凝结成液体后,回流至第一板状腔体10,而在第二板状腔体20与蒸发管40顶部的交接处设置隔板81,且隔板81的长度为蒸发管40径向高度的四十至六十的百分比,使液面高度在蒸发管40的径向高度的一半左右,且为蒸气形式的工作流体50,回流至第二板状腔体20,成为蒸气状的工作流体50经由第一板状腔体10流动至冷凝管30,以凝结成液体,并再经由第二板状腔体20流至蒸发管40,并再次进行散热循环。
如图11及图12所示的流动方向限制结构的第三、四实施例,上述位于第二板状腔体20与蒸发管40顶部交接处的隔板81,可更改为设置于第二板状腔体20底部或是蒸发管40底部邻近第二板状腔体20一端的滞留部82,因而可防止蒸气形式的工作流体50,回流至第二板状腔体20。并且此第三、四实施例可搭配如图10所示设置于第一板状腔体10与冷凝管30底部交接处的隔板81,以使工作流体50仅有单一的散热循环方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其中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有一冷凝管及一蒸发管,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第一板状腔体及一第二板状腔体,所述冷凝管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状腔体及该第二板状腔体;所述蒸发管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状腔体及该第二板状腔体,且所述第一板状腔体、所述第二板状腔体、所述冷凝管及所述蒸发管四者形成一封闭空间;及
一工作流体,充填于所述封闭空间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状腔体包括有一第一导热件及一第二导热件,两者相互焊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件的内部包括有一第一补强块,所述第二导热件的内部包括有对应于所述第一补强块的一第二补强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状腔体包括有一第一导热件及一第二导热件,两者相互焊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件的内部包括有一第一补强块,所述第二导热件的内部包括有对应于所述第一补强块的一第二补强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冷凝管周围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焊接于该第一板状腔体及该第二板状腔体。
8.如权利要求第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的数量大于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周围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同冷凝管的散热鳍片相互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管的两端分别焊接于该第一板状腔体及该第二板状腔体。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管的数量大于一。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限制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限制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方向限制结构为该第一板状腔体的截面积大于该第二板状腔体的截面积。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方向限制结构为两隔板,其中之一的隔板设置在该第一板状腔体与该冷凝管底部的交接处,另一隔板设置在该第二板状腔体与该蒸发管顶部的交接处,且隔板长度为该蒸发管径向高度的四十至六十的百分比。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方向限制结构为一隔板及一滞留部,其中该隔板设置在该第一板状腔体与该冷凝管底部的交接处,该滞留部设置在该第二板状腔体底部。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方向限制结构为一隔板及一滞留部,其中该隔板设置在该第一板状腔体与该冷凝管底部的交接处,而该滞留部设置在该蒸发管底部邻近该第二板状腔体的一端。
CN 03260804 2003-08-08 2003-08-08 散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51818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60804 CN2651818Y (zh) 2003-08-08 2003-08-08 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60804 CN2651818Y (zh) 2003-08-08 2003-08-08 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51818Y true CN2651818Y (zh) 2004-10-27

Family

ID=34329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26080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51818Y (zh) 2003-08-08 2003-08-08 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651818Y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2646B (zh) * 2006-05-16 2011-01-12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功率器件的蒸发冷却散热装置
CN102455765A (zh) * 2010-10-28 2012-05-16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CN109588004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泽鸿(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水冷散热装置
CN113225991A (zh) * 2021-04-30 2021-08-06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电子器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2646B (zh) * 2006-05-16 2011-01-12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功率器件的蒸发冷却散热装置
CN102455765A (zh) * 2010-10-28 2012-05-16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CN109588004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泽鸿(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水冷散热装置
CN113225991A (zh) * 2021-04-30 2021-08-06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电子器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7852C (zh) 热管装置和热管型换热器
CN1821701A (zh) 热管冷却系统及其热传递连接器
US6966359B1 (en) Radiator plate rapid cooling apparatus
CN1873360A (zh) 环路式热交换装置
CN1864043A (zh) 平板式传热装置
CN101048056A (zh) 散热器及其制作方法、具有散热器的电子设备
TWM450187U (zh) 循環式熱虹吸散熱裝置
CN200969729Y (zh) 散热体的接合结构及以该散热体制成的散热器
KR20180097661A (ko) 열교환기 및 공조 시스템
CN1933710A (zh) 热管散热装置
CN2651818Y (zh) 散热装置
CN1314112C (zh) 发热电子元件的热管散热器
CN1929727A (zh) 一种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方法和散热系统
JP6505130B2 (ja) 冷却器
CN1542397A (zh) 热交换器的芯结构
CN1605012A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884960A (zh) 油冷却器
CN1917193A (zh) 散热装置
CN1967437A (zh) 散热器
CN1811329A (zh) 热交换器的连接结构
CN1239217A (zh) 附有增加传热面积结构的热交换管
CN1844834A (zh) 除去导热管内部非凝结性气体的方法
CN1805134A (zh) 散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869574A (zh) 散热芯及散热器
CN210107331U (zh) 有回液柱的led相变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027

Termination date: 201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