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40780Y - 护边型无内胎车轮 - Google Patents

护边型无内胎车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40780Y
CN2640780Y CN 03277843 CN03277843U CN2640780Y CN 2640780 Y CN2640780 Y CN 2640780Y CN 03277843 CN03277843 CN 03277843 CN 03277843 U CN03277843 U CN 03277843U CN 2640780 Y CN2640780 Y CN 264078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spoke
supporter
wheel rim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27784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建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xing Whee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赖建辉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赖建辉 filed Critical 赖建辉
Priority to CN 0327784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64078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4078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4078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特别是一种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和轮辐,轮辋具有轮缘和胎圈座,轮辐具有辐板和轮辐缘,轮辐缘固定于轮辋的胎圈座上,其结构要点为:还包括第一支撑体,该第一支撑体一端与轮辐缘连接,另一端与轮辐缘对应一侧的轮辋连接,具有既能够增强车轮的强度,并且填充冷却剂,车轮散热效果好,从而延长车轮的使用寿命的特点,因此无内胎车轮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甚至应用于载重型的车辆上也能够具有足够的强度。

Description

护边型无内胎车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特别是一种护边型无内胎车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无内胎车轮,其车轮包括轮辋和轮辐,轮辐固定于轮辋的胎圈座上,无内胎车轮可以直接通过车轮散热,散热效果好,不易发生爆胎,但是,无内胎车轮的轮辋其精度要求较高,通常采用冷轧加工,而冷轧加工一般要求材料的厚度应均匀,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精度,因此,冷轧成型的轮辋,其各部分厚度一致,而轮缘悬伸,导致其轮辋的轮缘与胎圈座的连接处的强度低,极易发生变形,甚至断裂,而轮辋一旦变形就不能够使用,从而使得无内胎车轮无法应用于载重型的车辆。
发明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车轮的轮辋强度增强,并能应用于各种车辆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
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和轮辐,轮辋具有轮缘和胎圈座,轮辐具有辐板和轮辐缘,轮辐缘固定于轮辋的胎圈座上,其结构要点为:还包括第一支撑体,该第一支撑体一端与轮辐缘连接,另一端与该轮辐缘对应一侧的轮辋连接。
这样,在无内胎车轮轮辋悬伸的轮缘与轮辐缘之间支撑一支撑体,且该第一支撑体为一种刚性支撑体,从而增强轮辋的轮缘与胎圈座连接处的强度,使轮缘即使承受较大的作用力也不会受到破坏,因此,通过增强无内胎车轮局部强度,使得无内胎车轮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甚至应用于载重型的车辆上也能够具有足够的强度。
车轮的轮辐可以分为两部分,与车轴连接的圆盘状辐板和连接轮辋与辐板的轮辐缘。
无内胎车轮又可称为真空车轮或真空钢圈,是指介于轮胎的车桥之间承受负荷的旋转件,通常由两个主要部件组成:轮辋和轮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因而又可称为护边型真空车轮或护边型真空钢圈。
对于第一支撑体的结构形式可以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是:
第一支撑体为一种沿车轮的圆周分布的环状体。
这样,当第一支撑体沿车轮圆周连续分布时,第一支撑体为一种圆环,而该圆环的内圈固定于轮辐缘上,外圈固定于轮辋的轮缘上。
当第一支撑体为一种环状体而固定于轮辋轮缘与轮辐缘之间时,在第一支撑体、轮辋和轮辐缘之间形成一密闭室,为了便于该密闭室内热量的散发,因此:
沿车轮圆周连续分布的第一支撑体上沿圆周具有复数个通孔。
这样,第一支撑体、轮辋和轮辐缘之间的密闭室内的气流因此能够通过该通孔与外界的气流交换,从而使车轮上的热量散发。
对于该通孔的形状及分布方式可以具体为:
该通孔的形状或者为圆形,或者为椭圆形,或者为方形,或者为其它各种异形。
该通孔在第一支撑体上的分布或者通孔位于轮缘与轮辐缘之间,或者通孔的孔壁与轮缘相交,或者通孔的孔壁与轮辐缘相交,或者通孔的孔壁同时与轮辋和轮辐缘相交。
这样,通孔能够分布于环状体的第一支撑体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中部,也能够使通孔的孔壁与轮缘或轮辐缘相交,而形成一种桥拱式的支撑,或者当通孔的孔壁与轮辋和轮辐缘相交时,该环状体则被分割为复数个小扇体而形成间隔的分布方式。
第一支撑体上的通孔用于第一支撑体、轮辋和轮辐缘之间的密闭室内气流与外界交换,因此,为了更利于密闭室内外形成对流,该通孔的结构可以进一步具体为:
通孔沿车轮圆周方向的一侧沿与相对分布的该通孔沿车轮圆周方向的另一侧沿之间具有高度差。
此高度差直接导致通孔周沿高低不平,这样,当车轮转动时,该沿车轮圆周方向高低不平的通孔具有灌风的作用,即,气流因此而能够通过该通孔在密闭室内外流动而形成对流,而具有散热的作用。
当然,这种具有高度差的通孔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是一侧浮凸而具有高度差,也可以是一侧凹陷而具有高度差,也可以是一侧浮凸而另一侧凹陷。
另外,该具有高度差的通孔沿车轮的圆周方向在第一支撑体上的分布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是顺时针方向一侧的高度大于逆时针方向一侧的通孔与逆时针方向一侧的高度大于顺时针方向一侧的通孔沿车轮径向对称分布;也可以是该两种结构形式的通孔间隔分布。
这样,无论车轮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都具有灌风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车轮的散热作用,这样:
在第一支撑体与轮辋之间的轮辐缘上具有复数个通风孔,该通风孔沿车轮的圆周方向而分布于轮辐缘上。
这样,不但密闭室内外形成对流,而且还能够使车轮的轮辐与轮辋的空腔内的气流通过轮辐缘与第一支撑体上的通风孔及通孔与外界进行交换,从而达到散热的作用。
第一支撑体的第二种结构形式为:
第一支撑体为一种加强筋,该加强筋沿车轮的径向连接于轮辋与轮辐缘之间。
这样,第一支撑体以一种加强筋的形式而加强该悬伸的轮缘的强度。该支撑体可具体为沿车轮径向分布的复数个筋板。
第一支撑体具有两种结构形式,因此,该两种结构形式也可以同时分布于车轮上,从而进一步加强轮辋的轮缘与胎圈座连接处强度,这样:
车轮的轮辋与轮辐缘之间同时连接有环状体与加强筋。
对于第一支撑体连接于轮辋和轮辐缘的位置可以是:
第一支撑体固定于轮辋上的一端,或者固定于轮辋的轮缘上,或者固定于轮辋的胎圈座上。
第一支撑体固定于轮辐缘上的一端,或者固定于轮辐的辐板与轮辐缘连接处的一侧,或者固定于轮辐缘边缘的一侧。
车轮的轮辐可以分为两部分,与车轴连接的圆盘状辐板和连接轮辋与辐板的轮辐缘。这样,第一支撑体固定于的轮辐缘上,或者固定于轮辐缘上靠近于辐板的一侧而使第一支撑体向轮辋倾斜;或者固定于靠近于轮辐缘边缘的一侧,而使第一支撑体保持水平或向轮辋外倾斜。
对于第一支撑体与轮辋和轮辐缘的连接方式可以是:
第一支撑体与轮辋的连接可以通过焊接固定。
第一支撑体与轮辐缘的连接方式或者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或者与轮辐缘为一体。
当第一支撑体与轮辐缘为一体时:
轮辐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沿轮辐的径向分为第一轮辐缘和第二轮辐缘,第一轮辐缘与第二轮辐缘固定连接,且第一轮辐缘与辐板连接,第二轮辐缘与轮辋连接,第一支撑体与第二轮辐缘连接为一体形成一种三角支撑体。
这样,将第二轮辐缘与第一支撑体连接成一体而作为一种三角型钢进行生产轧制,并可将其与车轮轮辐的标准尺寸配套,从而获得具有轮辐缘的三角型钢的支撑体,使该三角支撑体作为一种标准件而能够与各种规格的车轮相配。
将三角型钢支撑体的标准件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轮辐缘固定连接,因此,为了更加便于该三角型钢与第一轮辐缘的对接,这样:
三角支撑体和第一轮辐缘连接的两端的端面分别为或者是凸状,或者是凹状,或者是台阶状。
三角支撑体与第一轮辐缘的对接面的形状对应,当三角支撑体为凸状时,第一轮辐缘则为凹状;当三角支撑体为凹状时,第一轮辐缘则为凸状;当三角支撑体为台阶状时,第一轮辐缘则为能够与其对接的台阶状。
当第一支撑体的两端分别与轮辋和轮辐缘连接时,在第一支撑体、轮辋和轮辐缘之间形成一密闭室,因此:
还包括一种冷却剂,该冷却剂填充于第一支撑体与轮辋和轮辐缘形成的密闭室内。
这样,在第一支撑体与轮辋和轮辐缘形成的密闭室内填充冷却剂,从而降低车轮的温度。
该冷却剂或者为冷却气体,如空气、氧、氮、氨、氢、氦等气体;或者为冷却液体,如水、液氨、氟利昂等,或者为冷却固体,如固化气体,干冰。
当然,对于冷却剂的选择应以廉价,因此,可以选择水或液氨。
由于,第一支撑体结构形式具有多种,因此,当第一支撑体为环状体,而与轮辋和轮辐缘形成环状密闭室时,冷却剂填充于该环状密闭室内;当车轮上同时固定有环状体的第一支撑体与加强筋形式的第一支撑体时,且环状体为间断的环状体,此时,间断的环状体与加强筋构成复数个较小的密闭室,冷却剂填充于该较小的密闭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的结构还可以进一步具体为:
还包括第二支撑体,该第二支撑体位于轮辋上与第一支撑体相对的另一侧的轮缘上,且第二支撑体一端与该轮缘连接,另一端与该侧的胎圈座连接。
这样,在轮辋两端的轮缘上均通过支撑体以加强轮辋的轮缘与胎圈座连接的强度,从而使车轮强度增强,延长车轮的使用寿命,并使无内胎车轮能够应用于载重型车辆。
第二支撑体的结构可以具体为:
第二支撑体为一种角钢。
角钢的边或者为直状,或者为弧状,或者为波浪状。
这样,各种形状的角钢,不但具有增强车轮强度的作用,而且也使车轮外形更加美观。
同样,第二支撑体的分布方式与第一支撑体相同,或者连续分布,或者间断分布;第二支撑体也能够与第一支撑体同样具有各种形式的通孔,或者在第二支撑体与轮辋形成的密闭室内填充冷却剂,从而具有散热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在车轮的轮辋与轮辐之间连接支撑体,从而增强无内胎车轮局部强度,使无内胎车轮的轮辋既能够通过冷轧加工而获得较高的精度,又能够增强车轮的强度,并填充冷却剂,以降低车轮的温度,延长车轮的使用寿命,因此无内胎车轮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甚至应用于载重型的车辆上也能够具有足够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俯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的俯视图。
其中,1轮辋  11轮缘  12胎圈座  2轮辐  21辐板  22轮辐缘221第一轮辐缘  222第二轮辐缘  23通风孔  3第一支撑体  31通孔32环状体  33加强筋  34密闭室  5第二支撑体  6冷却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2,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轮辐2具有辐板21和轮辐缘22,轮辐缘22固定于轮辋1的胎圈座12上,还包括第一支撑体3,该第一支撑体3一端与轮辐缘22连接,另一端与轮辐缘22对应一侧的轮辋1连接。该第一支撑体3的一端焊接于轮辋3的轮缘11上,另一端则焊接于轮辐缘22上,即连接轮辐2的辐板与轮辋1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称为轮辐缘22,并使直状的第一支撑体3的两端固定后能够保持水平。第一支撑体3为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的环状体32,从而为一种圆环,而该圆环的内圈固定于轮辐缘22上,外圈固定于轮辋1的轮缘11上。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2:
参照图3、图4,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轮辐2的边缘固定于轮辋1的胎圈座12上,还包括第一支撑体3,该第一支撑体3一端与轮辐缘22连接,另一端与轮辐缘22对应一侧的轮辋1连接。轮辐缘22沿轮辐2的径向分为第一轮辐缘221和第二轮辐缘222,第一轮辐缘221与第二轮辐缘222固定连接,且第一轮辐缘221与辐板21连接,第二轮辐缘222与轮辋1连接,第一支撑体3与第二轮辐缘222连接为一体形成一种三角支撑体。将该三角支撑体作为一种三角型钢进行生产轧制,并可将其与车轮轮辐2的标准尺寸配套,从而获得具有轮辐缘22的三角型钢的支撑体,使该三角支撑体作为一种标准件而能够与各种规格的车轮相配。三角支撑体和第一轮辐缘221连接的两端的端面分别为凸状和凹状,而使三角支撑体能够更好的与第一轮辐缘221的端面对接。在轮辋1上与第一支撑体3相对的另一侧的轮缘11上还固定有第二支撑体5,且第二支撑体5一端与该轮缘11焊接,另一端与该侧的胎圈座12焊接。该第二支撑体5为一种角钢,且其边为直状,并连续分布于轮辋1上。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3:
参照图5、图6,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轮辐2具有辐板21和轮辐缘22,轮辐缘22固定于轮辋1的胎圈座12上,还包括第一支撑体3,该第一支撑体3一端与轮辐缘22连接,另一端与轮辐缘22对应一侧的轮辋1连接。该第一支撑体3的一端焊接于轮辋3的轮缘11上,另一端则焊接于轮辐缘22上,即连接轮辐2的辐板与轮辋1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称为轮辐缘,并使直状的第一支撑体3的两端固定后能够保持水平。第一支撑体3为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的环状体32,在连续分布的环状体32上沿圆周具有十二个圆形通孔31,且通孔31沿车轮圆周方向的一侧沿与相对分布的该通孔31沿车轮圆周方向的另一侧沿之间具有高度差,而形成具有顺时针方向一侧浮凸的通孔31和逆时针方向一侧浮凸的通孔31,而且该两种结构形式的通孔31间隔分布在环状体32上。同时,在环状体32与轮辋1之间的轮辐缘22上具有十二个通风孔23,该通风孔23沿车轮的圆方向而分布于轮辐上,从而达到更佳的散热效果。在轮辋1上与第一支撑体3相对的另一侧的轮缘11上还固定有第二支撑体5,且第二支撑体5一端与该轮缘11焊接,另一端与该侧的胎圈座12焊接。该第二支撑体5为一种角钢,且其边为直状,并连续分布于轮辋1上。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4:
参照图7、图8,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轮辐2具有辐板21和轮辐缘22,轮辐缘22固定于轮辋1的胎圈座12上,还包括第一支撑体3,该第一支撑体3一端与轮辐缘22连接,另一端与轮辐缘22对应一侧的轮辋1连接。该第一支撑体3的一端焊接于轮辋3的轮缘11上,另一端则焊接于轮辐缘22上,即连接轮辐2的辐板与轮辋1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称为轮辐缘,并使直状的第一支撑体3的两端固定后能够保持水平。第一支撑体3为沿车轮的圆周分布的环状体32,环状体32上沿圆周具有复数个通孔31,通孔31的孔壁与轮辋1和轮辐2相交,从而使环状体分割为十个小扇体,而使环状体间断分布。在轮辋1上与第一支撑体3相对的另一侧的轮缘11上还固定有第二支撑体5,且第二支撑体5一端与该轮缘11焊接,另一端与该侧的胎圈座12焊连接。该第二支撑体5为一种角钢,且其边为直状,并连续分布于轮辋1上。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5:
参照图9、图10,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轮辐2具有辐板21和轮辐缘22,轮辐缘22固定于轮辋1的胎圈座12上,还包括第一支撑体3,该第一支撑体3一端与轮辐缘22连接,另一端与轮辐缘22对应一侧的轮辋1连接。该第一支撑体3的一端焊接于轮辋3的轮缘11上,另一端则焊接于轮辐缘22上,即连接轮辐2的辐板与轮辋1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称为轮辐缘,并使直状的第一支撑体3的两端固定后能够保持水平。第一支撑体3为沿车轮的圆周分布的环状体32,环状体32上沿圆周具有十二个通孔31,通孔31的孔壁与轮辋1相交,而形成桥拱式的支撑。在轮辋1上与第一支撑体3相对的另一侧的轮缘11上还固定有第二支撑体5,且第二支撑体5一端与该轮缘11焊接,另一端与该侧的胎圈座12焊接。该第二支撑体5为一种角钢,且其边为直状,并连续分布于轮辋1上。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6:
参照图11、图12,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轮辐2具有辐板21和轮辐缘22,轮辐缘22固定于轮辋1的胎圈座12上,还包括第一支撑体3,该第一支撑体3一端与轮辐缘22连接,另一端与轮辐缘22对应一侧的轮辋1连接。该第一支撑体3的一端焊接于轮辋3的轮缘11上,另一端则焊接于轮辐缘22上,即连接轮辐2的辐板与轮辋1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称为轮辐缘,并使直状的第一支撑体3的两端固定后能够保持水平。该第一支撑体3为一种加强筋,该加强筋沿车轮的径向连接于轮辋1与轮辐缘22之间,并且沿车轮径向分布有二十个该加强筋。在轮辋1上与第一支撑体3相对的另一侧的轮缘11上还固定有第二支撑体5,且第二支撑体5一端与该轮缘11焊接,另一端与该侧的胎圈座12焊接。该第二支撑体5为一种角钢,且其边为直状,并连续分布于轮辋1上。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7:
参照图13、图14,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轮辐2具有辐板21和轮辐缘22,轮辐缘22固定于轮辋1的胎图座12上,还包括第一支撑体3,该第一支撑体3一端与轮辐缘22连接,另一端与轮辐缘22对应一侧的轮辋1连接。该第一支撑体3的一端焊接于轮辋3的轮缘11上,另一端则焊接于轮辐缘22上,即连接轮辐2的辐板与轮辋1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称为轮辐缘,并使直状的第一支撑体3的两端固定后能够保持水平。第一支撑体3为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的环状体32,从而为一种圆环,而该圆环的内圈固定于轮辐缘22上,外圈固定于轮辋1的轮缘11上。在第一支撑体3、轮辋1和轮辐缘22之间形成一密闭室34,在该密闭室34内填充冷却剂6,从而降低车轮的温度,冷却剂6为液氨。在轮辋1上与第一支撑体3相对的另一侧的轮缘11上还固定有第二支撑体5,且第二支撑体5一端与该轮缘11焊接,另一端与该侧的胎圈座12焊接。该第二支撑体5为一种角钢,且其边为直状,并连续分布于轮辋1上,该第二支撑体5与轮辋之间同样形成密闭室,在该密闭室内填充冷却剂6,液氨。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8:
参照图15、图16,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轮辐2具有辐板21和轮辐缘22,轮辐缘22固定于轮辋1的胎圈座12上,还包括第一支撑体3,该第一支撑体3一端与轮辐缘22连接,另一端与轮辐缘22对应一侧的轮辋1连接。该第一支撑体3的一端焊接于轮辋3的轮缘11上,另一端则焊接于轮辐缘22上,即连接轮辐2的辐板与轮辋1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称为轮辐缘,并使直状的第一支撑体3的两端固定后能够保持水平。第一支撑体3为沿车轮的圆周分布的环状体32,环状体32上沿圆周具有复数个通孔31,通孔31的孔壁与轮辋1和轮辐2相交,从而使环状体分割为十个小扇体,而使环状体间断分布,同时还具有加强筋的结构形式的第一支撑体3,该加强筋沿车轮的径向连接于轮辋1与轮辐缘22之间,并与小扇体、轮辋1和轮辐缘22构成小的密闭室,在该密闭室内填充冷却剂6,液氨。在轮辋1上与第一支撑体3相对的另一侧的轮缘11上还固定有第二支撑体5,且第二支撑体5一端与该轮缘11焊接,另一端与该侧的胎圈座12焊接。该第二支撑体5为一种角钢,且其边为直状,并连续分布于轮辋1上,该第二支撑体5与轮辋之间同样形成密闭室,在该密闭室内填充冷却剂6,液氨。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最佳实施例:
参照图17、图18,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轮辐2具有辐板21和轮辐缘22,轮辐缘22固定于轮辋1的胎圈座12上,还包括第一支撑体3,该第一支撑体3一端与轮辐缘22连接,另一端与轮辐缘22对应一侧的轮辋1连接。该第一支撑体3的一端焊接于轮辋1的轮缘11上,另一端则焊接于轮辐缘22上,即连接轮辐2的辐板21与轮辋1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称为轮辐缘22,并使直状的第一支撑体3的两端固定后能够保持水平。第一支撑体3为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的环状体32,在连续分布的环状体32上沿圆周具有十二个圆形通孔31,在轮辋1上与第一支撑体3相对的另一侧的轮缘11上还固定有第二支撑体5,且第二支撑体5一端与该轮缘11焊接,另一端与该侧的胎圈座12焊接。该第二支撑体5为一种角钢,且其边为直状,并连续分布于轮辋1上。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Claims (19)

1.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轮辐(2)具有辐板(21)和轮辐缘(22),轮辐缘(22)固定于轮辋(1)的胎圈座(12)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撑体(3),该第一支撑体(3)一端与轮辐缘(22)连接,另一端与该轮辐缘(22)对应一侧的轮辋(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体(3)为一种沿车轮的圆周分布的环状体(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沿车轮圆周连续分布的第一支撑体(3)上沿圆周具有复数个通孔(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通孔(31)或者为圆形,或者为椭圆形,或者为方形,或者为其它各种异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或者通孔(31)位于轮辋(1)与轮辐(2)之间,或者通孔(31)的孔壁与轮辋(1)相交,或者通孔(31)的孔壁与轮辐缘(22)相交,或者通孔(31)的孔壁同时与轮辋(1)和轮辐缘(22)相交。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通孔(31)沿车轮圆周方向的一侧沿与相对分布的该通孔(31)沿车轮圆周方向的另一侧沿之间具有高度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支撑体(3)与轮辋之间的轮辐缘(22)上具有复数个通风孔(23),该通风孔(23)沿车轮的圆方向而分布于轮辐缘(2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体(3)为一种加强筋(33),该加强筋(33)沿车轮的径向连接于轮辋(1)与轮辐缘(2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车轮的轮辋(1)与轮辐缘(22)之间同时连接有环状体(32)与加强筋(3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体(3)或者为直状,或者为弧状,或者为波浪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体(3)固定于轮辋(1)上的一端,或者固定于轮辋(1)的轮缘(11)上,或者固定于轮辋(1)的胎圈座(12)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体固定于轮辐缘(22)上的一端,或者固定于轮辐缘(22)的辐板(21)与轮辐缘(22)的连接处的一侧,或者固定于轮辐缘(22)边缘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轮辐缘(22)沿轮辐(2)的径向分为第一轮辐缘(221)和第二轮辐缘(222),第一轮辐缘(221)与第二轮辐缘(222)固定连接,且第一轮辐缘(221)与辐板(21)连接,第二轮辐缘(222)与轮辋(1)连接,第一支撑体(3)与第二轮辐缘(22)连接为一体形成一种三角支撑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三角支撑体和第一轮辐缘(221)相互连接的两端的端面分别为或者是凸状,或者是凹状,或者是台阶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种冷却剂(6),该冷却剂(6)填充于第一支撑体(3)与轮辋(1)和轮辐缘(22)形成的密闭室(34)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冷却剂(6)或者为冷却气体,或者为冷却液体,或者为冷却固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撑体(5),该第二支撑体(5)位于轮辋(1)上与第一支撑体(1)相对的另一侧的轮缘(11)上,且第二支撑体(5)一端与该轮缘(11)连接,另一端与该侧的胎圈座(12)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体(5)为一种角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角钢的边或者为直状,或者为弧状,或者为波浪状。
CN 03277843 2003-08-15 2003-08-15 护边型无内胎车轮 Expired - Lifetime CN264078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77843 CN2640780Y (zh) 2003-08-15 2003-08-15 护边型无内胎车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77843 CN2640780Y (zh) 2003-08-15 2003-08-15 护边型无内胎车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40780Y true CN2640780Y (zh) 2004-09-15

Family

ID=34303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277843 Expired - Lifetime CN2640780Y (zh) 2003-08-15 2003-08-15 护边型无内胎车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640780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2269A (zh) * 2018-06-12 2021-01-29 雷诺股份公司 车辆车轮轮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2269A (zh) * 2018-06-12 2021-01-29 雷诺股份公司 车辆车轮轮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82503A (zh) 一种可旋转led装置
CN102016340B (zh) 用于盘式制动器的制动盘的制动盘盖板
CN101460317A (zh) 人力车车轮用轮毂
CN207010420U (zh) 拉伸电机机壳和电机
CN2640780Y (zh) 护边型无内胎车轮
WO2021244680A1 (zh) 一种轮胎
CN201824784U (zh) 一种汽车用散热型轻量化车轮轮辐
CN1925995A (zh) 车轮的密封圈
CN100343590C (zh) 空调的室外机
CN2664927Y (zh) 组合式轮辐的无内胎车轮
CN2640781Y (zh) 具有冷却剂的护边型无内胎车轮
WO2022105077A1 (zh) 风力助推转子通风散热装置
WO2021244679A1 (zh) 一种轮胎
CN210911874U (zh) 一种高散热性工程车用轮毂
CN1746514A (zh) 散热风扇及其扇框结构
CN207481565U (zh) 一种电动车pu实心轮
CN2671835Y (zh) 轻型车的加强轮辋
CN207207603U (zh) 一种加固型易散热汽车轮毂
CN2642537Y (zh) 加强型无内胎车轮
CN204077221U (zh) 高强度高散热个性化车轮
CN102275459A (zh) 一种汽车散热轮毂
CN2664933Y (zh) 无内胎车轮
CN215970932U (zh) 一种具有耐磨性的铝基底汽车轮毂
CN204915109U (zh) 一种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的倾斜式风孔结构
CN205372773U (zh) 一种净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ZHENGXING WHEEL GROUP CO.,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LAI JIANHUI

Effective date: 201008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63000 SHUIWEI GROUP, XITOU VILLAGE, QILING TOWNSHIP, PINGHE COUNTY, FUJIANPROVINCE TO: 363000 RIGHT SIDE, 73KM FROM NORTH RING NATIONAL ROAD 319,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817

Address after: 363000, Fujian, Zhangzhou, North Ring Road 319, 73 kilometers on the right

Patentee after: Zhengxing Wheel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363000 Fujian Pinghe County Qi Ling Xiang Xi tou Cun Shui Wei Group

Patentee before: Lai Jianhui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3081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