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03859Y - 涡轮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涡轮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03859Y
CN2603859Y CN 02294349 CN02294349U CN2603859Y CN 2603859 Y CN2603859 Y CN 2603859Y CN 02294349 CN02294349 CN 02294349 CN 02294349 U CN02294349 U CN 02294349U CN 2603859 Y CN2603859 Y CN 260385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pipe
valve body
space
shell
s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229434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梶原干央
加藤胜三
古庄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 0229434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60385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0385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0385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涡轮压缩机,在设在涡轮压缩机(1)的壳(10)内的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的止回阀(40)与压缩机构(20)之间形成吸入空间(S1),先将吸入气体吸到吸入空间(S1),之后再将吸入气体吸引到压缩机构(20)中,这样来防止杂质、液体制冷剂直接被吸到压缩机构(20)内,从而防止压缩机构(20)工作状况不良,损坏涡旋状搭接等。

Description

涡轮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涡轮压缩机,尤其涉及将吸入气体引导到壳内的引导结构。
技术背景
到目前为止,如日本国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5-1679号中所公开的那样,涡轮压缩机在进行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压缩制冷剂时要用。如图9所述,在该涡轮压缩机100的壳110内装有压缩机构120、用以驱动该压缩机构120的马达131。在该图示例中,将马达131布置在压缩机构120的下方。
所述压缩机构120包括:具有相互啮合的涡旋状搭接(1ap)121b、122b的固定涡轮121和可动涡轮122、支撑该两涡轮121、122的套(housing)123,套123被固定在壳110内。在该图中,所述固定涡轮121以涡旋状搭接121b朝下的姿势固定在套123的上面;可动涡轮122以从下方和固定涡轮121啮合的状态由套123支撑着,且可动。所述可动涡轮122联接在驱动轴132的偏心部132a上,该驱动轴132又联接在马达131上。而且在套123上装了能禁止可动涡轮122自转的十字头联轴节126。
所述壳110上固定有接着制冷剂回路中的吸入管道的吸入管114、接着制冷剂回路中的喷出管道的喷出管115。所述吸入管114穿过壳110上端的端板112直接与压缩机构120联接,喷出管115接在为壳110身的壳体111上。
壳110内部被划分为上、下两个空间,在所述压缩机构120的内部有形成在所述两涡旋状搭接121b、122b之间的涡旋状压缩室。所述吸入管114通过压缩机构120上方的空间联接在固定涡轮121上,和压缩室外周一侧的部分连通。在该吸入管114和压缩室的联接部分装了防止当压缩机100停止运转时,制冷剂倒流的止回阀140。在为气体制冷剂有可能经过吸入管114逆流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不装止回阀的情况下),压缩机100停止运转的时候,气体就从压缩室的高压一侧向低压一侧倒流,而有可能出现马达131、压缩机构120反转等异常动作,该止回阀140就是为防止出现以上现象而设置的。
在压缩室的中心部分为所述固定涡轮121形成喷出口Po,由它让该压缩室和压缩机构120上方的空间连通。还有,在固定涡轮121和套123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将压缩机构120上方的空间和下方的空间连通起来的连通孔129。
在以上结构下,若驱动轴132旋转,可动涡轮122就旋转,却不在规定的旋转轨道上自转。换句话说,可动涡轮122相对固定涡轮121公转。这样以来,两涡旋状搭接121b、122b的相对位置关系就发生变化,所述压缩室的容积也就周期性地变化,这样就重复进行以下动作。即从吸入管114将制冷剂吸到压缩室内,在压缩室内压缩制冷剂,将制冷剂从压缩室喷向壳110内,再从壳内喷向制冷剂回路中。
在该现有结构下,因整个壳110内高压空间(即所谓的高压密闭室结构),故要把吸入管114和压缩机构120直接联接,以防制冷剂漏出来。然而,若制成这样的结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就从吸入管114直接被吸到压缩室,故例如在制冷剂中含有杂质的时候,固定涡轮121和可动涡轮122就是在混入了该杂质的状态下啮合的,结果是有可能导致工作状况不良、损坏涡旋状搭接121b、122b。再就是,在起动时等把液体制冷剂也吸进来的时候,液体制冷剂就被直接吸到压缩室中,也还是有出现工作状况不良、损坏涡旋状搭接121b、122b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研究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涡轮压缩机中,通过防止杂质、液体制冷剂被直接吸到压缩机构内,做到防止压缩机构工作状况不良、损坏涡旋状搭接等。
本实用新型为这样的结构,即在外壳内的设在吸入管的开口端部的止回阀与压缩机构之间形成吸入空间,先将吸入气体吸到该吸入空间,之后再将吸入气体吸引到压缩机构中。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以下述涡轮压缩机1为前提。在它的壳10内,有:包括形成压缩室C的固定涡轮21及可动涡轮22的压缩机构20、驱动该压缩机构20的马达31;在该壳10上,接着将吸入气体导入到壳10内的吸入管14、将喷出气体喷向壳10外的喷出管15;在所述吸入管14中设了禁止气体制冷剂逆流的止回阀。
还有,该涡轮压缩机1在所述壳10内,形成了位于压缩机构20周围、与该压缩机构20的吸入一侧连通的吸入空间S1;所述吸入管14口朝吸入空间S1开,该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还装着所述止回阀40。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中,若气体制冷剂被从吸入管14吸引到壳10内,就先进入吸入空间S1,之后再被吸引到压缩机构20中。吸入空间S1位于压缩机构20的周围,其容积比吸入管14的要大。因此,即使吸入气体中含有杂质、液体制冷剂,这些杂质、液体制冷剂也不会直接进入压缩室C中。吸入空间S1还有以下作用:在吸入气体中含有杂质的情况下,该杂质会在吸入空间S1中被细分化;在吸入气体中含有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该液体制冷剂又会在吸入空间S1中蒸发。这样以来,就不容易出现压缩机构20的工作状况不良等现象。
在所述结构下,气体制冷剂在压缩室C中被压缩压力升高后,就从喷出管15喷向壳10外。另一方面,能由设在吸入管14内的止回阀40来防止在压缩机1停下来时气体制冷剂逆流,因此不会出现马达31、压缩机构20反转等异常动作,停得就很稳。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涡轮压缩机1中,包括:将壳10内部划分为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的隔离部件23;第一空间S1构成吸入空间;第二空间S2构成喷出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技术方案中,经由由隔离部件23将壳10内划分出的第一空间S1,把吸入气体吸引到压缩机构20中。若此时在吸入气体中含有杂质、液体制冷剂,第一空间S1就有使杂质细分化、使液体制冷剂蒸发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涡轮压缩机1中,结构特征如下。换句话说,所述吸入管14以它在壳10内的开口端部的开口方向大致为水平方向的姿势装在该壳10中;所述止回阀40包括:能在让所述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打开的开放位置和让该开口端部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阀体41、支撑着该阀体41并让该阀体41在开放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且被装在吸入管14上的阀盒42、将该阀体41从开放位置朝着关闭位置的方向回弹的回弹机构43;还使所述阀体41的移动方向大致为水平方向;阀盒42中还包括:从下方支撑着所述阀体41,并引导它在所述两位置间移动的支持面42e。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技术方案中,因在阀体41位于关闭位置时,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被关闭,故可防止气体制冷剂在吸入管14中逆流。因此,确能防止在压缩机1将停止运转时等,压缩机构20由于气体制冷剂的逆流而产生异常的动作;因在阀体41位于开放位置时,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开放,故可将气体制冷剂从壳10中的第一空间S1吸到压缩机构20中;还因所述阀体41由形成在阀盒42上的支持面42e从下方支撑着,故阀体41的位置可在开放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平稳地变化,而实现稳定的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技术方案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涡轮压缩机1中,这样构成所述止回阀40中的阀盒42,其为嵌合在吸入管14中的筒状部件,支持着阀体41并让阀体41在其内周面上移动;在该阀盒42上,形成了在阀体41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与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相通;在阀体41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便与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不相通的吸入开口42d,且所述吸入开口42d形成在阀体41下方的支持面42e以外的区域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技术方案中,压缩机1在由为筒状部件的阀盒42支持着的阀体41处于所述开放位置的状态下运转;压缩机1在阀体41在阀盒42内变位到所述关闭位置的时候运转停止。在开放位置,吸入气体被从吸入管14通过阀盒42的吸入开口42d吸到第一空间S1中;在关闭位置,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与阀盒42的吸入开口42d被遮断。当阀体41在开放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时候,阀体41由阀盒42的支持面42e从下方支持着。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五技术方案,为在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涡轮压缩机1中,这样构成所述止回阀40中的阀盒42,它包括:嵌合在吸入管14中的筒部42a、面对着该吸入管14的开口端面的对向面42b,同时该对向面42b上还形成有吸引口42c;阀体41嵌合在阀盒42的筒部42a上,且能沿筒部42a滑动。所述回弹机构43,由从阀盒42的对向面42b将所述阀体41朝着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回弹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技术方案中,在压缩机1停止的时候,阀体41位于关闭位置而把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与吸入开口42d遮断。若在这一状态下,起动压缩机1,吸入管14内部的压力就比吸入空间S1的低,阀体41就朝着开放位置移动。这样的话,阀盒42的吸入开口42d就与吸入管14连通,气体制冷剂就被从吸入管14通过吸入空间S1吸到压缩机构20中。该气体在该压缩机构20内压力增高,而被从喷出管15喷出。
另一方面,在要让压缩机1停下来不转的时候,吸入管14内的压力便与吸入空间S1内的压力相同,阀体41在压缩螺旋弹簧43的回弹力的作用下向关闭位置移动。压缩机1就这样在气体制冷剂不在吸入管14内逆流的情况下停止了运转。
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所述,因在壳10内设了一位于压缩机构20周围、与该压缩机构20的吸入一侧连通的吸入空间S1,并通过该吸入空间S1将从吸入管14经由止回阀40吸到壳10内的吸入气体吸引到压缩机构20中,故即使吸入气体中混入了杂质、液体制冷剂等,也能防止它们被直接吸引到压缩室C中。因此,能够防止压缩机构20工作状态不良、损坏涡旋状搭接21b、22b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技术方案所述,因壳10的内部由隔离部件23划分为吸入侧的第一空间S1和喷出侧的第二空间S2,故让在将吸入气体吸到压缩机构20之前先将它吸到自己那里的吸入空间(第一空间S1)形成在壳10内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因此,可防止由于设了所述第一空间S1而使压缩机1的结构复杂化、由于复杂化而导致的成本上升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技术方案所述,构成的阀体41在开放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大致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而且在阀盒42内还设了由阀盒42从下方支撑着该阀体41的支持面42e。在这样的阀体41朝着水平方向移动的结构下,阀体41就容易由于重力的存在而在阀盒42内偏向下方,若在阀体41下方有开口等的话,阀体41就有可能卡住,造成工作不稳。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设了支持面42e让支持面42e从下方支撑着阀体41,故阀体41的移动就很稳定,而可防止压缩机1工作不良。再就是,因在本实用新型中是将吸入管14卧着装到壳10内的,因此还可控制压缩机1的整个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技术方案所述,因将筒状的阀盒42装到了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将阀体41装到了该阀盒42内并能让阀体41移动,故可使防止压缩机1工作不良的止回阀40为一简单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技术方案所述,在具有嵌合在吸入管14中的筒部42a的阀盒42中,设了面对着该吸入管14的开口端面的对向面42b,在该筒部42a上形成了吸入开口42d,在该对向面42b上形成了吸引口42c,且由压缩螺旋弹簧43将所述阀体41朝着关闭位置弹回。故既可把让用以打开、关闭阀体41的机构为简单的结构,又能确保止回阀40工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涡轮压缩机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该涡轮压缩机的压缩机构中的固定涡轮的俯视图。
图3为该涡轮压缩机的压缩机构中的套及可动涡轮的俯视图(将固定涡轮拆下来以后的压缩机构的俯视图)。
图4为该涡轮压缩机中的压缩机构的俯视图。
图5为安在吸入管上的止回阀的示意剖视图,图5(a)显示关闭状态;图5(b)显示开放状态。
图6为阀盒形状的第一例,图5(a)显示止回阀的剖视图;图5(b)及图5(c)为立体图。
图7为阀盒形状的第二例,图7(a)显示止回阀的剖视图;图7(b)及图7(c)为立体图。
图8为阀盒形状的第三例,图8(a)显示止回阀的剖视图;图8(b)及图8(c)为立体图。
图9为局部剖视图,示出了现有涡轮压缩机的内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涡轮压缩机。图1为该涡轮压缩机1的结构剖视图。
该涡轮压缩机1,例如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的压缩行程。如图1所示,在该涡轮压缩机1的壳10内装有压缩机构20和用以驱动该压缩机构20的驱动机构30。壳10由纵长圆筒状壳体11、接合在壳体11上端部的上部端板12、接合在壳体11下端部的下部端板13组成。上部端板12和下部端板13分别焊接在壳体11上,壳10处于密闭状态。
所述压缩机构20包括:固定涡轮21及可动涡轮22、套23即用以将该压缩机构20固定到壳10上的部件。套23被固定在壳体11的上端部。驱动机构30的位置在压缩机构20下方,且由固定在壳10上的马达31构成。该马达31中有一驱动轴32,该驱动轴32联接在压缩机构20的可动涡轮22上。
将上述套23压入壳体11中,和壳体11以气密状态接合到一起。壳10的内部被划分为该套23上方的第一空间S1和该套23下方的第二空间S2,由该套23构成隔离部件。
套23的上面装了所述固定涡轮21。也就是说,固定涡轮21相对套23而言位于靠第一空间S1的那一侧,套23包括由第一凹陷部24a和第二凹陷部24b组成的涡轮凹部24,借助套23将可动涡轮22安在该涡轮凹部24内,可动。第一凹陷部24a形成在套23的上面一侧,第二凹陷部24b的直径此第一凹陷部24a的小,且它形成在该第一凹陷部24a的底面。
所述套23的下面一侧有轴承部25,它借助滑动轴承25a支撑着驱动轴32且该驱动轴32能旋转。该轴承部25上形成有其直径比第二凹陷部24b还小的轴承孔25b,该轴承孔25b和第二凹陷部24b连通。
所述固定涡轮21包括端板21a和涡旋状搭接21b。所述固定涡轮21以涡旋状搭接21b朝下的姿势固定在所述套23上。可动涡轮22包括设在套23的第一凹陷部24a内且可动的端板22a、与固定涡轮21的涡旋状搭接21b啮合的涡旋状搭接22b。可动涡轮22的端板22a下面形成了与端板22a形成为一体、通过滑动轴承22c和所述驱动轴32联接着的轮毂22d。该轮毂22d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24b内。
所述驱动轴32的与轮毂22d联接的部分构成为偏心部32a。可动涡轮122通过设在第一凹陷部24a上的十字头联轴节26联接在套23上,而不得自转。
第二凹陷部24b内设有位于轮毂22d周围的环状密封环27。该密封环27与第二凹陷部24b的内周面紧密结合,同时还由图中未示的回弹机构压接在可动涡轮22的端板22a下面。第一凹陷部24a和第二凹陷部24b被该密封环27分开,所述涡轮凹部24被划分为密封环27外侧的低压部L和密封环27内侧的高压部H。
图2为固定涡轮21的俯视图。所述固定涡轮21的端板21a的外周缘部朝着图1的下方延伸,其下端形成有沿径向朝外突出的凸缘21c。该凸缘21c的外径形成得此套23的第一凹陷部24a的内径还小,同时,在很多地方有沿径向朝外突出的紧固片21d。固定涡轮21通过该紧固片21d固定在套23上。
如为俯视图的图3所示,套23上有从第一凹陷部24a的内周面沿径向朝内突出的接收部23c。在固定涡轮21的紧固片21d上形成有让螺栓穿过的穿通孔H1;在套23的接收部23c上形成有好拧紧该螺栓的螺孔H2。于是,如图4所示,当用螺栓将固定涡轮21固定到套23上时,就在套23和固定涡轮21之间形成开口部A,套23上方的第一空间S1就和涡轮凹部24的低压部L连通。
在上述结构下,固定涡轮21的凸缘21c的下面和可动涡轮22的端板22a的上面为相对滑动的滑动面,两涡轮21、22的涡旋状搭接21b、22b的接触部分间的间隙形成为涡旋状压缩室C。该压缩室C的容积伴随着可动涡轮22的公转而周期性地变化,由此来重复进行制冷剂的吸入、压缩和喷出这一系列动作。
所述壳10上接着将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引导到压缩机构20的吸入管14、用以将壳10内的制冷剂喷到壳10外的喷出管15。吸入管14被固定在上部端板12上,与套23上方的第一空间S1连通;喷出管15被固定在壳体11上,与套23下方的第二空间S2连通。
所述压缩机构20中,有:形成在固定涡轮21上以让压缩室C的外周端与第一空间S1相通的吸入口Pi(图2、图4)、从压缩室C的内周端通过固定涡轮21和隔离部件与第二空间S2连通的喷出口Po、28a、28b。喷出口Po、28a、28b,由形成在固定涡轮21的端板21a上的喷出开口Po、在固定涡轮21的上面和喷出盖28(图2、图4中省略)之间形成的喷出凹部28a及从该喷出凹部28a通过固定涡轮21及套23口朝第二空间S2开的连通路28b组成。
在上述结构下,当压缩室C的容积由于可动涡轮22的公转而增大时,制冷剂就被从吸入口Pi吸到压缩室C中;而若压缩室C的容积由于可动涡轮22的公转而减小,制冷剂就被压缩,而通过喷出口Po、28a、28b流向第二空间S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壳10内的第一空间S1成为被低压制冷剂充满的低压空间;壳10内的第二空间S2成为被高压制冷剂充满的高压空间(喷出空间)。所述第一空间S1为位于压缩机构20周围、与该压缩机构20的吸入一侧连通的吸入空间。在气体制冷剂的吸入经路中,从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到压缩机构20的吸入口Pi之间为容积被扩大了的空间。
所述吸入管14,卧着固定在壳10的上部端板12上,以使该壳10内开口端部的开口方向大致水平。在壳10内的开口端部给吸入管14装了一止回阀40。该止回阀40是为阻止当压缩机1停止运转时气体制冷剂在吸入管14内逆流而设的。由该止回阀40防止了气体制冷剂在吸入管14内逆流以后,也就可防止气体制冷剂从压缩室C的高压一侧流向压缩室C的低压一侧而导致马达31及压缩机构20反转了。
如放大的示意图,即图5所示,所述止回阀40由阀体41、阀盒42、压缩螺旋弹簧(回弹机构)43构成。阀盒42由嵌合在吸入管14内的筒状部件构成,它被装在吸入管14内,阀体41可在其内周面上移动。这样构成阀体41:阀体41可在该阀盒42中,在让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打开的开放位置、让该开口端部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此外,图中箭头方向表示吸入气体的流动方向。
所述阀盒42,包括嵌合在吸入管14内的筒部42a、面对着该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的对向面42b。在该阀盒42的对向面42b上形成有吸引口42c;在筒部42a上形成有吸入开口42d。该吸入开口42d在阀体41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与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相通(参看图5(b));在阀体41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它与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就被遮断而不相通了(参看图5(a))。
阀体41由嵌合在阀盒42的筒部42a上而可滑动的圆板状部件构成,其移动方向基本上为水平方向。所述阀盒42的吸入开口42d形成在该阀盒42的筒部42a下端部以外的区域。这样以来,当阀体41在关闭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移动时,阀盒42的筒部42a的下端部就构成从下方支持该阀体41的支持面42e。
压缩螺旋弹簧43从阀盒42的对向面42b朝着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将阀体41弹去。换句话说,所述阀体41被从开放位置朝着关闭位置的方向弹去,当压缩机1停止运转时进入止回阀40关闭的状态。
此外,可使所述阀盒42的形状如图6到图8所示。在每一幅图而言,(a)图为止回阀40的剖视图(箭头方向为吸入气体的流动方向);(b)图及(c)图为分别从不同方向看到的阀盒42的立体图。图6示出的是,吸入开口42d形成在阀盒42侧面的某一处上,朝着一个方向吹出吸入气体的例子;图7示出的是,吸入开口42d形成在阀盒42侧面的某两处上,朝着两个方向吹出吸入气体的例子;图8示出的是吸入开口42d形成在阀盒42的斜下方某两处、上方某一处,朝着三个方向吹出吸入气体的例子。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支持面42e都形成在阀盒42的筒部42a的下端部,以便从下方支撑着阀体41。
给所述套23形成了一回油孔42,当第二凹陷部24b中贮存了润滑油时,它就将该润滑油排向第二空间S2。
将所述马达31布置到为高压空间的第二空间S2中。该马达31包括:固定在壳10的内周面上的环状定子33、布置在该定子33内侧的转子34。在所述定子33的外周面上多个地方形成有磁芯切除部33a。该磁芯切除部33a形成在该定子3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上,且为沿上下方向连续的缺口,它的作用是:让马达31上方的空间和下方的空间连通。
所述驱动轴32被固定在转子34上,该驱动轴32的上端部联接在可动涡轮22上;该驱动轴32的下端部借助滑动轴承35a由固定在壳10下部的轴承板35支承着。壳10的下部为贮存润滑油的贮油处,在驱动轴32的下端部设置了离心泵36。驱动轴32上形成有从离心泵36朝上方延伸的供油通路(未图示),它将由离心泵36抽上来的润滑油供到各个滑动轴承22c、25a、35a的滑动部、两涡轮21、22的滑动面上等。
其次,说明该涡轮压缩机1的运转情况。
首先,马达31一起动,转子34和驱动轴32就相对定子33一体旋转。因这样可动涡轮22就受十字头联轴节26的作用而不能自转,故可动涡轮22就仅在以驱动轴32的偏心部32a的偏心量为旋转半径的旋转轨道上公转。
由于可动涡轮22的公转,制冷剂就先经过吸入管14及第一空间S1,再通过吸入口Pi被吸到压缩室C中。此时止回阀40的运动情况如下。首先,在压缩机1停止的时候,阀体41处于图5(a)所示的关闭位置,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与吸入开口42d被遮断。若在该状态下起动压缩机1,吸入空间S1的压力就比吸入管14内部的还低,阀体41就朝着图5(b)中的开放位置移动。这样以来,阀盒42的吸入开口42d就与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相通,气体制冷剂被从吸入管14经由吸入空间S1吸到压缩机构20中。
压缩室C的容积一开始减小,制冷剂就被压缩,达到高压,从喷出口Po、28a、28b喷到第二空间S2中,从而从喷出管15喷到壳10外。
此外,固定涡轮21与可动涡轮22间的压缩室C,在可动涡轮22的涡旋状搭接22b的内周一侧和外周一侧形成了两个。在其中之一进行吸入时,另一个就进行压缩(喷出);在其中之一进行压缩(喷出);时,另一个就进行吸入。换句话说,对整个压缩机构20而言,吸入和压缩(喷出)同时进行而且又分别几乎是连续的。于是,在压缩机1运转的过程中,止回阀40一直处于开着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让压缩机1停止运转时,吸入管14内和吸入空间S1内的压力就一样了,阀体41在压缩螺旋弹簧43的回弹力的作用下向关闭位置移动。这样以来,压缩机1就可在气体制冷剂不在吸入管14中逆流的情况下停止运转。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的涡轮压缩机1中,从吸入管14吸到壳10内的气体制冷剂,先进入容积较大的吸入空间S1,之后再被吸到压缩机构20中。因此,即使吸入气体中含有杂质、液体制冷剂,这些杂质、液体制冷剂也不会直接进到压缩室C中。再就是,吸入空间S1还有以下作用,即在吸入气体中含有杂质的情况下,该杂质会在吸入空间S1中被细分化;在吸入气体中含有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该液体制冷剂又会在吸入空间S1中蒸发。这样以来,就不容易出现压缩机构20的工作状况不良,也就可防止损坏涡旋状搭接21b、22b了。
再就是,因在压缩机1停下来的时候,该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被止回阀40关闭而防止了气体的逆流,故马达31、压缩机构20不会出现反转等异常动作,而可平稳地停下来。
还有,因所述止回阀40的阀体41由形成在阀盒42上的支持面42e从下方支持着,该支持面42e又引导阀体41移动,故阀体41的位置就在开放位置和关闭位置间平稳地变化着,移动也就很稳了。换句话说,例如在吸入开口42d形成在阀盒42下端的情况下,阀体41在重力的作用下偏向下方,因此阀体41就有可能卡到该吸入开口42d的边缘上,造成工作不稳。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支持面42e从下方支撑着阀体41,故不会发生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在上述实施例中,由隔离部件23将壳10内划分为吸入侧的第一空间S1和喷出侧的第二空间S2,故让在将吸入气体吸到压缩机构20之前先将它吸到自己那里的吸入空间(第一空间S1)形成在壳10内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因此,可防止由于设了所述第一空间S1而使压缩机1的结构复杂化、成本上升等。
还有,所述止回阀40为这样的简单结构,即在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装上了筒状的阀盒42,该阀盒42内又装了阀体41和压缩螺旋弹簧43。故可防止机构的复杂化、成本上升等。
此外,所述实施例中所说明的止回阀40的结构仅为一例,可适当地改变它;所述实施例是这样做的:由套23将壳10内部划分为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来自吸入管14的制冷剂经由低压侧的第一空间(吸入空间)S1被吸引到压缩机构20中。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将压缩机1的内部构造做成所述实施例中的结构(将壳10的内部划分为高压空间和低压空间的结构),只要能将吸入气体先吸到容积较大的吸入空间,之后再将它吸引到压缩机构20中,其它结构也可以。

Claims (5)

1.一种涡轮压缩机,在它的壳(10)内具有:包括形成压缩室(C)的固定涡轮(21)及可动涡轮(22)的压缩机构(20)、驱动该压缩机构(20)的马达(31);在该壳(10)上,接着将吸入气体导入到壳(10)内的吸入管(14)、将喷出气体喷向壳(10)外的喷出管(15);在所述吸入管(14)中设有禁止气体逆流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10)内形成位于压缩机构(20)周围、与该压缩机构(20)的吸入一侧连通的吸入空间(S1);
所述吸入管(14)口朝吸入空间(S1)开,同时该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还装着所述止回阀(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壳(10)内部划分为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的隔离部件(23);
第一空间(S1)构成吸入空间;
第二空间(S2)构成喷出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管(14)以它在壳(10)内的开口端部的开口方向大致为水平方向的姿势装在该壳(10)中;
所述止回阀(40)包括:能在所述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打开的开放位置和该开口端部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阀体(41)、支撑着该阀体(41)并让该阀体(41)在开放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且被装在吸入管(14)上的阀盒(42)、将该阀体(41)从开放位置朝着关闭位置的方向回弹的回弹机构(43);
所述阀体(41)的移动方向大致为水平方向;
阀盒(42)包括:从下方支撑着所述阀体(41),并引导它在所述两位置间移动的支持面(42e)。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这样构成所述止回阀(40)中的阀盒(42),其为嵌合在吸入管(14)中的筒状部件,支持着阀体(41)并让阀体(41)在其内周面上移动;
在该阀盒(42)上,形成了在阀体(41)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与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相通;在阀体(41)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便与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不相通的吸入开口(42d);
所述吸入开口(42d)形成在阀体(41)下方的支持面(42e)以外的区域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回阀(40)中的阀盒(42)包括:嵌合在吸入管(14)中的筒部(42a)、面对着该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的对向面(42b),同时该对向面(42b)上还形成有吸引口(42c);
这样构成所述阀体(41),它嵌合在阀盒(42)的筒部(42a)上,且能沿筒部(42a)滑动;
所述回弹机构(43)由从阀盒(42)的对向面(42b)将所述阀体(41)朝着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回弹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
CN 02294349 2002-12-31 2002-12-31 涡轮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0385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294349 CN2603859Y (zh) 2002-12-31 2002-12-31 涡轮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294349 CN2603859Y (zh) 2002-12-31 2002-12-31 涡轮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03859Y true CN2603859Y (zh) 2004-02-18

Family

ID=34151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229434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03859Y (zh) 2002-12-31 2002-12-31 涡轮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603859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5478A (zh) * 2013-03-28 2014-10-01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超低温制冷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5478A (zh) * 2013-03-28 2014-10-01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超低温制冷机
CN104075478B (zh) * 2013-03-28 2016-05-25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超低温制冷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830C (zh) 涡式压缩机
CN1262764C (zh) 双缸型2级压缩式回转式压缩机
MXPA01001069A (es) Compresor de espiral horizontal.
CN106704185B (zh) 抽真空装置及真空设备
CN1119529C (zh) 涡卷式压缩机
CN1409014A (zh) 用于压缩机的低压气体回路
CN1309959C (zh) 涡旋式压缩机的排量改变装置
CN1697928A (zh) 密闭型压缩机
CN1789719A (zh) 多气缸旋转压缩机
CN1163991A (zh) 涡旋压缩机
CN2603859Y (zh) 涡轮压缩机
CN1757927A (zh) 旋转叶片式压缩机
CN1512066A (zh) 涡轮压缩机
CN1880770A (zh) 高压型涡旋式压缩机的油排出减少装置
CN100424350C (zh) 旋转叶片式压缩机的压缩部件及旋转叶片
CN2615385Y (zh) 涡轮压缩机
CN2615386Y (zh) 密闭型压缩机
CN2603860Y (zh) 涡轮压缩机
CN2615387Y (zh) 密闭型压缩机
CN2599284Y (zh) 涡轮压缩机
CN1512069A (zh) 涡轮压缩机
CN1512067A (zh) 涡轮压缩机
CN1757928A (zh) 具有侧进气口结构的旋转叶片式压缩机
CN1258647C (zh) 小剂量喷射的手动泵
CN1512074A (zh) 密闭型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218

Termination date: 20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