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52219U - 插套座及插座 - Google Patents

插套座及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552219U
CN221552219U CN202420034002.1U CN202420034002U CN221552219U CN 221552219 U CN221552219 U CN 221552219U CN 202420034002 U CN202420034002 U CN 202420034002U CN 221552219 U CN221552219 U CN 2215522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cket
bracket
assembly
plug bush
accommoda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03400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鹏飞
许磊杰
龙海岸
丁鲁博
尤晓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03400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5522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5522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5522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套座及插座。插套座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拆卸地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一容置槽组件,插套结构的多极孔组件容置在第一容置槽组件内,第一容置槽组件内设置有隔筋结构,用于分隔插套结构的插套。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插座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插套座及插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插套座及插座。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常生活中需要充电的家电也越来越多,就意味着对插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用户越来越倾向于具有多孔位的插座,但是现有的多孔位插座通常为平板插座,也就是在一个条形面上设置多组插孔,这种插座占据的空间较大,使得空间利用率较低,用户体验较差。因此,市面上出现了一种立体式插座,在插座不同的面上分别设置插孔,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但是,插座需要对内部的导电片进行固定并分极性隔离。而现有的立体式插座内小座子、绝缘支架数量多,材料用量大,结构复杂,装配困难,制造成本较高。
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存在插座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套座及插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插座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插套座,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拆卸地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一容置槽组件,插套结构的多极孔组件容置在第一容置槽组件内,第一容置槽组件内设置有隔筋结构,用于分隔插套结构的插套。
进一步地,第一容置槽组件位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配合形成的侧面上。
进一步地,第一容置槽组件为多个,多个第一容置槽组件两两一组设置,一组中的两个第一容置槽组件分别位于插套座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进一步地,插套座还包括第二容置槽组件,第二容置槽组件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并位于插套座的第三侧面,第三侧面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垂直,插套结构的两极孔组件容置在第二容置槽组件内,第一容置槽组件为多组,第二容置槽组件为多个,多组第一容置槽组件与多个第二容置槽组件对应设置并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限位部,限位部围合于第一容置槽组件的外侧,用于形成第一保护门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隔筋结构包括第一隔筋,第一容置槽组件包括第一导电座,第一导电座具有第一容置槽,第一导电座为两个,两个第一导电座位于第一隔筋的两侧,多极孔组件的两个三孔插套分别容置在两个第一容置槽内。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竖直设置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隔筋连接至第一隔板,两个第一隔板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插套结构的第二连接片容置在第一通道内。
进一步地,第二容置槽组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两极座,两极座具有第二容置槽,两极孔组件的两个两孔插套分别容置在两个第二容置槽内。
进一步地,隔筋结构包括第二隔筋,第一容置槽组件包括第二导电座和地极座,第二导电座和第二隔筋为两个,两个第二隔筋将两个第二导电座和地极座分隔开,两个第二导电座具有第三容置槽,多极孔组件的两个两孔插套分别容置在两个第三容置槽内。
进一步地,第二支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隔板,第二隔板竖直设置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隔筋连接至第二隔板,两个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插套结构的第一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容置在第二通道内。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为卡扣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插座,包括插套结构和上述的插套座,插套结构容置在插套座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插套座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拆卸地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一容置槽组件,插套结构的多极孔组件容置在第一容置槽组件内,第一容置槽组件内设置有隔筋结构,用于分隔插套结构的插套,这样将隔筋结构直接设置在插套座上,能够直接实现插套的电气隔离,无需再设置额外的隔离件,大大减少了插座的内部零件数量,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插座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插套结构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插套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插套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插套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L极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N极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E极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插套座带有保护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插套座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插套座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插套座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架未装配插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架装配有插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架未装配插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架装配有插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L极导电片;11、第一多孔插套;12、第一两孔插套;13、第一主体部;20、N极导电片;21、第二多孔插套;22、第二两孔插套;23、第二主体部;30、E极导电片;31、地极插套;32、第三主体部;40、第一连接片;50、第二连接片;60、第三连接片;70、第一输入端;80、第二输入端;90、第三输入端;100、插套座;110、第一支架;111、第一导电座;112、两极座;113、第一隔筋;114、第一支撑柱;115、第一通道;116、安装凹部;120、第二支架;121、第二导电座;122、地极座;123、第二隔筋;124、第二支撑柱;125、第二通道;126、支撑座;130、第一容置槽组件;140、第二容置槽组件;150、第一保护门;160、第二保护门;170、限位部;200、外壳;210、第一插孔组件;220、第二插孔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插座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套座及插座。其中,下述的插座包括下述的插套座。
如图1至图4所示,插座包括插套结构,插套结构包括L极导电片10、N极导电片20和E极导电片30。L极导电片10的两端分别错位设置有第一多孔插套11。N极导电片20的两端分别错位设置有第二多孔插套21。E极导电片3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地极插套31。第一多孔插套11、第二多孔插套21和地极插套31共同组成多极孔组件,两个多极孔组件分别位于插套结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朝向相同。L极导电片10、N极导电片20和E极导电片30均为一体成型件。
通过在L极导电片10和N极导电片20分别错位设置第一多孔插套11和第二多孔插套21,从而与地极插套31一起共同在插套结构相对的两侧形成两个多极孔组件,使得插套结构的内部布置合理简单,且一体成型的结构大大减少了插套结构的内部零件数量,降低温升,提高了装配效率。此外,两个多极孔组件相对设置能够避免用电设备插接取电时电源线之间或电源线与插座周边物体的相互干涉,进一步的,两个多极孔组件的朝向相同,避免了在使用取电时使电源线相对走线造成桌面杂乱,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如图5至图6所示,L极导电片10包括第一主体部13,两个第一多孔插套11分别位于第一主体部13的两端。第一主体部13整体类似Z字型,使得两个第一多孔插套11上下错位设置。相同的,N极导电片20包括第二主体部23,两个第二多孔插套21分别位于第二主体部23的两端。第二主体部23也整体类似Z字型,使得两个第二多孔插套21上下错位设置。第一主体部13和第二主体部23交叉设置,使得在插套结构相对的两侧形成朝向相同的多极孔组件,且互不干扰,实现取电安全。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E极导电片30包括第三主体部32,两个地极插套31分别位于第三主体部32的两端。第三主体部32为水平设置的直条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多孔插套11和第二多孔插套21均包括一个三孔插套和一个两孔插套。在插套结构的一侧,第一多孔插套11和第二多孔插套21相对于地极插套31上下对称设置,两个三孔插套和地极插套31组成三极孔组件,两个两孔插套组成两极孔组件,也就是多极孔组件为“三极孔+两极孔”结构,从而能够同时匹配三相插头和两相插头。进一步的,多极孔组件的朝向相同是指,多极孔组件中的三极孔组件的朝向相同,使得取电的插头插接在插座上后朝向相同。
如图1至图3所示,L极导电片10还设置有第一两孔插套12,N极导电片20还设置有第二两孔插套22。第一两孔插套12和第二两孔插套22共同组成两极孔组件,两极孔组件位于插套结构的第三侧。具体的,第一两孔插套12和第二两孔插套22分别通过连接片与第一主体部13和第二主体部23连接。插套结构的第三侧分别邻接第一侧和第二侧,即上述三侧为插套结构顺次连接的三个周侧。通过在第三侧设置两极孔组件而不是三极孔组件,使得第三侧匹配的两相插头与第一侧和第二侧匹配的三相插头能够相平行而不是垂直,避免用电设备插接取电时电源线之间或者与插座周边物体之间相互干涉,且避免造成桌面杂乱,提高用户体验。进一步的,通过在三个方向均设置极孔组件,能够提高导电片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L极导电片10、N极导电片20和E极导电片30均为多个,多个L极导电片10、N极导电片20和E极导电片30分别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电连接,以形成多层排布结构。具体的,第一方向是指竖直方向。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插套结构可以沿竖直方向分层设置,一层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多极孔组件和一个两极孔组件。通过设置多层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率,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插孔使用需求。
如图1至图7所示,插套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片40、第二连接片50和第三连接片60。第一连接片40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L极导电片10与第一连接片40一体成型。第二连接片50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N极导电片20与第二连接片50一体成型。第三连接片60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E极导电片30与第三连接片60一体成型。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插套结构的三相结构均分别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使得插套结构的内部布置合理简单,大大减少插套结构的内部零件数量,降低温升,提高了装配效率。具体的,第一连接片40、第二连接片50和第三连接片60整体上均为竖直设置,从而将插套结构的多层结构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L极导电片10、N极导电片20和E极导电片30均为两个,也就是插套结构为上下双层结构。第一连接片4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L极导电片10的第一主体部13连接;第二连接片5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N极导电片20的第二主体部23连接;第三连接片6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E极导电片30的第三主体部32连接。当然,插套结构还可以是更多层,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如图1至图4所示,插套结构还包括第一输入端70、第二输入端80和第三输入端90。第一输入端70设置在L极导电片10上,用于与电源线的L极电连接。第二输入端80设置在N极导电片20上,用于与电源线的N极电连接。第三输入端90设置在E极导电片30上,用于与电源线的地极电连接。具体的,第一输入端70、第二输入端80和第三输入端90均水平设置,且一端分别与第一主体部13、第二主体部23和第三主体部32连接。进一步的,第一输入端70、第二输入端80和第三输入端90位于插套结构的同一侧。通过上述设置,便于电源线的三相线与三个输入端连接,减少走线和跳线,使得插套结构内部布置简单。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入端70、第二输入端80和第三输入端90也分别与L极导电片10、N极导电片20和E极导电片30一体成型。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插套结构的三相结构均分别为一体成型结构。以L相结构为例,L极导电片10的第一主体部13、两端的第一多孔插套11、第一两孔插套12及其连接片、以及第一连接片40和第一输入端70均为一体成型。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插套结构整体仅包括三个结构,对应于电源三相,大大简化了整体结构,提高了装配效率,且各结构不需要焊点或者焊点很少,降低了温升,提高插套结构的寿命和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片50和第三连接片60均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线段,第一输入端70、第二输入端80和第三输入端90均水平设置,且第三连接片60和第一连接片40在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具体的,第二方向为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即第一输入端70、第二输入端80和第三输入端90均沿第二方向延伸。进一步的,为了避免第三输入端90与第一连接片40发生干涉,第三连接片60的中间部分具有向一侧拐弯的避让段,即第三连接片60呈几字型,第三输入端90的一端与避让段连接,如图3和图7所示。
如图8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插套座100,插套结构设置在插套座100内。插套座100包括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和第二容置槽组件140。多极孔组件容置在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内。两极孔组件容置在第二容置槽组件140内。
进一步的,对应于插套结构的多层结构,第一容置槽组件130为多个,多个第一容置槽组件130两两一组设置。一组中的两个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分别位于插套座100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二容置槽组件140位于插套座100的第三侧面。可以理解的是,插套座100的第一侧面对应于插套结构的第一侧,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同理,也就是第三侧面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槽组件130为两组,两组第一容置槽组件130沿第一方向上下间隔设置,相应的,第二容置槽组件140也为两个,两个上下间隔设置,两组第一容置槽组件130与两个第二容置槽组件140对应设置,从而对应于插套结构的两层结构。
如图8至图11所示,插套座100包括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可拆卸地连接,并共同围成容置插套结构的容置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槽组件130位于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配合形成的侧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之间为卡扣连接。进一步的,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均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只需将三相结构依次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内,然后将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扣合连接即可完成插座的内部结构的装配,简单便捷,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
通过将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能够直接实现导电片的电气隔离,无需再设置额外的隔离件,大大减少了插座的内部零件数量,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通过在插套座10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容置槽组件130以容置插套结构的多极孔组件,使得插座的内部布置合理简单,多极孔组件相对设置能够避免用电设备插接取电时电源线之间或电源线与插座周边物体的相互干涉,避免了在使用取电时使电源线相对走线造成桌面杂乱,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配合形成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内设置有隔筋结构,用于分隔第一多孔插套11、第二多孔插套21和地极插套31。这样将隔筋结构直接设置在插套座上,能够直接实现插套的电气隔离,无需再设置额外的隔离件,大大减少了插座的内部零件数量,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具体的,如图12所示,隔筋结构包括第一隔筋113,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包括第一导电座111,第一导电座111具有第一容置槽,第一导电座111为两个,两个第一导电座111位于第一隔筋113的两侧,第一多孔插套11和第二多孔插套21的三孔插套分别容置在两个第一容置槽内,同时,第一隔筋113还用于支撑地极插套31,如图1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支架110设置有第二容置槽组件140,第二容置槽组件14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两极座112,两极座112具有第二容置槽,第一两孔插套12和第二两孔插套22分别容置在两个两极座112的第二容置槽内。
如图8所示,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上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限位部170,限位部170围合于第一容置槽组件130的外侧,用于形成第一保护门150的安装空间。具体的,限位部170具有卡扣,第一保护门150具有卡接端,从而使得限位部170与第一保护门150卡接限位。进一步的,第二容置槽组件140处还设置有第二保护门160。具体的,第一支架110上设置有安装柱,安装柱与两极座112间隔设置或者一体成型,第二保护门160套设于安装柱从而固定于第二容置槽组件140的外侧。
如图12至图13所示,第一支架11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竖直设置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隔筋113连接至第一隔板,两个第一隔板之间形成第一通道115。第二连接片50容置在第一通道115内。进一步的,第一通道115内设置有第一支撑柱114,第一支撑柱114为多个,用于分别支撑第一连接片40和第三连接片60,使得第一连接片40和第三连接片60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满足标准要求。
如图12所示,第一隔板在第一隔筋113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安装凹部116,对应于两个第一导电座111,第一主体部13和第二主体部23的端部分别开设在两个安装凹部116内,以起到支撑固定作用。
如图14至图15所示,隔筋结构还包括第二隔筋123,第一容置槽组件130还包括第二导电座121和地极座122。第二导电座121和第二隔筋123为两个,两个第二隔筋123将两个第二导电座121和地极座122分隔开,两个第二导电座121具有第三容置槽,第一多孔插套11和第二多孔插套21的两孔插套分别容置在两个第三容置槽内,地极插套31插入地极座122,第二隔筋123对地极插套31进行固定和隔离,使得地极插套31和第一多孔插套11、第二多孔插套21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满足标准要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筋113和第二隔筋123共同组成隔筋结构,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扣合后,第一隔筋113和两个第二隔筋123形成品字形结构将第一多孔插套11、第二多孔插套21和地极插套31之间互相分隔开来。
如图14至图15所示,第二支架12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隔板,第二隔板竖直设置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隔筋123连接至第二隔板,两个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第二通道125。第一连接片40和第三连接片60容置在第二通道125内。进一步的,第二通道125内设置有第二支撑柱124,用于支撑第一连接片40,使得第一连接片40与第二连接片50和第三连接片60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满足标准要求。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120还具有与第二通道125连通的安装槽,安装槽与第二通道125呈T形设置,安装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地极座122连通,E极导电片30的第三主体部32被固定装配在安装槽内,这样使得E极导电片30以及第三连接片60的整体E相结构固定装配在第二支架120内,提高E极导电片30的安装稳定性。
如图14至图15所示,第二支架120还包括支撑座126,支撑座126为多个,多个支撑座126两两一组设置。一组的两个支撑座126分别对应于第二容置槽组件140的两个两极座112,用于支撑第一两孔插套12和第二两孔插套22。
如图10所示,第一支架110上开设有避让孔,避让孔为三个,以使第一输入端70、第二输入端80和第三输入端90贯穿第一支架110,并与两极孔组件位于同一侧面,即均位于插套座100的第三侧面。通过上述设置,使得三个输入端均位于第一支架110的一侧,便于与电源线连接,减少走线和跳线,使得插座内部布置简单。
如图16所示,插座还包括外壳200,插套座100和插套结构容置在外壳200内。其中,图16中的Z方向即为第一方向,Y方向即为第二方向,插套结构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是沿X方向的对侧。外壳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插孔组件210,从而与两个多极孔组件相对应,外壳200还包括第二插孔组件220,从而与两极孔组件相对应。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插套座100包括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可拆卸地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一容置槽组件130,插套结构的多极孔组件容置在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内,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内设置有隔筋结构,用于分隔插套结构的插套,这样将隔筋结构直接设置在插套座100上,能够直接实现插套的电气隔离,无需再设置额外的隔离件,大大减少了插座的内部零件数量,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插套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所述第一支架(110)和所述第二支架(120)可拆卸地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一容置槽组件(130),插套结构的多极孔组件容置在所述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内,所述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内设置有隔筋结构,用于分隔所述插套结构的插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组件(130)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10)和所述第二支架(120)配合形成的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套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组件(130)为多个,多个第一容置槽组件(130)两两一组设置,一组中的两个所述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分别位于所述插套座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套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座还包括第二容置槽组件(140),所述第二容置槽组件(140)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110)上并位于所述插套座的第三侧面,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垂直,所述插套结构的两极孔组件容置在所述第二容置槽组件(140)内,所述第一容置槽组件(130)为多组,所述第二容置槽组件(140)为多个,多组所述第一容置槽组件(130)与多个所述第二容置槽组件(140)对应设置并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0)和所述第二支架(120)上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限位部(170),所述限位部(170)围合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组件(130)的外侧,用于形成第一保护门(150)的安装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筋结构包括第一隔筋(113),所述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包括第一导电座(111),所述第一导电座(111)具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导电座(111)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电座(111)位于所述第一隔筋(113)的两侧,所述多极孔组件的两个三孔插套分别容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容置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套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竖直设置且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隔筋(113)连接至所述第一隔板,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形成第一通道(115),所述插套结构的第二连接片(50)容置在所述第一通道(115)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筋结构包括第二隔筋(123),所述第一容置槽组件(130)包括第二导电座(121)和地极座(122),所述第二导电座(121)和所述第二隔筋(123)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隔筋(123)将两个所述第二导电座(121)和所述地极座(122)分隔开,两个所述第二导电座(121)具有第三容置槽,所述多极孔组件的两个两孔插套分别容置在两个所述第三容置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套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12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竖直设置且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隔筋(123)连接至所述第二隔板,两个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第二通道(125),所述插套结构的第一连接片(40)和第三连接片(60)容置在所述第二通道(125)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0)和所述第二支架(120)之间为卡扣连接。
11.一种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套结构和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套座,所述插套结构容置在所述插套座内。
CN202420034002.1U 2024-01-05 2024-01-05 插套座及插座 Active CN2215522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034002.1U CN221552219U (zh) 2024-01-05 2024-01-05 插套座及插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034002.1U CN221552219U (zh) 2024-01-05 2024-01-05 插套座及插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552219U true CN221552219U (zh) 2024-08-16

Family

ID=92221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034002.1U Active CN221552219U (zh) 2024-01-05 2024-01-05 插套座及插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5522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280186C (en) Connector bank for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s
CN101455091B (zh) 连接器块
CN102804519A (zh) 用于最小化安装空间的双列组插座
CN201444505U (zh) 一种安全插座
CN103066459A (zh) 旋转式插座
CN221552219U (zh) 插套座及插座
JPH0349237B2 (zh)
CN205921139U (zh) 一种改进的魔方插座结构
CN117913561A (zh) 插套结构及插座
US7134915B1 (en) Base structure for communication module
CN206451887U (zh) 一种插套座及插座
CN205565219U (zh) 便携模块式插排
CN210296691U (zh) 一种魔方插座
CN210608445U (zh) 一种具有低压进线转向接头的母线槽
CN220382356U (zh) 插套组件及插座
CN202772375U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装置
CN104143714B (zh) 台用分接器
CN201725983U (zh) 电源连接器
CN220122159U (zh) 一种连接器和应用其的灯组件
CN218123812U (zh) 用于插座的支架
CN201498782U (zh) 电连接器
CN220209382U (zh) 一种安全插座
CN216055281U (zh) 一种一体式铜件及具有该铜件的魔方插座
CN221126465U (zh) 用于连接插头和插座的分线器
CN212626414U (zh) 一种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