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54126U - 双驱电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驱电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54126U
CN221354126U CN202323133014.4U CN202323133014U CN221354126U CN 221354126 U CN221354126 U CN 221354126U CN 202323133014 U CN202323133014 U CN 202323133014U CN 221354126 U CN221354126 U CN 2213541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stator
bearing
central shaf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3301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忠磊
王渊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vens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avens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vens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Ravens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541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541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双驱电机装置,包括沿轴向设置的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位于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内的中心轴、设于第一定子上的第一线圈、设于第二定子上的第二线圈、固定设于中心轴上的转子、固定设于转子上的第一磁性组件、固定设于中心轴上的第二磁性组件,当第一线圈通入工作电压时,第一定子产生磁极交替变化的虚拟磁极而可与第一磁性组件相互作用而驱动转子、中心轴沿周向往复转动;当第二线圈通入工作电压时,第二定子产生磁极交替变化的虚拟磁极而可与第二磁性组件相互作用而驱动中心轴沿轴向往复移动。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两种模式的振动效果,且其结构简单、集成度高、扭矩大、噪音小、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双驱电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型电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驱电机装置。
背景技术
微型电机广泛应用于电动牙刷、电动玩具等产品上。现有的微型电机,其振动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高频的周向往复转动而对外输出高频振动。这种单一驱动方式的微型电机,无法满足更高性能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双驱电机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驱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沿轴向设置的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
中心轴,位于所述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内;
第一线圈,设于所述第一定子上;
第二线圈,设于所述第二定子上;
转子,固定设于所述中心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定子内;
第一磁性组件,固定设于所述转子上,
第二磁性组件,固定设于所述中心轴上;
当所述第一线圈通入工作电压时,所述第一定子产生磁极交替变化的虚拟磁极而可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相互作用而驱动所述转子、中心轴沿周向往复转动;当所述第二线圈通入工作电压时,所述第二定子产生磁极交替变化的虚拟磁极而可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相互作用而驱动所述中心轴沿轴向往复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子包括呈筒状的第一筒部和突出设于所述第一筒部内壁的第一磁靴部,所述第一磁靴部沿周向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筒部内,并朝向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所述第一磁靴部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相间隔;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包括若干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沿周向间隔固定设于所述转子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定子包括呈筒状的第二筒部和突出设于所述第二筒部内壁的第二磁靴部,所述第二磁靴部朝向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并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相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若干个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间隔的套设于所述中心轴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以不同的磁极面向于所述第二定子。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磁靴部包括若干第二磁靴单体部,所述第二磁靴单体部沿轴向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磁靴部包括若干第二磁靴单体部,所述第二磁靴单体部沿轴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一个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固定套设于所述中心轴上。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沿轴向设置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转子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抵接。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两端之外的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其套设于所述中心轴上,其一端与所述转子抵接,一端与所述第一轴承组件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其套设于所述中心轴上,其一端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抵接,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组件抵接;所述中心轴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或者所述中心轴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轴承组件,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壳体和第三轴承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容置腔;所述第三轴承组件包括第三轴承座和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座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轴承座位于所述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之间而将所述容置腔分隔成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第三轴承设于所述第三轴承座上,并套设于所述中心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轴包括同轴相连的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转子同轴固接,所述第一轴体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轴承组件而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一轴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轴承组件而伸入至所述第二容腔内与所述第二轴体连接;在所述第二轴体上设有凸出的限位凸部,所述第二磁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轴体上并位于所述限位凸部的两侧。
本发明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双驱电机装置设有第一定子、第一磁性组件、第二定子、第二磁性组件,其中,第一定子与第一磁性组件相互作用可以驱动中心轴沿周向往复振动,第二定子与第二磁性组件相互作用可以驱动中心轴沿轴向往复振动,其可以实现两种模式的振动效果,且其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此外,本发明的双驱电机装置还具有扭矩大、噪音小、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结构剖视图。
图5是沿第一定子横向进行剖视的剖视图。
图6是沿第二定子横向进行剖视的剖视图。
图7是第二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二绝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二定子与第二磁性组件相互作用的原理示意图。
图11是第二定子与第二磁性组件相互作用的原理示意图。
图12是第二定子与第二磁性组件相互作用的原理示意图。
图13是第一定子与第一磁性组件相互作用的原理示意图。
图14是第一定子与第一磁性组件相互作用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识:第一定子10、第一筒部11、第一磁靴部12、第二定子20、第二筒部21、第二磁靴部22、第二磁靴单体部221、中心轴30、第一轴体31、第二轴体32、限位凸部321、第一线圈41、第二线圈42、转子50、第一磁性组件60、第一磁性件61、第二磁性组件70、第二磁性件71、第一弹性件81、第二弹性件82、第一轴承组件91、第一轴承911、第一轴承座912、第二轴承组件92、第二轴承921、第二轴承座922、第三轴承组件93、第三轴承931、第三轴承座932、壳体100、第一壳体101、第二壳体102、第一容腔103、第二容腔104、第一绝缘架111、第二绝缘架1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驱电机装置包括第一定子10、第二定子20、中心轴30、第一线圈41、第二线圈42、转子50、第一磁性组件60和第二磁性组件70。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定子10和第二定子20沿轴向设置,两者间隔一定距离或者紧挨设置。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定子10和第二定子20间隔一定距离设置。
如图1~图6所示,所述中心轴30设于所述第一定子10和第二定子20内,其用于对外输出高频振动。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线圈41设于所述第一定子10上,其用于连接外部电源而使所述第一定子10产生虚拟磁极。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二线圈42设于所述第二定子20上,其用于连接外部电源而使所述第二定子20产生虚拟磁极。
如图1~图6所示,所述转子50固定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定子10内。所述转子50可与所述中心轴30同步转动。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磁性组件60固定设于所述转子50上,其随所述转子50、中心轴30同步运动。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固定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其随所述中心轴30同步运动。
如图13~图14所示,当所述第一线圈41通入工作电压时,所述第一定子10在电磁感应下便会产生虚拟磁极。当通入第一线圈41的电流方向交替变化时,所述第一定子10产生的虚拟磁极的极性便会交替变化。这样,所述第一定子10便可产生磁极交替变化的虚拟磁极而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60相互作用,从而驱动所述第一磁性组件60、转子50、中心轴30沿周向往复转动,进而对外输出高频振动。
如图10~图12所示,当所述第二线圈42通入工作电压时,所述第二定子20在电磁感应下便会产生虚拟磁极。当通入第二线圈42的电流方向交替变化时,所述第二定子20产生的虚拟磁极的极性便会交替变化。这样,所述第二定子20便可产生磁极交替变化的虚拟磁极而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相互作用,从而驱动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中心轴30沿轴向往复移动,进而对外输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高频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可同时通电,这样,所述中心轴30对外输出的振动是往复转动和往复移动两种运动形式的叠加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交替通电,这样,所述中心轴30对外输出的振动是往复转动和往复移动交替进行的运动效果。
所述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的通电方式,可根据应用场景而定,从而使得所述中心轴30对外输出的高频振动符合所需的运动模式。
进一步地,如图3、图4、图13、图14所示,所述第一磁性组件60包括若干第一磁性件61。所述第一磁性件61可选用长条形磁铁。所述第一磁性件61沿周向间隔分布而固定于所述转子50上。所述第一磁性件61的磁极分布,与所述第一线圈41的绕线方式相关。为与所述第一定子10相互作用,至少有两个相邻的第一磁性件61以相反的极性朝向于所述第一定子10。这样,当第一定子10的虚拟磁极的极性交替变化时,便可交替的吸引/排斥该相邻的两个极性相反的第一磁性件61,从而驱动中心轴30往复转动。
所述第一磁性件61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61设有4个,其对称分布于所述转子5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4个所述第一磁性件61沿周向以N极、N极、S极、S极的排布朝向于所述定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4个所述第一磁性件61沿周向以N极、S极、N极、S极的排布朝向于所述定子。
进一步地,为与所述第一磁性件61相互作用,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定子10包括第一筒部11和第一磁靴部12。所述第一筒部11呈两端敞口的筒状。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部11呈圆筒状。所述第一磁靴部12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一筒部11的内壁上,其用于聚磁而可形成虚拟磁极。所述第一磁靴部12朝向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60并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60相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靴部12设有若干个,其沿周向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筒部11的内壁上。所述第一磁靴部12的数量,可根据所述第一磁性件61的数量而设置,其数量为第一磁性件61的数量的一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靴部12设有2个,其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一筒部11内。
在默认状态时,如图13、图14所示,所述第一磁靴部12位于以相反极性面向于所述第一定子10的两个第一磁性件61的中间。换言之,以相反极性面向第一定子10的两个第一磁性件61以第一磁靴部12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如图13、图14所示,当所述第一线圈41通电时,所述第一磁靴部12产生极性交替变化的虚拟磁极,从而可交替吸引/排斥所述第一磁性件61,进而驱动所述中心轴30往复转动。
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磁性件71。所述第二磁性件71固定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
如图7所示,为与所述第二磁性件71相互作用,所述第二定子20包括第二筒部21和第二磁靴部22。所述第二筒部21呈两端敞口的筒状,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筒部21呈圆筒状。所述第二磁靴部22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二筒部21的内壁上,其用于聚磁而产生虚拟磁极。所述第二磁靴部22朝向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并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相间隔。
所述第二磁靴部22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当其设有多个时,其沿圆周方向分布于所述第二筒部21的内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包括一个第二磁性件71,所述第二磁靴部22包括若干个沿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磁靴单体部221。所述第二磁性件71固定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其以固定的极性面向于第二定子20。所述第二定子20至少在轴向设有两个第二磁靴单体部221。当第二线圈42通电时,所述第二磁靴单体部221受电磁感应而产生虚拟磁极,从而使得轴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磁靴单体部221产生极性相反的虚拟磁极;当第二线圈42的电流交替变化时,轴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磁靴单体部221便会交替的吸引/排斥第二磁性件71,从而驱动第二磁性件71、中心轴30沿轴向往复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包括多个第二磁性件71,所述第二磁靴部22在轴向上只包括一个第二磁靴单体部221。所述第二磁性件71沿轴向间隔地固定于所述中心轴30上,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71以不同的磁极面向于所述第二定子20。当第二线圈42通电时,所述第二磁靴单体部221受电磁感应而产生虚拟磁极。当第二线圈42的电流交替变化时,所述第二磁靴单体部221产生极性交替变化的虚拟磁极,从而交替的吸引/排斥轴向上相邻设置的第二磁性件71,从而驱动第二磁性件71、中心轴30沿轴向往复移动。
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包括2个第二磁性件71,所述第二磁靴部22在轴向上包括3个沿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磁靴单体部221。2个所述第二磁性件71沿轴向间隔地固定于所述中心轴30上,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71以不同的磁极面向于所述第二定子20。当所述第二线圈42通电时,所述第二磁靴单体部221受电磁感应而产生虚拟磁极,从而使得轴向上相邻的3个第二磁靴单体部221产生极性不同的虚拟磁极:位于两端的两个第二磁靴单体部221的极性相同,其与中间的第二磁靴单体部221的极性相反。当第二线圈42的电流交替变化时,轴向上相邻的3个第二磁靴单体部221的虚拟磁极的极性便会交替变化,从而交替的吸引/排斥相对应的第二磁性件71,进而驱动第二磁性件71、中心轴30沿轴向往复移动。
所述第二磁性件71、第二磁靴单体部221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当第二磁性件71、第二磁靴单体部221的数量更多时,电机的驱动力会更强,但对应的体积也会更大。当第二磁性件71、第二磁靴单体部221的数量更少时,电机的驱动力会变弱,但对应的体积也会更小。因此,所述第二磁性件71、第二磁靴单体部221的数量可根据所需的性能、体积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为驱使所述中心轴30往复移动,至少需要设置1个第二磁性件71、2个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磁靴单体部221,或者至少需要设置2个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磁性件71、1个第二磁靴单体部221。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为保证结构对称,使振动更均匀,所述第二磁靴部22沿中心轴30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筒部21的内壁上。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筒部21的内壁上对称设有2个第二磁靴部22,各第二磁靴部22分别包括3个沿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磁靴单体部221。
所述第二磁性件71可选用磁铁或永磁体。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磁性件71选用单极性永磁体,如S极永磁体或N极永磁体。
所述第二磁性件71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为方便安装,以及保证结构对称而使振动更均匀,所述第二磁性件71呈圆筒状,其套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而与所述中心轴30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磁性件71可通过胶粘、过盈配合等方式与所述中心轴30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如图5、图6所示,为避免第一线圈41通电时影响所述第二定子20,以及第二线圈42通电时影响所述第一定子10,所述第一磁靴部12和第二磁靴部22应位于所述中心轴30的不同侧,优选为相互垂直的两侧,这样,可尽量降低第一线圈41对第二定子20的影响,第二线圈42对第一定子10的影响。
所述第一定子10、第二定子20的制作材料不限,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子10、第二定子20由硅钢片层叠而制成。
进一步地,为驱使所述中心轴30复位,如图2、图4所示,为所述中心轴30的运动提供回正力量,所述双驱电机装置还包括沿轴向设置的第一弹性件81和第二弹性件82。所述第一弹性件81与所述转子50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82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抵接。
所述第一弹性件81、第二弹性件82的形状不限,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81、第二弹性件82选用弹簧,其套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
进一步地,为方便所述中心轴30转动及移动,如图3、图4所示,所述双驱电机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组件91和第二轴承组件92。所述第一轴承组件91和第二轴承组件92设于所述第一定子10、第二定子20的两端之外。所述第一轴承组件91包括第一轴承911,所述第二轴承组件92包括第二轴承92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心轴30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轴承911和第二轴承921而向外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心轴30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轴承911而向外伸出,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承921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件81套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其一端与所述转子50抵接,一端与所述第一轴承组件91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82套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其一端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抵接,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组件92抵接。
进一步地,如图3、图4所示,所述双驱电机装置还包括壳体100和第三轴承组件93。
所述壳体100设有容置腔,其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定子10、第二定子20、第一轴承组件91和第二轴承组件92等部件。所述第一定子10、第二定子20与所述壳体100的内部固定连接,具体实施时,可通过胶粘、过盈配合等方式使第一定子10、第二定子20与所述壳体100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轴承组件91、第二轴承组件92分别设于所述壳体100相对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承组件91包括第一轴承座912和第一轴承911。所述第一轴承座912与所述壳体10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911设于所述第一轴承座912上。
所述第二轴承组件92包括第二轴承座922和第二轴承921。所述第二轴承座922与所述壳体10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承921设于所述第二轴承座922上。
所述第三轴承组件93包括第三轴承座932和第三轴承931。所述第三轴承座932与所述壳体100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定子10和第二定子20之间而将所述容置腔分隔成第一容腔103和第二容腔104,这样,可进一步避免第一线圈41影响第二定子20,以及避免第二线圈42影响第一定子10。所述第三轴承931设于所述第三轴承座932上。
所述第一轴承911、第二轴承921、第三轴承931同轴设置,其共同套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而支撑所述中心轴30稳定的转动、移动。
所述壳体100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多个部件连接而成。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所示,所述壳体100由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对合连接而成。所述第一壳体101、第二壳体102呈两端敞口的筒状,所述第三轴承座932搭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对合部位之间。所述第一定子10设于第一容腔103内而与第一壳体10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子20设于第二容腔104内而与所述第二壳体102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图4所示,所述中心轴30包括同轴相连的第一轴体31和第二轴体32。所述第一轴体31和第二轴体32的中心轴30重合。所述第一轴体31和第二轴体32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不限,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轴体32的端部设有插槽,所述第一轴体31的端部插装于所述第二轴体32的插槽内而与第二轴体32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体31与所述转子5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体31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轴承组件91而伸出至所述壳体100外,所述第一轴体3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轴承组件93而伸入至所述第二容腔104内与所述第二轴体32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所述第二轴体32上设有凸出的限位凸部321,所述第二磁性件71套设于所述第二轴体32上并位于所述限位凸部321的一侧或两侧。所述限位凸部321可限制所述第二磁性件71相对中心轴30在轴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磁性件71只能与第二轴体32共同在轴向上移动。
所述限位凸部321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凸部321设有1个,所述第二磁性件71设有2个,其位于所述限位凸部321的两侧。
进一步的,如图3、图4所示,还可在所述第一定子10和第一线圈41之间设置第一绝缘架11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架111设有两个,其分别装设于所述第一定子10的两端,其可避免第一线圈41与第一定子10接触。所述第一绝缘架111的结构不限,其能起到隔离作用即可。
进一步地,还可在所述第二定子20和第二线圈42之间设置第二绝缘架112。所述第二绝缘架112的结构不限,其能避免第二线圈42直接与第二定子20接触即可。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Claims (10)

1.一种双驱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沿轴向设置的第一定子(10)和第二定子(20);
中心轴(30),位于所述第一定子(10)和第二定子(20)内;
第一线圈(41),设于所述第一定子(10)上;
第二线圈(42),设于所述第二定子(20)上;
转子(50),固定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定子(10)内;
第一磁性组件(60),固定设于所述转子(50)上,
第二磁性组件(70),固定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
当所述第一线圈(41)通入工作电压时,所述第一定子(10)产生磁极交替变化的虚拟磁极而可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60)相互作用而驱动所述转子(50)、中心轴(30)沿周向往复转动;
当所述第二线圈(42)通入工作电压时,所述第二定子(20)产生磁极交替变化的虚拟磁极而可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相互作用而驱动所述中心轴(30)沿轴向往复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子(10)包括呈筒状的第一筒部(11)和突出设于所述第一筒部(11)内壁的第一磁靴部(12),所述第一磁靴部(12)沿周向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筒部(11)内,并朝向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60),所述第一磁靴部(12)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60)相间隔;
所述第一磁性组件(60)包括若干第一磁性件(61),所述第一磁性件(61)沿周向间隔固定设于所述转子(50)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定子(20)包括呈筒状的第二筒部(21)和突出设于所述第二筒部(21)内壁的第二磁靴部(22),所述第二磁靴部(22)朝向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并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相间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驱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包括若干个第二磁性件(71),所述第二磁性件(71)间隔的套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71)以不同的磁极面向于所述第二定子(20)。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双驱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磁靴部(22)包括若干第二磁靴单体部(221),所述第二磁靴单体部(221)沿轴向间隔分布。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驱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磁靴部(22)包括若干第二磁靴单体部(221),所述第二磁靴单体部(221)沿轴向间隔分布;
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包括一个第二磁性件(71),所述第二磁性件(71)固定套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沿轴向设置的第一弹性件(81)和第二弹性件(82),所述第一弹性件(81)与所述转子(50)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82)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抵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驱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定子(10)和第二定子(20)两端之外的第一轴承组件(91)和第二轴承组件(92),
所述第一弹性件(81)为弹簧,其套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其一端与所述转子(50)抵接,一端与所述第一轴承组件(91)抵接;
所述第二弹性件(82)为弹簧,其套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其一端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抵接,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组件(92)抵接;
所述中心轴(30)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轴承组件(91)和第二轴承组件(92),或者所述中心轴(30)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轴承组件(91),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组件(92)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驱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壳体(100),设有容置腔;
第三轴承组件(93),包括第三轴承座(932)和第三轴承(931),所述第三轴承座(932)与所述壳体(10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轴承座(932)位于所述第一定子(10)和第二定子(20)之间而将所述容置腔分隔成第一容腔(103)和第二容腔(104);所述第三轴承(931)设于所述第三轴承座(932)上,并套设于所述中心轴(30)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驱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轴(30)包括同轴相连的第一轴体(31)和第二轴体(32),
所述第一轴体(31)与所述转子(50)同轴固接,所述第一轴体(31)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轴承组件(91)而伸出所述壳体(100)外,所述第一轴体(3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轴承组件(93)而伸入至所述第二容腔(104)内与所述第二轴体(32)连接;
在所述第二轴体(32)上设有凸出的限位凸部(321),所述第二磁性组件(70)套设于所述第二轴体(32)上并位于所述限位凸部(321)的两侧。
CN202323133014.4U 2023-11-21 双驱电机装置 Active CN221354126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54126U true CN221354126U (zh) 2024-07-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65190B2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動ブラシ、電動切削機及び電動エアポンプ
JP4155101B2 (ja)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
JP5592800B2 (ja) 共振モータで使用する磁気スプリング系
JP4400464B2 (ja) 振動・ローリング両用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
EP1737110B1 (en) Oscillatory actuator
JP5842789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動理美容器具
JP5945814B2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口腔衛生装置
JP2006204003A (ja)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
JP2004343933A (ja) 振動、ローリング駆動両用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
KR20100002059A (ko) 액추에이터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동칫솔
KR20100002060A (ko) 액추에이터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동칫솔
US20130193780A1 (en) Actuator and electrical beauty appliance
JP2006296161A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659951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動理美容器具
CN221354126U (zh) 双驱电机装置
AU2016303732B2 (en) Actuator and electric beauty device
CN110266170B (zh) 一种电动牙刷的振动马达
CN108173404B (zh) 超声振动电机
CN117318427A (zh) 一种具有弹性轴承座的复合运动电机及电动牙刷
CN215990469U (zh) 小型高频振动电机
CN219247680U (zh) 往复振荡高频直线电机
CN219960373U (zh) 直线电机装置
CN218829561U (zh) 马达及电动牙刷
CN216904456U (zh) 一种马达
CN218829560U (zh) 电动牙刷及其振动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