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40101U - 作动器、悬架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动器、悬架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40101U
CN221340101U CN202420921685.2U CN202420921685U CN221340101U CN 221340101 U CN221340101 U CN 221340101U CN 202420921685 U CN202420921685 U CN 202420921685U CN 221340101 U CN221340101 U CN 2213401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linear motion
actuator
groov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92168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宪猛
张丰
郑亚丽
郑震霆
张丽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40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401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作动器、悬架总成及车辆,作动器包括直线运动部件和壳体,直线运动部件至少部分位于壳体内;驱动装置,用以于驱动直线运动部件相对壳体移动;导向组件,导向组件设置于壳体内,用于引导直线运动部件相对壳体沿第一方向移动;导向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分隔设置的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通过设置有与直线运动部件导向配合的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以提升直线运动部件和壳体相对移动的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作动器的工作稳定性。

Description

作动器、悬架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动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作动器、悬架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当前配备于车辆的作动器具有直线运动部件和壳体,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直线运动部件相对壳体移动可以实现调节车辆的车身和车轮间的间隙,使车辆过程中更加平稳,但现有的作动器中,直线运动部件和壳体相对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差,降低了作动器的工作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作动器,提升直线运动部件和壳体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作动器的工作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悬架总成。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作动器,包括:
直线运动部件和壳体,直线运动部件至少部分位于壳体内;
驱动装置,用以于驱动直线运动部件相对壳体移动;
导向组件,导向组件设置于壳体内,用于引导直线运动部件相对壳体沿第一方向移动;
导向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分隔设置的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作动器,通过设置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且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均适于与直线运动部件导向配合,以在直线运动部件和壳体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提升直线运动部件和壳体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作动器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一导向件形成有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件形成有第二导向槽,直线运动部件的外周壁形成有导向面,导向面与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均导向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壳体内形成有连通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第一方向,第一空间位于第二空间上方,第一导向件位于第一空间,第二导向件位于第二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作动器还包括: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连接的动力输入齿轮和动力输出齿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动力输入齿轮动作;
直线运动部件的外周壁还形成有齿条结构,动力输出齿轮与齿条结构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导向件与动力输出齿轮相对设置,直线运动部件位于第一导向件和动力输出齿轮之间,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一导向件包括:第一轴瓦,第一轴瓦形成有第一导向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一导向件还包括:安装座,安装座固设于壳体,第一轴瓦固设于安装座面向直线运动部件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安装座面向直线运动部件的一侧形成有安装槽,第一轴瓦装配于安装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沿第一方向,安装槽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一轴瓦抵接限位以在第一方向限制第一轴瓦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安装座具有第一固定孔,第一固定孔与壳体配合装配以使第一导向件固设于壳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安装座具有第一装配孔,第一轴瓦具有与第一装配孔配合装配的第二装配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二导向件形成有第二导向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二导向件为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壳体还包括:安装管体,安装管体内形成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为第二空间的部分,第二导向件装配于安装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沿第一方向,安装空间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与第二导向件抵接限位以在第一方向限制第二导向件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导向面的形状与第一导向槽的形状、第二导向槽的形状均适配;
齿条结构位于直线运动部件背离导向面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作动器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固设于直线运动部件的一端,且连接件位于壳体外,连接件适于与车辆的车身或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总成包括上述的作动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悬架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作动器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作动器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二导向件与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作动器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第二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安装座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安装座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轴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作动器100;直线运动部件1;连接件11;齿条结构120;壳体2;安装管体2a;壳体主体2b;
连接部21;装配槽23;第一导向件3;第一导向槽30;储油穴301;第一轴瓦31;安装座32;安装槽320;第一限位部321;弹性件33;限位件34;第一装配孔311;第二装配孔312;第一固定孔313;第一安装孔314;第二安装孔315;第二导向件4;第二导向槽40;安装空间420;第二限位部421;第三装配孔411;第四装配孔412;第二固定孔413;第三固定孔414;驱动装置5;驱动电机51;电机轴510;传动组件52;动力输入齿轮521;动力输出齿轮522;传动齿轮523;传动轴524;传感器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作动器100,该作动器100可以应用于车辆的悬架总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作动器100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设置作动器100的设备上,例如作动器100可以应用于飞行器的悬架总成,本申请以作动器100应用在车辆的悬架总成上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作动器100包括直线运动部件1、壳体2、驱动装置5、和导向组件,直线运动部件1至少部分位于壳体2内,驱动装置5用于驱动直线运动部件1相对壳体2移动,导向组件设置于壳体2内,导向组件用于引导直线运动部件1相对壳体2沿第一方向移动,导向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分隔设置的第一导向件3和第二导向件4,在直线运动部件1相对壳体2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件3和第二导向件4均对直线运动部件1起到导向作用,提升直线运动部件1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作动器100的工作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附图中所示的X向为第一方向,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作动器100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也可以为第一导向件3的长度方向,以及第一方向也可以为第二导向件4的长度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中的一个适于与车辆的车身连接,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中的另一个适于与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以使作动器100连接在车身和轮端总成之间。
驱动装置5驱动直线运动部件1以相对壳体2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以使作动器100构造为主动作动器,调节作动器100可以调节长度(即作动器100的长度伸长、缩短),以使装备有本实用新型的作动器100的车辆,可以调节车身与路面的离地间隙大小。
结合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作动器100还包括连接件11,连接件11固设于直线运动部件1的一端,且直线运动部件1装配于壳体2内时,与直线运动部件1固定连接的连接件11位于壳体2外,连接件11适于与车辆的车身或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从而使得直线运动部件1与车身或轮端总成连接。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作动器100还可以包括连接部21,连接部21固设于壳体2且远离直线运动部件1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连接件11和连接部21相对设置,也可以理解为,沿第一方向上,连接件11和连接部21分别位于作动器100的两端,连接件11与车身、轮端总成中的一个连接,连接部21与车身、轮端总成中的另一个连接,以使作动器100连接在车身和轮端总成之间。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作动器100应用于车辆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连接部21位于连接件11的上方,连接部21与车辆的车身连接,连接件11与轮端总成连接,以使作动器100连接在轮端总成和车身之间,通过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的相对运动,从而可以减小路面通过轮端总成对车身产生的激励,提升车辆的NVH性能(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装置5驱动直线运动部件1相对于壳体2移动,以使作动器100为伸长状态,以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升高车身的高度以增大车身的离地间隙,提升车辆的通过性,当作动器100为缩短状态时,降低车身的高度以减小车身的离地间隙,减小车辆的行驶风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作动器100还可以包括弹性件33,沿第一方向,弹性件33位于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之间,通过将弹性件33设置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之间,且弹性件33与直线运动部件1、壳体2均连接,在作动器100伸长的过程中,弹性件33可以限制作动器100的行程,避免作动器100过度伸长,在作动器100缩短的过程中,弹性件33支撑在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之间,避免作动器100过度缩短,另外通过弹性件33弹性变形,可以减小路面通过轮端总成对车身产生的激励,提升车辆的NVH性能。
例如,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路面对轮端总成的作用力作用于直线运动部件1,以使直线运动部件1朝向壳体2移动,作动器100缩短,在直线运动部件1朝向壳体2移动的过程中,弹性件33受压变形,以通过弹性件33弹性形变吸收路面对轮端总成的作用力,以避免路面对轮端总成的作用力进一步地传递至车辆的车身,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NVH性能,进而提升车辆的驾乘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3可以构造为弹性橡胶、弹簧等可以弹性变形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以弹性件33构造为螺旋弹簧为例,螺旋弹簧套设于直线运动部件1,且在第一方向上,螺旋弹簧连接在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5所示,第一导向件3和第二导向件4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作动器100以图2和图5中方向放置时,第一导向件3设置在第二导向件4上方,并且第一导向件3和第二导向件4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开,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一导向件3、第二导向件4均导向配合时,在直线运动部件1的长度方向上(即第一方向),第一导向件3、第二导向件4与直线运动部件1的两处对应区域分别起到导向的作用,由于直线运动部件1具有一定的长度,通过在作动器100中设有第一导向件3和第二导向件4同时用于直线运动部件1导向,以在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过程中,提升直线运动部件1和/或壳体2的移动稳定性。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以壳体2固设于车辆的车身、直线运动部件1与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为例,壳体2相对于车身为静止状态,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直线运动部件1可相对于壳体2移动,直线运动部件1相对于壳体2移动过程中,第一导向件3和第二导向件4均对直线运动部件1导向,从而提升直线运动部件1的移动稳定性。
或者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直线运动部件1固设于车辆的车身、壳体2适于与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为例,直线运动部件1相对于车身为静止状态,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壳体2可相对于直线运动部件1移动,壳体2相对于直线运动部件1移动过程中,由于第一导向件3和第二导向件4均与直线运动部件1导向配合,从而提升了壳体2的移动稳定性。
或者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分别与两个相对移动的装置连接为例,在两个装置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的过程中,例如,两个装置沿第一方向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或两个装置沿第一方向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相对移动,在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固设与壳体2的第一导向件3、第二导向件4均与直线运动部件1导向配合,由此,对直线运动部件1的移动稳定性、壳体2的移动稳定性均得到有效地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有与直线运动部件1导向配合的第一导向件3和第二导向件4,以在直线运动部件1的长度方向上,导向组件与直线运动部件1形成了两个导向位置,且在第一方向上,两个导向位置相对且间隔开,这样对于具有一定长度的直线运动部件1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导向,以进一步地提升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相对移动的过程中稳定性,进而提升作动器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9所示,第一导向件3形成有第一导向槽30,第二导向件4形成有第二导向槽40,直线运动部件1的外周壁形成有导向面,导向面与第一导向槽30、第二导向槽40均导向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一导向件3、第二导向件4配合装配时,导向面与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第二导向槽40的槽面均贴合,以使直线运动部件1在第一方向上可滑动地装配于第一导向槽30内以及第二导向槽40内,第一导向件3和第二导向件4分别引导直线运动部件1沿第一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3固设于壳体2内时,第一导向槽30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导向件4固设于壳体2内时,第二导向槽40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导向槽30的正投影与第二导向槽40的正投影重合,具体的,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导向槽40的槽面的正投影重合,以在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一导向件3、第二导向件4配合装配时,保证直线运动部件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以在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过程中,提升直线运动部件1和壳体2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图5、图8和图9所示,第一导向件3沿第一方向形成有相对的第一敞开端和第二敞开端,且第一敞开端和第二敞开端均与第一导向槽30连通,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一导向件3导向配合时,直线运动部件1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一导向槽30内,且直线运动部件1穿设于第一敞开端和第二敞开端,使得直线运动部件1沿第一导向槽30相对于第一导向件3移动,实现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一导向件3导向配合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图7所示,第二导向件4沿第一方向形成有相对的第四敞开端和第五敞开端,且第四敞开端和第五敞开端均与第二导向槽40连通,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二导向件4导向配合时,直线运动部件1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二导向槽40内,且直线运动部件1穿设于第四敞开端和第五敞开端,使得直线运动部件1沿第二导向槽40相对于第二导向件4移动,实现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二导向件4导向配合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内形成有连通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第一方向,第一空间位于第二空间上方,第一导向件3位于所述第一空间,第二导向件4位于第二空间。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导向件3和驱动装置5的部分结构均位于第一空间内,以及第一空间内需设置作动器100的部分部件,另外,由于第二空间主要用于设置第二导向件4以使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二导向件4导向配合,因此,相较于第二空间,第一空间的尺寸大于第二空间,通过在壳体2内分隔形成有连通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保证直线运动部件1适于布置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且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在满足用于布置作动器100的部件的情况下即可,使得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布置紧凑,这样能够减小壳体2的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作动器100还包括:传动组件52,传动组件52包括传动连接的动力输入齿轮521和动力输出齿轮522,驱动装置5用于驱动动力输入齿轮521动作,直线运动部件1的外周壁还形成有齿条结构120,动力输入齿轮521与齿条结构120啮合。结合图1、图2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5可以包括驱动电机51,驱动电机51的电机轴510与动力输入齿轮521固定连接,在驱动电机51工作状态下,电机轴510转动以使动力输入齿轮521转动,由于动力输入齿轮521和动力输出齿轮522传动连接,从而使得动力输出齿轮522转动,并且由于动力输出齿轮522与齿条结构120啮合,以使直线运动部件1沿第一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5所示,齿条结构120沿直线运动部件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直线运动部件1沿第一方向布置,因此齿条结构120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5还可以包括传感器53,传感器53用于检测驱动电机51的电机轴510的旋转位置、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从而实现监测驱动电机51的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3还形成有与第一导向槽30连通第三敞开端,第一敞开端和第二敞开端构造为第一导向槽30的纵向敞口,第三敞开端构造为第一导向槽30的侧向敞口,以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第三敞开端与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相对设置,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一导向件3配合装配时,直线运动部件1穿设于第一敞开端和第二敞开端,齿条结构120与第三敞开端对应设置,从而避免齿条结构120与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抵接,直线运动部件1相对于第一导向件3移动的过程中,避免齿条结构120与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刮蹭,对齿条结构120起到保护,延长齿条结构120的使用寿命。
第三敞开端用于避让齿条结构120,同时能够使得齿条结构120与动力输出齿轮522啮合,并且第一导向件3还具有导向结构小、结构简单,使得第一导向件3的质量小,进而有利于作动器100的结构紧凑以及轻量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向件4还形成有与第二导向槽40连通第六敞开端,第四敞开端和第五敞开端构造为第二导向槽40的纵向敞口,第六敞开端构造为第二导向槽40的侧向敞口,以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第六敞开端与第二导向槽40的槽面相对设置,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二导向件4配合装配时,直线运动部件1穿设于第四敞开端和第五敞开端,齿条结构120与第六敞开端对应设置,从而避免齿条结构120与第二导向槽40的槽面抵接,直线运动部件1相对于第二导向件4移动的过程中,避免齿条结构120与第二导向槽40的槽面刮蹭,对齿条结构120起到保护,延长齿条结构120的使用寿命。
第六敞开端用于避让齿条结构120,且第二导向件4还具有导向结构小、结构简单,使得第二导向件4的质量小,进而有利于作动器100的结构紧凑以及轻量化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5所示,沿第二方向,第一导向件3与动力输出齿轮522相对设置,直线运动部件1位于第一导向件3和动力输出齿轮522之间,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5所示,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导向件3为直线运动部件1提供朝向动力输出齿轮522的支撑力,动力输出齿轮522与直线运动部件1啮合传动,动力输出齿轮522对直线运动部件1施加朝向第一导向件3压力,并且第一导向件3与动力输出齿轮522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因此该支撑力和该压力有效地限制直线运动部件1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保证直线运动部件1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该支撑力的方向与该压力的方向共线,从而进一步地限制直线运动部件1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提升直线运动部件1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导向件3包括第一轴瓦31,第一轴瓦31形成有第一导向槽30,通过直线运动部件1的部分结构与第一轴瓦31滑动配合,以实现直线运动部件1相对于第一导向件3移动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轴瓦31为弧形以形成第一导向槽30,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轴瓦31可以构造为弧形板状结构,第一轴瓦31的内壁、第一轴瓦31的外壁均构造为弧形面,其中第一轴瓦31的内壁构造为第一导向件3的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并且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适于与直线运动部件1的导向面导向配合,以使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一轴瓦31滑动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瓦31可以采用焊接、粘接等形式固定于壳体2内,第一轴瓦31固设于壳体2内时,第一轴瓦31的外壁与壳体2的内壁固定连接,以使第一轴瓦31固设于壳体2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第一导向件3还包括安装座32,安装座32固设于壳体2,第一轴瓦31固设于安装座32面向直线运动部件1的一侧通过设有安装座32,以使第一轴瓦31通过安装座32固设于壳体2内,使得第一轴瓦31与壳体2间接连接,通过更换适配不同第一轴瓦31的安装座32,即可对更换第一轴瓦31,以适配不同尺寸的直线运动部件1。
例如,对于一些作动器100的直线运动部件1的直径尺寸要求较大,因此与之适配的第一轴瓦31的尺寸也需要增大,若将第一轴瓦31直接固定于壳体2内,壳体2的内周壁需设置有与第一轴瓦31适配的安装点,但是这也导致难以更换成不同尺寸的第一轴瓦31,因此,通过设置安装座32,安装座32与壳体2配合的表面设计为标准尺寸,安装座32与第一轴瓦31配合的表面设置设计为适配于不同的第一轴瓦31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2所示,第一轴瓦31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座32,由于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一轴瓦31滑动配合,在作动器100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磨损,第一轴瓦31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座32,以在作动器100长期使用过程中可以对磨损的第一轴瓦31进行更换,保证第一导向件3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2所示,安装座32具有第一装配孔311,第一轴瓦31具有与第一装配孔311配合装配的第二装配孔3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瓦31通过螺钉或螺栓等固定件装配于安装座32,以使第一轴瓦31可拆卸地装配于安装座32。第一轴瓦31装配于安装座32的过程中,第一装配孔311与第二装配孔312对位设置,而后采用固定件穿设于第一装配孔311、第二装配孔312,并且固定件以将第一轴瓦31固设于安装座3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装配孔312构造为沉孔,以在固定件将第一轴瓦31固设于安装座32时,螺钉或螺栓的螺头位于沉孔的阶梯孔中,从而避免螺头突出于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以避免螺头与直线运动部件1接触,保证第一导向件3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瓦31可以采用焊接方式于安装座32固定连接,有利于提升第一轴瓦31和安装座32的装配稳定性,以降低第一轴瓦31与安装座32相对移动的风险,例如避免第一轴瓦31脱离于安装座32。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一导向件3包括第一轴瓦31和安装座32为例,第一轴瓦31通过安装座32间接地固定装配于壳体2,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3可以仅包括第一轴瓦31,第一轴瓦31直接固定装配于壳体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图8和图9所示,安装座32面向直线运动部件1的一侧形成有安装槽320,第一轴瓦31装配于安装槽320。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320的尺寸与第一轴瓦31的尺寸适配,第一轴瓦31完全装配于安装槽32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320的尺寸小于第一轴瓦31的尺寸,第一轴瓦31的部分结构装配于安装槽320内。
如图8和图12所示,以第一轴瓦31构造为弧形为例,相应地,安装槽320的槽面构造为弧形面,安装槽320的槽面的弧长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一轴瓦31的弧长,以在第一轴瓦31与安装槽320配合装配时,第一轴瓦31完全装配于安装槽320内,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瓦31完全装配于安装槽320内时,在第一轴瓦31的周向上,第一轴瓦31可以与安装座32抵接限位,从而限制第一轴瓦31在其自身的周向上相对于安装座32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320的槽面的弧长小于第一轴瓦31的弧长,第一轴瓦31与安装座32配合装配时,在第二方向上,第一轴瓦31的投影面面积大于安装槽320的投影面面积,第一轴瓦31的部分结构装配于安装槽320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一轴瓦31构造为弧形板状结构为例,第一轴瓦31的内壁、第一轴瓦31的外壁均构造为弧形面,但本申请不限于此,第一轴瓦31可以构造为块状结构,在第一轴瓦31的一侧形成有构造为弧形面的第一导向槽30,即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构造为弧形面,在第二方向上,第一轴瓦31背离第一导向槽30的一侧表面可以构造为平面,相应地,安装槽320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横截面可以构造为矩形截面,以使第一轴瓦31适于装配于安装槽320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1所示,沿第一方向,安装槽320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一限位部321,第一限位部321与第一轴瓦31抵接限位以在第一方向限制第一轴瓦31移动,能够在直线运动部件1沿第一方向相对于第一导向件3相对移动的过程中避免第一轴瓦31与安装座32相互分离,另外第一轴瓦31装配于安装座32的过程中,第一限位部321可以起到装配限位的作用,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装配,提升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1所示,第一限位部321为限位凸台或限位卡簧。
结合图8-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以安装槽320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一个第一限位部321,其中位于上端的第一限位部321构造为限位凸台,位于下端的第一限位部321构造为限位卡簧。第一轴瓦31装配于安装座32的过程中,第一轴瓦31沿第一方向从下端装入安装槽320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一轴瓦31沿第一方向从下往上移动,以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轴瓦31的上端与限位凸台抵接限位,而后利用卡簧卡设于安装槽320且位于第一轴瓦31下端,以在第一方向上,两个第一限位部321分别对于第一轴瓦31的两端进行限位,以限制第一轴瓦31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安装座32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安装槽320的下端还行形成有卡簧槽,卡簧卡设于卡簧槽内,以使卡簧可靠地装配于安装槽320内以限制第一轴瓦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以在第一方向上卡簧卡设于安装槽320的下端为例,因此在安装槽320的下端设有卡簧槽,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当卡簧卡设于安装槽320的上端时,安装槽320的上端可以设有卡簧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安装槽320上下两端的第一限位部321均构造为限位凸台,以在第二方向上,第一轴瓦31从安装槽320的敞开端装入安装槽320内,且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轴瓦31的两端与安装槽320上下两端的限位凸台对应抵接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安装座32具有第一固定孔313,第一固定孔313与壳体2配合装配以使第一导向件3固设于壳体2。如图5所示,安装座32背离安装槽32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固定孔313,且壳体2形成有与第一固定孔313对应配合的第二固定孔,在第一导向件3固定装配于壳体2的过程中,以使第一固定孔313与第二固定孔对应且连通,而后采用螺钉或螺栓等固定件以将安装座32固设于壳体2,从而实现第一导向件3固设于壳体2内,另外通过安装座32具有第一固定孔313,且壳体2具有壳体2,以使安装座32可拆卸地装配于壳体2,从而可以对安装座32进行替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图7所示,第二导向件4为弧形以形成第二导向槽40,也可以理解为,第二导向件4可以构造为弧形板状结构,第二导向件4的内壁、第二导向件4的外壁均构造为弧形面,其中第二导向件4的内壁构造为第二导向槽40的槽面,并且第二导向槽40的槽面适于与直线运动部件1的导向面导向配合,以使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二导向件4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图7所示,壳体2包括安装管体2a和壳体主体2b,沿壳体2的长度方向,安装管体2a安装于壳体主体2b的下端,壳体主体2b内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一部分,安装管体2a内形成有第二空间的另一部分,第二导向件4固设于安装管体2a,在直线运动部件1穿设于第二空间时,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二导向件4导向配合。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安装管体2a内形成有安装空间420,安装空间420为第二空间的部分,安装空间420用于安装第二导向件4,第二导向件4所限定出的第二导向槽40位于安装空间420内,且在直线运动部件1穿设于安装空间4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管体2a可拆卸地装配于壳体主体2b,安装管体2a与壳体主体2b通过螺接的配合方式实现固定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7所示,安装管体2a形成有第三装配孔411,第二导向件4可以形成有适于与第三装配孔411对应配合的第四装配孔412,通过螺钉或螺栓等固定件穿设于对应设置的第三装配孔411和第四装配孔412,以实现第二导向件4固定装配于安装管体2a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装配孔411和/或第四装配孔412构造为沉孔,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三装配孔411和第四装配孔412均构造为沉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图4所示,壳体2形成有装配槽23,装配槽23位于第二空间内,第二导向件4装配于装配槽23,以实现第二导向件4装配于第二空间内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图4所示,第二导向件4构造为轴瓦,以在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二导向件4配合时,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二导向件4可以导向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壳体2形成有第二固定孔413,第二导向件4可以形成有适于与第二固定孔413对应配合的第三固定孔414,通过螺钉或螺栓等固定件穿设于对应设置的第二固定孔413和第三固定孔414,以实现第二导向件4固定装配于壳体2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孔413和/或第三固定孔414构造为沉孔,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二固定孔413和第三固定孔414均构造为沉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6所示,安装空间420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限位部421,第二限位部421与第二导向件4抵接限位以在第一方向限制第二导向件4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6所示,第二限位部421为限位凸台和/或限位卡簧。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以安装空间420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一个第二限位部421,其中位于上端的第二限位部421构造为限位凸台,位于下端的第二限位部421构造为限位卡簧。
第二导向件4装配于安装管体2a的过程中,第二导向件4沿第一方向从下端装入安装空间420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二导向件4沿第一方向从下往上移动,以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导向件4的上端与限位凸台抵接限位,而后利用卡簧卡设于安装空间420且位于第二导向件4下端,以在第一方向上,两个第二限位部421分别对于第二导向件4的两端进行限位,以限制第二导向件4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安装管体2a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安装空间420的下端还行形成有卡簧槽,卡簧卡设于卡簧槽内,以使卡簧可靠地装配于安装空间420内以限制第二导向件4。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以在第一方向上卡簧卡设于安装空间420的下端为例,因此在安装空间420的下端设有卡簧槽,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当卡簧卡设于安装空间420的上端时,安装空间420的上端可以设有卡簧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3所示,第二导向件4装配于装配槽23内时,沿第一方向,第二导向件4的上端适于与装配槽23的槽面抵接,以使在第一方向上可以限制第二导向件4与壳体2的相对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3所示,装配槽23内还可以形成有卡簧槽,卡簧槽用于装配卡簧,以在第二导向件4装配于装配槽23内时,卡设于卡簧槽内的卡簧在第一方向上适于与第二导向件4的下端抵接,以在第一方向上,通过卡簧与第二导向件4抵接限位,以避免第二导向件4朝向下方移动,进而避免第二导向件4脱离于装配槽23,提升第二导向件4的装配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具有储油穴301,储油穴301用于存储润滑油,以在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一导向件3滑动配合的过程中,润滑油附着于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润滑油对第一导向槽30和直线运动部件1间进行润滑,减小滑动摩擦力,起到第一导向槽30自润滑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具有多个储油穴301,相邻两个储油穴301间隔开,通过设置多个储油穴301,不仅能够保证润滑油对第一导向槽30和直线运动部件1间充分地润滑,同时能够减小第一导向槽30与直线运动部件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减小滑动摩擦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轴瓦31包括钢板层、铜粉层和塑料层,铜粉层连接在钢板层和塑料层之间,其中钢板层起装配定位、承载压力作用,铜粉层起连接钢板层和塑料层作用以及辅助减摩作用,塑料层由耐磨塑料制成,塑料层形成第一导向槽30,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一导向件3滑动配合的过程中,直线运动部件1与塑料层滑动摩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涂设有减磨材料,以在直线运动部件1与第一导向件3滑动配合的过程中减小摩擦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导向件3还可以包括限位件34,沿第一方向,限位件34装配于安装座32的一端,且限位件34适于与直线运动部件1的部分结构抵接限位。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限位件34固定装配于安装座32的上端,并且结合图1所示,在直线运动部件1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直线运动部件1适于与装配于安装座32上端的限位件34抵接限位,以限制直线运动部件1进一步地沿第一方向下移。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限位件34固定装配于安装座32的下端,并且结合图1所示,在直线运动部件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直线运动部件1的部分结构适于与装配于安装座32下端的限位件34抵接限位,以限制直线运动部件1进一步地沿第一方向上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9和图10所示,沿第一方向,安装座32的至少一端形成有第一安装孔314,限位件34形成有与第一安装孔314对应配合的第二安装孔315,限位件34通过螺钉或螺栓等固定件装配于安装座32,以使限位件34可拆卸地装配于安装座32,从而便于对限位件34进行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沿第一方向,安装座32的上端形成有两个第一安装孔314,如图9所示,限位件34形成有两个与相应第一安装孔314对应设置的第二安装孔315,限位件34并且通过螺钉或螺栓等固定件以将限位件34固定装配于安装座32的上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34可以由橡胶等可以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以在直线运动部件1的部分结构与限位件34抵接接触时,避免直线运动部件1的部分结构与限位件34产生硬碰撞,限位件34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小直线运动部件1对第一导向件3所产生的作用力,保证第一导向件3的使用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315构造为沉孔,以在固定件将限位件34固设于安装座32时,螺钉或螺栓的螺头位于沉孔的阶梯孔中,从而避免螺头突出于限位件34,以避免直线运动部件1的部分结构与螺头产生硬碰撞,保证直线运动部件1的部分结构仅与限位件34抵接,通过限位件34弹性形变以吸收部分作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7-图9所示,导向面的形状与第一导向槽30的形状、第二导向槽40的形状均适配,以使直线运动部件1适于与第一导向件3、第二导向件4滑动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线运动部件1的横截面构造为圆形,因此导向面的横截面构造为弧形,第一导向槽30的横截面、第二导向槽40的横截面均构造为与导向面适配的弧形。
或者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直线运动部件1构造为棱柱体,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第二导向槽40的槽面均为适配的形状,以使第一导向件3、第二导向件4均与直线运动部件1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齿条结构120位于直线运动部件1背离导向面的一侧,这样使得动力输出齿轮522和第一导向件3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保证直线运动部件1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传动组件52还包括传动齿轮523和传动轴524,传动轴524连接在传动齿轮523和动力输出齿轮522之间,且传动齿轮523的中心轴线、传动轴524的中心轴线和动力输出齿轮522的中心轴线共线,即传动齿轮523、传动轴524和动力输出齿轮522同轴转动,另外传动齿轮523与动力输入齿轮521啮合传动,由此,驱动电机51驱动动力输入齿轮521转动,而后动力输入齿轮521驱动传动齿轮523转动,之后传动齿轮523通过传动轴524驱动动力输出齿轮522转动,并且通过动力输出齿轮522与齿条结构120啮合,通过传动组件52传动连接在驱动电机51和直线运动部件1之间,传动组件52将驱动电机51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从而实现驱动电机51驱动直线运动部件1沿第一方向移动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齿条结构120的齿形可以构造为平齿或斜齿,相应地,动力输出齿轮522的齿形构造为与齿条结构120适配的齿形,例如,齿条结构120的齿形构造为平齿时,动力输出齿轮522的齿形构造为平齿,齿条结构120的齿形构造为斜齿时,动力输出齿轮522的齿形构造为斜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以齿条结构120的齿形构造为斜齿为例,在动力输出齿轮522与齿条结构120啮合传动的过程中,动力输出齿轮522对直线运动部件1产生轴向力和径向力,为了保证动力输出齿轮522对直线运动部件1产生轴向力和径向力的合力作用在第一导向件3的有效范围,即在直线运动部件1的周向上,合力的方向与第一导向槽30相对,保证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能够对直线运动部件1起到有效保证支撑约束,进而保证直线运动部件1能够与第一导向槽30的槽面滑动配合。
为了满足合力作用在第一导向件3的有效范围的要求,第一导向槽30的开口角度大于轴向力和径向力的合力的矢量角度,其中合力的矢量角度与轴向力的大小、径向力的大小相关,轴向力和径向力与齿条结构120的齿形的螺旋角相关,对于不同齿条结构120的齿形的螺旋角,第一导向槽30的开口角度也不相同,例如:齿条结构120的齿形的螺旋角为8°,轴向力和径向力的合力的矢量角度为20.92°,开口角度α>20.92°;齿条结构120的齿形的螺旋角为19.58°,轴向力和径向力的合力的矢量角度为42.64°,开口角度α>42.64°。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合力作用在第二导向件4的有效范围的要求,第二导向槽40所形成的开口角度同样也需要大于轴向力和径向力的合力的矢量角度,原理同上述的第一导向件3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总成包括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的作动器10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针对作动器100所描述的特征和优点同样适用于该车辆,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的悬架总成,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针对作动器100所描述的特征和优点同样适用于该车辆,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作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直线运动部件和壳体,所述直线运动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
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直线运动部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
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引导所述直线运动部件相对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移动;
所述导向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分隔设置的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件形成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件形成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直线运动部件的外周壁形成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与所述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均导向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连通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空间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上方,所述第一导向件位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导向件位于所述第二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连接的动力输入齿轮和动力输出齿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动力输入齿轮动作;
所述直线运动部件的外周壁还形成有齿条结构,所述动力输出齿轮与所述齿条结构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导向件与所述动力输出齿轮相对设置,所述直线运动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动力输出齿轮之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件包括:第一轴瓦,所述第一轴瓦形成有所述第一导向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件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轴瓦固设于所述安装座面向所述直线运动部件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面向所述直线运动部件的一侧形成有安装槽,所述第一轴瓦装配于所述安装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安装槽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轴瓦抵接限位以在所述第一方向限制所述第一轴瓦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具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壳体配合装配以使所述第一导向件固设于所述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具有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轴瓦具有与所述第一装配孔配合装配的第二装配孔。
12.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件形成有所述第二导向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件为弧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安装管体,所述安装管体内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为所述第二空间的部分,所述第二导向件装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安装空间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导向件抵接限位以在所述第一方向限制所述第二导向件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形状、所述第二导向槽的形状均适配;
所述齿条结构位于所述直线运动部件背离所述导向面的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设于所述直线运动部件的一端,且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连接件适于与车辆的车身或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
18.一种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动器。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悬架总成。
CN202420921685.2U 2024-04-29 作动器、悬架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21340101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40101U true CN221340101U (zh) 2024-07-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68728B1 (en) Vehicle height adjusting device
EP4012902B1 (en) Motor, powertrain, and vehicle
EP3404275B1 (en) Slide bearing
CN1053032C (zh) 延长使用寿命的球窝接头
JP2003014070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A2888835C (en) Journal bearing with inner ring and outer radial-inwardly flanged ring
WO2007025374A2 (en) Low profile tensioner with arcuate spring
US11396055B2 (en) Reciprocating tool
CN221340101U (zh) 作动器、悬架总成及车辆
CN221340102U (zh) 作动器、悬架总成及车辆
CN221162078U (zh) 作动器、悬架总成及车辆
CN113389460A (zh) 一种汽车门用推杆结构、汽车车门及汽车
CN108327648B (zh) 车载显示终端的伸缩装置和车辆
JP6033733B2 (ja) 遊星歯車機構の組み立て方法
CN215752615U (zh) 适用于机器人的减震舵轮
US11598135B2 (en) Drive device for moving a closure el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CN212868169U (zh) 一种应用于平台铰接点的转动副结构
CN221340105U (zh) 作动器、悬架总成和车辆
CN113525507A (zh) 适用于机器人的减震舵轮
CN221347761U (zh) 作动器、悬架总成和车辆
JP2018059605A (ja) ラバーカップリング
CN221347796U (zh) 作动器壳体、作动器、悬架总成及车辆
CN221263545U (zh) 一种正反转振动电机
CN212297447U (zh) 减速机动力传动机构和减速机
JP2011094763A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