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04544U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04544U
CN221304544U CN202322888908.8U CN202322888908U CN221304544U CN 221304544 U CN221304544 U CN 221304544U CN 202322888908 U CN202322888908 U CN 202322888908U CN 221304544 U CN221304544 U CN 2213045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late
pin
relay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8890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文广
何仲波
黄庆阳
钟叔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88890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3045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045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045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控制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其包括底座和引脚,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底座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安装部,引脚设置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部,第二配合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间隙设置,第二配合部位于引脚的插装端与第一配合部之间。由于第一配合部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部,能够对引脚的位于底座内的部分进行固定,从而保证与引脚连接的静触点的位置固定,当引脚与负载端的插孔存在位置偏差时,引脚插入插孔时受力微弯变形,当力传递到第二配合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的间隙处时,力会被减弱甚至消除,从而不会传递到底座的内部,保证插装后静触点的位置固定不变。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控制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相关技术中,继电器包括底座和用于与负载端连接的引脚,引脚一部分固定在底座内,另一部分伸出底座,引脚上设置有静触点,当引脚与负载端连接时,不能影响静触点的位置。当引脚伸出底座的部分长度较长时,引脚与负载端的插孔可能会存在位置偏差,此时,如果将引脚插装在负载端的插孔内,就会导致引脚受力变形,进而导致静触点的位置发生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以在引脚与负载端的插孔存在位置偏差时,保证插装后静触点的位置固定不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包括底座和引脚,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底座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引脚设置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间隙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位于所述引脚的插装端与所述第一配合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引脚包括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板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底座的内部,所述第二板部位于所述底座的外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底座的侧壁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第一板部的靠近所述第二板部的部分限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一体成型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安装部为卡槽,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凸筋,所述凸筋固定安装于所述卡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卡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底座的底板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一体成型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凸筋之间填充有粘合剂,和/或,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凸筋之间填充有粘合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底座的底板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固定架的下表面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插装于所述定位孔,所述固定架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所述缝隙内填充有粘合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定位柱的周向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缺口,所述缺口沿所述定位柱的轴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固定架的设置有定位柱的部分的边缘呈圆弧形,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弧形边沿,所述弧形边沿与所述固定架的圆弧形的边缘相适配,以使两者之间形成圆弧形缝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安装部为插槽,所述第二配合部为插片,所述插片插装于所述插槽内,所述插片与所述插槽的槽壁间隙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插槽的内壁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靠近所述插片的表面与所述插片之间具有微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还包括推动卡、衔铁组件和动簧片,所述推动卡的一端与所述衔铁组件连接,所述推动卡的另一端与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推动卡的两端之间的部分设置有避让空间,所述引脚穿过所述避让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推动卡的一端设置有插装槽,所述衔铁组件设置有插装轴,所述插装轴插装于所述插装槽内,所述插装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装轴的轴线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插装槽的槽口设置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插装槽的槽壁一体成型设置,以使所述插装轴的至少部分限位于所述插装槽与所述加强部形成的空间内。
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由于第一配合部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部,能够对引脚的位于底座内的部分进行固定,从而保证与引脚连接的静触点的位置固定,在使用时,将引脚的插装端插装在负载端的插孔内,由于第二配合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间隙设置,同时,第二配合部位于引脚的插装端与第一配合部之间,当引脚与负载端的插孔存在位置偏差时,引脚插入插孔时受力微弯变形,当力传递到第二配合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的间隙处时,力会被减弱甚至消除,从而不会传递到底座的内部,保证插装后静触点的位置固定不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中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的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中的引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配合部与第二安装部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推动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定位柱与定位孔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底座;11-底板;111-第一安装部;1111-第一凸出部;1112-第二凸出部;112-第一固定板;113-第二固定板;1131-定位孔;12-侧壁;121-第二安装部;1211-凸起部;122-定位槽;2-引脚;21-第一板部;211-第一配合部;22-第二板部;221-第二配合部;31-电磁线圈;32-铁芯;33-轭铁;34-衔铁组件;341-第一支臂;3411-第一插装轴;342-第二支臂;3421-第二插装轴;41-第一动簧片;42-第一动触点;43-第一静触点;51-第二动簧片;52-第二动触点;53-第二静触点;54-第二引出片;61-第一推动卡;62-第二推动卡;621-第二插装槽;622-加强部;623-避让空间;7-固定架;71-定位柱;711-缺口;72-圆弧形缝隙;8-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底座1和引脚2,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11,底座1的侧壁12设置有第二安装部121,引脚2设置有第一配合部211和第二配合部221,第一配合部211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部111,第二配合部221与第二安装部121之间间隙设置,第二配合部221位于引脚2的插装端与第一配合部211之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由于第一配合部211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部111,能够对引脚2的位于底座1内的部分进行固定,从而保证与引脚2连接的静触点的位置固定,在使用时,将引脚2的插装端插装在负载端的插孔内,当引脚2与负载端的插孔存在位置偏差时,引脚2插入插孔时受力微弯变形,由于第二配合部221与第二安装部121之间间隙设置,同时,第二配合部221位于引脚2的插装端与第一配合部211之间,当力传递到第二配合部221与第二安装部121之间的间隙处时,力会被减弱甚至消除,从而不会传递到底座1的内部,保证插装后静触点的位置固定不变。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底座1为敞口的盒状结构,底座1包括底板11和围设于底板11四周的侧壁12。示例性的,底板11的形状为矩形,侧壁12的数量为四个,底板11和四个侧壁12一体成型设置。
对于较长的引脚而言,如果引脚呈直板状,在将引脚安装于底座1时,引脚容易变形,而且容易以其与底座1的接触点为支点,形成一个杠杆,当引脚的插装端受力时,容易导致底座1变形甚至开裂。
为了降低底座1变形甚至开裂的风险,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引脚2包括第一板部21和第二板部22,第一板部21与第二板部22呈夹角设置,参见图2所示,第一板部21的至少部分位于底座1的内部,第二板部22位于底座1的外部;第一配合部211设置于第一板部21,第二配合部221设置于第二板部22。
由于第一板部21与第二板部22呈夹角设置,当第二板部22受力时,引脚2不会以其与底座1的接触点为支点形成杠杆,从而降低了底座1变形甚至开裂的风险。
示例性的,第一板部21与第二板部22之间所成的角的角度为90°。
本实施例中,继电器还包括静触点,静触点设置于引脚2。
示例性的,静触点与第一板部21固定连接。例如,静触点与第一板部21铆接或焊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底座1的侧壁12设置有定位槽122,第一板部21的靠近第二板部22的部分限位于定位槽122内。
示例性的,参见图1和图3所示,第一板部21的靠近第二板部22的部分夹紧固定于定位槽122的两个槽壁之间,这样能够在箭头Y方向上对第一板部21进行限位固定。
示例性的,定位槽122的槽口背离底座1的底板11。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槽也可以为设置在底座1的侧壁12上的狭缝。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板部21与第二板部22一体成型设置。这样能够提高引脚2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也便于加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11为卡槽,第一配合部211为凸筋,凸筋固定安装于卡槽内。示例性的,凸筋与卡槽过盈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凸出部1111和第二凸出部1112,第一凸出部1111与第二凸出部1112之间的空间形成卡槽。
示例性的,参见图1和图3所示,底座1的底板1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板112,第一凸出部1111和第二凸出部1112一体成型设置于第一固定板112的同一侧,第一凸出部1111靠近第一板部21的自由端设置,第一凸出部1111和第二凸出部1112均呈条状,第一凸出部1111与第二凸出部1112的相互靠近的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与凸筋的厚度相适配。在装配后,凸筋夹紧固定于第一凸出部1111与第二凸出部1112之间,这样能够在箭头X方向上对第一板部21进行限位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卡槽的延伸方向与底板11垂直,同时,定位槽122的槽口背离底座1的底板11。在安装引脚2时,能够从上向下直接将引脚2安装在底座1内,安装方便,装配效率高。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定位槽122为设置在底座1的侧壁12上的狭缝时,卡槽的延伸方向也与底板11垂直,同时,卡槽的槽口与狭缝对准,凸筋设置在第一板部21的自由端,在安装引脚2时,将引脚2的第一板部21穿过狭缝,并将凸筋插入卡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至图6所示,第二安装部121为插槽,第二配合部221为插片,插片插装于插槽内,插片与插槽的槽壁间隙设置。
示例性的,插片设置在第二板部22的靠近底座1的边缘,在安装引脚2时,能够从上向下直接将引脚2安装在底座1内,使得凸筋插入卡槽内,插片插入插槽内,同时,第一板部21的靠近第二板部22的部分限位于定位槽122内。
本实施例中,插片与第二板部22一体成型设置,这样能够提高插片与第二板部22的结构强度,降低插片断裂风险。
在装配时,为了避免插片与底座1的侧壁12刮擦而产生碎屑,插槽的内壁设置有凸起部1211,图6中对侧壁12进行局部剖视,以示出凸起部1211,凸起部1211的靠近插片的表面与插片之间具有微间隙。通过设置凸起部1211,将插片与底座1的侧壁12分隔开,有效防止底座1被插片刮擦而磨损。当插片与凸起部1211发生刮擦时,表面插片与凸起部1211之间的间隙过小,此时,仅需要打磨凸起部1211,使得凸起部1211的靠近插片的表面与插片之间具有微间隙即可。
示例性的,微间隙的尺寸可以为0.1mm。
在一个实施例中,继电器还包括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参见图1所示,磁路部分包括电磁线圈31、穿设于电磁线圈31内的铁芯32、连接铁芯32左右两端的轭铁33以及位于两个轭铁33之间的衔铁组件34,衔铁组件34可旋转地设置于底座1内,衔铁组件34具有向左右两侧延伸的支臂。
接触部分由两组大致相互平行的动簧部分构成;两组动簧部分分别命名为第一动簧部分和第二动簧部分,第一动簧部分包括第一动簧片41、第一动触点42、第一引出片和第一静触点43,其中,第一引出片为引脚2;第二动簧部分包括第二动簧片51、第二动触点52、第二引出片54和第二静触点53,示例性的,第二引出片54的长度小于第一引出片的长度。
示例性的,第一动触点42连接在第一动簧片41的一端,第一动簧片41的另一端与第一板部21连接,第一静触点43与第一板部21铆接,第一动簧片41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板部21与第一静触点43之间。同样的,第二动触点52连接在第二动簧片51的一端,第二动簧片51的另一端与第二引出片54连接,第二静触点53与第二引出片54铆接,第二动簧片51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引出片54与第二静触点53之间。其中,第一动簧部分的第一动触点42与第二动簧部分的第二静触点53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动簧部分的第二动触点52与第一动簧部分的第一静触点43的位置相对应,以在动、静触点接触时形成并联电路结构。
继电器还包括推动卡,推动卡的一端与衔铁组件34的支臂连接,推动卡的另一端与接触部分的动触点连接。作业时,电磁线圈31通电产生磁场,不同的磁场会驱动衔铁组件34进行相对应的摆动,进而通过推动卡带动接触部分的动触点动作。示例性的,参见图1所示,当衔铁组件34沿逆时针摆动时,第一动触点42与第二静触点53分离,同时,第二动触点52与第一静触点43分离;当衔铁组件34沿顺时针摆动时,第一动触点42与第二静触点53接触,同时,第二动触点52与第一静触点43接触。
本实施例中,推动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推动卡分别命名为第一推动卡61和第二推动卡62,支臂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支臂分别命名为第一支臂341和第二支臂342,参见图1所示,第一推动卡61的一端与第一支臂341连接,第一推动卡6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动簧片41与第一动触点42连接;第二推动卡62的一端与第二支臂342连接,第二推动卡6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动簧片51与第二动触点52连接。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第二推动卡62的两端之间的部分设置有避让空间623,引脚2穿过避让空间623,这样既能够避免引脚2与第二推动卡62之间发生干涉,同时也能够保证引脚2的载流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推动卡的一端设置有插装槽,衔铁组件34设置有插装轴,插装轴插装于插装槽内,插装槽的延伸方向与插装轴的轴线平行。
示例性的,设置于第一推动卡61的插装槽命名为第一插装槽,设置于第二推动卡62的插装槽命名为第二插装槽621。参见图1所示,插装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插装轴分别命名为第一插装轴3411和第二插装轴3421,第一插装轴3411与第一支臂341一体成型设置,第二插装轴3421与第二支臂342一体成型设置。第一插装轴3411插装于第一插装槽内,第二插装轴3421插装于第二插装槽621内。
第一插装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插装轴3411的轴线平行,第二插装槽62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插装轴3421的轴线平行,示例性的,第一插装轴3411的轴线垂直于底座1的底板11,在装配时,可以先安装第一推动卡61和第二推动卡62,然后安装衔铁组件34,从上到下将衔铁组件34安装在底座1内,其中,第一插装轴3411从上到下插入第一插装槽内,第二插装轴3421从上到下插入第二插装槽62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推动卡与衔铁组件34的连接可靠性,插装槽的槽口设置有加强部622,加强部622与插装槽的槽壁一体成型设置,以使插装轴的至少部分限位于插装槽与加强部622形成的空间内。
以第二推动卡62为例,参见图7所示,第二插装槽621的槽口设置有加强部622,加强部622呈圆弧板状结构,加强部622的一端与第二插装槽621的其中一个槽壁一体成型设置,加强部622的另一端与第二插装槽621的另一个槽壁一体成型设置,这样能够提高第二推动卡62的强度,避免敞开式的第二推动卡62变形。示例性的,加强部622位于第二插装槽621的底部,加强部622的高度小于第二插装槽621的长度,也就是说,加强部622的上边缘与第二插装槽621的上端之间的部分呈敞口状,这样便于第二插装轴3421插入第二插装槽621内,插入后,第二插装轴3421的自由端可以限位于第二插装槽621与加强部622形成的空间内,该空间为周向封闭的环形空间,能够提高第二推动卡62的强度,避免敞开式的第二推动卡62变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8所示,继电器还包括固定架7,衔铁组件34可旋转地设置于底座1与固定架7之间,具体而言,固定架7与底板11之间设置有转轴,衔铁组件34的一侧设置有轴孔,转轴穿设于轴孔,使得衔铁组件34能够绕转轴转动。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9所示,底座1的底板11设置有第二固定板113,第二固定板113位于第一凸出部1111的远离第二凸出部1112的一侧,第二固定板113设置有定位孔1131,图9中对第二固定板113的局部作剖视,以示出定位孔1131,固定架7的下表面设置有定位柱71,定位柱71插装于定位孔1131,示例性的,定位柱71与定位孔1131过盈配合。本实施例中,定位孔为盲孔,定位柱的下端面与定位孔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固定架7的下表面与第二固定板113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缝隙内填充有粘合剂。这样能够将固定架7牢固固定在第二固定板113上,进而保证转轴的位置固定不变。
为了便于粘合剂渗入定位孔1131的孔壁与定位柱71的周向表面之间,增强粘接效果,定位柱71的周向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缺口711,缺口711沿定位柱71的轴向延伸。当粘合剂进入缝隙后,会沿着缺口711向下流动,从而更好地填充定位孔1131的孔壁与定位柱71的周向表面之间的空间。
示例性的,缺口71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缺口711沿定位柱71的周向表面均匀间隔设置。在装配后,靠近点胶位置的缺口711填充有粘合剂,远离点胶位置的缺口711保持透气功能,在对粘合剂进行高温固化的过程中,定位孔1131内的气体能够从未被粘合剂封堵的缺口中排出,避免在固化后的胶体内形成排气泡,从而不会出现因排气泡破裂而产生胶屑的现象,进而保证继电器内部环境良好,且能够正常运行。
为了进一步增强固定架7与底座1的固定效果,固定架7的设置有定位柱71的部分的边缘呈圆弧形,相应地,第二固定板113的上表面设置有弧形边沿,该弧形边沿与固定架7的圆弧形的边缘相适配,两者之间形成圆弧形缝隙72,通过虹吸作用,粘合剂从点胶位置顺着圆弧形缝隙72过去,增大了粘接面积,进而增强了固定效果。
为了进一步增强对凸筋和第一板部21的固定作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1111与凸筋之间填充有粘合剂。
为了便于同时将第一板部21和固定架7粘接固定于底座1的相应位置,在点胶时,可以将粘合剂涂在第一板部21的自由端与第二固定板113的靠近第一固定板112的一端的上表面,点胶区域S如图10所示,点胶后,粘合剂会向固定架7的下表面与第二固定板113的上表面之间的缝隙内流动,进而向缺口711流动,同时,粘合剂还会向第一凸出部1111与凸筋之间流动,提高了点胶固定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出部1112与凸筋之间填充有粘合剂。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1111与凸筋之间填充有粘合剂,且第二凸出部1112与凸筋之间填充有粘合剂。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继电器还包括上盖8,上盖8盖设于底座1上,以保护底座1内的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固定架7等结构。
最后应说明的是: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引脚,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底座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引脚设置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间隙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位于所述引脚的插装端与所述第一配合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包括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板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底座的内部,所述第二板部位于所述底座的外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侧壁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第一板部的靠近所述第二板部的部分限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一体成型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为卡槽,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凸筋,所述凸筋固定安装于所述卡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卡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底板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一体成型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凸筋之间填充有粘合剂,和/或,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凸筋之间填充有粘合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底座的底板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固定架的下表面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插装于所述定位孔,所述固定架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所述缝隙内填充有粘合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的周向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缺口,所述缺口沿所述定位柱的轴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的设置有定位柱的部分的边缘呈圆弧形,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弧形边沿,所述弧形边沿与所述固定架的圆弧形的边缘相适配,以使两者之间形成圆弧形缝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为插槽,所述第二配合部为插片,所述插片插装于所述插槽内,所述插片与所述插槽的槽壁间隙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的内壁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靠近所述插片的表面与所述插片之间具有微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动卡、衔铁组件和动簧片,所述推动卡的一端与所述衔铁组件连接,所述推动卡的另一端与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推动卡的两端之间的部分设置有避让空间,所述引脚穿过所述避让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卡的一端设置有插装槽,所述衔铁组件设置有插装轴,所述插装轴插装于所述插装槽内,所述插装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装轴的轴线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装槽的槽口设置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插装槽的槽壁一体成型设置,以使所述插装轴的至少部分限位于所述插装槽与所述加强部形成的空间内。
CN202322888908.8U 2023-10-26 2023-10-26 继电器 Active CN2213045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88908.8U CN221304544U (zh) 2023-10-26 2023-10-26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88908.8U CN221304544U (zh) 2023-10-26 2023-10-26 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04544U true CN221304544U (zh) 2024-07-09

Family

ID=91744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888908.8U Active CN221304544U (zh) 2023-10-26 2023-10-26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3045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81699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2768004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7872551B2 (en) Relay
CN105097363B (zh) 触点装置
US6924719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5097365B (zh) 触点装置
JP4116022B2 (ja) 電磁リレー
CN105097362B (zh) 触点装置
EP1471555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O2007020838A1 (ja) リレー
WO2016152443A1 (ja) 接点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CN221304544U (zh) 继电器
EP0856865A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3629357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O2007020839A1 (ja) リレー
WO2022022545A1 (en) A component mounting assembly and a method for fixing component
JPS61281427A (ja) 電磁継電器
WO2012105065A1 (ja) 電磁継電器
CN100433220C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348434B (zh) 电磁继电器
CN221529721U (zh) 一种开关电器的动作部件及开关电器
CN221596311U (zh) 线圈引脚组件、线圈组件及继电器
CN218039037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9642745U (zh) 衔铁及继电器
CN220963169U (zh) 磁保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