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58946U - 一种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58946U
CN221258946U CN202322896736.9U CN202322896736U CN221258946U CN 221258946 U CN221258946 U CN 221258946U CN 202322896736 U CN202322896736 U CN 202322896736U CN 221258946 U CN221258946 U CN 2212589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refrigerant
casing
retur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9673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小华
李思梦
凌建平
张�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89673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589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589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589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机壳;室内换热器,设于机壳内;冷媒输入管和冷媒输出管,分别与室内换热器的输入口和输出口连接,且远离室内换热器的一端均设有配管接头;配管接头位于机壳外,与内外机连接管相连;回流件,套设于配管接头及内外机连接管,以将配管接头与内外机连接管的连接部位密封于回流件内,且回流件的内部空间与机壳的内部空间连通,以将泄露至回流件内的冷媒引导至机壳内;防凝露件,套设于回流件和内外机连接管;和冷媒检测传感器,设于机壳内。本方案可以及时检测到风管机冷媒泄露,从而降低使用风险;且有利于泄露的冷媒顺利回流至机壳内;回流件也不会与防凝露件发生干涉,密封性更好,防凝露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目前,风管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冷媒泄露。当冷媒泄露一段时间后,存在泄露冷媒浓度高的问题,且有些冷媒具有可燃性,导致存在易燃易爆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风管机,可以及时检测到冷媒泄露,从而降低风管机因冷媒泄露导致的易燃易爆风险。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机壳;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机壳内;冷媒输入管和冷媒输出管,分别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输入口和输出口连接,且远离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均设有配管接头;所述配管接头位于所述机壳外,设置成与位于所述机壳外的内外机连接管相连;回流件,套设于所述配管接头及所述内外机连接管,以将所述配管接头与所述内外机连接管的连接部位密封于所述回流件内,且所述回流件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连通,以将泄露至所述回流件内的冷媒引导至所述机壳内;防凝露件,套设于所述回流件和所述内外机连接管;和冷媒检测传感器,设于所述机壳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在机壳内设置了冷媒检测传感器,来检测泄露的冷媒。由于泄露的冷媒通常为气态,因而机壳内泄露的冷媒可以被同位于机壳内的冷媒检测传感器检测到。而机壳外泄露的冷媒可以经回流件进入机壳内,因而机壳外泄露的冷媒也可以被冷媒检测传感器检测到。这样,风管机只需设置一处冷媒检测传感器,即可检测整机冷媒泄露,有效降低风管机因冷媒泄露导致的易燃易爆风险,且可以利用较少数量的冷媒检测传感器检测整机冷媒泄露,有利于简化风管机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回流件套设在配管接头及内外机连接管上,形成用于将机壳外部泄露的冷媒引流至机壳内的气流流动空间(即下述导流通路)。相较于在防凝露件内挖去部分材料形成导流通路或者在防凝露件内挖去部分材料并在防凝露件中内置管道构件形成导流通路的方案,本方案中防凝露件位于回流件外侧,且回流件需先套在配管接头及内外机连接管上,然后再套上防凝露件,这样回流件的安装和使用不依赖于防凝露件,便于根据需要合理设置回流件的形状和尺寸,有利于泄露的冷媒顺利回流至机壳内,从而提高冷媒检测传感器对泄露冷媒的检测灵敏性;并且回流件也不会与防凝露件发生干涉,密封性更好,防凝露效果更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回流件包括两个回流管,两个所述回流管分别套设于两个对应的配管接头及内外机连接管;所述防凝露件与所述回流管固定配合。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回流管的内壁面设置成阶梯形,使所述回流管的内部空间包括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所述配管接头与所述内外机连接管的连接部位密封于所述第一管腔内并与所述第一管腔的腔壁之间形成导流通路,所述导流通路设置成能够与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二管腔与所述内外机连接管密封配合,以密封所述导流通路靠近所述第二管腔的一端。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内外机连接管包括:管体和保温件,所述管体与所述配管接头对接连通,所述保温件套设于所述管体,并夹设于所述管体与所述第二管腔的腔壁之间。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回流管相互独立,两个所述回流管的导流通路分别连通至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或者,两个所述回流管通过连通管相连,所述连通管连通两个所述回流管的导流通路,两个所述导流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至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回流管靠近所述机壳的一端凸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机壳设有避让孔,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避让孔,且通过所述环形凹槽卡接于所述机壳。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呈板状,并与所述机壳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其中一个所述回流管靠近所述机壳的一端的端口处凸设有所述连接部,另一个所述回流管靠近所述机壳的一端设有延伸管,所述延伸管穿设于所述机壳。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回流管的外壁面设置成阶梯形,所述回流管的外壁面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二壁面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壁面的横截面积,所述防凝露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壁面的部位与所述第一壁面过盈配合,所述防凝露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壁面的部位固定于所述第二壁面。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包括侧板和配管压板,所述侧板设有安装缺口,所述配管压板盖设于所述安装缺口并与所述侧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回流件固定于所述侧板和/或所述配管压板。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内设有支架,所述支架设有相对于所述配管压板倾斜设置的支撑面;所述冷媒检测传感器固定于所述支撑面,并朝向所述配管压板。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机壳还包括顶板,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顶板。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内设有换热腔,所述室内换热器位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冷媒检测传感器设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回流件的内部空间连通至所述换热腔。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媒输入管、所述冷媒输出管及所述冷媒检测传感器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靠近所述回流件的一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风管机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风管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回流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回流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风管机的局部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的具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回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回流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的具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回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回流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顶板与支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架与冷媒检测传感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机壳,11避让孔,12侧板,13配管压板,14支架,141支架主体,1411支撑面,142翻边,1421三角形折边,1422条形折边,15换热腔,16顶板,171进风口,172出风口,18底板;
2室内换热器,21支撑板;
31冷媒输入管,32冷媒输出管,33配管接头,34内外机连接管,341管体,342保温件;
4回流件,41回流管,411第一管腔,412第二管腔,413导流通路,414连接部,4141环形凹槽,4142连接孔,415延伸管,4161第一壁面,4162第二壁面,42连通管,43连接板;
5冷媒检测传感器;
6防凝露件,61扎带;
7室内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申请,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机壳1、室内换热器2、冷媒输入管31、冷媒输出管32、回流件4、防凝露件6和冷媒检测传感器5(如图8和图9所示)。
具体地,室内换热器2设于机壳1内。室内换热器2可以包括换热器主体和设于换热器主体两端的弯管。换热器主体内可以设有换热通道,换热通道可以成排设置。两端的弯管可以与换热器主体焊接相连,使换热通道连通。换热器主体的一端设有供冷媒输入室内换热器2的输入口和供冷媒流出室内换热器2的输出口。
冷媒输入管31和冷媒输出管32分别与室内换热器2的输入口和输出口连接。并且,冷媒输入管31和冷媒输出管32远离室内换热器2的一端均设有配管接头33,如图5所示。配管接头33位于机壳1外,设置成与位于机壳1外的内外机连接管34相连。
如图6所示,回流件4套设于配管接头33及内外机连接管34,以将配管接头33与内外机连接管34的连接部位密封于回流件4内。并且,回流件4的内部空间与机壳1的内部空间连通,以将泄露至回流件4内的冷媒引导至机壳1内。
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防凝露件6套设于回流件4和内外机连接管34。防凝露件6可以防止产生凝露,避免产生凝露水导致配管接头33与内外机连接管34的连接部位发生腐蚀。防凝露件6可以为但不限于保温管。
冷媒检测传感器5设于机壳1内,用于检测泄露的冷媒。
其中,机壳1为室内机的机壳1。风管机还可以包括室外机(图中未示出)。室内机与室外机通过两个内外机连接管34连接,保证冷媒可以在室内机与室外机之间循环流动,以形成冷媒循环。
冷媒输入管31可以包括干路管以及与干路管相连的多个支路管。冷媒输出管32也可以包括干路管以及与干路管相连的多个支路管。干路管可以包括弯折形成U形的管段。干路管的一端连接配管接头33,干路管的另一端与多个支路管相连,多个支路管与室内换热器2相连。冷媒输入管31可以是多个管焊接形成。冷媒输出管32可以是多个管焊接形成。
经研究分析发现,风管机容易发生冷媒泄露的位置主要有两处区域:第一处区域位于室内机的机壳1内,是室内换热器2及冷媒输入管31、冷媒输出管32的焊接位置处(包括室内换热器2两端的焊接位置、室内换热器2与冷媒输入管31及冷媒输出管32的焊接位置、冷媒输入管31及冷媒输出管32的U形管段处等),即图18中左侧两个虚线方框框示的部位;第二处位于室内机的机壳1外,是配管接头33与内外机连接管34的连接部位,即图18中右侧的方框框示的部位。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在机壳1内设置了冷媒检测传感器5,来检测泄露的冷媒。由于泄露的冷媒通常为气态,因而机壳1内泄露的冷媒可以被同位于机壳1内的冷媒检测传感器5检测到。而机壳1外泄露的冷媒可以经回流件4进入机壳1内,因而机壳1外泄露的冷媒也可以被冷媒检测传感器5检测到。这样,风管机只需设置一处冷媒检测传感器5,即可检测整机冷媒泄露,有效降低风管机因冷媒泄露导致的易燃易爆风险,且可以利用较少数量的冷媒检测传感器5检测整机冷媒泄露,有利于简化风管机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回流件4套设在配管接头33及内外机连接管34上,形成用于将机壳1外部泄露的冷媒引流至机壳1内的气流流动空间(即下述导流通路413)。相较于在防凝露件6内挖去部分材料形成导流通路413或者在防凝露件6内挖去部分材料并在防凝露件6中内置管道构件形成导流通路413的方案,本方案中防凝露件6位于回流件4外侧,且回流件4需先套在配管接头33及内外机连接管34上,然后再套上防凝露件6,这样回流件4的安装和使用不依赖于防凝露件6,便于根据需要合理设置回流件4的形状和尺寸,有利于泄露的冷媒顺利回流至机壳1内,从而提高冷媒检测传感器5对泄露冷媒的检测灵敏性;并且回流件4也不会与防凝露件6发生干涉,密封性更好,防凝露效果更好。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回流件4包括两个回流管41,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两个回流管41分别套设于两个对应的配管接头33及内外机连接管34。如此,回流件4的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也便于回流件4与配管接头33、内外机连接管34等部件之间的装配。
防凝露件6与回流管41固定配合,有利于提高防凝露件6及回流件4的位置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提高防凝露件6及回流件4的使用可靠性。
其中,防凝露件6可以通过扎带61、卡箍等方式固定在回流件4上。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一并参考图5至图7所示,回流管41的内壁面设置成阶梯形,使回流管41的内部空间包括第一管腔411和第二管腔412。配管接头33与内外机连接管34的连接部位密封于第一管腔411内并与第一管腔411的腔壁之间形成导流通路413。导流通路413设置成能够与机壳1的内部空间连通,以使机壳1外泄露的冷媒能够经导流通路413回流至机壳1内。第二管腔412与内外机连接管34密封配合,以密封导流通路413靠近第二管腔412的一端,避免机壳1外泄露的冷媒经第二管腔412泄露。
请一并参考图5至图7所示,第一管腔411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第二管腔412的横截面积。换言之,第一管腔411相对较粗,第二管腔412相对较细。这样有利于增加导流通路413的流通面积,进而有利于机壳1外泄露的冷媒顺利回流至机壳1内。导流通路413可以为环形通道。
第二管腔412的设置,可以增加回流件4与内外机连接管34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对导流通路413靠近第二管腔412的一端的密封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回流件4的位置稳定性。
当然,回流管41的内部空间也可以只包括第一管腔411,不包括第二管腔412。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内外机连接管34包括:管体341和保温件342,如图5所示。管体341与配管接头33对接连通。保温件342套设于管体341,并夹设于管体341与第二管腔412的腔壁之间。
保温件342可以对管体341起到保温效果,也可以起到防凝露效果,这样相当于设置了双层防凝露件6,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防凝露效果。并且,保温件342还可以起到密封件的作用,通过填充管体341与第二管腔412的腔壁之间的空间,起到密封作用,这样无需额外设置密封件。
并且,保温件342位于回流件4内侧,且主要位于第二管腔412内,因而不会对回流件4的回流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保温件342靠近机壳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管腔411内,如图5所示,并与第一管腔411的腔壁间隔设置,保温件342远离机壳1的一端延伸至回流管41外,如图5所示。
这样有利于增加保温件342与内外机连接管34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保温效果和防凝露效果。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防凝露件6远离机壳1的一端凸出于第二壁面4162,如图5所示。由于防凝露件6可以发生一定的变形,这样,防凝露件6远离机壳1的一端可以压到回流管41远离机壳1的一端上,进而可以对第二管腔412远离第一管腔411的一端起到密封效果,进一步提高回流管41的密封性。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两个回流管41相互独立,两个回流管41的导流通路413分别连通至机壳1的内部空间,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
这样,两个回流管41可以分别安装。并且,任一配管接头33与对应的内外机连接管34的连接位置处发生冷媒泄露,泄露的冷媒都可以通过对应的导流通路413回流至机壳1内,回流路径相对都比较短,有利于提高冷媒泄露的检测灵敏性。
在另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两个回流管41通过连通管42相连,如图11、图12、图14和图15所示。连通管42连通两个回流管41的导流通路413,两个导流通路413中的一个连通至机壳1的内部空间。
这样,只需要将一个回流管41的导流通路413连通至机壳1内,即可实现两个导流通路413与机壳1内部空间的连通。
两个回流管41与连通管4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这样可以简化装配工序,也有利于提高回流件4的密封性。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回流件4为橡胶件,这样回流件4本身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和防腐蚀性,可以省去额外设置其他密封件。当然,回流件4的材质不限于橡胶,也可以为硅胶或其他材质。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回流管41靠近机壳1的一端凸设有连接部414,如图6、图7、图11、图12、图14和图15所示。连接部414设有环形凹槽4141。机壳1设有避让孔11,连接部414穿设于避让孔11,且通过环形凹槽4141卡接于机壳1,如图1、图2、图10和图13所示。避让孔11可以由机壳1的侧板12与配管压板13合围出来,如图16所示。配管压板13可拆卸,便于回流件4的安装与拆卸。
这样,直接把回流管41的连接部414卡在机壳1上,使机壳1避让孔11的孔壁插入环形凹槽4141内,即可实现回流管41与机壳1之间的卡接固定。如此,连接部414既起到连接回流管41与机壳1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密封作用,也起到连通导流通路413与机壳1的内部空间的作用。
其中,当两个回流管41相互独立时,两个回流管41都设有连接部414,分别卡接在机壳1上,如图1、图2和图5所示。
当两个回流管41通过连通管42连接时,可以仅在一个回流管41(导流通路413连通至机壳1内的那个回流管41)上设置连接部414,使其卡接在机壳1上,并与机壳1的内部空间连通,如图10、图11、图12所示。而另一个回流管41可以无需设置连接部414,只是通过延伸管415插设于机壳1上。即:其中一个回流管41靠近机壳1的一端的端口处凸设有连接部414,另一个回流管41靠近机壳1的一端设有延伸管415,延伸管415穿设于机壳1。延伸管415的外径可以适当减小,形成阶梯结构,如图11和图12所示,使得回流管41可以抵在机壳1的外壁面上。延伸管415的内径也减小,如图12所示可以与对应的内外机连接管34的管径适配,则该回流管41可以没有导流通路413。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414设置成环形凸缘,如图6和图7所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414呈板状,如图14和图15所示,即连接部414设置成连接板43,连接板43与机壳1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这样有利于提高回流管41与机壳1的接触面积,且紧固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回流件4与机壳1的连接强度,进而有利于提高回流管41的位置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连接板43可以通过螺钉等方式固定于机壳1。冷媒输入管31和冷媒输出管32可以通过机壳1的避让孔11及回流管41的端口插入回流管41内。连接板43可以为但不限于方形,连接板43可以设置连接孔4142,如图13和图14所示,连接孔4142供螺钉穿过。
在另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回流管41靠近机壳1的一端的端口处设有连接板43,连接板43与机壳1贴合固定。与前述实施例相比,连接板43相当于为单层结构,没有卡接于机壳1,直接利用紧固件固定于机壳1,可参考图13所示。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回流管41的外壁面设置成阶梯形,如图6、图7、图11、图12、图14和图15所示。回流管41的外壁面包括第一壁面4161和第二壁面4162,第二壁面4162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壁面4161的横截面积。防凝露件6套设于第一壁面4161的部位与第一壁面4161过盈配合,如图5所示,防凝露件6套设于第二壁面4162的部位固定于第二壁面4162。
第一壁面4161可以位于第一管腔411的外侧,第二壁面4162可以为第二管腔412的外侧。这样,回流管41整体呈阶梯管。
如图5所示,防凝露件6可以通过扎带61或者卡箍等方式固定在第二壁面4162。当然,回流管41的外壁面也可以设置成等径结构。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机壳1包括侧板12和配管压板13,如图1、图2和图16所示,侧板12设有安装缺口,配管压板13盖设于安装缺口并与侧板12可拆卸连接。回流件4固定于侧板12和/或配管压板13,如图1、图2所示。这样,安装回流件4时,可以将配管压板13拆下,如图16所示,待回流件4安装到位后,再装上配管压板13,有利于降低装配难度。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机壳1内设有支架14,如图9、图16和图17所示。支架14设有相对于配管压板13倾斜设置的支撑面1411,如图20所示。冷媒检测传感器5固定于支撑面1411,并朝向配管压板13,如图9和图16所示。冷媒检测传感器5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方式固定在支架14上。
这样,可以通过拆卸配管压板13看到冷媒检测传感器5,进而便于对冷媒检测传感器5进行检修维护。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机壳1还包括顶板16,如图19所示,支架14固定于顶板16。此处的顶板16,是以风管机出厂后安装到应用场景后的方向为基准,安装完成后,顶板16在上,底板18在下。但在出厂前的装配过程中,顶板16可以在下,底板18在上,以便于风管机本身的装配。图1、图2、图3、图4、图9的方向是以风管机的室内机吊装到天花板上的状态为基准。
支架14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方式固定在顶板16上。比如:支架14可以包括支架主体141和两个翻边142。支架主体141设有支撑面1411,翻边142可以包括三角形折边1421和条形折边1422。三角形的折边与支架主体141弯折相连,以使支撑面1411具有一定的斜度。条形折边1422与三角形折边1421弯折相连,条形折边1422与顶板16贴合,并可以通过螺钉等方式固定在顶板16上。
或者,支架14与顶板16也可以设置为一体式结构。这样,冷媒检测传感器5不易与蒸发器、冷媒输入管31、冷媒输出管32等部件发生干涉。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2在换热腔15内倾斜设置,如图18所示。机壳1内还可以设有室内风机7。机壳1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12分别设有进风口171和出风口172。进风口171可以设置在后侧板上,出风口172可以设置在前侧板上,室内换热器2位于室内风机7的前侧。
室内换热器2的下方还可以设置接水盘。室内换热器2可以通过左右两个支撑板21(如图18所示)与机壳1的底板18和/或接水盘连接。接水盘、支撑板21、顶板16、蒸发器、机壳1设有配管压板13的侧板12可以形成一个密闭的腔体,如图18所示,冷媒检测传感器5设置在顶板16上,可以及时检测到机壳1内泄露的冷媒。
冷媒检测传感器5具体可以位于冷媒输入管31、冷媒输出管32的U形管段的上方。经检测,将冷媒检测传感器5设置在该位置,对整机冷媒泄露检测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机壳1内设有换热腔15,如图8和图9所示,室内换热器2位于换热腔15内,冷媒检测传感器5设于换热腔15内,回流件4的内部空间连通至换热腔15。
这样,冷媒检测传感器5与机壳1内容易发生冷媒泄露的位于处于同一腔体内,有利于减小冷媒检测传感器5与冷媒泄露位置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提高冷媒检测传感器5的检测灵敏度。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冷媒输入管31、冷媒输出管32及冷媒检测传感器5设于室内换热器2靠近回流件4的一侧,如图8所示。
这样,室内换热器2两侧泄露的冷媒、冷媒输入管31、冷媒输出管32及机壳1外泄露的冷媒都可以流动至冷媒检测传感器5处,被冷媒检测传感器5检测到,且室内换热器2靠近回流件4的一侧泄露的冷媒、冷媒输入管31、冷媒输出管32及机壳1外泄露的冷媒、机壳1外泄露的冷媒的流动路径都比较短,有利于提高冷媒检测传感器5的检测灵敏度。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风管机,控制方法包括:
待机状态下,根据冷媒检测传感器5的检测结果确定发生冷媒泄露;
发出报警信号,并启动室内风机7,以吹散泄露的冷媒。
当根据冷媒检测传感器5的检测结果确定没有发生冷媒泄露时,维持正常待机。
报警信号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声信号、光信号等。声信号可以为但不限于蜂鸣声,光信号可以为但不限于闪烁灯光信号。
这样,当风管机发生冷媒泄露时,可以及时检测到并发出警报,同时还可以做出应对处理,将冷媒吹散,避免冷媒聚集发生危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当风管机接通电源后,风管机进入待机状态,冷媒检测传感器5就可以执行冷媒检测功能。若冷媒检测传感器5没有检测到冷媒泄露,风管机正常待机。若冷媒检测传感器5检测到冷媒泄露,该信号传递到风管机的控制板,风管机的控制板输出冷媒泄露指令,蜂鸣器响起报警,室内风机7运转,将冷媒吹散。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4)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机壳内;
冷媒输入管和冷媒输出管,分别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输入口和输出口连接,且远离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均设有配管接头;所述配管接头位于所述机壳外,设置成与位于所述机壳外的内外机连接管相连;
回流件,套设于所述配管接头及所述内外机连接管,以将所述配管接头与所述内外机连接管的连接部位密封于所述回流件内,且所述回流件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连通,以将泄露至所述回流件内的冷媒引导至所述机壳内;
防凝露件,套设于所述回流件和所述内外机连接管;和
冷媒检测传感器,设于所述机壳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件包括两个回流管,两个所述回流管分别套设于两个对应的配管接头及内外机连接管;
所述防凝露件与所述回流管固定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的内壁面设置成阶梯形,使所述回流管的内部空间包括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所述配管接头与所述内外机连接管的连接部位密封于所述第一管腔内并与所述第一管腔的腔壁之间形成导流通路,所述导流通路设置成能够与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二管腔与所述内外机连接管密封配合,以密封所述导流通路靠近所述第二管腔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外机连接管包括:管体和保温件,所述管体与所述配管接头对接连通,所述保温件套设于所述管体,并夹设于所述管体与所述第二管腔的腔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回流管相互独立,两个所述回流管的导流通路分别连通至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或者
两个所述回流管通过连通管相连,所述连通管连通两个所述回流管的导流通路,两个所述导流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至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回流管靠近所述机壳的一端的端口处凸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机壳设有避让孔,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避让孔,且通过所述环形凹槽卡接于所述机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呈板状,并与所述机壳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回流管靠近所述机壳的一端的端口处凸设有所述连接部,另一个所述回流管靠近所述机壳的一端设有延伸管,所述延伸管穿设于所述机壳。
9.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的外壁面设置成阶梯形,所述回流管的外壁面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二壁面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壁面的横截面积,所述防凝露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壁面的部位与所述第一壁面过盈配合,所述防凝露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壁面的部位固定于所述第二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侧板和配管压板,所述侧板设有安装缺口,所述配管压板盖设于所述安装缺口并与所述侧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回流件固定于所述侧板和/或所述配管压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设有支架,所述支架设有相对于所述配管压板倾斜设置的支撑面;所述冷媒检测传感器固定于所述支撑面,并朝向所述配管压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还包括顶板,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顶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设有换热腔,所述室内换热器位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冷媒检测传感器设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回流件的内部空间连通至所述换热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输入管、所述冷媒输出管及所述冷媒检测传感器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靠近所述回流件的一侧。
CN202322896736.9U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风管机 Active CN2212589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96736.9U CN221258946U (zh)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96736.9U CN221258946U (zh)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58946U true CN221258946U (zh) 2024-07-02

Family

ID=91652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896736.9U Active CN221258946U (zh)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589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41077A1 (en) Vacuum adiabatic body, refrigerating or wa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acuum adiabatic body
US20090217689A1 (en) Integrated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unit with limited heat transfer and quick mount housing
CN221258946U (zh) 一种风管机
CN221258945U (zh) 一种风管机
EP4033165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2618756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20828978U (zh) 用于空调器的蒸发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19205418A1 (zh) 可双向安装的竖向壁挂空调室内机
KR200367856Y1 (ko) 공기조화장치용 센서조립체
CN221258957U (zh) 一种座吊式空调器
CN220648556U (zh) 一种空调
CN22125905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吊顶式空调器
CN211650499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0322862U (zh) 门窗保温性能检测设备
CN220750340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座式空调器
CN220793287U (zh) 暖通设备
CN220911565U (zh) 空气处理机组
CN217357059U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
CN220436639U (zh) 一种风管机
CN219014496U (zh) 除湿机
CN220818018U (zh) 一种冷媒检测结构、空调及变频空调
JP2002081801A (ja) 冷凍サイクル用アキュムレータ
CN219913249U (zh) 风管机
JPH0445335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17235791U (zh) 风道壳体、风道总成、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