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57478U - 钳盘式制动器 - Google Patents
钳盘式制动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257478U CN221257478U CN202323159988.XU CN202323159988U CN221257478U CN 221257478 U CN221257478 U CN 221257478U CN 202323159988 U CN202323159988 U CN 202323159988U CN 221257478 U CN221257478 U CN 2212574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ke
- brake disc
- disc
- adjusting
- h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动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钳盘式制动器。一种钳盘式制动器,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能够通过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的运动来实现第一刹车片和第二刹车片对于制动轮的抱死或者释放,从而实现制动,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之间设置有降噪组件,降噪组件的一端与第一制动盘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制动盘连接,降噪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响应于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的相向运动而缩短。其优点在于,降噪组件能够对两者之间的抵接碰撞起到缓冲效果,从而降低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碰撞产生的噪音,且减少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之间的碰撞振动能够提升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的疲劳耐久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动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主机用钳盘式制动器。
背景技术
制动器通常包括电磁铁和衔铁,电磁铁和衔铁上分别连接有刹车片,制动盘位于两块刹车片之间。当电磁铁通电时电磁铁和衔铁之间的弹簧被压缩进而使电磁铁和衔铁之间相互吸合,进而使得两块刹车片之间的间隙增大,制动盘能够在两块刹车片之间自由转动;当电磁铁失电时,电磁铁对于衔铁的吸引力消失,电磁铁和衔铁由于两者之间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而分开,以此使得两块刹车片相向运动并抱死制动轮,从而实现制动。
现有的制动器的电磁铁和衔铁在吸合时,两者之间碰撞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当制动器应用于电梯等领域时,影响使用者的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钳盘式制动器。
一种钳盘式制动器,所述钳盘式制动器包括:固定支架,固定于曳引机壳体;第一制动组件,包括第一制动盘和第一刹车片,所述第一制动盘与所述固定支架活动连接,并能够沿着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支架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刹车片与所述第一制动盘连接,并能够跟随所述第一制动盘运动;第二制动组件,包括第二制动盘、浮动支架、第二刹车片和连接轴,所述第二制动盘与所述固定支架通过连接轴活动连接,并能够沿着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支架的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二制动盘位于所述第一制动盘背向所述固定支架的一侧,所述浮动支架与所述第二制动盘连接,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刹车片远离所述第一制动盘的一侧,所述第二刹车片与所述浮动支架远离所述第二制动盘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能够相向运动,以使所述第一刹车片和所述第二刹车片相背运动,或者,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能够相背运动,以使所述第一刹车片和所述第二刹车片相向运动;其中,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之间设置有降噪组件,所述降噪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制动盘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动盘连接,所述降噪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响应于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的相向运动而缩短,响应于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的相背运动而伸长。
如此设置,因为第二制动盘位于第一制动盘背向固定支架的一侧,第一刹车片和第二刹车片分别位于制动轮的两侧,其中第一制动盘和第一刹车片同步运动且第二制动盘和第二刹车片同步运动,所以当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相向运动时,由于第一制动盘和第一刹车片位于所述第二制动盘的同侧,当第一制动盘朝着第二制动盘运动,此时第一刹车片会跟随第一制动盘也朝向第二制动盘的方向移动,区别于此的是,第二制动盘和第二刹车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制动盘的两侧(异侧),所以当第二制动盘朝着第一制动盘的方向移动时,第二刹车片反而会朝着远离第一制动盘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了当钳盘式制动器得电时,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互相吸引抵接,第一刹车片和第二刹车片分别朝向远离制动轮的方向作相背离运动,进而使得制动轮自由转动,当钳盘式制动器失电时,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相背远离运动,第一刹车片和第二刹车片相向靠近运动并抱死制动轮实现对于制动轮的制动。并且,由于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之间设置有降噪组件,当钳盘式制动器得电使得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相互吸引抵接,降噪组件能够对两者之间的抵接碰撞起到缓冲效果,从而降低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碰撞产生的噪音,且减少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之间的碰撞振动可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的疲劳耐久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噪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制动盘中,所述降噪组件的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二制动盘背向所述第一制动盘的一侧,并与第二制动盘背向所述第一制动盘的一侧抵接,所述降噪组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制动盘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制动盘。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噪组件包括固定件、连接杆和弹性单元,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制动盘背向所述第一制动盘的一侧,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弹性单元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单元背向所述连接杆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制动盘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制动盘中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降噪组件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第一段靠近所述第一制动盘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段连通,且所述第二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段的直径,所述连接杆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段,所述弹性单元容置于所述第二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单元包括安装座和弹性件,沿着所述安装座的径向,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二段的腔壁间隙配合,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安装座背向所述连接杆的一侧连接,并能够沿着所述容置腔的轴线方向伸长或缩短。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单元还包括固定轴和固定板,所述固定轴与所述第二段同轴设置,多个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固定轴上,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固定轴的两端,以限位多个所述弹性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制动组件还包括第一调节单元,所述第一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一刹车片之间;所述第二制动组件还包括第二调节单元,所述第二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刹车片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调节单元包括第一调节头和第一调节座,所述第一调节头与所述第一制动盘连接,所述第一调节座与所述第一刹车片连接,所述第一调节头与所述第一调节座抵接,且所述第一调节头和所述第一调节座相互抵接的侧面均为球面形;所述第二调节单元包括第二调节头和第二调节座,所述第二调节头与所述第二制动盘连接,所述第二调节座与所述第二刹车片连接,所述第二调节头与所述第二调节座抵接,且所述第二调节头和所述第二调节座相互抵接的侧面均为球面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节座朝向所述第一调节头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的槽底为球面形,所述第一调节头安装于所述第一调节槽中,且沿着所述第一调节头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调节头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调节槽的槽侧壁具有间隙;所述第二调节座朝向所述第二调节头的二侧开设有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二调节槽的槽底为球面形,所述第二调节头安装于所述第二调节槽中,且沿着所述第二调节头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二调节头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二调节槽的槽侧壁具有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制动组件还包括第二调节单元,所述第二调节单元与所述浮动支架远离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浮动支架移动,所述第二刹车片与所述第二调节单元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制动组件还包括第三调节单元,所述第三调节单元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浮动支架连接,所述第三调节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移动,以带动所述浮动支架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移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的得电和失电来控制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状态,并依此控制第一刹车片和第二刹车片对于制动轮的抱死或释放。并在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之间设置降噪组件,当钳盘式制动器得电使得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相互吸引抵接时,降噪组件能够对两者之间的抵接碰撞起到缓冲效果,从而降低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碰撞产生的噪音,且减少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之间的碰撞振动能够提升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的疲劳耐久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钳盘式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钳盘式制动器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钳盘式制动器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钳盘式制动器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钳盘式制动器的降噪组件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钳盘式制动器的降噪组件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钳盘式制动器的降噪组件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钳盘式制动器的多个弹性件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00、钳盘式制动器;10、固定支架;11、连接轴;20、第一制动组件;21、第一制动盘;22、第一刹车片;23、第一调节单元;231、第一调节头;232、第一调节座;2321、第一调节槽;30、第二制动组件;31、第二制动盘;311、容置腔;3111、第一段;3112、第二段;32、第二刹车片;33、浮动支架;34、第二调节单元;341、第二调节头;342、第二调节座;3421、第二调节槽;35、第三调节单元;351、第三固定件;352、第三调节杆;353、张紧件;36、活动腔;361、第一腔;362、台阶;40、降噪组件;41、固定件;42、连接杆;43、弹性单元;431、安装座;432、弹性件;433、固定板;434、固定轴;50、检测组件;51、触发开关;52、顶杆;53、复位弹簧;54、限位凸起;60、制动轮;70、曳引机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机构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机构,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机构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机构。当一个机构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机构,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机构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机构。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现有的制动器的电磁铁和衔铁在吸合时,两者之间碰撞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当制动器应用于电梯曳引机上时,会对轿厢内的乘梯者产生不好的体验。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钳盘式制动器100,应用于高速电梯和大载重电梯,能够对高速转动的曳引机进行制动,并且具有良好的噪音控制效果。
请参见图1-图3,钳盘式制动器100包括固定支架10、第一制动组件20和第二制动组件30,固定支架10固定于曳引机壳体70,第一制动组件20包括第一制动盘21和第一刹车片22,第一制动盘21与固定支架10活动连接,并能够沿着靠近或远离固定支架10的方向移动,第一刹车片22与第一制动盘21连接,并能够跟随第一制动盘21运动,第二制动组件30包括第二制动盘31、浮动支架33、第二刹车片32和连接轴11,第二制动盘31与固定支架10通过连接轴11活动连接,并能够沿着靠近或远离固定支架10的方向移动,且第二制动盘31位于第一制动盘21背向远离固定支架10的一侧,浮动支架33与第二制动盘31连接,并延伸至第一刹车片22远离第一制动盘21的一侧,第二刹车片32与浮动支架33远离第二制动盘31的一端侧连接。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能够相向靠近运动,以使第一刹车片22和第二刹车片32相背远离运动,或者,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能够相背远离运动,以使第一刹车片22和第二刹车片32相向靠近运动。
如此,因为第二制动盘31位于第一制动盘21背向远离固定支架10的一侧,第一刹车片22和第二刹车片32分别位于制动轮60的两侧,其中第一制动盘21和第一刹车片22同步运动且第二制动盘31和第二刹车片32同步运动,所以当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相向运动时,由于第一制动盘21和第一刹车片22位于所述第二制动盘31的同侧,当第一制动盘21朝着第二制动盘31运动,此时第一刹车片22会跟随第一制动盘21也朝向第二制动盘31的方向移动,区别于此的是,第二制动盘31和第二刹车片3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制动盘21的两侧(异侧),所以当第二制动盘31朝着第一制动盘21的方向移动时,第二刹车片32反而会朝着远离第一制动盘21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了当钳盘式制动器100得电时,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互相吸引抵接,第一刹车片22和第二刹车片32分别朝向远离制动轮60的方向作相背离运动,进而使制动轮60自由转动;当钳盘式制动器100失电时,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相背远离运动,第一刹车片22和第二刹车片32相向靠近运动并抱死制动轮60实现对于制动轮60的制动。
并且,由于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之间设置有降噪组件40,当钳盘式制动器100得电使得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相互吸引抵接,降噪组件40能够对两者之间的抵接碰撞起到缓冲效果,从而降低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碰撞产生的噪音,且减少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之间的碰撞振动可提升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的疲劳耐久性能。
第二制动盘31通过连接轴11与固定支架10连接起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制动盘31和固定支架10的相对应位置开设有对应的活动穿孔,连接轴11穿设于其中,并与第二制动盘31和固定支架10上的活动穿孔活动连接,以此使得第二制动盘31和固定支架10能够相对移动,并对两者的移动起到导向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制动盘21为衔铁,第二制动盘31为电磁铁,电磁铁中装配有电磁线圈,再进行胶封。当电磁线圈通电产生磁性,使得电磁铁吸引衔铁,两者之间相向运动并最终抵接到一起。
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之间设置有多个复位弹性件432,当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得电相互吸引抵接时,复位弹性件432被压缩。当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失电时,复位弹性件432复位进而推动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相背远离运动。
浮动支架33和固定支架10通过连接轴11连接到一起,连接轴11能够对浮动支架33和固定支架10之间的相对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并具有固定连接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轴11采用销轴,销轴加工简便成本低。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引导浮动支架33和固定支架10之间的相对移动,以及第二制动盘31与固定支架10之间的相对移动的结构,而并不限于销轴。
进一步地,第二制动盘31贯通设有阶梯状的容置腔311,降噪组件40设置于第二制动盘31的容置腔311中,其中降噪组件40的一端突出并抵接于第二制动盘31背向远离第一制动盘21的一侧,降噪组件40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制动盘31并抵接于第一制动盘21。如此,降噪组件40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制动盘31的外侧,方便进行装配和拆卸,另一端穿过第二制动盘31,与第二制动盘31的连接强度更高,抵接于第一制动盘21使得能对第一制动盘21的运动起到缓冲和减振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降噪组件4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制动盘21中,也即降噪组件40的一端伸出于第一制动盘21背向第二制动盘31的一侧,并与第一制动盘21背向第二制动盘31的一侧抵接,降噪组件40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制动盘21并抵接于第二制动盘31,同样能够实现上述技术效果,只是更换了降噪组件40的安装位置,只需要能够实现对于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抵接碰撞的缓冲减振即可。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4-5,降噪组件40包括固定件41、连接杆42和弹性单元43,固定件41设置于第二制动盘31背向第一制动盘21的一侧,连接杆42与固定件41连接,弹性单元43与连接杆42远离固定件41的一端连接,弹性单元43背向连接杆42的一侧与第一制动盘21抵接。如此,固定件41设置于第二制动盘31的外部,方便对固定件41进行操作以此实现降噪组件40的装配和拆卸,弹性单元43能够通过自身弹力来实现减振效果,从而降低噪音。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41为螺母,连接杆42为螺杆,连接杆42与第二制动盘31螺纹配合,实现紧密连接的同时通过简单旋转就能够实现拆装。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件41也可以直接与第二制动盘31连接,从而实现连接杆42位置的相对固定,例如固定件41直接与第二制动盘31焊接或者粘接。
进一步地,第二制动盘31中开设有用于容纳降噪组件40的阶梯状的容置腔311,容置腔311包括第一段3111和第二段3112,第二段3112位于第一段3111靠近第一制动盘21的一端,并与第一段3111连通,且所述第二段311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段3111的直径,连接杆4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段3111,弹性单元43容置于第二段3112。如此,容置腔311方便降噪组件40进行安装,并分段设置,从而适配于降噪组件40中体积、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各个元件,由于弹性单元43为了具备良好的弹性性能以及伸缩稳定性,其直径大于连接杆42,因此直径更大的第二段3112能够容纳尺寸更大的弹性件432,从而提高缓振效果,也就增强了降噪能力。
更进一步地,弹性单元43包括安装座431和弹性件432,沿着安装座431的径向,安装座431与第二段3112的腔壁间隙配合,弹性件432与安装座431背向连接杆42的一侧连接,并能够沿着容置腔311的轴线方向伸长或缩短。如此,由于安装座431与第二段3112的腔壁间隙配合,所以安装座431能够相对于第二段3112移动,且第二段3112能够对安装座431起到导向作用,弹性件432能够伸长或缩短,从而给第一制动盘21提供推力和阻尼效果,以此减缓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的直接碰撞。
请参见图6-8,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32可以设置为弹簧、碟簧、塑胶垫或者弹性圈。弹簧的成本低、耐用性好。塑料垫的缓震能力更强,弹性圈对于第一制动盘21的抵接效果更加稳定。
优选地,请参见图9,弹性单元43还包括固定轴434和固定板433,可以采用多个弹性件432套设于一根固定轴434上,通过固定轴434对多个弹性件432起到导向效果,以进一步提高缓震效果,减少弹性件432的晃动,减少弹性件432与第二段3112的腔壁的摩擦和碰撞,同样能够起到降低噪音的效果。固定板433位于固定轴434的两端,对多个弹性件432起到限位效果。
第一制动组件20还包括第一调节单元23,第一调节单元23设置于第一制动盘21和第一刹车片22之间,第二制动组件30还包括第二调节单元34,第二调节单元34设置于第二制动盘31和第二刹车片32之间,其中,第一调节单元23包括第一调节头231和第一调节座232,第一调节头231与第一制动盘21连接,第一调节座232与第一刹车片22连接,第一调节头231与第一调节座232抵接,且第一调节头231和第一调节座232相互抵接的侧面均为球形面;第二调节单元34包括第二调节头341和第二调节座342,第二调节头341与第二制动盘31连接,第二调节座342与第二刹车片32连接,第二调节头341与第二调节座342抵接,且第二调节头341和第二调节座342相互抵接的侧面均为球形面。如此,第一调节单元23设置于第一制动盘21和第一刹车片22之间,所以当第一制动盘21和第一刹车片22之间出现错位和不平整时,第一调节单元23能够消除第一制动盘21和第一刹车片22之间的偏移,同理,第二调节单元34也能够消除第二制动盘31和第二刹车片32之间的偏移。具体的调节方式为:由于第一调节头231和第一调节座232相互接触的侧面均为球面形,所以第一调节头231和第一调节座232之间能够产生相对滑动,一旦两者之间出现角度上的偏移,两者之间的相对滑动能够使得第一调节头231和第一调节座232形成自适应功能,保证第一刹车片22以平行的姿态接触到需要制动的制动轮60。第二调节单元34的功能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与第一调节单元23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第一调节座232朝向第一调节头23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调节槽2321,第一调节槽2321的槽底为球面形,第一调节头231安装于第一调节槽2321中,且沿着第一调节头231的径向方向,第一调节头231的外周壁与第一调节槽2321的槽侧壁具有间隙,第二调节座342朝向第二调节头341的二侧开设有第二调节槽3421,第二调节槽3421的槽底为球面形,第二调节头341安装于第二调节槽3421中,且沿着第二调节头341的径向方向,第二调节头341的外周壁与第二调节槽3421的槽侧壁具有间隙。如此,由于第一调节头231安装于第一调节槽2321中,所以第一调节头231在自适应转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于第一调节槽2321中,其转动的幅度能够更大而不易与第一调节座232脱离,因此自适应能力更强,而且第一调节头231的外周壁与第一调节槽2321的槽侧壁具有间隙,所以进一步增大了第一调节头231的转动空间,扩大了第一调节头231的转动幅度,以此增强第一调节单元23的自适应调节能力。第二调节座342上也开设有槽底为球面形的第二调节槽3421,第二调节头341设置于第二调节槽3421中,其功能的实现方式以及技术效果与第一调节槽2321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并且,第二调节单元34与浮动支架33远离固定支架10的一端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浮动支架33移动,第二刹车片32与第二调节单元34连接。如此,能够通过第二调节单元34的位置来调节第二刹车片32的位置,从而调节第二刹车片32与需要抱死的制动轮60之间的间隙。
具体地,第二调节头341和浮动支架33螺纹配合,第二调节头341的外周侧开设有外螺纹,浮动支架33上开设有螺纹孔,第二调节头341穿设于螺纹孔中,并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沿着螺纹孔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第二刹车片32和制动轮60之间的间隙的调节。
第二制动组件30还包括第三调节单元35,第三调节单元35的一端与第二制动盘31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浮动支架33固定连接,第三调节单元35能够相对于第二制动盘31移动,以带动浮动支架33相对于第二制动盘31移动。如此,第三调节单元35能够调节浮动支架33与固定支架10之间的距离,由于固定支架10的相对位置固定,因此浮动支架33与固定支架10之间距离的改变会反映到浮动支架33与第二制动盘31之间的距离的改变,从而调节第一刹车片22和/或第二刹车片32与制动轮60之间的间隙。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调节单元35包括第三固定件351、第三调节杆352和张紧件353,浮动支架33和固定支架10的相对位置上开设有调节孔(图未示),第三调节杆352穿设于浮动支架33和固定支架10的调节孔中,且一端传出于固定支架10背向浮动支架33的一侧,第三固定件351套设于第三调节杆352上并抵接于该侧,第三调节杆352的另一端穿出于浮动支架33背向固定支架10的一侧,第三调节杆352的外周壁上开设有螺纹,调节孔为螺纹孔,通过转动第三调节杆352就能够实现浮动支架33和固定支架10之间距离的调节。张紧件353套设于第三调节杆352的外周侧,且张紧件353的一端抵接于固定支架10,另一端抵接于浮动支架33,以巩固和稳定两者的相对位置,避免松动。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在钳盘式制动器100失电的情况下进行夹紧间隙的调节,当钳盘式制动器100失电,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背向运动使得第一刹车片22和第二刹车片32抱死制动轮60,并与制动轮60抵接,此时通过转动第二调节头341,第二调节头341能够调节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之间的间隙。当调整完毕以后,钳盘式制动器100得电,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吸合,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之间的间隙会转移表现在第一刹车片22、第二刹车片32与制动轮60之间的间隙上,此时调节第三调节单元35,控制浮动支架33和固定支架10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得第一刹车片22与制动轮60之间的距离与第二刹车片32与制动轮60之间的距离相同,以此实现调整制动轮60两侧的间隙均匀度的目的。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沿着固定支架10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三调节单元35,从而实现浮动支架33和固定支架10之间距离调节的均衡。
钳盘式制动器100还包括检测组件50,检测组件50安装于第二制动盘31背向第一制动盘21的一侧。检测组件50包括触发开关51、顶杆52和复位弹簧53,第二制动盘31中开设有用于顶杆52活动的活动腔36,顶杆52能够在活动腔36内移动,并被配置为能够响应于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的相对移动而移动,以抵接并触发触发开关51,复位弹簧53套设于顶杆52的外周侧,并使顶杆52复位。
具体地,活动腔36包括第一腔361和第二腔,第一腔361与第二腔连通且第一腔361的直径大于第二腔,以此形成台阶362。顶杆52靠近第一制动盘21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凸起54,复位弹簧53的一端抵接于限位凸起54,另一端抵接于台阶362。当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相向运动,第一制动盘21抵接住限位凸起54远离触发开关51的一端,并带动顶杆52朝向触发开关51移动,最终抵接并触发触发开关51。当第一制动盘21背向第二制动盘31移动,也就是说第一制动盘21解除对于限位凸起54的抵接限位时,复位弹簧53由于自身弹性能够推动限位凸起54朝着远离触发开关51的方向移动,因此顶杆52与触发开关51之间解除抵接。通过上述作动关系,检测组件50能够通过触发开关51是否被触发判断钳盘式制动器100是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的得电和失电来控制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状态,并依此控制第一刹车片22和第二刹车片32对于制动轮60的抱死或释放。并在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之间设置降噪组件40,当钳盘式制动器100得电使得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相互吸引抵接时,降噪组件40能够对两者之间的抵接碰撞起到缓冲效果,从而降低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碰撞产生的噪音,且减少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之间的碰撞振动能够提升第一制动盘21和第二制动盘31的疲劳耐久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钳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钳盘式制动器包括:
固定支架(10),固定于曳引机壳体(70);
第一制动组件(20),包括第一制动盘(21)和第一刹车片(22),所述第一制动盘(21)与所述固定支架(10)活动连接,并能够沿着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支架(10)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刹车片(22)与所述第一制动盘(21)连接,并能够跟随所述第一制动盘(21)运动;
第二制动组件(30),包括第二制动盘(31)、浮动支架(33)、第二刹车片(32)和连接轴(11),所述第二制动盘(31)与所述固定支架(10)通过所述连接轴(11)活动连接,并能够沿着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支架(10)的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二制动盘(31)位于所述第一制动盘(21)背向远离所述固定支架(10)的一侧,所述浮动支架(33)与所述第二制动盘(31)连接,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刹车片(22)远离所述第一制动盘(21)的一侧,所述第二刹车片(32)与所述浮动支架(33)远离所述第二制动盘(31)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制动盘(21)和所述第二制动盘(31)能够相向靠近运动,以使所述第一刹车片(22)和所述第二刹车片(32)相背远离运动,或者,所述第一制动盘(21)和所述第二制动盘(31)能够相背远离运动,以使所述第一刹车片(22)和所述第二刹车片(32)相向靠近运动;
其中,所述第一制动盘(21)和所述第二制动盘(31)之间设置有降噪组件(40),所述降噪组件(4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制动盘(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动盘(31)连接,所述降噪组件(40)被配置为能够响应于所述第一制动盘(21)和所述第二制动盘(31)的相向靠近运动而缩短,响应于所述第一制动盘(21)和所述第二制动盘(31)的相背远离运动而伸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钳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组件(40)设置于所述第二制动盘(31)中,所述降噪组件(40)的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二制动盘(31)背向所述第一制动盘(21)的一侧,并与第二制动盘(31)背向所述第一制动盘(21)的一侧抵接,所述降噪组件(4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制动盘(31)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制动盘(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钳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组件(40)包括固定件(41)、连接杆(42)和弹性单元(43),所述固定件(41)设置于所述第二制动盘(31)背向所述第一制动盘(21)的一侧,所述连接杆(42)与所述固定件(41)连接,所述弹性单元(43)与所述连接杆(42)远离所述固定件(41)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单元(43)背向所述连接杆(42)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制动盘(21)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钳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动盘(31)中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降噪组件(40)的容置腔(311),所述容置腔(311)包括第一段(3111)和第二段(3112),所述第二段(3112)位于所述第一段(3111)靠近所述第一制动盘(21)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段(3111)连通,且所述第二段(311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段(3111)的直径,所述连接杆(4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段(3111),所述弹性单元(43)容置于所述第二段(31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钳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单元(43)包括安装座(431)和弹性件(432),沿着所述安装座(431)的径向,所述安装座(431)与所述第二段(3112)的腔壁间隙配合,所述弹性件(432)与所述安装座(431)背向所述连接杆(42)的一侧连接,并能够沿着所述容置腔(311)的轴线方向伸长或缩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钳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单元(43)还包括固定轴(434)和固定板(433),所述固定轴(434)与所述第二段(3112)同轴设置,多个所述弹性件(432)套设于所述固定轴(434)上,所述固定板(433)设置于所述固定轴(434)的两端,以限位多个所述弹性件(43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钳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组件(20)还包括第一调节单元(23),所述第一调节单元(23)设置于所述第一制动盘(21)和所述第一刹车片(22)之间;
所述第二制动组件(30)还包括第二调节单元(34),所述第二调节单元(34)设置于所述第二制动盘(31)和所述第二刹车片(32)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调节单元(23)包括第一调节头(231)和第一调节座(232),所述第一调节头(231)与所述第一制动盘(21)连接,所述第一调节座(232)与所述第一刹车片(22)连接,所述第一调节头(231)与所述第一调节座(232)抵接,且所述第一调节头(231)和所述第一调节座(232)相互抵接的侧面均为球面形;
所述第二调节单元(34)包括第二调节头(341)和第二调节座(342),所述第二调节头(341)与所述第二制动盘(31)连接,所述第二调节座(342)与所述第二刹车片(32)连接,所述第二调节头(341)与所述第二调节座(342)抵接,且所述第二调节头(341)和所述第二调节座(342)相互抵接的侧面均为球面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钳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座(232)朝向所述第一调节头(23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调节槽(2321),所述第一调节槽(2321)的槽底为球面形,所述第一调节头(231)安装于所述第一调节槽(2321)中,且沿着所述第一调节头(231)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调节头(231)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调节槽(2321)的槽侧壁具有间隙;
所述第二调节座(342)朝向所述第二调节头(341)的二侧开设有第二调节槽(3421),所述第二调节槽(3421)的槽底为球面形,所述第二调节头(341)安装于所述第二调节槽(3421)中,且沿着所述第二调节头(341)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二调节头(341)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二调节槽(3421)的槽侧壁具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钳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动组件(30)还包括第二调节单元(34),所述第二调节单元(34)与所述浮动支架(33)远离所述固定支架(10)的一端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浮动支架(33)移动,所述第二刹车片(32)与所述第二调节单元(34)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钳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动组件(30)还包括第三调节单元(35),所述第三调节单元(35)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浮动支架(33)连接,所述第三调节单元(35)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0)移动,以带动所述浮动支架(33)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0)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159988.XU CN221257478U (zh) | 2023-11-22 | 2023-11-22 | 钳盘式制动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159988.XU CN221257478U (zh) | 2023-11-22 | 2023-11-22 | 钳盘式制动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257478U true CN221257478U (zh) | 2024-07-02 |
Family
ID=91629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159988.XU Active CN221257478U (zh) | 2023-11-22 | 2023-11-22 | 钳盘式制动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257478U (zh) |
-
2023
- 2023-11-22 CN CN202323159988.XU patent/CN2212574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781273A (en) | Disc brake caliper support structure | |
US7699145B2 (en) | Elevator disk brake with damping | |
US10501287B2 (en) | Damper unit for an elevator | |
CN108087461B (zh) | 制动器及具有其的电机 | |
CN221257478U (zh) | 钳盘式制动器 | |
CN110154086A (zh) | 一种基于弹性闩锁模块的一体化关节失电制动器 | |
JPH05193319A (ja) | 自動車懸架装置 | |
CN117515070A (zh) | 钳盘式制动器 | |
US4055237A (en) | Disc brake for a vehicle | |
JP2009156334A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US20200166090A1 (en) | Braking device, braking system for elevator and elevator system | |
CN202188049U (zh) | 低噪音电磁制动器 | |
JP2002327779A (ja) | 駆動機の制動装置 | |
WO2019155509A1 (ja) | 電磁ブレーキ装置、巻上機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CN201990426U (zh) | 电梯曳引机安全制动器 | |
CN202165501U (zh) | 一种低噪音的电磁蝶式制动器 | |
JP2002266906A (ja) | ドラムブレーキ装置 | |
CN208294987U (zh) | 静音电磁制动器 | |
CN208774743U (zh) | 一种汽车制动助力系统的踏板输入杆结构 | |
CN209743478U (zh) | 一种结构改进的制动器用减震装置 | |
CN114803923B (zh) | 一种碟式制动器及曳引机 | |
CN220684522U (zh) | 曳引机制动器 | |
CN221880059U (zh) | 一种新型液压制动器 | |
CN208561541U (zh) | 一种制动器 | |
CN220890906U (zh) | 电磁减振器、悬架系统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