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49594U - 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249594U CN221249594U CN202322882355.5U CN202322882355U CN221249594U CN 221249594 U CN221249594 U CN 221249594U CN 202322882355 U CN202322882355 U CN 202322882355U CN 221249594 U CN221249594 U CN 2212495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rod
- heating
- polyester film
- cooling plate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4
- 229920006267 polyester film Polymer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646 thermal str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41 Myl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聚酯薄膜用加热装置包括固定座以及沿着固定座长度方向依次排布设置的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第三加热棒和冷却板,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第三加热棒以及冷却板均与固定座连接,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以及第三加热棒等间距分布,且间距为10mm~20mm,冷却板与第三加热棒之间的距离为200mm~300mm,通过控制不同的加热温度,可以使得聚酯薄膜在受热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热应力,从而使得薄膜内部的应力得到逐步释放,然后由冷却板进行冷却,以解决聚酯薄膜内应力不均衡的问题,使得聚酯薄膜的内应力得到释放,在冲压后保证其表面的平面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聚酯薄膜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
背景技术
聚酯薄膜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非金属材料,聚酯薄膜(PET)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原料,采用挤出法制成厚片,再经双向拉伸制成的薄膜材料。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有光泽的薄膜,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电气性能和热稳定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通讯、食品包装等领域。然而,在对其进行冲压加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平面度无法保证以及翘曲方向不一致。
在冲压聚酯薄膜时,由于薄膜本身是一种柔性材料,易于变形和塑性,因此平面度往往难以得到保证。这是因为在冲压过程中,薄膜会受到压力的作用,导致其发生变形和位移,从而使成品的平面度受到影响。
另外,聚酯薄膜冲压过程中还经常出现翘曲现象,而且翘曲方向还不一致。这主要是因为薄膜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会产生应力,当应力无法得到有效地释放时,就会导致薄膜出现翘曲现象。在某些情况下,薄膜内部产生的应力可能在其厚度方向上释放,导致薄膜向上或向下翘曲。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薄膜的应力可能在横向释放,导致其左右翘曲。这种不同的翘曲方向,给冲压过程的控制和最终成品的精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以解决聚酯薄膜内应力不均衡的问题,使得聚酯薄膜的内应力得到释放,在冲压后保证其表面的平面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包括固定座以及沿着所述固定座长度方向依次排布设置的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第三加热棒和冷却板,所述第一加热棒、所述第二加热棒、所述第三加热棒以及所述冷却板均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第一加热棒、所述第二加热棒以及所述第三加热棒等间距分布,且间距为10mm~20mm,所述冷却板与所述第三加热棒之间的距离为200mm~30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棒、所述第二加热棒以及所述第三加热棒均包括加热条以及铝外壳,所述铝外壳内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加热条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加热条和所述铝外壳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棒的直径为10mm,所述铝外壳的外径为30mm,所述铝外壳内的安装孔孔径为10.005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棒和所述第二加热棒之间的距离为10mm,所述第二加热棒和所述第三加热棒之间的距离为10mm。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板和所述第三加热棒之间的距离为300mm。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板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平直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与聚酯薄膜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棒、所述第二加热棒、所述第三加热棒以及所述冷却板均通过螺丝来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棒、所述第二加热棒和所述第三加热棒的加热温度为90°~20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棒、所述第二加热棒和所述第三加热棒均为调温加热棒,且所述调温加热棒的加热丝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包括固定座以及沿着固定座长度方向依次排布设置的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第三加热棒和冷却板,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第三加热棒以及冷却板均与固定座连接,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以及第三加热棒等间距分布,且间距为10mm~20mm,冷却板与第三加热棒之间的距离为200mm~300mm,通过控制不同的加热温度,可以使得聚酯薄膜在受热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热应力,从而使得薄膜内部的应力得到逐步释放,然后由冷却板进行冷却,以解决聚酯薄膜内应力不均衡的问题,使得聚酯薄膜的内应力得到释放,在冲压后保证其表面的平面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固定座;2、第一加热棒;3、第二加热棒;4、第三加热棒;5、冷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包括固定座1以及沿着固定座1长度方向依次排布设置的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第三加热棒4和冷却板5,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第三加热棒4以及冷却板5均与固定座1连接,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以及第三加热棒4等间距分布,且间距为10mm~20mm,冷却板5与第三加热棒4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m。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将聚酯薄膜放置在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以及第三加热棒4的加热区域,通过控制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以及第三加热棒4的加热温度,具体而言,第一加热棒2的加热温度设定为70℃,第二加热棒3的加热温度设定为90℃,而第三加热棒4的加热温度设定为110℃,通过控制不同的加热温度,可以使得聚酯薄膜在受热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热应力,从而使得薄膜内部的应力得到逐步释放,然后由冷却板5进行冷却,以解决聚酯薄膜内应力不均衡的问题,使得聚酯薄膜的内应力得到释放,在冲压后保证其表面的平面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以及第三加热棒4均包括加热条以及铝外壳,铝外壳内设置有安装孔,加热条设置在安装孔内,且加热条和铝外壳同轴设置,使得热量能迅速均匀地传递到铝外壳,提高了加热效率,同轴设置使得加热棒的重心稳定,不会因为倾斜或者偏移导致加热棒不受控制或者热源直接接触到铝外壳,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其次,铝材料具有优良的散热性,能快速将热量散布到其外表面,避免了过热或者热量局部集中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条的直径为10mm,铝外壳的外径为30mm,铝外壳内的安装孔孔径为10.005mm。这种设计,提高了加热棒的热传导性能,使得热量能够更迅速地传递到铝外壳,其次,加热条的直径为10mm,用于安装该加热条的安装孔孔径为10.005mm,这样设计可以保证加热棒的电热性能稳定,由于加热条和铝外壳同轴设置,如果加热条和铝外壳之间的间隙过大,可能会影响到电热性能的稳定性。因此,精确的孔径设计可以保证加热棒的电热性能稳定;其次,通过精确的孔径设计,可以保证加热条和铝外壳之间的间隙均匀,从而使得热分布更加精确,这样设计可以避免加热棒加热不均或者局部过热的情况。
更为具体地,第一加热棒2和第二加热棒3之间的距离为10mm,第二加热棒3和第三加热棒4之间的距离为10mm。
由于聚酯薄膜的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步骤是双向拉伸,这个过程会让聚酯薄膜的内部分子链被拉伸取向,从而在分子链中产生内应力,容易导致聚酯薄膜出现边缘翘起的情况,如果聚酯薄膜在经过加热后突然冷却降温,会导致分子链中的内应力无法正常释放,从而在薄膜中产生残余内应力,这些残余内应力可能会影响薄膜的尺寸稳定性、光学性能以及机械性能。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板5和第三加热棒4之间的距离为300mm。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提供足够的冷却空间,第三加热棒4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冷却板5与第三加热棒4的距离过近,会影响到聚酯薄膜的冷却效果,通过设定这样的距离,可以确保聚酯薄膜温度缓慢降低,从而逐步释放其内部的应力,避免产生残余内应力。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板5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为平直面,第一表面用于与聚酯薄膜接触。这样设计,冷却板5的第一表面为一个平滑、规则的平面,从而可以与聚酯薄膜良好接触,有效增加了两者的接触面积,平直的表面也有助于防止热量在聚酯薄膜表面积累,从而更均匀地将热量从聚酯薄膜上传递到冷却板5上,以实现冷却板5与聚酯薄膜之间的能量交换,热量可以更有效地从聚酯薄膜转移到冷却板5上,然后进一步转移到冷却系统或者环境中,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也有利于控制聚酯薄膜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第三加热棒4以及冷却板5均通过螺丝来与固定座1固定连接,由于使用了螺丝进行固定,使得加热棒和冷却板5的安装和拆卸变得更加简单,可以在需要更换或者维修时更容易地操作,降低操作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和第三加热棒4的加热温度为90°~20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和第三加热棒4均为调温加热棒,且调温加热棒的加热丝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加热棒2的长度D1、第二加热棒3的长度D2、第三加热棒4的长度D3以及聚酯薄膜的宽度W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
D1=D2=D3≥(W+40mm)
当聚酯薄膜依次绕设在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以及第三加热棒上时,在第一加热棒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加热棒的前后两个端面与聚酯薄膜边缘的距离均大于20mm;在第二加热棒的长度方向上,第二加热棒的前后两个端面与聚酯薄膜边缘的距离均大于20mm;在第三加热棒的长度方向上,第三加热棒的前后两个端面与聚酯薄膜边缘的距离均大于20mm。
为了进一步解释说明,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的加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第三加热棒4以及冷却板5依次安装在固定座1的同一侧,第一加热棒2和第二加热棒3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加热棒3和第三加热棒4的间距;
S2、调整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和第三加热棒4的温度,其中,第二加热棒3的加热温度为90℃;
S3、聚酯薄膜依次绕过第一加热棒2上表面、第二加热棒3下表面以及第三加热棒4上表面,然后与冷却板5的一表面接触;
S4、聚酯薄膜在生产速度为130m/min的条件下依次经过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第三加热棒4和冷却板5。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1)以及沿着所述固定座(1)长度方向依次排布设置的第一加热棒(2)、第二加热棒(3)、第三加热棒(4)和冷却板(5),所述第一加热棒(2)、所述第二加热棒(3)、所述第三加热棒(4)以及所述冷却板(5)均与所述固定座(1)连接,所述第一加热棒(2)、所述第二加热棒(3)以及所述第三加热棒(4)等间距分布,且间距为10mm~20mm,所述冷却板(5)与所述第三加热棒(4)之间的距离为200mm~300mm,所述第一加热棒(2)、所述第二加热棒(3)以及所述第三加热棒(4)均包括加热条以及铝外壳,所述铝外壳内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加热条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加热条和所述铝外壳同轴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棒的直径为10mm,所述铝外壳的外径为30mm,所述铝外壳内的安装孔孔径为10.00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棒(2)和所述第二加热棒(3)之间的距离为10mm,所述第二加热棒(3)和所述第三加热棒(4)之间的距离为1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5)和所述第三加热棒(4)之间的距离为30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5)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平直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与聚酯薄膜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棒(2)、所述第二加热棒(3)、所述第三加热棒(4)以及所述冷却板(5)均通过螺丝来与所述固定座(1)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棒(2)、所述第二加热棒(3)和所述第三加热棒(4)的加热温度为90°~20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棒(2)、所述第二加热棒(3)和所述第三加热棒(4)均为调温加热棒,且所述调温加热棒的加热丝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882355.5U CN221249594U (zh) | 2023-10-25 | 2023-10-25 | 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882355.5U CN221249594U (zh) | 2023-10-25 | 2023-10-25 | 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249594U true CN221249594U (zh) | 2024-07-02 |
Family
ID=91622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882355.5U Active CN221249594U (zh) | 2023-10-25 | 2023-10-25 | 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249594U (zh) |
-
2023
- 2023-10-25 CN CN202322882355.5U patent/CN22124959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679366B1 (en) | Preform fabrication method | |
CN101308222A (zh) | 光学片制造方法及光学片 | |
US20230411587A1 (en) | Electrode plate roll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de plate rolling method | |
CN221249594U (zh) | 一种生产聚酯薄膜用的加热机构 | |
CN117261054A (zh) | 一种聚酯薄膜用加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 |
KR20130102577A (ko) | 기판 가열 장치 | |
CN207065281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WO2011115111A1 (ja) |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CN101780701A (zh) | 一种结构改进的三辊压光装置 | |
CN215800030U (zh) | 一种散热装置及热场 | |
KR20130046104A (ko) | 방열판을 지닌 면상발열히터의 제조방법 | |
US20220266477A1 (en) | Composite material molding apparatus and composite material molding method | |
EP0922564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laminate | |
CN114501696A (zh) | 用于超导带材制备的加热和走带系统 | |
CN212451558U (zh) | 一种钢带加工用的快速冷却装置 | |
CN220219631U (zh) | 一种散热性好的热塑模具 | |
WO2020147233A1 (zh) | 笔记本电脑外壳及其制作方法 | |
CN212451557U (zh) | 一种钢带加工用的快速冷却装置 | |
KR101552935B1 (ko) | 롤 임프린팅 장치 및 그 방법 | |
CN216230632U (zh) | 一种片材挤出机水冷装置 | |
CN215209118U (zh) | 热压成型设备 | |
JP2020121333A (ja) | 熱プレス装置および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 |
JP5473752B2 (ja) | 昇温ロール均熱化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
CN219507961U (zh) | 一种电容铝箔退火设备 | |
CN116710262B (zh) | 热成形装置及热成形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