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13807U - 车辆徽标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徽标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13807U
CN221213807U CN202323439434.5U CN202323439434U CN221213807U CN 221213807 U CN221213807 U CN 221213807U CN 202323439434 U CN202323439434 U CN 202323439434U CN 221213807 U CN221213807 U CN 221213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go
double
marker
vehicle
sided adhe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43943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晶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43943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13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13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138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Waterproofing, Decoration, And Sanit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徽标和车辆,所述车辆徽标包括徽标本体,所述徽标本体包括第一标志件和第二标志件,所述第一标志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镂空部;所述第二标志件和所述第一标志件层叠布置,所述第二标志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标识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标识部对应所述第一镂空部设置。本公开的车辆徽标可以兼顾车辆徽标的可靠性和设计灵活性。

Description

车辆徽标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徽标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汽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品。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兴起,零部件的高度集成化,导致汽车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徽标作为汽车车头具有强烈客户感知的零部件,其美观性和可靠性也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徽标的美观性,相关技术中的徽标包括第一标志件和第二标志件,第二标志件与第一标志件的正面连接,且第二标志件遮挡第一标志件的一部分,第二标志件和第一标志件共同组成车辆的标志。上述设计使得第二标志件与第一标志件的连接面积,不会超过第二标志件的反面面积,导致第二标志件与第一标志件的连接面积,受第二标志件的限制。这就导致在保证第二标志件与第一标志件可靠连接的情况下,第二标志件的尺寸设计灵活性较差;在第二标志件的尺寸设计灵活的情况下,难以保证第二标志件与第一标志件的可靠连接。即难以兼顾徽标的可靠性和设计灵活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公开提出一种车辆徽标,以兼顾车辆徽的可靠性和设计灵活性。
本公开的车辆徽标包括徽标本体,所述徽标本体包括第一标志件和第二标志件,所述第一标志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镂空部;所述第二标志件和所述第一标志件层叠布置,所述第二标志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标识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标识部对应所述第一镂空部设置。
可选地,所述标识部沿朝向所述第一标志件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凸出设置,所述标识部插装于所述第一镂空部内,且与所述第一镂空部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标识部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平齐。
可选地,所述徽标本体还包括第一双面胶,所述第一双面胶设于所述第一标志件和所述第二标志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双面胶粘接;所述第一双面胶具有第二镂空部,所述标识部插装于所述第二镂空部内,且与所述第二镂空部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标志件的材质与所述第二标志件的材质不同;和/或,所述第一标志件的颜色和所述第二标志件的颜色不同。
可选地,所述车辆徽标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于所述第二标志件的远离所述第一标志件的一侧,所述底座与所述徽标本体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标志件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呈环形,所述第三连接部环绕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所述车辆徽标还包括第二双面胶和第三双面胶,所述第二双面胶呈环形,所述第二双面胶环绕所述第三双面胶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底座通过所述第二双面胶粘接,所述第二标志件与所述底座通过第三双面胶粘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双面胶套设于所述第二标志件且与所述第二标志件定位配合;和/或,所述底座具有凹槽,所述凹槽沿背向所述徽标本体的方向凹陷设置,所述第三双面胶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标志件的设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凹槽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车辆徽标还包括第四双面胶,所述第四双面胶设于所述底座的背向所述徽标本体的一侧,且与所述底座粘接;和/或,所述底座的背向所述徽标本体的方向设有定位柱。
本公开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徽标。
本公开的车辆徽标,第二标志件的起标识作用的标识部通过第一标志件的第一镂空部露出,使得第二标志件和第一标志件共同组成车辆的标志。利用第二标志件的第二连接部与第一标志件的第一连接部连接,实现第二标志件和第一标志件的连接。通过对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的尺寸设计,可以保证第二标志件与第一标志件的可靠连接,即保证车辆徽标的可靠性;此外,第一镂空部的设计不会受到第一连接部的限制,标识部的设计不会受到第二连接部的限制,使得标识部的设计更灵活。由此,可以兼顾车辆徽标的可靠性和设计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徽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徽标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第一标志件和第二标志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车辆徽标;
1、第一标志件;11、第一连接部;12、第一镂空部;13、第三连接部;101、第一感知面;
2、第二标志件;21、第二连接部;22、标识部;201、第二感知面;
3、第一双面胶;31、第二镂空部;
4、底座;41、凹槽;42、定位柱;
5、第二双面胶;
6、第三双面胶;
7、第四双面胶;
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徽标100包括徽标本体,徽标本体包括第一标志件1和第二标志件2,第二标志件2和第一标志件1层叠布置。第一标志件1包括第一连接部11和第一镂空部12,第二标志件2包括第二连接部21和标识部22,第二连接部21对应第一连接部11设置且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标识部22对应第一镂空部12设置。其中,第一镂空部12由第一标志件1的孔或豁口形成;标识部22与第一镂空部12的形状或图像一致。
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徽标100,第二标志件2的起标识作用的标识部22通过第一标志件1的第一镂空部12露出,使得第二标志件2和第一标志件1共同组成车辆的标志。利用第二标志件2的第二连接部21与第一标志件1的第一连接部11连接,实现第二标志件2和第一标志件1的连接。通过对第二连接部21和第一连接部11的尺寸设计,可以保证第二标志件2与第一标志件1的可靠连接,即保证车辆徽标100的可靠性;此外,第一镂空部12的设计不会受到第一连接部11的限制,标识部22的设计不会受到第二连接部21的限制,使得标识部22的设计更灵活。由此,可以兼顾车辆徽标100的可靠性和设计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标识部22沿朝向第一标志件1的方向相对第二连接部21凸出设置。标识部22插装于第一镂空部12内,且与第一镂空部12定位配合。
在进行车辆徽标100的组装时,通过将标识部22插装于第一镂空部12内,且标识部22与第一镂空部12定位配合,可以实现第二标志件2和第一标志件1之间的定位,提高第一标志件1和第二标志件2之间的装配精度。由此,可以提高车辆徽标100的装配精度,从而提高车辆徽标100的外管美观性,提高车辆徽标100的感知质量。
可选地,标识部22的远离第二连接部21的表面与第一连接部11的远离第二连接部21的表面平齐。换言之,标识部22的远离第二连接部21的表面与第一连接部11的远离第二连接部21的表面共面。
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标志件1设置在第二标志件2的前侧,此时,第一标志件1的前表面为第一感知面101,第二标志件2的前表面为第二感知面201。标识部22的前表面(即第二感知面201)与第一连接部11的前表面(即第一感知面101)平齐,即标识部22的第二感知面201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感知面101共面。其中,前后方向如图2和图3所示。
由此,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二标志件2的标识部22凸出第一标志件1的第一连接部11设置,从而可以利用第一标志件1的第一连接部11对第二标志件2的标识部22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降低车辆徽标100损坏的风险;另一方面,使得车辆徽标100的感知面为平滑的表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车辆徽标100的感知质量。
可选地,如图2所示,徽标本体还包括第一双面胶3,第一双面胶3设于第一标志件1和第二标志件2之间,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通过第一双面胶3粘接。
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通过第一双面胶3粘接,方便第一标志件1和第二标志件2之间的连接和拆卸。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双面胶3具有第二镂空部31,标识部22插装于第二镂空部31内,且与第二镂空部31定位配合。其中,第二镂空部31由第一双面胶3的孔或豁口形成。
在进行车辆徽标100的组装时,先将第二标志件2的标识部22插装在第一双面胶3的第二镂空部31内,且使得标识部22与第二镂空部31定位配合,实现第二标志件2与第一双面胶3之间的定位和连接;之后,再将标识部22插装于第一镂空部12内,且标识部22与第一镂空部12定位配合,实现第二标志件2和第一标志件1之间的定位和连接。
由此,提高第一双面胶3与第二标志件2之间、第一标志件1与第二标志件2之间,以及第一双面胶3与第一标志件1之间的装配精度,进一步提高车辆徽标100的外管美观性,提高车辆徽标100的感知质量。
可选地,第一标志件1的材质与第二标志件2的材质不同。
例如,第一标志件1的材质为塑料,第二标志件2的材质为金属,第一标志件1的第一感知面101采用喷砂处理为砂面,第二标志件2的第二感知面201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呈现高亮黑色效果。
通过将第一标志件1的材质和第二标志件2的材质设为不同,方便对第一标志件1和第二标志件2进行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从而使得第一标志件1和第二标志件2的表面不同,进一步提高了车辆徽标100的设计灵活性。
可选地,第一标志件1的颜色和第二标志件2的颜色不同。
例如,第一标志件1的颜色为红色,第二标志件2的颜色为黑色,从而使得第一标志件1的第一感知面101和第二标志件2的第二感知面201的颜色不同,进一步提高了车辆徽标100的设计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车辆徽标100还包括底座4,底座4设于第二标志件2的远离第一标志件1的一侧,底座4与徽标本体可拆卸地连接。
例如,第一标志件1设于第二标志件2的前侧,底座4设于第二标志件2的后侧。底座4与第一标志件1可拆卸地连接,底座4与第二标志件2可拆卸地连接。
通过将底座4与徽标本体可拆卸地连接,使得可以仅通过更换徽标本体部分实现对徽标本体的颜色或材质的更换,降低车辆徽标100的设计变更带来的成本增加。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标志件1还包括第三连接部13,第三连接部13呈环形,第三连接部13环绕第二连接部21设置。车辆徽标100还包括第二双面胶5和第三双面胶6,第二双面胶5呈环形,第二双面胶5环绕第三双面胶6设置,第三连接部13与底座4通过第二双面胶5粘接,第二标志件2与底座4通过第三双面胶6粘接。
利用第三连接部13与底座4通过第二双面胶5粘接,实现第一标志件1与底座4的连接;利用第二标志件2与底座4通过第三双面胶6粘接,实现第二标志件2与底座4的连接。由此,在方便徽标本体与底座4之间拆卸的同时,使得徽标本体与底座4的连接面积较大,有利于提高徽标本体与底座4的连接可靠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车辆徽标100的可靠性。
可选地,第二双面胶5套设于第二标志件2且与第二标志件2定位配合。底座4具有凹槽41,凹槽41沿背向徽标本体的方向凹陷设置。第三双面胶6设于凹槽41内,第二标志件2的设于凹槽41内且与凹槽41定位配合。
在进行车辆徽标100的组装时,先将第二标志件2和第一标志件1连接;然后将第二双面胶5套设在第二标志件2的外侧,且第二双面胶5的内周面与第二标志件2外周面适配贴合,且第二双面胶5与第一标志件1粘接,实现第二双面胶5与第一标志件1之间的定位和连接;然后,将第三双面胶6粘贴在第二标志件2的远离第一标志件1的表面;最后,将第二标志件2装入凹槽41内,且第二标志件2与凹槽41定位配合,第二双面胶5和第三双面胶6均与底座4粘接,实现徽标本体与底座4之间的定位和连接。
由此,提高徽标本体与底座4之间的装配精度,进一步提高车辆徽标100的外管美观性,提高车辆徽标100的感知质量。
可选地,如图2所示,车辆徽标100还包括第四双面胶7,第四双面胶7设于底座4的背向徽标本体的一侧,且与底座4粘接。
例如,第四双面胶7设于底座4的后侧,第四双面胶7的前表面与底座4的后表面粘接,第四双面胶7的后表面用于与车辆粘接。
通过设置第四双面胶7,利用第四双面胶7实现车辆徽标100与车辆之间的连接和拆卸,方便对车辆徽标100进行更换,以提高车辆的感知质量。
可选地,如图2所示,底座4的背向徽标本体的方向设有定位柱42。
在进行车辆徽标100与车辆的连接时,先将套设有密封圈8的定位柱42插装在车辆的定位孔内,实现车辆徽标100与车辆之间的定位;之后,再将车辆徽标100与车辆连接,例如,车辆徽标100与车辆粘接。
由此,可以提高车辆徽标100与车辆之间的装配精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车辆的感知质量。
车辆徽标100还包括密封圈8,密封圈8套设于定位柱42。
密封圈8的设置可以实现对定位孔的封堵,避免定位孔内进入水汽、杂质等。
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徽标100,第二标志件2与第一标志件1的非感知面连接,能够有效防止第二标志件2与第一标志件1分离,且第二标志件2与第一标志件1的连接面积不受第二标志件2的限制,在保证第二标志件2与第一标志件1的连接面积的情况下,可以自定义可视部分的尺寸、材质和色彩,实现小尺寸、多材质、多色彩车辆徽标100的组合。在组装过程中,利用标识部22与第一镂空部12的定位配合,实现第一标志件1与第二标志件2之间的定位;利用底座4的凹槽41与第二标志件2的定位配合,实现徽标本体与底座4之间的定位,能够有效控制不同部位间的组合间隙,减少了工装的使用,通过调控每个零部件的精度保证安装的精度,便于安装的同时,赋予车辆徽标100完美的视觉效果,极大提升了感知质量。将底座4与徽标本体可拆卸地连接,可以仅通过更换徽标本体来改变车辆徽标100的颜色和材质,从而实现不同材质、不同表面处理的任意组合。极大拓宽了车辆徽标100的多样性以及设计性,实现丰富多彩且材质多变的车辆徽标100外观组合,适用面广,通用性强,为车辆整体增添了高级感与精致感。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设计变更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徽标100。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徽标,其特征在于,包括徽标本体,所述徽标本体包括:
第一标志件,所述第一标志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镂空部;
第二标志件,所述第二标志件和所述第一标志件层叠布置,所述第二标志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标识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标识部对应所述第一镂空部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徽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部沿朝向所述第一标志件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凸出设置,所述标识部插装于所述第一镂空部内,且与所述第一镂空部定位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徽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部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徽标,其特征在于,所述徽标本体还包括第一双面胶,所述第一双面胶设于所述第一标志件和所述第二标志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双面胶粘接;
所述第一双面胶具有第二镂空部,所述标识部插装于所述第二镂空部内,且与所述第二镂空部定位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徽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志件的材质与所述第二标志件的材质不同;和/或
所述第一标志件的颜色和所述第二标志件的颜色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徽标,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徽标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于所述第二标志件的远离所述第一标志件的一侧,所述底座与所述徽标本体可拆卸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徽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志件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呈环形,所述第三连接部环绕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
所述车辆徽标还包括第二双面胶和第三双面胶,所述第二双面胶呈环形,所述第二双面胶环绕所述第三双面胶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底座通过所述第二双面胶粘接,所述第二标志件与所述底座通过第三双面胶粘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徽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双面胶套设于所述第二标志件且与所述第二标志件定位配合;和/或
所述底座具有凹槽,所述凹槽沿背向所述徽标本体的方向凹陷设置,所述第三双面胶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标志件的设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凹槽定位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徽标,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徽标还包括第四双面胶,所述第四双面胶设于所述底座的背向所述徽标本体的一侧,且与所述底座粘接;和/或所述底座的背向所述徽标本体的方向设有定位柱。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徽标。
CN202323439434.5U 2023-12-15 2023-12-15 车辆徽标和车辆 Active CN221213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439434.5U CN221213807U (zh) 2023-12-15 2023-12-15 车辆徽标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439434.5U CN221213807U (zh) 2023-12-15 2023-12-15 车辆徽标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13807U true CN221213807U (zh) 2024-06-25

Family

ID=91576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439434.5U Active CN221213807U (zh) 2023-12-15 2023-12-15 车辆徽标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138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2469B (zh) 被照明的标识徽记
CN221213807U (zh) 车辆徽标和车辆
US20070033974A1 (en) Protective case for a fob
CN110730261A (zh) 装饰圈组件和移动终端
CN101832627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面板及其生产方法
CN217124705U (zh) 一种u形弯折的汽车饰板
JP5149727B2 (ja) 照明式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05849B1 (ko) 코인형 교통카드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0852294U (zh) 一种表面多色种处理汽车标牌
CN210912269U (zh) 一种胶膜式车标组件
CN210881939U (zh) 一种智能发光车标总成
CN205601620U (zh) 汽车石英表刻度盘
CN214523638U (zh) 一种透光车标
KR20100001759U (ko) 광고용 장식구
KR100424160B1 (ko) 액세서리 부착용 자성체가 일체 성형된 인스트루먼트 패널
JP3681355B2 (ja) 装飾片付き筆記具
CN219981252U (zh) 一种车钥匙保护套壳体锁扣结构
CN213365950U (zh) 一种标识
CN217969429U (zh) 一种模块化乘用车方向盘开关总成
CN113276786B (zh) 一种发光车标面罩的制造方法
CN211119530U (zh) 一种具有磁性丝印贴片的控制盒及其烹饪电器
CN212154952U (zh) 一种发动机箱盖
CN213785775U (zh) 一种具有可更换装饰配件的首饰
CN214450000U (zh) 一种轮毂中心盖
CN221250994U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面板饰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