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01695U - 发光线缆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发光线缆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01695U
CN221201695U CN202323155514.8U CN202323155514U CN221201695U CN 221201695 U CN221201695 U CN 221201695U CN 202323155514 U CN202323155514 U CN 202323155514U CN 221201695 U CN221201695 U CN 2212016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positioning portion
light emitting
light
out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5551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旭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Shun Wei Electronics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Shun Wei Electronics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Shun Wei Electronics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Shun Wei Electronics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5551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016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016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016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光线缆结构,包括电源线缆、信号线缆、连接器绝缘体、电源端子、信号端子及发光装置。连接器绝缘体设置于电源线缆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电源端子连接于电源线缆。信号端子连接于信号线缆。发光装置包括线缆收容件及发光模块。线缆收容件位于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电源线缆收容于线缆收容件内,且发光模块设置于线缆收容件相对电源线缆的一侧,并可在发光线缆结构的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光线。

Description

发光线缆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尤指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发光线缆结构。
背景技术
软性线缆(Flexible Cable)因具有电导线弯折之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电子产品,且软性线缆端边通常设有电连接器,用以便利其电性插接使用,达到电性弯折导接之目的。软性线缆的作用在连接两端的电子产品,以提供电子产品之间的信号传输。然而,在使用时,使用者无法由软性线缆的外观直接得知软性线缆是否正在进行信号传输。在实际情况下,软性线缆可能因为与电子产品的连接不确实或器件本身的损坏而无法正常运作,造成使用者误认软性线缆正在运作,因而影响作业的进行。此外,传统软性线缆除了提供信号传输的作用外,并无法提升电子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再者,传统软性线缆由多条线缆构成,但线缆之间欠缺汇集整理,彼此相互分散,容易影响周边器件的配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线缆结构,其具有稳固的组装结构,并可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发光,以利辩识使用状态,且增加视觉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线缆结构,包括电源线缆、信号线缆、连接器绝缘体、电源端子、信号端子及发光装置。电源线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信号线缆沿所述电源线缆设置。连接器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缆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电源端子设置于所述连接器绝缘体内,并连接于所述电源线缆。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连接器绝缘体内,并连接于所述信号线缆。发光装置包括线缆收容件及发光模块。所述线缆收容件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电源线缆收容于所述线缆收容件内,且所述发光模块设置于所述线缆收容件相对所述电源线缆的一侧。
可选地,发光装置还包括第一端固定件、第一端壳体、第二端固定件及第二端壳体。第一端固定件连接于所述线缆收容件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一端。第一端壳体组接于所述第一端固定件。第二端固定件连接于所述线缆收容件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一端。第二端壳体组接于所述第二端固定件。所述发光装置透过所述第一端固定件、所述第一端壳体、所述第二端固定件与所述第二端壳体与所述电源线缆连结。
可选地,所述发光模块包括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上的发光器件、电性连接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发光模块传输线及控制芯片。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固定件包括第一端固定件导槽,且所述发光模块传输线穿过所述第一端固定件导槽与外部装置电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线缆收容件还包括发光模块通道,所述发光模块通道沿所述线缆收容件的纵长方向设置,且所述发光器件设置于所述发光模块通道内。
可选地,所述发光模块的发光器件为发光二极管,且所述发光器件相互间隔排列并沿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
可选地,所述发光装置的第一端固定件包括第一端固定件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固定件包括第二端固定件收容槽及所述线缆收容件包括线缆收容件收容槽,其中所述电源线缆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固定件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固定件收容槽与所述线缆收容件收容槽。
可选地,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导光件及外壳体,所述导光件连接于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并位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发光模块之间,且所述外壳体连接于并包覆所述线缆收容件的该侧。
可选地,所述发光装置的第一端固定件包括第一端固定件定位部、所述第二端固定件包括第二端固定件定位部、所述线缆收容件包括线缆收容件定位部、所述导光件包括导光件定位部及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体定位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固定件定位部与所述第二端固定件定位部分别与所述线缆收容件定位部、导光件定位部与外壳体定位部连结。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固定件定位部与所述第二端固定件定位部分别朝所述线缆收容件的方向延伸一距离,且所述线缆收容件定位部、所述导光件定位部及所述外壳体定位部分别具有穿孔状。所述第一端固定件定位部与所述第二端固定件定位部分别穿透所述穿孔状线缆收容件定位部、所述穿孔状导光件定位部及所述穿孔状外壳体定位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导光件及所述外壳体包括可透光材料。
可选地,所述导光件、所述外壳体及所述线缆收容件包括弹性可弯折材料。
可选地,所述线缆收容件包括线缆收容件收容槽,所述线缆收容件收容槽包括两槽壁及位于所述两槽壁之间的槽身及槽口,其中所述两槽壁分别包括凸缘,所述凸缘相邻所述槽口设置,且朝所述槽口延伸。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线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发光线缆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发光线缆结构的侧向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发光线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发光线缆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4的发光线缆结构的局部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线缆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发光线缆结构的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7的发光线缆结构的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7的发光线缆结构的C-C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7的发光线缆结构的D-D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了解本实用新型之技术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之功效,兹将本实用新型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之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图式,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之用,未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后之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所附之图式的比例与配置关是解读、局限本实用新型于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水平」、「垂直」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实用新型发光线缆结构的各实施例,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之相同组件是以相同之符号标示来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线缆结构,用来连接两电子装置作为信号传输的媒介,且在信号传输过程中还可提供显示功能,以表示发光线缆结构的使用状态。参阅图1至图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线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发光线缆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发光线缆结构的侧向示意图,图4为图1的发光线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5为图1的发光线缆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线缆结构1,包括电源线缆10、信号线缆20、连接器绝缘体30、电源端子41、信号端子42及发光装置5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源线缆10相互间隔排列设置,并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1及第二端部12(如图1所示);较佳地,电源线缆10是以上、下两行并排排列,且每行包括6条电源线缆10(如图2及图3所示),用来提供电源信号的传输。如图4所示,每一条电源线缆10的一端固持于对应的电源端子41的一端内,且电源端子41设置于连接器绝缘体30的电源端子插槽内,并且电源端子4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外部装置(未图示)的对接连接器。
如图2所示,信号线缆20沿电源线缆10设置,并相互间隔排列,且外在电源线缆10的同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线缆20是以单行4条并列方式排列,用来提供数据信号的传输。如图4所示,每一条信号线缆20的一端固持于对应的信号端子42的一端内,且信号端子42设置于连接器绝缘体30的信号端子插槽内,并且信号端子42的另一端电性连接外部装置的对接连接器。需要注意的是,连接器绝缘体30可对电源线缆10及信号线缆20达到一定程度的定位功效,使电源线缆10及信号线缆20连接在相对连接器绝缘体30之间。
续请参阅图1至图5并配合图6,图6为图4的发光线缆结构1的局部立体组合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光装置50除了用于提供发光效果之外,更可进一步提升与电源线缆10与信号线缆20之间的稳固性及整体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装置50包括线缆收容件51、发光模块52、第一端固定件53、第一端壳体54、第二端固定件55、第二端壳体56、导光件57及外壳体58。特别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光装置50除了具有发光作用之外,还可进一步整理电源线缆10的排列。如图1所示,线缆收容件51沿电源线缆10设置,并位于电源线缆10的第一端部11及第二端部12之间,且与连接器绝缘体30彼此间隔,其中线缆收容件51与连接器绝缘体30适当间隔可保留连接器绝缘体30对接时的可挠性及灵活度。如图2、图4及图6所示,电源线缆10在第一端部11及第二端部12之间收容于线缆收容件51内,且发光模块52设置于线缆收容件51相对电源线缆10的一侧。如图6所示,通过线缆收容件51的设置,使电源线缆10可确实地收容在线缆收容件51内,避免多条电源线缆10散开而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续请参阅图4及图5并配合图7至图11,图7为发光线缆结构1的俯视示意图,图8为图7的发光线缆结构1的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图7的发光线缆结构1的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10为图7的发光线缆结构的C-C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及图11为图7的发光线缆结构1的D-D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如图9所示,线缆收容件51包括线缆收容件收容槽510,且线缆收容件收容槽510包括两槽壁5101及位于两槽壁5101之间的槽身5103及槽口5105。在此实施例中,两槽壁5101分别包括凸缘5102,且凸缘5102相邻槽口5105设置,并朝槽口5105延伸。具体地,凸缘5102之间的间距,亦即槽口5105的宽度小于槽身5103的宽度,使电源线缆10收容在线缆收容件收容槽510后,受凸缘5102的抵挡而收容在线缆收容件收容槽510内,以避免脱离于线缆收容件收容槽510外。
如图5及图7所示,发光装置50的第一端固定件53连接于线缆收容件51靠近第一端部11的一端,且第一端壳体54组接于第一端固定件53。第二端固定件55连接于线缆收容件51靠近第二端部12的一端,且第二端壳体56组接于第二端固定件55。在此实施例中,透过第一端固定件53、第一端壳体54、第二端固定件55与第二端壳体56的设置可连结发光装置50与电源线缆10,并可进一步提升电源线缆10与线缆收容件51之间的组装稳定。具体地,如图5、图8及图9所示,第一端固定件53包括第一端固定件收容槽530、第二端固定件55包括第二端固定件收容槽550。在此实施例中,电源线缆10收容于第一端固定件收容槽530、第二端固定件收容槽550与线缆收容件收容槽510。较佳地,如图8所示,第一端固定件53的相对二侧弯折形成侧壁,且所述侧壁向外凸设有第一卡合件533。第一端壳体54的二侧侧壁对应内凹形成有第一卡合部541,用以卡合第一卡合件533,以固定组接第一端固定件53及第一端壳体54。如图10所示,第二端固定件55的相对二侧弯折形成侧壁,且所述侧壁向外凸设有第二卡合件553。第二端壳体56的二侧侧壁对应内凹形成有第二卡合部561,用以卡合第二卡合件553,以固定组接第二端固定件55及第二端壳体56。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端固定件53及第一端壳体54的组接结构与第二端固定件55及第二端壳体56的组接结构旨在形成稳固组接,其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效的组接结构也可适用,并不以上述为限。
续请参阅图4及图5,发光模块52包括柔性电路板521、发光器件522、电性连接于柔性电路板521的发光模块传输线523及控制芯片(未图示,可整合在发光器件522内)等电子部件。在此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521的一侧延伸出间隔排列的两长条部5211,且发光器件522设置于柔性电路板521的两长条部5211上,亦即,柔性电路板521的长条部5211与发光器件522形成发光灯条。如图4所示,线缆收容件51还包括发光模块通道511,其沿线缆收容件51的纵长方向形成,以对应柔性电路板521的长条部5211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522相互间隔排列并位于发光模块通道511内。较佳地,发光器件522可为发光二极管,但亦可为其他自发光的发光体,用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续请参阅图5,第一端固定件53包括第一端固定件导槽531,其穿透第一端固定件收容槽530形成导槽。如图5及图8所示,发光模块传输线523穿过第一端固定件导槽531与外部装置电性连接。
续请参阅图4及图5配合图8至图11,导光件57连接于外壳体58的内表面,并位于外壳体58与所述发光模块52之间,且外壳体58的相对二侧弯折以包覆线缆收容件51相对应的二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件57及外壳体58由可透光材料所制,例如,塑料,或是在塑料上涂抹各种颜色荧光粉的透光导光件,但并不以此为限。导光件57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发光器件522的光线均匀分布,并提升发光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件57可以是无色、白色、黄色、红色、绿色等不同顏色的透明导光件,以配合发光器件522显示不同颜色的光。此外,导光件57、外壳体58及线缆收容件51为弹性可弯折材料,以配合电源线缆10及信号线缆20形成具有挠性可弯折的发光线缆结构1。
续请参阅图4至图6配合图9至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装置50的第一端固定件53包括第一端固定件定位部532、第二端固定件55包括第二端固定件定位部552、线缆收容件51包括线缆收容件定位部512、导光件57包括导光件定位部572及外壳体58包括外壳体定位部582。于组装时,第一端固定件定位部532与第二端固定件定位部552分别与线缆收容件定位部512、导光件定位部572与外壳体定位部582连结(如图6所示)。具体地,第一端固定件定位部532具有两个柱状结构,且第二端固定件定位部552具有两个柱状结构(如图5所示),分别朝线缆收容件51的方向延伸一距离,且线缆收容件定位部512、导光件定位部572及所述外壳体定位部582分别为穿孔状。在此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9至图10所示,第一端固定件定位部532与第二端固定件定位部552分别依序穿透外壳体定位部582、导光件定位部572及线缆收容件定位部512,以将外壳体58、导光件57及线缆收容件51连接一起,最后在靠近第一端部11处组接第一端固定件53及第一端壳体54,在靠近第二端部12处组接第二端固定件55及第二端壳体56,从而完成发光线缆结构1的组装(如图1及图2所示)。
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光线缆结构1在使用时,当电源线缆10及信号线缆20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发光装置50的发光模块传输线523接收到控制信号,多个发光器件522透过控制芯片(未图示,可整合在发光器件522内)的控制产生光线。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522可以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产生不同时间间隔的闪烁,或者发出指定颜色的光线、亮度及闪烁速率。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光线缆结构利用线缆收容件、外壳体、第一端固定件、第一端壳体、第二端固定件及第二端壳体的组接结构确保电源线缆、信号线缆及发光装置之间的稳固组接,使各部件之间不会分散而造成使用的不便,并提升电子产品之间的信号传输的可靠性,还通光发光模块在发光线缆结构的运作中发出光线,以利使用者了解发光线缆结构的使用状态,且产生的视觉效果更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以上所述是通过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特点,其目的在使熟习所述技术者能暸解本实用新型之内容并据以实施,而非限定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故凡其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之技术思想所完成之等效修饰或修改,仍应包含在以下所述之申请专利范围中。

Claims (13)

1.一种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线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
信号线缆,沿所述电源线缆设置;
连接器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缆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
电源端子,设置于所述连接器绝缘体内,并连接于所述电源线缆;
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连接器绝缘体内,并连接于所述信号线缆;以及
发光装置,包括线缆收容件及发光模块,其中所述线缆收容件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电源线缆收容于所述线缆收容件内,且所述发光模块设置于所述线缆收容件相对所述电源线缆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
第一端固定件,连接于所述线缆收容件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一端;
第一端壳体,组接于所述第一端固定件;
第二端固定件,连接于所述线缆收容件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一端;以及
第二端壳体,组接于所述第二端固定件;
其中所述发光装置透过所述第一端固定件、所述第一端壳体、所述第二端固定件与所述第二端壳体与所述电源线缆连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块包括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上的发光器件及电性连接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发光模块传输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固定件包括第一端固定件导槽,且所述发光模块传输线穿过所述第一端固定件导槽与外部装置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收容件还包括发光模块通道,所述发光模块通道沿所述线缆收容件的纵长方向设置,且所述发光器件设置于所述发光模块通道内。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块的发光器件为发光二极管,且所述发光器件相互间隔排列并沿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的第一端固定件包括第一端固定件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固定件包括第二端固定件收容槽及所述线缆收容件包括线缆收容件收容槽,其中所述电源线缆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固定件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固定件收容槽与所述线缆收容件收容槽。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导光件及外壳体,所述导光件连接于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并位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发光模块之间,且所述外壳体连接于并包覆所述线缆收容件的该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的第一端固定件包括第一端固定件定位部、所述第二端固定件包括第二端固定件定位部、所述线缆收容件包括线缆收容件定位部、所述导光件包括导光件定位部及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体定位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固定件定位部与所述第二端固定件定位部分别与所述线缆收容件定位部、导光件定位部与外壳体定位部连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固定件定位部与所述第二端固定件定位部分别朝所述线缆收容件的方向延伸一距离,且所述线缆收容件定位部、所述导光件定位部及所述外壳体定位部分别具有穿孔状,其中所述第一端固定件定位部与所述第二端固定件定位部分别穿透所述穿孔状线缆收容件定位部、所述穿孔状导光件定位部及所述穿孔状外壳体定位部连接。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及所述外壳体包括可透光材料。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所述外壳体及所述线缆收容件包括弹性可弯折材料。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收容件包括线缆收容件收容槽,所述线缆收容件收容槽包括两槽壁及位于所述两槽壁之间的槽身及槽口,其中所述两槽壁分别包括凸缘,所述凸缘相邻所述槽口设置,且朝所述槽口延伸。
CN202323155514.8U 2023-11-21 2023-11-21 发光线缆结构 Active CN2212016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55514.8U CN221201695U (zh) 2023-11-21 2023-11-21 发光线缆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55514.8U CN221201695U (zh) 2023-11-21 2023-11-21 发光线缆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01695U true CN221201695U (zh) 2024-06-21

Family

ID=91515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55514.8U Active CN221201695U (zh) 2023-11-21 2023-11-21 发光线缆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016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15993A (en) Assembly containing a modular jack and a light emitting diode
US10436395B2 (en) Flexible illuminating flat cable structure
US6174194B1 (en) Add-on electrical assembly with light transmission means
US20160172795A1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optical element transmitting led light
US8206019B2 (en) Advanced connector assembly
US9531137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n LED lamp extending through a hole in a metallic shell
US10355428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holes for transferring light
JP2007533135A (ja) 可撓性高性能led照明システム
KR20080080030A (ko) 발광장치용 케이블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발광장치
KR20100085115A (ko) Led 소켓
JP2000182724A (ja) 光伝送手段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5452746B1 (ja) 照明具
US20130120977A1 (en) mSolder-Less Electrical Assembly and Process for its Manufacture
US856237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LED display
US20030100217A1 (en) Connector casing structure having light-guiding property
CN221201695U (zh) 发光线缆结构
KR200464406Y1 (ko) 발광사인물용 엘이디모듈
US2006025655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0030811A (ja) 個別ledモジュ―ル追加型の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604571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照明器具
CN218819369U (zh) 一种多视角显示的发光底座
CN209880203U (zh) 发光排线结构
CN106801800B (zh) 一种led灯
CN2360989Y (zh) 具显示装置的电连接器
CN113016109A (zh) 发光排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