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59879U - 一种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59879U
CN221159879U CN202323068227.3U CN202323068227U CN221159879U CN 221159879 U CN221159879 U CN 221159879U CN 202323068227 U CN202323068227 U CN 202323068227U CN 221159879 U CN221159879 U CN 221159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nding
sub
rod body
open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6822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付生
张冠群
刘丽
苏兴
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Crystal Diamo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Crystal Diamond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Crystal Diamo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Crystal Diamond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59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598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包括用于附接至研磨设备以携带加工对象物相对于研磨盘移动的研磨棒本体,具有独立于研磨端并供加工对象物插入的插入座,对应地,研磨端设有开口,在插入座插设有加工对象物并插入至研磨端的状态下,能彼此给予沿径向的作用力以使得加工对象物被至少局部限位在研磨端的开口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插入座将加工对象物局部限位在研磨端的开口内,使得研磨棒能在保持原有研磨功能的情况下还能实现夹持功能,能够避免使用黏合剂,且能适配原有的研磨设备。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刚石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
背景技术
金刚石具有极高的硬度及耐磨性、高化学稳定性和高导热性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在金刚石的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对金刚石晶体的表面进行研磨处理,目前常用的研磨方法为机械研磨,即通过黏合剂将金刚石晶体粘接于研磨棒的表面,使用研磨棒给金刚石晶体的表面施加一定的压力,使金刚石晶体相对于研磨盘表面移动,以此达到打磨抛光的目的。由于该方法在不断研磨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并逐渐累积,最终容易使黏合剂失效导致金刚石晶体脱离,可能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或损坏该金刚石晶体。
为此,本申请人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黏合剂融化从而使金刚石晶体脱落的研磨设备,如专利号为ZL201821647234.5(授权公告号为CN20933535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多工位金刚石研磨设备》其公开了一种在装夹装置上设置冷却装置的技术方案,以此降低装夹装置上的金刚石和黏合剂在研磨时的温度。
但是该技术方案在使用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通过黏合剂将金刚石晶体粘接至研磨棒上的方式,在加工完成后需要再次加热黏合剂以取下金刚石,这种分离方式容易因研磨棒受热不均导致金刚石开裂;第二,若是在研磨棒本身上设置夹持金刚石晶体的夹持方案,则容易造成研磨棒本身的体积过大,从而影响与现有研磨设备的匹配度,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作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在保持原有研磨功能的情况下还能实现夹持功能的研磨棒。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包括:
研磨棒本体,用于附接至研磨设备以携带加工对象物相对于研磨盘移动;
所述研磨棒本体还设置有独立于研磨端并供所述加工对象物插入的插入座,对应地,所述研磨端设有开口,在所述插入座插设有所述加工对象物并插入至所述研磨端的状态下,能彼此给予沿径向的作用力以使得所述加工对象物被至少局部限位在所述研磨端的所述开口内。
为了能够将所述加工对象物固定于所述研磨棒的研磨端上,优选地,所述插入座由至少两个沿着所述研磨棒本体周向间隔设置的子座体构成,还包括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研磨棒本体的下段部分的致动杆,所述致动杆的上端部能插入至每个子座体的根部,从而在所述致动杆沿着所述研磨棒本体上下滑动的状态下能分开或收拢各个所述子座体,使得所述加工对象物被限位在所述插入座上。实际上,仅需要各个所述子座体能够分开和收拢即可,所述致动杆并非必需部件,例如,可以设置一个能够相对于各个所述子座体沿所述研磨棒本体长度方向移动的部件,通过该部件的移动来实现各个所述子座体的分开和收拢,设置所述致动杆是为了将驱动部分设置在远离所述研磨端的位置以防止与研磨工作互相干扰。
为了驱动所述致动杆沿所述研磨棒本体长度方向移动,优选地,所述致动杆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研磨棒本体的下端部分设置有能够相对其做周向转动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相配合的第二螺纹以在外力作用下驱动所述致动杆移动,对应地,所述插入座下方与所述研磨棒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以给予所述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锁紧力,该第一弹性件可以为诸如弹簧、弹性垫圈等。
为了在所述插入座向所述研磨棒本体内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收拢各个所述子座体,优选地,各个所述子座体的外周面所在直线与所述研磨棒本体的轴线之间形成有角度为α的倾角,并且0°≤α≤90°,对应地,所述研磨棒本体的所述开口处设有能迫使各个所述子座体相互靠近并收拢的作用部。
为了使各个所述子座体在收拢的过程更加稳定,优选地,所述作用部为沿着所述研磨棒本体的所述开口处的内周缘沿径向向内延伸出与所述子座体的外周面相配合的第一凸台,在所述插入座插入至所述开口的状态下,能逐渐收拢各个所述子座体以使得所述加工对象物被至少局部限位在所述研磨端的所述开口内。实际上,该作用部并非必须为所述第一凸台,仅设置与所述插入座大端面同尺寸的圆柱形中空部即可收拢各个所述子座体,设置一段与所述子座体的外周面相配合的第一凸台的目的在于,使所述子座体在逐渐收拢的过程中能够贴合所述第一凸台,防止具备过大的自由度,更加稳定。
为了使各个所述子座体能够在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分开,优选地,所述致动杆上端的外周包裹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使得各个所述子座体始终具有相互远离的趋势,从而实现在所述插入座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分开各个所述子座体。
为了防止所述子座体在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完全脱离所述研磨棒本体,优选地,每个子座体的根部均沿径向向外延伸出有第二凸台,对应地,所述开口处的第一凸台与邻近所述开口之内周缘的其它部分形成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能限制每个子座体的第二凸台以防止完全脱离所述开口。
为了所述驱动件能够围绕所述研磨棒本体做周向转动以驱动所述致动杆,优选地,所述研磨棒本体的下端设置有用于插接所述驱动件的接头,所述接头为径向视角上呈T型的圆柱体,对应地,所述驱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接头相适配的中空部以在插接至所述接头的同时能够围绕所述接头做周向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通过设置插入座将加工对象物局部限位在研磨端的开口内,使得研磨棒能在保持原有研磨功能的情况下还能实现夹持功能,能够避免使用黏合剂,且能适配原有的研磨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A视角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子座体与研磨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各部件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各个子座体在分开状态的状态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各个子座体在收拢状态的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研磨棒在安装状态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具有独立于研磨端11并供加工对象物2插入的插入座12,对应地,研磨端11设有开口111,在插入座12插设有加工对象物2并插入至研磨端11的状态下,能彼此给予沿径向的作用力以使得加工对象物2被至少局部限位在研磨端11的开口111内。
具体地,该插入座12由至少两个沿着研磨棒本体1周向间隔设置的子座体121构成,还包括可移动地设置于研磨棒本体1的下段部分的致动杆13,致动杆13的上端部能插入至每个子座体121的根部以带动子座体121沿研磨棒本体1的长度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的插入座12由四个子座体121构成。为了使各个子座体121在向研磨棒本体1的内部移动时能够收拢以夹紧加工对象物2,各个子座体121的外周面所在直线与研磨棒本体1的轴线之间形成有角度为α的倾角,本实施例中α=10°,对应地,研磨棒本体1的开口111处设有能迫使各个子座体121相互靠近并收拢的作用部。该作用部为沿着研磨棒本体1的开口111处的内周缘沿径向向内延伸出与子座体121的外周面相配合的第一凸台16,在插入座12插入至开口111的状态下,能逐渐收拢各个子座体121以使得所述加工对象物2被至少局部限位在所述研磨端11的开口111内。为了使各个子座体121在向研磨棒本体1的外部移动时能够分开以松开加工对象物2,致动杆13上端的外周包裹有第二弹性件17,该第二弹性件使得各个子座体121始终具有相互远离的趋势,从而实现在插入座12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分开各个所述子座体121。另外,为了防止插入座12完全脱离研磨棒本体1,每个子座体121的根部均沿径向向外延伸出有第二凸台122,对应地,开口111处的第一凸台16与邻近开口111之内周缘的其它部分形成有限位台阶161,限位台阶161能限制每个子座体121的第二凸台122以防止完全脱离开口111。
为了驱动致动杆13能够沿研磨棒本体1的长度方向移动,致动杆13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螺纹131,研磨棒本体1的下端部分设置有能够相对其做周向转动的驱动件14,驱动件14设置有用于在外力作用下驱动致动杆13移动的与第一螺纹131相配合的第二螺纹141。为了使驱动件14能够围绕研磨棒本体1做周向转动,研磨棒本体1的下端设置有用于插接驱动件的接头18,接头18为径向视角上呈T型的圆柱体,对应地,驱动件14上设置有与接头18相适配的中空部142。由于致动杆13与驱动件14之间为螺紧,在加工对象物2研磨的过程中可能受力松开,因此,插入座12下方与研磨棒本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5以给予第一螺纹131和第二螺纹141锁紧力,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为弹簧。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的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5所示,在加工对象物2尚未被限位至研磨棒本体1上时,各个子座体121在第二弹性件17的作用下互相分开,贴合在第一凸台16上;随后将加工对象物2安放至各个子座体121之间,并旋转驱动件14,使得致动杆13带动各个子座体121沿研磨棒本体1长度方向向下移动,各个子座体121之间沿第一凸台16逐渐收拢为插入座12,最终进入收拢状态将加工对象物2固定于插入座12上(如图6所示);最后,将固定有加工对象物2的研磨棒本体1安装至原有的研磨设备上即可,该原有的研磨设备可采用如背景技术中提及的如专利ZL201821647234.5的多工位金刚石研磨设备,其结构不再赘述,参考图7。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一致,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插入座12仅为一个子座体121,该插入座12由弹性材料制成,在插入座12插设有加工对象物2并插入至研磨端11的状态下,能彼此给予沿径向的作用力以使得加工对象物2被固定,本实施例结构较为简单,但能够夹持的适用尺寸较少,适用于加工对象物2的尺寸范围较小的工况。

Claims (8)

1.一种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包括:
研磨棒本体(1),用于附接至研磨设备以携带加工对象物(2)相对于研磨盘移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研磨棒本体(1)还设置有独立于研磨端(11)并供所述加工对象物(2)插入的插入座(12),对应地,所述研磨端(11)设有开口(111),在所述插入座(12)插设有所述加工对象物(2)并插入至所述研磨端(11)的状态下,能彼此给予沿径向的作用力以使得所述加工对象物(2)被至少局部限位在所述研磨端(11)的所述开口(1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座(12)由至少两个沿着所述研磨棒本体(1)周向间隔设置的子座体(121)构成,还包括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研磨棒本体(1)的下段部分的致动杆(13),所述致动杆(13)的上端部能插入至每个子座体(121)的根部,从而在所述致动杆(13)沿着所述研磨棒本体(1)上下滑动的状态下能分开或收拢各个所述子座体(121),使得所述加工对象物(2)被限位在所述插入座(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杆(13)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螺纹(131),所述研磨棒本体(1)的下端部分设置有能够相对其做周向转动的驱动件(14),所述驱动件(14)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131)相配合的第二螺纹(141)以在外力作用下驱动所述致动杆(13)移动,对应地,所述插入座(12)下方与所述研磨棒本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5)以给予所述第一螺纹(131)和第二螺纹(141)锁紧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子座体(121)的外周面所在直线与所述研磨棒本体(1)的轴线之间形成有角度为α的倾角,并且0°≤α≤90°,对应地,所述研磨棒本体(1)的所述开口(111)处设有能迫使各个所述子座体(121)相互靠近并收拢的作用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部为沿着所述研磨棒本体(1)的所述开口(111)处的内周缘沿径向向内延伸出与所述子座体(121)的外周面相配合的第一凸台(16),在所述插入座(12)插入至所述开口(111)的状态下,能逐渐收拢各个所述子座体(121)以使得所述加工对象物(2)被至少局部限位在所述研磨端(11)的所述开口(1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杆(13)上端的外周包裹有第二弹性件(17),所述第二弹性件使得各个所述子座体(121)始终具有相互远离的趋势,从而实现在所述插入座(12)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分开各个所述子座体(1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其特征在于:每个子座体(121)的根部均沿径向向外延伸出有第二凸台(122),对应地,所述开口(111)处的第一凸台(16)与邻近所述开口(111)之内周缘的其它部分形成有限位台阶(161),所述限位台阶(161)能限制每个子座体(121)的第二凸台(122)以防止完全脱离所述开口(1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研磨棒本体(1)的下端设置有用于插接所述驱动件的接头(18),所述接头(18)为径向视角上呈T型的圆柱体,对应地,所述驱动件(14)上设置有与所述接头(18)相适配的中空部(142)以在插接至所述接头(18)的同时能够围绕所述接头(18)做周向转动。
CN202323068227.3U 2023-11-13 一种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 Active CN221159879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59879U true CN221159879U (zh) 2024-06-18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713849U (zh) 风扇电机工装夹具
KR101136382B1 (ko) 형상기억합금을 이용한 공구 홀더 및 공구 고정방법
CN204094622U (zh) 一种用于磨样操作的夹具
CN210702643U (zh) 一种轴套加工用夹具
CN205380524U (zh) 一种浮动研磨装置
CN221159879U (zh) 一种用于金刚石晶体的研磨棒
CN109622990A (zh) 控制超薄壁铝合金高精度管嘴密封槽车削变形方法及夹具
CA2525920A1 (en) Mechanically actuated workpiece holder including a plastic collet
CN106239755B (zh) 一种宝石定位可调夹具
CN210307310U (zh) 一种快速对中的磨床夹头
CN217702156U (zh) 一种高频环弧焊接设备
CN215588961U (zh) 一种用于场镜座加工的定位工装夹具
CN215748328U (zh) 透镜研磨夹具
CN208342448U (zh) 透镜内倒边装置
CN110355706B (zh) 一种管道阀门加工用多角度定位夹具
CN210998160U (zh) 一种夹具
CN210757140U (zh) 一种打磨头及磨具
CN106271027A (zh) 一种摩擦焊机及其径向摩擦焊闭式夹具
CN112045553A (zh) 用于三偏心蝶阀的研磨机
CN209998965U (zh) 夹持组件、夹具及拉丝设备
KR102661113B1 (ko) Cnc 슬라이딩 척
CN209206742U (zh) 一种卡盘夹具及激光切管机
CN219504509U (zh) 一种磨外圆夹具
CN221247810U (zh) 一种带辅助浮动支撑外夹的橡胶夹头车削夹具
CN218776382U (zh) 用于阀体内腔中去除毛刺的磨头延长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