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21131U - 一种阀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阀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21131U
CN221121131U CN202322366781.3U CN202322366781U CN221121131U CN 221121131 U CN221121131 U CN 221121131U CN 202322366781 U CN202322366781 U CN 202322366781U CN 221121131 U CN221121131 U CN 2211211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valve
ball head
limiting part
b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678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211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211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阀装置,包括阀体、铁芯组件、活塞组件、阀杆、密封垫圈,所述阀装置具有阀腔以及阀口;所述活塞组件包括活塞以及密封圈,所述活塞组件滑动设置于所述阀腔内,所述活塞与形成所述阀腔的壁间隙配合,并且所述密封圈分别与所述活塞以及形成所述阀腔的壁抵接;沿所述阀杆的轴线方向,所述阀杆的一端部与所述铁芯组件连接,所述阀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活塞组件球头铰接,所述活塞与所述阀口二者其一具有密封垫圈,另一者包括用于与所述密封垫圈抵接的抵接部;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电磁阀的密封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阀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流体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阀装置。
背景技术
在流体控制领域中,电磁阀为控制流路导通与否的控制部件。电磁阀的活塞与阀口抵压时,如果密封垫圈用于抵压密封的端壁和用于抵压密封垫圈的抵接部不能贴合,会使密封垫圈与抵接部之间出现缝隙,进而导致密封垫圈的密封作用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装置,有利于提高电磁阀的密封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阀装置,包括阀体、铁芯组件、活塞组件、阀杆、密封垫圈、密封圈,所述阀装置具有阀腔以及阀口;所述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所述活塞组件滑动设置于所述阀腔内,所述活塞与形成所述阀腔的壁间隙配合,并且所述密封圈分别与所述活塞以及形成所述阀腔的壁抵接;沿所述阀杆的轴线方向,所述阀杆的一端与所述铁芯组件连接,所述阀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活塞组件球头铰接,所述活塞具有密封垫圈,所述阀口处设有能够与所述密封垫圈抵接的抵接部,或者,所述阀口处设有密封垫圈,所述活塞具有能够与所述密封垫圈抵接的抵接部。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活塞组件与铁芯组件之间设有阀杆,活塞组件与阀杆球头铰接,活塞组件与形成阀腔的壁滑动配合,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活塞与形成阀腔的壁间隙配合,并且,二者之间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内外侧分别与活塞和形成阀腔的壁抵接;
这样设置,活塞组件能够在阀腔内部小范围内绕任意轴线发生转动,当铁芯组件驱动阀杆及活塞组件移动关阀时,活塞的抵接部抵接密封圈的端壁过程中,密封垫圈的端壁会引导活塞发生转动使抵接部与密封垫圈的端壁贴合,有利于提高电磁阀的密封性能。
值得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阀杆与活塞采用装配或其它形式固定连接,由于阀杆及活塞的加工及配合精度不足会导致阀杆与活塞的同轴度不足,或者关阀过程中阀杆与活塞会抖动,在活塞的抵接部抵接密封垫圈时,抵接部的下端壁与密封垫圈的端壁不平行,从而出现抵接部与密封垫圈的端壁无法贴合的情况,进而导致密封效果较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磁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8的B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阀体;10、阀腔;100、电磁阀;101、第一阀腔;102、第二阀腔;11、第一通道;12、第二通道;13、阀口;
2、铁芯组件;20、静铁芯;21、动铁芯;22、芯铁弹簧;
3、活塞组件;30、活塞;300、环槽;301、密封圈;302、抵接部;31、活塞弹簧;32、阀杆;320、阀杆本体;321、球头;322、阀杆孔;33、活塞平衡孔;330、活塞孔;331、连通孔;
4、套管;40、管腔;
50、第二限位部;500、第二限位部本体;501、球槽;502、球头挡圈;51、第一限位部;52、第三限位部。
6、密封垫圈;60、凹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至图2所示,示意电磁阀100的第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电磁阀100包括阀体1、铁芯组件2、活塞组件3、阀杆32、套管4、线圈组件5,阀体1包括阀腔10,其中,至少部分活塞组件3位于阀腔10,至少部分铁芯组件2位于活塞组件3的上方并且位于套管4的内周,线圈组件5位于阀体1的上方并且套设于铁芯组件2及套管4的外周,沿电磁阀100的轴向,部分套管4位于线圈组件4和阀体1之间,套管4与阀体1固定或限位连接并在二者连接处密封。
结合图1至图2所示,阀体1还具有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2、阀口13以及第一口,第二通道12与阀腔10连通,阀口13能够与阀腔10连通,阀口13与第一通道11连通,套管4包括管腔40,管腔40与阀腔10通过第一口连通,具体的,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2、阀口13和第一口成形于阀体1,进一步的,阀口13处设有密封垫圈6,具体的,密封垫圈6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垫圈6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凹坑60由活塞30的抵接部302与密封垫圈6抵压形成,活塞组件3与密封垫圈6抵压实现密封阀口13,进一步的,密封垫圈6上成形有供活塞组件3的抵接部302进入的凹坑60,活塞组件3与凹坑60的下侧内壁抵压密封。在其他的实施方式当中,凹坑60也可以在制作密封垫圈6时预制形成,活塞30的抵接部302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密封垫圈6采用刚性材料制作,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活塞30的抵接部302采用聚四氟乙烯制作,密封垫圈6采用金属材料或非金属刚性材料制作;在其他实施例当中,密封垫圈6可以设置于活塞30的抵接部302上,阀口13的周缘向朝向活塞30的方向凸出用于抵压密封垫圈6。
结合图1至图2所示,至少部分铁芯组件2位于活塞组件3的上方并且位于套管5的内周,具体的,铁芯组件2包括静铁芯20、动铁芯21,至少部分静铁芯20位于套管5内周并与套管5的内壁固定,固定方式可以是焊接或者一体化结构,动铁芯21能够在套管5内沿轴向动作,使得动铁芯21带动活塞组件3轴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静铁芯20比动铁芯21靠近活塞组件3,或者说动铁芯21位于静铁芯20的上方,在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是静铁芯20比动铁芯21靠近活塞组件3。
结合图1至图2所示,至少部分活塞组件3位于阀腔10并且能够沿阀腔10的腔壁上下滑动,具体的,活塞组件3与形成阀腔10的内壁密封连接,并将阀腔10分隔为第一阀腔101以及第二阀腔102,管腔40与第一阀腔101通过第一口连通,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均与第二阀腔102相连通;具体的,活塞组件3包括活塞30,活塞30滑动设置于阀腔10内,活塞30与形成阀腔10的内壁密封连接,并将阀腔10分隔为第一阀腔101以及第二阀腔102,具体的,活塞30与形成阀腔10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301,密封圈301压紧于活塞30的外环壁及形成阀腔10的内壁之间,或者说,活塞30在阀腔10内部滑动时,密封圈301始终与活塞30及形成阀腔10的内壁抵接;具体的,活塞30的外环壁具有环槽300,至少部分密封圈301位于环槽300内,在其它实施例中,环槽300也可以开设于形成阀腔10的内壁上,在活塞30沿阀腔10的腔壁上下滑动的过程中,密封圈301始终压紧于活塞30的外环壁。其中,关于密封圈301的设置,密封圈30设置条数最优为一条,密封圈301的截面最优为圆形。(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形成阀腔10的内壁对活塞30起导向作用,因此阀腔10的内壁与活塞30之间的间隙有限,而在阀装置工作过程中,流动介质不可避免的会进入活塞30于形成阀腔10的壁之间,由于阀腔10的内壁与活塞30之间的间隙中流动介质较为稀薄容易干燥,会在活塞30动作过程中对活塞30起到粘滞作用,进而阻碍活塞30移动,设置密封圈301作用在于:
沿活塞30的轴线方向,活塞30的对向两侧空间不连通的情况,密封圈301的设置可以大大减少活塞30与腔壁10之间的流动介质,进而减轻粘滞作用;
沿活塞30的轴线方向,活塞30的对向两侧空间不连通的情况,密封圈301的设置用于隔绝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的连通;
并且,由于密封圈301采用弹性制作,并不会影响活塞30相对于阀杆32的转动范围。)
结合图1及图2所示,阀杆32的一端与活塞30球头铰接,阀杆32的另一端与动铁芯21固定连接,固定方式可以是焊接或限位连接或一体化结构,活塞弹簧31设置于至少部分活塞30以及至少部分阀杆32之间;(值得说明的是:进行球头铰接的两个物体相对于对方均具有绕X轴、Y轴、Z轴旋转的三个自由度。)
具体的,阀杆32上与活塞30球头铰接,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卡环与卡槽配合的方式对阀杆32的球头进行限位固定,具体的,活塞组件3包括球槽501以及球头挡圈502,球槽501开设于活塞30上,球头挡圈502设置于球槽501的开口处与活塞30分体连接,球头挡圈502用于与形成球槽501的内壁卡接;
结合图3至图5所示,在阀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活塞组件3还包括第二限位部50、第一限位部51、第三限位部52以及活塞弹簧31,沿活塞30的轴向方向,第二限位部50固定设置于阀杆32上,第一限位部51以及第三限位部52固定设置于活塞30上,第二限位部50能在第一限位部51以及第三限位部52相对于活塞30轴向移动,活塞弹簧31设置于第二限位部50与活塞30之间用于推动活塞30轴向移动,铁芯组件2工作时,动铁芯21通过阀杆32带动第二限位部50推动活塞弹簧31及活塞30移动,或者说,活塞弹簧31对活塞30的施力方向与静铁芯20对动铁芯21的施力方向一致。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部50也可以设置在活塞30上,第一限位部51以及第三限位部52设置于阀杆32上。
结合图3至图5所示,进一步的,活塞组件3上开设有活塞平衡孔33,第一阀腔101以及第二阀腔102通过活塞平衡孔33连通;具体的,活塞平衡孔33包括活塞孔330,大致沿活塞30的轴线方向,活塞孔330贯穿活塞30,具体的,第二限位部50设置于阀杆32上并与阀杆32固定,具体固定方式可以是焊接,铰接,球头铰接,卡槽连接、过盈配合,以及一体化结构,至少部分第一限位部51位于第二限位部50的移动路径上,至少部分第三限位部52位于第二限位部50的移动路径上,具体的,第一限位部51于第三限位部52均与活塞固定连接,具体固定方式可以是焊接,卡槽连接、过盈配合以及一体化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51与活塞30分体连接,第三限位部52与活塞30一体成型,在其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51也可以与活塞30一体成型,第三限位部52可以与活塞30分体连接;
具体的,第二限位部50与阀杆32的一端球头铰接,第二限位部50包括第二限位部本体500、球槽501以及球头挡圈502,球槽501开设于第二限位部本体500上,球头挡圈502设置于球槽501的开口处与第二限位部本体500分体连接,具体的,球头挡圈502与形成球槽501的内壁卡接。阀杆32包括阀杆本体320以及球头321,阀杆本体320与球头321固定连接,球头321容置于球槽501的内部,球头挡圈502卡接于球槽501的开口处避免球头321脱出,与形成活塞孔330的内壁分体连接的第一限位部51或第三限位部52的结构为挡圈,活塞孔330的内壁上对应开设有固定该挡圈的挡圈槽。
结合图9及图10所示,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在活塞30封闭阀口13时,活塞30可发生小范围的转动;
现有技术中,阀杆与活塞采用装配或其它形式固定连接,由于阀杆32、活塞30以及形成阀腔10的壁的加工精度不足,阀杆32与活塞30的同轴度不足,或者阀装置中的活塞30封闭阀口13时,阀杆32由于冲击力的作用发生抖动或者阀杆32的材料发生疲劳变形的问题,活塞30封闭阀口13过程中,活塞30的抵接部302落点会出现略微偏差,这会导致活塞30的抵接部302落点不一致,或者活塞30发生倾斜导致抵接部302无法与密封垫圈6的端壁贴合,进而导致密封垫圈的密封效果较差;
由于活塞30的抵接部302抵压第一密封垫圈6后,密封垫圈6会发生弹性形变与永久形变,密封垫圈6发生的永久形变会使密封垫圈表面形成凹坑60,而活塞30的抵接部302落点的不一致会导致抵压密封垫圈6与活塞30的抵接部302抵压的平面不平整,这在一方面影响密封垫圈6的密封效果,另一方面会使密封垫圈6发生疲劳损坏折损密封垫圈6的寿命,进一步的影响密封垫圈6的密封效果;
活塞30可发生小范围的转动有利于活塞30封闭阀口13时,活塞30在密封垫圈6的端壁的引导作用下与密封垫圈6的端壁紧密贴合进而保证密封效果;
或者,活塞30在形成凹坑60的倾斜壁的引导作用下形成凹坑60的底壁贴合,活塞30每次落入凹坑60的内部,从而使活塞30的抵接部302与形成凹坑60的底壁紧密贴合进而保证密封效果;
具体的工作过程:当活塞30在封闭阀口13过程中,活塞30发生偏移,没有正对凹坑60时,活塞30的抵接部302与密封垫圈6抵接时,活塞30在密封垫圈6的端壁的引导作用下与密封垫圈6的端壁紧密贴合进而保证密封效果,或者,活塞30的抵接部302被形成凹坑60的倾斜壁引导进入凹坑60的内部,进而保证密封效果。
结合图3至图5所示,第二限位部50相对于形成活塞孔330的内壁滑动,沿活塞孔330的轴线方向,连通孔331贯穿第二限位部50,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部50与活塞孔330间隙配合的方式来避免第二限位部50阻碍工作介质通过活塞孔330,或者,阀杆32具有阀杆孔322,阀杆孔322开设于阀杆本体320上,阀杆孔322至少有两个开口分别位于第二限位部50的两侧;
进一步的,由于至少部分静铁芯20或动铁芯21位于第一口,避免静铁芯20或动铁芯21无法密封第一口并且阻塞第一口,出现管腔40与第一阀腔101之间工作介质流通不畅,导致在活塞30的轴线方向上,活塞30的两侧出现压力差,活塞30在沿其轴线方向被工作介质推动,阀杆32具有阀杆孔322,阀杆孔322开设于阀杆本体320上,阀杆孔322连通管腔40以及第一阀腔101。
结合图3至图5所示,芯铁弹簧22设置于静铁芯20与动铁芯21之间驱动动铁芯21复位,或者说芯铁弹簧22用于驱动动铁芯21与静铁芯20分离,具体的,芯铁弹簧22设置于静铁芯20与动铁芯21之间,芯铁弹簧22的两端分别与静铁芯20和动铁芯21抵接,具体的,芯铁弹簧22套设于至少部分阀杆32的外侧。
结合图3至图5所示,线圈组件5套设于铁芯组件2和部分套管5的外周,具体地,线圈组件5包括线圈部51和导磁体52,线圈部51和导磁体52卡接固定,线圈部51与导磁体52均设有相应的贯通孔,并且线圈部51的贯通孔与导磁体52的贯通孔同轴设置,至少部分铁芯组件2和套管5位于线圈部51和导磁体52的贯通孔内。
结合图3至图5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线圈组件5与阀体1实现可拆卸连接。工作介质能够从第一通道11进入第二阀腔102并通过活塞平衡孔33进入第一阀腔101,而后,当活塞30离开阀口13时,经阀口13进入第二通道12。电磁阀100通电或断电时,动铁芯21能够通过阀杆32带动活塞30在阀腔102内沿电磁阀100的轴向运动从而打开或关闭阀口13,以使电磁阀100打开或关闭,具体的,阀口13处设置有密封垫圈6,密封垫圈6为环形,活塞30关闭阀口13时,活塞30与密封垫圈6抵压形成凹坑60;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工作介质可以从第二通道12进入阀腔10,当活塞30离开阀口13时,工作介质从第一通道11流出。
结合图6-图8所示,电磁阀100的第三种实施例中,相对第二种实施例,第二限位部50固定设置于活塞30上,第一限位部51及第三限位部52固定设置于阀杆32上,具体的,沿阀杆32的轴线方向,第一限位部51位于第三限位部52的上侧,第一限位部51与阀杆32采用分体连接的方式固定,具体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卡槽连接、过盈配合以及一体化结构。第三限位部52可以与阀杆32采用分体连接或者一体成型的方式。进一步的,第二限位部50为环形,第二限位部50的外环壁与形成活塞孔330的内壁固定连接,阀杆32贯穿第二限位部50与其间隙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50也可以为正方体或球体,亦或是其它形状,其均与形成活塞孔330的内壁固定连接,与阀杆32其间隙配合;
具体的,沿活塞平衡孔33的轴向,第三限位部52可以相对于活塞孔330滑动,第三限位部52与活塞孔330间隙配合,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沿阀杆32的轴线方向上,第三限位部52的上端为半球形,第二限位部50的下端为向上凹陷的半球槽,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三限位部52的上端与第二限位部50的下端二者其一可设置为弧形,或二者均设置为弧形。
结合图9及图10所示,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在活塞30封闭阀口13时,无论第三限位部52的上端部与第二限位部50的抵接部抵接或分离,活塞30均可发生小范围的转动;
现有技术中,阀杆与活塞采用装配或其它形式固定连接,由于阀杆32、活塞30以及形成阀腔10的壁的加工精度不足,阀杆32与活塞30的同轴度不足,或者阀装置中的活塞30封闭阀口13时,阀杆32由于冲击力的作用发生抖动或者阀杆32的材料发生疲劳变形的问题,活塞30封闭阀口13过程中,活塞30的抵接部302落点会出现略微偏差,这会导致活塞30的抵接部302落点不一致,或者活塞30发生倾斜导致抵接部302无法与密封垫圈6的端壁贴合,进而导致密封垫圈的密封效果较差;
由于活塞30的抵接部302抵压第一密封垫圈6后,密封垫圈6会发生弹性形变与永久形变,密封垫圈6发生的永久形变会使密封垫圈表面形成凹坑60,而活塞30的抵接部302落点的不一致会导致抵压密封垫圈6与活塞30的抵接部302抵压的平面不平整,这在一方面影响密封垫圈6的密封效果,另一方面会使密封垫圈6发生疲劳损坏折损密封垫圈6的寿命,进一步的影响密封垫圈6的密封效果;
活塞30可发生小范围的转动有利于活塞30封闭阀口13时,活塞30在密封垫圈6的端壁的引导作用下与密封垫圈6的端壁紧密贴合进而保证密封效果;
或者,活塞30在形成凹坑60的倾斜壁的引导作用下形成凹坑60的底壁贴合,活塞30每次落入凹坑60的内部,从而使活塞30的抵接部302与形成凹坑60的底壁紧密贴合进而保证密封效果;
具体的工作过程:当活塞30在封闭阀口13过程中,活塞30发生偏移,没有正对凹坑60时,活塞30的抵接部302与密封垫圈6抵接时,活塞30在密封垫圈6的端壁的引导作用下与密封垫圈6的端壁紧密贴合进而保证密封效果,或者,活塞30的抵接部302被形成凹坑60的倾斜壁引导进入凹坑60的内部,进而保证密封效果。
结合图6-图8所示,更进一步的,第三限位部52成形为中心对称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上端面成形为弧面朝上的半球体,第三限位部52与活塞孔330间隙配合,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三限位部52的下半部分为圆柱体,可对活塞30起到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用以限制活塞30相对于第三限位部52的转动范围,避免活塞30的自由度过大导致活塞30的轴线方向与凹坑60的轴线方向夹角过大,导致形成凹坑60的倾斜壁无法对活塞30的抵接部302起到引导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记载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1)、铁芯组件(2)、活塞组件(3)、阀杆(32)、密封垫圈(6),所述阀装置具有阀腔(10)以及阀口(13);
所述活塞组件(3)包括活塞(30)以及密封圈(301),所述活塞组件(3)滑动设置于所述阀腔(10)内,所述活塞(30)与形成所述阀腔(10)的壁间隙配合,并且所述密封圈(301)分别与所述活塞(30)以及形成所述阀腔(10)的壁抵接;
沿所述阀杆(32)的轴线方向,所述阀杆(32)的一端部与所述铁芯组件(2)连接,所述阀杆(32)的另一端部与所述活塞组件(3)球头铰接,所述活塞(30)与所述阀口(13)二者其一具有密封垫圈(6),另一者包括用于与所述密封垫圈(6)抵接的抵接部(302)。
2.一种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1)、铁芯组件(2)、活塞组件(3)、阀杆(32)、密封垫圈(6),所述阀装置具有阀腔(10)以及阀口(13);
所述活塞组件(3)包括活塞(30),所述活塞组件(3)滑动设置于所述阀腔(10)内,所述活塞(30)与形成所述阀腔(10)的壁间隙配合;
沿所述阀杆(32)的轴线方向,所述阀杆(32)的一端部与所述铁芯组件(2)连接,所述阀杆(32)的另一端部与所述活塞组件(3)球头铰接,所述活塞(30)具有密封垫圈(6),所述阀口(13)处设有能够与所述密封垫圈(6)抵接的抵接部(302),或者,所述阀口(13)处设有密封垫圈(6),所述活塞(30)具有能够与所述密封垫圈(6)抵接的抵接部(3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301),所述密封圈(301)分别与所述活塞(30)以及形成所述阀腔(10)的壁抵接,所述阀腔(10)包括第一阀腔(101)以及第二阀腔(102),沿所述活塞(30)的轴向,所述密封圈(301)的上侧空间为所述第一阀腔(101),所述密封圈(301)的下侧空间为所述第二阀腔(102);
所述活塞组件(3)具有活塞平衡孔(33),所述阀装置处于开阀状态时,所述活塞平衡孔(33)连通所述第一阀腔(101)以及所述第二阀腔(102),所述阀口(13)与所述第二阀腔(102)连通,所述阀装置处于闭阀状态时,所述活塞平衡孔(33)连通所述第一阀腔(101)以及所述阀口(13)。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圈(6)具有凹坑(60),所述抵接部(302)位于所述活塞(30)的下端,所述密封垫圈(6)环绕所述阀口(13)设置,所述活塞(30)的抵接部(302)抵压所述密封垫圈(6)时,形成所述凹坑(60)的倾斜壁引导所述活塞(30)的抵接部(302)进入所述凹坑(60)。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3)还包括球头挡圈(502),所述阀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30)球头铰接,所述阀杆(32)与所述活塞(30)二者其一具有球头(321),另一具有球槽(501),所述球头(321)与形成所述球槽(501)的壁球头铰接,所述球头挡圈(502)设置于所述球槽(501)的开口处与活塞(30)卡接,所述球头挡圈(502)能够限制所述球头(321)脱出所述球槽(50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3)还包括球头挡圈(502),所述阀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30)球头铰接,所述阀杆(32)与所述活塞(30)二者其一具有球头(321),另一具有球槽(501),所述球头(321)与形成所述球槽(501)的壁球头铰接,所述球头挡圈(502)设置于所述球槽(501)的开口处与活塞(30)卡接,所述球头挡圈(502)能够限制所述球头(321)脱出所述球槽(501)。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3)还包括第二限位部(50)以及活塞弹簧(31),所述阀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球头铰接,所述阀杆(3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二者其一具有球头(321),另一具有容纳所述球头(321)转动的球槽(501);
沿所述活塞(30)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限位部(50)与所述活塞(30)滑动配合,所述活塞弹簧(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连接,所述活塞弹簧(31)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3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3)还包括第二限位部(50)以及活塞弹簧(31),所述阀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球头铰接,所述阀杆(3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二者其一具有球头(321),另一具有容纳所述球头(321)转动的球槽(501);
沿所述活塞(30)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限位部(50)与所述活塞(30)滑动配合,所述活塞弹簧(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连接,所述活塞弹簧(31)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30)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3)还包括第一限位部(51)、第三限位部(52)以及活塞孔(330);
沿活塞(30)的轴线方向,所述活塞孔(330)贯穿所述活塞(30),所述第二限位部(50)与形成所述活塞孔(330)的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51)、所述第二限位部(50)以及第三限位部(52)顺次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51)与所述活塞(30)固定或限位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三限位部(52)与所述活塞(30)固定或限位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3)还包括第一限位部(51)、第三限位部(52)以及活塞孔(330);
沿活塞(30)的轴线方向,所述活塞孔(330)贯穿所述活塞(30),所述第二限位部(50)与形成所述活塞孔(330)的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51)、所述第二限位部(50)以及第三限位部(52)顺次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51)与所述活塞(30)固定或限位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三限位部(52)与所述活塞(30)固定或限位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3)还包括第二限位部(50)、第一限位部(51)、第三限位部(52)、活塞孔(330)以及活塞弹簧(31);
沿所述活塞(30)的轴向,所述活塞孔(330)贯穿所述活塞(30),所述第一限位部(51)、所述第二限位部(50)以及所述第三限位部(52)顺次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50)与形成所述活塞孔(330)的壁固定或限位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二限位部(50)与所述阀杆(32)间隙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51)与所述阀杆(32)固定或限位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一限位部(51)位于所述活塞孔(330)内时与所述活塞孔(330)间隙配合,所述第三限位部(52)与所述阀杆(32)固定或限位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三限位部(52)在位于所述活塞孔(330)内时与所述活塞孔(330)间隙配合;
所述第一限位部(51)与所述第三限位部(52)二者其一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球头铰接,沿所述活塞(30)的轴向,另一与所述活塞弹簧(31)的一端连接,所述活塞弹簧(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3)还包括第二限位部(50)、第一限位部(51)、第三限位部(52)、活塞孔(330)以及活塞弹簧(31);
沿所述活塞(30)的轴向,所述活塞孔(330)贯穿所述活塞(30),所述第一限位部(51)、所述第二限位部(50)以及所述第三限位部(52)顺次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50)与形成所述活塞孔(330)的壁固定或限位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二限位部(50)与所述阀杆(32)间隙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51)与所述阀杆(32)固定或限位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一限位部(51)位于所述活塞孔(330)内时与所述活塞孔(330)间隙配合,所述第三限位部(52)与所述阀杆(32)固定或限位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三限位部(52)在位于所述活塞孔(330)内时与所述活塞孔(330)间隙配合;
所述第一限位部(51)与所述第三限位部(52)二者其一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球头铰接,沿所述活塞(30)的轴向,另一与所述活塞弹簧(31)的一端连接,所述活塞弹簧(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5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二者其一具有球头(321),另一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球头(321)转动的球槽(501),所述活塞弹簧(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51)连接,所述活塞弹簧(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连接;
或者,所述第三限位部(5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二者其一具有球头(321),另一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球头(321)转动的球槽(501),所述活塞弹簧(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限位部(52)连接,所述活塞弹簧(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连接;
所述球头(321)与所述球槽(501)分为分离状态与铰接状态,分离状态时,所述球头(321)与所述球槽(501)脱离接触,铰接状态时,所述球头(32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球槽(501)内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5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二者其一具有球头(321),另一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球头(321)转动的球槽(501),所述活塞弹簧(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51)连接,所述活塞弹簧(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连接;
或者,所述第三限位部(5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二者其一具有球头(321),另一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球头(321)转动的球槽(501),所述活塞弹簧(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限位部(52)连接,所述活塞弹簧(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0)连接;
所述球头(321)与所述球槽(501)分为分离状态与铰接状态,分离状态时,所述球头(321)与所述球槽(501)脱离接触,铰接状态时,所述球头(32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球槽(501)内部。
15.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或13或14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组件(2)包括动铁芯(21)与芯铁弹簧(22),所述动铁芯(21)与所述阀杆(32)的一端部连接,所述动铁芯(21)驱动所述活塞(30)移动,所述芯铁弹簧(22)驱动所述动铁芯(21)复位,所述动铁芯(21)驱动所述阀杆(32)动作,所述活塞弹簧(31)与所述芯铁弹簧(22)对所述阀杆(32)的施力方向一致。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3)将所述阀腔(10)分隔为第一阀腔(101)以及第二阀腔(102);
所述活塞组件(3)具有活塞平衡孔(33),开阀状态时,所述活塞平衡孔(33)连通第一阀腔(101)以及第二阀腔(102),所述阀口(13)与所述第二阀腔(102)连通,闭阀状态时,所述活塞平衡孔(33)连通所述第一阀腔(101)以及所述阀口(13)。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30)具有环槽(300),所述环槽(300)在所述活塞(30)的外侧壁上具有开口,或者,形成所述阀腔(10)的壁具有环槽(300),所述环槽(300)在所述阀腔(10)的壁上具有开口;
至少部分所述密封圈(301)位于所述环槽(300)内,所述活塞(30)与形成所述阀腔(10)的壁间隙配合。
CN202322366781.3U 2023-08-31 一种阀装置 Active CN221121131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21131U true CN221121131U (zh) 2024-06-1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37453B2 (ja) 流体圧シリンダ
JP4929495B2 (ja) ダンパ固定構造
JP2002323006A (ja) ベルトガイド機構
CN221121131U (zh) 一种阀装置
US4823922A (en) Heavy duty vehicular shock absorber
CN210123017U (zh) 电子膨胀阀
WO2019154342A1 (zh) 电子膨胀阀
US11953244B2 (en) 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
CN217301819U (zh) 电磁阀
CN211574378U (zh) 电磁阀
CN113074275B (zh) 电磁阀
CN211975916U (zh) 阀装置
CN220622915U (zh) 一种微型阀的动铁芯组件
CN210566562U (zh) 电磁阀
CN209469857U (zh) 具有导向结构的气动插装阀
CN113757399A (zh) 一种阀门用密封结构
CN117072723A (zh) 一种单向阀
KR20210118148A (ko) 전자 밸브
CN212899199U (zh) 缓冲式溢流阀
JPH11257509A (ja) 方向制御弁
CN112240409B (zh) 一种球阀
CN112879575A (zh) 阀装置
EP1528304A1 (en) Valve assembly and method
CN216895857U (zh) 低磨损套筒阀
CN219975406U (zh) 常闭电磁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