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17837U - 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17837U
CN221117837U CN202323063330.9U CN202323063330U CN221117837U CN 221117837 U CN221117837 U CN 221117837U CN 202323063330 U CN202323063330 U CN 202323063330U CN 221117837 U CN221117837 U CN 221117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angle
needle
knitting
density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6333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兰善兵
吴华胜
兰永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Ruif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Ruif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Ruif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Ruif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06333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178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17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178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套机领域,特指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包括第一三角底板、第二三角底板,第一三角底板设置有上中山三角,上中山三角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密度三角,还包括设置在上中山三角下方的两个第一起针三角,两个第一起针三角之间或交错设置、或重叠设置、或交错重叠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使双面编织具有更高的编织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套机领域,特指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
背景技术
电脑手套机的基本结构是:在左、右基座之间,设置有前、后针床,针床上设置有可升降的织针,前、后机头上皆设置有三角底板,三角底板上设置有各种三角,选针滚筒配合三角底板对织针进行选针起针,完成各种编织功能。
以申请人的在先专利“CN208167242U”为例,现有的电脑手套机一般是通过机头连接装置将前、后机头连接,通过一驱动装置驱动,实现前、后机头的同步运动(在先专利中是通过驱动后机头带动前机头)。
但是此种类型的手套机在运行时,其前、后机头在一次来回中有一半的过程处于“空转”状态,并不进行手套的编织,因此,在2022年的3月、申请人为施小川所公开的“CN114182422A”专利(对比文件1)中,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即取消掉机头连接装置,且前、后机头分别通过一伺服电机进行控制,使手套机在前、后机头来回运行过程中都能进行编织,其声称的功能核心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书0045段】
“一、前后导针机头由两个伺服电机独立驱动,(其他普通手套机都是前后导针机头由一个电机驱动的),当然也可以由一个电机驱动另由机械结构转换以实现前后两导针机头错位运动和平行运动的转换;
二、每个纱嘴也由独立的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独立驱动;
三、前后导针机头的起针三角要左右两个方向运动时都可以推起针床上的织针,并调节织针下降的幅度。”
但是,申请人经过研究认为,用前伺服电机和后伺服电机实现差速运转,实现前导针机头和后导针机头差速运行或同步往复运动,其对两个伺服电机的控制精度要求高(差速和同步之间需市场进行切换),调试难度大,维修不方便。
因此在2023年8月24日申请了“一种手套编织工艺,申请号为2023109982669”的在先专利,通过两个机头上多个系统的配合,实现机头同步运行下的双面编织。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试验后,申请人又在该编织工艺的基础上,对各系统中的三角布局和结构进行了改进,研发出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使其具有更高的编织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包括
第一三角底板、第二三角底板,第一三角底板设置有上中山三角,上中山三角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密度三角,
还包括设置在上中山三角下方的两个第一起针三角,两个第一起针三角之间或交错设置、或重叠设置、或交错重叠设置。
手套机不采用选针器而是选针滚筒,因此这里三角底板是指编织区域而非选针区域的三角底板;在先专利正常编织时,第一三角底板上的两个编织系统之间的起针三角相距较远,且在其中还设置有两个橡筋三角,织针在两个相对的针床上轮流起针时,一侧织针完全编织完成后,另一侧织针才开始起针编织;织针的起针需通过起针三角被抬起才能参与编织,且需经过上中山三角和下中山三角,且经过密度三角(密度三角越往下所编织的线圈越大)的下端才算完成一个线圈的编织,且由于上、下中山三角的走针斜边角度不能于垂直,因此这两个三角的宽度不能随意更改。
手套是筒状结构,手套上的一圈为编织时的一行,而针床上设置有一排织针,所有参与编织的织针被顶起再落下才算完成编织,而在先的双面编织中,需要一三角底板的织针完全完成编织,另一三角底板上的织针才开始编织。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在一侧三角底板上的织针还未完成编织时(即还未到密度三角最下端),另一侧三角底板上的织针已经开始起针,从而提高编织效率;即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编织效率高于在先双面编织效率高于现有手套机编织效率。
进一步,第二三角底板上设置有摆动密度三角,摆动密度三角能在第二三角底板上左右摆动。
在先的第二三角底板上的位于中间的密度三角只具备上下滑动调节线圈密度的功能,使第二三角底板上的密度三角具有摆动功能,在保证密度三角功能的同时,与第一三角底板上第一起针三角和第二起针三角之间“织针起针更为紧凑”相匹配。
进一步,摆动密度三角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辅助密度三角。
根据织针走针方向的不同,织针沿摆动密度三角的一侧向下走针时,同时推动摆动密度三角,并经摆动密度三角的下端与辅助密度三角的下端走针,实现对编织线圈密度的控制。
进一步,辅助密度三角与摆动密度三角联动升降。
此处限制辅助密度三角与摆动密度三角联动,可减少控制单元的数量。
进一步,还包括第二三角底板,第二三角底板上设置有第二左密度三角、第二右密度三角,第二左密度三角和第二右密度三角相邻而设。
该技术方案的设置缘由和摆动密度三角相同,在先的密度三角由于织针行程空间充裕,当其设置在中间时,无论织针左行或右行都能与之相适应;当经过改动后,织针从左至右时密度三角下端需在右侧作用,织针从右至左时密度三角下端需在左侧作用,因此通过分设密度三角或进行密度三角的摆动从而保证其原有功能。
进一步,摆动密度三角上方设置有限位三角,限位三角两侧的斜度与摆动密度三角两侧的斜度相一致。
进一步,第二左密度三角、第二右密度三角上方设置有限位三角,限位三角两侧的斜度与第二左密度三角、第二右密度三角侧边的斜度相一致。
一根完整的组合织针具有多个针踵,限位三角的斜边用于限制织针的其中一个针踵,使相对处于下方的针踵沿密度三角走针时不容易“打针”。
进一步,第一三角底板两侧各设置有第一橡筋三角,第二三角底板两侧各设置有第二橡筋三角,第一橡筋三角的起针方向和第二橡筋三角的起针方向相反。
在先申请中,第一三角底板的两个橡筋三角(橡筋三角并非手套编织的必要技术特征,其只用于橡筋编织功能中)设置在两个起针三角之间,第二三角底板的两个橡筋三角分设在两侧;由于本案中,第一三角底板上两个起针三角交错设置,因此将橡筋三角也设置到两侧,且通过将其方向设置成与第二三角底板上的橡筋三角方向不同,通过机头左右移动方向的不同实现交错工作,使两底板上的橡筋三角不产生冲突。
进一步,第一三角底板左侧设置有第一压针三角,第一压针三角右侧设置有第一左密度三角,第一三角底板左侧的第一橡筋三角和第一压针三角、第一左密度三角之间留有走针通道。
进一步,两个第一起针三角上方设置有切换三角。
切换三角能相对于三角底板前后移动,切换三角只在缝口编织时伸出。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对双面编织系统中的主要功能三角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在编织时,前、后针床上的织针起针编织时更加紧凑,直接提高了编织效率;同时缩小了三角底板的尺寸,使得整个手套机的尺寸也可以相应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申请号为2023109982669的附图之一;
图2是申请号为2023109982669的附图之二;
图3是在先申请两侧针床上织针双面编织时的相对起针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织针两侧针床双面编织时的相对起针状态;
图5是第一三角底板的示意图;
图6是第二三角底板的示意图之一;
图7是第二三角底板的示意图之二;
图8是正常双面编织时织针相对右行的示意图;
图9是正常双面编织时织针相对左行的示意图;
图10是单面编织时织针相对右行的示意图;
图11是单面编织时织针相对左行的示意图;
图12是缝口编织时的示意图;
图13是双面橡筋编织时织针相对右行的示意图;
图14是双面橡筋编织时织针相对左行的示意图;
图15是在先申请2023109982669编织当前行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编织当前行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第一三角底板1,
第一上中山三角101,第一下中山三角(111,112),第一起针三角(121,122),第一密度三角(131,132),第一橡筋三角(141,142),第一压针三角15,护针三角16,切换三角17,缝口三角18;
第二三角底板2,
第二上中山三角(201,202),第二下中山三角(211,212),第二起针三角(221,222),摆动密度三角23,辅助密度三角(231,232),第二左密度三角233,第二右密度三角234,第二橡筋三角(241,242),第二压针三角25,限位三角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机头三角底板上各三角的运动编织原理和普通单面编织手套机或在先申请相同,即起针三角、橡筋三角能相对于三角底板前后运动;密度三角则是相对于三角底板上下运动,用于调节线圈大小;上、下中山三角则是固定不动。织针排设于固定的前、后针床上,通过机头左右横移抬起织针参与编织。
在先申请“2023109982669”中,如图1、2所示,前、后机头的前、后三角底板上,以中间虚线为界,分为四个编织系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系统,其中,由于俯视展开角度的原因,前机头在图1中实质上是“上下颠倒”的,从后机头方向看向前机头参考图2:
进行双面正常(完全)编织时,根据机头运动方向的不同:或第二系统、第三系统参与编织,或第一系统、第四系统参与编织,织针的针踵沿参与工作的起针三角,经各自的上中山三角005和下中山三角006而行;从针床侧面的角度,即当一侧机头上的系统完全编织完成后,另一侧机头上的系统才开设起针编织,如图3所示。
同时,在先申请中,第一起针三角001和第二起针三角002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橡筋三角003和第二橡筋三角004,橡筋三角只在需要橡筋编织时才伸出参与工作。
而在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之后,可以在一侧机头上的系统还未完成编织时,另一侧机头上的系统已经开始起针编织,如图4所示。
又如图15、16所示,图中的椭圆示意为手套需要编织的“当前行”(可以理解为沿手掌等绕一圈),上、下两个方框为两个三角底板上的四个编织系统,在先申请中,如图15所示,机头从左至右运行,第一系统、第四系统需完全脱离“当前行”的编织区域后,第三系统、第二系统才开始起针,而机头转向准备从右至左运行;而本实用新型则可以如图16所示,在第一系统、第四系统未完全脱离“当前行”的编织区域,且第三系统、第二系统可以起针。
以下用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解释:
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包括第一三角底板1、第二三角底板2,两个三角底板皆可用于前针床或后针床。
第一三角底板1以图5的角度为例:
第一三角底板1包括第一上中山三角101、第一下中山三角(111,112)、第一起针三角(121,122)、第一密度三角(131,132)、第一橡筋三角(141,142)、第一压针三角15,其中,第一上中山三角101位于第一三角底板1中部上方位置,其下方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一下中山三角(111,112),第一上中山三角101和第一下中山三角(111,112)之间的间隙即为织针正常编织时的走针轨迹。两个第一下中山三角(111,112)底部之间即为两个部分交错设置的第一起针三角(121,122),在图5中左侧的第一起针三角122的走针斜边一端伸入到右侧第一起针三角121的走针斜边中形成交错,在空间上也形成了部分重叠,(可参考图2在先专利中两个完整的起针三角)。在第一上中山三角10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第一密度三角(131,132),第一三角底板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第一橡筋三角(141,142),所不同的是,左侧第一橡筋三角142上方为第一压针三角15,右侧第一橡筋三角141上方为护针三角16。
两个第一起针三角上方还设置有切换三角17,切换三角17能相对于第一三角底板1前后移动。
第二三角底板2以图6的角度为例:
第二三角底板2包括第二上中山三角(201,202)、第二下中山三角(211,212)、第二起针三角(221,222)、第二密度三角、第二橡筋三角(241,242)、第二压针三角25,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度三角为摆动密度三角23,摆动密度三角23位于第二三角底板2中间,摆动密度三角23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辅助密度三角(231,232),辅助密度三角通过第二三角底板2后方的连接座和摆动密度三角23联动,使辅助密度三角和摆动密度三角23同步升降,且摆动密度三角23的下端在摆动时来回靠近左右两侧的辅助密度三角(231,232)。
在摆动密度三角23的枢接点两侧为第二上中山三角(201,202),每一个第二上中山三角下方对应设置有第二下中山三角(211,212),紧挨第二下中山三角侧边的是第二起针三角(221,222),相对位于第二起针三角的外侧为第二橡筋三角(241,242),与图1中在先申请中的橡筋三角不同,此处的第二橡筋三角的走针斜边方向与图5中第一橡筋三角的的走针斜边方向相反,即为了加快织针的起针,将两个第一起针三角交错设置,从而导致第一三角底板1的橡筋三角只能设置到左右两侧,因此为了实现橡筋编织的正常工作,作如上设置,橡筋编织的具体走针轨迹见下文描述。
如图7所示,第二三角底板2上的密度三角也可以用第二左密度三角233、第二右密度三角234替换摆动密度三角23,第二左密度三角233和第二右密度三角234相邻而设,图中示意的织针是从右向左移动(即三角底板是从左向右移动)。
在先的密度三角由于织针行程空间充裕,当其设置在中间时,无论织针左行或右行都能与之相适应;当经过改动后,图6、图7中密度三角的设置方式都是为了对应第一三角底板1上起针三角的紧凑设置,织针从左至右时密度三角下端需在右侧作用,织针从右至左时密度三角下端需在左侧作用,因此通过分设密度三角或密度三角的摆动从而保证其原有功能。
同时,图6、图7的技术方案中的密度三角上方皆设置有限位三角26,限位三角26两侧的斜度与下方密度三角的走针斜边的斜度一致,限位三角26用于辅助织针在密度三角时的走针,特别是密度三角为摆动密度三角23时,织针上方的针踵沿限位三角26走针可以减轻织针下方的针踵推动密度三角摆动时的负担。
双面正常编织时:
如图8、图9所示,此时为了显示第一三角底板1和第二三角底板2在编织时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第一三角底板1的角度与图5的角度相反,此处显示的是从第一三角底板1从背后到正面的角度,并参考图1,将第一三角底板1的左右分为第一系统、第二系统,第二三角底板2的左右分为第三系统、第四系统。
以图8的角度为例,机头左行,织针右行,经第二三角底板2左侧的第二起针三角221参与编织,经第二上中山三角201、第二下中山三角211之间,推动摆动密度三角23右摆,织针即将完成线圈编织,此时第一三角底板1的织针已经在第二系统的第一起针三角122作用下起针参与编织(与图4相对应),随后经第一上中山三角101、右侧的第一下中山三角112之间,通过右侧的第一密度三角132下端完成线圈编织。
以图9的角度为例,机头右行,织针左行,经第二三角底板2右侧的第二起针三角222参与编织,经第二上中山三角202、第二下中山三角212之间,推动摆动密度三角23左摆(此时图9中摆动密度三角底部对应的虚线已经在第一起针三角121的起针斜边处,与图8一致);与之相对应的,第一三角底板1的织针在第一系统的第一起针三角121作用下起针参与编织,随后经第一上中山三角101、左侧的第一下中山三角111之间,通过左侧的第一密度三角131下端完成线圈编织。
即为在双面编织的情况下,通过前、后机头上三角底板的配合,使织针在未完全编织完成时,另一侧的织针已经开始编织,即第三系统编织时,织针还未处于摆动密度三角23最低点时,第二系统的织针已经在起针;或第四系统编织时,织针还未处于摆动密度三角23最低点时,第一系统的织针已经在起针。
单面(即单系统)编织时:
本实用新型也能用于单面编织,如图10、11所示,即机头向左或向右运行的过程中,只有一个系统在进行工作。
缝口编织时:
以图12的角度为例,缝口三角18和切换三角17一起伸出于第一三角底板1上,同时第二系统、第四系统同时工作。
橡筋编织时:
以图13的角度为例,机头左行,织针右行,第二三角底板2于第三系统起针编织,第四系统的橡筋三角242伸出;第一三角底板1第一系统的橡筋三角141伸出,并在第二系统起针编织。
以图14的角度为例,机头右行,织针左行,第二三角底板2于第四系统起针编织,第三系统的橡筋三角伸出;第一三角底板1第二系统的橡筋三角伸出142,并在第一系统起针编织。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同时凡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词,仅作参考用,并非绝对限定,凡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Claims (10)

1.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三角底板、第二三角底板,第一三角底板设置有上中山三角,上中山三角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密度三角,
还包括设置在上中山三角下方的两个第一起针三角,两个第一起针三角之间或交错设置、或重叠设置、或交错重叠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三角底板上设置有摆动密度三角,摆动密度三角能在第二三角底板上左右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摆动密度三角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辅助密度三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辅助密度三角与摆动密度三角联动升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三角底板,第二三角底板上设置有第二左密度三角、第二右密度三角,第二左密度三角和第二右密度三角相邻而设。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摆动密度三角上方设置有限位三角,限位三角两侧的斜度与摆动密度三角两侧的斜度相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左密度三角、第二右密度三角上方设置有限位三角,限位三角两侧的斜度与第二左密度三角、第二右密度三角侧边的斜度相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三角底板两侧各设置有第一橡筋三角,第二三角底板两侧各设置有第二橡筋三角,第一橡筋三角的起针方向和第二橡筋三角的起针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三角底板左侧设置有第一压针三角,第一压针三角右侧设置有第一左密度三角,第一三角底板左侧的第一橡筋三角和第一压针三角、第一左密度三角之间留有走针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第一起针三角上方设置有切换三角。
CN202323063330.9U 2023-11-14 2023-11-14 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 Active CN2211178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63330.9U CN221117837U (zh) 2023-11-14 2023-11-14 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63330.9U CN221117837U (zh) 2023-11-14 2023-11-14 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17837U true CN221117837U (zh) 2024-06-11

Family

ID=91344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63330.9U Active CN221117837U (zh) 2023-11-14 2023-11-14 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178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16488A (en) Single or multi-cam system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CN114182422B (zh) 一种针织手套机前后机头同步吃纱同步编织机构及其编织方法
CN101796234B (zh) 横机及其给纱方法
CN221117837U (zh) 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
CN216639835U (zh) 一种针织手套机前后机头同步吃纱同步编织机构
CN117568996A (zh) 一种手套机双面编织系统
CN117512864A (zh) 一种手套机双机头编织工艺
CN201276637Y (zh) 具有一个编织和移圈系统的电脑针织横编机的三角机构
US5758518A (en) Method of forming transit yarn fastening portion
CN102817173B (zh) 横机编织组合三角、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及编织方法
JP2627522B2 (ja) デ−タ処理装置を持つ横編機
CN102277682B (zh) 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
CN218711397U (zh) 一种矩阵形排列的绣花机
CN202247201U (zh) 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
CN205152524U (zh) 一种经济型电脑横编织机的编织控制机构
CN101368315A (zh) 具有一个编织和移圈系统的电脑针织横编机的三角机构
US4267709A (en) Twin-bedded warp knitting machine
US4665719A (en) Circulating thread guides
CN212533308U (zh) 一种横机的编织三角系统
CN203238416U (zh) 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编织控制机构
CN212533307U (zh) 一种横机中的编织翻针切换三角装置
CN210237960U (zh) 一种针织横机的二段度目控制装置及针织横机
CN212426351U (zh) 一种横机中的编织三角系统
CN221721072U (zh) 一种手套机三角结构
CN117026490A (zh) 一种手套编织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