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15675U - 物料处理站及仓储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物料处理站及仓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15675U
CN221115675U CN202322747245.8U CN202322747245U CN221115675U CN 221115675 U CN221115675 U CN 221115675U CN 202322747245 U CN202322747245 U CN 202322747245U CN 221115675 U CN221115675 U CN 2211156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line
conveying line
worksta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4724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 Robo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 Robo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 Robo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 Robo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4724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156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156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156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nching, Merging, And Special Transfer Between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物流仓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物料处理站及仓储系统,该物料处理站包括:双层入料机构、双层出料机构以及设置于双层入料机构和双层出料机构之间的第一工作站、第二工作站和第三工作站;下层入料口连接于第一输送线的输入端,第一输送线上设置有第一工作站;第一输送线通过第一移载机构连接于第二输送线,第二输送线上设置有第二工作站;第一输送线的输出端通过爬坡输送线连接于上层出料口,第二输送线的输出端与第一输送线的输出端连接;上层入料口连接于第三输送线的输入端,第三输送线上设置有第三工作站,第三输送线连接于下层出料口。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下布局更多高度相同的工作站,以提升物料处理效率。

Description

物料处理站及仓储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物流仓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物料处理站及仓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物流仓储领域当中,对物料处理的效率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有效提高物料传送和处理的效率,具有双层输送线的处理站已然成为了目前主流的设计方案。
对于现有的具有双层输送线的物料处理站,一些处理站会将至少部分工作站设置的较高以满足上层输送线作业高度要求,导致工作站中处理后的物料不便于后续运输,还有一些处理站则通过爬坡或降坡输送线来降低物料所在高度,并通过支线将主输送线上的货物移载至工作站处理,从而导致占地面积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料处理站,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下布局更多高度相同的工作站,以提升物料处理效率,并方便物料的运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物料处理站,包括:双层入料机构、双层出料机构以及设置于双层入料机构和双层出料机构之间的第一工作站、第二工作站和第三工作站;双层入料机构包括上层入料口和下层入料口,双层出料机构包括上层出料口和下层出料口;下层入料口连接于第一输送线的输入端,第一输送线上设置有第一工作站;第一输送线通过第一移载机构连接于第二输送线,第二输送线上设置有第二工作站,第二工作站位于第二输送线与第一移载机构连接处的下游;所述第一输送线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爬坡输送线连接于所述上层出料口,所述第二输送线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输出端连接;上层入料口连接于第三输送线的输入端,第三输送线上设置有第三工作站,第三输送线上位于第三工作站上游的位置具有降坡输送线,第三输送线的输出端连接于下层出料口。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移载机构包括分拣机构,分拣机构连接于第一输送线上位于第一工作站上游的位置与第二输送线之间;分拣机构用于将第一输送线上由下层入料口输入的且需要第二工作站处理的物料分拣至第二输送线上,由第二输送线将该物料输送至第二工作站处理。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移载机构包括第一跨站转运机构,第一跨站转运机构设置于第一输送线上位于第一工作站下游的位置与第二输送线之间;第一跨站转运机构用于将第一输送线上经过第一工作站处理后的、还需要第二工作站处理的物料转运至第二输送线上,由第二输送线将该物料输送至第二工作站处理。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输送线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跨站转运机构与爬坡输送线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跨站转运机构用于将第一输送线和/或第二输送线上需要输出的物料转运至爬坡输送线上,由爬坡输送线将该物料输出至上层出料口;第三输送线上位于第三工作站和降坡输送线之间的位置与第二跨站转运机构连接;第二跨站转运机构还用于将第一输送线和/或第二输送线输出的、还需要第三工作站处理的物料转运至第三输送线上,由第三输送线将该物料输送至第三工作站处理。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输送线包括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第一输送段的输入端与下层入料口连接,第二输送段连接于第一输送段的输出端与爬坡输送线的输入端之间;第一输送段、第二输送段及第二输送线三者相互平行,第一输送段与第二输送段沿宽度方向相互错位,宽度方向与第一输送段进行传送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第一工作站设置于第一输送段上,第二输送线设置于第二输送段沿宽度方向背离第一输送段的一侧。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输送段背离第二输送线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工作站对应的第一作业区,第二输送线背离第二输送段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工作站对应的第二作业区。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三输送线还包括第三输送段和第四输送段,第三输送段连接于上层入料口和降坡输送线的输入端之间,第四输送段连接于降坡输送线的输出端与下层出料口之间,第三工作站设置于第四输送段上;第三输送段与第一输送段相互平行,且第三输送段沿宽度方向位于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线之间,第三输送段的输出端与第二输送段的输入端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高度方向与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垂直;降坡输送线与第三输送段沿宽度方向相互错位,且降坡输送线位于第二输送段背离第二输送线的一侧。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爬坡输送线与第二输送段共线设置,第四输送段与降坡输送线共线设置,使得第四输送段与爬坡输送线沿宽度方向相邻。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四输送段背离爬坡输送线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三工作站对应的第三作业区。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仓储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中的物料处理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料处理站采用双层输送线,并且上下层出入料交叉设置的方式,在与下层入料口位于同一层的第一输送线和第二输送线上分别设置第一工作站和第二工作站,由第一输送线接收下层入料口输入的物料,由第一移载机构决定第一输送线上的物料到第二输送线的转移,保证了工作站高度较低,便于作业以及处理后物料的运输,同时将第一输送线和第二输送线直接作为第一工作站和第二工作站的作业平台,使得物料处理站整体布局紧凑,空间利用率高,最后由爬坡输送线将经过第一工作站和第二工作站处理后的物料输送至上层出料口输出。而上层入料口输入的物料则通过第三输送线及其上的降坡输送线降低高度后,到达第三工作站进行处理,同样保证第三工作站高度较低,便于作业以及后续移动运输,并且第三输送线直接作为第三工作站的作业平台,使得整体局部紧凑,最后经过处理后的物料继续通过第三输送线输送至下层出料口进行输出。进一步地,整个物料处理站在布局紧凑的同时,能够合理、高效地对不同输送线上的物料进行处理,提高物料处理效率,以使物料处理站对物料处理的能力与物料输送效率相匹配,满足对作业的高效率要求。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料处理站的整体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料处理站中第一输送线和第二输送线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料处理站中第三输送线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100、物料处理站;
110、双层入料机构;111、上层入料口;112、下层入料口;
120、双层出料机构;121、上层出料口;122、下层出料口;
131、第一工作站;1311、第一作业区;132、第二工作站;1321、第二作业区;133、第三工作站;1331、第三作业区。
141、第一输送线;1411、第一输送段;1412、第二输送段;142、第二输送线;143、第三输送线;1431、第三输送段;1432、第四输送段;144、双层入料输送线;145、双层出料输送线;
151、第一移载机构;1511、分拣机构;1512、第一跨站转运机构;
161、爬坡输送线;162、降坡输送线;
170、第二跨站转运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物流仓储领域对效率以及空间利用率要求的提高,双层输送线因其高效的货物输送效率,成为了仓储系统中物料处理站内输送货物的主流选择方案。
具有双层输送线的物料处理站的一种方案中,可以将下层入料口和下层出料口通过下层输送线连接起来进行物料的输送,将上层入料口和上层出料口通过上层输送线连接起来进行物料的输送,这种方案中由于上层输送线的高度较高,因此对应于上层输送线的工作站不可避免地需要设置地台等结构来提升作业平台的高度,这也就导致操作人员进出工作站不够方便,而且经过处理后放置于工作站的物料在后续移动运输时也不够便捷。
另一种方案中,可以通过具有爬坡段的主输送线将下层入料口与上层出料口连接起来输送物料,通过具有降坡段的主输送线将上层入料口与下层出料口连接起来输送物料,这种方案中受爬坡段和降坡段处高度差的影响,无法直接将主输送线设置为操作平台来处理物料,而是需要引入支线传输主输送线上的物料并作为操作平台进行物料处理,从而会导致占地面积的增加。
并且在有限的占地空间下,具有双层输送线的物料处理站一般只能设置一到两个工作站,且每个工作站仅能供单个操作员进行物料处理,对此,由于双层输送线自身有具有较高的物料输送效率,而操作员处理效率有限,这就导致物料处理站仍然存在较多物料的冗余。
对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物料处理站,在采用爬坡输送线和降坡输送线保证物料的能够到达相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主输送线各段之间的布局,可以直接将主输送线上的不同位置作为多个工作站的处理平台,以充分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物料处理效率,并且能够保证多个工作站的作业平台高度相同,从而方便后续物料的移动运输。
首先请参阅图1,图中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料处理站的布局示意图。如图中所示,该物料处理站100包括双层入料机构110、双层出料机构120以及设置于双层入料机构110和双层出料机构120之间的第一工作站131、第二工作站132和第三工作站133。请进一步结合图2和图3,图中分别示出了两层输送线的布局示意图。如图中所示,双层入料机构110包括上层入料口111和下层入料口112,双层出料机构120包括上层出料口121和下层出料口122。如图2中所示,下层入料口112连接于第一输送线141的输入端,第一输送线141上设置有第一工作站131。第一输送线141通过第一移载机构151连接于第二输送线142,第二输送线142上设置有第二工作站132,第二工作站132位于第二输送线142与第一移载机构151连接处的下游。第一输送线141的输出端通过爬坡输送线161连接于上层出料口121,第二输送线142的输出端与第一输送线141的输出端连接。如图3中所示,上层入料口111连接于第三输送线143的输入端,第三输送线143上设置有第三工作站133,第三输送线143上位于第三工作站133上游的位置具有降坡输送线162,第三输送线143的输出端连接于下层出料口122。
双层入料机构110和双层出料机构120可以为上料机器人和卸料机器人,其通过与搬运机器人对接,以将搬运机器人上的物料输入到输送线上或将输送线输出的物料装载到搬运机器人上。
第一工作站131、第二工作站132及第三工作站133可以为图中所示的人工作业工作站,也可以为自动化作业的工作站,工作站可以对物料进行入库、出库、拆零、盘点、分拣等处理。所有的输送线可以为传送带形式,也可以为辊筒形式。所有的移载机构可以为钳爪式、托盘式、吊挂式、扭力传递式或机械臂形式。对于移载机构是否进行移载的控制,可以通过物料识别装置对经过的物料进行识别后,由控制器控制移载机构进行移载。
对于第一工作站131和第二工作站132的作业,具体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从下层入料口112输入的物料首先到达第一输送线141上。对于第一移载机构151的位置,包括以下三种方案:(1)、第一移载机构151包括分拣机构1511,分拣机构1511设置于第一输送线141上位于第一工作站131上游的位置与第二输送线142之间,分拣机构1511用于将第一输送线141上由下层入料口112输入的且需要第二工作站132处理的物料分拣至第二输送线142上,由第二输送线142将该物料输送至第二工作站132处理,具体地,物料先经过第一移载机构151,并且当物料需要第一工作站131处理时,则继续由第一输送线141输送至第一工作站131,当物料需要第二工作站132处理时,则通过第一移载机构151将其移载至第二输送线142上,再由第二输送线142输送至第二工作站132处理;(2)、第一移载机构151包括第一跨站转运机构1512,第一跨站转运机构1512设置于第一输送线141上位于第一工作站131下游的位置于第二输送线142之间,第一跨站转运机构1512用于将第一输送线141上经过第一工作站131处理后的、还需要第二工作站132处理的物料转运至第二输送线142上,由第二输送线142将该物料输送至第二工作站132处理,具体地,经过第一工作站131处理并返回第一输送线141的物料,在经过第一移载机构151时,若该物料不需要第二工作站132处理,则继续由第一输送线141输送,若该物料需要第二工作站132处理,则通过第一移载机构151将其移载至第二输送线142上进行处理,对于各工作站分工明确、处理方式单一的应用场景而言,可以更好地提升物料处理的效率;(3)、同时包括上述(1)和(2),也即输入至第一输送线141上的物料先经过一次第一移载机构151,使得需要第一工作站131处理的物料继续由第一输送线141输送,需要第二工作站132处理的物料则移载至第二输送线142,然后经过第一工作站131处理的物料再经过一次第一移载机构151,若无需第二工作站132再次处理,则继续由第一输送线141输送,若还需要第二工作站132再次处理,则再通过第一移载机构151将其移载至第二输送线142。最后,经过第一工作站131和第二工作站132处理并还返回的物料由第一输送线141和第二输送线142输送至爬坡输送线161上,由爬坡输送线161升高高度后输送至上层出料口121输出。
对于第三工作站133的作业,具体请参阅图3,上层入料口111输入的物料首先到达第三输送线143上,并在第三输送线143上经过降坡输送线162降低高度后到达第三工作站133,再经过第三工作站133处理后从下层出料口122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料处理站100采用双层输送线,并且上下层出入料交叉设置的方式,在与下层入料口112位于同一层的第一输送线141和第二输送线142上分别设置第一工作站131和第二工作站132,由第一输送线141接收下层入料口112输入的物料,由第一移载机构151决定第一输送线141上的物料到第二输送线142的转移,保证了工作站高度较低,便于作业以及处理后物料的运输,同时将第一输送线141和第二输送线142直接作为第一工作站131和第二工作站132的作业平台,使得物料处理站100整体布局紧凑,空间利用率高,最后由爬坡输送线161将经过第一工作站131和第二工作站132处理后的物料输送至上层出料口121输出。而上层入料口111输入的物料则通过第三输送线143及其上的降坡输送线162降低高度后,到达第三工作站133进行处理,同样保证第三工作站133高度较低,便于作业以及后续移动运输,并且第三输送线143直接作为第三工作站133的作业平台,使得整体局部紧凑,最后经过处理后的物料继续通过第三输送线143输送至下层出料口122进行输出。
进一步地,整个物料处理站100在布局紧凑的同时,能够合理、高效地对不同输送线上的物料进行处理,提高物料处理效率,以使物料处理站100对物料处理的能力与物料输送效率相匹配,满足对作业的高效率要求。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送线141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跨站转运机构170与爬坡输送线161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跨站转运机构170用于将第一输送线141和/或第二输送线142上需要输出的物料转运至爬坡输送线161上,由爬坡输送线161将该物料输出至上层出料口121。请进一步结合图3,第三输送线143上位于第三工作站133和降坡输送线162之间的位置与第二跨站转运机构170连接,第二跨站转运机构170还用于将第一输送线141和/或第二输送线142输出的、还需要第三工作站133处理的物料转运至第三输送线143上,由第三输送线143将该物料输送至第三工作站133处理。
在实际应用场景当中,为了充分提高物料处理的效率,通常会将各工作站的处理模式单一化,使得各工作站分工明确,不易出错,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经过第一工作站131和第二工作站132处理的物料汇集在第一输送线141和第二输送线142的输出端,由第二跨站转运机构170负责这些物料的转运,具体地,对于需要直接输出的物料,则第二跨站转运机构170将其转运至爬坡输送线161上进行输出,对于还需要第三工作站133处理的物料,则第二跨站转运机构170将其转运至第三输送线143上,并由第三输送线143输送至第三工作站133处理,实现同一物料可以在不同工作站进行多次不同方式的处理。
更进一步地,对于同时采用上述第一跨站转运机构1512和该第二跨站转运机构170的实施例而言,可以实现同一物料先后在第一工作站131、第二工作站132及第三工作站133中被处理,从而在提高物料处理效率的基础上,能够满足更加复杂的工作场景。
为了进一步优化整体布局,使得空间利用率更高,本申请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如图中所示,第一输送线141包括第一输送段1411和第二输送段1412,第一输送段1411的输入端与下层入料口112连接,第二输送段1412连接于第一输送段1411的输出端与爬坡输送线161的输入端之间。第一输送段1411、第二输送段1412及第二输送线142三者相互平行,第一输送段1411与第二输送段1412沿宽度方向(图中y轴所示方向)相互错位,宽度方向与第一输送段1411进行传送的长度方向(图中x轴所示方向)相垂直。第一工作站131设置于第一输送段1411上,第二输送线142设置于第二输送段1412沿宽度方向背离第一输送段1411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及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一输送段1411的输入端还垂直连接有双层入料输送线144,并且双层入料输送线144的输入端连接于下层入料口112,下层入料口112输入的物料通过双层入料输送线144输入至第一输送段1411上。然后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下层入料口112可以直接与第一输送段1411的输入端连接,也即可以直接将双层入料机构110对准第一输送段1411的输入端设置,相当于将双层入料机构110布置于图中右侧的中间位置,且入料口朝左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将第一输送段1411、第二输送段1412和第二输送线142三者相互平行设置,初步保证布局整洁紧凑,考虑到第一工作站131和第二工作站132中进行物料处理的便捷性,将第二输送段1412设置于中间,将第一输送段1411和第二输送线142沿宽度方向设置于第二输送段1412的两侧,一方面,能够使第一输送段1411上的第一工作站131和第二输送线142上的第二工作站132能够将对应的输送线直接作为操作平台进行物料处理,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工作站131处理后返回的物料由第二输送段1412输送,因此沿宽度方向将第二输送段1412和第二输送线142相邻设置,使得经过第一工作站131和第二工作站132处理后的货物集中在一起,以便于后续将其转运至爬坡输送线161或第三输送线143上。
为了便于工作站中处理后物料的运输,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如图中所示,第一输送段1411背离第二输送线142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工作站131对应的第一作业区1311,第二输送线142背离第二输送段1412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工作站132对应的第二作业区132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输送段1411、第二输送段1412以及第二输送线142的合理布局,使得第一工作站131和第二工作站132外周有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一作业区1311和第二作业区1321,不仅方便技术人员移动和作业,还能放置更多处理后需要运输的物料,并且由于第一工作站131和第二工作站132的操作平台与下层入料口112基本等高,因此第一作业区1311和第二作业区1321的高度较低,方便处理后物料的运输转移。
对于第三输送线143布局的优化,本申请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结合图1及图3,如图中所示,第三输送线143还包括第三输送段1431和第四输送段1432,第三输送段1431连接于上层入料口111与降坡输送线162的输入端之间,第四输送段1432连接于降坡输送线162的输出端与下层出料口122之间,第三工作站133设置于第四输送段1432上。第三输送段1431与第一输送段1411相互平行,第三输送段1431的输出端与第二输送段1412的输入端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也即第三输送段1431和第二输送段1412在图1中第一跨站转运机构1512所指位置处,二者相对于垂直于xy平面的高度方向相对)。降坡输送线162与第三输送段1431沿宽度方向(图中y轴所示方向)相互错位,且降坡输送线162位于第二输送段1412背离第二输送线142的一侧。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输送段1431的输入端可以如图3中所示通过与其垂直的双层入料输送线144连接至上层入料口111,从而通过双层入料输送线144将输入的物料输送至第三输送段1431。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将双层入料机构110设置于第三输送段1431的输入端处,并将上层入料口111朝向第三输送段1431设置。同理,爬坡输送线161和第四输送段1432的输出端可以如图1中所示通过双层出料输送线145连接于双层出料机构120的上层出料口121和下层出料口122,也可以直接将双层出料机构120设置于图中左侧的中间位置,并将其出料口朝向爬坡输送线161和第四输送段1432的输出端设置。
本实施例在第一输送段1411、第二输送段1412、第二输送线142、第一工作站131以及第二工作站132布局紧凑的基础上,将第三输送段1431布置在第一输送段1411与部分第二输送线142之间的空隙当中,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平面空间(也即图中xy所在的水平面)完全利用,以提高物料处理站100的空间利用率。进一步地,通过将第四输送段1432连接于降坡输送线162的输出端与下层出料口122之间,并将第三工作站133设置于第四输送段1432上,以降低第四输送段1432的高度,不仅能够直接将第四输送段1432作为第三工作站133的操作平台,还可以方便第三工作站133中放置的处理后物料后续的运输。
为了更近一步地提高布局紧凑性,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再次参阅图1,如图中所示,爬坡输送线161与第二输送段1412共线设置,第四输送段1432与降坡输送线162共线设置,使得第四输送段1432与爬坡输送线161沿宽度方向(图中y轴所示方向)相邻。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爬坡输送线161与第二输送段1412共线设置,第四输送段1432与降坡输送线162共线设置,使得双层入料机构110与双层出料机构120之间的空间内,各输送线及其输送段紧密排列,相互邻接,使平面内的空间得到高效利用。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中所示,第四输送段1432背离爬坡输送线161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三工作站133对应的第三作业区1331。
通过各输送线及其输送段的紧密排布,使得第四输送段1432背离爬坡输送线161的一侧具有宽敞的空间来布置第三作业区1331,不仅方便技术人员在第三作业区1331中的移动和作业,还可以放置更多的处理后物料。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仓储系统,该仓储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物料处理站100。
具体地,仓储系统还可以包括货架、搬运机器人等,在具体作业中,可以由搬运机器人将货架上的物料搬运至物料处理站100进行处理,也可以由搬运机器人将物料处理站100处理后输出的物料搬运至货架上存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

Claims (10)

1.一种物料处理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层入料机构、双层出料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双层入料机构和所述双层出料机构之间的第一工作站、第二工作站和第三工作站;
所述双层入料机构包括上层入料口和下层入料口,所述双层出料机构包括上层出料口和下层出料口;
所述下层入料口连接于第一输送线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输送线上设置有第一工作站;所述第一输送线通过第一移载机构连接于第二输送线,所述第二输送线上设置有第二工作站,所述第二工作站位于所述第二输送线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连接处的下游;所述第一输送线的输出端通过爬坡输送线连接于所述上层出料口,所述第二输送线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上层入料口连接于第三输送线的输入端,所述第三输送线上设置有第三工作站,所述第三输送线上位于所述第三工作站上游的位置具有降坡输送线,所述第三输送线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下层出料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处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分拣机构,所述分拣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输送线上位于所述第一工作站上游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输送线之间;
所述分拣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输送线上由所述下层入料口输入的且需要所述第二工作站处理的物料分拣至所述第二输送线上,由所述第二输送线将该物料输送至所述第二工作站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处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第一跨站转运机构,所述第一跨站转运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线上位于所述第一工作站下游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输送线之间;
所述第一跨站转运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输送线上经过所述第一工作站处理后的、还需要所述第二工作站处理的物料转运至所述第二输送线上,由所述第二输送线将该物料输送至所述第二工作站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处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跨站转运机构与所述爬坡输送线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跨站转运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输送线和/或所述第二输送线上需要输出的物料转运至所述爬坡输送线上,由所述爬坡输送线将该物料输出至所述上层出料口;
所述第三输送线上位于所述第三工作站和所述降坡输送线之间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跨站转运机构连接;
所述第二跨站转运机构还用于将所述第一输送线和/或所述第二输送线输出的、还需要所述第三工作站处理的物料转运至所述第三输送线上,由所述第三输送线将该物料输送至所述第三工作站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物料处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线包括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所述第一输送段的输入端与所述下层入料口连接,所述第二输送段连接于所述第一输送段的输出端与所述爬坡输送线的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一输送段、所述第二输送段及所述第二输送线三者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输送段与所述第二输送段沿宽度方向相互错位,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输送段进行传送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所述第一工作站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段上,所述第二输送线设置于所述第二输送段沿所述宽度方向背离所述第一输送段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料处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段背离所述第二输送线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工作站对应的第一作业区,所述第二输送线背离所述第二输送段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工作站对应的第二作业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料处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输送线还包括第三输送段和第四输送段,所述第三输送段连接于所述上层入料口和所述降坡输送线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四输送段连接于所述降坡输送线的输出端与所述下层出料口之间,所述第三工作站设置于所述第四输送段上;
所述第三输送段与所述第一输送段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三输送段沿所述宽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段和所述第二输送线之间,所述第三输送段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送段的输入端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高度方向与所述长度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均垂直;
所述降坡输送线与所述第三输送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相互错位,且所述降坡输送线位于所述第二输送段背离所述第二输送线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料处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爬坡输送线与所述第二输送段共线设置,所述第四输送段与所述降坡输送线共线设置,使得所述第四输送段与所述爬坡输送线沿所述宽度方向相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物料处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输送段背离所述爬坡输送线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工作站对应的第三作业区。
10.一种仓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物料处理站。
CN202322747245.8U 2023-10-11 2023-10-11 物料处理站及仓储系统 Active CN2211156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47245.8U CN221115675U (zh) 2023-10-11 2023-10-11 物料处理站及仓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47245.8U CN221115675U (zh) 2023-10-11 2023-10-11 物料处理站及仓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15675U true CN221115675U (zh) 2024-06-11

Family

ID=91372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47245.8U Active CN221115675U (zh) 2023-10-11 2023-10-11 物料处理站及仓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156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75699B2 (en) Method of order fulfilling by preparing storage units at a picking station
US9988212B2 (en) Method of order fulfilling by preparing storage units at a picking station
JP6435463B2 (ja) 保管設備からの運搬ユニットを提供するための方法
EP2949604B1 (en) Method of commissioning in a storage facility having a plurality of lifts
CN112074470B (zh) 拣选系统
CN212862675U (zh) 存储拣选一体化设备及全链路仓储一体化设备
CN214086127U (zh) 一种立体仓储对接系统
CN216425639U (zh) 货物输送系统
CN104355032B (zh) 柔性订单分拣系统
CN221115675U (zh) 物料处理站及仓储系统
US20230202760A1 (en) Warehouse for order fulfilment with a product storage and at least one order fulfillment area
CN217700173U (zh) 分拣平台及分拣系统
CN216784582U (zh) 仓储系统
CN115156068A (zh) 分拣平台、分拣系统及拣选方法
CN113978988A (zh) 货物输送系统和货物输送方法
CN114056817A (zh) 存储拣选一体化设备及方法
CN220885650U (zh) 一种基于多料箱机器人的快捷提升自动输送线
CN221164440U (zh) 一种智能仓储分拣机构
CN115231184B (zh) 一种仓储工作站及仓储系统
CN215206702U (zh) 一种药品自动化仓储结构
CN115258485A (zh) 一种托盘周转系统及周转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