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02208U - 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02208U
CN221102208U CN202322824402.0U CN202322824402U CN221102208U CN 221102208 U CN221102208 U CN 221102208U CN 202322824402 U CN202322824402 U CN 202322824402U CN 221102208 U CN221102208 U CN 2211022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ck
energy storage
plate
cells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244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利斌
李树军
唐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yang Zhongke Hain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yang Zhongke Haina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yang Zhongke Hain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yang Zhongke Haina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022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022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储能组件,储能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柱状电芯,至少三个相邻的电芯的外周面配合限定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热通道;隔板,隔板设于储能组件在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隔板上设有多个通气孔,通气孔与导热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储能组件中各处的电芯可以通过导热通道和导气孔向外界释放热量,缩短了每个电芯的散热路径,有利于中部电芯快速散热,进而可以均衡储能组件中内、外电芯的热量,提高散热效果,避免中部电芯热量积聚而导致热失控。另外,隔板的体积小,占用的空间少,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包。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池包主要由多个电芯构成,多个电芯通过阵列排布在壳体内并形成电芯组,电芯组外围的电芯散热效果好,中部的电芯散热效果差,在没有主动散热结构的情况下,电芯组的中部容易出现热量积聚,导致中部的电芯温度大于外周的电芯温度,严重的可能导致热失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的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池包散热效果差,中部电芯容易出现热量积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储能组件,所述储能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柱状电芯,至少三个相邻的所述电芯的外周面配合限定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导热通道;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储能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所述隔板上设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导热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柱状电芯为圆柱电芯,四个所述柱状电芯配合限定出所述导热通道。
可选地,多个所述柱状电芯呈矩阵排列地限定出多个所述导热通道,每个所述通气孔的位置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导热通道的位置相对应。
可选地,电池包还包括:多个缓冲件,每个所述缓冲件分别设于所述隔板,且位于相邻两排所述通气孔之间。
可选地,所述储能组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内限定有装配空间;电芯组,所述电芯组设于所述装配空间,所述电芯组包括多个所述柱状电芯;电连接片,所述电连接片设于所述电芯组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电连接片与所述电芯组电连接;线路板,所述线路板设于所述电芯组的至少一侧,所述线路板与所述电连接片电连接;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设于所述线路板的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板体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二板体延伸的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板体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板体延伸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二连接柱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线路板为两个,两个所述线路板设于所述电芯组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线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所述控制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线路板。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线路板设有与所述装配空间连通的镂空部。
可选地,所述镂空部的面积占所述线路板的面积的比例≥80%。
可选地,每个所述电连接片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于所述电芯组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并与多个所述电芯电连接;引出部,所述引出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在所述引出部上的电路大于预设电流的情况下,所述引出部熔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设置相邻的至少三个电芯限定出导热通道,并在电芯的延伸方向上,将隔板设置在储能组件的至少一端,利用隔板上的通气孔与导热通道连通,可以使得储能组件中各处的电芯都可以通过导热通道和导气孔向外界释放热量,缩短了每个电芯的散热路径,有利于中部电芯快速散热,进而可以均衡储能组件中内、外电芯的热量,提高散热效果,避免中部电芯热量积聚而导致热失控。另外,隔板的体积小,占用的空间少,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组件、隔板和缓冲件的前视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组件和隔板的后视视角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组件和隔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A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B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组件的爆炸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组件的俯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组件在去除两个电芯后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组件中支架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组件中下支架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组件中下支架的又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中C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组件中电连接片的立体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组件中线路板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电池包100;
壳体10;底板11;侧板12;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
盖体20;
储能组件30;支架31;上支架311;第一板体3111;第一连接柱3112;下支架312;第二板体3121;第二连接柱3122;定位部313;加强筋314;安装槽315;通孔316;安装通道317;卡接部318;电芯32;导热通道321;电连接片33;主体部331;引出部332;配合部333;线路板34;横向板体341;纵向板体342;镂空部343;控制板35;装配空间36;
隔板50;通气孔51;
缓冲件60。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00。
如图1至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00包括:储能组件30和隔板50。
具体而言,储能组件3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柱状电芯32,至少三个相邻的电芯32的外周面配合限定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热通道321。隔板50设于储能组件30在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隔板50上设有多个通气孔51,通气孔51与导热通道321连通。
换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00主要由储能组件30和隔板50构成。其中,储能组件30可以进行充放电。储能组件30可以主要由多个电芯32构成,电芯32可以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柱形件,第一方向可以是电芯32的轴向。
相邻的M个电芯32的外周面之间可以限定出导热通道321,导热通道321的延伸方向与电芯32的延伸方向相同,M可以为大于2的整数。具体而言,相邻M个电芯32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间隔开以形成上述导热通道321。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相邻的M个电芯32可以环绕排布,以限定出导热通道321。例如,三个电芯32可以呈三角形分布,三个电芯32可以排布在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处;四个电芯32可以呈四边形分布,四个电芯32可以排布在四边形的四个顶角处;五个电芯32可以呈五边形分布,五个电芯32可以排布在无边形的五个顶角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储能组件30中,导热通道3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各个导热通道321可以由不同数量的电芯32的外周面配合限定出,也可以由相同数量的电芯32的外周面配合限定出。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电芯32的横截面可以为多边形,例如,电芯32的横截面可以为四边形,相邻的M个电芯32的外周面可以合围限定出导热通道321,以三个电芯32为例,三个电芯32可以呈三角形分布。
在第一方向上,储能组件30的两端间隔开,储能组件30的一端可以设有隔板50,或储能组件30的两端可以分别设有隔板50。隔板50上可以设有沿自身厚度方向贯通的通气孔51,通气孔51可以与导热通道321连通,从而使得电芯32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通道321和通气孔51排出,避免热量积聚在电芯32处,引发电芯32热失控。可选地,通气孔51沿第一方向的投影与导热通道321沿第一方向的投影可以重叠。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00,设置相邻的至少三个电芯32限定出导热通道321,并在电芯32的延伸方向上,将隔板50设置在储能组件30的至少一端,利用隔板50上的通气孔51与导热通道321连通,可以使得储能组件30中各处的电芯32都可以通过导热通道321和导气孔向外界释放热量,缩短了每个电芯32的散热路径,有利于中部电芯32快速散热,进而可以均衡储能组件30中内、外电芯32的热量,提高散热效果,避免中部电芯32热量积聚而导致热失控。另外,隔板50的体积小,占用的空间少,有利于提高电池包100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池包100可以应用于二轮电动车、三轮电动车等行驶设备中,这些设备由于车内的安装空间有限,难以安装主动散热结构。采用隔板50上的通气孔51与导热通道321配合散热,有利于减小电池包100的尺寸。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电芯32之间可以间隔开形成间隙,多个导热通道321之间可以通过该间隙连通,可以避免电芯32与电芯32之间直接接触进行热传递,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柱状电芯32为圆柱电芯,四个柱状电芯32配合限定出导热通道321。
由于圆柱电芯的外周面为弧形面,因此,四个圆柱电芯排布时彼此的外周面可以间隔开形成导热通道321,由此可以使得四个柱状电芯32在储能组件30中工整排布,一方面可以增大导热通道321的体积,以提高散热效率,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提高储能组件30的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电池包100的能量密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多个柱状电芯32呈矩阵排列地限定出多个导热通道321,每个通气孔51的位置分别与对应的导热通道321的位置相对应。
具体地,如图8所示,多个圆柱电芯可以呈矩形阵列排布,相邻的四个圆柱电芯可以分布在矩形的四个顶角处,由此,四个圆柱电芯的外周面之间可以合围形成导热通道321。矩阵排列的多个柱状电芯32具有外观整洁,方便装配,空间利用率高的优点。
隔板50上的通气孔51可以与导热通道321一一对应设置,以使得每个导热通道321可以通过对应的通气孔51向外散热。由于多个柱状电芯32矩阵排列,因此,导热通道321也沿矩阵排列,对应的通气孔51也在隔板50上沿矩阵排列,即隔板50上的通气孔51呈多排多列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池包100还包括多个缓冲件60,每个缓冲件60分别设于隔板50,且位于相邻两排通气孔51之间。
具体地,隔板50的第一侧可以朝向储能组件30,隔板50的第二侧可以设有缓冲件60,缓冲件60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外力直接冲击储能组件30破坏储能组件30。可选地,缓冲件60可以为矩形缓冲垫。
缓冲件60可以设置在相邻的两排通气孔51之间,以避免缓冲件60遮挡排气孔。换言之,缓冲件60在隔板5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通气孔51错开。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储能组件30可以容纳在壳体10的容纳腔内,并在壳体10的开口处盖设盖体20,以实现对储能组件30的封装,防止灰尘、水汽等进入储能组件30中,对储能组件30中的电芯32产生不利影响。储能组件30、壳体10和盖体20可以组合形成电池包100。
壳体10可以包括底板11和多个侧板12,底板11可以与盖体20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多个侧板12可以围设在底板11上,并形成开口。壳体10可以大致为长方形壳体10,底板11可以为长方形,底板11具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多个侧板12可以包括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第一侧板121可以设于底板11的长边,第二侧板122可以设于底板11的短边,线路板34可以设于电芯32与第一侧板121之间,即,线路板34可以在壳体10内侧置,控制板35可以设于一个线路板34与第一侧板121之间。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隔板50可以设置在储能组件30与盖体20之间,缓冲件60可以位于隔板50与盖体20之间,由此,隔板50与盖体20的内壁面可以间隔开形成散热空间,有利于提高电池包100的散热效果。
当储能组件30的两端分别设有隔板50时,一块隔板50可以位于储能组件30与盖体20之间,另一块隔板50可以位于储能组件30与底板11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储能组件30包括:支架31、电芯组、电连接片33、线路板34和控制板35。
支架31内限定有装配空间36。电芯组设于装配空间36,电芯组包括多个柱状电芯32。电连接片33设于电芯组在第一方向的两端,电连接片33与电芯组电连接。线路板34设于电芯组的至少一侧,线路板34与电连接片33电连接。控制板35设于线路板34的远离电芯32的一侧。
具体地,支架31可以作为承载件用于安装电芯组,支架31内可以具有装配空间36,该装配空间36可以用于容纳电芯组。需要说明的是,电芯组与支架31之间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电芯组可以主要由多个电芯32构成,每个电芯32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即电芯32可以大致呈长条形,在第一方向上,电芯32可以具有两个端部。电芯组中还可以包括沿其他方向延伸的电芯32,或其他形状的电芯32,在此不作限定。
电芯组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两个端部,电芯组的两个端面可以是电芯组在第一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外表面。电芯组的侧面可以是连接电芯组的两个端面的外表面。例如,如图8所示,电芯32可以为圆柱电芯,多个电芯32装配在支架31上可以大致呈长方体状,第一方向为圆柱电芯的轴向,长方体的顶面和底面可以为电芯组的两个端面,长方体上连接顶面和底面的四个侧面可以为电芯组的侧面。
电芯组的两端可以分别设有电连接片33,每个电连接片33可以与电芯组内的多个电芯32电连接,以使得该多个电芯32串联或并联连接。每个电连接片33可以至少连接两个电芯32。由于电芯32沿第一方向延伸,电芯32的正极和负极可以设置在电芯32的两端,电芯32的两端与电芯组的两端对应,从而方便电连接片33在电芯组的两端连接电芯32。
电芯组的至少一侧可以设有线路板34。例如,当线路板34的数量为一个时,该线路板34可以与电芯组的一个侧面相对,当线路板34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线路板34可以分别与电芯组的多个侧面相对。
线路板34可以与电连接片33连接,线路板34上可以设有连接电路,该连接电路可以根据电芯32的串联或并联需求进行设置。利用线路板34可以将电芯组内的每个电芯32均串联或并联到储能组件30的供电电路中。
线路板34远离电芯32的一侧可以设有控制板35,控制板35可以与线路板34电连接。线路板34上可以设有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可以控制储能组件30的供电电路,以根据需求控制储能组件30充电或放电。
在本实施例中,将电芯组设置在支架31的装配空间36内,利用电连接片33和线路板34将电芯组中的多个电芯32电连接,省去了复杂的导线连接,可以使得储能组件30更加整洁美观,且便于维护。将电连接片33设置在电芯组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同时将线路板34和控制板35设置在电芯组的侧面,有利于减小储能组件3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线路板34侧置还可以方便线路板34对电芯组两端的电连接片33分别连接,控制板35设置在线路板34远离电芯32的一侧,可以使得控制板35与线路板34就近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支架31包括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沿第一方向间隔开设置,第一板体3111设有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二板体3121延伸的第一连接柱3112,第二板体3121设有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板体3111延伸的第二连接柱3122,第一连接柱3112与第二连接柱3122可拆卸地连接。
具体而言,支架31可以主要由两个板体、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构成,两个板体分别为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之间可以间隔开以限定出装配空间36。
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可以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分别具有两端。第一连接柱3112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板体3111朝向第二板体3121的一侧面连接,以形成上支架311。第二连接柱3122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二板体3121朝向第一板体3111的一侧面连接,以形成下支架312。第一连接柱3112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柱3122的第二端可拆卸地连接,即使得上支架311和下支架312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第一连接柱3112与第二连接柱3122之间可以通过螺栓和螺母可拆卸地连接。第一连接柱3112与第二连接柱3122内可以分别设有安装通道317,用于安装螺栓或螺母。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间隔开可以将多个电芯32容纳在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之间,通过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对电芯32进行限位,防止电芯32在支架31的装配空间36内窜动或偏移,有利于提高储能组件30的安全性。在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上分别设置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可以利用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形成支撑结构,对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进行连接和支撑。
此外,设置第一连接柱3112与第二连接柱3122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方便电芯32与支架31之间进行装配。在具体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多个电芯32安装到下支架312对应的第二板体3121上,再将上支架311从电芯组的上方向下插入电芯组,并连接上支架311和下支架312。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朝向彼此的一侧可以分别设有安装槽315,安装槽315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与电芯32的端部适配,例如,电芯32可以为圆柱电芯,安装槽315可以为圆形安装槽,安装槽315可以呈矩阵排布在第一板体3111或第二板体3121上,以使得电芯32装配到装配空间36内时呈矩阵排布。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板体311和第二板体3121上可以分别设有沿自身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316,通孔316可以连通导热通道321,以引导电芯32产生的热量排出储能组件30。当隔板设于第一板体311上时,第一板体311上的通孔316与通气孔51对应设置,且通孔316可以连通通气孔51和导热通道32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对称设置。由于电芯32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对称,可以方便电芯32的两端与对应的板体连接,另外,在装配时还无须区分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方便支架31的制造和储能组件30的装配。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上支架311和下支架312对称设置,因此,第一连接柱3112的长度和第二连接柱3122的长度可以相等。上支架311和下支架312可以分别注塑成型,由于上支架311和下支架312对称设置,上支架311和下支架312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可以使用同一套模具进行注塑,有利于降低支架31的制造成本,并简化储能组件30的装配过程。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的数量可以分别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连接柱3112和多个第二连接柱3122一一对应设置。每对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可以形成一个支撑柱,用于连接并支撑两个板体。
例如,如图11至图13所示,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的数量可以分别为四个,从而形成四个支撑柱,四个支撑柱可以呈中心对称分布,每个支撑柱可以位于板体的边缘与中心之间,以提高支架31整体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分别形成为锥形柱体,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的外周分别设有加强筋314。
具体而言,在第一板体3111朝向第二板体3121的方向上,第一连接柱3112的直径可以逐渐减小,第二连接柱3122的直径可以逐渐增大。
换言之,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靠近各自对应的板体的一端直径较大,有利于提高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与对应板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支架31的强度。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靠近彼此的一端直径较小,可以将第一连接柱3112或第二连接柱3122上的力更好地传递给对应的板体上,提高支架31的强度。
另外,在第一连接柱3112和第二连接柱3122的外周面上可以设置加强筋314,以进一步提高支架31的强度。具体地,加强筋314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柱3112上的加强筋314和第二连接柱3122上的加强筋314可以对称设置。
以第一连接柱3112上的加强筋314为例,定义加强筋314在第一连接柱3112的径向上的尺寸为加强筋314的宽度,加强筋314在第一连接柱3112的周向上的尺寸为加强筋314的厚度,在第一方向上,加强筋314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板体3111连接,加强筋314的第二端可以朝向远离第一板体3111的方向延伸。从加强筋314的第二端朝向加强筋314的第一端的方向上,加强筋314的宽度可以逐渐增大,有利于将力传递给第一板体3111,提高支板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适于夹持线束的卡接部318,卡接部318可以用于卡接导线,在储能组件30的电路中,部分电路可以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将导线卡接在卡接部318上,可以使得储能组件30更加整洁美观,方便维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线路板34为两个,两个线路板34设于电芯组的相对两侧,每个线路板34分别与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连接,控制板35设于其中一个线路板34。
具体地,为了便于说明,可以定义电芯组的相对两侧分别为电芯组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两个线路板34分别为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第一线路板可以设于电芯组的第一侧,第二线路板可以设于电芯组的第二侧,用于连接电芯32的多个电连接片33中,靠近电芯组第一侧的电连接片33可以就近与第一线路板连接,靠近电芯组第二侧电连接片33可以就近与第二线路板连接。由此,可以缩短电芯32之间电连接的路径,降低储能组件30的成本。
例如,电芯组中的电芯32可以按四排排布,用于连接靠近电芯组的第一侧的两排电芯32的电连接片33可以与第一线路板连接,用于连接靠近电芯组的第二侧的两排电芯32的电连接片33可以与第二线路板连接。
每个线路板34可以连接在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上,换言之,每个线路板34可以安装在支架31上。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上可以设有相应的装配结构,以定位并安装线路板34。
可选地,两个线路板34之间,和/或线路板34与控制板35之间可以通过导线连接,以将储能组件30中的每个电芯32连接到供电电路中,并受到控制板35的控制,导线可以收纳在卡接部318中。
两个线路板34中的一个上可以设有控制板35,控制板35可以通过支脚与线路板34连接,支脚可以从线路板34远离电芯32的一侧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至少一个线路板34设有与装配空间36连通的镂空部343。
具体而言,镂空部343可以沿线路板34的厚度方向贯穿线路板34,以使得装配空间36可以通过镂空部343与外界连通,由此,电芯32工作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与装配空间36连通的镂空部343向外传递,有利于提高电芯32散热效果,防止电芯32高温产生热失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镂空部343的面积占线路板34的面积的比例≥80%,由此,既可以提高电芯32的散热效果,又可以保证线路板34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充足的空间用于布置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线路板34包括两个横向板体341和多个纵向板体342。两个横向板体341沿第一方向间隔开设置,其中一个横向板体341与第一板体3111连接,另一个横向板体341与第二板体3121连接。每个纵向板体342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每个纵向板体34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向板体341连接,相邻两个纵向板体342与两个横向板体341配合限定出镂空部343。
具体地,线路板34可以主要由两个横向板体341和多个纵向板体342构成。在第一方向上,两个横向板体341可以间隔开设置,两个横向板体341中,靠近电芯32顶侧的一个横向板体341可以与第一板体3111连接,且该横向板体341可以与电芯32顶侧的电连接片33电连接,靠近电芯32底侧的一个横向板体341可以与第二板体3121连接,且该横向板体341可以与电芯32底侧的电连接片33电连接,从而将两个横向板体341固定在支架31上。
两个横向板体341之间连接有纵向板体342,纵向板体34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当纵向板体342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纵向板体342可以在横向板体34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由此,两个纵向板体342和两个横向板体341可以合围出一个矩形孔,该矩形孔可以形成为镂空部343。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两个纵向板体342与两个横向板体341可以合围形成矩形框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横向板体341可以分别与纵向板体342的端部间隔开,两个纵向板体342与两个横向板体341可以连接形成三个镂空部343,三个镂空部343可以沿横向板体341的延伸方向间隔开。
当纵向板体342的数量为三个时,三个纵向板体342可以沿横向板体34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由此,三个纵向板体342和两个横向板体341可以合围出两个矩形孔,每个矩形孔可以形成为镂空部343。
当纵向板体342的数量为N,且N大于3时,N和纵向板体342和两个横向板体341可以合围出N-1个矩形孔,每个矩形孔可以形成为镂空部343。
在本实施例中,将线路板34设置为包括两个横向板体341和多个纵向板体342,两个横向板体341可以使得线路板34与支架31以及电连接片33连接,多个纵向板体342既可以连接两个横向板体341,起到稳定支撑和布置电路的作用,又可以与横向板体341配合形成镂空部343,有利于电芯32散热。
在其他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纵向板体34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一个纵向板体342与两个横向板体341可以连接形成一个或两个凹槽,凹槽可以形成为镂空部343。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储能组件30可以安装到二轮电动车等用电设备上使用。储能组件30安装到位后,圆柱电芯可以竖置,此时横向板体341可以横置,竖向板体可以竖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控制板35设于两个横向板体341的同一端,至少一部分镂空部343外露于控制板35。
具体而言,控制板35可以靠近两个横向板体341的同一端的端部设置,另外,控制板35在线路板34上的投影可以与一部分或全部的镂空部343错开,以使得该部分镂空部343可以直接连通外界,方便电芯32通过镂空部343进行散热。
例如,如图2所示,控制板35可以靠近两个横向板体341的左端设置,三个纵向板体342和两个横向板体341可以合围出两个镂空部343,其中一个镂空部343可以与控制板35完全错开,另一个镂空部343的一部分可以被控制板35覆盖,另一部分可以与控制板35错开。
控制板35与线路板34之间可以通过支脚间隔开设置,从而使得控制板35可以与镂空部343间隔开,方便电芯32通过镂空部343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每个电连接片33包括主体部331和引出部332。
主体部331设于电芯组在第一方向的端部,并与多个电芯32电连接。引出部332与主体部331连接,引出部332的至少一部分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线路板34电连接,在引出部332上的电路大于预设电流的情况下,引出部332熔断。
具体地,如图15所示,电连接片33可以主要由主体部331和引出部332构成,主体部331可以为片状结构,主体部331可以设置在电芯组的端部,主体部331上可以设有用于连接电芯32的弹片结构。
引出部332可以为弯折结构,引出部332的一部分伸出主体部331,引出部332的另一部分可以朝向第一方向弯折,以与线路板34搭接。
当引出部332上的电路大于预设电流时,引出部332可以熔断,预设电路可以是对应的额定电流,由此引出部332可以起到保险丝的作用,对储能组件30的电路进行保护。
第一板体3111和第二板体3121远离彼此的一侧面上可以设有定位部313,主体部331上可以设有配合部333,定位部313可以与配合部333配合,以将电连接片33定位在支架31上。可选地,定位部313可以为凸出于第一板体3111或第二板体3121的凸起,配合部333可以为定位孔,凸起可以伸入定位孔中。通孔316可以贯穿定位部313。
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00,可以使得储能组件30中各处的电芯32都可以通过导热通道321和导气孔向外界释放热量,缩短了每个电芯32的散热路径,有利于中部电芯32快速散热,进而可以均衡储能组件30中内、外电芯32的热量,提高散热效果,避免中部电芯32热量积聚而导致热失控。另外,隔板50的体积小,占用的空间少,有利于提高电池包100的空间利用率。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上述控制板35并不限制于某一品牌和型号。本实用新型无须对此作出解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控制板35所加载的计算机程序,并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并不保护计算机程序。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能组件,所述储能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柱状电芯,至少三个相邻的所述电芯的外周面配合限定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导热通道;
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储能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所述隔板上设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导热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电芯为圆柱电芯,四个所述柱状电芯配合限定出所述导热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柱状电芯呈矩阵排列地限定出多个所述导热通道,每个所述通气孔的位置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导热通道的位置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缓冲件,每个所述缓冲件分别设于所述隔板,且位于相邻两排所述通气孔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组件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内限定有装配空间;
电芯组,所述电芯组设于所述装配空间,所述电芯组包括多个所述柱状电芯;
电连接片,所述电连接片设于所述电芯组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电连接片与所述电芯组电连接;
线路板,所述线路板设于所述电芯组的至少一侧,所述线路板与所述电连接片电连接;
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设于所述线路板的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板体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二板体延伸的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板体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板体延伸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二连接柱可拆卸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为两个,两个所述线路板设于所述电芯组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线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所述控制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线路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线路板设有与所述装配空间连通的镂空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部的面积占所述线路板的面积的比例≥80%。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连接片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于所述电芯组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并与多个所述电芯电连接;
引出部,所述引出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在所述引出部上的电路大于预设电流的情况下,所述引出部熔断。
CN202322824402.0U 2023-10-20 电池包 Active CN221102208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02208U true CN221102208U (zh) 2024-06-07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37005B2 (ja) ルーバーフィン形状の熱伝導媒介体を備えた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KR101097268B1 (ko) 방열효율 및 장착구조가 개선된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조립체
CN108550734B (zh) 一种自带加热膜的电池模组结构
EP2624334B1 (en) Battery pack having a compact structure
KR20150102632A (ko) 이차 전지 팩
JP4492002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1684620B (zh) 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及包括其的电子装置及车辆
WO2017135718A1 (ko) 열가소성 수지에 의한 고정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의 제조방법 및 제조장치
CN111883731A (zh) 一种电池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16793847U (zh) 电池包和储能装置
CN215451593U (zh) 电芯安装结构、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CN214227075U (zh) 一种便于稳定安装的换电电池包安装结构
CN221102208U (zh) 电池包
WO2013129074A1 (ja) 電源装置
CN212161901U (zh) 一种具有倍率放电均衡温场散热装置的电池包
CN210403873U (zh) 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CN211879478U (zh) 一种电池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09282277U (zh) 电动工具用大容量电池包结构
JP7483052B2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6213802U (zh) 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4400359A (zh) 电芯堆
CN211980717U (zh) 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和车辆
CN210668468U (zh) 一种低成本高效散热的电池组
JP2023511181A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自動車、並びに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を製造する方法
KR102625271B1 (ko) 에너지저장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