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57518U - 冷却机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冷却机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57518U
CN221057518U CN202322751264.8U CN202322751264U CN221057518U CN 221057518 U CN221057518 U CN 221057518U CN 202322751264 U CN202322751264 U CN 202322751264U CN 221057518 U CN221057518 U CN 2210575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liquid
cooling
cooling mechanism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512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梦
陈英旗
曹楷
曹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Ruipu Energy Co Ltd
Rept Battero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Ruipu Energy Co Ltd
Rept Battero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Ruipu Energy Co Ltd, Rept Battero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Ruipu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5126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575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575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575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包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冷却机构及电池包。该冷却机构包括支撑组件和多个间隔布置的液冷板。相邻液冷板之间形成电芯容置空间,该液冷板沿宽度方向上设有两个抵靠面,两个抵靠面之间形成冷却液通道,且两个该抵靠面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该液冷板中设置有该支撑组件,该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该第一支撑单元和该第二支撑单元沿液冷板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该液冷板内部的两端。该冷却机构能够实现电芯的冷却,并且能够为电芯大面预留一定膨胀空间,且在电芯膨胀后仍然能够保证电芯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冷却机构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机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升电池包中电芯的散热性能,电芯大面冷却成为趋势。在电芯的工作过程中,其大面可能出现膨胀现象。
现有的液冷板大多数采用口琴管结构,其与电芯大面抵靠,采用接触换热的方式对电芯进行冷却。然而现有液冷板内部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将液冷板通道分隔开来的挡板,由于挡板的存在,导致现有液冷板的结构有一定的刚度支撑,当液冷板与电芯抵靠并为电芯提供接触冷却效果时,两者之间相互贴靠,且由于挡板的支撑,导致液冷板发生形变比较困难,不存在能够供电芯大面膨胀的空间,当电芯出现膨胀时,可能导致电芯或液冷板的结构出现损坏问题。
因此,亟需一种冷却机构及电池包,以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机构,该冷却机构能够实现电芯的冷却,并且能够为电芯大面预留一定膨胀空间,且在电芯膨胀后仍然能够保证电芯的稳定性。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冷却机构,包括:
多个间隔布置的液冷板,相邻所述液冷板之间形成电芯容置空间,所述液冷板沿宽度方向上设有两个抵靠面,两个抵靠面之间形成冷却液通道,且两个所述抵靠面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
支撑组件,所述液冷板中设置有所述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沿液冷板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液冷板内部的两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支撑块本体,所述第一支撑块本体的端部形状匹配贴合于所述液冷板的内顶部;
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第二支撑块本体,所述第二支撑块本体的端部形状匹配贴合于所述液冷板的内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单元还包括第一凸筋结构,所述第一支撑块本体的侧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凸筋结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通过所述第一凸筋结构与所述抵靠面过盈配合;
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还包括第二凸筋结构,所述第二支撑块本体的侧部设置有所述第二凸筋结构,所述第二支撑单元通过所述第二凸筋结构与所述抵靠面过盈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单元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对于所述液冷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缩进;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单元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对于所述液冷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缩进。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汇流管,多个所述液冷板设置并连通于两个所述汇流管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汇流管相互正对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端部冷却管,所述端部冷却管的两端弯折形成端连接部,所述端连接部连接并连通于所述汇流管的端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汇流管的端部设置有端盖,所述端连接部插设连接于所述端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液冷板的端部焊接连接于所述汇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多个电芯和上述方案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机构,多个所述电芯容置空间中均设置有所述电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机构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液冷板,相邻该液冷板之间形成电芯容置空间,电芯能够设置于该电芯容置空间中,且每个液冷板中均设置有支撑组件,该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该第一支撑单元和该第二支撑单元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该液冷板内部的两端。也就是说,该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能够分别在液冷板的顶部和底部对两个抵靠面形成支撑,当电芯发生膨胀时,同一个液冷板的两个抵靠面在电芯的抵靠作用下相互靠近,为电芯的膨胀留有空间,防止电芯结构损坏,且当两个抵靠面的中间位置相互靠近时,该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能够对两个抵靠面产生一定支撑,以保证液冷板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液冷板对电芯的支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部分结构轴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结构标记为A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单元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结构标记为B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0、电芯;
100、液冷板;110、冷却液通道;120、抵靠面;
200、电芯容置空间;
300、支撑组件;310、第一支撑单元;311、第一支撑块本体;312、第一凸筋结构;320、第二支撑单元;
400、汇流管;410、端盖;
500、进液管;
600、出液管;
700、端部冷却管;710、端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左”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机构及电池包。该电池包包括多个电芯10和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机构。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俯视图;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部分结构轴测图。附图中所示的方向均以液冷板100为基准,即,液冷板100的宽度方向、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参照图2和图3,冷却机构包括两个汇流管400和多个液冷板100。两个汇流管400相互平行并沿液冷板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液冷板100相互平行并沿自身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液冷板100均与两个汇流管400连接并连通。相邻的液冷板100之间形成电芯容置空间200,每个电芯容置空间200中均设置有电芯10。且电芯10的相对两个大面分别抵靠于一个液冷板100,其中,电芯10的大面是指电芯10的相对两侧面中较大的两个侧面。
具体地,冷却机构还包括进液管500和出液管600,进液管500和出液管600分别设置于两个汇流管400相互正对的一侧。冷却液能够自进液管500进入一个汇流管400中,然后分流至多个液冷板100中,在这一过程中与电芯10发生换热,然后再经由另一个汇流管400和出液管600流出。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的剖视图;图6示出图5中结构标记为A的局部放大图;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单元的示意图。参照图4-图7,液冷板100内部中空,形成冷却液通道110,冷却液于冷却液通道110中流动。液冷板100沿宽度方向上设置的两个抵靠面120分别能够贴合两个电芯10,两个抵靠面120能够形变并相互靠近或远离。也就是说,电芯10能够通过接触换热的方式与液冷板100的抵靠面120进行换热,其热量会被冷却液通道110中的冷却液带走,以此保证电芯10正常工作。且该液冷板100的材质具有一定弹性,当电芯10发生膨胀时,同一个液冷板100的两个抵靠面120在电芯10的抵靠作用下能够相互靠近,为电芯10的膨胀留有空间,防止结构损坏。
具体地,每个液冷板100中均设置有支撑组件300。支撑组件300包括第一支撑单元310和第二支撑单元320。第一支撑单元310和第二支撑单元320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液冷板100中。优选地,第一支撑单元310夹设于两个抵靠面120并抵靠于液冷板100的内顶部;第二支撑单元320夹设于两个抵靠面120并抵靠于液冷板100的内底部。也就是说,第一支撑单元310和第二支撑单元320能够分别在液冷板100的内顶部位置和内底部位置对两个抵靠面120形成支撑,当两个抵靠面120的中间位置相互靠近时,第一支撑单元310和第二支撑单元320能够保证液冷板100的稳定性。
其中,液冷板100的内顶部是指冷却液通道110的顶部,液冷板100的内底部是指冷却液通道110的底部。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单元与液冷板的内顶部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第二支撑单元与液冷板的内底部也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该距离越小其效果越好。
再为具体地,上述多个液冷板100的端部通过焊接方式与汇流管400密封连接,因此,需要在液冷板100的端部位置形成焊缝。为了保证焊接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在焊接时对第一支撑单元310和第二支撑单元320造成损坏,第一支撑单元310的长度小于液冷板100的长度,第一支撑单元310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对于液冷板10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缩进;和/或,第二支撑单元320的长度小于液冷板100的长度,第二支撑单元320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对于液冷板10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缩进。
更为具体地,第一支撑单元310包括第一支撑块本体311,第一支撑块本体311的端部形状匹配贴合于液冷板100的内顶部。在本实施例中,液冷板100的截面形状为腰形,其内顶部为弧形,则第一支撑单元310的顶部同样为外凸的弧形,以此保证对液冷板100内顶部的支撑效果。同样地,第二支撑单元320包括第二支撑块本体,第二支撑块本体的端部形状匹配贴合于液冷板100的内底部,内底部同样为弧形。第二支撑单元320的结构和其与液冷板100配合的方式均与第一支撑单元310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作为优选地,第一支撑单元310还包括第一凸筋结构312。第一支撑块本体311与抵靠面120接触的侧部均设置有第一凸筋结构312。第一支撑单元310通过第一凸筋结构312与抵靠面120过盈配合。以此使第一支撑单元310在液冷板100中的位置固定。同样地,第二支撑单元320还包括第二凸筋结构,第二支撑块本体与抵靠面120接触的侧部均设置有第二凸筋结构。第二支撑单元320通过第二凸筋结构与抵靠面120过盈配合。以此使第二支撑单元320在液冷板100中的位置固定。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保证第一支撑单元310和第二支撑单元320的稳定性,防止上述两者因为外部振动等工况而发生位移,进而导致对电芯10的支撑定位效果下降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对凸筋结构相对于支撑单元的位置及其形状不做限制,以第一支撑单元310和第一凸筋结构312为例,第一凸筋结构312可以沿第一支撑单元310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可以沿第一支撑单元310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一凸筋结构312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曲线或折线,本申请实施例仅以此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第二支撑单元320和第二凸筋结构与第一支撑单元310和第一凸筋结构312类似,不再赘述。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9示出图8中结构标记为B的局部放大图。参照图1、图8和图9,冷却机构还包括端部冷却管700,端部冷却管700的两端弯折形成端连接部710,端连接部710连接并连通于汇流管400的端部。通过设置端连接部710,能够使端部冷却管700既充当连通两侧汇流管400的作用,又能够对两个汇流管400的端部开口进行封堵,无需在汇流管400的端部额外设置封堵部件,使汇流管400的长度进一步缩短,节省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具体地,汇流管400的端部设置有端盖410,端连接部710插设连接于端盖410中,端盖410设置有带翻边冲孔,其插设封堵于汇流管400的端部,以实现端部冷却管700和汇流管400的连接和连通。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间隔布置的液冷板(100),相邻所述液冷板(100)之间形成电芯容置空间(200),所述液冷板(100)沿宽度方向上设有两个抵靠面(120),两个抵靠面(120)之间形成冷却液通道(110),且两个所述抵靠面(120)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
支撑组件(300),所述液冷板(100)中设置有所述支撑组件(300),所述支撑组件(300)包括第一支撑单元(310)和第二支撑单元(320),所述第一支撑单元(310)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320)沿所述液冷板(10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液冷板(100)内部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310)包括第一支撑块本体(311),所述第一支撑块本体(311)的端部形状匹配贴合于所述液冷板(100)的内顶部;
所述第二支撑单元(320)包括第二支撑块本体,所述第二支撑块本体的端部形状匹配贴合于所述液冷板(100)的内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310)还包括第一凸筋结构(312),所述第一支撑块本体(311)的侧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凸筋结构(312),所述第一支撑单元(310)通过所述第一凸筋结构(312)与所述抵靠面(120)过盈配合;
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单元(320)还包括第二凸筋结构,所述第二支撑块本体的侧部设置有所述第二凸筋结构,所述第二支撑单元(320)通过所述第二凸筋结构与所述抵靠面(120)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310)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对于所述液冷板(10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缩进;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单元(320)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对于所述液冷板(10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缩进。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汇流管(400),多个所述液冷板(100)设置并连通于两个所述汇流管(40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进液管(500)和出液管(600),所述进液管(500)和所述出液管(600)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汇流管(400)相互正对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端部冷却管(700),所述端部冷却管(700)的两端弯折形成端连接部(710),所述端连接部(710)连接并连通于所述汇流管(400)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管(400)的端部设置有端盖(410),所述端连接部(710)插设连接于所述端盖(41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100)的端部焊接连接于所述汇流管(400)。
10.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芯(10)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机构,所述电芯(10)设置于所述电芯容置空间(200)中。
CN202322751264.8U 2023-10-12 2023-10-12 冷却机构及电池包 Active CN2210575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51264.8U CN221057518U (zh) 2023-10-12 2023-10-12 冷却机构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51264.8U CN221057518U (zh) 2023-10-12 2023-10-12 冷却机构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57518U true CN221057518U (zh) 2024-05-31

Family

ID=91205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51264.8U Active CN221057518U (zh) 2023-10-12 2023-10-12 冷却机构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575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1542B (zh) 一种电动车电池组冷却装置和电池模组
CN212209699U (zh) 一种液冷框架、电池模组及车辆
JP2013134993A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105143807A (zh) 换热器
CN210074013U (zh) 电池模组汇流板、电池模组以及二次电池和耗电装置
CN221057518U (zh) 冷却机构及电池包
CN219531763U (zh) 一种换热板片组及板式换热器
CN210136918U (zh) 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
CN218568986U (zh) 模组托盘以及电池模组
CN218827406U (zh) 一种换热板、电池包和车辆
CN218299917U (zh) 一种电芯模组及动力电池
CN217562661U (zh) 电池包
CN214898570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5224393A (zh)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模组
CN216213767U (zh) 电池箱、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CN219917308U (zh) 集流板、电芯支架和电池包
CN220138562U (zh) 电池模组
CN221057521U (zh) 一种多面液冷模组结构及电池
CN220138436U (zh) 集流体、冷却装置以及电池包
CN218827517U (zh) 液冷板组件、冷却装置和电池包
CN218919043U (zh) 集流管、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8039431U (zh) 一种并联液冷结构总成及电池模组
CN217719794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作业机械
CN220189789U (zh) 一种具有冷却板的电池模组
CN220627930U (zh) 一种电池包用液冷型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