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42753U - 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42753U
CN221042753U CN202322679037.9U CN202322679037U CN221042753U CN 221042753 U CN221042753 U CN 221042753U CN 202322679037 U CN202322679037 U CN 202322679037U CN 221042753 U CN221042753 U CN 2210427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avity
corner connector
cavity surface
cor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7903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钦才
罗烨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Central Hesheng Silic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Central Hesheng Silic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Central Hesheng Silic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Central Hesheng Silic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7903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427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427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427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包括由钢板弯折一体成型的边框本体,边框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卡槽、闭合空腔和安装部,卡槽适于和光伏面板进行配合,闭合空腔用于和角码进行配合,安装部适于和光伏支架进行配合;闭合空腔的上腔面、下腔面、左腔面以及右腔面均为单层钢板平面状,闭合空腔的左腔面与上腔面在左上角处相互压合弯折后向上延伸形成卡槽的A槽面,A槽面的上端部向右弯折形成卡槽的B槽面,B槽面的右端弯折处具有过渡结构。本申请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在卡槽的右端处设置有过渡结构,进而使得弯折处有个过渡的作用,进而可以大大减少在折弯时材料以及镀层的裂纹,进而提高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其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钢化玻璃、EVA、透明TPT背板以及合金边框组成,具有寿命长,机械抗压外力强等特点。
现有技术中,如CN219227521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边框、边框连接组件及其应用的光伏组件,该专利中的卡槽B面的右端中,两个钢板是直接进行弯折贴合的,进而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直接弯折容易使得弯折处出现材料和材料外部的镀层出现裂纹的现象,进而影响使用寿命,因此有待于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包括由钢板弯折一体成型的边框本体,所述边框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卡槽、闭合空腔和安装部,所述卡槽适于和光伏面板进行配合,所述闭合空腔用于和角码进行配合,所述安装部适于和光伏支架进行配合;所述闭合空腔的上腔面、下腔面、左腔面以及右腔面均为单层钢板平面状,所述闭合空腔的左腔面与上腔面在左上角处相互压合弯折后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卡槽的A槽面,所述A槽面的上端部向右弯折形成所述卡槽的B槽面,所述B槽面的右端弯折处具有过渡结构。
优选的,所述B槽面包括第一上横段和第二上横段,所述第二上横段从所述第一上横段的端部向下弯折并相贴于所述第一上横段,所述第一上横段和所述第二上横段的弯折处之间留有间隙,进而形成所述过渡结构。
优选的,所述B槽面的右端向下倾斜形成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与所述A槽面之间形成溢胶部。
优选的,所述上腔面与所述A槽面的连接处对应于所述上腔面的顶端向下凹陷形成溢胶槽。
优选的,所述左腔面或/和所述右腔面向所述闭合空腔内部凹陷形成若干个凹槽部,所述凹槽部向所述闭合空腔外部隆起形成若干个凸起部。
优选的,所述右腔面和所述下腔面在右下角处相互压合弯折后向右延伸形成所述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右端设置有至少四层闭口状卷边结构。
优选的,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下横段和第二下横段,所述第一下横段的右端向上弯折并相贴于所述第一下横段进而形成折弯边,随后,所述折弯边从所述第二下横段的端部向上弯折并相贴于所述第二下横段以形成四层闭口状卷边结构。
优选的,所述角码包括第一角码臂和第二角码臂,所述第一角码臂和所述第二角码臂垂直连接且在连接处内形成拐角,所述拐角处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适于对安装在第一角码臂和以及第二角码臂的边框本体进行限位。
优选的,所述闭合空腔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凸点;当所述角码插装于所述闭合空腔时,所述凸点与所述角码的倒齿形成过盈配合。
优选的,所述角码的两端均设置有倒角结构;当所述角码插接于所述闭合空腔时,所述角码端部适于和所述闭合空腔形成间隙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卡槽的右端处设置有过渡结构,进而使得弯折处有个过渡的作用,进而可以大大减少在折弯时材料以及镀层的裂纹,进而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四层闭口状卷边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角码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角码堆叠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角码和边框本体配合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边框本体;101、卡槽;102、闭合空腔;103、安装部;2、角码;201、第一角码臂;202、第二角码臂;3、第一上横段;4、第二上横段;5、第一左竖段;6、第二左竖段;7、第一下横段;8、第二下横段;9、右竖段;10、第三上横段;11、凹槽;12、凸起部;13、溢胶槽;14、溢胶部;15、挡块;16、倒角斜面;17、倒角结构;18、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的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图10所示,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包括由钢板弯折一体成型的边框本体1,所述边框本体1包括依次连接的:卡槽101、闭合空腔102和安装部103,其中卡槽101和光伏面板进行插装配合,闭合空腔102用于和角码2进行配合,安装部103和光伏支架进行配合。当然如何和光伏面板以及光伏支架进行连接的,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的常识,故不再进行详细叙述。
具体的,闭合空腔102的上腔面、下腔面、左腔面以及右腔面均为单层钢板平面状,闭合空腔102的左腔面(第一左竖段5)与上腔面(第三上横段10)在左上角处相互压合弯折后向上延伸形成卡槽101的A槽面,A槽面的上端部向右弯折形成卡槽101的B槽面,B槽面的右端弯折处具有过渡结构,进而使得弯折处有个过渡的作用,即B槽面的端部弯折处形成了一个圆滑的连接,进而可以大大减少在折弯时材料以及镀层的裂纹。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B槽面包括第一上横段3和第二上横段4,当然第一上横段3和第一左竖段5连接,第二上横段4和第二左竖段6,第二左竖段6和第三上横段10进行连接,第二上横段4从第一上横段3的端部向下弯折并相贴于第一上横段3,第一上横段3和第二上横段4的弯折处之间留有间隙,如图4所示,进而形成过渡结构,使得B槽面右端在连接处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这种过渡结构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材料之间的应力集中,边框本体1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同时,该设计还能够增加B槽面的承载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和条件。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在B槽面的右端向下倾斜形成阻挡部,阻挡部与A槽面之间形成溢胶部14,在光伏面板安装过程中,溢胶部14处的硅胶会阻挡部处封胶点与玻璃贴合处形成阻力后进行填充,避免组件正面溢胶。
当然,为了更好使安装用的硅胶在卡槽101内进行填充,如图3所示,在上腔面(第三上横段10)与A槽面中的第二左竖段6的连接处对应于上腔面的顶端处向下凹陷形成溢胶槽13,即一部分硅胶会填充在溢胶部14处,其余硅胶会在溢胶槽13处进行填充,使溢胶槽13和溢胶部14处硅胶填充后形成包裹组件的硅胶槽完成对组件的保护,确保组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硅胶的填充效果和密封性能,在卡槽101内可以设置有粘接层,即:可以在硅胶填充之前在卡槽101内喷涂一层粘接剂,使硅胶更好地与卡槽101表面粘合。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硅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脱落或松动的情况,提高了卡槽101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右腔面(右竖段9)向闭合空腔102的内部凹陷可以形成若干个凹槽部11,在凹槽部11向闭合空腔102外部隆起形成若干个凸起部12,进而可以对右竖段9向下受力的效果进行提升,从而增强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凹槽部11的存在还能够增加材料的表面积,提高了热传导效率。因此,通过对闭合空腔102内部凹陷和外部凸起的设计,可以实现对结构性能的优化和改进。对于右竖段9向下受力的情况,凹槽部11和凸起部12的作用相互协调,能够更好地承受力的分散和传递,有效地减少了应力集中的问题,提高了结构的寿命和耐久性。
需要说明的是,凹槽部11也可以设置在左腔面(第一左竖段5)上,或者也可以在右腔面(右竖段9)和左腔面(第一左竖段5)上同时设置;当然凹槽部11可以设置为多个,即多段式的设置;也可以为一个,即整段式的设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右腔面(右竖段9)和下腔面(第一下横段7)在右下角处相互压合弯折后向右延伸形成安装部103,安装部103的右端设置有至少四层闭口状卷边结构。
具体的,如图2和图6所示,安装部103包括第一下横段7和第二下横段8,第一下横段7的右端向上弯折并相贴于第一下横段7进而形成折弯边,随后,折弯边从第二下横段8的端部向上弯折并相贴于第二下横段8以形成四层闭口状卷边结构,即此时弯折边对第二下横段8的端部进行密封保护,而第一下横段7的端部也通过弯折边进行保护,使得钢板的两个端部棱角处进行密封保护,确保了安装部103处的稳定性和密封性,且也无需进行棱角处的打磨。同时,卷边结构的形成也增加了整个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防止了边框本体1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和损坏。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钢板,延长其使用寿命,还能够提高安装部103的整体性能,使其更加适用于各种环境和工况。而且,卷边结构的制造过程简单、方便,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
当然,如图5所示,安装部103的右端也可以为五层闭口状卷边结构,即第一下横段7和第二下横段8的右端均有设置有折弯边,然后两个折弯边相互扣合,此为现有技术,就不在详细叙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四层闭口状卷边结构来说,加工的方式比较简单,进而使得加工效率快;而对于五层闭口状卷边结构来说,加工的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和费力,但是稳定性会更好;两种方式均能满足实际需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角码2包括第一角码臂201和第二角码臂202,第一角码臂201和第二角码臂202垂直连接且在连接处内形成拐角,拐角处设置有挡块15。
具体的,角码2一般是对长的边框本体1以及短的边框本体1进行连接,即角码2的两个角码臂会分别插接到两个边框本体1内的闭合空腔102内,而在插接到位后,两个边框本体1会分别相抵在挡块15的两个侧部,即挡块15可以对安装在第一角码臂201和以及第二角码臂202的边框本体1进行限位,使光伏钢边框在组装时角码2进入光伏钢边框闭合空腔102的距离可以达到稳定的效果。
当然,如图10所示,为了更好的使角码2和边框本体1进行更好的配合,在闭合空腔102的内部可以设置有多个凸点18;当角码2插装于闭合空腔102时,凸点18与角码2的倒齿可以形成过盈配合,使得角码2能够稳固地固定在闭合空腔102中。凸点18的设计巧妙地保持了角码2的位置不会轻易移动,增加了闭合空腔102的稳定性。这种过盈配合的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角码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松动或脱落的情况,保证了闭合空腔102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凸点18的设置方式可以为:如图1所示,在边框本体1的外部铆压后使其在闭合空腔102内形成圆柱形下沉点而完成。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由于挡块15的存在,若是角码2进行堆叠放置在一起时,角码的2外部对应于第一角码臂201和第二角码臂202的外连接处为直角结构,即挡块15会对角码2的堆叠产生干涉,因此在可以直角连接处设置有倒角斜面16,使得堆叠时能够有效的规避挡块15。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角码2在安装时可以更好插装到闭合空腔102内,可以在角码2的两端(即第一角码臂201和第二角码臂202的端部)设置有倒角结构17;当角码2插接于闭合空腔102时,角码2端部可以和闭合空腔102形成间隙配合,避免角码2在进入闭合空腔102时出现卡顿。可以理解的是,我们可以轻松地将角码2插入闭合空腔102,并确保它顺利地进入闭合空腔102。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申请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申请的原理,在不脱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申请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钢板弯折一体成型的边框本体,所述边框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
卡槽,所述卡槽适于和光伏面板进行配合;
闭合空腔,所述闭合空腔用于和角码进行配合;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适于和光伏支架进行配合;所述闭合空腔的上腔面、下腔面、左腔面以及右腔面均为单层钢板平面状,所述闭合空腔的左腔面与上腔面在左上角处相互压合弯折后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卡槽的A槽面,所述A槽面的上端部向右弯折形成所述卡槽的B槽面,所述B槽面的右端弯折处具有过渡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B槽面包括第一上横段和第二上横段,所述第二上横段从所述第一上横段的端部向下弯折并相贴于所述第一上横段,所述第一上横段和所述第二上横段的弯折处之间留有间隙,进而形成所述过渡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B槽面的右端向下倾斜形成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与所述A槽面之间形成溢胶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面与所述A槽面的连接处对应于所述上腔面的顶端向下凹陷形成溢胶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腔面或/和所述右腔面向所述闭合空腔内部凹陷形成若干个凹槽部,所述凹槽部向所述闭合空腔外部隆起形成若干个凸起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腔面和所述下腔面在右下角处相互压合弯折后向右延伸形成所述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右端设置有至少四层闭口状卷边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下横段和第二下横段,所述第一下横段的右端向上弯折并相贴于所述第一下横段进而形成折弯边,随后,所述折弯边从所述第二下横段的端部向上弯折并相贴于所述第二下横段以形成四层闭口状卷边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角码包括第一角码臂和第二角码臂,所述第一角码臂和所述第二角码臂垂直连接且在连接处内形成拐角,所述拐角处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适于对安装在第一角码臂和以及第二角码臂的边框本体进行限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空腔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凸点;当所述角码插装于所述闭合空腔时,所述凸点与所述角码的倒齿形成过盈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角码的两端均设置有倒角结构;当所述角码插接于所述闭合空腔时,所述角码端部适于和所述闭合空腔形成间隙配合。
CN202322679037.9U 2023-10-08 2023-10-08 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 Active CN2210427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9037.9U CN221042753U (zh) 2023-10-08 2023-10-08 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9037.9U CN221042753U (zh) 2023-10-08 2023-10-08 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42753U true CN221042753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68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79037.9U Active CN221042753U (zh) 2023-10-08 2023-10-08 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427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WO2014050087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221042753U (zh) 一种光伏组件用边框组件
CN201576688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
CN210156399U (zh) 一种叠片式光伏组件
CN202487616U (zh) 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封装边框
KR200497949Y1 (ko) 태양광 리본
CN211229182U (zh) 一种曲面钢化玻璃
CN204928717U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高强度铝合金边框
CN216794920U (zh) 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
CN219204425U (zh) 新型光伏组件边框装配用钢角码
CN211700300U (zh) 一种高透射光伏组件
CN219980771U (zh) 一种光伏组件结构
CN110855227B (zh) 晶硅太阳能双玻组件的边框型材
CN214756210U (zh) 一种下边框和应用其的光伏组件
CN215008712U (zh) 一种电池接口的密封结构
CN212163266U (zh) 太阳能板的拼接结构
CN215646701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219718156U (zh) 光伏组件边框与压块的装配结构
CN218450002U (zh) 一种防尘的光伏组件
CN214256207U (zh) 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CN216122335U (zh) 光伏组件边框、光伏组件及光伏电池板
CN216109012U (zh) 一种装配式阳光房外置连接件
CN215670783U (zh) 龙骨地板
CN215266327U (zh) 一种用于电池组件的胶膜封装
CN219802257U (zh) 一种用于固定太阳能边框的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