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41321U - 一种端板组件及大容量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端板组件及大容量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41321U
CN221041321U CN202322334993.3U CN202322334993U CN221041321U CN 221041321 U CN221041321 U CN 221041321U CN 202322334993 U CN202322334993 U CN 202322334993U CN 221041321 U CN221041321 U CN 2210413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late
sub
capacity battery
gas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3499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孟奇
张三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Olympus Power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Olympus Power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Olympus Power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Olympus Power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3499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413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413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413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具体为一种端板组件及大容量电池。克服现有大容量电池在气体腔室端口正对的端板区域难以安装泄爆机构的问题。端板组件包括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端板用于与固定在第一通孔处的泄爆机构配合,密封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敞口端、电解液共享腔室敞口端以及筒体敞口端;第二端板与第一端板相互平行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上述间隙作为气体通道;气体通道进气端用于与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连通,出气端与第一通孔连通。当将端板组件密封固定在筒体敞口端时,利用泄爆机构对第一通孔进行密封;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和气体腔室连通,气体通道的出气口通过第一通孔和泄爆机构连通。

Description

一种端板组件及大容量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具体为一种端板组件及大容量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多通过并联或串联多个单体电池使其成为大容量电池(也可称之为电池模组或电池组)。
但是现有的大容量电池中各单体电池自身存在差异,因木桶效应的存在,往往会受到性能最差的一块单体电池影响,导致整个大容量电池的容量上限及循环次数极大受限。因此如何提升大容量电池中各单体电池的均一性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技术提出了一种大容量电池,如图1和图2所示,该大容量电池包括外壳以及多个单体电池;多个单体电池并联放置在外壳内,外壳顶板上对应各单体电池的极柱开设有供单体电池极柱伸出外壳的通孔;各个单体电池极柱伸出通孔且通孔对应的外壳区域与单体电池壳体固定密封。
外壳底板设置有电解液共享腔室01(图2中电解液共享腔室01位于外壳内部),电解液共享腔室01和各个单体电池内腔的电解液区连通,通过电解液共享腔室01可使各单体电池处于统一的电解液环境,确保了各单体电池内电解液的均一性,提升了大容量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
外壳顶板设置有气体腔室02,气体腔室02可以和各个单体电池内腔的气体区连通,实现各单体电池的气体平衡,进一步提升大容量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气体腔室02还可以作为泄爆通道,当任一单体电池发生热失控,该单体电池内腔的热失控烟气进入气体腔室02冲破设置在气体腔室02任一端的泄爆机构04,排出。
为了确保外壳内腔的电解液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外壳的密封性显得尤为重要。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外壳由筒体和密封焊接在其两端的端板03构成,在端板03与气体腔室02对应的区域开设通孔,泄爆机构04与通孔四周的端板03区域密封焊接。
上述大容量电池中,由于顶板两侧区域上需开设通孔,使得设置在顶板中部的气体腔室02在y方向(筒体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受限,进而导致端板03正对气体腔室02的区域在y方向上尺寸不足,泄爆机构04难以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板组件及大容量电池,克服现有大容量电池在气体腔室端口正对的端板区域难以安装泄爆机构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端板组件,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
上述第一端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端板用于与固定在第一通孔处的泄爆机构配合,密封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敞口端、电解液共享腔室敞口端以及筒体敞口端;
上述第二端板与第一端板相互平行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上述间隙作为气体通道;
上述气体通道进气端用于与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连通,出气端与第一通孔连通。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端板与第一端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操作的同时提高第二端板与第一端板的连接强度,上述第二端板与第一端板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端板组件还包括位于第二端板与第一端板之间的垫片,螺钉头部依次穿过第二端板、垫片与第一端板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端板组件还包括紧贴于第二端板内表面的第三端板。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端板上还开设有第二通孔,上述第二通孔用于与大容量电池气体腔室贯通。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端板包括第一子端板、第二子端板和第三子端板;
第一子端板用于密封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敞口端;
第二子端板用于密封大容量电池的电解液共享腔室敞口端;
第三子端板位于第一子端板和第二子端板之间并与第一子端板和第二子端板连接,第三子端板用于密封大容量电池筒体敞口端。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端板还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包括第一子端板和第四子端板;
第一子端板用于密封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敞口端;
第四子端板用于同时密封大容量电池的电解液共享腔室敞口端和大容量电池筒体敞口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大容量电池,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外壳以及排布在外壳内的多个并联的单体电池,该外壳包括筒体和分别密封固定在筒体相对两个敞口端的端板,其中至少一个端板为上述任一端板组件;上述第一通孔四周的第一端板区固定泄爆机构,密封第一通孔;上述第二通孔处四周的第一端板区固定密封片,密封第二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泄爆机构的固定区域从端板正对气体腔室敞口端的区域调整至面积较大的电解液共享腔室敞口端或气体腔室敞口端与电解液共享腔室敞口端之间的端板区域,克服泄爆机构难以安装的问题。
当将端板组件密封固定在筒体敞口端时,利用泄爆机构对第一通孔进行密封;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和气体腔室连通,气体通道的出气口通过第一通孔和泄爆机构连通;且本实用新型直接将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的间隙作为气体通道,使得气体通道具有较大的过流面积,大容量电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
2、本实用新型第一通孔与大容量电池电解液共享腔室贯通,此种情况下,第一通孔还作为开包装置的操作口,还可以作为注液口,相比于在端板分别开设第一通孔、开包装置的操作口或注液口,端板的整体结构强度较高,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3、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引入第三端板,通过增设第三端板,第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第三端板沿x方向的尺寸,在x方向上,夹紧所有单体电池,提高各个单体电池在外壳内腔的稳定性,还可以防止各个单体电池鼓胀,而导致大容量电池循环性能降低的问题出现;第二方面,利用该第三端板可以进一步减小气体通道内热失控烟气对最外侧单体电池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一种大容量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另一种大容量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大容量电池的一种筒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大容量电池的一种电解液共享腔室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大容量电池的一种气体腔室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大容量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大容量电池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端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端板组件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端板组件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端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1中传热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端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2中端板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2中端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3中大容量电池的筒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3中大容量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3中端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
01、电解液共享腔室;02、气体腔室;03、端板;04、泄爆机构;05、U形壳体;06、第二盖板;07、U形壳体底部;1、端板组件;11、第一端板;12、第二端板;111、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113、第一子端板;114、第二子端板;115、第三子端板;116、第四子端板;2、气体通道;21、垫片;13、第三端板;3、密封片;4、传热连接件;5、台阶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的“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端板组件1,适用于大容量电池,此类大容量电池包括外壳及排布在外壳内的多个并联的单体电池;此处所述的单体电池可以为方壳电池。各个单体电池内腔包括电解液区和气体区。
在外壳底部设有电解液共享腔室01,电解液共享腔室01与各个单体电池内腔的电解液区连通。
在外壳顶部设有气体腔室02,气体腔室02覆盖大容量电池中各个单体电池顶部气体口。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气体口包括以下两种含义:
1)气体口为直接开设在单体电池上盖板、并贯通单体电池内腔的通孔;
此时气体腔室02内腔通过该气体口与各个单体电池内腔气体区连通,气体腔室02作为各单体电池的气体共享腔室,基于气体腔室02可以将各个单体电池的气体区连通,达到气体平衡,使得各单体电池气体共享来保障各单体电池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容量电池的循环寿命;当任一单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该单体电池内腔的烟气进入气体腔室02,通过气体腔室02排出,提高该大容量电池的安全性。
2)气体口为设置在单体电池上盖板的泄爆口或防爆口,该泄爆口或防爆口处设有泄爆膜;
此时气体腔室02作为泄爆通道使用,当任一单体电池气体口处的泄爆膜被内腔烟气冲破时,该单体电池内腔的烟气通过气体腔室02排出,提高该大容量电池的安全性。
上述外壳的结构如下,以矩形外壳为例,可参见图3:
外壳包括U形壳体05、第二盖板06、两个端板03;U形壳体05指的是,横截面为U形的壳体,即具有三个连续敞口端的壳体。
电解液共享腔室01设置在U形壳体底部07,气体腔室02设置在第二盖板06上。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解液共享腔室01为电解液容纳腔,其与各个单体电池内腔的电解液区连通后,需要确保整个大容量电池中,电解液不与外界环境接触。通过将两个端板03分别密封覆盖在U形壳体05两个相对的敞口端(须同时密封电解液共享腔室01和气体腔室02的敞口端),将第二盖板06覆盖在U形壳体05顶部敞口端,可使得大容量电池中,电解液不与外界环境接触。
第二盖板06与U形壳体05可以分体设置,也可以为一体结构。
上述两个端板03中至少一个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端板组件1。
针对不同结构的电解液共享腔室01,所对应的端板组件1的结构略有区别,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实施例中将外壳长度方向定义为x方向,外壳宽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外壳高度方向定义为z方向,如图1所示。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端板组件1适用于具有以下电解液共享腔室01结构的大容量电池:
第一种结构、如图3所示,在U形壳体底部07成型第一通道,作为电解液共享腔室01,将U形壳体底部07向远离U形壳体05顶部的方向凸起形成。
第二种结构、如图4所示,在U形壳体底部07外表面固定截面为方形或者圆形的管段;在管壁以及U形壳体底部07开设通孔;电解液共享腔室01通过该通孔与各个单体电池内腔的电解液区贯通。
以上两种结构的电解液共享腔室01位于yz平面的两端为敞口端。
上述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02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第一种结构、如图3所示,在第二盖板06设沿x方向延伸的第二通道;可以采用折弯或铝挤压工艺,直接在第二盖板06成型第二通道,其中第二通道向远离U形壳体底部07的方向凸起。
第二种结构、如图5所示,在第二盖板06顶部外表面固定截面为方形或者圆形的管段;在管壁以及第二盖板06开设有通孔。
以上两种结构的气体腔室02位于yz平面的两端为敞口端。
如图6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端板组件1包括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固定在由U形壳体05和第二盖板06构成的筒体的其中一个敞口端,与泄爆机构04和密封片3配合密封筒体敞口端的同时密封气体腔室02和电解液共享腔室01的敞口端。
为了便于描述,按照不同的密封对象,将第一端板11分为三个区域,将三个区域分别定义为第一子端板113、第二子端板114和第三子端板115,如图8所示。
其中第一子端板113的用于密封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02敞口端,第一子端板113的形状与气体腔室02敞口端形状相适配,面积可以略大于气体腔室02敞口端面积,通过熔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气体腔室02敞口端;面积也可以略小于气体腔室02敞口端面积,通过嵌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气体腔室02敞口端。
其中第二子端板114的用于密封大容量电池的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第二子端板114的形状与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形状相适配,面积可以略大于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面积,通过熔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面积也可以略小于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面积,通过嵌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
其中第三子端板115的用于密封大容量电池的筒体敞口端,第三子端板115的形状与筒体敞口端形状相适配,面积可以略大于筒体敞口端面积,通过熔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筒体敞口端;面积也可以略小于筒体敞口端面积,通过嵌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筒体敞口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第一子端板113、第二子端板114和第三子端板115为一体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可以采用分体结构,但是相对于一体件结构,首先其加工工序较为复杂,其次,因各个子端板03需相互连接,各个连接部位属于薄弱部或者易漏点,进而导致整个外壳的密封性较弱。
如背景技术中所述,如果将泄爆机构04固定在气体腔室02敞口端,需要在第一子端板113开设贯通气体腔室02内腔的通孔,将泄爆机构04焊接在通孔周边的第一子端板113区域,因第一子端板113在y方向上尺寸不足,泄爆机构04难以安装。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可以在第二子端板114或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对应的第一端板11区域开设第一通孔111,从图8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1的部分位于第二子端板114上,另一部分位于第三子端板115上,将泄爆机构04焊接在第一通孔111处(见图6);同时在端板组件1上增设气体通道2,连通气体腔室02和电解液共享腔室01,当任一单体电池发生热失控,其内腔烟气从气体口冲出,均会依次经过气体腔室02和气体通道2,冲开泄爆机构04从泄爆机构04排出。可以采用一端设有泄爆膜的中空构件作为泄爆机构04。
本实施例中,因泄爆机构04固定在第二子端板114和第三子端板115的部分区域上,在y和z两个方向,第二子端板114和第三子端板115的尺寸远远大于第一子端板113,具有足够的泄爆机构04的安装位置。
当气体腔室02作为泄爆通道时,第一通孔111位于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对应的第一端板11区域,第一通孔111还作为开包装置的操作口,开包装置通过该第一通孔111伸入电解液共享腔室01对各个单体电池进行开包,使得电解液共享腔室01和各个单体电池内腔的电解液区连通(具体开包时,开包装置通过该第一通孔111伸入电解液共享腔室01,打开密封在各个单体电池下盖板开口处的密封膜即可,具体密封膜可以采用中国专利CN218525645U、CN218525614U公开的密封膜)。另外,第一通孔111还可以作为注液口,当各个单体电池内腔电解液区和电解液共享腔室01连通后,可以通过该第一通孔111向各个单体电池内腔和电解液共享腔室01内再次注入电解液,以保证电解液的连续性。注液完成之后,将泄爆机构04密封焊接在第一通孔111周边的第二子端板114和第三子端板115部分区域。相比于在端板03分别开设第一通孔111、开包装置的操作口或注液口,端板03的整体结构强度较高,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当气体腔室02作为气体共享腔室时,本实施例还可以在气体腔室02敞口端对应的第一端板11区域开设第二通孔112,从图8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12位于第一子端板113和第三子端板115的部分区域上,将第二通孔112作为注液口。可以通过该第二通孔112向气体腔室02注入电解液,溶解密封在各个单体电池顶部开孔部位的密封膜(可以采用中国专利CN218525645U、CN218525614U公开的密封膜,具体注液时,可以将整个大容量电池倒置,以使得密封膜充分溶解),使得气体腔室02和各个单体电池内腔连通;同时大容量电池正置后,通过第二通孔注液后,还可以保证电解液共享腔室内和各个单体电池内腔电解液的连续性,注液完成之后,将密封片3密封在第二通孔112周边的第一子端板113和第三子端板115部分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6和图7所示的U形壳体05结构与图1和图3所示略有不同,但是气体腔室敞口端、筒体敞口端以及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的结构完全一致,因此,针对上述图中的结构,本实施例端板组件1均可适用。
本实施例为了构建气体通道2,引入第二端板12,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相互平行,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本实施例将该间隙作为气体通道2。相较于,直接在第一端板11上开槽或开孔作为气体通道的方案,本实施例气体通道具有较大的过流面积,可以容纳较多的热失控烟气,使得此类大容量电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采用螺钉固定的方式,将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固定,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之间形成气体通道2,在x方向上,螺钉的长度应该要大于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之间的间隙,小于第二端板12内表面与第一端板11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将靠近各个单体电池的表面定义为内表面)。螺钉头部穿过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连接。为了端板组件能够作为一个整体,更好的挤压各个单体电池,本实施例在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之间设置垫片21,螺钉头部依次穿过第二端板12、垫片21与第一端板11连接,以避免挤压单体电池时,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之间的间隙变小甚至消失。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板12和第一端板11也可以采用铆钉进行连接,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x方向上,铆钉的长度需要大于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之间的间隙,小于第二端板12内表面与第一端板11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将靠近各个单体电池的表面定义为内表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板12和第一端板11也可以以粘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x方向上,胶层厚度等于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之间的间隙。为了保证气体通道2具有较大的过流面积,可以在第二端板12或第一端板11上将胶层以点状分布的方式涂敷。但是相对于本实施例,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的连接强度较弱。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板12和第一端板11可以为相互独立的两块板,可以先将第二端板12与靠近筒体敞口端的筒体内壁焊接,之后再将第一端板11与气体腔室敞口端、筒体敞口端以及电解液共享腔室敞口端焊接;但是相对于本实施例,第二端板12和第一端板11之间的间隙大小难以调整。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第二端板12的形状与第三子端板115的形状相适配,当第二端板12沿z方向尺寸较大,将其固定在第三子端板115,可能会遮挡第一通孔111,导致气体通道2或电解液共享腔室01无法与泄爆机构04连通,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在第二端板12开设有与第一通孔111贯通的第二通孔112或缺口,确保第一通孔111与电解液共享腔室01或气体通道2连通。
图6所示结构中,第一子端板113的面积略小于气体腔室02敞口端面积,通过嵌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气体腔室02敞口端,第三子端板115的面积略小于筒体敞口端面积,通过嵌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筒体敞口端,第二子端板114的面积略小于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面积,通过嵌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
可以通过在气体腔室02敞口端、筒体敞口端以及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内壁的四周设置台阶结构5,该台阶结构5的台阶面可以作为定位面使用,利用该定位面可以先将第一端板11定位在气体腔室02敞口端、筒体敞口端以及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之后采用焊接方式将其固定,如图7所示。
另外,与图1所示的气体腔室02结构相比较,在y方向上,本实施例气体腔室02的尺寸小于图1所示的气体腔室02,通过减小气体腔室02在y方向尺寸,可以增大第二盖板06位于气体腔室02两侧的区域,在该区域可以通过增设与各个单体电池极柱连接的传热连接件4或极柱转接件来调节整个大容量电池的温度。第二盖板06位于气体腔室02两侧的区域越大,对应可以设置尺寸较大的传热连接件4或极柱转接件,较大尺寸的传热连接件4或极柱转接件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进而可以获得较好的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传热连接件4,可以采用图12所示结构,为一根细长构件,该细长构件用于和各个单体电池的正极或负极连接;且,细长构件上沿着轴向方向设置有用于安装传热管的装夹部。通过传热连接件4将多个单体电池的正极或负极连接起来,并且在传热连接件4上装夹传热管,可以对每个单体电池上极柱局部温度的控制,大大降低极柱温度过高而导致热失控现象的发生。
极柱转接件可以为中国专利CN116130892A公开的电性汇流件。每个极柱分别对应一个电性汇流件,每个电性汇流件上均开设卡槽。
实施例2
如图13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还可以增设第三端板13,通过调整第三端板13沿x方向的尺寸,在x方向上,夹紧所有单体电池,提高各个单体电池在外壳内腔的稳定性,还可以防止各个单体电池鼓胀,而导致大容量电池循环性能降低的问题出现。另外,利用该第三端板13可以进一步避免热失控烟气对最外侧单体电池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增设第三端板13后,依然需要确保气体腔室02、气体通道2、电解液共享腔室01以及泄爆机构04的连通性,可以通过减小第三端板13在z方向的尺寸,使其不遮挡第一通孔111,也可以在第三端板13与第一通孔111对应部分开设通孔实现。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端板03适用于具有以下电解液共享腔室01结构的大容量电池:
如图16所示,在U形壳体底部07内表面设至少两个沿x方向延伸的支撑筋,两个支撑筋与位于两个支撑筋之间的U形壳体底部07区域构成电解液共享腔室01。电解液共享腔室01位于yz平面的两端为敞口端。
如图17和图18所示,本实施例端板组件1包括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固定在由U形壳体05和第二盖板06构成的筒体敞口端,密封筒体敞口端的同时密封气体腔室02和电解液共享腔室01的敞口端。
为了便于描述,按照不同的密封对象,将第一端板11分为两个区域,将两个区域分别定义为第一子端板113和第四子端板116,如图18所示。
其中第一子端板113的用于密封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02敞口端,第一子端板113的形状与气体腔室02敞口端形状相适配,面积可以略大于气体腔室02敞口端面积,通过熔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气体腔室02敞口端;面积也可以略小于气体腔室02敞口端面积,通过嵌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气体腔室02敞口端。
其中第四子端板116用于同时密封大容量电池筒体敞口端和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因本实施例电解液共享腔室01位于筒体内,所以,当将第四子端板116密封固定在大容量电池的筒体敞口端时,可以同时密封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第四子端板116的形状与筒体敞口端形状相适配,面积可以略大于筒体敞口端面积,通过熔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筒体敞口端;面积也可以略小于筒体敞口端面积,通过嵌焊的方式将其固定在筒体敞口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第一子端板113和第四子端板116为一体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可以采用分体结构,但是相对于一体件结构,首先其加工工序较为复杂,其次,因各个子端板03需相互连接,各个连接部位属于薄弱部或者易漏点,进而导致整个外壳的密封性较弱。
本实施例在第四子端板116开设第一通孔111,优选第一通孔111位于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对应的第四子端板116区域,将泄爆机构04焊接在第一通孔111周边的第四子端板116部分区域;同时在第一子端板113和第四子端板116上设置气体通道2,连通气体腔室02和电解液共享腔室01,当任一单体电池发生热失控,其内腔烟气从气体口冲出,均会依次经过气体腔室02和气体通道2,冲开泄爆机构04从泄爆机构04排出。其中气体通道2的结构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z方向上,第二端板12的尺寸需小于第四子端板116,避免第二端板12遮挡第一通孔111。
本实施例中,因泄爆机构04固定在第四子端板116上,在y方向,第四子端板116的尺寸远远大于第一子端板113,因此具有足够的泄爆机构04安装位置。
与实施例1类似,本实施例也可以通过减小气体腔室02y方向的尺寸,来提高换热效果;当气体腔室02作为泄爆通道时,第一通孔111还可以作为开包装置操作口以及注液口使用。当气体腔室02作为气体共享腔室时,还可以在气体腔室02敞口端对应的第一端板11区域开设第二通孔112,具体内容,在实施例1中已详述,此处不在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一种大容量电池,包括外壳,在外壳内排布多个并联的单体电池,其中外壳,包括筒体和分别密封固定在筒体相对两个敞口端的两个端板03,其中至少一个端板03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端板组件1。第一通孔111四周的第一端板11区固定泄爆机构04,密封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处四周的第一端板11区固定密封片3,密封第二通孔112。另一端板03可以采用平板结构,对筒体敞口端密封的同时密封气体腔室02敞口端和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具体筒体与端板03的结构形式以及筒体与端板03的固定方式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有具体描述,此处不在赘述。

Claims (9)

1.一种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
所述第一端板(1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11),第一端板(11)用于与固定在第一通孔(111)处的泄爆机构(04)配合,密封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02)敞口端、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以及筒体敞口端;
所述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相互平行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作为气体通道(2);
所述气体通道(2)进气端用于与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02)连通,出气端与第一通孔(11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第二端板(12)与第一端板(11)之间的垫片(21),螺钉头部依次穿过第二端板(12)、垫片(21)与第一端板(1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贴于第二端板(12)内表面的第三端板(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11)上还开设有第二通孔(112),所述第二通孔(112)用于与大容量电池气体腔室(02)贯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11)包括第一子端板(113)、第二子端板(114)和第三子端板(115);
第一子端板(113)用于密封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02)敞口端;
第二子端板(114)用于大密封容量电池的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
第三子端板(115)位于第一子端板(113)和第二子端板(114)之间并与第一子端板(113)和第二子端板(114)连接,第三子端板(115)用于密封大容量电池筒体敞口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11)包括第一子端板(113)和第四子端板(116);
第一子端板(113)用于密封大容量电池的气体腔室(02)敞口端;
第四子端板(116)用于同时密封大容量电池的电解液共享腔室(01)敞口端和大容量电池筒体敞口端。
9.一种大容量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排布在外壳内的多个并联的单体电池,所述外壳包括筒体和分别密封固定在筒体相对两个敞口端的端板(03),其中至少一个端板(03)为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端板组件;所述第一通孔(111)四周的第一端板(11)区固定泄爆机构(04),密封第一通孔(111)。
CN202322334993.3U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端板组件及大容量电池 Active CN2210413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34993.3U CN221041321U (zh)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端板组件及大容量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34993.3U CN221041321U (zh)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端板组件及大容量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41321U true CN221041321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69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34993.3U Active CN221041321U (zh)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端板组件及大容量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413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065974A1 (zh) 一种电芯、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1041321U (zh) 一种端板组件及大容量电池
CN118073739A (zh) 一种端板组件及大容量电池
CN220585423U (zh) 一种端板以及具有该端板的外壳及大容量电池
CN220774536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
CN220324596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及其外壳
CN220585467U (zh) 一种盖板以及具有该盖板的大容量电池
CN220324640U (zh) 一种盖板以及具有该盖板的大容量电池
CN210074106U (zh) 一种实验室用铝空气电池槽
CN220774574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及其外壳
CN221041365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用筒体及大容量电池
CN220585352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
CN220797038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及外壳
CN220585468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
CN220324555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
CN220796911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用筒体及大容量电池
CN220796900U (zh) 一种上盖板、单体电池以及电池组
CN220324595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
CN219873994U (zh) 一种电池组
CN216085143U (zh) 电池模组箱的底板、电池模组箱及电池模组
CN220774491U (zh) 一种换热管组件及大容量电池
CN221041293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及单体电池
CN214672767U (zh) 电池壳体和锂离子电池
CN117673683A (zh) 一种盖板以及具有该盖板的大容量电池
CN220324577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单体电池盖板及单体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