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40512U - 乐器用螺母 - Google Patents

乐器用螺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40512U
CN221040512U CN202323122898.3U CN202323122898U CN221040512U CN 221040512 U CN221040512 U CN 221040512U CN 202323122898 U CN202323122898 U CN 202323122898U CN 221040512 U CN221040512 U CN 221040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ut
jaw
operating element
jaws
musical instr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2289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大梦
内田悠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30930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407546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40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405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us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乐器用螺母,该乐器用螺母具有通过操作件将夹爪保持于关闭位置的机构,并且能够抑制意外地从支架脱离。乐器用螺母(1)具备:夹爪(20),其具有供支架(2)通过的开口部(25),在支架通过开口部的状态下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P21)之间改变开口部的大小;弹性部件(30),其在关闭位置对夹爪直接施力,从而将夹爪紧固于支架;操作件(40),其具有压入部(43)和前端部(42);壳体(10),其内部具有夹爪、弹性部件以及操作件。在关闭位置,前端部与夹爪、壳体接触而妨碍夹爪打开。在打开位置,前端部按压弹性部件而释放施加于夹爪的力,压入部使夹爪张开。

Description

乐器用螺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乐器用螺母。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将乐器简单地安装于支架的快速释放夹具(乐器用螺母)。快速释放夹具具有:开口部,其供支架通过;夹爪,其在支架通过开口部的状态下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改变开口部的大小;操作件,其用于改变夹爪的位置;壳体,其将上述开口部、夹爪以及操作件配置于内部;弹性部件,其设置于操作件与壳体之间。
在该快速释放夹具中,通过操作件被弹性部件的力按压而保持于规定位置,从而操作件将夹爪保持于关闭位置。并且,通过操作件以克服弹性部件的力的方式被操作,从而使夹爪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通过使夹爪保持于关闭位置,从而快速释放夹具安装于支架。并且,通过使夹爪移动到打开位置,从而解除快速释放夹具相对于支架的安装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11170745号说明书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快速释放夹具中,夹爪仅通过操作件保持于关闭位置,在关闭位置不按压于支架。因此,存在快速释放夹具相对于支架移动而从支架脱离的可能。例如,在夹爪被操作件保持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夹爪的内螺纹与支架的外螺纹啮合,也存在快速释放夹具相对于支架旋转而脱离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乐器用螺母,该乐器用螺母具有通过操作件将夹爪保持于关闭位置的机构,并且能够抑制意外地从支架脱离。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具备:夹爪,其具有供支架通过的开口部,在所述支架通过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改变所述开口部的大小;弹性部件,其在所述关闭位置对所述夹爪直接施力以将所述夹爪紧固于所述支架;操作件,其具有压入部和前端部;壳体,其内部具有所述夹爪、所述弹性部件以及所述操作件;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夹爪、所述壳体接触而妨碍所述夹爪打开,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前端部按压所述弹性部件而释放施加于所述夹爪的所述力,所述压入部使所述夹爪张开。
有益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有通过操作件将夹爪保持于关闭位置的机构,并且能够抑制意外地从支架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图1的乐器用螺母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乐器用螺母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乐器用螺母中夹爪配置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在图1的乐器用螺母中夹爪配置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在图1的乐器用螺母中夹爪配置于空闲位置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在图7的乐器用螺母中夹爪配置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在图7的乐器用螺母中夹爪配置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0表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是表示夹爪配置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在图9的乐器用螺母中夹爪配置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D、1F:乐器用螺母;2:支架;10、10D、10F:壳体,20:夹爪;30:弹性部件;40、40D、40F:操作件;42:操作件40、40D、40F的前端部;43:操作件40、40D、40F的压入部;50D、50F:弹性按压结构;52F:凸部;114:旋转轴;P21:关闭位置;P22:打开位置;P23:空闲位置;P41:第一位置;P42: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乐器用螺母1具有内螺纹29。例如如图2所示,乐器用螺母1通过安装于支架2,从而将作为乐器的一个例子的钹3保持于支架2。具体而言,使乐器用螺母1穿过支架2的前端部4,使该乐器用螺母1的内螺纹29(参照图1)与形成于支架2的前端部4的外螺纹(未图示)啮合。由此,乐器用螺母1安装于支架2,能够通过该乐器用螺母1将钹3保持于支架2。
如图1、图3~图6所示,乐器用螺母1具备壳体10、夹爪20、弹性部件30以及操作件40。
壳体10内部具有夹爪20、弹性部件30以及操作件40。壳体10具有壳体主体11和盖12。
壳体主体11形成为向一个方向(在图1、图3~图6中为Z轴正方向)开口的箱状。由此,壳体主体11具有能够收纳夹爪20、弹性部件30以及操作件40的空间。如图3~图6所示,壳体主体11具有:底板部111,其以一个方向为板厚方向;侧壁部112,其在底板部111的周缘向一个方向延伸。在由底板部111和侧壁部112包围的空间内收纳夹爪20、弹性部件30以及操作件40。
底板部111具有用于供支架2的前端部4(参照图2)穿过壳体10的贯通孔113。在底板部111设有朝向壳体主体11的内侧而向一个方向突出的旋转轴114。旋转轴114将后述夹爪20的第一部件210和第二部件220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侧壁部112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切口。侧壁部112的切口构成壳体10的开口13,该开口13用于使在壳体10中收纳的操作件40的一部分面向外侧。壳体10的开口13朝向与一个方向正交的第一正交方向(在图1、图3~图6中为Y轴方向)。
侧壁部112的内表面包含对操作件40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面115。两个支承面115分别在第一正交方向上延伸。两个支承面115在与一个方向、第一正交方向两者正交的第二正交方向(在图1、图3~图6中为X轴方向)上对置。
在从底板部111延伸的侧壁部112的前端部设置有爪部116。爪部116作为将后述盖12卡止于壳体主体11的卡止部发挥作用。
如图1、图3所示,壳体10的盖12覆盖壳体主体11的一个方向侧的开口。盖12具有贯通孔123,该贯通孔123用于使支架2的前端部4穿过壳体10。并且,盖12具有供壳体主体11的旋转轴114插入的插入孔124。图示例的插入孔124贯通盖12,但例如也可以是不贯通的有底的孔。另外,盖12具有对壳体主体11的爪部116进行卡止的被卡止部126。通过将壳体主体11的爪部116卡止于被卡止部126,从而盖12保持于壳体主体11。
如图4~图6所示,夹爪20具有用于供支架2的前端部4通过的开口部25。夹爪20在使支架2通过开口部25的状态下,在关闭位置P21与打开位置P22之间改变开口部25的大小。
如图4所示,关闭位置P21是开口部25小到通过开口部25的支架2的前端部4与夹爪20接触的程度的夹爪20的位置。如图5所示,打开位置P22是开口部25大到不与夹爪20接触而能够使支架2的前端部4通过开口部25的程度的夹爪20的位置。如图6所示,夹爪20也能够位于在支架2未通过开口部25的状态下开口部25的大小比关闭位置P21小的空闲位置P23。
如图3~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夹爪20具有两个部件210、220(第一部件210、第二部件220)。两个部件210、220分别安装于在壳体10设置的夹爪20的旋转轴114。通过两个部件210、220安装于旋转轴114,从而两个部件210、220分别能够以旋转轴114为中心旋转。
具体而言,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一端部211、221具有供旋转轴114穿过的通孔213、223。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一端部211、221以在旋转轴114的轴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分别位于从旋转轴114离开的位置,并且以在旋转轴114的周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
如图4~图6所示,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构成夹爪20的开口部25。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分别具有构成开口部25内周面的弧状形成面214、224。在形成面214、224形成有乐器用螺母1的内螺纹29。
在两个部件210、220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的状态下,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在壳体10的两个支承面115之间大致沿第二正交方向排列。并且,从各部件210、220的第一端部211、221朝向第二端部212、222的方向大致朝向壳体10的开口13侧(在图4~图6中为Y轴正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的夹爪20中,两个部件210、220以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相互离开的方式移动意味着夹爪20打开,具体而言,意味着夹爪20从空闲位置P23向关闭位置P21移动,并且,从关闭位置P21向打开位置P22移动。并且,两个部件210、220以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相互接近的方式移动意味着夹爪20关闭,具体而言,意味着夹爪20从打开位置P22向关闭位置P21移动,并且,从关闭位置P21向空闲位置P23移动。
在关闭位置P21和打开位置P22,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位于相互空开间隔的位置。在空闲位置P23,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相互接触。
弹性部件30在关闭位置P21对夹爪20直接施力而将夹爪20紧固于支架2。弹性部件30分别对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施力,以使得夹爪20的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相互接近,即,开口部25的大小变小。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30是安装于旋转轴114的扭簧。扭簧以在旋转轴114的轴向上位于夹爪20的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一端部211、221之间的方式安装于旋转轴114。
如图4和图6所示,在关闭位置P21和空闲位置P23,扭簧即弹性部件30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301对夹爪20的第一部件210的第二端部212施力,将第一部件210的第二端部212朝向第二部件220的第二端部222按压。并且,弹性部件30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部302对夹爪20的第二部件220的第二端部222施力,将第二部件220的第二端部222朝向第一部件210的第二端部212按压。
弹性部件30的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的前端部在第二正交方向上向夹爪20(特别是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的外侧伸出。
如图4~图6所示,操作件40通过乐器用螺母1的使用者进行操作,从而改变夹爪20的位置。具体而言,操作件40通过使用者的操作,将夹爪20的位置从空闲位置P23或关闭位置P21改变为打开位置P22。
操作件40以操作件40的一部分从壳体10的开口13面向外侧的方式配置,以使得使用者能够操作。并且,操作件40以不从开口13向壳体10的外侧脱落的范围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壳体10在第一正交方向上移动。操作件40在对夹爪20从关闭位置P21向打开位置P22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一位置P41(参照图4、6)与将夹爪20保持于打开位置P22的第二位置P42(参照图5)之间,在第一正交方向上能够移动。操作件40的第二位置P42是在第一正交方向上与第一位置P41相比向壳体10的内侧位移的位置。
如图3~图6所示,操作件40具有基端部41、前端部42以及压入部43。操作件40的基端部41以从壳体10的开口13面向外侧的方式配置。
操作件40的前端部42一体地形成于基端部41。前端部42在第一正交方向上相对于基端部41从壳体10的开口13朝向壳体10的内侧延伸。前端部42在第二正交方向上以夹爪20的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位于之间的方式配置两个。各前端部42在第二正交方向上位于夹爪20的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与壳体10的支承面115之间。
如图4、图6所示,各前端部42在操作件40配置于第一位置P41的状态下,对夹爪20的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从关闭位置P21向打开位置P22(参照图5)的移动进行限制。各前端部42不对夹爪20的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在关闭位置P21与空闲位置P23之间的移动进行限制。
具体而言,各前端部42在操作件40配置于第一位置P41的状态下,夹在配置于关闭位置P21的夹爪20的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与壳体10的支承面115之间。由此,夹爪20的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从关闭位置P21向打开位置P22的移动被前端部42限制。即,在图4所示的关闭位置P21,各前端部42与夹爪20、壳体10接触而妨碍夹爪20打开。
如图5所示,各前端部42在操作件40配置于第二位置P42的状态下,容许夹爪20的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从关闭位置P21(参照图4)向打开位置P22的移动。并且,在操作件40配置于第二位置P42的状态下,两个前端部42分别按压弹性部件30的第一端部301、第二端部302,从而释放在夹爪20的各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施加的弹性部件30的力。即,解除将夹爪20关闭的弹性部件30的力。
如图4~图6所示,操作件40的压入部43与前端部42同样地一体地形成于基端部41。压入部43在第一正交方向上相对于基端部41从壳体10的开口13朝向壳体10的内侧突出。压入部43在第二正交方向上大致位于夹爪20的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之间。在第二正交方向上,压入部43的尺寸比关闭位置P21下的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的间隔大。
压入部43在操作件40配置于第一位置P41的状态下,位于与夹爪20(特别是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分开的位置。
压入部43通过操作件40从第一位置P41向第二位置P42移动,从而进入夹爪20的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之间,使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的间隔扩大,从而将夹爪20张开而使夹爪20位于打开位置P22。因此,在图5所示的打开位置P22,压入部43将夹爪20张开。
如图6所示,在操作件40配置于第一位置P41且支架2未通过开口部25的状态下,夹爪20通过弹性部件30配置于空闲位置P23。具体而言,弹性部件30以使夹爪20的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相互接近的方式按压这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从而使夹爪20配置于空闲位置P23。在该空闲位置P23,夹爪20从操作件40离开。
如图3所示,乐器用螺母1还具有限制结构60,该限制结构60以使操作件40不会向壳体10的外侧脱落的方式对操作件40的移动进行限制。该限制结构60具有形成于壳体10的台阶面61和设置于操作件40并卡止于台阶面61的卡止部62。
壳体10的台阶面61在第一正交方向上朝向操作件40从第一位置P41前往第二位置P42的方向(Y轴负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面61通过从底板部111的形成壳体10的开口13的边缘向一个方向(Z轴正方向)突出的台阶部63构成。操作件40的卡止部62相对于台阶面61位于Y轴负方向侧。
操作件40的卡止部62例如在操作件40配置于第一位置P41的状态下,与壳体10的台阶面61接触而卡止。在该状态下,无法使操作件40朝向壳体10的外侧移动。即,能够防止操作件40向壳体10的外侧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件40的卡止部62例如也可以在使操作件40与第一位置P41相比移动至壳体10的外侧(Y轴正方向侧)的位置卡止于壳体10的台阶面6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的使用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在未使用乐器用螺母1的状态下,即如图6所示,在支架2的前端部4未通过乐器用螺母1的开口部25的状态下,夹爪20配置于空闲位置P23。在该状态下,开口部25的大小小到支架2的前端部4无法通过的程度。
在将乐器用螺母1向支架2的前端部4安装时,首先如图5所示,使操作件40从第一位置P41移动至第二位置P42。该移动通过乐器用螺母1的使用者将操作件40的基端部41压入壳体10的内侧而进行。由此,操作件40的前端部42容许夹爪20从空闲位置P23或关闭位置P21向打开位置P22的移动。并且,操作件40的前端部42按压弹性部件30的第一端部301、第二端部302,从而释放对夹爪20施加的弹性部件30的力。另外,操作件40的压入部43将夹爪20张开,使夹爪20从空闲位置P23向打开位置P22移动。在操作件40配置于第二位置P42的状态下,通过压入部43将夹爪20保持于打开位置P22。
在该状态下,使支架2的前端部4通过乐器用螺母1的开口部25。
在使支架2的前端部4通过乐器用螺母1的开口部25后,如图4所示,使操作件40从第二位置P42向第一位置P41移动。在该移动时,只需要乐器用螺母1的使用者将手从操作件40的基端部41离开,从而解除操作件40向壳体10的内侧的压入即可。通过解除使用者对操作件40的压入,操作件40通过弹性部件30向第一位置P41移动。
在操作件40配置于第一位置P41的状态下,夹爪20通过操作件40的前端部42保持于关闭位置P21。并且,弹性部件30对夹爪20直接施力,从而将夹爪20紧固于支架2。即,夹爪20的形成面214、224被弹性部件30按压于支架2的前端部4。并且,夹爪20的内螺纹29与支架2的前端部4的外螺纹啮合。
根据上述步骤,乐器用螺母1相对于支架2的安装完成。
在将乐器用螺母1从支架2的前端部4拆下时,以相反顺序实施上述的将乐器用螺母1安装于支架2的步骤即可。
由于乐器用螺母1不需要相对于支架2旋转,因此能够相对于支架2以较短的时间简单地进行装卸。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具有通过操作件40的前端部42将夹爪20保持于关闭位置P21的机构。并且,在关闭位置P21,弹性部件30对夹爪20直接施力,从而将夹爪20紧固于支架2。因此,作用于夹爪20与支架2之间的摩擦力变大。其结果是,即使对乐器用螺母1、支架2直接或间接地施加冲击,也能够抑制乐器用螺母1意外地从支架2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夹爪20的内螺纹29与支架2的外螺纹啮合,但如上所述,由于作用于夹爪20与支架2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从而妨碍乐器用螺母1相对于支架2旋转。即,能够有效地抑制乐器用螺母1相对于支架2旋转而脱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中,弹性部件30是安装于旋转轴114的扭簧。通过将弹性部件30安装于旋转轴114,从而与弹性部件30安装于与旋转轴114不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紧凑地构成乐器用螺母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中,夹爪20由两个部件210、220构成。这两个部件210、220分别安装于旋转轴114。因此,构成夹爪20的两个部件210、220能够相互独立地以旋转轴114为中心旋转。由此,与夹爪20由一个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夹爪20的劣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后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结构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图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D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壳体10D、夹爪20、弹性部件30以及操作件40D。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D具备弹性按压结构50D。
第二实施方式的壳体10D还具有保持壁117D。保持壁117D对后述的弹性按压部件51D的第一端部进行保持。保持壁117D在第一正交方向上位于壳体10D的贯通孔113、123与开口13之间。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保持壁117D形成于壳体主体11D,并且从底板部111向一个方向(Z轴正方向)突出。需要说明的是,保持壁117D例如也可以形成于盖12。保持壁117D在第二正交方向上大致位于夹爪20的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之间。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壳体10D中,在盖12设置有爪部126D,在壳体主体11D的侧壁部112形成有对该爪部126D进行卡止的被卡止部116D。通过将盖12的爪部126D卡止于壳体主体11D的被卡止部116D,从而使盖12保持于壳体主体11D。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件40D中,基端部41具有对后述的弹性按压部件51D的第二端部进行保持的保持部411D。操作件40D的保持部411D设置于基端部41在第一正交方向上与上述的保持壁117D对置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411D成为对弹性按压部件51D的第二端部进行收纳的凹部。保持部411D与壳体10D的保持壁117D同样地在第二正交方向上大致位于夹爪20的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之间。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件40D中,压入部43以不与后述弹性按压部件51D干涉的方式在第二正交方向上位于前述的保持部411D的两侧。这两个压入部43在第一正交方向上分别位于与夹爪20的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对置的位置。两个压入部43通过操作件40D从第一位置P41向第二位置P42移动,按压各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以使得两个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的间隔扩大。即,两个压入部43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夹爪20张开而位于打开位置P22。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件40D中,在基端部41与各前端部42之间形成有凹陷44D。在伴随操作件40D从第一位置P41向第二位置P42移动而夹爪20向打开位置P22移动时,夹爪20的部件210、220的第二端部212、222插入到该凹陷44D(特别是参照图9)。
弹性按压结构50D相对于壳体10D将操作件40D从第二位置P42侧弹性地按压至第一位置P41。在本实施方式的弹性按压结构50D是以夹在沿第一正交方向排列的壳体10D的保持壁117D与操作件40D的保持部411D之间的方式配置的弹性按压部件51D。弹性按压部件51D以至少在操作件40D与第一位置P41相比位于第二位置P42侧的状态下,产生按压操作件40D的弹性力的方式设置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弹性按压部件51D是螺旋弹簧。螺旋弹簧以其轴向朝向第一正交方向的方式配置。螺旋弹簧的第一端部保持于壳体10D的保持壁117D,螺旋弹簧的第二端部保持于操作件40D的保持部411D。
第二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D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限制结构60D。限制结构60D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壳体10D的台阶面61D和操作件40D的卡止部62D。
然而,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结构60D中,壳体10D的台阶面61D形成于壳体主体11D的侧壁部112,并且位于第二正交方向上的操作件40D的两侧。具体而言,各台阶面61D在第一正交方向上与位于壳体10D的内侧位置的支承面115的端部相连而形成。
另一方面,操作件40D的卡止部62D设置于两个前端部42。各卡止部62D在比壳体10D的支承面115靠第一正交方向上的壳体10D的内侧,向第二正交方向上的操作件40D的外侧伸出。由此,卡止部62D在第一正交方向上与壳体10D的台阶面61D对置。
如图8所示,在操作件40D配置于第一位置P41的状态下,操作件40D的各卡止部62D与壳体10D的各台阶面61D接触而卡止。在该状态下,无法使操作件40D朝向壳体10D的外侧移动。即,能够防止操作件40D向壳体10D的外侧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件40D的卡止部62D例如也可以在使操作件40D比第一位置P41移动至壳体10D的外侧(Y轴正方向侧)的位置处卡止于壳体10D的台阶面61D。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D,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第二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D还具备将操作件40D从第二位置P42侧弹性地按压至第一位置P41的弹性按压结构50D。由此,乐器用螺母1D的使用者仅通过在使操作件40D移动到第二位置P42之后将手从操作件40D离开,就能够通过弹性按压结构50D的弹性力使操作件40D复位到第一位置P41。即,能够简单且可靠地使夹爪20从打开位置P22返回到关闭位置P21(或者空闲位置P23)。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D中,弹性按压结构50D将操作件40D从第二位置P42侧弹性地按压至第一位置P41,由此能够抑制或防止操作件40D相对于壳体10D而意外地从第一位置P41向第二位置P42移动。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操作件40D相对于壳体10D意外移动而引起从乐器用螺母1D发出不需要的声音(例如操作件40D碰撞到壳体10D、夹爪20或弹性部件30等的声音)。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图11对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后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结构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图11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F具备壳体10F、夹爪20、弹性部件30、操作件40F、弹性按压结构50F、限制结构60D。
第三实施方式的壳体10F除了不具有保持壁117D(参照图7~图9)之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壳体10D大致同样地构成。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壳体10F中,盖12(参照图3、图7等)相对于壳体本体11F通过螺纹固定安装。因此,在壳体本体11F未设有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爪部116(参照图3)、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被卡止部116D(参照图7)。
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件40F除了不具有保持部411D(参照图8、图9)、压入部43的数量为一个之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件40D大致同样地构成。
弹性按压结构50F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弹性按压结构50D同样地相对于壳体10F将操作件40F从第二位置P42侧弹性地按压至第一位置P41。其中,第三实施方式的弹性按压结构50F具有操作件40F和在壳体10F的内表面设置的凸部52F。
在构成弹性按压结构50F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件40F中,前端部42能够相对于压入部43(基端部41)弹性地挠曲变形。在图10、图11所示的操作件40F中,两个前端部42分别以能够相对于压入部43向第二正交方向移动的方式弹性地挠曲变形。
凸部52F一体地形成于壳体10F。凸部52F相对于在第一位置P41配置的操作件40F的前端部42,位于操作件40F从第一位置P41去往第二位置P42的方向(Y轴负向)。由此,凸部52F随着操作件40F从第一位置P41向第二位置P42移动而对前端部42进行按压使其弹性地挠曲变形。而且,在弹性按压结构50F中,由于前端部42发生挠曲变形的弹性力,操作件40F从第二位置P42侧被弹性地按压到第一位置P41。
凸部52F具有相对于操作件40F从第一位置P41去往第二位置P42的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53F。倾斜面53F在第一正交方向上与在第一位置P41配置的前端部42对置。由此,随着操作件40F从第一位置P41向第二位置P42移动,前端部42被按压至凸部52F的倾斜面53F而逐渐弹性地挠曲变形。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F中,在操作件40F位于第一位置P41的状态下,前端部42与凸部52F的倾斜面53F接触。由此,能够通过倾斜面53F将操作件40F保持在第一位置P41。此外,在操作件40F位于第一位置P41的状态下,例如前端部42可以与倾斜面53F接触而弹性地挠曲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前端部42挠曲变形的弹性力,能够将操作件40F更可靠地保持在第一位置P41。
具体地说,凸部52F以分别与操作件40F的两个前端部42对应的方式位于第二正交方向上的操作件40F的两侧。各凸部52F位于壳体本体11F的侧壁部112的内表面中在第一正交方向上相对于台阶面61D与支承面115的相反侧相邻的位置。即,凸部52F与台阶面61D相比位于第一正交方向上的壳体10F的内侧。并且,在操作件40F配置于第一位置P41的状态下,在第一正交方向上,设置于各前端部42的卡止部62D与凸部52F对置。由此,在使操作件40F从第一位置P41向第二位置P42移动时,操作件40F的两个前端部42的卡止部62D分别被按压于凸部52F而以在第二正交方向上相互靠近的方式相对于压入部43弹性地挠曲变形。
如图11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F中,在操作件40F到达第二位置P42的状态下,操作件40F的前端部42(卡止部62D)被凸部52F按压而弹性地挠曲变形。但是,在该状态下,凸部52F并不位于相对于前端部42而操作件40F从第一位置P41去往第二位置P42的方向。并且,在该状态下,操作件40F的前端部42不与凸部52F的倾斜面53F接触。因此,由于前端部42挠曲变形的弹性力,操作件40F不会从第二位置P42弹性地向第一位置P41按压。
其中,在第三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F中,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操作件40F配置于第二位置P42的状态下,操作件40F的前端部42按压弹性部件30的第一端部301、第二端部302,弹性部件30发生弹性变形。因此,由于弹性部件30的弹性力,操作件40F被从第二位置P42向第一位置P41按压。因此,由于弹性部件30的弹性力,能够利用前端部42挠曲变形的弹性力将操作件40F从第二位置P42按压至操作件40F向第一位置P41被弹性按压的位置。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F,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即,第三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F具备将操作件40F从第二位置P42侧弹性地按压至第一位置P41的弹性按压结构50F。由此,乐器用螺母1F的使用者仅在使操作件40F移动至第二位置P42后将手从操作件40F离开,就能够通过弹性按压结构50F的弹性力使操作件40F复位到第一位置P41。即,能够使夹爪20简单且可靠地从打开位置P22返回到关闭位置P21(或空闲位置P23)。并且,能够抑制或防止操作件40F相对于壳体10F意外地从第一位置P41向第二位置P42移动。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F中,弹性按压结构50F通过在操作件40F和壳体10F设置的凸部52F构成。即,能够不增加乐器用螺母1F的零件数量地实现使操作件40F复位到第一位置P41的结构。因此,能够提高具备使操作件40F复位到第一位置P41的结构的乐器用螺母1F的装配性,并且能够较低地抑制该乐器用螺母1F的制造成本。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F中,操作件40F的前端部42与凸部52F接触。由此,能够将操作件40F保持在第一位置P41。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操作件40F意外地从第一位置P41向第二位置P42移动。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的乐器用螺母1F中,在操作件40F位于第一位置P41的状态下,前端部42也能够与凸部52F的倾斜面53F接触而使前端部42弹性地挠曲变形。由此,由于前端部42挠曲变形的弹性力,能够将操作件40F更为可靠地保持在第一位置P41。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操作件40F意外地从第一位置P41向第二位置P42移动。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例如在操作件40F位于第二位置P42的状态下,凸部52F可以相对于操作件40F的前端部42位于操作件40F从第一位置P41去往第二位置P42的方向(Y轴负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操作件40F位于第二位置P42,也能够通过被凸部52F按压的前端部42挠曲变形的弹性力,将操作件40F从第二位置P42向第一位置P41弹性地按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构成夹爪20的第一部件210和第二部件220例如可以一体地形成,即夹爪20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在该情况下,为使第一部件210、第二部件220相互接近或离开,夹爪20能够挠曲变形地形成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乐器用螺母中,将盖12安装于壳体主体的结构不限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爪部、被卡止部以及第三实施方式那样的螺纹固定,可以是任意的。

Claims (7)

1.一种乐器用螺母,其特征在于,具备:
夹爪,其具有供支架通过的开口部,在所述支架通过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改变所述开口部的大小;
弹性部件,其在所述关闭位置对所述夹爪直接施力,从而将所述夹爪紧固于所述支架;
操作件,其具有压入部和前端部;
壳体,其内部具有所述夹爪、所述弹性部件以及所述操作件;
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夹爪、所述壳体接触而妨碍所述夹爪打开,
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前端部按压所述弹性部件而释放施加于所述夹爪的所述力,所述压入部使所述夹爪张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乐器用螺母,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是在所述夹爪的旋转轴安装的扭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用螺母,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爪由两个部件构成,
所述两个部件安装于所述夹爪的旋转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用螺母,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关闭位置对所述夹爪直接施力,从而妨碍乐器用螺母相对于所述支架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用螺母,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架未通过所述开口部而所述开口部的大小比所述关闭位置小的空闲位置,所述夹爪从所述操作件离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用螺母,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件能够在对所述夹爪从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一位置与使所述夹爪保持于所述打开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还具备相对于所述壳体将所述操作件从所述第二位置侧弹性地按压至所述第一位置的弹性按压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乐器用螺母,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按压构造具有所述操作件和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设置的凸部,
所述操作件的所述前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压入部弹性地挠曲变形,
所述凸部相对于在所述第一位置配置的所述操作件的所述前端部,位于所述操作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去往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随着所述操作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而按压所述前端部使其弹性地挠曲变形,
由于所述前端部挠曲变形的弹性力,所述操作件从所述第二位置侧被弹性地按压到所述第一位置。
CN202323122898.3U 2022-11-22 2023-11-17 乐器用螺母 Active CN22104051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86189 2022-11-22
JP2023-093042 2023-06-06
JP2023093042A JP2024075468A (ja) 2022-11-22 2023-06-06 楽器用ナ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40512U true CN221040512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09445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45928.3A Pending CN118072697A (zh) 2022-11-22 2023-11-17 乐器用螺母
CN202323122898.3U Active CN221040512U (zh) 2022-11-22 2023-11-17 乐器用螺母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45928.3A Pending CN118072697A (zh) 2022-11-22 2023-11-17 乐器用螺母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807269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72697A (zh) 2024-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48825B2 (ja) 開閉蓋装置、電子機器
US6491333B2 (en) Sun visor holder
JP5425015B2 (ja) チェーン用テンショナレバー
US6547347B2 (en) Device unit housing apparatus
JP4683577B2 (ja) ロック解除装置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US7105247B2 (en) Battery holding method and structure
GB2302611A (en) Lock structure for cover of electronic appliance
EP1691430A2 (en) Electronic instrument
US7008116B2 (en) Optical connector adapter having an engaging portion which is rendered movable by the use of a slit
CN221040512U (zh) 乐器用螺母
JP4986501B2 (ja) 光学オプション取付リング
JP6114578B2 (ja) ロック装置
WO2019130987A1 (ja)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JP4453744B2 (ja) 情報記憶装置の取り付け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EP4375983A1 (en) Nut for musical instrument
JP2007046383A (ja) 電子キー及び電子キーのスロット
JP2024075468A (ja) 楽器用ナット
JP5207584B2 (ja) カメラ又はその付属品の電池室の蓋開閉機構
JP5345085B2 (ja) キャップ構造
WO2019130986A1 (ja)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JP4898312B2 (ja) 着脱式サムターン
JPH0424706Y2 (zh)
WO2023210054A1 (ja) 操作装置
JP2901410B2 (ja) 腕時計型個別呼出用受信機の裏カバー構造
US20050094995A1 (en) Dial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