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32841U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32841U
CN221032841U CN202323272416.2U CN202323272416U CN221032841U CN 221032841 U CN221032841 U CN 221032841U CN 202323272416 U CN202323272416 U CN 202323272416U CN 221032841 U CN221032841 U CN 2210328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cycle
radiator
pipe
frame
partial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27241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方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27241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328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328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328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行走系统、动力总成、动力电池、鞍座系统和散热系统,散热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包括散热器;散热器位于鞍座组件的下方,散热系统还包括用于添加冷却液的加注管和连接管路,加注管和散热器通过连接管路连通,鞍座系统包括坐垫,坐垫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有坐垫容纳空间,加注管至少部分位于坐垫容纳空间内,沿摩托车的高度方向,加注管至少部分位于鞍座系统和散热器之间。通过上述设置,通过连接管路直接代替副水箱与散热器连接,从而既可以简化散热系统的结构,减少摩托车的整车重量,实现摩托车的轻量化,也可以便于加注管和连接管路的布置,提高摩托车的结构紧凑性。

Description

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摩托车。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摩托车一般会设置副水箱,副水箱上设置有加注口,冷却液通过加注到副水箱内,再通过副水箱流入散热器,副水箱用于暂存冷却液以平衡内外压力差。这种副水箱的结构通常设置在摩托车的下侧,且副水箱的体积较大,需要占据一定的布置空间,副水箱和散热器之间还需要布置管路,从而使得散热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使得加注冷却液较为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其散热系统的冷却液更换较为便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行走系统、动力总成、动力电池、鞍座系统和散热系统,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系统设置在车架下侧,行走系统包括前轮和后轮;动力总成由车架支撑并传动连接至前轮和后轮中至少其中之一;动力电池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电连接至动力总成;鞍座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散热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包括散热器;散热器位于鞍座组件的下方,散热系统还包括用于添加冷却液的加注管和连接管路,加注管和散热器通过连接管路连通,鞍座系统包括坐垫,坐垫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有坐垫容纳空间,加注管至少部分位于坐垫容纳空间内,沿摩托车的高度方向,加注管至少部分位于鞍座系统和散热器之间。
进一步地,散热器还位于动力电池的后方,加注管和连接管路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器的上方。
进一步地,加注管包括加注部和连接部,加注部位于连接部的上侧,连接部与连接管路连通,加注部上设置有用于防止冷却液溢出的加注盖,当加注盖打开时,加注部与外界连通。
进一步地,车架包括位于车架后部的副车架,副车架的上表面基本沿预设平面延伸,加注部至少部分位于预设平面的上侧,加注部位于鞍座系统的下侧。
进一步地,连接管路至少部分套设在连接部上,散热系统还包括锁紧件,锁紧件套设在连接管路和连接部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散热器还包括进水管,进水管至少部分位于散热器的上部,连接管路套设在进水管上,锁紧件套设在连接管路和进水管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连接管路的内径大于连接部的外径,连接管路的内径大于进水管的外径。
进一步地,加注管还与车架连接,加注管上设置有连接件,紧固件至少部分穿设连接件后与车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加注管上还设置有溢流口,溢流口连通连接管路和外界。
进一步地,散热系统还包括溢流管,溢流管的一端连通溢流口,溢流管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
上述摩托车的散热系统通过连接管路直接代替副水箱与散热器连接,从而既可以简化散热系统的结构,减少摩托车的整车重量,实现摩托车的轻量化,也可以便于加注管和连接管路的布置,提高摩托车的结构紧凑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风道组件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风道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进风结构的前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车架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副车架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加注管和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副车架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车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车架的后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水泵结构和后挡泥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和图2示出了一种摩托车100,该摩托车100包括车架11、行走系统12、动力总成13、动力电池14、悬挂系统15和车身覆盖件16。车架11构成了摩托车100的基本框架,用于支撑行走系统12、动力总成13、动力电池14和悬挂系统15。行走系统12包括前轮121和后轮122,动力总成13传动连接至前轮121和后轮122中至少其中之一,从而使前轮121和后轮122能够实现摩托车100的运动。动力总成13和动力电池14均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动力电池14和动力总成13电连接,动力电池14用于为动力总成13提供能量。悬挂系统15与车架11连接,且前轮121和后轮122均通过悬挂系统15连接至车架。车身覆盖件16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车身覆盖件16用于保护摩托车100的内部零件。为了清楚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后、左、右、上、下。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前后方向指的是摩托车100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指的是摩托车100的宽度方向,上下方向指的是摩托车100的高度方向。具体地,行走系统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下方。
其中,如图2所示,车架11包括主车架111和前支架112,前支架112位于主车架111的前侧,且前支架112与主车架111固定连接。具体地,主车架111包括上支撑架1111、前安装架1112、后安装架1113和下支撑架1114,沿摩托车100的宽度方向观察,上支撑架1111基本呈三角架结构,且上支撑架1111基本位于车架11的最上方,因而,上支撑架1111基本构成了摩托车100梁架的主要支撑部分。下支撑架1114包括若干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管件,且若干个管件基本沿宽度方向分布并分别与一根或多根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管件连接,下支撑架1114基本位于车架11的最下方,因而,下支撑架1114基本构成了摩托车100底盘的主要支撑部分。前安装架1112基本位于车架11的前侧,前安装架1111包括若干个基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管件,若干个管件基本沿宽度方向分布,以使前安装架1112的上侧与上支撑架1111的前侧固定连接,前安装架1112的下侧与下支撑架1114的前侧一体成型。后安装架1113位于前安装架1112的后侧,后安装架1113包括若干个基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管件,若干个管件基本沿宽度方向分布,后安装架1113的上侧与上支撑架1111的后侧固定连接,后安装架1113的下侧与下支撑架1114的后侧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置,上支撑架1111、前安装架1112、后安装架1113和下支撑架1114相互连接而构成一个稳定的整体,这种设置方式能够在保证主车架111强度的同时实现整车轻量化和安装空间最大化。需要说明的是,上支撑架1111、前安装架1112、后安装架1113和下支撑架1114相互连接以形成有主容纳空间101,即主车架111围绕形成有主容纳空间101,主车架111用于支撑车身零部件,主容纳空间101用于容纳车身零部件。在本申请中,动力总成13和动力电池14均连接至主车架111,且动力总成13和动力电池14均至少部分位于主容纳空间101内。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摩托车100包括散热系统22。散热系统2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并包括散热器221,散热器221上设置有供气流通过的间隙,散热系统22用于与动力总成13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动力总成13的温度,使动力总成13可以正常工作。具体地,散热系统22包括风道组件222,风道组件22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并与车架11固定连接,风道组件222至少部分设置在鞍座系统19的下侧,风道组件222还至少部分设置在鞍座系统19的前侧。进一步地,风道组件222包括相互连通的进风结构2221和排风结构2223。进风结构2221与车架11固定连接,进风结构2221位于排风结构2223的前侧并与外界连通,以使气流进入风道组件222,排风结构2223与车架11固定连接,排风结构2223位于进风结构2221的后侧并与外界连通,排风结构2223可以使气流排出风道组件222,沿摩托车100的长度方向,散热器221位于进风结构2221和排风结构2223之间,进风结构2221和排风结构2223形成有散热通道2224,散热器221至少部分位于散热通道2224中。通过上述设置,在摩托车100行驶过程中,温度较低的气流通过进风结构2221流向散热器221,在与散热器221完成热交换后转换为温度较高的气流,再经过排风结构2223流出,从而可以降低散热器221的温度,进而降低动力总成13的温度,实现散热系统22的散热功能。此外,进风结构2221和排风结构2223的分体式设计有利于风道组件222的布置和安装,从而可以提高摩托车100的安装效率和布局合理性,进而可以提高摩托车100的装配性能。
作为一种可以选择的实现方式,风道组件222还包括导风结构2222,导风结构2222位于鞍座系统19的下侧并与车架11固定连接,导风结构2222用于改变风道组件222内部的气流的流向,导风结构2222位于进风结构2221和排风结构2223之间并连通进风结构2221和排风结构2223,散热器221至少部分位于导风结构2222内。具体地,散热通道2224还包括导风通道2224b,导风通道2224b设置在导风结构2222内,导风通道2224b连通进风结构2221和散热器221。通过上述设置,导风结构2222可以将进风结构2221中的气流引导至散热器221上,从而便于气流与散热器221进行热交换,进而可以提高散热器221的冷却效率,提高散热系统22的工作效率。此外,导风结构2222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注塑成型,从而既可以减少风道组件222的部件数量,也可以减少导风结构2222的安装点数量,从而可以简化风道组件222的装配工艺,提高风道组件222的安装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风结构2221包括风道外板2221c和风道内板2221d,风道外板2221c和风道内板2221d固定连接,散热通道2224还包括进风通道2224a,进风通道2224a由风道外板2221c和风道内板2221d围绕形成,进风结构2221还包括进风端2221e和连接端2221f,进风通道2224a位于进风端2221e和连接端2221f之间,进风端2221e设置在连接端2221f的前侧,进风端2221e用于使外界的气流进入进风通道2224a,连接端2221f与导风结构2222连通,使气流可以从进风结构2221进入导风结构2222。进一步地,车身覆盖件16包括设置在摩托车100后侧的后挡泥板164,散热通道2224还包括排风通道2224c,排风结构2223和后挡泥板164围绕形成有排风通道2224c,排风结构2223还包括排风端2223c,排风通道2224c散热器221和排风端2223c,气流通过散热器221后流向排风通道2224c并通过排风端2223c排出。通过上述设置,导风通道2224b连通进风端2221e和排风端2223c,从而使得进风通道2224a、导风通道2224b和排风通道2224c形成相对密闭的散热通道2224,进而可以减少风量损失,提高散热器221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鞍座系统19和后挡泥板164之间有还设置有排风空隙192,排风空隙192设置在鞍座系统19的后侧,排风间隙191和排风通道2224c连通,以使气流可以通过排风空隙192排出。通过上述设置,排风空隙192可以提高排风结构2223的排风效率,使得排风结构2223中的高温气流可以尽快排出,进而可以提高散热系统22的散热效率。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风道外板2221c在进风结构2221进风过程中,进风结构2221内部风速较高且进风结构2221的外部风速较低,使得风道外板2221c因内外压力差而受到沿摩托车100宽度方向的压力,导致风道外板2221c产生变形或损坏的风险,从而会降低风道外板2221c的工作寿命,故风道内板2221d的两侧均设置有加强结构2221g,加强结构2221g分别抵接至风道外板2221c和动力电池14。其中,加强结构2221g可以设置为加强筋,一侧的加强筋抵接至风道外板2221c,另一侧的加强筋抵接至动力电池14。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加强结构2221g可以为风道外板2221c提供摩托车100宽度方向的支撑力,从而可以提高风道外板2221c的结构强度,避免风道外板2221c变形或损坏,进而可以提高风道外板2221c的工作寿命。此外,加强结构2221g还可以对风道外板2221c进行限位,从而可以便于风道外板2221c的安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一个垂直于摩托车100长度方向的横向平面108,进风端2221e沿摩托车100长度方向在横向平面108上的投影的面积大于连接端2221f沿摩托车100长度方向在横向平面108上的投影的面积。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进风端2221e的面积较大,在单位时间内可以提高流入进风结构2221的气流的流量,连接端2221f的面积较小,可以提高进风结构2221流向导风结构2222的气流的流速,从而提高导风结构2222流向散热器221的气流的流速,进而提高气流与散热器221的热交换的效率,提高散热系统22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地,如图7所示,进风结构2221包括沿摩托车100宽度方向分布的第一进风结构2221a和第二进风结构2221b,排风结构2223包括沿摩托车100宽度方向分布的第一排风结构2223a和第二排风结构2223b,第一进风结构2221a和第二进风结构2221b分别与导风结构2222连接,第一排风结构2223a和第二排风结构2223b分别与导风结构2222连接。定义一个垂直于摩托车100宽度方向且过摩托车100的宽度的中心的平面为摩托车100的纵向平面102,第一进风结构2221a和第二进风结构2221b关于纵向平面102基本对称,第一排风结构2223a和第二排风结构2223b关于纵向平面102基本对称。通过上述设置,第一进风结构2221a和第二进风结构2221b可以提高风道组件222的进风量;第一排风结构2223a和第二排风结构2223b可以提高风道组件222的排风量,从而可以提高散热器221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散热系统22的散热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风端2221e和排风端2223c分别设置有进气格栅2221h和排气格栅2223d,进气格栅2221h可以防止进风过程中有异物进入进风通道2224a堵塞风道组件222,排气格栅2223d可以防止异物进入排风通道2224c堵塞风道组件222,从而可以使得风道组件222始终处于畅通状态,提高风道组件222的工作稳定性。
如图8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沿摩托车100的前后方向,散热器221位于进风端2221e和排风端2223c之间,散热器221位于鞍座系统19的下侧,散热器221还至少部分设置在动力电池14的后侧。其中,动力总成13至少部分设置在动力电池14的下侧,散热器221还通过冷却管路223与动力总成13连通,以使冷却液可以在动力总成13和散热器221之间循环。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散热器221位于摩托车100内部,从而既可以减少散热器221上灰尘的粘附,提高散热器221的散热效果和工作寿命,还可以便于散热器221拆装和维修,提高散热器221的装配性能和维修性能。此外,现有的散热器221通常设置散热风扇以对散热器221进行散热,本申请中的散热器221至少部分设置在导风结构2222内使得散热器221可以通过与风道组件222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实现对散热器221的散热,从而既可以提高散热器221的散热效率,还无需设置散热风扇,进而可以降低摩托车100的重量,实现摩托车100的轻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一个垂直于摩托车100高度方向的基准面103,行走系统12的最下端设置在基准面103上,散热器221与基准面103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等于680mm且小于等于770mm。具体地,散热器221与基准面103之间的最小距离H还可以大于等于710mm且小于等于750mm。在本申请中,散热器221与基准面103之间的最小距离H可以为735mm。通过上述设置,既可以避免散热器221的高度过低使得在摩托车100行驶过程中因砂石飞溅发生磕碰导致散热器221损坏,或避免泥浆飞溅堵塞散热器221导致散热不良,从而可以提高散热器221的工作寿命;也可以避免散热器221高度过低而不利于导风结构2222和排风结构2223的布置,从而可以提高摩托车100的空间利用率;还可以避免散热器221高度过高与鞍座系统19产生干涉而影响鞍座系统19的布置,从而使得鞍座系统19可以覆盖散热器221,减少散热器221表面的灰尘粘附,进而可以提高散热器221的工作寿命。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221的最前端沿摩托车100高度方向在基准面103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散热器221的最后端沿摩托车100高度方向在基准面103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线,前轮121的轴线沿摩托车100高度方向在基准面103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线,后轮122的轴线沿摩托车100高度方向在基准面103上的投影为第四投影线,第一投影线和第三投影线沿摩托车100长度方向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二投影线和第四投影线沿摩托车100长度方向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的比值大于等于2.1且小于等于2.6。具体地,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的比值大于等于2.2且小于等于2.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的比值为2.35。通过上述设置,既可以避免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的比值过大,以避免散热器221的位置过于靠近摩托车100的后侧导致散热器221与后挡泥板164或收纳盒161产生干涉而不利于后挡泥板164或收纳盒161的布置,也可以避免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的比值过小,以避免散热器221的位置过于靠近摩托车100前侧导致散热器221与动力电池14产生干涉而不利于动力电池14的布置,从而既可以使散热器221位于合适的布置位置,避免与摩托车100其他部件产生干涉,提高散热器221的布局合理性,还有利于散热器221布置在导风结构2222和排风结构2223之间,提高散热器221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定义一个垂直于摩托车100高度方向的限位平面109,动力总成13的最上端位于限位平面109上,散热器221至少部分位于限位平面109和鞍座系统19之间。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减少散热器221和动力总成13之间的冷却管路223长度,在避免冷却管路223与摩托车100其他部件产生干涉的情况下,便于散热器221和动力总成13之间的冷却管路223布置,从而可以提高摩托车100的结构紧凑性。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车架11还包括副车架117,主车架111和副车架117基本沿摩托车100长度方向分布,主车架111和副车架117固定连接。具体地,副车架117围绕形成有副容纳空间1171,散热器221位于副容纳空间1171内并与副车架117连接。悬架系统15还包括连接车架11和后轮122的前悬架151以及连接后摇臂152和车架11的减震器153,散热器221至少部分位于减震器153的后侧。通过上述设置,既可以提高摩托车100的结构紧凑性,也可以避免散热器221在摩托车100运动过程中与减震器153产生干涉,提高散热器221的工作寿命和连接稳定性。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散热系统还包括加注管224和连接管路225,加注管224和散热器221通过连接管路225连通。鞍座系统19包括坐垫193,坐垫193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有坐垫容纳空间1931,加注管224至少部分位于坐垫容纳空间1931内。沿摩托车100的高度方向,加注管224至少部分位于鞍座系统19和散热器221之间,加注管224和连接管路225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器221的上方。加注管224用于添加冷却液并通过连接管路225使冷却液流向散热器221,再通过冷却管路223流向动力总成13,通过加注冷却液使冷却管路223中的冷却液始终保持较高容量,从而可以提高动力总成13向散热器221的热传递的效率,进而可以提高散热系统22的散热效率。其中,现有技术中通常设置有副水箱,冷却液加注到副水箱内,再通过副水箱流入散热器,副水箱用于暂存冷却液以平衡内外压力差。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连接管路225暂存冷却液,当散热器221中压力较大时,冷却液可以回流至连接管路225,当散热器221中的压力较小时,冷却液可以从连接管路225流入散热器221。通过上述设置,不再设置有副水箱,而是直接通过连接管路225与散热器221连接,从而既可以简化散热系统22的结构,减少摩托车100的整车重量,实现摩托车100的轻量化,也可以便于加注管224和连接管路225的布置,提高摩托车100的结构紧凑性。
此外,加注管224上还设置有溢流口2241,溢流口2241连通连接管路225和外界。散热系统22还包括溢流管226,溢流管226的一端连通溢流口2241,溢流管226的另一端与外界。通过上述设置,当散热器221中的压力大于外界压力,且连接管路225储满冷却液时,冷却液可以从溢流管226中流到外界;当冷却管路223中的压力小于外界压力且连接管路225中没有冷却液时,空气可以从溢流管226进入散热器221,从而既可以平衡冷却管路223内外的压力差,使散热器221有稳定的工作环境,进而可以提高散热器221的工作寿命,溢流管226还可以使得从散热器221流出的冷却液可以直接流至地面,避免冷却液从溢流口2241流出后滴落至其他用电设备发生腐蚀,从而可以避免产生安全隐患。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注管224包括加注部2242和连接部2243,加注部2242位于连接部2243的上侧,副车架117的上表面基本沿预设平面203延伸,加注部2242至少部分位于预设平面203的上侧。连接部2243可以设置为圆柱管道,连接部2243和连接管路225连通,加注部2242上设置有用于防止冷却液溢出的加注盖2242a,当加注盖2242a打开时,加注部2242和外界连通。加注管224上还设置有连接件2244,紧固件至少部分穿设连接件2244后与车架11固定连接。具体地,连接件2244可以靠近加注部2242设置,以提高加注部2242的连接稳定性,加注部2242可以设置为漏斗形,以便于冷却液的加注,避免冷却液加注过程中发生泄漏。进一步地,加注部2242至少部分位于副车架117的上侧,加注部2242还位于鞍座系统19的下侧。通过上述设置,使用者仅需打开鞍座系统19即可通过加注部2242加注冷却液,提高了使用者加注冷却液的速度,从而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连接管路225套设在连接部2243上,散热系统22还包括锁紧件227,锁紧件227套设在连接管路225和连接部2243的连接处。散热器221还包括进水管2211,进水管2211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器221的上部,连接管路225至少部分套设在进水管2211上,锁紧件227套设在连接管路225和进水管2211的连接处。其中,锁紧件227可以设置为喉箍等,从而可以便于锁紧件227的锁紧和拆卸。通过上述设置,锁紧件227可以使得连接管路225固定连接至连接部2243和进水管2211,从而可以避免冷却液在连接管路225和连接部2243的连接处或连接管路225和进水管2211的连接处产生渗漏,以避免冷却液的浪费或低落至其他用电设备发生腐蚀而产生安全隐患,进而可以提高连接管路225的连接稳定性,提高摩托车100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管路225可以设置为橡胶件。通过上述设置,橡胶材质的连接管路225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便于连接开口方向不同的连接部2243和进水管2211,从而便于连接管路225和加注管224的布置,提高摩托车100的结构紧凑性。
具体地,连接管路225的内径大于连接部2243的外径,连接管路225的内径大于进水管2211的外径,从而便于连接管路225套设在连接部2243和进水管2211的外侧,且锁紧件227套设在连接管路225上通过对橡胶材质的连接管路225产生压力使得连接管路225产生弹性形变,以使得连接管路225与连接部2243的连接更加紧密,以使得连接管路225与进水管2211的连接更加紧密,进而可以提高连接管路225与连接部2243的连接处的密封性,提高连接管路225与进水管2211连接处的密封性,以避免冷却液发生渗漏。
如图12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散热系统22还包括水泵结构228,水泵结构228通过冷却管路223连通散热器221和动力总成13,冷却管路223还将散热器221和动力总成13连通,使得散热器221、动力总成13和水泵结构228通过冷却管路223形成回路,从而使得冷却液携带热量从动力总成13流出,在水泵结构228的作用下流向散热器221进行散热,并在冷却后回流至动力总成13,实现散热系统22对动力总成13的散热。其中,水泵结构228可以设置为无刷电机和叶轮的组合结构,无刷电机和叶轮转动连接,通过无刷电机带动叶轮旋转使冷却液在回路中流动。具体地,水泵结构228位于减震器153的后侧,且水泵结构228至少部分位于后挡泥板164的前侧,水泵结构228还至少部分设置在副容纳空间1171内。通过上述设置,既可以减少冷却管路223的长度,从而便于冷却管路223的布置,提高摩托车100的结构紧凑性和空间利用率,还可以便于水泵结构228的拆卸维修,从而可以提高水泵结构228的装配性能和维修性能。此外,水泵结构228位于减震器153的后侧,且水泵结构228位于后挡泥板164的前侧,可以避免水泵结构228与减震器153或后挡泥板164产生干涉。水泵结构228至少部分设置在副容纳空间1171内还可以使车架11为水泵结构228提供防护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水泵结构228至少部分位于散热器221的后侧。通过上述设置,水泵结构228靠近散热器221设置可以减少冷却管路223的布置,从而可以提高摩托车100的结构紧凑性,进而可以提高摩托车100的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地,水泵结构228与减震器153之间的最小距离D3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40mm。具体地,水泵结构228与减震器153之间的最小距离D3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30mm。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水泵结构228与减震器153之间的最小距离D3为20mm。通过上述设置,既可以避免水泵结构228与减震器153之间的距离过大而占用过多的布置空间,从而可以提高水泵结构228和减震器153的结构紧凑性;也可以避免水泵结构228与减震器153之间的距离过大而与后挡泥板164产生干涉,从而可以提高摩托车100的空间利用率;还可以避免水泵结构228与减震器153之间的距离过小导致减震器153在运动过程中与水泵结构228产生磕碰,以避免水泵结构228发生损坏,从而可以提高水泵结构228的工作寿命。
在本实施方式中,水泵结构228位于限位平面109的上侧,水泵结构228还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器221的下侧。通过上述设置,既可以减少水泵结构228和动力总成13之间的冷却管路223的长度,也可以减少水泵结构228和散热器221之间的冷却管路223的长度,从而可以便于冷却管路223的布置,提高摩托车100的结构紧凑性。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水泵结构228固定连接至副车架11。具体地,副车架11上设置有安装支架1173,水泵结构228通过安装支架1173固定连接至副车架11。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高水泵结构228的连接强度,在摩托车100运动过程中,避免因摩托车100的振动导致水泵结构228脱落,从而可以提高水泵结构228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水泵结构228基本沿预设直线204方向延伸,预设直线204方向指的是水泵结构228中无刷电机或叶轮的轴线方向,当水泵结构228与副车架117连接时,预设直线204基本沿摩托车100的高度方向延伸,此时水泵结构228处于纵置状态。通过上述设置,处于纵置状态时既可以减少水泵结构228占用的布置空间,还可以便于冷却管路223的布置,从而可以提高摩托车100的空间利用率。
如图14所示,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水泵结构228固定连接至后挡泥板164,以使后挡泥板164可以为水泵结构228提供支撑作用,从而可以减少摩托车100的零部件数量。具体地,后挡泥板164上设置有容纳槽1643,水泵结构228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槽1643内,使得容纳槽1643可以为水泵结构228提供防护作用。其中,摩托车100还设置有固定件23,固定件23用于固定水泵结构228,固定件23与水泵结构228抵接,固定件23还和后挡泥板164连接,固定件23和容纳槽1643围绕形成固定空间,水泵结构228至少部分设置在固定空间内。具体地,后挡泥板164上设置有通孔,固定件23的一端至少部分穿设通孔后与后挡泥板164卡接,紧固件至少部分穿设固定件23的另一端后与后挡泥板164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后挡泥板164的一部分作为水泵结构228的承重部件,可以避免在车架11上设置安装结构,从而可以减少安装结构的数量,简化水泵结构228的安装工艺,便于水泵结构228的拆装和维修,进而可以提高水泵结构228的装配性能和维修性能。
需要说明的,当水泵结构228设置在容纳槽1643时,预设直线204基本沿摩托车100的宽度方向延伸,此时水泵结构228处于横置状态。通过上述设置,处于横置状态时,水泵结构228与后挡泥板164的接触面更大,使得容纳槽1643更大,从而可以提高水泵结构228在容纳槽1643中的连接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摩托车,包括:
车架;
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行走系统,所述行走系统设置在所述车架下侧,所述行走系统包括前轮和后轮;
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由所述车架支撑并传动连接至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中至少其中之一;
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并电连接至所述动力总成;
鞍座系统,所述鞍座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并包括散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鞍座系统的下方,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用于添加冷却液的加注管和连接管路,所述加注管和所述散热器通过所述连接管路连通,所述鞍座系统包括坐垫,所述坐垫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有坐垫容纳空间,所述加注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坐垫容纳空间内,沿所述摩托车的高度方向,所述加注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鞍座系统和所述散热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位于所述动力电池的后方,所述加注管和所述连接管路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注管包括加注部和连接部,所述加注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上侧,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管路连通,所述加注部上设置有用于防止冷却液溢出的加注盖,当所述加注盖打开时,所述加注部与外界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位于所述车架后部的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上表面基本沿预设平面延伸,所述加注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预设平面的上侧,所述加注部位于所述鞍座系统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路至少部分套设在所述连接部上,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锁紧件,所述锁紧件套设在所述连接管路和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上部,所述连接管路套设在所述进水管上,所述锁紧件套设在所述连接管路和所述进水管的连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路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外径,所述连接管路的内径大于所述进水管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注管还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加注管上设置有连接件,紧固件至少部分穿设所述连接件后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注管上还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连通所述连接管路和外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溢流口,所述溢流管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
CN202323272416.2U 2023-11-30 2023-11-30 摩托车 Active CN2210328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72416.2U CN221032841U (zh) 2023-11-30 2023-11-30 摩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72416.2U CN221032841U (zh) 2023-11-30 2023-11-30 摩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32841U true CN221032841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38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272416.2U Active CN221032841U (zh) 2023-11-30 2023-11-30 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328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805720U (zh) 一种电动摩托车
CN111619373B (zh) 燃料电池载货车的全底盘布置结构
US11820454B2 (en) Str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JP5161638B2 (ja) 車両用冷却装置
US7921947B2 (en) Saddle riding type fuel cell vehicle
US11407465B2 (en) Str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CN101397044B (zh) 鞍乘型燃料电池三轮车
JP4934095B2 (ja) アンダカバー構造
CN221032841U (zh) 摩托车
CN102673699B (zh) 跨骑型车辆
WO2010090241A1 (ja) タイヤ昇温装置
CN212685237U (zh) 全地形车
CN113623528A (zh) 带有移动功能的车载储氢罐
CN221251596U (zh) 一种摩托车
CN217152102U (zh) 膨胀水箱及车辆
CN212958840U (zh) 一种车用具有加强梁作用的冷却装置
CN216942817U (zh) 水箱和车辆
CN215793154U (zh) 车辆冷却系统及混合动力全地形车
CN221001218U (zh) 一种小型装载机用发动机舱布置结构
CN105835688A (zh)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
JP2017081321A (ja) 燃料電池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JP3506886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エンジン冷却系の配置構造
JP2023092603A (ja) 燃料電池車両の冷却装置
CN112622860A (zh) 一种电动装载机用空压机布置结构
JP2010179736A (ja) タイヤ昇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