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10578U - 液冷装置及车载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液冷装置及车载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10578U
CN221010578U CN202322470799.8U CN202322470799U CN221010578U CN 221010578 U CN221010578 U CN 221010578U CN 202322470799 U CN202322470799 U CN 202322470799U CN 221010578 U CN221010578 U CN 2210105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liquid
cooling body
boss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7079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冬冬
孙永刚
闵忠国
马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7079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105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10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105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冷装置及车载控制器,涉及车载控制器技术领域。液冷装置包括:液冷本体,液冷本体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动的流道,液冷本体还具有与流道连通的第一开口端;盖板,盖板盖设于第一开口端,且盖板与液冷本体焊接固定;进液接头及出液接头,进液接头及出液接头与液冷本体连接,且进液接头及出液接头与流道连通设置;其中,液冷本体背离盖板的底板连接有向下凸出设置并形成导热凸台,导热凸台的内部空间与流道连通设置,导热凸台的外表面用于与待散热器件传热接触,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液冷装置及车载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控制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装置及车载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随着车辆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辆的功能不断增强,相应的,车载控制器内PCB上布设的CPU和SOR芯片也越来越多。而上述芯片的功率通常较大,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热量,导致车载控制器的温度升高,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车载控制器的工作可靠性降低。因此,如何对车载控制器进行有效散热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冷装置及车载控制器,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第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装置,用于车载控制器,包括:
液冷本体,所述液冷本体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动的流道,所述液冷本体还具有与所述流道连通的第一开口端;
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开口端,且所述盖板与所述液冷本体焊接固定;
进液接头及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及出液接头与所述液冷本体连接,且所述进液接头及出液接头与所述流道连通设置;
其中,所述液冷本体背离所述盖板的底板连接有向下凸出设置并形成导热凸台,所述导热凸台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流道连通设置,所述导热凸台的外表面用于与待散热器件传热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远离所述盖板的方向,所述导热凸台沿平行于所述底板的方向的截面的面积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凸台的每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凸台的侧壁及底壁等厚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还连接有分隔筋,所述分隔筋用于将所述流道分隔为相连通的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一个与所述进液接头连通,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出液接头连通,使从进液接头进入的冷却液经过第一段和第二段后从出液接头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本体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的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进液接头与所述出液接头连接于所述液冷本体的第一侧板,所述分隔筋还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且所述分隔筋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隔筋还沿垂直于所述底板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分隔筋与所述盖板焊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本体的第一开口端设置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位于所述流道的上方,且所述收容槽与所述流道连通;所述流道在平行于所述底板的预设投影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收容槽在平行于所述底板的预设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内,且所述流道的正投影的边缘与所述收容槽的正投影的边缘之间具有预设间距;所述收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流道的深度,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收容槽中,且所述盖板与所述收容槽的槽壁焊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凸台的底部的外表面连接有导热胶层,所述导热胶层能够填充在所述导热凸台与所述待散热器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凸台朝向待散热器件的表面能够覆盖所述待散热器件朝向导热凸台的表面。
第二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载控制器,包括:外壳、PCBA以及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液冷装置,其中,所述PCBA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液冷装置的导热凸台与所述PCBA中的待散热器件传热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具有第二开口端,所述液冷装置盖设于所述外壳的第二开口端处,所述PCBA位于所述液冷装置与所述外壳围成的空间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及车载控制器,液冷装置包括:液冷本体,所述液冷本体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动的流道,所述液冷本体还具有与所述流道连通的第一开口端;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开口端,且所述盖板与所述液冷本体焊接固定;进液接头及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及出液接头与所述液冷本体连接,且所述进液接头及出液接头与所述流道连通设置;其中,所述液冷本体背离所述盖板的底板连接有向下凸出设置并形成导热凸台,所述导热凸台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流道连通设置,所述导热凸台的外表面用于与待散热器件传热接触。这样,从进液接头进入流道的冷却液能够流动至导热凸台的内部空间中并与待散热器件发生热交换,流动至导热凸台的内部空间中的冷却液与待散热器件之间的距离较小,能够降低待散热器件与冷却液之间的热阻,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中液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本体沿图4中A-A方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中液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液冷本体;1a-流道;1b-收容槽;11-底板;12-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导热凸台;15-分隔筋;16-第一安装柱;17-延伸边;
2-盖板;
31-进液接头;32-出液接头;4-导热胶层;5-PCBA;51-待散热器件;6-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控制器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进行举例说明。其中,图中的箭头Z用于示意车载控制器的上方,上下方向为车载控制器的高度方向。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控制器的其他构成及作用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已知的,为减少冗余,此处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装置,用于车载控制器,还可以用于其它有散热需求的设备。请参照图1至图3,液冷装置,包括:液冷本体1,盖板2,进液接头31及出液接头32。液冷本体1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动的流道1a,液冷本体1还具有与流道1a连通的第一开口端。盖板2盖设于第一开口端,且盖板2与液冷本体1焊接固定。进液接头31及出液接头32与液冷本体1连接,且进液接头31及出液接头32与流道1a连通设置。液冷本体1背离盖板2的底板11连接有向下凸出设置并形成导热凸台14,导热凸台14的内部空间与流道1a连通设置,导热凸台14的外表面用于与待散热器件51传热接触。
液冷本体1可以为具有开口的箱体结构。液冷本体1可以为柱状结构,具体可以呈棱柱状或圆柱状等。示例性的,液冷本体1可以包括底板11以及连接于底板11边缘的多个侧板,底板11可以为平板体,多个侧板相对于底板11向上翻折设置,且每相邻的两个侧板相连接。其中,各板体之间可以焊接固定,或者液冷本体1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成。各侧板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以液冷本体1呈四棱柱状为例,则液冷本体1可以包括底板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底板11为矩形的平板体,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的底部分别与底板11的四个边缘连接,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相对设置,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相对设置,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一侧板12的相对两侧,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还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二侧板13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侧板12的厚度可以小于其余侧板的厚度。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与底板11共同围成供冷却液流动的流道1a。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第四侧板的上部围成第一开口端。
第一开口端盖设有盖板2,盖板2与液冷本体1上形成第一开口端的部分焊接固定,使得盖板2能够密封流道1a。其中,盖板2可以为平板体,盖板2的形状可以与流道1a的沿平行于底板11的方向的截面的形状相适配。例如,流道1a的沿平行于底板11的方向的截面的形状可以呈矩形,相应的,第一开口端可以呈矩形,盖板2也可以呈矩形。又例如,流道1a的沿平行于底板11的方向的截面的形状可以呈圆形,相应的,第一开口端可以呈圆形,盖板2也可以呈圆形。
进液接头31及出液接头32与液冷本体1连接,进液接头31及出液接头32可以分别与液冷本体1焊接固定,且进液接头31及出液接头32与流道1a连通设置。其中,为利于简化液体的管路,进液接头31和出液接头32可以位于液冷本体1的同侧,例如,进液接头31和出液接头32可以分别连接于液冷本体1的第一侧板12,当然,进液接头31和出液接头32也可以连接于液冷本体1的其它侧板,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液冷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向下凸出设置的导热凸台14,导热凸台14具体可以是底板11的部分向下凸出设置形成的。导热凸台14可以为空心的结构,导热凸台14的中空部分为其内部空间,导热凸台14的内部空间与流道1a连通设置,导热凸台14的外表面用于与待散热器件51传热接触。这样,冷却液与待散热器件51之间的距离较小,能够降低待散热器件51与冷却液之间的热阻,提升热传递效果,从而提高对PCBA 5中芯片的散热效果。
其中,导热凸台14的具体数量及分布位置可以根据PCBA 5中芯片等待散热器件51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进行设置。例如,在PCBA 5中具有多个待散热器件51时,液冷本体1可以设置有多个导热凸台14,且各导热凸台14分别与各待散热器件51相对。
在一些示例中,导热凸台14的位于底部的外表面,也即导热凸台14的背离其内部空间的外底壁与待散热器件51传热接触。其中,导热凸台14的外底壁的面积可以大于或等于对应的待散热器件51的上表面的面积,使得导热凸台14的外底壁能够覆盖对应的待散热器件51的顶部,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待散热器件51之间的距离较小时,上述待散热器件51也可以对应设置一个导热凸台14,该导热凸台14的外底壁分别与上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待散热器件51传热接触。此时,该导热凸台14的外底壁能够覆盖上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待散热器件51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从进液接头31进入流道1a的冷却液能够流动至导热凸台14的内部空间中并与待散热器件51发生热交换,热交换之后的液体能够从出液接头32流出,从而将待散热器件51产生的热量排出,实现对车载控制器的PCBA 5中产热较高的器件的散热。
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包括:液冷本体1,液冷本体1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动的流道1a,液冷本体1还具有与流道1a连通的第一开口端;盖板2,盖板2盖设于第一开口端,且盖板2与液冷本体1焊接固定;进液接头31及出液接头32,进液接头31及出液接头32与液冷本体1连接,且进液接头31及出液接头32与流道1a连通设置;其中,液冷本体1背离盖板2的底板11连接有向下凸出设置并形成导热凸台14,导热凸台14的内部空间与流道1a连通设置,导热凸台14的外表面用于与待散热器件51传热接触。这样,从进液接头31进入流道1a的冷却液能够流动至导热凸台14的内部空间中并与待散热器件51发生热交换,流动至导热凸台14的内部空间中的冷却液与待散热器件51之间的距离较小,能够降低待散热器件51与冷却液之间的热阻,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及图5,沿远离盖板2的方向,导热凸台14沿平行于底板11的方向的截面的面积逐渐减小。
示例性的,导热凸台14的多个侧壁中,至少有一个侧壁呈倾斜状,且是沿远离盖板2的方向,逐渐朝向导热凸台14的垂直于底板11的方向的中心线倾斜,或者说,导热凸台14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中,至少有一个沿朝向另一个的方向倾斜设置,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其中,待散热器件51所产生的热量的一部分能够直接通过导热凸台14的底壁与冷却液进行换热,待散热器件51所产生的热量还有一部分会散发到PCBA 5所处的空间内,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器件工作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并散发到PCBA 5所处的空间内,散发到PCBA 5所处的空间的热量能够通过导热凸台14的侧壁与冷却液进行换热。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导热凸台14的侧壁倾斜设置,使得侧壁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增大导热凸台14的侧壁与PCBA 5所处的空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沿远离盖板2的方向,导热凸台14的其中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逐渐沿相向的方向倾斜设置,增大导热凸台14的侧壁与PCBA 5所处的空间的换热面积。在另一些示例中,沿远离盖板2的方向,导热凸台14的各相对设置的侧壁都逐渐沿相向的方向倾斜设置,增大导热凸台14的侧壁与PCBA 5所处的空间的换热面积。在其它示例中,沿远离盖板2的方向,导热凸台14也可以仅有一个侧壁沿朝向另一个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其它实施例中,导热凸台14的侧壁也可以垂直于底壁设置,沿远离盖板2的方向,导热凸台14沿平行于底板11的方向的截面的面积不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5,导热凸台14的侧壁及导热凸台14的底壁均等壁厚设置,以使得散热均匀。换句话说,导热凸台14的侧壁的各处壁厚相等,导热凸台14的底壁的各处壁厚相等。另外,导热凸台14的侧壁的壁厚与导热凸台14的底壁的壁厚也可以相等。举例来说,导热凸台14的侧壁的壁厚可以大于等于2毫米,且小于等于3毫米;导热凸台14的底壁的壁厚可以大于等于2毫米,且小于等于3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2至图4,底板11的上表面还连接有分隔筋15,分隔筋15用于将流道1a分隔为相连通的第一段及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一个与进液接头31连通,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另一个与出液接头32连通,使从进液接头31进入的冷却液经过第一段和第二段后从出液接头32流出。
例如,第一段与进液接头31连通,第二段与出液接头32连通,从进液接头31进入的冷却液先后经过第一段、第二段后再从出液接头32流出。又例如,第二段与进液接头31连通,第一段与出液接头32连通,从进液接头31进入的冷却液先后经过第二段、第一段后再从出液接头32流出。
在一些示例中,液冷本体1包括分别连接于底板1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进液接头31与出液接头32连接于液冷本体1的第一侧板12,分隔筋15还与第一侧板12连接,且分隔筋15与第二侧板13之间具有预设间距,使得第一段和第二段背离进液接头31的一端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分割筋15,使从进液接头31进入的冷却液经过第一段和第二段后从出液接头32流出,能够延长冷却液在流道1a中的流动路径,且能够避免冷却液从进液接头31进入流道1a后直接从出液接头32流出,提高了对冷却液的利用率。
在一些示例中,分隔筋15还沿垂直于底板11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分隔筋15的上表面还能够与盖板2焊接固定,从而提高盖板2与液冷本体1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2至图4,液冷本体1的第一开口端设置有收容槽1b,收容槽1b用于收容盖板2。其中,收容槽1b位于流道1a的上方,且收容槽1b与流道1a连通,流道1a能够通过收容槽1b外露。流道1a在平行于底板11的预设投影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收容槽1b在平行于底板11的预设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内,且流道1a的正投影的边缘与收容槽1b的正投影的边缘之间具有预设间距,其中,预设间距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或者说,收容槽1b沿平行于底板11的方向延伸,且延伸至收容槽1b的部分位于流道1a的外围。收容槽1b的槽壁可以作为液冷本体1的焊接边通过搅拌摩擦焊工艺与位于收容槽1b中的盖板2焊接固定。其中,收容槽1b的深度小于流道1a的深度。
其中,收容槽1b的底壁与液冷本体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分隔筋15的上表面与液冷本体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也即收容槽1b的底壁低于或平齐于分隔筋15的上表面,降低盖板2与收容槽1b的槽壁及分隔板的上表面的焊接难度。在盖板2与液冷本体1焊接完成后,盖板2的上表面可以与液冷本体1的上表面平齐,或者,盖板2的上表面可以略高于液冷本体1的上表面,或者,盖板2的上表面可以略低于液冷本体1的上表面。
本示例中,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提高液冷装置的结构紧凑性,减少液冷装置在其高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且能够提高液冷装置的整体性。
在一些示例中,请继续参照图2,导热凸台14的底部的外表面连接有导热胶层4,导热胶层4可以填充在导热凸台14与待散热器件51之间,以进一步减少热阻。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6,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载控制器,包括外壳6、PCBA 5以及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液冷装置,其中,PCBA 5位于外壳6内,液冷装置的导热凸台14与PCBA5中的待散热器件51传热接触。其中,液冷装置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可以与前述任一实施例相同或相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示例中,外壳6具有第二开口端,液冷装置盖设于外壳6的第二开口端处,PCBA 5位于液冷装置与外壳6围成的空间内。
示例性的,外壳6可以为具有上开口的箱体结构,箱体结构的上端构成第二开口端,液冷装置能够盖设于第二开口端,液冷装置与外壳6共同围成收容PCBA 5的空间。其中,液冷装置的底板11的外侧可以连接有多个第一安装柱16,第一安装柱16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外壳6内设置有多个与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安装孔,穿设于第二安装孔中的螺栓能够与第一安装孔配合,从而将液冷装置与外壳6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二安装孔可以直接开设于外壳6的底壁上,或者,外壳6的底壁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安装柱,第二安装柱开设有第二安装孔,且第二安装孔向下贯穿外壳6的底壁。
另外,PCBA 5上设置有供螺栓穿过的过孔,从而提高PCBA 5的安装可靠性。外壳6的外侧可以连接有安装耳,安装耳用于将车载控制器安装在车辆上的预设固定位。液冷本体1的底板11还可以连接有向下延伸的延伸边17,延伸边17能够与外壳6对接,其中,延伸边17向下延伸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本示例中,将液冷装置的液冷本体1与外壳6连接,将PCBA 5安装在液冷装置与外壳6所围成的空间内,这样,既能够满足车载控制器的散热需求,且利于减少车载控制器的零件数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可以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本实施例中所指示的技术特征数量。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等术语的特征,可以明确或者隐含地表示该实施例中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词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或者两个及以上,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除非实施例中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实施例中另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或者限定,否则实施例中出现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和“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等;当然,还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通过中间媒介进行间接连接,或者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液冷装置,用于车载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冷本体(1),所述液冷本体(1)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动的流道(1a),所述液冷本体(1)还具有与所述流道(1a)连通的第一开口端;
盖板(2),所述盖板(2)盖设于所述第一开口端,且所述盖板(2)与所述液冷本体(1)焊接固定;
进液接头(31)及出液接头(32),所述进液接头(31)及出液接头(32)与所述液冷本体(1)连接,且所述进液接头(31)及出液接头(32)与所述流道(1a)连通设置;
其中,所述液冷本体(1)背离所述盖板(2)的底板(11)连接有向下凸出设置并形成导热凸台(14),所述导热凸台(14)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流道(1a)连通设置,所述导热凸台(14)的外表面用于与待散热器件(51)传热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盖板(2)的方向,所述导热凸台(14)沿平行于所述底板(11)的方向的截面的面积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凸台(14)的每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凸台(14)的侧壁及底壁等厚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的上表面还连接有分隔筋(15),所述分隔筋(15)用于将所述流道(1a)分隔为相连通的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一个与所述进液接头(31)连通,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出液接头(32)连通,使从进液接头(31)进入的冷却液经过第一段和第二段后从出液接头(32)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本体(1)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1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所述进液接头(31)与所述出液接头(32)连接于所述液冷本体(1)的第一侧板(12),所述分隔筋(15)还与所述第一侧板(12)连接,且所述分隔筋(15)与所述第二侧板(13)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和/或,所述分隔筋(15)还沿垂直于所述底板(11)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分隔筋(15)与所述盖板(2)焊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本体(1)的第一开口端设置有收容槽(1b),所述收容槽(1b)位于所述流道(1a)的上方,且所述收容槽(1b)与所述流道(1a)连通;
所述流道(1a)在平行于所述底板(11)的预设投影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收容槽(1b)在平行于所述底板(11)的预设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内,且所述流道(1a)的正投影的边缘与所述收容槽(1b)的正投影的边缘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所述收容槽(1b)的深度小于所述流道(1a)的深度,所述盖板(2)位于所述收容槽(1b)中,且所述盖板(2)与所述收容槽(1b)的槽壁焊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凸台(14)的底部的外表面连接有导热胶层(4),所述导热胶层(4)能够填充在所述导热凸台(14)与所述待散热器件(51)之间;
和/或,所述导热凸台(14)朝向待散热器件(51)的表面能够覆盖所述待散热器件(51)朝向导热凸台(14)的表面。
9.一种车载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6)、PCBA(5)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液冷装置,其中,所述PCBA(5)位于所述外壳(6)内,所述液冷装置的导热凸台(14)与所述PCBA(5)中的待散热器件(51)传热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6)具有第二开口端,所述液冷装置盖设于所述外壳(6)的第二开口端处,所述PCBA(5)位于所述液冷装置与所述外壳(6)围成的空间内。
CN202322470799.8U 2023-09-12 2023-09-12 液冷装置及车载控制器 Active CN2210105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70799.8U CN221010578U (zh) 2023-09-12 2023-09-12 液冷装置及车载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70799.8U CN221010578U (zh) 2023-09-12 2023-09-12 液冷装置及车载控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10578U true CN221010578U (zh) 2024-05-24

Family

ID=91089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70799.8U Active CN221010578U (zh) 2023-09-12 2023-09-12 液冷装置及车载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105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64618B2 (ja) インテリジェント車両における車載コンピュータ装置及びインテリジェント車両
EP2610908B1 (en) Cooling device
CN102415229B (zh) 电子设备的冷却构造
CN212278664U (zh) 适于电子设备液冷散热的液冷板及具有其的散热单元
US20080314559A1 (en) Heat exchange structure and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213403966U (zh) 散热器结构和电机控制器
JP2009252646A (ja) 発熱体の冷却装置
JP2020525986A (ja) 電気ヒーター
US20070039716A1 (en) Heat dissipating unit
US20090277614A1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and heat conduction structure thereof
CN210984768U (zh) 电池箱及其上盖、电池包、车辆
CN221010578U (zh) 液冷装置及车载控制器
JP5976235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8102668A (zh) 车载充电机
CN218788785U (zh) 工业相机
WO2024016510A1 (zh) 一种控制器壳体、中央控制器和汽车
CN214507694U (zh) 电机控制器、功率模块、散热装置及冷却板
CN220123337U (zh) 一种液冷散热板、域控制器壳体、域控制器和车辆
JP7160216B2 (ja) 半導体装置
CN212848623U (zh) 电池包箱体、电池包及新能源车辆
CN116686082A (zh) 芯片散热盖、芯片封装结构及设备互连系统
CN210454525U (zh) 立体散热器及车载电源
EP3832785B1 (en) Cooler
CN219917153U (zh) 大功率双层水冷散热板
CN221213529U (zh) 热交换流道结构、车载充电机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