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96109U - 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996109U CN220996109U CN202322708885.8U CN202322708885U CN220996109U CN 220996109 U CN220996109 U CN 220996109U CN 202322708885 U CN202322708885 U CN 202322708885U CN 220996109 U CN220996109 U CN 2209961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 gear
- motor
- shaft
- output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699 differen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以及变速器,变速器包括同轴布置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以及设于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的行星排;发动机传动连接于输入轴上,第一电机传动连接于输入轴或输出轴上;行星排的太阳轮设于输入轴上,行星排的齿圈固设于变速器的壳体上,输出轴通过动力切换装置可选择性地连接太阳轮或行星排的行星架。本实用新型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利用动力切换装置控制输出轴与行星排的通断状态,可使行星排在输入轴至输出轴的传动中形成两种传动比不同的传动路径,从而在变速器中形成结构紧凑的两挡位变速结构,有利于改善动力系统在车辆机舱中的空间布置条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以燃油发动机为动力源的车辆,对空气的污染较大,因此人们开发了纯电驱动的车辆。但是,受电池性能及整车行驶里程等因素的影响,纯电动车辆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鉴于此,混合动力车辆因其可较好的解决如上的问题,而发展越来越迅速。混合动力车辆是一种使用多种能量来源的车辆,通常是使用液体燃料的常规发动机和使用电能的电机驱动车辆行驶。
现有的混合动力车辆,其混动变速器需要同时连接发动机和电机,并与车辆的前桥或者后桥驱动连接。发动机的动力一般通过双离合器分别连接单轴和双轴,部分动力由单轴输出,部分动力由双轴输出,其匹配的电机输出的动力也需要传动至单轴或双轴。在为了实现车辆的四驱功能时,一般会配备多台电机或者配置复杂的传动结构;导致动力系统占用较大的空间。
在将整套动力系统应用于车辆上时,由于多个驱动部件和多组变速传动机构的设置,混动变速器、发动机和电机需要占用车辆机舱中的大量空间,由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传动路径的多样性,整套混动变速系统在车辆的前后和左右方向上占用的空间尺寸都较大,而车辆机舱内部的空间有限,还需要布置空调系统、电池、减震器等部件。
而且,现有的混动变速器多采用齿轮组的传动形式,尤其是多挡位变速结构中,需要配置多组传动齿轮,导致变速结构的整体设置较为复杂,需要较大的布置空间,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动力系统在机舱内的布置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以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便于空间布置的两挡混动变速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
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以及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包括同轴布置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以及设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之间的行星排;所述发动机传动连接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一电机传动连接于所述输入轴或所述输出轴上;所述行星排的太阳轮设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行星排的齿圈固设于所述变速器的壳体上,所述输出轴通过动力切换装置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太阳轮或所述行星排的行星架。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平行于所述输入轴布置,所述动力输出轴和所述输入轴之间通过齿轮组传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以及所述动力输出轴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切换装置包括设于所述输出轴上的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离合器可选择性地接合所述行星架,所述第二离合器可选择性地接合所述太阳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电机驱动齿轮组传动连接于所述输出轴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传动连接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通过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设置行星排,利用动力切换装置控制输出轴与行星排的通断状态,可使行星排在输入轴至输出轴的传动中形成两种传动比不同的传动路径,即输入轴通过太阳轮之间带动输出轴转动,或者输入轴通过太阳轮和行星架带动输出轴转动,从而在变速器中形成结构紧凑的两挡位变速结构;整体变速传动结构简单高效,传动部件数量少,有利于优化动力系统的设计尺寸,从而改善动力系统在车辆机舱中的空间布置条件。
此外,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与输入轴采用并行布置的形式,可避免整个变速动力系统轴向尺寸过大的情况出现;使得变速器以及整个变速动力系统的径向尺寸和轴向尺寸均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尺寸范围内。动力输出轴和输入轴之间采用齿轮传动的形式,不仅可通过设置适合的齿轮尺寸和齿数,以获得所需要的传动比;而且,传动性能可靠,传动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配置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上还配置有副动力系统,所述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和所述副动力系统可交换地分别驱动所述车辆的前桥和后桥的车轮。
进一步的,所述副动力系统包括一个副驱动电机,所述副驱动电机直接设于或传动连接于所述车轮的驱动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副动力系统具有两个所述副驱动电机,两所述副驱动电机分别对应左右两侧的所述车轮的驱动轴设置,两所述副驱动电机分别直接设于或传动连接于对应侧的所述驱动轴上。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具有上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所具备的技术优势。此外,通过在车辆上加设副动力系统,则上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作为车辆的主动力系统,与副动力系统协同配合,分别驱动车辆的前后桥的车轮,从而形成混动四驱架构,可使车辆具备良好的四轮驱动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的系统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另一配置的系统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在发动机Ⅰ挡直驱模式下的动力传递路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在发动机Ⅱ挡直驱模式下的动力传递路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在混动模式下的动力传递路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在纯电模式下的动力传递路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在串联模式下的动力传递路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车辆的副动力系统的单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副动力系统另一单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副动力系统另一单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副动力系统的双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副动力系统另一双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副动力系统另一双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副动力系统另一双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副动力系统另一双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副动力系统另一双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10、动力输出轴;11、动力输入轴;100、主动齿轮;
21、第一电机;210、电机驱动齿轮组;211、第一电机齿轮;22、第二电机;220、第二电机齿轮;
30、发动机离合器;31、第一离合器;32、第二离合器;
4、输入轴;400、从动齿轮;5、输出轴;
6、电池包;70、太阳轮;71、行星架;711、行星轮;72、齿圈;
8、副驱动电机;800、中间轴;81、电机轴齿轮;811、第一电机轴齿轮;812、第二电机轴齿轮;
82、驱动轴齿轮; 821、第一驱动轴齿轮; 822、第二驱动轴齿轮;
831、第一中间轴齿轮; 832、第二中间轴齿轮; 833、第三中间轴齿轮;
841、并联同步器; 842、变挡同步器; 85、副差速器;
9、车轮;90、驱动轴;91、差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申明,若出现“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亦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甲、乙、丙、丁”等限定用语,其也仅是为了区分不同位置、归属或用途等的同类特征,以达到避免歧义、混淆的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便于空间布置的两挡混动变速机构;其一种示例性系统构成如图1或图2所示。
整体而言,该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包括发动机1、第一电机21、以及变速器,变速器包括同轴布置的输入轴4和输出轴5、以及设于输入轴4和输出轴5之间的行星排。其中,发动机1传动连接于输入轴4上,第一电机21传动连接于输入轴4或输出轴5上;行星排的太阳轮70设于输入轴4上,行星排的齿圈72固设于变速器的壳体上,输出轴5通过动力切换装置可选择性地连接太阳轮70或行星排的行星架71。
对于发动机1和输入轴4的传动布置形式,当然有多种选择。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1的动力输出轴10平行于输入轴4布置,动力输出轴10和输入轴4之间通过齿轮组传动相连。具体来说,输入轴4上固装有从动齿轮400,动力输出轴10上固装有主动齿轮100,从动齿轮400和主动齿轮100啮合相连,构成输入轴4和动力输出轴10之间的传动齿轮组。发动机1的动力输出轴10与输入轴4采用并行布置的形式,可避免整个变速动力系统轴向尺寸过大的情况出现;使得变速器以及整个变速动力系统的径向尺寸和轴向尺寸均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尺寸范围内。动力输出轴10和输入轴4之间采用齿轮传动的形式,不仅可通过设置适合的齿轮尺寸和齿数,以获得所需要的传动比;而且,传动性能可靠,传动效率高。
对于变速器中各轴体的布置方向,当然可以相对于车辆而言采用横置方式或者纵置方式。优选地,本实施例的输入轴4、输出轴5以及动力输出轴10等轴体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布置,采用纵置形式。将变速器中的各个轴体均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布置,则行星排的轴向会相应地采用纵向布置形式,发动机1和电机等驱动部件也会传动布置在变速器的前后方向上,充分利用了车辆前后方向上空间尺寸较为富裕的特点,可有效节省动力系统对车辆机舱内宽度方向上空间的占用,从而优化动力系统在车辆机舱中的空间布置条件,有利于车辆机舱内部的整体空间布置和设计。
对于上述的动力切换装置,可采用同步器或离合器等不同的动力切换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动力切换装置包括设于输出轴5上的第一离合器31和第二离合器32;第一离合器31可选择性地接合行星架71,第二离合器32可选择性地接合太阳轮70。输出轴5和行星排之间采用第一离合器31和第二离合器32分别实现输出轴5与行星架71、以及输出轴5与太阳轮70之间的接合和断开控制,不仅操控性能可靠、便于配置,而且,在动力切换过程中,离合片的脱离和接合为一个渐变的过程,可防止出现动力传递中断的情况,保障了变速器的动力输出稳定性。
对于第一电机21的具体配置位置,当然有多种选择。例如,仍如图1所示,可以将第一电机21通过电机驱动齿轮组210传动连接于输出轴5上。通过在输出轴5上设置电机驱动齿轮组210,形成第一电机21和输出轴5之间的传动连接;第一电机21作为驱动电机,配合发动机1使变速器具有发动机1和电机两种动力输入方式,从而构成混动变速系统;第一电机21采用齿轮传动方式连接输出轴5,具有传动性能可靠、机械损耗较小的特点;而且,可通过设置适合的齿轮尺寸和齿数,以获得所需要的传动比。
当然,也可以如图2所示,和动力输出轴10同轴地设置一条动力输入轴11,动力输出轴10和动力输入轴11之间设置发动机离合器30,上述的主动齿轮100固装在动力输入轴11上,动力输出轴10通过动力输入轴11和主动齿轮100将动力传递给输入轴4。同时,将上述的第一电机21通过第一电机齿轮211啮合传动于主动齿轮100上。这样的配置,可在断开发动机离合器30的情况下,由第一电机21作为驱动电机进行纯电驱动;或者在接合发动机离合器30的情况下,由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21发电,同时通过输入轴4和行星排驱动输出轴5,以驱动车辆行进。
另外,以图1所示的配置情况为基础,还可在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中配置第二电机22。具体而言,可将第二电机22传动连接于发动机1的动力输出轴10上。在系统中配置第二电机22,作为发电机使用,可在发动机1的带动下发电,以为车辆的电池包6补充电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机22采用P1电机架构,直接传动连接在动力输出轴10上,通过电机轴上的第二电机齿轮220与动力输出轴10上的主动齿轮100啮合传动相连;这样可以节省动力输出轴10上传动齿轮的设置数量。
通过以上的配置,本实施例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可在发动机Ⅰ挡直驱模式、发动机Ⅱ挡直驱模式、混动模式、纯电模式、串联模式、怠速发电模式、能量回收模式等多种驱动模式下运行,以配合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21等驱动车辆行进。
具体来说,在发动机Ⅰ挡直驱模式下,如图3所示,第一离合器31接合行星架71;发动机1运行,动力输出轴10输出的动力经过主动齿轮100、从动齿轮400和输入轴4达到太阳轮70,在行星排的行星轮711的耦合传动作用下,太阳轮70带动行星架71转动,进而动力经过第一离合器31和输出轴5,到达差速器91和驱动轴90,以驱使车轮9转动,从而驱使车辆行进。此刻第一电机21不运行,仅由发动机1驱动车辆行进。
在发动机Ⅱ挡直驱模式下,如图4所示,第二离合器32接合太阳轮70;发动机1运行,动力输出轴10输出的动力经过主动齿轮100、从动齿轮400和输入轴4达到太阳轮70,进而太阳轮70通过第二离合器32带动输出轴5转动,动力通过输出轴5到达差速器91和驱动轴90,以驱使车轮9转动,从而驱使车辆行进。此刻第一电机21不运行,仅由发动机1驱动车辆行进。
在混动模式下,如图5所示,控制第一离合器31接合行星架71、或者第二离合器32接合太阳轮70,发动机1运行,动力输出轴10输出的动力经过主动齿轮100、从动齿轮400和输入轴4达到太阳轮70,进而通过第一离合器31或者第二离合器32最终带动输出轴5转动。同时,电池包6供电给第一电机21,第一电机21运转并通过电机驱动齿轮组210带动输出轴5转动。此刻,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21均运行,共同驱动输出轴5转动。同时,动力输出轴10上的动力除了部分驱动输入轴4之外,部分还可带动第二电机22发电。转动的输出轴5依次经过差速器91和驱动轴90,驱使车轮9转动,从而驱使车辆行进。此刻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21共同为车辆提供动力,以驱动车辆行进。
在纯电模式下,如图6所示,第一离合器31和第二离合器32均为断开状态,发动机1不运行;电池包6供电给第一电机21,第一电机21运转并通过电机驱动齿轮组210带动输出轴5转动,动力再由输出轴5依次经过差速器91和驱动轴90,以驱使车轮9转动,从而驱使车辆行进。
在串联模式下,如图7所示,第一离合器31和第二离合器32均为断开状态,发动机1运行,动力输出轴10输出的动力经过主动齿轮100和第二电机齿轮220的啮合传递,带动第二电机22运行发电,为车辆的电池包6补充电量。同时,电池包6供电给第一电机21,第一电机21运转并通过电机驱动齿轮组210带动输出轴5转动,动力再由输出轴5依次经过差速器91和驱动轴90,以驱使车轮9转动,从而驱使车辆行进。该模式相当于增程式车辆的运行方式。
对于怠速发电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等运行模式下的动力传递情况,可参考上述几种驱动模式的动力传递原理而获知,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通过在输入轴4和输出轴5之间设置行星排,利用动力切换装置控制输出轴5与行星排的通断状态,可使行星排在输入轴4至输出轴5的传动中形成两种传动比不同的传动路径,即输入轴4通过太阳轮70之间带动输出轴5转动,或者输入轴4通过太阳轮70和行星架71带动输出轴5转动,从而在变速器中形成结构紧凑的两挡位变速结构;整体变速传动结构简单高效,传动部件数量少,有利于优化动力系统的设计尺寸,从而改善动力系统在车辆机舱中的空间布置条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上配置有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
而且,还可在车辆上配置一套副动力系统,这样一来,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作为车辆的主动力系统,与副动力系统配合使用,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和副动力系统可交换地分别驱动车辆的前桥和后桥的车轮9。通过在车辆上加设副动力系统,则上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与副动力系统协同配合,从而形成混动四驱架构,可使车辆具备良好的四轮驱动性能。上述副动力系统的多种示例性结构分别如图8至图16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和副动力系统可交换地分别驱动所述车辆的前桥和所述后桥的车轮9,系指可令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用于驱动前桥,副动力系统用于驱动后桥;或者两者调换位置,由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用于驱动后桥,副动力系统用于驱动前桥。本实施例的车辆具有上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所具备的技术优势,而且能够使车辆具备四轮驱动的性能。
应当指出,上述的副动力系统可以仅配置一台电机,也可以配置两台电机;副动力系统中配置的电机由车辆的电池包6提供电力即可。当配置一台电机时,副动力系统包括副驱动电机8、以及设于左右两侧的车轮9的驱动轴90之间的副差速器85,副驱动电机8直接或通过具有若干挡位的变速机构连接副差速器85。
当配置一台副驱动电机8时,如图8所示,副驱动电机8和副差速器85可集成设置,由副驱动电机8驱动副差速器85带动两侧的驱动轴90旋转。或者,如图10、图11所示,副驱动电机8通过一套变速机构与两侧驱动轴90之间的副差速器85传动连接。对于变速机构的具体配置情况,可根据副驱动电机8和车轮9之间的传动和变速要求灵活设置。副动力系统采用单电机配合副差速器85的驱动方式,具有结构简单,配置电机数量少等优点,可降低副动力系统的配置成本。
例如,可参考图9,在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和副差速器85之间设置中间轴800,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上设置电机轴齿轮81,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和第二中间轴齿轮832,副差速器85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其中,电机轴齿轮81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啮合相连,第二中间轴齿轮832与驱动轴齿轮82啮合相连,形成变速传动路径,可实现稳定的变速传动效果。
再如,可参考图10,在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和副差速器85之间设置中间轴800,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上间隔设置第一电机轴齿轮811和第二电机轴齿轮812,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地套装第一中间轴齿轮831、第二中间轴齿轮832和第三中间轴齿轮833,副差速器85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其中,第一电机轴齿轮811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啮合相连,第二电机轴齿轮812与第二中间轴齿轮832啮合相连,第三中间轴齿轮833与驱动轴齿轮82啮合相连。此刻,在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和第二中间轴齿轮832之间的中间轴800上设置变挡同步器842,可切换挡位,形成该变速机构的两条不同传动比的变速传动路径,可对车轮9进行两挡的调速驱动,实现稳定的变速传动效果。
当配置两台副驱动电机8时,本实施例的副动力系统的结构则如图11至图16所示,副动力系统具有两个副驱动电机8,两个副驱动电机8分别对应左右两侧的车轮9的驱动轴90设置。两副驱动电机8分别直接设于对应侧的驱动轴90上,且两驱动轴90之间设有并联同步器841。或者,两副驱动电机8分别通过一组变速机构与对应侧的驱动轴90传动相连,而且两组变速机构之间设有并联同步器841;对于每一组的变速机构的具体配置情况以及并联同步器841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副驱动电机8和车轮9之间的传动和变速要求灵活设置。变速机构可根据挡位变化的要求设置成一挡、两挡或多个挡位变速的形式,通过同步器实现各挡位之间的切换。
例如,可参考图11,副驱动电机8直接配置在对应侧的驱动轴90上,两驱动轴90之间设置有并联同步器841。再如,参考图13,在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上设置电机轴齿轮81,在对应侧的驱动轴90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电机轴齿轮81和驱动轴齿轮82啮合传动,形成变速机构;两组变速机构之间设置一个并联同步器841。当然,该并联同步器841可设于两个驱动轴90之间,或者设于两个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之间。
再比如,可参考图13,在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和对应侧的驱动轴90之间设置中间轴800,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上设置电机轴齿轮81,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和第二中间轴齿轮832,驱动轴90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其中,电机轴齿轮81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啮合相连,第二中间轴齿轮832与驱动轴齿轮82啮合相连,形成变速传动路径,可实现稳定的变速传动效果。并联同步器841则可设置在两组变速机构上的多处位置,例如图中所示的两个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之间;当然,并联同步器841也可设在两个驱动轴90之间或者两个中间轴800之间。
或参考图14,在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上间隔设置第一电机轴齿轮811和第二电机轴齿轮812,对应侧的驱动轴90上间隔设置第一驱动轴齿轮821、第二驱动轴齿轮822。第一电机轴齿轮811与第一驱动轴齿轮821啮合相连,第二电机轴齿轮812与第二驱动轴齿轮822啮合相连,并联同步器841设于两侧的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之间;当然,并联同步器841也可设在两个驱动轴90之间。
亦或,参考图15所示,在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和对应的驱动轴90之间加设中间轴800。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上设置间隔设置第一电机轴齿轮811和第二电机轴齿轮812,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套装第一中间轴齿轮831、第三中间轴齿轮833和第二中间轴齿轮832,驱动轴90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其中,第一电机轴齿轮811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啮合相连,第二电机轴齿轮812与第二中间轴齿轮832啮合相连,第三中间轴齿轮833与驱动轴齿轮82啮合相连;同时,在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和第二中间轴齿轮832之间的中间轴800上设置变挡同步器842,可切换挡位,形成该变速机构的两条不同传动比的变速传动路径。并联同步器841可设于两侧的驱动轴90之间;当然,并联同步器841也可设在两个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之间或者两个中间轴800之间。
亦或,参考图16所示,在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和对应的驱动轴90之间加设中间轴800。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上设置电机轴齿轮81,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第一中间轴齿轮831、第三中间轴齿轮833和第二中间轴齿轮832,驱动轴90上间隔设置套装第一驱动轴齿轮821和第二驱动轴齿轮822。其中,电机轴齿轮81与第三中间轴齿轮833啮合相连,第一中间轴齿轮831与第一驱动轴齿轮821啮合相连,第二中间轴齿轮832与第二驱动轴齿轮822啮合相连;同时,在第一驱动轴齿轮821和第二驱动轴齿轮822之间的驱动轴90上设置变挡同步器842,可切换挡位,形成该变速机构的两条不同传动比的变速传动路径。并联同步器841可设于两侧的中间轴800之间;当然,并联同步器841也可设在两个副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之间或者两个驱动轴90之间。
总体来说,采用两台副驱动电机8分别驱动左右两侧的车轮9,可省去副差速器85的配置;而且,通过在左右两侧的驱动轴90或者变速机构之间设置并联同步器841,不仅能够将两侧的驱动力脱开,实现差速效果,在一侧的车轮9出现恶劣路况而难以脱困时,并联同步器841也能够及时接合两侧的驱动轴90,从而将两台副驱动电机8的动力联合起来传递给待脱困的车轮9,从而提升车辆的脱困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发动机(1)、第一电机(21)、以及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包括同轴布置的输入轴(4)和输出轴(5)、以及设于所述输入轴(4)和所述输出轴(5)之间的行星排;
所述发动机(1)传动连接于所述输入轴(4)上,所述第一电机(21)传动连接于所述输入轴(4)或所述输出轴(5)上;
所述行星排的太阳轮(70)设于所述输入轴(4)上,所述行星排的齿圈(72)固设于所述变速器的壳体上,所述输出轴(5)通过动力切换装置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太阳轮(70)或所述行星排的行星架(7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1)的动力输出轴(10)平行于所述输入轴(4)布置,所述动力输出轴(10)和所述输入轴(4)之间通过齿轮组传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轴(4)、所述输出轴(5)以及所述动力输出轴(10)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切换装置包括设于所述输出轴(5)上的第一离合器(31)和第二离合器(32);
所述第一离合器(31)可选择性地接合所述行星架(71),所述第二离合器(32)可选择性地接合所述太阳轮(7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机(21)通过电机驱动齿轮组(210)传动连接于所述输出轴(5)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电机(22),所述第二电机(22)传动连接于所述发动机(1)的动力输出轴(10)上。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上配置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上还配置有副动力系统,所述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和所述副动力系统可交换地分别驱动所述车辆的前桥和后桥的车轮(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动力系统包括一个副驱动电机(8),所述副驱动电机(8)直接设于或传动连接于所述车轮(9)的驱动轴(9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动力系统具有两个所述副驱动电机(8),两所述副驱动电机(8)分别对应左右两侧的所述车轮(9)的驱动轴(90)设置,两所述副驱动电机(8)分别直接设于或传动连接于对应侧的所述驱动轴(90)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708885.8U CN220996109U (zh) | 2023-10-10 | 2023-10-10 | 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708885.8U CN220996109U (zh) | 2023-10-10 | 2023-10-10 | 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996109U true CN220996109U (zh) | 2024-05-24 |
Family
ID=91085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708885.8U Active CN220996109U (zh) | 2023-10-10 | 2023-10-10 | 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996109U (zh) |
-
2023
- 2023-10-10 CN CN202322708885.8U patent/CN2209961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1188119U (zh) | 混动变速器、混合动力总成及车辆 | |
CN220947527U (zh) | 纵置双轴混动变速系统及车辆 | |
CN220996109U (zh) | 行星排变速混动系统及车辆 | |
CN221145183U (zh) | 两挡混动变速器、混动系统及车辆 | |
CN220996107U (zh) | 混动四驱动力总成及车辆 | |
CN221049467U (zh) | 两档纵置混动变速系统及车辆 | |
CN220947523U (zh) | 混动总成及车辆 | |
CN220996108U (zh) | 混动变速系统、电动四驱总成及车辆 | |
CN221851700U (zh) | 混动两挡变速器的传动系统、混合动力总成及混动汽车 | |
CN220390975U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 |
CN220465222U (zh) | 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 |
CN220447637U (zh) | 混动变速驱动系统及汽车混动四驱总成 | |
CN221835226U (zh) | 两挡混动变速系统、混合动力总成及混动汽车 | |
CN220302662U (zh) | 混动变速器及混动总成 | |
CN220410281U (zh) | 混合驱动总成及混动汽车 | |
CN221851698U (zh) | 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总成及汽车 | |
CN220332455U (zh) | 多档变速混动总成及混动汽车 | |
CN220390967U (zh) | 混动变速系统及汽车动力总成 | |
CN220447644U (zh) | 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 |
CN221851697U (zh) | 双电机混动系统、混合动力总成及车辆 | |
CN221851699U (zh) | 混动汽车的动力传输系统、混合动力总成及混动汽车 | |
CN220390966U (zh) | 变速驱动机构及混动总成 | |
CN220410283U (zh) | 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 |
CN220465225U (zh) | 混合动力装置及车辆 | |
CN220390963U (zh) | 多档混合驱动系统及四驱混合动力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